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未来发展

人类的劳动经验以及生活智慧都可在书籍中得到直观体现,而图书馆则是一个容器,可对知识进行蕴含,对文化进行传承,同时对历史进行承载。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需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耗时、耗力以及效率低下是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明显缺陷,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手段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从根本上实现对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简析

1.管理宗旨不明确

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使用不仅是书籍的本质同时也是书籍的基本功能,读者与书籍之间有一种不分割密切联系,时间非常珍贵,因此不能放任读者对其消耗。因此,图书馆在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时可将读者作为核心与工作宗旨开展,实现对读者要求的有效满足。现阶段大部分图书馆没有实现对工作宗旨的有效明确,最终导致图书馆在实际工作时与服务读者的宗旨相背离。图书馆在实际管理时还不能实现对时下热点与当前潮流的有效掌握,这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将实际工作情况准确的报给上级领导部门,实现对工作信息有效及时的反馈,但多数工作人员并不能实现对上述要求的有效满足,这也是引起图书馆工作出现宗旨不明确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完善的图书馆评价服务评价系统是现阶段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管理操作不完善

现阶段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运营方式已经逐渐实现向数字化管理的有效转变。部分图书馆依旧存在人工管理的现象,结合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管理,最终导致图书馆业务无法集中操作,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以及资金流动方面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是一种对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对可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读者将信息及时的反馈给读者,最终实现图书馆管理系统完善与优化的目标。

3.资源与服务两者相独立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手段已经逐渐实现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实现对人力的有效解放,同时也将高效快捷的调整方式提供给各行各业的资源整合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管理,人们不在需要进行繁重的劳动,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纸质图书的代替,方便快捷是电子图书的显著优势与特征,这也可实现对读者需求的有效满足。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我国多数图书馆数字资源还不能实现对读者需要的满足,传统纸质阅读亦依旧是图书馆经营与管理的主要运营方式,这对数字图书馆自身价值与意义的发挥有阻碍作用。

4.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必须实现对数字阅读的有效利用,这对读者需要的满足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时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我们必须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合理的措施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解决,从根本上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独立系统的扩展带给读者的是信息查找以及获取的不方便,也成为图书馆进行整合工作的主要障碍,信息资源整合不完善现象主要是由上述F象引起。业务工作脱节以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不仅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对图书馆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消极意义。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强化合作理念

越来越人性化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这可实现对读者需求的有效适应,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会有不足的存在,该种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1)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呈现出不兼容的状态,这对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有不利影响。

(2)在实际对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就存在一定缺陷,没有实现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实现对纸质以及数字资源的有效融合。因此在实际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必须实现对上述现象的综合考虑。

2.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

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渐实现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际对内部进行是调整时可将其作为主要技术。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需要数字化新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对此类新技术以及新手段进行科学的利用对图书馆的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在实际进行运作时会有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人工操作不仅会有效的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为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必须在对图书馆管理时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对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3.服务评价系统的完善

读者会对是图书馆提出一定的要求,为对这种要求进行准确及时的获取,必须实现对服务评价系统的完善,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也可通过这一过程进行真实的反馈。服务评价系统可实现对交流平台的建立,读者可通过该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对服务评价系统的有效运用不仅可实现对各方面信息的及时掌握,同时可将上述信息作为主要基础实现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效调整,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可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决策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有效保障。这对图书馆实现人性化服务有一定促进作用,也可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读者。

4.管理理念的融合

图书馆管理工作部分区域界限划分不明确,是长期以来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概念长期混淆,界限不明,导致图书馆管理核心理念不明确,图书馆理念发展趋势模糊不清。多数图书馆将服务对象舍本逐末,侧重于对图书管的整修和管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费力,忽视读者实际需求。此外,图书馆服务理念单一,无法合理统筹资源、服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浪费资源的同时,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资源、服务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补充兼顾、相互均衡,资源的存在方能与服务对象产生联系,而服务通过管理呈现出来,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保障了服务的质量。所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与管理理念的融合,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5.数据驱动管理

如何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如何提升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读者对图书馆的哪些服务不满意,这是每位图书馆管理者都会思考的问题。大部分图书馆都会通过举办读者交流会、开展问卷调查等获取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这些方式诚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存在事后意见收集、后管理等闫题,逸手参与读者的广泛性有限,难泼客观反映图书馆管理问题。

其实,获取以上问题的答案有更好的方法。“数据驱动管理”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的下一动力,利用数据发现问题,促进管理工作。图书馆运行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日志、历史数据等,对这些数据和日志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握,图书馆可以获锝大量有价值的规律和数据,从两为图书馆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支持,真正键迸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结语

而言之,当今社会结构日新月异,图书馆也应及时革新管理系统,完善自身结构,跟随时展步伐,始终秉承以读者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完善图书馆各项资源信息,提高管理质量,更好的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秀静.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其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4(12):206.

