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可行性;需求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文字,因此用来记录文字的载体图书也随后应运而生。它的存在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珍贵的文献资源。而图书馆的功能之一,便是要收集、整理、加工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资源,方便广大的读者阅读使用。图书馆是保存人类知识财富的机构,而保存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典籍便是图书馆是最古老职能。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产生的文献数量也同时增长;形式多样,类型复杂,传播速度块,而且部分文献时效性强,使人感觉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如此重要的知识机构没有便捷、快速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不行的。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程序运行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它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处理的结果也是信息,因此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迅速的进行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进行控制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其数据安全性,因此高效而快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由此而生。
1、可行性分析
1.1技术可行性
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可利用现在的主流的win7操作系统,操作简捷方便。数据库系统与开发工具也均为Microsoft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因为同属于一家软件公司所以在兼容性上三者不存在问题。开发语言为C#,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所用软件与语言在开发中已被大量应用,技术上都较为成熟,因此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2 经济可行性
(1)投资成本
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为C/S模式,最终运行需要一台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现在的计算机购买成本并不高,且设备也可使用原有的设备。
(2)收益
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图书馆的各种管理人员,减少了员工工资的开销;数据保存方便安全,可清楚的知道图书去向,防止了图书未归还或丢失时不知道借阅者是谁而无法索赔的情况。
图书管理系统对涉及各种图书管理的行业均有使有价值,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可大大减轻工作人员查找图书信息的工作量,开发此系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都不需要特别的需要,且开发周期短,故在经济上可行。
1.3操作可行性
如今计算机普及度广,大多数的人都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图书管理系统为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操作简单,界面直观易懂,用户能很快的掌握系统使用方法。因此,能简单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人员,对系统稍作了解便可进行自己想要的操作。
2 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总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对图书资料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归还管理和查询等。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二方面的需求,这二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用户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借阅用户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此查询可模糊查询也可精确查询。借阅用户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图书管理系统,查看本人当前的借阅情况以及维护部分个人信息(如:修改密码)。同时还能继续馆内图书进行查询。
图书馆管理人员登录系统便可有对图书、用户、借阅和归还进行操作的权限。如借阅时可以通过对当前借阅的图书和借阅用户的用户名的查询来验证信息是否有误,借阅后数据库中产生一条相应的借阅记录;归还时显示借阅信息(如图书编号,图书名,借阅用户编号,借阅用户姓名,借阅日期,是否过期等);根据相应的条件查询借阅信息;对图书和借阅用户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等。管理员同样也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
2.2功能需求分析
(1)首页:为未登录的用户提供图书信息查询,可按条件来查询相应图书。
(2)登录系统:分学生登录与管理员登录两种用户类型。
(3)用户管理:实现用户对账号的管理,可查看账号信息与修改密码,管理员则可以增加、删除和修改学生账号信息。
(4)图书管理:管理员登录后可对图书进行管理,如增加、删除和修改图书信息等。
(5)借阅管理:显示图书基本信息和借阅人基本信息,进行图书借阅操作。
(6)归还管理:图书归库,显示图书信息,借阅人,以及借阅是否过期,过期天数等。
(7)未归还图书查询:管理员可按条件查询当前未归还的图书的记录。
2.3性能需求分析
(1)数据精确度
当进行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时,须保证输入数据与数据库数据相匹配,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率。
(2)安全性
不同的用户类型应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来保护系统数据。对与学生用户而言,只有查询图书,查看账户信息,修改当前账户密码的操作,学生是不可随意修改自己的账户信息的,需要联系管理员核实后由管理员修改。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用户、图书进行操作,图书的借阅与归还也只有经过管理员核实信息后由管理员操作。
(3)模糊查询
查询条件不一定是完整的,这就需要系统能支持模糊查询。当用户输入查询信息后,需要根据当前输入内容,查询符合或部分符合的信息。
2.4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分析
可靠性:系统完成后预计将有大量的学生用此系统此查询相关的图书信息,管理员也将添加大量各类图书的信息,因此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如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便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如果产生了某些损失,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使用者失去对系统的信任。
可用性:图书管理系统的潜在用户群是各个系的学生具有的身份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管理系统应能让任何用户除管理员外都不必借助任何操作手册或相关的系统帮助就能顺利地进行各种操作。
小结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7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发展初期、单向业务系统阶段和集成系统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并互相连接成国际性网络。而我国计算机网络也日渐成熟,数字数据网可满足多媒体通讯和组建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的需要,各类专业广域网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教育科研网CERNET主干网已经连通并投入使用。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给广大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Java;图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104–02
1Java概述
Java具体指的是一种跨平台软件的程序设计应用语言,是Java平台与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总称[1-2]。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极高的适应性与科学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计算机软件程序的编写与修改工作当中,具有卓越的高效性、通用型、安全性以及平台移植性,在计算机程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应用于各类游戏控制台、数据中心、PC、移动电话、科学超级计算机、互联网等环境当中。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研究与解读,在当下全球云计算的产业环境下,Java能够更为有效的被应用于系统设计及程序攥写,在实践环节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应用优势[3-4]。
2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2.1图书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管理的质量,使图书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科学化的开展。图书管理系统在计算机环境中的引入,能够大大提升日常图书管理与维护工作的科技含量,使计算机环境下的图书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及现代化。其次,图书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够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对书籍文档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并且实现了图书应用的评价需求,有效提高图书管理行业的运营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计算机程序的完善与发展能够直观的体现出我国信息与科学技术水平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图书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需要切实满足社会及行业内的相应需求,符合我国图书管理市场发展的经济特性。
2.2图书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国计算机程序的创新与应用情况进行探究,在计算机程序中优化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切实满足我国社会当下的实际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与创新图书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使图书管理系统满足用户管理、应用查询、图书删除、规格查询、图书种类、图书信息浏览的实际需求。
3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详细设计
3.1登录功能设计
使用Java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程序当中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首先应当保证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满足系统登录的相应要求。用户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用户身份验证模块能够使用户的真实身份得到验证,并且能够将用户的真实信息资料保存到user数据列表当中,为用户今后的使用提供便捷,使图书管理系统在之后的登录过程中能够使用user列表当中的数据值判断用户是否存在。在设计过程中,图书管理系统登录模块的文件为:index.jsp、login.html,其中,login.html模块文件主要用于用户输入登录信息后的验证功能。index.jsp页的主要作用为验证页面,通过该页面模块的有效作用,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及密码都都会经过该页进行密码的验证。
3.2图书修改功能设计
