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1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目前,PICC置管术在我国发达城市比较十分普遍,技术已经十分成熟[2]。由于PICC置管术可能引发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的静脉血栓如果未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护理,大部分会演变成为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介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在完成PICC置管术之后,加强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入我院的进行过PICC置管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男性33例,女性42例,年龄在19-76岁之间,平均年龄(41.3±2.18)岁,其中使用肿瘤化疗药物患者23例,肠外营养输入22例,抢救危重病人30例。实验组75例,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23-79岁之间,平均年龄(42.1±2.12)岁,使用肿瘤化疗药物患者25例,肠外营养输入20例,抢救危重病人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①更换敷料、保持清洁,每7天一次,如果出现敷料松动的情况应该立即更换;②更换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每7天更换一次;③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在治疗间歇期每7天一次。

实验组采用护理护理干预的模式,除了需要完成常规护理工作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宣传PICC置管术与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要点,确保患者与患者家属有一个正确认知。②护理人员需要提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让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中得到休养[3],并根据病情采用相对应的。知道患者加强插管侧肢体的活动,有效促进患者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③加强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用和蔼、放松的语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关心。④帮助患者适当进行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有助于患者恢复,对患者纠正不良心态也有积极意义。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在每天的饮食之后适当进行运动。每日询问患者的感受,当患者出现疼痛、堵管等现象时,提高警惕。确定患者形成了静脉血栓之后,应该立即进行溶栓治疗,遵医嘱进行相关治疗。用药护理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4]。⑤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适当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l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率,见表1。

3.讨论

在对进行过PICC置管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加强,这是因为在患者未出现静脉血栓之前需要加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静脉血栓的出现。当患者出现了静脉血栓之后,加强护理干预工作目的在于加强医疗安全。在给患者进行PICC置管之前,为了能够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应该了解患者的血管等一般情况,提前做好规避手段,提高置管成功率。临床中,为了避免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应该加强护理干预,这不仅仅需要护理人员,同样需要患者的配合。通过对患者的全方面护理,让患者出现不适立即反馈,做到对情况的最快处理[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进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在未发生静脉血栓之前需要采取各种护理工作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发生静脉血栓之后需要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林小芳,黄先玲,黄格,钟番香.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32(15):1370-1372.

[2]田爱萍.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19(13):1230-1231.

[3]姚志英,袁润香.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J].基层医学论坛,2015,33(17):2421-2422.

篇2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pathology teaching still exist in the pathology and nursing practice become disjointed phenomenon.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nursing, from strengthening the pathology and the link between nursing, enhanced pathology theory to nursing practice, the improvement of examination method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nursing profession 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nurs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needs.

关键词: 病理学;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Key words: pathology;nursing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73-02

0 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护理已由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为满足护理专业的需求,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也应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目前在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仍存在病理学与护理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未充分注意与护理实践相结合,突出护理专业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增强病理学理论对护理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以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1 在教学观念上,强化病理学与护理学的联系

护理专业病理学的学习,一方面要熟悉病变的临床表现与转归,另一方面要了解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要强化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处理,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先,学习病理学知识能够在护理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用病理学知识去理解、认识病情变化的本质和演变规律,例如护理中发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等体征有所改变时,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只有了解其病理变化的基础,才能做好护理诊断。再如对病人痰液的观察:泡沫状痰―提示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粉红色泡沫状痰―提示肺水肿液内有少量红细胞,白色泡沫状痰―提示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化。

其次,学习病理学知识能在护理过程中防范某些病变的发生。为有效避免病变的发生,需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加强护理。如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过程中应指导和帮助病人加强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因为这种病症长期卧床,可能会发生褥疮和血栓形成或栓塞。例如肝硬化晚期病人食管下段易出现静脉曲张,为防因摩擦引起曲张静脉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过程中需嘱病人服用颗粒状药物时要研碎。

2 在理论教学中,增强病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2.1 寓整体护理观念于病理学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能早期树立起人体整体护理观念以适应护理工作的要求[2],应以相关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将具体疾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将病人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例如在讲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常见原因(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黏膜损伤等)时,让学生从社会学角度进一步了解到精神压力过大也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护理专业学生,要在今后的整体护理工作中指导人们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塑造良好心态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医学基础课时,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将基础护理渗透到病理学教学中 为使学生早期了解护理知识,培养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将基础护理渗透到病理学教学中[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知识学习为应用,为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和能力奠定基础。例如讲到血栓形成时,在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讲述清楚后,可结合临床实践讲授避免血栓形成的方法:

2.2.1 血液凝固性增高 临床上给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产后大出血等病人输血时,需注意补充液体,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浓度,对防止血栓形成有积极意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讲解,使学生对病理学与护理实践的联系理解得更加深入,其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2.2.2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速度减慢或涡流形成) 临床上对于长期卧床或大手术后的病人,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栓形成。对于不能下床的病人,应勤翻身、勤按摩、勤热敷,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2.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临床上应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静脉穿刺,对长期静脉输液的老年病人,应嘱其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以免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2.3 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病理学教学中 如今,护士的角色已从护理实施者转变为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实践者以及健康教育的宣教者。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到病理学教学中,为延长其生命和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必须给予病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4],例如在讲授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时,要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要求护理专业学生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同时要掌握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变部位和病变后果。因此,在教学中告知学生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将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归纳为:①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使学生认识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定期测量血压和门诊随访,控制病情发展[5]。②坚持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钠盐<3g,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杂粮、豆类;低胆固醇饮食,少吃动物内脏、蛋黄;低脂饮食,以植物油为主;少吃腌鱼、腌肉、咸鸭蛋、泡菜等。③戒烟戒酒、劳逸结合、调整情绪、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在实验教学中,将病理学理论与护理学实践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学科。在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更要适应护理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注重实践。通过观察病变形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病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如家兔空气栓塞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6]。特别是在病例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例如伤寒病溃疡形成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注意事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与观察要点,如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

