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础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理论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就是迎合大众消费需要的各类产品,也就是大众文化(非同今天所指“大众文化”)。按照机械化流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和消费,同一性代替了异质性,产业化的文化成为了不可感知的同质文化。在被同质化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荡然无存,同一性降低了思想深度,泯灭了艺术个性,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和批判精神,由此沦为国家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哀叹这同一逻辑,坚持对“文化工业”进行猛烈的价值批判,试图唤回传统时代文化艺术的精英文化,而非当代遍存各个领域的大众文化。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看来,20世纪中期,在上层建筑的统治领域,文化以强调符号表征和意识形态(representation)的形式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文化产品较少见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是经济商品。这种情形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75年。然而到了2005年,以信息、旅游、体育和建筑等为代表形式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拉什认为“文化产品不再是稀有物品,而是横行天下。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同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态度,而是给出了理性判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开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先锋,其开辟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原始的资本积累是文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一味迎合消费者需要就成了文化工业不加改造无需创意的流水线生产。这样,缺乏自由创造的文化产品就在现代机器化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就被格式化为同一性商品。1963年,晚年的阿多诺在《文化产业的再思考》一文中总结道:“我们用‘文化产业’代替了‘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是把人们熟悉的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特质,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的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原定计划而制造的。”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则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认为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由此引起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及二战后其他学派围绕大众文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论争,经过长期的嬗变和演进,文化产业的内容日益丰富,理论研究也日渐成熟。文化产业概念和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恰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产业认知的不同见解。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出现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条研究路线。肇始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认为,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影视、音像、动漫、出版等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侧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理论思考。该学派以辩证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对发展文化产业持肯定态度,给予文化产业更多的理性思考,对文化产业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文化的本质做出了新的诠释,肯定了文化产业在推动工业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和原则的系统研究,雷蒙德?威廉姆斯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中鲜明指出,不能只关注和理解部分文化,要积极拓展文化定义,将完整的文化生产纳入研究的视野。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并非一个既定意义上的简单接受过程,同时还应当包括对于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意义选择和复杂重构的过程。这一结论标志着传统的文化批判理论已经不应该继续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二)应用理论研究
基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前期研究,文化产业应用理论侧重研究文化产业在现实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展动力、发展优势和劣势、制约因素、发展战略等较为具体的内容。20世纪末,随着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相关知识体系的丰富完善,增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概念界定、行业划分、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品牌战略、文化园区、产业价值链和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主张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不但要按照文化艺术规律进行创造,还要按照一般商品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英国著名的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Gan-hamNicholas,1983)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作了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深刻阐释。他认为文化产业采用了特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符号化的生产和传播,这些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是指那些“使用工业化大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模式,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机构。如报刊、音像制品出版部门和商业性体育机构等”。“价值链分析法”最早由查尔斯•兰蒂(CharlesLandry)在20世纪末引入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中,强调指出由创意形成、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传播和消费者接受这五个基本环节构成了产业价值的整个链条,其开创价值不言而喻。20世纪中期,阿芒德•马特拉特和赫伯特•席勒一致认为,要打破观念,大胆将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进而实现创新发展。1968年德国作家恩泽斯伯格(Enzensberger)在其出版的《意识工业》一书中认为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形式。随后,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信息工业”这一概念。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相继出现,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的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产业的门类,逐步加深了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并进入到理性的发展轨道上,克服了非是即否的极端思想认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从激烈批判到辩证看待,从拒绝排斥到宽容接纳,从大众文化的单一概念到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都直接导致了在后现代社会文化视域下,不能孤立地把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隔开,要联系起来分析其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尤其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可喜转变,这种转变进一步拓展并繁荣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当文化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时,被阿多诺赋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产业开始获得了新的积极的含义”。纵观国外研究成果,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侧重从文化产业运营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带动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从研究对象看,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概念和权威的界定。世界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不平衡源于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目标,因研究视角的差异而导致对文化产业概念、分类、内涵等诸多方面存在极大不同。从研究取向看,突破了政府对民间私营企业和公共公益事业采取不同政策的限制,开始重视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把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文化影响力作为今后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从研究领域看,随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一方面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必须改造升级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催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涵盖影视、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行业和旅游、建筑、体育等新兴业态的“大文化产业”,门类更为齐全,内容更为丰富,日益呈现出高知识高文化的新技术特征。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注重文化产业的一般共性和概念总结,没有充分扩展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缺乏经典案例分析,对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和经验得失的总结分析研究较少。
二、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多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着力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虽晚,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较低,但文化市场广阔,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逐渐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一)文化产业理论体系形成初期
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对文化产业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多停留在借鉴和转述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缺乏原创性和针对性,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也有多种看法。为了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带动实践应用,加快文化产业全面发展,1998年文化部增设文化产业司,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6年,又分别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大学等六所高校合作共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广泛调研和组织,进行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一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视野,从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等方面加强了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团体和文化产业实体的联系与合作。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文化领域研究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术界通过理论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咨询,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日渐呈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战略性的特点。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工作者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尝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客观分析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体现出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做出的理性判断。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在认识上也有一些模糊不清之处,理论应用于实践往往捉襟见肘,前瞻性研究较少。