图书修改功能是图书管理系统当中的主要应用模块,通过该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及文档资料进行修改,实现关键性的图书文档处理工作。在图书修改功能的设计环节,设计人员应保证该模块集中了系统当中的关键,具体包括图书删除、信息修改、新增进货等功能。
3.3图书查询功能设计
图书查询功能是图书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模块,能够帮助图书管理人员更好的对图书文档资料进行调阅与读取,该功能的具体设计模块应涵盖图书ID、图书单价、图书名称、图书规格、图书进货数量以及图书时间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查询功能的完善,设计人员才能研究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实际需要的图书管理系统,以此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图书信息,避免出现进货重复等情况。
3.4图书浏览功能设计
图书浏览功能主要包括图书名称、图书品牌、图书ID、用户借阅的数量、时间等信息,在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完善图书浏览功能当中的信息涵盖量,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浏览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图书的应用信息,避免出现图书资料短缺,无法提供查阅的情况,以此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情况,提高图书管理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益。
3.5数据库访问功能设计
数据库的访问功能是图书管理系统当中的主要功能模块,需要实现频繁的数据库资料对接,并且需要进行数据资料的查询、添加、修改以及删除等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资料的利用效率。在数据库访问功能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优势,将连接数据库的代码统一编写在connectmannager文件当中,以此提高程序文件的利用效率,降低数据库访问功能设计的内存大小。用户在进入访问页面后,只需要将该文件调用出来即可,省去了每次在数据库内连接代码并且进行书写的麻烦。
3.6系统测试功能的设计
系统的测试功能是为了帮助图书管理系统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应用功能,程序设计人员在完成系统设计各阶段任务后,应积极进行系统程序的编辑与调试工作,通过这些检查手段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质量,并分析得出测试数据的相应信息,为系统测试功能提供参考。
3.7系统维护功能的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的维护功能是为了有效改正系统当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情况,并且实现功能扩充、翻新结构、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完善功能等作用,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数据方面的维护以及软件方面的维护。
3.8系统评价功能的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的评价功能能够帮助系统各项功能模块实现优化与创新,是用户与管理人员提高图书管理系统应用质量的主要手段。设计人员在设计该功能模块时,应完善该功能模块的适应性,使系统的使用能够显得更加有效与便利。
4结束语
综上,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需要切实满足社会及行业的相应要求,符合我国图书管理市场发展的经济特性。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家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志惠.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改革与开放,2009(12):172+174.
[2]王晶晶.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JAVA编程语言分析[J].河南科技,2013(02):17+134.
[3]徐白雁.JAVA编程语言及其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1996(04):32-3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Java;图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050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104–02
作者简介:李向东(1967-),福建厦门人,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平面设计
1Java概述
Java具体指的是一种跨平台软件的程序设计应用语言,是Java平台与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总称[1-2]。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极高的适应性与科学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计算机软件程序的编写与修改工作当中,具有卓越的高效性、通用型、安全性以及平台移植性,在计算机程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应用于各类游戏控制台、数据中心、PC、移动电话、科学超级计算机、互联网等环境当中。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研究与解读,在当下全球云计算的产业环境下,Java能够更为有效的被应用于系统设计及程序攥写,在实践环节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应用优势[3-4]。
2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2.1图书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管理的质量,使图书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科学化的开展。图书管理系统在计算机环境中的引入,能够大大提升日常图书管理与维护工作的科技含量,使计算机环境下的图书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及现代化。其次,图书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够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对书籍文档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并且实现了图书应用的评价需求,有效提高图书管理行业的运营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计算机程序的完善与发展能够直观的体现出我国信息与科学技术水平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图书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需要切实满足社会及行业内的相应需求,符合我国图书管理市场发展的经济特性。
2.2图书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国计算机程序的创新与应用情况进行探究,在计算机程序中优化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切实满足我国社会当下的实际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与创新图书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使图书管理系统满足用户管理、应用查询、图书删除、规格查询、图书种类、图书信息浏览的实际需求。
3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详细设计
3.1登录功能设计
使用Java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程序当中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首先应当保证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满足系统登录的相应要求。用户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用户身份验证模块能够使用户的真实身份得到验证,并且能够将用户的真实信息资料保存到user数据列表当中,为用户今后的使用提供便捷,使图书管理系统在之后的登录过程中能够使用user列表当中的数据值判断用户是否存在。在设计过程中,图书管理系统登录模块的文件为:index.jsp、login.html,其中,login.html模块文件主要用于用户输入登录信息后的验证功能。index.jsp页的主要作用为验证页面,通过该页面模块的有效作用,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及密码都都会经过该页进行密码的验证。
3.2图书修改功能设计
图书修改功能是图书管理系统当中的主要应用模块,通过该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及文档资料进行修改,实现关键性的图书文档处理工作。在图书修改功能的设计环节,设计人员应保证该模块集中了系统当中的关键,具体包括图书删除、信息修改、新增进货等功能。
3.3图书查询功能设计
图书查询功能是图书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模块,能够帮助图书管理人员更好的对图书文档资料进行调阅与读取,该功能的具体设计模块应涵盖图书ID、图书单价、图书名称、图书规格、图书进货数量以及图书时间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查询功能的完善,设计人员才能研究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实际需要的图书管理系统,以此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图书信息,避免出现进货重复等情况。
3.4图书浏览功能设计
图书浏览功能主要包括图书名称、图书品牌、图书ID、用户借阅的数量、时间等信息,在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完善图书浏览功能当中的信息涵盖量,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浏览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图书的应用信息,避免出现图书资料短缺,无法提供查阅的情况,以此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情况,提高图书管理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益。
3.5数据库访问功能设计
数据库的访问功能是图书管理系统当中的主要功能模块,需要实现频繁的数据库资料对接,并且需要进行数据资料的查询、添加、修改以及删除等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资料的利用效率。在数据库访问功能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优势,将连接数据库的代码统一编写在connectmannager文件当中,以此提高程序文件的利用效率,降低数据库访问功能设计的内存大小。用户在进入访问页面后,只需要将该文件调用出来即可,省去了每次在数据库内连接代码并且进行书写的麻烦。
3.6系统测试功能的设计
系统的测试功能是为了帮助图书管理系统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应用功能,程序设计人员在完成系统设计各阶段任务后,应积极进行系统程序的编辑与调试工作,通过这些检查手段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质量,并分析得出测试数据的相应信息,为系统测试功能提供参考。
3.7系统维护功能的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的维护功能是为了有效改正系统当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情况,并且实现功能扩充、翻新结构、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完善功能等作用,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数据方面的维护以及软件方面的维护。
3.8系统评价功能的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的评价功能能够帮助系统各项功能模块实现优化与创新,是用户与管理人员提高图书管理系统应用质量的主要手段。设计人员在设计该功能模块时,应完善该功能模块的适应性,使系统的使用能够显得更加有效与便利。
4结束语
综上,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需要切实满足社会及行业的相应要求,符合我国图书管理市场发展的经济特性。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家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志惠.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改革与开放,2009(12):172+174.