[2]鄂鹤年,JaneBurke.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4):69-73.

篇2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RFID 技术与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从两种技术特点出发,探讨了RFID 与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劣, 旨在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探讨,让图书馆进行新技术升级和改造时,对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整套图书管理解决方案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优化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图书管理 条码技术 RFID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原有的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向自动化方向改变。以RFID技术为例,其很早就被应用在图书馆管理中。在图书管理中能应用RFID技术进行图书自动识别、图书仓储管理等。在我国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业是从2008 年开始的。一些经费宽裕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原理的自助借还书系统替代人工还书。面对这种新兴技术的应用热潮,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随波逐流还是保持固有的模式不变?这需要对RFID技术为核心的整套图书管理解决方案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只有了解其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 条形码、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1.1 条码技术

条码是利用将宽度不等的黑条和空白组成的,用来表达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码是实现商品管理、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一维条码只可以存储数字,二维条码可以储存字符、图片甚至声音等一切可以底只的信息。一维条码标签在图书管理中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仍然采用的是条码技术,可以说一直占据着图书馆应用的大半江山。

1.2 RFID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讯号把数据从物品上的RFID标签上传送出去,能够自动辨识和追踪该物品的相关信息。与条形码不同的是,RFID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动态地读取多本图书的标签信息,比条码技术自动化程度更高。

2 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选择条码还是RFID?当前在图书馆行业的应用,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从我国图书馆行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全面应用RFID技术进行管理的图书馆并不多,但是全面推广应用RFID技术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在我国RFID技术还没有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包括:

(1)RFID在图书管理应用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需要进一步成熟,处于尝试阶段。

(2)使用RFID涉及巨额的资金投入问题。以一所普通专科院校图书馆为例,馆藏40万纸质图书的自助借还系统改造,国内服务商的报价在150万元人民币左右。

(3)涉及到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的改造工程量巨大,包括图书标签、图书馆管理系统、门禁、书架等一系列改造。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依然采用基于条码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以吉林省为例,只有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东北电力大学图书馆使用了RFID技术的图书管理手段。多家大学图书馆虽然对RFID技术给与热切的关注,但是实际采用的并不多。除此之外,对两种技术特性的详细对比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表1所示。

3 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现状,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可以通过三种模式推进应用。第一种是一步到位。在全新兴建的图书馆中,可以一次性投入,全面实施R FID系统;第二种是渐进式。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首先实施RFID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实现全面部署;第三种是混合模式。在一个局部范围实施RFID应用,并与现行系统互相兼容,根据应用情况,决定是否全面部署。第二种、第三种都比较适合建设较早的图书馆。

4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一维条码、二维条码技术在国内图书馆行业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而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全新开放式、人性化管理模式将让图书馆更智能、更便捷。能够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不断的实践和探索,RFID技术必将会成为图书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论是条码技术,还是RFID技术,对于图书馆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从实际出发,认清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根据应用环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只有做到“因境制宜”,RFID和条码才会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泊.海金梅.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与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0).

[2]张晓东.薛崧.张计龙.图书馆RFID通用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02).

[3]远望谷.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EB/OL].[2016-03-01].http://.

[4].基于RFID技术下图书借阅模式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06).

篇3

【关键词】图书室 管理 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11-02

一、学校图书馆(室)的作用

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是学校基本建设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领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育人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助手。图书馆(室)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室)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根据《广西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中的说明,也可以看出图书馆(室)建设与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地方。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学校的图书室更是活跃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场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其中明确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一到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看出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图书室管理人员,笔者深感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凡是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做阅读题、完成习作对他们而言不算太难,而受经济条件所限,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在学校的图书室完成。