4 在考核测验中,改进考试考查方法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往的考试往往侧重于期末的理论闭卷考试,侧重于认知和与记忆能力有关的知识考试。这样的考试显然不符合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病理学考试在考试内容、方式和导向上,应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测试内容除病理学基本知识外,还应侧重与护理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加大能力考核所占的比重。例如血栓和栓塞是病理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且与护理实践关系较密切。考试中可以出“哪些病人容易形成血栓或发生栓塞(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如何指导病人加以预防?”等问题,使学生把所学的病理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又为其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泓煜.护理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5):185.

[2]王莹等.结合临床护理特点开展护理专业病理教学改革[J].医学信息,2011,24(5):2507-2509.

[3]张小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567-568.

[4]周巧玲.对护士病理学相关知识缺乏原因的临床调查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6):241.

篇3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159例患者进行精心的动静脉护理。结果:159例患者的动静脉保持良好,无感染,血肿及血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精心的动静脉护理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的使用时间。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护理技巧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及药物中毒等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而动静脉通路又是维持血液透析最基本的条件[1],因此为保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通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159例患者进行精心的动静脉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159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69例,年龄19-72岁不等,平均年龄(45.5±1.5)岁。其中直接穿刺54例,动静脉瘘105例。血液透析时间1天-72个月不等,平均透析时间(18.5±1.5)个月。

1.2动静脉护理方法

1.2.1直接穿刺动脉护理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一般选择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等,选择桡动脉时要注意保留内瘘术的肢体,特别是对需要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穿刺部位选择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防止感染。穿刺动脉的进针角度要控制在30-40度,见有鲜红血液流出后,在进针2CM,然后快速的连接通管路,HD引出血液,这样能防止血液顺着管壁外溢造成血肿[2]。穿刺后要注意动脉穿刺血流量,如不足,可作适当调整,效果满意后在将针翼固定,同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等。拔针时要压迫止血。

1.2.2动静脉瘘的护理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因为精神因素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成活时间。同时向患者介绍内漏的优点,如减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信心。

2)建立瘘管前,要告知患者保持内瘘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同时要保护好造瘘的肢体,不要做动静脉穿刺及提重物,测血压等,也不要佩戴手表等过紧的首饰

3)建立瘘管后,要避免患肢受压,初期可太高术肢前臂24-72小时,这样保证血流通畅,防止末梢水肿。尽量穿袖口宽松的衣服,告知患者注意保护动静脉瘘,避免其它外来压力,抬高术侧肢体,减轻肿胀,防止造成内瘘闭塞。密切观察瘘管的情况,术后5-7天应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及血管搏动等情况,如出现渗血,血管呈条索状,无杂音,疼痛难忍,要高度怀疑血栓的形成,一旦出现血栓,要立即用尿激酶溶栓,将药物注入到栓塞的部位,每日3次,一般连用3天。

4)术后要保持局部无菌,告知患者要保持造瘘侧肢体的清洁,防止潮湿,一旦出现潮湿,要立即更换,防止感染。

5)为了促使内瘘尽快成熟,可在患者伤口无感染及渗血等情况下,鼓励患者多做一些增加手臂血流供应的动作,如健瘘操等,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关节长久弯曲,防止动脉瘤的发生,在经常穿刺的部位要戴上松紧适度的护腕,避免局部出现假性动脉瘤,如一旦出现动脉瘤要注意避免碰撞。

6) 内瘘初次穿刺时,要注意观察血管的走向,穿刺部位要选择距离内瘘较远的部位,这样能保证血流量。一般动脉的穿刺应选择距吻合口5cm处,静脉的穿刺点应选择在距离动脉穿刺点8~10cm处,这样提高血液透析的效果[3]。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用碘酒消毒2次,穿刺针与皮肤成10~15度角刺入皮肤,但要注意不要来回进针,穿刺结束后可在穿刺点贴无菌创可贴,这样能防止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及穿刺点感染,同时其有消炎的作用,可促进穿刺点的愈合。

7)血液透析时,护士要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血流量,特别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要在透析前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降血液粘稠度的药物,严防内瘘血栓的形成。

8)血液透析结束后,注意压迫止血,因为压迫止血的方法及压力也是影响动静脉瘘使用的关键。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止血方法为无菌纱布止血法。同时也要注意保护长期透析病人的针眼,如有红肿等情况,可适当的涂一些抗生素软膏,防止感染。同时在透析日,可用热毛巾热敷或用白萝卜外敷,这样可起到消炎,止痛,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对维持血管通畅,预防血管狭窄有积极的作用,延长了透析血管的使用寿命。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159例患者的动静脉保持良好,无感染及血肿,血栓等并发症出现。

3体会

健康畅通的血管通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动静脉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透析患者的难题,但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阻塞,有报道称内瘘3年内的阻塞的发生率为22.4%[4],故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加强了透析患者的动静脉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咏芳等,血液透析时血管穿刺的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4(11):221.