[2]王晶晶.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JAVA编程语言分析[J].河南科技,2013(02):17+134.
[3]徐白雁.JAVA编程语言及其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1996(04):32-34.
篇4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87-01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产生一个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管理方法而言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规划和标准,把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同时落实执行,是一个精细、严密、系统、科学的管理过程,不同于传统的粗放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能加强执行力,对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优化,高质量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
一、关于图书馆精细化管理
可行性分析:精细化管理近些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中广泛实行,经过实践证明经过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些大型的企业如海尔、万科、红豆等,经过精细化管理,企业在各个方面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精细化管理在众多的企业运行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在实际运用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将其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是可行的。
必要性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今已经进入到数字时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日渐丰富,而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需要。所以图书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图书管理的新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自身优势,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求。而精细化管理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在执行精细化管理时,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精确、量化和规范服务过程,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能减少内耗,降低人才开支成本。对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所促进,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措施
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图书馆业,它不但承载了图书馆文化,也包含着图书馆对读者的各项服务承诺,必须重点突破、持之以恒。图书馆要想实现各个环节精细化,应该实现由随意化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管理不浮于表面,不重形式,重效果。
(一)健全和规范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实施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工作是要对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强化制度的管理和建设,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内容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以及对服务对象的制度建设。通过内部的管理,可以规范员工的工作,以及用工作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语言行为都进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对于图书馆的读者管理体系,能使读者遵守规定,在图书馆内形成的各项行为规范合理。
(二)坚持求精求细的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在图书馆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细节,在具体落实管理制度时,一定要从细节入手,站在读者角度来对各项业务进行规范,认真分析读者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沟通,做好服务,求精求细是管理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获得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认可。
(三)培育图书馆的管理精英
图书馆的管理质量好坏,是直接由人的素质决定的。光有制度、规范、规章等还不够,最终还要由人来执行,制定是死的,但是服务水平及工作水准是由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的,所以在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管理人员的培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和工作队伍,对新员工和管理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注意服务意识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才能集中精力做好图书管理工作。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只有每个工作人员的水平都提高了,才能整体提高队伍的总体服务质量。
(四)积极创建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工作人员众多,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也就是相当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企业的经营模式,所以形成的图书馆文化在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精神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图书馆员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从业观念和传统习俗等都有别于其他的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当然也包括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而且是核心建设,通过对图书馆文化的建设,更能提高向心力,使馆员增强个体的归属感、集体感、荣誉感,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使员工都能以馆为家,当家作主,促进图书馆向着制度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业务专业化,使精细管理执行到位。
篇5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学校开设第二课堂教学的最佳场所,特别是“减负”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更可以广泛地学习各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普通中学特别是以培养竟技技能专长为办学宗旨的县级中学来说,图书馆就成了学生课外获取现代信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因此,重视中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就是信息资源建设,而中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涵盖了传统的纸质资源及电子资源两个部分。对于县级中学图书馆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型的纸质图书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有购买和自建这两种途径,以购买为主,自建为辅,自建的方式主要是对现有的印刷型纸质馆藏,通过特定手段使之数字化。
中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怎么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馆的效能,以满足中学生对图书信息保障的需求。尤其是在电子文献信息这个方面,只依靠一个学校图书馆是难以全部加以购买的,这里就要求县域内甚至是全市各中学图书馆之间互通有无,通过合理布局,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准,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来衡量。近几年,郓城县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把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纳人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增强了对图书馆人员、技术和财力的投入,改善了办馆条件。目前,大多数中学图书馆都配备了计算机、终端机、投影仪、语音传译等现代化设备,接通了Internet网。有的中学还设立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中专门设置图书室网页。但总体来看,中学图书室现代化建设与其他系统图书馆建设相比,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2l世纪面临着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中学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认清现代化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图书馆只有实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图书馆现代化,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为素质教育服务。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仅给图书馆节省了巨额经费,还使各图书馆的读者都能够利用到海量的数据库资源。
二、图书管理现代化是校园文化科技化