二、目前农村小学图书室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各地中小学基础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许多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图书室由无到有,藏书有少到多。但由于各地的办学条件限制,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均由一间两至三开间的教室改建而成,存在馆舍面积不达标的问题,使图书室仍为一个图书储存间,没办法开架借阅;同时,图书室内大多是经年累积的旧图书,或由上级下拔,或由校外赠送,或由校内老师、学生自主捐赠,藏书量根本没办法达到基础建设的要求,有些学校就算达到了生均本数的要求,但从学生的阅读需求来说,可读图书仍大为不足;另外,大部分学校图书室采用一些旧制木架或各种不规范的改制铁架存放图书,配套设施较为简陋,没有达到通风防霉条件,图书易损坏,添置的新书没过一阵子就会出现掉页的现象。许多学校没有正规的图书管理老师,而是由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是任课老师充当,出现管理人员图书管理能力偏低和管理工作不规范等问题,大大制约了学校图书室的发展,也让学生对阅读课外书兴趣不大,使图书室的功能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三、建立规范化的图书室管理办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室的功能和作用,学校需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图书室管理办法。根据农村小学的办学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造条件设置图书室

首先,学校应创设条件,按照要求在校内开设图书室或阅览室,尽量选择通风采光好的场所,书架以对向通透的架子为宜。除此之外,为便于管理,图书室管理也应逐步向管理电子化发展,如配备电脑和条形码扫描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等,有条件的也可以考虑进行自助化借阅,如自动借阅。

(二)规范图书管理

图书室中,林林总总的书籍很多,要想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发挥图书室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就要建立规范化的图书室管理方法,如建立图书室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管理员守则等,进一步规范图书室的基础管理工作。只有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图书室业务工作和管理的科学化。

1.建立规范的图书分类及科学的目录检索

为规范管理,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应当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图书分为22个大类。当然,让所有兼职的图书室管理老师去系统学习图书的分类方法是不现实的,目前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参照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的Ⅳ.项进行分类,这个是图书在出版前出版社就已经根据分类方法进行的分类。假如图书上没有在版编目数据项,可以简单地将其分至大类。经过分类处理的图书,已经基本能满足图书索引的需要。另外,应该将图书室内所有图书的基本信息录入电脑,一方面能提升工作效率,也便于打印或下发到班级中作为检索目录;另一方面也为开展电子借阅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

2.多样化借阅方式提高图书的借阅率

图书只有到了读者手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目前我校的图书借阅工作仍使用简单的手工借阅(即借出或归还图书使用手工记录的方式),主要有凭证借阅、教师代办借阅两种形式。

凭证借阅,就是图书室给每位学生办理借书证,学生根据自己所办的借书证,在自己班级规定的借阅时段到图书室自主借书;借书后,由学生将所借图书信息填写到借书证上,交由图书管理员核对后即可。借书完成后,学生的借书证统一由图书室按班级保管,待到下次还书后归还给学生,再进行下一次的借阅。根据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目前我校图书室实行的是三至六年级学生凭证借阅。教师代办借阅,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要求学生集体阅读一些专题资料时,可由任课老师凭自己的借阅证到图书馆代办借阅,借阅的图书由代办老师发放给学生并回收归还图书室,借阅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均由代办老师统一管理和负责。教师代办借阅主要面向低年级的学生。

总的来说,凭证借阅是由学生自主进行图书选择与借阅,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喜欢读哪一类图书就借哪一类书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这样的借阅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图书分类的指导,另外还要由熟悉藏书的老师或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不然学生就会找不到想看的图书,或是浪费太多时间去寻找书籍。相比前一种方式,教师代办借阅就更省事、更省时间,只需要任课老师到图书室统一借阅、统一登记即可。这种方式之所以面向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较少,不知道挑哪一本书去阅读,有的个子小的学生甚至还够不到上层的书架,所以由任课老师代办借阅。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仍需要管理员给他们推荐一些插画式的注音读物。

3.图书的常规管理

(1)图书入库和登记制度。无论是学校统一采购还是上部门下拨的图书,在新书入库前,都要进行拆包点数,一方面要核对到库图书的数量与价格,方便进行学校资产登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图书基础信息录入工作做准备。当拆包点数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图书分类整理,接着进行信息录入。图书在上架前还要加盖馆藏章及图书室流水章,这样既明确了图书的归属,又便于核对馆藏图书的数量。图书也是学校资产的一个大项,藏书量多少也体现了学校文化资产的多少,而且在学校基础信息年报里通常也需要填报该项目。此外,掌握各类在馆图书的数量,更方便有针对性地选购新书。从方便管理员对图书进行上架或索引的角度出发,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图书贴标签,标签上通常手写或打印图书的分类号及四角编码或大类顺序号。目前我校图书标签上贴的是分类号及大类顺序号,采用贴侧签与背签两种贴标方式。以上图书上架前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新书就可以正式上架进行借阅了。