具体来说,对于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的研究,我国学界引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对创意产业概念的表述以及韩国关于内容产业、美国和日本关于版权产业的提法等,都对我国形成文化产业概念和基础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最早被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文化产业性质的阐释上有两种代表观点,一种将重心放在产业上,侧重其经济属性,另一种是侧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业,因其自身具备的战略资源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而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一直是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战略研究关涉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全局的重大问题。政策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和产品战略等根本性问题都构成了战略研究的中心内容。因此,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成为我国在社会关键转型期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选择。胡惠林指出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在这样的战略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才能确保国家文化的安全,他对综述研究方法上的研究以及在全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都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和应用研究探索出了新的范式。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祁述裕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从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全面总结了我国同外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和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由文化部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编著的系列论文集《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则站在时代前沿集中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文化产业偏向“应用型”研究
篇2
[关键词] 城市文化产业 城市文化 城市品牌 城市精神 城市形象
一、城市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分析
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分析
(1)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历史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
(2)产业:产业是一个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的动态的概念,是按某种标志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个部分或层次。产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规模化生产;二是市场化营销。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它将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运用于文化的传播和生产中,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创意、生产、传播、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贯穿其中。
2.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分析
(1)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产品的分支,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它既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部分,也包含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等非意识形态层面的部分,是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外在表现。
(2)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属于经济与文化交叉领域的产业形态,直接面向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或所提供的文化服务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再生性。
二、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
(1)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改革不断进行,早在1992年,出版行业集团化试点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文化产业集团化促使“强强联合”,一改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小、散、滥”的弱点,使得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资金流通、技术开发得以重组,在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的同时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优势得以互补,降低了投资回报期长、经营风险大的弱点,从而大大提升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产业融合趋势加速。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逐步发展成新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文化含量方面都进入了更高的发展层面,体现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高、成本能耗少、生产技术先进、文化附加值高等方面。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不断推动社会各产业的改革全面深化和走向融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落到实处,政府与市场的兼容性模式将会逐步形成。
(3)文化产业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上升。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本土文化产业出现了外资、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民营资本、国际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现象逐渐增多。文化资源的开放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因素。国外的文化产业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对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而言,客观上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程度;然而,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将促使我国文化市场逐步融入世界体系,在一个竞争公平、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中寻求自身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2.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文化资源发掘力度不够,资源能力未能转化为产业实力,形成战略性矛盾。文化资源的发掘程度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赋予我国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信仰将为本土文化企业生产、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源源不竭的设计灵感。然而,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往往显得被动和迟钝,对文化产业发展、经营等方面的认识还不足,往往没有将文化资源丰富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文化产品无论是在文化含量、开发层次、科技内含等方面相较于国外文化企业不免相形见绌,这不仅是对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短缺现状严重阻碍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文化产业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问题。我国文化产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依赖政府投入的习惯,文化产业意识薄弱、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政策法令限制过多,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管得过细、统得过死,没有良好、积极的人才培育意识,影响了企业用人的自,这与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现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3)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缓慢,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现代化的市场要求之间矛盾突出。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分行业的、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全局性改革的阶段,在调整布局、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些矛盾的存在,不能一劳永逸。我国文化产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问题仍客观存在,这与现代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相违背,难以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稳定发展的市场体系。
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对构建城市品牌的积极作用
1.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有助于培育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市场价值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越快、层次越高,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就越丰富,产品的文化价值就越高。与此同时,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特色文化才更能凝聚成极具个性的文化灵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化竞争的成功利器。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历史,但是不能没有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关键之所在,通过文化附加值的注入,产品的竞争力才会不断增强,才会在商品同质化的时代以其高品位的、富于个性的特点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
2.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有助于弘扬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一个城市“精、气、神”的具体表现。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产生较强的资本聚集、效益放大效应,而且还能够产生巨大的文化传播力,从而塑造起城市的外在形象、营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能使城市文化不断融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城市品牌浓缩、集中为一种文化特质,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培育、发展、壮大,从而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力量。
3.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有助于树立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是城市品牌的载体之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方面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文化企业发展带动品牌效应,树立城市经济形象;第二,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提升文化氛围,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第三,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环境优化,树立城市环境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品牌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这么说,谁拥有了知名的城市品牌,谁就会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为城市创造更多的价值。
4.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有助于丰富城市子品牌
一个城市品牌的构建,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以产业品牌优势带动整个城市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构建起具有战略高度的城市品牌。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以其广泛的增值空间和强大的连带效应推动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在旅游、餐饮、家用电器等方面提出一些副品牌和子产品,而这些副品牌和子产品还可以提出次一级品牌,从而形成一个“品牌树形结构”。一个城市拥有的特色品牌、子品牌越多,这个城市的城市品牌就越丰满、越有生命力、越能在眼球经济时代吸引受众的目光,赢得自身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07月
[2]张晓民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09月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规律;发展模式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J].经济与管理.2015.