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但就目前大多数县级中学的实际情况而言,最迫切、最基础的就是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自建和外购各种数据库,近而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讯技术将其提供到信息网上,实现查询、查新等服务的图书馆自动化。建立业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步骤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经历周密的调查研究,拟定切实及可行的具体方案,为实现业务管理自动化打好基础。首先,应根据各中学图书馆的实际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考虑是否具备建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其次,确定自动化系统的目标、规模等,即决定建立什么样的系统,并对系统进行研究,对目前手工操作系统进行评价,搞清现有业务能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什么条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拟定方案。自动化的目标确定后,就应着手编目子系统并建立书目数据库,使数据库具有主文档的功能,因为各项数据齐全,从而为师生快速检索提供方便,真正达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目标。
中学图书馆现代化网络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现代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图书自动化系统的成果,使之形成一种有组织的馆际业务协作形式,其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组织标准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加快图书管理人员的配备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自动化管理系统需要通过人去建立,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外,人员的配备是关键的问题,建立书目数据库必须输入大量的记录,不能将此工作看成简单的键盘操作,应有熟悉编目技能的人员参加,因为他们最了解编目数据,掌握编目著目条例。因此,有了图书馆的现代技术装备,还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结构合理、掌握图书馆现代技术的人才,这些人员不仅具有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掌握新技术的操作管理,同时,还要培养和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的高层研究人员,重点研究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科学管理是建立自动化系统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使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取得最大效益。采用现代化技术,必须要有高度严密的科学管理工作与之配合,每个工作环节要准确保质量。在确定业务管理自动化系统之前,对实现这一计划的组织、有谁来完成、所需时间、用什么方法来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最佳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
而在这一点上,郓城的中学图书管理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三、图书管理现代化是校园文化的时代需求
在中学图书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图书分类是依照图书的学科属性和内容等,在一定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相关原理,采用逻辑的方法,把图书进行类的划分。图书分类的目的、任务都是揭示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以及其它属性,让各类图书组织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图书的管理现代化管理还应具有很多的属性,图书内容的学科性质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又常常被其它属性所依附的属性。所有这些,就决定了多数情况下要把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特征作为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图书的其它属性特征可作为图书分类的辅助标准。
图书分类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排架,还可以用于检索。既能满足图书馆内部管理之需要,还可以满足学生在检索方面快捷方便的需要。可以实现管理和利用方法的有效统一。而图书的实体分类则是用于排架,信息分类则是用于检索。两种分类的方法只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为发挥出档案的服务功能提供良好条件。这种看似笨拙的传统方式,同样是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就图书馆的基本属性或者说广义目的而言,无论是管理标准化,还是信息系统化,说透了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
中学图书馆的目的,就是发挥索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或者说,中学图书馆与素质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都是老师指定的用于考试的几大科目的内容,这正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也正由于接受这样的教育而致使考试科目之外的知识掌握极少,而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必须依靠图书馆来实现。正如中国图书馆之父――所说:“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想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的机会”,“想达到这种完美教育的方针,非依靠图书馆不可”。因而,图书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四、图书管理现代化是智慧的明天
中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社会综合图书馆还是学校内的图书馆,所不同的只是规模的大小而没有意义上的分别。在所有图书馆当中,中学图书馆应该是最小的。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同样是在向世人昭示着一个学校自身的素质和文化。图书馆已成为各类学提高自身品质的重要条件。中学不一定都有图书馆,但一所层次质量较高的中学必然会有图书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校园的美化和建设,也不仅仅是对教育体制提高和完善。它还要对人文精神进行美化和建设,对文化素质进行提高和完善。图书馆之于一个国家存在着人文价值,之于一所学校也同样存在着人文价值。当今,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已不单单停留在升学率和师资力量之上,而更多的对其综合教育素质的考查。
篇6
【 关键词 】 SSH;网上购书系统;JSP
1 引言
网上购书系统是适用于在网络上进行图书购买的系统平台,它能够方便直观地从数据库中调取用户感兴趣的图书,从而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从使用者的角度,系统分为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两大类,将功能进行准确的划分。系统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能够对图书及订单进行及时的添加、查询和删除,保证图书的实时更新。
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2.1 运行可行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网上购书系统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在书籍购买和查询方面的便利,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书籍,所以系统运行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2.2 系统的需求问题描述
2.2.1 系统功能性需求
系统是按照UML的要求来实施。在需求分析阶段,先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以UML用例图表示出来,给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表现。用例图中包含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图书管理、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每个功能模块还包含各自的子模块。根据实体书店管理的需要和用户购书的需求,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管理员模块,两种模块的管理员对系统有不同的权限。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修改和编辑。而普通用户只能在系统中进行查询、购买、浏览等功能。
2.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非功能性需求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系统功能,但在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对该信息系统的认同和操作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系统的性能要求和主要特性,主要包括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支持性、数据安全性等。
3 系统的架构设计
3.1 系统的技术架构
系统采用Java EE架构中的三大主流框架Struts2、Hibernate和Spring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整合应用的知识实现业务层、显示层和控制层的分离。在SSH框架中表示层用Struts2,业务层用Spring,而持久层用Hibernate,三种框架组合在一起实现每个层在功能上明确分工,每个层即相互独立,又通过通信接口相互联系。
系统架构采用了B/S体系架构,B/S架构部分采用Http 协议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服务器端用不同的协议和接口来获取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在客户端请求处理通过Java中的反转机制来查找业务处理的函数,通过统一的业务处理类实现业务处理层的重用,整个系统划分为四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域模型层。分层结构分工明确,耦合度低,有利于进行系统单元测试和功能维护。
3.2 系统总体功能架构
一个系统的实现,首先要考虑整个系统实现的功能,所以要在编码之前设计好系统总体功能架构图。根据系统总体功能架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的各个模块以及各个模块能够实现的功能。系统主要分为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两大模块。前台管理模块主要分为注册、用户登录、浏览图书、购物车、图书购买和注销;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分为管理员注册、管理员登录、图书管理、用户管理、订单管理。
4 系统的详细设计