[2]钱晓宇.血透病人动静脉瘘的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3(17):1624. 

篇4

【关键词】 静脉留置;并发症;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目前医院已广泛应用。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但如果临床不注意操作技术、护理观察及正确的处理,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临床工作中注意并发症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78岁,平均54.25岁,其中头外伤病人52例,烧伤病人15例,肿瘤病人23例。本组出线穿刺失败3例,液体渗漏5例,静脉炎7例,静脉血栓8例。

2 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2.1 穿刺失败3例护理对策 (1)护士在操作前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明白静脉留置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无需紧张、焦虑情绪,主动配合。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2)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有计划地使用血管,从远到近,先细后粗,从手到足,先难后易,并注意保护血管如穿刺点局部有压痛或稍感不适提示有静脉炎的可能要及时处理[1]。(3)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2.2 液体渗漏5例护理对策 (1)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导管。输液毕可用24cm见方的纱布对折后包裹穿刺处肢体2周,打活结,范围超过粘贴膜,防止衣物摩擦带出导管[2]。(2)有些药物刺激性强,给病人带来痛苦较大,如果出现此种现象给予局部封闭,减轻疼痛,促进吸收,取生理盐水10ml+2%利多卡因5ml+氢化考地松0.5g混合液局部浸润封闭。(3)加强输液途中的观察,发现局部肿胀应立即拔出导管,根据外渗药物及面积给予局部封闭或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拮抗剂外敷及局部物理疗法。

2.3 静脉炎7例护理对策

2.3.1 每日仔细观察穿刺点皮肤的情况,同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如穿刺点局部有压痛或稍感不适提示有静脉炎的可能要及时处理,可应用(1)静脉炎软膏或喜疗妥局部涂擦;(2)土豆切成片状,沿静脉行走方向贴敷于皮肤上,每日更换数次。2~3日即可缓解(临床应用于病人,实践证明效果确切其原理可能是土豆液为高渗状,促使其液体回收所致);(3)局部理疗;(4)酒精纱布湿敷。

2.3.2 规范消毒,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加强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脱出部分勿再送入,严格执行常规更换制度。

2.3.3 穿刺前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如有破损或过期禁用。穿刺部位消毒直径>5cm,穿刺手指勿接触留置针外套管,以免增加污染机会。

2.3.4 留置时间 应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时应缩短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2.3.5 血管选择 使用对血管内膜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选择血流量大的中心血管穿刺。

2.4 静脉血栓8例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避免大幅度运动,禁止按摩患肢。经常抬高患肢高过心脏平面20~30cm,防止淤血。要经常观察换肢皮肤温度变化。(2)一旦发现血栓形成,应拔出套管,抬高患肢,并可适当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促进血液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外敷,同时予以溶栓、抗凝、理疗等处理[3]。(3)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留置时间不得超过7天。(4)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留置,使用刺激性药物时做到前冲后导,减少对血管的理化刺激。

3 小结

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如果严格的无菌操作程序,熟练的操作技能及穿刺术后掌握好护理要点,就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开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苗宏,万建君.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51-1552.

篇5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34

临床资料

选择2001年5月~2008年3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其中男19例,女4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岁;摔伤为35例,车祸17例,股骨颈骨折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2例。

骨折部位分型及治疗方法:股骨头下型骨折31例,基底型骨折19例,下型骨折14例。其中,保守治疗23例,行股骨头置换手术31例,行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手术的10例。本组老年患者住院时间28~80天。经治疗及护理后,效果满意,满意率达98.5%以上。

护 理

采取积极态度,耐心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以积极、平稳的态度接受治疗。

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老年人自身体质较弱,生理功能下降,脂肪层变薄皮肤结缔组织的水分明显减少,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容易发生压疮,所以应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干燥、平整无皱折,对于骨骼隆突部位应加强皮肤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应特别注意保护会皮肤,保持大便通畅并及时给予清洗。

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应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如鱼、蛋、新鲜蔬菜、水果、骨头汤、牛奶等、同时应鼓励患者忌辛辣,戒烟,戒酒,多饮水,每日应保证30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

大小便的护理:老年人体质较弱,缺乏B族维生素、低钾,加之排便环境改变,液体摄入不足及摄入纤维素不足以及心理因素,担心床上排便会污染房间的空气而遭他人嫌弃或不愿给他人添加麻烦等而不能正常的排便,针对以上环节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和鼓励病人进行排便,在下腹部环形按摩,鼓励患者食用促进排泄的食物,如果汁、新鲜蔬菜及果酱等,有助于排便,同时还应多饮水,以防止泌尿结石及大便干燥,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并发症的护理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深呼吸、轻微活动上身,拍背,及时咳出痰液,增加肺活量,必要时可行雾化吸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至少每2~3小时翻身1次,被动锻炼每4小时1次,手术患者术后应抬高双腿6°,可使股动脉平均最高回流增加33%,有利于静脉回流,患肢可穿弹力袜以减少静脉瘀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骨静脉血栓,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尽量避开下肢尤其是左下肢的血管,保证1次性穿刺成功。若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嘱其绝对要卧床休息,同时应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血液循环等变化;用10cm厚的枕芯垫于患肢下,以免患肢血液循环差而发生压疮。还应遵医嘱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溶栓后的病人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血栓部分溶解后而致肺栓塞。