(2)旧书维护与赔偿制度。由于部分学生对书籍的保护意识不强,平时所借阅的图书会经常出现破损或者脱页的情况,在日常借阅工作中,可以由管理员对读者所借图书进行初步的检查,如有损坏的,可以安排人员进行修补;如果出现一些损坏特别严重的图书,已经影响到后期的借阅,则应该上报登记并作为缺失处理。同时,对于损坏、丢失图书的教师或学生,要根据《图书维护与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赔偿处理,以此提高师生的爱书意识。

(三)建立图书管理员责任制度

1.专职负责人。图书管理是专业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复杂而繁琐,管理者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热爱图书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其他管理员。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管理老师还要兼任教学工作,除了不能保证时刻都在图书室,还肩负着非常大的工作量。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从三至六年级每班选出一至两名学生作为学校图书管理员,承担每天课余时间开放图书室的管理工作,负责借书班级的借还书以及图书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还在各班另外安排班级图书管理员,由班级管理员到图书室借出图书,发给班上所需的学生阅读,并做好相关记录。班级图书管理员还可以组织大家在班上进行交换阅读,待全班学生阅读完后,再将书收还图书室,这样不仅很大程度分担了老师的工作,也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图书的保护意识。工作出色的图书管理员,还会在期末受到奖励及表彰。无论是管理老师,还是学生图书管理员,都要熟悉图书的藏书分类归档情况、借阅的工作流程及方法。

3.卫生工作。图书室的卫生一定要按时打扫,一天两次以上,门窗、书架、桌椅等要经常用毛巾擦洗,桌椅摆放要整齐、规范,使人一见就觉得十分舒服,也就是说图书室一定要经常保持干净、清洁,良好的卫生环境才能让师生们在图书室安心借书、读书。

篇4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2-03

图书馆发展正在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人工化向信息化、由“文献收藏查阅中心”向“信息传递创新中心”的过渡。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存在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操作的手工性、服务的单一性等不足,这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新时期信息化的高速推进使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宽度、传播深度、传输量、可获得性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电子资源得到了广泛青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革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引进全文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gent以及SFX等先进的电子资源管理技术,建立万方、维普、CNKI等超大型的中文文献数据库,为我国高等教育及科研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对信息化的定义尚不统一,对图书馆信息化也没有明确定义,本文在总结以往学者对信息化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理解后,认为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图书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这种信息化代表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充分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各种文献资源被充分挖掘利用,图书馆的管理、资源储藏及服务趋于合理化状态。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的本质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的延伸,是各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的图书馆资源、信息转变为数字0和1,再把这些数字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大规模地从模拟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进而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基本过程。这种数字化可以有效处理和存储各种空间、时间的信息资源,可以跨区域、全方位地面向对象的网络搜索和传播,是超大规模、分布式、可以实现各种数据资源无缝连接和智能检索的虚拟化世界。

2.信息管理集成化。图书馆信息化要求对图书馆各种资源、各种功能进行整合,使其以最为合理的结构来提供服务,产生集成效应。邹玉华认为高校图书馆集成化是以馆藏资源数据库为核心,实现文献访问、录入、典藏、流通、检索、文献信息加工等综合功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对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集成化并不是单一的系统,它是由多个分系统如文献检索系统、文献编目系统、文献采访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文献咨询系统、馆务管理系统、系统维护系统等组成的综合模块。高校图书馆的集成化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整体性,实现资源的集成、共享,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3.信息操作电脑化。图书馆信息化要求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流程基本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操作电脑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信息录入电脑化和信息检索的电脑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众多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这些资源都要经过数字编码来进行输入,经过译码进行输出,整个这一过程离不开电脑的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网络,信息的检索、传递过程也离不开电脑的使用。此外,在众多集成管理系统的作用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馆员的基本信息、图书馆每天的借阅种类和数目以及对读者的管理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迅速查找和完成。