系统的详细设计是对系统架构的细化,在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的设计进行细化,主要从系统建模、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4.1 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采用软件设计开发中常用的统一建模语言(UML)来完成。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由单一模型支持的一组图示化模型图,可以用于任何软件开发过程的标记法和语义语言。本系统采用UML建模方法,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构建软件系统,帮助开发的过程,更好的理解、实现和维护。
4.1.1 系统的静态结构图
系统的静态结构图是指系统的关系类图,系统的关系类图一般都是在需求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精化产生的。为了清晰地抽取出系统的核心结构,采取的是分层设计类图的方式,首先设计整个系统的类图,其次设计每个子系统的类图,最后设计每一个用例的类图。管理员登录后台系统后,打开图书添加界面,依次填入图书的书名、图书价格,选择图书类别,上传图书封面,然后提交图书信息,在提交之前管理员可以对信息进行重置。然后从控制层添加图书信息、从业务层保存图书信息,通过DAO和数据库连接把图书信息添加到数据库中。
管理员发送添加图书请求,接收到请求之后返回图书添加界面,根据界面要求管理员添加图书信息,点击“添加”按钮,图书信息发送到业务控制类进行处理,调用数据访问类,将图书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4.1.2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系统后台包含多个重要的动态行为,而且一个动态行为存在多种不同的状态。结构图中系统在起始节点开始有动作,在接受了管理员指令后,便遇上了一个分支,此分支有“接受指令”一个入流和若干分流,经过分支后便进行一系列的添加,查询,修改等动作。这些后续动作的顺序在本质上是无序的,可以先进行用户信息的管理,也可以先进行订单管理。这些动作也可以交替进行。但是在管理用户信息这个动作之后的条件行为,就不是并行的了,条件行为的选定有单个入流和两个受监控的出流。在本系统中,在按要求删除用户后,如果是,则删除用户;若否,则返回,这两个动作的监控是互斥的,当到达这个选定时,只能取一个出流。当分支的动作汇合之后,系统就可以进行下一个动作:要么退出程序,要么继续执行下一步指令。当所有动作都结束之后,则关闭本次指令,此次活动终结。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数据库在本购书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性能。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本网上购书系统规划出的实体有用户信息实体、图书信息实体、订单信息实体,订单明细信息实体。其中,一个订单包含多条订单明细,一条订单可以显示用户购买图书的多条信息;一位用户可以提交多条订单;一位用户也可以购买若干本图书;所购买的图书可以先暂时放到购物车里,一个购物车可以存放若干本图书。
4.2.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基于上述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将以上的数据库关系E-R图转化为关系数据模型,需要设计各个数据表。本系统的数据库包含用户信息表、图书信息表、用户订单信息表、订单明细表、管理员信息表。这些表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存储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在设计数据表的过程中遵循几个原则:
(1)数据库设计的一个表只存储一个实体或对象的相关信息,不同的实体存储在不同的数据表中,如果实体还可以再划分,实体的划分原则是最好能够比当前系统要开发的实体颗粒度要小;
(2)数据表的信息表结构合适,表的字段数量过多;
(3)扩充信息和动态变化的信息分开存储在不同的表里;
(4)尽量不出现多对多的关系。
5 结束语
采用SSH架构设计的网上购书系统,可以让开发人员减轻重新建立解决复杂问题方案的负担和精力;可以被扩展以进行内部的定制化;并且有强大的用户社区来支持它。并且在可移植性、安全性、及运行效率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适合中大企业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郑阿奇.Java EE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1-401.
[2] 邱加永.软件开发课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谢宗然.网上购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4.1,35-48.
[4] 王玫.网上购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6.1,40-60.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机构;问题;建议
1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现代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各自为政,其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的弊端日益凸显,逐渐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宣传,也成为了制约社会经济与效益发展的难题。现代网络时代中,三个机构之间横向联系较少,难以实现信息资源与数据平台的共享。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可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信息中心,为大众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图书馆、情报研究所与档案馆三者可以打破传统部门之间的局限性,得以相互利用,实现资源合理共享。
1.2 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
一般来说,国家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都是以存储于传递信息为基本职能而设立的,其有以下几个相同点:(1)工作与服务对象相同;(2)依托的技术手段相同;(3)研究内容与方法相同;(4)依托的现代化设备基本相同。由于目前三个部门所购置的信息设备并不经济,难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功用,也难以建立起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而依托于一体化模式,能够避免去重复处理与开发软件等环节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
1.3 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社会大众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人们有着对及时、迅速、准确的信息资源的需求,并且需要获得系统性、多层次性、多方位性的信息;既需要得到原始的档案资源,又需要相对系统的数据理论、资料,也要求掌握最新的行业内信息。而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能够融合了档案资源的原始性、依据性以及情报资源的可利用性、时效性以及图书资源的借鉴性、参考性等特点,将一些重要的信息集中存储于虚拟的信息平台中。当用户需要查询服务时,能够从数据库中调取信息,全面了解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而增强用户黏性,同时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4 有利于转变大众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通常会主动去图书馆、情报研究所以及档案馆进行资料查询,而这些机构相对被动地等待用户上门再为其提供服务。这种滞后的思想早已被时代所遗弃,并且在传统模式中,这三个部门过于注重收藏、忽略利用功能,注重保管、忽略研究功能,对于大众需求研究内容较少,并且提供的信息资源难以符合部分用户需求,因此导致整体利用率较低。然而在实施一体化之后,三个部门需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定期调研来去深入了解到大众需要怎样的信息资源服务,哪个部门可以提供相关信息,进而将资源共享并提供给用户。
2 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理论依据
纵观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其为同根所生,在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分工现象的出现,三者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而正是由于三者“同出本源”,因此即便如今分离开来,图书、情报、档案依旧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而这恰恰符合了哲学中所提及的发展规律中“合-分-合”的“合-分”特点。尤其是在社会分工完善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者在其分离状态基础上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逐渐朝向“分-合”规律发展。而由于三者“同出本源”,因此使得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建设本身就具有坚实的基础。并且三者在其他方面还具有共通性,如图书、情报、档案都是依托于人们记录来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且依托于相同的载体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传承于后代,为后世研究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
2.2 部分国家地区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系统成功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由于欧美部分国家科学技术较为发达,因此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概念较早,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去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消费需求,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发达国家投入大量成本致力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研究工作。如在1994年,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拨出20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将本地区的18个最重要的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网络建立起来,使该地区实现了自动化联网,进而方便了整个州的群众进行信息资源查询等,切实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的一次次探索与实践。在1983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对于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初步尝试。到了2003年,天津泰达图书馆的落成则标志着我国第一座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诞生并投入使用,其中包括大量的图书报刊及视听资源、数据库资源以及档案资源。在2009年,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进行合并,实现二位一体模式的运行,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信息查询与使用的效率。