压疮的防治:对于卧床病人应做到定时翻身,并建立翻身卡,对于骨骼隆突处可垫气圈、棉垫等。对使用夹板的患者,应做到经常调整夹板的位置、松紧度、衬垫等。如出现与骨折疼痛的性质不一样的持续性疼痛,则很有可能形成压疮,应立即通知医生。在般动患者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每日用温水擦浴2次,对于易出汗的部位随时擦拭。应及时更换并给予局部按摩,如骶尾部、肩胛部、内、外踝、足跟及肘部等,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

泌尿系感染的防治:做好会的清洗工作,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每日给予膀胱冲洗2次及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从而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便秘的防治:鼓励患者多食植物油,少量多餐、选用富含植物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以及酸奶等以利于消化吸收,促进肠蠕动,从而促进排便。

功能锻炼:一般麻醉作用在4~6小时后消失,即可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功能锻炼,被动的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术后2天除肢体肌肉收缩锻炼外,还可辅助被动活动关节,幅度不易过大,先从0~30°开始缓慢进行锻炼,逐渐加大角度,渐进循环的进行锻炼。1周左右可达到功能位角度(90°),每次1小时,每日3~4次,3~12个月内持单拐轻度负重行走锻炼,以防压力过大而造成股骨头周围供血不足,营养不良,从而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不良后果。1年后可放弃拐杖行走,但不可过重负重,不能参加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加强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和足踝的功能锻炼,2~3个月后来院拍片复查,3个月方可扶拐离床,6个月后脱离拐杖行走,但不能负重,鼓励患者补充钙质,多食牛奶和豆类等,同时还要注意维生素D的摄入,因为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老年人还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还应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增加骨质的密度。

参考文献

1 王富权,罗燕禧,等.中华骨科杂志,1990,10:165.

篇6

【关键词】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术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02-02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具有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血管再通可靠,并发症少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但由于各种导管、血管鞘、抗凝药的应用,患者术后多须卧床制动,还需大量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及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患者焦虑不适应等原因,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护士对冠脉介入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应给予认真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行PTCA+STENT术患者45例,共植入支架63枚。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

1.2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简介:是通过股A经冠状动脉导管推送至支架到达靶血管后,确定支架置入位置,并使支架通过整个病变部位,确认理想位置后,.使支架膨胀,将狭窄的血管扩张,从而使狭窄的冠脉血管血流通畅和充盈。

1.3 结果: 本组45例手术顺利,平均时间1.6h,术后恶心呕吐6例,腹胀3例,尿潴留2例,穿刺点渗血、血肿12例, 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

2 术后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2.1 腹胀:经股A置管后行术架术的患者术后需卧床制动,由于肠蠕动减慢,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饮水过快,或个别患者原有胃肠疾病,容易导致腹胀。术后护士有指导患者饮水不要过急过快,如出现腹胀的情况,可给予腹部热敷,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必要时可行缸管排气或灌肠导便。

2.2 腰痛:原因是平卧位时腰部悬空或个别患者原有腰部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骨质增生,可让患者平卧位时腰部垫软枕,或指导家属用手伸进腰部轻轻按摩受压部位,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定时侧卧位。

2.3 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是药物反应或喝水太急,太多,护理指导患者适度饮水,补液,利造影剂排泄,重者可给予止吐药。

2.4 失眠:原因是术后兴奋、躯体不适、疼痛,部分患者担心愈后、出血等。护士可根据医嘱适当给予止痛及镇静剂,给予心理护理并创造舒适环境以利睡眠。

2.5 出血:患者术后入住CCU24h,护士要严密观察股A伤口情况,及足背A波动情况,伤口包扎宜采用绷带“8”字法,拔管后用手按压伤口30分钟至1h,用宽胶布固定加盐袋压迫8h。搬动时应保持穿刺肢体平伸,尽量不要弯曲膝关节。指导病人床上平卧排尿,杜绝术后因尿潴留而引起不适,或过早活动造成伤口出血。.嘱病人排便或咳嗽时应按住穿刺点,同时勿用力屏气,防止穿刺点出血。同时要加强抗凝和拔管护理,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出血,观察伤口出血量及血肿大小,可经手法或压迫器压迫,重新加压包扎而止血。护理人员还应了解病人有无潜在的危险因素,如高龄(>70岁)、女性、短期内多次介入手术、使用抗凝治疗及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起出血的环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护理,为医生提供准确第一手资料。及早预防处理并发症。

2.6 拔除股A鞘管时可能发生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拔管后需立即压迫止血,但若用力过度、或双侧伤口同时按压、右冠状动脉病变,可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休克,伤口剧痛,可使心率增快,或发生冠脉痉挛,故须根据病情,备好抗心律失常、升压、解痉、扩血管的药物,必要时备好尿激酶,减轻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博动为准。

2.7 低血压:患者术后极易发生低血压,考虑患者紧张、术后禁食水,术中失血、术中术后使用血管扩张剂等有关。护理:针对患者紧张的原因,做好心理护理。术前禁食水,术后即恢复进食。及时补充血容量,再应用血管扩张剂,并严格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经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有出血并发症时,要立即调整抗凝剂量并处理。

2.8 血栓形成: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h及二周内,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易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要注重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严密监护心绞痛及S-T变化,经常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慌等。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或感到不适,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必要时行溶栓治疗,做好紧急PTCA或冠脉搭桥术的各项准备。