4.信息覆盖社会化。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将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它将通过有限访问权(部分文献信息是付费的)来适应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资源供给和接受群体的多样化。其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信息共建,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以及各文献储存单位文献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比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凭着信息科技革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加以借鉴、创新、改进。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信息化建设理论。图书馆信息化起源于美国,早在1995年,美国琼斯交互有线电视公司就展示了通过同轴有线电视电缆高速传输数字化图像、声音和文字信息的“全球电子图书馆”,该方案是汇总全球各地大型图书馆的数字化收藏,借助因特网逐步为各地小型图书馆以至家庭提供共享的信息。我国高校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准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仓促开始的,建设概念、基本模式、建设框架、发展方向等几乎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做法,这直接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在发展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模式并生、与国际协议不相容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现在国际上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关的行业标准和协议大致有39个,国内一般只支持其中的4个,即Z39.50,TCP/IP,IS02709,IS010160/10161。

2.图书馆联盟化。在信息化的作用下,馆际共建成为高校图书馆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渠道之一。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于1967年发起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所高校,在全球的图书馆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起步晚,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等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不仅略显稚嫩,资金、资源匮乏,缺乏统一的规划,人才短缺,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范围狭小,服务目的也相对单一。此外,在管理模式上,国外的图书馆联盟一般是自身管理型联盟,而我国基本上政府主导,联盟的职能、建设等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国外大型的图书馆联盟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理事会、全球委员会、地区委员会是其三大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仍采用中心馆制,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联盟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馆,国家图书馆主导和管理着该联盟的发展。

3.资金投入。英、美等国高校图书馆每年建设投入几乎都占到学校年度经费支出的10%,这些投入中超过半数都被用来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年均建设费用相对较低。美国排名前111名的大学,其图书馆在1998年的年度平均购书费用就达到550万美元,而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2010年的平均购书费用不到500万人民币。我国高校更加注重对纸质文献的采购,每年花在纸质文献购买上的经费远大于对电子文献的购买经费。有关调查显示,中国456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费总额约为6.73亿元,馆均约为148万元,仅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32%。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加紧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电子书刊一般只在内网使用,校外读者、利用外网的本校读者基本没有使用这类资源的权限。另外,各高校的学术地位不同,获得的资金支持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如调查显示的我国高校电子文献购置费排在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约1568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约1311万元;浙江大学图书馆,约1135万元;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约1106万元;复旦大学图书馆,约1098万元。

三、结论与建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卷帙浩繁,但绝大多数是非数字化的,对这些资源的保存、传承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在因特网的数十亿网络站点中,中文站点仅占十万分之一;所有网页的编辑语言使用中,中文网页还不到5%。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宝库、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之一,必须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依托,坚持适度原则,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速图书馆信息化进程,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枢地位,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入更高的层次。新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图书管理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图书服务信息化三个角度展开。

1.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种图书管理集成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图书管理工作,如全文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gent和SFX系统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相对成熟的部分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有效管理。但是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多是借鉴国外技术或者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因此,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理论的研究,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图书的录入、编目、查阅、检索、传递、反馈等相关系统的集成化建设;探索虚拟服务器的使用条件,推动虚拟化进程,进而减少经费开支;加速电脑操作的普及,减员增效,提升管理效率。

2.图书资源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文献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资源的版权保护。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不仅要注意各类数据库及其数据的整合,还应该根据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科研需要,建立起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库。各高校在加强自身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强化各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统一规划,推动图书馆联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而促进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自建自用到共建共享的转化。在版权保护方面,首先在立法方面要参考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尚有争议的版权问题应该结合我国的历史传承、新时期科技文化发展需要、文献的具体特点等综合考虑。其次要在技术方面妥善解决好电子信息的版权问题。目前,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ata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体系。DRM是对数字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允许网络数字内容的提供者控制浏览、阅读其数字内容的访问权限。通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内容提供者(著作权人)就可以有效防止非法复制及使用,减少被侵权的风险。

3.图书服务信息化建设。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与以前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新时期,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阅读偏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不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与读者互动;在服务过程中重视读者的主体性、个性化,挖掘读者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对馆员以及读者的信息化培训,熟悉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基本流程,从而促进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盛玲玉,潘淑春.国内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5):28-31.

[2]萨蕾,梁惠玮,尹铭莉.国内外大型图书馆联盟建设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78-84.

[3]宫占凤.美国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6-10.

[4]王美君.浅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46-148.

[5]王琛琛,李红艳.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保护问题[J].新闻界,2009,(1):35-37.