3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索
在网络环境下,必须要合情合理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进行建设,而这也符合当前信息时代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然而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困难与问题,例如图书管理在科学技术水平、传输能力、传播速度等方面比情报、档案略胜一筹;且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必然会对三方利益有一定的影响,如员工岗位缩减、三方部门权力的争夺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三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另外,实现一体化建设还需要较多专业性人才以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因此,要想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就必须要从宏观上的多方面进行考虑,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
3.1 加强三者的分工合作,构建单一的联合体系
笔者认为,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模式必然使得三者的界限逐渐消除,而三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之后,必然导致大量人员难以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使其难以相互配合工作。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引入市场机制,明确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利与责任,针对具体工作来合理安排多余的人员,构建出合情合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并且在构建单一的联合体过程中,可以设置三方主要负责人作为联合体的管理层,针对于整个联合体实施统筹管理,加强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在实践经验总结中摸索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减少岗位之间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规范多部门的标准化办公,构建符合国情的信息网络资源联合体系。
3.2 依托于现有网络资源平台,实现三方的有效动态链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打破了传统条件下的地域、行业以及时间的限制,能够让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得以实现,但是这并不代表拥有网络就可以全方位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就目前来说,笔者认为网络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最为理想的模式。
具体来说,针对于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必须要以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为基础,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底层,还要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作为资源支撑,依托于现代化智能检索技术,以宽带高速网络作为数据传输通道,进而将多元化的数字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例外,除了包括将数字信息平台服务提供给大众外,三位一体模式还包括信息资源平台的形成、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保护、利用、鉴定、统计等环节,其具体功能有以下五项内容:(1)多种载体数字化模式;(2)数据资源的接收、存储以及管理;(3)组织对数据信息有效访问与查询工作;(4)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上传及传输;(5)平台系统的管理与安全维护工作。
3.3 培养复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人是万物的基础。在传统的三方模式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只需要具备自己专业的技能即可,但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工作岗位培训时,不但需要加强人员的专业素养教育,并且也要针对人员实际情况来进行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培养工作,如先培训后入岗,完善网络环境下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等。而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人员也需要努力提升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树立起超前、创新意识,为未来一体化平台建设储备力量。另外,三部门还需要定期选派自己部门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强化部门能力;同时要进行跨学科学术交流,相互汲取经验,进而确保三位一体模式具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3.4 转变传统服务理念,提高三方机构的社会化信息管理意识
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中,图书、情报、档案三方部门以自身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为核心服务功能,将承载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大众,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信息网络环境下,三方机构则需要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即用户需要什么,三位一体服务就提供什么,使用户处在主动位置。并且在三位一体模式下,图书、情报、档案机构需要笼络充足的社会资源,树立起合作共赢的观念,结合实际去集中调配好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资金等方面资源的运行秩序并优化配置;同时在面对复杂艰巨的任务时,图书、情报、档案机构一体化可将三方独有优势分别发挥,联合起来攻关;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构建起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检索以及分类、保存一体化的全新网络资源体系。
5 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情报、档案机构三者一直以来相对独立地为社会群众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服务。然而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若继续沿用传统服务模式终将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因此可以说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三者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仍需要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以促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2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是基于标准和交互通信协议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设施,在物联网内物理和虚拟的“物件”(Things)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使用智能接口并且无缝综合到信息网络中。
一、物联网的体系
通常来说,物联网的应用在高校需要在四个层面进行有效的整合,所谓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即物联网对于高校在这四个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物联网在实际上真正发挥智力支持的作用。
(一)感知和控制层:通过传感器和仪表等设备来获得相关信息,将环境、运行状态等信息适当的加工之后,由传输网关对数据进行传递;为达到控制资产、设备和运营的效果,本地的传递起接收网关在接受控制指令之后,把信息传递给控制器。在感知与控制层上,网关的接收与传递、信号的接受与处理、控制及感知器件的控制是最为关键的技术。
(二)网络层:网络层利用公网或是专网,将信息、数据或者指令,以无线或是有线的方式在感知和控制层以及应用层之间传输数据。为避免数据的丢失和延迟,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数据传输服务质量的好坏,极大程度取决于现有的期间用于传输工具的无线传感网络。
(三)平台服务层:感知层和网络层将数据一层层传递下来之后,必须对数据进行可靠的分析及处理。根据设备和应用需要的不同,数据处理的逻辑也不尽相同。数据处理包括有对数据进行过滤、对丢失的数据进行定位、将冗余的数据进行删除以及数据融合,数据分析模块将对高质量及融合后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数据挖掘。之后分析模块则根据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把当前的物理环境和数据进行关联,评估当前系统运行的风险等级。分析模块根据预警规则,通过业务流程和整合模块,将具有风险等级的分析模块及时地传递给控制与通知系统。为了实现在即时感知基础上的业务控制,可利用仿真和优化方案,将系统进一步优化,做到最好的决策支持。
(四)应用服务层:根据高校业务的特殊性,可以再平台服务层上建立适应高校需要的物联网应用。例如:高校固定资产的状态监控与分析、高校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等等。物联网的交互界面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它虽是物―物相连的网络,但终究是人来操作。为不断地提升高校的运行效率、深化业务创新模式、降低业务运行成本,上述应用会以业务流程的方式,对感知层、网络层和平台层的服务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感知、分析和响应及时感知的一体化物联网运行模式。
二、物联网与智慧校园
(一)智慧校园建成之后,各管理部门的感知性进一步增强,比以往更多高质量数据不断汇聚。比如,更多性能更优的传感器,比如激光和红外线接收器、图像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等能够接受更多更大的数据。未来高校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内嵌IC芯片以及无线射频具备智能化物件将会不断增多,为精细化、科学化发展提供设备支持。
(二)在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校园,不断提高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将为决策者采取明智的行动提供智力支持。先进的计算方法和更为智能化的算法,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智能,以此为依托而产生的更透彻感知的物联网,将创造出更有价值和洞察力的智能化数据分析。