2.9 焦虑:冠脉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着焦虑等情绪障碍,可能促发或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多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对手术过程不了解,尤其是急诊手术,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健康宣教。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如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左心负荷,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此时心肌梗塞患者冠状A发生闭塞,无法供应足够的血氧,导致心肌缺氧加重,扩大梗死范围。调查表明,冠状动脉造影病人却有焦虑存在,而且较为严重。因此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具体的术前指导至关重要,它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做好这项工作,能增加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知情度,降低病人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有效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应按排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和责任护士负责此项工作,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了解其心理变化,用丰富的护理经验、熟练的技术为其服务,让家属与我们一起为患者恢复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减少心理负担。从确定经介入治疗开始,即应向病人及家属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包括介绍冠心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冠脉造影、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术前准备的内容和要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术后,还可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黑板报、发宣传材料等途径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篇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护理;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当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供血区或的心肌房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形成的不可逆坏死。其症状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患者会出现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并伴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快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损害。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1 AMI促发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是促发急性心肌梗死的3大主要因素,有效地阻止这3大促发因素的发生,就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胆固醇和胆固醇脂为主要核心、表面由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的纤维帽盖所构成。当斑块的核心内脂质大量积聚,而纤维帽盖内巨噬细胞密度增加、平滑肌细胞密度降低,就会使帽盖变薄变弱,帽盖下张力增高,斑块就变得不牢固,在血流冲击下易于破裂。斑块本身可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而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粥样硬化损害造成的只是轻度到中等度狭窄这种不牢固的斑块一旦破裂可以立即导致管腔完全闭塞,亦可在斑块破裂形成瘘隙的过程中导致血栓形成而栓塞管腔,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1.2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急性期反应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临床上心电图呈现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80%以上是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烂、腐蚀、破裂均可将胶原(能刺激血栓形成的物质)和其他血栓原生物质暴露于流动的血液,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血栓形成亦可由于血管壁或血液性质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导致正常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破坏所造成。

1.3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是引起冠状动脉间断性阻塞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和血栓形成时均会出现短暂的血管收缩反应。冠状动脉的舒缩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关。当冠状动脉缩窄、心脏缺血时,可致内皮细胞损伤和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的释放受抑制,EDRF的减少可抑制冠状动脉舒张,并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以及血小板诱发的冠状动脉收缩(痉挛)。

急性心肌梗死最初几个小时内内皮素(血管收缩因子)浓度升高,且在持续缺血的患者中呈持续升高。高脂血症使硝基类血管舒张剂(N0)控制阻力,动脉血管平滑肌紧张性的作用受损,这种损伤可被降脂药物纠正而恢复正常。

从以上对急性心肌梗死3大促发因素的认识,促使我们可以在预防及治疗中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2 AMI患者的急诊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相应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在AMI这种急重症疾病面前会有相应程度的恐惧心理。因恐惧会使患者全身紧、心率增快,从而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每一种并发症都有可能马上夺走患者的生命。所以,当急诊护士接诊的第一时间就要告诉患者:“您已经到医院了,请放心我们会尽力帮助你!”首先,这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的恐惧感,让其完全的信任你;其次,也是让自己有一份责任感为此而努力做好每件事。

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能慌乱,可以尽可能多的和患者沟通,这些都可以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暗示,减轻恐惧心理,尽量放松。这样可以减少梗死心肌的坏死面积,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心理护理对AMI患者的抢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溶栓护理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溶栓护理是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溶栓之前,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生对患者作18导联心电图,对患者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各项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 应对迅速准确配制、输注溶栓药物。这一过程中应该对患者各项指标密切关注。溶栓开始后3小时后,应当每半小时对心电图进行记录, 溶栓后, 每日对患者的肝功能、 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隐血及出凝血时间等进行检查。

2.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转运患者转运经过急诊科的救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转好。但无论是送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还是需要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都会涉及患者转运的问题。由于AMI患者的特殊性,一次不当的转运就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AMI患者转运途中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吸氧:在转运途中一般用鼻导管吸氧的方式,氧流量在2-4L/min。以防止缺氧加重心肌损害。②应持续给予硝酸甘油泵点维持,扩张冠状动脉。③转运途中尽量减少颠簸,由医护人员陪送,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携带除颤器及抢救药品。只要能够按照上述方法去做就可以安全地把患者送到目的地。

3并发症的护理

3.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总的发生率约 60%-100%,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系统的普及与完善,药物及介入治疗的进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护理要点: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梗死24-48h内,护士应在心电监护仪中及时发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及其危险程度,在紧急情况下,如发现频发室性早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立即应用利多卡因、阿托品以争取时间通知医生。监护过程中警惕随时发生室颤,并做好除颤准备。

3.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AMI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病死率的明显下降,在AMI的死亡原因中心力衰竭变得更加突出,因此,AMI并发心衰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降低AMI病死率的关键问题。

护理要点:一旦发现症状立即静脉推注西地兰0.2mg,有肺水肿表现,即给以强心、利尿、高流量吸氧、镇静,应用血管扩张剂,控制输液速度。

3.3心原性休克AMI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性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功能显著降低,可并发心原性休克。护理要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先兆,如脉搏细速、肢端发凉、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意识丧失、发绀、收缩压低于75mmHg、脉压差小于22mmHg、尿量少于17 ml/h等,护士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3.4健康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康复目标,辅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行为,叮嘱患者饮食中应当保持低盐、低脂、低热量,要求患者戒烟酒。此外,护理人员还要知道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坚持适量体力活动。如果患者从事精神紧张的工作或平日工作量很大,则应当进行调换。此外,还应当叮嘱患者按照医嘱,及时服用降压降脂药,定期进行复查等。

参考文献

[1]韩盖宇,王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护理配合.护士进修杂志,2010,15(12): 98.