[6]陈默,张媛媛.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报业,2012,2(下):219-220.

[7]邹玉华.高校图书馆集成化管理势在必行[J].Journal of Jilin Commercial College,2002,(4):69-70.

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作为一种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学科馆员制度从上世纪初欧美高校图书馆开始推行。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在1998 年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一些老牌高校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普遍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2014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十五条第一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配备相关学科的专业馆员。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训练或培训。”这里提到的专业馆员就指学科馆员。作为学科馆员,除必须具有较高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外,还需具备一门及以上其它学科专业背景,从而能够为对口学科、专业或部门提供针对性信息情报服务。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的新生力量,应充分借鉴综合性大学的办馆经验,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学科化服务模式。据教育部2014年教学基本数据平台统计,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建的本科院校就有316所。其中2012年新升本的河套学院是西部河套地区的重点建设高校,在学院建设、办学特色、存在的优劣势方面与其它新建本科院校颇为相似。因此,以河套学院图书馆的学科建设为例,探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问题,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现状与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专本合一的专业性院校,图书馆也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师生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就目前来看,以河套学院为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人员构成及信息服务方面都初具成效。

(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状况。教育部门规定,每个新升本院校必须达到生均图书100本以上(包括纸质和电子书),每年新购买图书本科生生均4本、专科生生均3本以上这一硬性指标。河套学院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60多万册、电子书20万种,每年订阅800多种杂志,购买了中国知网的大部分资源,使用了中央电大“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数据库,还试用了7个数据库。此外,纸质图书使用了南京大学汇文图书管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基本能满足我院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二)图书馆人员构成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构成主要有图书馆学专门人才、专业教师和行政干部、学校其他部门的富余人员。河套学院图书馆的馆员92%都是专科以上学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并经过职业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中级以上职称者占67%。这样结构的管理人员可以进行日常的读者调研、学科文献信息需求调研等。他们熟悉馆藏,了解书刊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也可以进行馆藏信息资源的宣传和指导。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情况。随着国家及高校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河套学院升本以来,图书馆的读者不断增加,每年有3000多名师生来图书馆借书,每年借还纸质图书6万余册,电子资源的使用量非常之大,每个月中国知网的使用都在10万次以上。图书馆紧紧围绕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想方设法为师生提供经常性、有水平、有深度的服务,加强与各部系联系,专门建立了图书馆联系QQ群,每个系部和重点处室都确立了一名联络员,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按他们的要求采购图书、订阅杂志。围绕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充分征求各部系意见的基础上,分批抽调部系教师参与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尽量满足重点学科专业的需求。同时,为师生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解答有关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检索方面的问题,进行读者培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二、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知识资源储存和传播的转运站,专门为教学、科研服务。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6-0076-02

1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张家口市有四所高职院校,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都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并通过网站对外消息。同时,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局域网管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环境。目前,80%的课程都是通过多媒体课堂来讲授,使得知识和技能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内容和策略的更新,更是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由此看来,张家口市高职院校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狠抓投资力度,尤其是在硬件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尽管如此,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还是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育信息化具体体现了在学院管理信息化和课程教学信息化,在这两个大的环节中又包括了很多细小的环节,而课程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有效渠道。只有客观分析面临的问题,才能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1 缺乏总体规划,建设中重网络设备,轻应用系统

许多学校网络建设缺乏必要的网络建设监督人员,项目公司实力较弱等导致建网质量低、网路不畅、带宽不足、访问性能差、等待时间长等。建网时不做远景考虑,不考虑网络技术发展方向,只重眼前,在设备选型上贪图便宜,结果买的产品已过时,甚至已淘汰。导致后期无法拓展,引起学校重复投资或错误投资。

另外,由于缺乏校园电子商务应用软件,现在市场上所谓的“校园网”多是一些厂商基于先进硬件提出的设备解决方案,没有完善的应用系统,不能很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在2005年前必须建立自己的校园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许多高校在规划建设阶段,缺乏总体思想在有限的财力下影响了总体规划,舍得硬件设备的投入,应用投资不舍得投入。硬件平台建成后,由于后续资金、观念、应用软件、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使得校园网没有成为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的先进工具。只是作为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的一般性工具,特别是成为某些人炒股、上网聊天和网上游戏的工具,未能达到校园网建设的真正目的。