(三)在智慧校园建成之后,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将以全新的方式与物理世界互动和沟通,更为全面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之间的信息获取、共享以及分析处理能够实现,通信和协调成为可能。
(四)智慧校园建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将校园内原有的各类独立系统进行合并,由校园服务器提供统一服务,对学校的各类资源实现统一的布局和管理,这样既杜绝了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又可以实现弹性管理,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五)智慧校园能够深化整个校园的信息平台管理能力,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更为便利。利用校园无线网络,终端用户可以将便携设备带到校园的每个地方,工作更为自由,无需受地点限制,数据共享更为便利,对校园信息和数据实现即时管理和处理。各部门数据的更新和共享,可统一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处理。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一)总体规划
(二)感知层建设
1.RFID子网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其特点是非接触式的全自动化识别,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中使用,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读取并获得数据。它有标签和阅读器两个主要的部件。根据读写信息的距离大小,可以将RFID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以及超高频四大类。基于各高校内已经广泛使用了校园卡,因此对于RFID校园子网的建设,可以在校园卡的基础上,基于移动技术将手机SIM卡以及RFID2.4GHz进行融合的方式。对于硬件基础较好的高校,工作人员和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手机实现RFID识别。RF-SIM卡是种手机智能卡,它可以实现一个代替身份识别的全方位服务平台,比如钱包、钥匙或是身份证之类的身份证明。其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中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同时无需更换手机。在现有手机上更换一张智能卡,就可以变成使用频率为2.4GHz的NFC手机,在5米的范围之内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整通信距离,单向支持100mbs/s的数据广播。在逻辑上,根据数据机制可以分为模拟mifareone逻辑加密卡以及标准的SIM功能。与手机物理连接之后,SIM卡部分便和普通的手机卡无异,用于正常的手机移动通讯以及鉴权。但是基于安全系数极高的RFID内置软件则不同,可利用内置的微型RF模块与外部设备进行通讯。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将终端的应用模块嵌入到POS机内,通过RS232协议,终端结构与POS机进行数据传输;基于无线传输协议,RF-SIM卡和读卡模块进行通讯。为保证终端与后台通讯的即时性,通过TCP/IP协议,终端可与后台直接实现通信,这样可以直接免除工作的配置。
将RFID子网纳入现有的校园网结构之中,通过校园网门户网站以及其他终端设备,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相关应用。通过RFSIM卡的使用,用户可直接实现手机一卡通,通过各种卡媒介的输入输出,数据可实现各种传输。
2.二维码子网
在校园机房设备管理、物质设备管理以及图书管理中,将会广泛应用到二维条码。二维条码是指其中的文字数值信息,在代码编制上采用与二进制所对应的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其中的几何形体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在二维方向的平面上,通过光电扫描设备加以读取和识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图2为二维条码网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固定资产在全校均有显示,图书资源主要集中于图书馆楼;计算机机房则分布在各个实验楼内。为解决二维编码较为分散的问题,根据房间大小和楼层距离等技术指标的要求,数据采集基站可以将物品按需存放。
在校园应用的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出库内部管理和货物配送四个环节中,二维条码将得到广泛应用。第一是入库管理,固定资产的存放信息和特征信息以二维条码标签得以识别,一同存放在数据库;第二是出库管理,出库时扫描二维码,确认其资产信息,无误后更改库存状态;第三是出库内部管理,库存盘点和出库备货都将用到二维条码。第四是货物配送,配送之前将配送资料由终端传输到目的地,挑选出物品并扫描其二维条码,确认配送完该物品之后,终端显示出相应提示,最后确认配送情况。
3.传感器子网
在拥有二维码以及RFID这些识别工作,物联网可以将物品的关键信息存储在内,但是有时物品的信息可能或是以及发生了改变,可以传感器应该做出即时更新,检测物品中此时的即时信息,对物品实现正确识别。传感器之于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末梢一般,是感知外界变化的最核心元件,因此大规模传感器的配备,成为物联网完整构成的必备条件。
对于物品信息改变的识别,传感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敏感性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无线网络传输中,传感器能够实现在节点之间的可靠传输。因此对于传感器未来的考虑,主要是从将非电信息进行转换之后,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和传输这几个方面。在本方案中,利用已经建成的校园网络以及wifi布点构建中距离和核心传输,将zigbee技术建设近距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类似于CDMA和GSM网络,zigbee是一种可靠性非常高的无线传输网络。
类似于移动网络基站,zigbee数据模块通讯距离支持无线扩展,标砖可以从几十米到几百米甚至于达到几公里。它具有以下优点:
(1)功耗低:仅仅两节5号电池,使用时间就可达半年以上,发射功率可以忽略不计,仅仅为1毫瓦;
(2)成本低:无需专利使用费,初次使用成本控制在6美元以内;
(3)时延短:从休眠激活一直都通信所需要的时延都很短;
(4)网络容量大:254个从设备以及一个主设备,可以被完全容纳在一个星型结构的zigbee网络内。
(三)传输层建设
目前各高校已建立起的校园网,是传输层建设的基础。但为了便于物理网的管理更够涉及到每个角落,必须加快无线校园网建设的步伐,即加大移动服务的构建频率,无线传输通道的建设和zigbee路由器则构成了无线传输的通道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数据处理层建设
为使校园管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各种软件的融合利用,可以启动智慧校园的软件平台建设。智慧校园的软件平台建设中,有几种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身份的识别系统,包含校园、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宿舍一整套的门禁身份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和二维条码识别等,对教职工和学生的考勤等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是校园内部的管理系统,高校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到很多方面,包含学生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管理、固定资产等等,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架构,同时还要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未来还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搭建统一的高校私有云平台,把各部门的计算力整合起来,可以在很多细节上改进高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整合移动信息化中心,通过手机、无线笔记本等可以为广大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生借阅书情况及时通知学生归还书籍,各个教室、机房等可以随时报告状态数据,校园内的任何消费都可以通过手机校园一卡通来支付,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物联网来进行各类资产的更新,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办公。
四、结语
物联网会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会更上一个台阶。物联网加强了人与物之间的关联,会极大提高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本文中,作者就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物联网的架构对于整个体系的搭建提出了建议,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改进和更新必将会成为高校工作的有力支撑,智慧校园会为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的体会,对“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实践薄弱、学生缺乏知识积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调整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计算机专业占据很重的分量。但基于软件工程自身的抽象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在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很多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的话题。本文从“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加强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2 “软件工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更新慢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新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而教材内容的更新却远远跟不上这种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发展性是当前“软件工程”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流行技术与学生知识积累之间存在矛盾
现代软件工程内容丰富,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以新型技术支持的软件度量方法、测试方法、Rational Rose工具、RSA等开发工具。在软件管理方面,CMM、配件配置管理以及软件过程管理等。这都是些实用性很强的知识,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足够的课时全部讲到。怎样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教、学双方的难题。