[2]李丽娥,欧阳芳.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重庆医学,2010,39(10):1319.

篇8

【关键词】 颈内静脉置管 临床护理

颈内静脉置管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重大围手术期患者,肿瘤化疗,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者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为保证其功能,良好的护理是延长颈内静脉使用寿命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372例,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我科对372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男222例,女150例,年龄15-97岁,平均年龄(45±5)岁.置管时间5-46天,平均为22天。其中最短5天,最长46天。

1.2 置管材料

珠海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包。

1.3 方法

通过对372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经验总结。

2 护理

2.1 置管前的护理

穿刺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耐心细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意义、穿刺的方法与部位,配合要点及维护要点,让其了解置管的相关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消除思想顾虑,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2.2 置管后护理

2.2.1 导管的护理

① 留置导管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导管扭曲受压,防止机械性堵塞;留在体外的导管呈弧形固定,有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余地,防止导管脱出。② 活动及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导管折断。③ 保持导管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使用美敷贴固定。敷贴冬季隔天更换,夏天每日更换,当敷贴潮湿、松脱或污染时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穿刺点、导管及周围皮肤用安尔碘由里向外消毒,直径大于10cm,同时标注置管时间及更换敷贴时间。 ④ 置管期间观察穿刺局部及全身情况,如有不明原因发热,导管周围皮肤渗液,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培养。

2.2.2 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① 感染:导管感染是置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国内外报道表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的全身感染发生率为4.0%-4.5%[1]。皮肤和导管接头细菌是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置管、配液、输液、更换敷贴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选用安尔碘消毒两遍,碘伏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消毒剂,能缓慢持久释放有效碘,达到杀菌作用,降低感染率。

② 堵塞:原因有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血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原因较多,如导管扭曲受压,药物结晶,异物颗粒等。有文献报道60%的导管堵塞是由于血栓的形成【2】。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巡视,保持管道通畅,避免长时间液体滴空导致血液返流阻塞血管,在输入脂肪乳,氨基酸等高分子药物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形成栓子,导致堵塞。正确选择封管液的浓度,剂量,使用肝素稀释液,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使用脉冲式或正压封管。对于出血及凝血功能患者选用生理盐水注射液,每12小时封管一次。对于未输液患者,导管每24小时用肝素稀释液封管。

③ 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患者迅速死亡,常发生于液体长时间滴空或导管接头脱落。因此,输液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三通接头,在保证衔接紧密的情况下,打开导管的阻断阀,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空气栓塞。

④ 脱落: 原因是固定不牢固,缝线脱落,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用力咳嗽以及夜间熟睡后无意识拔除导管。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发现敷贴不粘,缝线脱落时应及时处理,对于意识不清,躁动患者给予约束,告知家属约束目的。换药时应逆行揭掉敷贴,同时嘱患者尽量不穿套头的衣服,以防将导管脱出。

2.2.3 拔管 完成治疗目的后及时拔除导管,拔管时常规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拔管后观察导管末端是否完整,穿刺处压迫5-10min,24小时内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以免发生拔管后感染。

3 结果

本组372例患者通过颈内静脉置管护理,其中365例完成治疗,顺利拔管;5名患者出现单腔导管堵管,经另一腔完成治疗。另 2名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给予拔除导管,经外周静脉完成治疗。

4 体会

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床中常用的医疗手段,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因此,做好颈内静脉置管护理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精心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规范医务人员的洗手制度,加强导管周围皮肤及病室环境的消毒;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弧形导管固定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颈内静脉置管成功应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9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与物理降温降低病人体温的方法。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间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主要适应症:(1)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3)中枢性高热;(4)颅内压增高,伴有躁动和抽搐;(5)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6)神经外科手术。主要禁忌症:(1)诊断不明的疾病;(2)脑血栓形成;(3)房室传导阻滞;(4)全身衰竭、休克、严重失水、失血;(5)年老及幼儿。我们结合实践体会,将当代冬眠低温疗法具体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冬眠低温方法

遵医嘱给予冬眠合剂(杜冷丁100mg 氯丙嗪50mg 异丙嗪50mg)肌肉注射或者微量泵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3~35℃,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凝血障碍等并发症,体温过高,高于35℃则治疗效果不佳。亚低温维持时间最短24h,最长5~7d,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如有自然复温困难者可以使用控温毯调节至36~37℃帮助复温。

2 护理要点

2.1 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2~24℃之间,室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相对湿度50%~60%,湿度过高空气潮湿,有利于细菌繁殖,湿度过低,会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 给予床边24h连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同时记录患者神志、瞳孔、颅内压,严格交接班。

2.2.1 体温的监测 24h持续监测肛温并认真记录。使温度控制在33~35℃,观察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和复温过程中是否发生寒战,若病患发生寒战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复温过程控制温度以0.1℃/h速度提高。

2.2.2 呼吸频率及节律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保持呼吸通畅。

2.2.3 循环系统的监护 低温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及各种心律失常。因此,须进行24h动态监护并监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的变化,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对70岁以上患者和有心血管病史者,应慎用并重点监护、严格控制降温速度,体温不低于33℃。定时监测电解质的变化,在降温过程中,易引起低血钾,复温时易引起高血钾。