1.2 缺乏培养精而专的技术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的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能力方面,能熟练使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WPS和IE的操作,更深层次的应用能力不高,特别是对数据库、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软件使用能力更欠一筹。原因是多方面:一是中年教师原来没有深入学习过计算机,现在懂得一点,也是靠自己东问西问学来的。二是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不全面,不系统,效果不好。有些培训班,一个月学三四个软件,多而不精,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能熟练学好一个软件,真正要深入应用时,又不会了。但总的素质结构来看,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在于这个学校有没有这样的氛围。只有解决了教师自身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才能谈推动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推动教育信息化。

1.3 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不配套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恐怕永远做不到教学资源的配套,比如一门公共课程,就算大家选择的教材一样,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也是现成的。但各个学校课时总量不一,或者前后学期课时总量不相同,教师要保证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方法的一致,总要不断调整上课内容。因此,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应用起来也十分不方便。因为这些课件不是能够适应教师教学课时变化而能自我选择的,而大多是一个系统性的打包的课件,使得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使用起来感到很别扭,这样势必影响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2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

如何规划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的步伐,使网络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和社会服务,提升高校地位和形象,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如何落实信息化进程中的各项措施和策略,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除去领导重视、目标明确、避免重硬轻软、注重信息集成、用户全员参与等一些老生常谈的方面之外,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2.1 实施部门找准定位

一般的院校都把信息化的执行部门放在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这类的技术部门。而经验证明,信息中心应作为综合管理部门,而不是纯技术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之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

高校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熟悉学校的各种情况,还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规划者和实施者,并承担着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信息中心的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另外,信息中心人员还是维护学校利益和保证项目实施质量的重要角色。

但信息中心人员要避免越位。在需求调查阶段,信息中心人员要避免大包大揽,全面充当学校需求的“百科全书”,否则会使学校其他部门人员产生惰性,使需求调查只停留在信息中心人员这个层面。实际上,需求调查一定要从最终使用者那里获得,信息中心人员应该做需求的“审查者”,而不是“提供者”。

2.2 观念要新概念要清

信息化既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模式或者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一味沿袭以往固有的模式。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固步自封,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

2.3 设立信息员制度

校内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可设立专、兼职信息员,具体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与信息中心一起,完成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共同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网络系统。实践证明,这是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力量和获取合理需求的有效途径。

2.4 借助外力

外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力所不及的推动作用。如有可能,可以请顾问公司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在国外非常流行,而国内还没有形成气候。

请外力介入有两个理由:一是这些公司专业人员相对集中,对一家企业和高校来讲,不可能有那么多IT专业人员,而且这些专业人员对技术的跟踪非常紧密。与软件和硬件供应商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独立于软件和硬件供应商之外,其利益来源不是软件和硬件的销售收入,而是客 户的咨询服务,其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帮用户选择方案和产品。另一个理由是,从事顾问工作的人员一定是IT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对企业管理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有帮助其他企业、其他行业实施信息化的经验。专业的IT顾问公司,长年从事信息化实施工作,非常了解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一套成熟的实施方法,能帮助用户有效规避风险。国外的经验表明,请咨询顾问介入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来,可以将实施风险降低70%。

2.5 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是个全方位的概念,除了保证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安全之外,最主要的是信息本身内容的安全性。在学校校园网建成后,学校整体或部门与部门间的计算机有可能连成一个或多个大的局域网,同时又连入Internet。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防止和避免学校各种信息,特别是各重要部门的机密数据在网上被非法查看、传播、破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6 注重培训调整心态

应该针对学校全体人员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培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教师、学生,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更要积极参与。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现代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电脑和网络知识的普及、软件系统的应用等。有经验的培训人员能营造一种环境,创造一种氛围,让参与者有主人翁意识,主动去领悟新的思想和方法,明确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培训,应该让学校全员建立起共同的目标,调整师生员工的心态,使信息化建设成为学校每一个人自觉参与的行动。

2.7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正确处理好新旧系统并行阶段的矛盾,因为在系统的改进过程中,业务人员通常要同时使用新旧两套系统,出现问题时,其习惯以旧系统为准,优先考虑使用旧系统来解决,时间长了,工作负荷会很重。如果新系统中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人们的信心。二是认清高校信息化是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只有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才能使业务流程、运行逻辑越来越趋于合理。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要紧扣高职教育的特性,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正确认识信息化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精心规划,处理好软硬件的关系,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佑祥,等.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北京:教育信息化,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