(3) 教学实践环节存在难度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枯燥模糊的课堂教学,而学生没有亲身开发体验,学生仅凭课堂和书本得来的知识理解软件工程很难,以至于学完之后觉得用处不大。要让学生相信和理解软件工程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就是在学习期间完成一个中型左右的软件开发。但这种方法又相对复杂耗时,加上这门课一般在大三下学期以后开设,时间上来不及,并不适合初次接触软件工程的学生的教学实践。
(4) 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不足
讲好这门课对授课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了解软件项目的管理和工程背景,这样才能在讲授时灵活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直观地感觉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很多院校的教师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自身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足,从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更新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软件工程技术在高速发展,讲授的内容同样应该与时俱进,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限制,主张在“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中强调面向对象方法,适当压缩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教学时间,以此留出时间来介绍包括面向对象方法在内的一些新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集成化CASE环境、软件重用及Java与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等。对那些既无实用价值也无发展前景的传统技术尽量少讲。同时要保持教学内容对先进技术的跟进,介绍一些目前已经推出或较成熟的新方法,如基于组件的方法、面向Agent方法、敏捷软件方法、净室软件方法等,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软件开发能力。
3.2 “软件工程”与项目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
对于“软件工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尽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加强实践环节的实施。首先,软件工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在讲解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找一个实际的小项目,要求每个学生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并作为一次作业打印上交。通过作业,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掌握,并初步具有对真实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其次,将案例教学引用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以史为鉴,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从一个真正“工程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并且要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课程设计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个题目,小组成员按照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进行分工合作,这样来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相互沟通能力;毕业设计时应结合教师课题或市场需要设置实用性的题目,要求一人一题并按工程化的方法进行实现,这样可充分锻炼学生工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请进来可邀请有实际经验的资深软件工程师、专家或邀请本校毕业并从事软件开发的学生回来以切身体验作讲座;走出去是鼓励学生到社会上的软件公司实习、兼职,这样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尽早接触软件工程的实际问题,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对软件工程技术、方法和原理的理解。
3.3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解决流行技术与学生的知识积累之间的矛盾,可从调整课程设置入手, 要理清课程的背景及后延。“背景”即本课程的前驱课程,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必须要学习的几门基础课,没有这些课软件工程的教学也就形同虚设。“软件工程”的前驱课程有: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初步的面向对象技术、略见规模的程序开发、UML建模语言等,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发现开发程序中潜在的一些问题,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再引入本门课程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软件工程”开设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这个时间段,在学生了解了软件工程的思路之后,开设一定的后继课程也是必要的,比如,软件设计模式、软件项目管理、系统分析设计教程等交叉学科,这样可以更好地扩充学生知识积累的程度,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做很好的知识铺垫。
3.4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多次与学生交谈发现,学生很容易进入了一个怪圈:学了不少专业课,就是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专业课之间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开设这门课,一头雾水。导致了一种学习的畸形状态,觉得学的东西没有用,自己也不知道该学什么才有用。毕业的时候,发现最无用的不是课,而是自己。所以,授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积极和他们交流,让学生尽快地找到对本专业的兴趣点,以点为面,展开大学的知识构建。学生一旦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兴趣,学习起来就有目的性,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不可能是个百宝箱,什么都通,什么都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像软件工程所倡导的理念一样,阶段性、渐近式地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把软件工程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3.5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这项工程至关重要。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多给教师外出充电的机会,接触新型的技术与理念。特别对于计算机这个日新月异的专业,经常地选派教师到大公司去实践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充电掌握的新技术、新理念及时带到课堂,能进一步体现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实施效果
以上的诸多建议已在我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自编教材,收集了二十多个完整的工程案例并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开发小组,与教师一起分别参与了软件项目《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实验期间,分批组织学生到软件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与人才需求。从2005年至今开展了15个班级600多名学生的软件工程教学,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1%。具体调查数据见下表1,调查对象为从2006年开始的计算机专业大四的学生。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教学改革在刚实施阶段,满意度较后期要低,随着改革的进展,各方面措施的逐步改进,教学效果逐年提高。但部分学生对实习满意度不高,主要是教师与企业协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5结论
通过近三年多的努力,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使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时代的最新技术;课堂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产学结合,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毕业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普遍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工程能力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基本适合业界需求。
参考文献:
[1]Roger S.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M]. 5th ed. 梅宏,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A project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ofessional Practices Committee.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EB/OL]. computer. org/certification/Swebok 2008.pdf.
[3]IEEE Computer Society. SWEBOK[S]. Angela Burgess,2007.
[4] 沈备军,李超.反思和抽象在“软件工程中人的因素”课程学习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6(1):52-56.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ANG Li-fa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 上一篇: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
- 下一篇:社区治理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