2.3 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2.3.1 肺部感染 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意识障碍及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者人工气道的建立,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细菌易到达下呼吸道生长繁殖,引起坠积性肺炎,故应注意呼吸道护理,加强痰液的引流和抗感染治疗。

2.3.2 冻伤、褥疮 低温治疗期间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差,机体免疫力低,易并发冻伤和褥疮。因此,应加强皮肤的护理,冰毯上面应覆盖一层中单,定时翻身扣背。并按褥疮的预防原则执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平整舒适。经常巡视,注意患者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梢循环,避免冻伤和褥疮。

2.3.3 低血压 低温使心排血量减少,冬眠药物使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而引起低血压,在搬动病人或为其翻身时,动作要缓慢 轻稳,以防发生直立性或性低血压。

2.3.4 冬眠低温时,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应该注意眼的保护。

2.4 营养支持 低温使肠蠕动减弱,消化酶分泌减少,使吸收功能受到一定限制。早期应用营养支持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重型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早期即给予全胃肠外营养。选用中心静脉置管输入,并进行有效护理,对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2.5 皮肤护理 低温治疗时皮肤和肌肉血管呈收缩状态,抵抗力减低,每1~2h为患者翻身和活动肢体,每次翻身时注意整理各种管路,以防止皮肤受压,并观察皮肤变化,按摩受压部位,改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由于0~10℃环境下即可引起人体非冻结性冷伤,所以应有遵医嘱将冰毯水温调至10℃以上。为提高降温效果,翻身枕头置于冰毯下,每日为患者床上擦浴2次,皮肤皱褶处涂少量爽身粉,保持清洁干燥。

2.6 复温护理 一般采用自然复温法。停止降温之时,即是复温的开始,逐渐撤去降温物,将患者置于25~26℃的室温中。复温应缓慢而平稳,以每4h体温升高1℃左右为宜,以免因体温回复过快而引起缺氧、心律失常、脑水肿等。整个复温过程持续约12h,复温过程中需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以防肌颤。

3 小结

综上所述,亚低温能有效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降低机体代谢率及脑组织耗氧量,对脑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效的低温治疗,是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严密观察、细致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疗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缪建平,潘燕红.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35~136.

[2] 王新德.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37.

篇10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 自理模式; 一般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13-02

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 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慢性心衰具有不可逆性,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理上着重指导病人,使病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和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达到控制疾病、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为探索慢性心衰病人的最佳护理方式,我们对51例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自理模式和一般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住院慢性心衰病人61例,作对照组;2007年1月2日~2008年1月2日慢性心衰住院病人51例,作观察组。

1.2 对象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诊断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2]:1)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及主动脉狭窄为原发病史,可有呼吸困难,奔马律及肺部湿音等心力衰竭表现,查体心脏扩大。2)X线胸片有肺淤血征象,而无心脏扩大或轻度扩大。3)超声心动图:①M型和二维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不大,室壁厚度正常或增厚,左室内径缩短率>25%,左室充盈速率减慢;②多普勒超声:快速充盈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口血流比,即E/A≥1,EF斜率降低。4)有创或无创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5)心电机械图:左室等容舒张末期(IRP)>80ms,快速充盈期(RFP)<110ms,缓慢充盈期(SFP)>250ms。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并发症(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发生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4.0%与77.0%,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5%与8.2%。其并发症总发生率对照组为80.4%,观察组16.1%.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护理 观察组:充分熟悉和了解病情,包括病人的情绪变化、健康知识的需求及自理能力等,对患者的健康进行评估,并根据病人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及自理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并提供支持教育。

完全补偿性护理:是服务对象完全没有能力自护,需要护士进行全面帮助,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所有自护需要。它可以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种:1)服务对象在身体及心理上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自理需要。2)服务对象在身体上不能满足自己的自理需要,但有意识。3)服务对象的心理及精神活动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是慢性心衰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慢性心衰常见的死亡原因。此类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实行全面帮助,护士行为是完成病人的治疗性自理,帮助他们接受完全补偿性护理。

3.1 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有心脏病、高血压、肺心疾病的老年人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1.1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 每天早、晚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温度应保持22~24℃,湿度应50%~60%为宜,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次1h。

3.1.2 做好卧床老人的口腔护理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增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每天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老人做2次口腔护理很重要。

3.1.3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实施要点有: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曲膝,上身前倾,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用两肋夹紧,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患者腹肌用力及双手抓紧支持物(脚和枕),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1.4 采用肺部物理治疗措施,清洁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肺部物理治疗是根据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黏液系统的传送带作用,运用叩打、振动、引流等方法,机械的帮助潴留的分泌物向上推移,最终排出。

3.1.5 叩击与振动 长期卧床老人,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每次翻身时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叩背时手呈背隆掌空状,从肺底向气管方向逐渐叩,自下而上,从外向内,每次10余下。肺内振动目前是比较新型的肺部振动排痰法,可通过仪器将高流量气体伴随大量气溶胶状物体经口腔快速进入肺内,达到肺内振动,痰液松动的效果。

3.1.6 机械吸痰 通过吸引器将气道分泌物移除,并刺激咳嗽。适用于无力咳出痰液,意识不清及咳嗽与吞咽障碍者。

3.1.7 长期卧床完全不能移动者,可选择小幅度持续性转动疗法。转动时可应用左右翻转的病床,两侧倾斜的幅度为35~40度,达到胸肺部引流的效果。可以在床上移动患者,鼓励和辅助其做一些主、被动运动。

3.1.8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功能锻炼可加强患者呼吸肌肌力和张力,改善呼吸功能。例如每天指导卧床老人定时做缩唇呼气,腹式呼吸锻炼,增强呼吸功能。通过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取口腔护理(生活不能自理者),有针对性的肺部物理治疗如叩击与振动、机械吸痰、运动疗法,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要加强与患者正确沟通与交流,可根据其耐受情况,随时调节给予的方法与力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在给老年患者做肺部物理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肺部物理治疗,通知医生必要时给予急救。

3.2 血栓形成和栓塞 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协助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2.1 保持病室安静,加强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关心体贴老年患者,保持床单及患者皮肤清洁干净。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部分补偿系统,对于病情缓解,有部分自理能力的患者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护士与病人共同参与各种护理活动。

3.2.2 病情缓解,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根据病人情况鼓励并协助病人稍微活动,活动以不感到心悸、气促为宜。如出现不适应注意休息。

3.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痰液黏稠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吸人完毕轻拍背部,使气管内痰液产生震动,痰液易于排出,协助病人将痰咳出。

3.2.4 协助病人生活护理 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病人自行洗脸、刷牙、进餐、大小便等,使病人在护士的帮助下保持口腔卫生,保证充足的营养。使病人克服自理缺陷,获得有关疾病知识,鼓励病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2.5 辅助教育系统 Orem的辅助教育护理系统强调了健康教育的作用,即要求护士收集材料,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并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口头、书面、宣传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育,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自理能力。在临床中,对于那些有自理能力慢性心衰病人,给予指导和辅助教育,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

3.2.6 饮食指导 进餐种类、方法及热量限制:对于老年患者,应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品,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进食宜少量多餐,对于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指导患者将晚餐提前,餐量要少。对营养缺乏、抵抗力低下患者,应鼓励进食有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一般患者宜限制液体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衰的恢复。有下肢水肿者,应限制水钠的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要避免刺激性及油炸食物。

3.2.7 休息和活动 提供舒适的环境以促进休息和睡眠,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有证据表明,稳定性心衰患者,运动锻炼可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有人认为,运动锻练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3]。但运动必须依据心衰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定,即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心衰。虽然适度运动对心衰有利,但不能超负荷。因此,应指导患者掌握限制活动的原则:Ⅰ度心衰不必限制日常活动;对日常活动就出现症状的Ⅱ度心衰患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和强度大的工作;Ⅲ度心衰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2.8 心理指导 消除紧张情绪。老年心衰患者常因病程漫长、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受限、治疗、经费等多方面问题而产生过分紧张、焦虑不安或抑郁、闷闷不乐等心理负荷增加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时所表现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度增加,全血粘度增高[4]。临床上,偶尔见到这样的病人,病例:女性,75岁,诊断:陈旧性心梗伴心力衰竭,入院两天,样子很忧郁,平时与她说话很容易发脾气,有一次吃午饭时哭起来了,问她怎么了,她又不说,还大吵大闹,后来劝说好久,她才说出原因,是儿子跟她说了关于药费的事,而她觉得太贵了,一时想不通,后来经过医护人员心理安慰和家属的劝说后,终于心情平静了,心情好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因此必须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告诉患者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如听音乐、看书等。也可用语言调节法,让患者将内心的不安、烦躁通过向亲友诉说、发泄。但应避免情绪激动,以取得疾病的良好控制。

3.2.9 指导用药 指导病人坚持并按时遵医嘱服药,应用洋地黄制剂和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提醒患者站立时防止摔倒,应教会病人或家属如何数脉率,并观察毒性反应,应做好有关知识宣教及出院指导。

3.2.10 皮肤护理指导 慢性心衰,老年患者因皮肤表面干躁,常引起瘙痒,加上水钠潴留引起水肿,皮肤容易破损。故要指导病人穿宽松的棉制内衣,避免搔抓,每日用温水擦浴,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

4 讨论

4.1 自理模式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姆(Orem)提出来的。奥瑞姆自理模式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护理理论,该模式分为3个部分,即自理理论、自理缺陷理论、护理系统理论。奥瑞姆认为,人是一个具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并有不同的自我料理能力的整体,人所做出的活动以维持本人的生命健康和完整[5]。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的自理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等护理。这样,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为部分补偿、完全补偿的患者提供身心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4.2 自我护理可减少慢性心衰病人并发症 通过自理模式和一般护理,使观察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既有利于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时间,也减少了医药费用,减轻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

4.3 自我护理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提高了病人对护理的满意率, 通过自我护理,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上升。自理理论强调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建立病人自我照顾概念。

4.4 自我照顾的概念。应用自理模式对慢性心衰病人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来的被动求护变为主动配合,提高病人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使其了解疾病护理的有关知识,维持健康的自我决策和自我护理能力。

4.5 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应以“人及其健康”为中心。Orem自理理论对人的感情、心理需要涉及甚少,而心理因素对慢性病病人及其家庭都很重要[6]。因此,将自理理论与一般护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慢性心衰病人护理,起到了互补作用。

4.6 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有待进一步捉高 在临床中发现,护士的素质、知识面、沟通与交流的技巧等都影响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由于自理模式的应用使患者并发症下降并充分发挥病人在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使病人对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故自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上下)[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1).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160.

[3] 戴闺桂.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概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75-77.

[4] 杨菊贤.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