篇4
关键词: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作用;概念意义
1文化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分析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全面加强文化艺术的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自古以来,只有进行管理活动才能够保证各项事情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本身对于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艺术管理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文化艺术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但是其他的管理活动往往是以获利为目标。当然,文化艺术产品要想营利就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在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对设备资金等进行有效的运用,保证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效果。为了实现文化艺术产品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要采取科学的途径,借助一些资本的力量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艺术管理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理念。艺术管理的关键是,管理者如何把一个很好的艺术品介绍给观众。“它不是一般管理问题,管理者首先要对艺术品创作、生产传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2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文化产业是为了给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以及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一种经营性行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艺术管理区别于其他的生产管理工作。文化艺术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作品以及艺术产品进行管理、规划,要保证反映出我国不同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方面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艺术管理的范畴相对较为广泛,而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当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不仅出现了图书、报刊、影像、资料等文化产业,而且也有了针对娱乐戏剧等的文化服务,这些都属于文化艺术管理的范畴。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衍生了文化旅游行业,所以只要是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娱乐相关活动的都属于文化产业。其次,文化艺术管理也逐渐向营利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各种文化思潮层出不穷,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之下,文化产业也逐渐向营利化产业方向推进,但是与其他的工业产品和物质产品之间依然存在差别,主要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消费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区别于工业上的加工流水而形成的利益。因此,文化艺术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针对文化艺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文化扭曲的现象。最后,有必要增强我国文化艺术管理的实际效果。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情况,在进行文化艺术管理时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改进文化体制,将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化为企业单位,进而增强文化创造力,保证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管理的办法,改进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增强文化艺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对文化产业进行强有力的管理,而不会被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所束缚,但是也要推进文化艺术管理的市场化发展。比如当下的很多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等也属于文化艺术管理的范畴,是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结晶。在进行管理时,既要体现艺术品的独特审美,也应该加强管理,保证创作出更多的文化精品,通过加强艺术管理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尤其是当下韩剧备受推崇,这与文化艺术管理也有直接的关联。为了保证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避免受众崇洋媚外,需要加强艺术管理工作,以积极的策划促进文化产业走得更远。
篇5
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先驱,而台湾是中国最活跃的产业经济之地和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之一。《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指出了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产业新十强分别为: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湖南、福建、辽宁。其中文化产业附加值福建省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福建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积累还有闽台在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关系使得闽台在打造有海西文化特色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十分独特,其发展核心主要围绕在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的思维中。福建与台湾的独特地理优势,两地在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认同等许多的方面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在闽台产业对接的过程中,闽台有着非常多相似的以及互补的地方,面临着优势互补以及产业拓展的共同议题。福建的地缘优势在产业发展和产业机构生态化的构面上有着很多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地方,闽台两地致力于相互文化交流的共同目标,根基于海霞文化的基础,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和闽台产业对接的各项规划中都有着非常多的合作交流的基础。
两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历史的因素,使得海峡文化成为闽台文化生态的坚实基础。海峡两地的精神物质文化构成很多方面的结构失调。福建软环境的欠缺也是造成了福建创意产业地区力量比较分散,导致规模相对较小,文化的产业集群也是还没有形成,导致了文化产业还未成熟,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还有一段路要走。这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运动无疑起着精神意识的历史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台湾面临资本全球化更剧烈的社会转型压力,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应对的政策,加强了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十分独特,其发展核心主要围绕在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的思维中。本课题研究归纳出文化生态(cultureecology)的构面,用来探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的发展经验,此概念包括了三大要素,包括创意经济、文化资本及创意阶级等面向。透过三者间交互的关系,辩证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的困境,透过辩证文化产业化、閒置空间再利用、补助经费、文化身份认同等文化创意产业关联性的现象,反映出其中的困境,并分析福建发展经验中需要被调整与重新思考的部分。
在文化生态的概念中:创意经济、文化资本及创意阶级的特性,找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思维模式,比对台湾的发展经验,本研究发现,福建如果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内成功,去中心化的思维及阶段政策必须建立,以便于文化生态的营造,且公共政策必须回应各类阶段性的发展需求,文化组织需要固定的补助资金来源,补助及协助地方的人才将能力转化为商品价值,以及政策在环境及产业条件的支持,这些都属于文化资本的建立,也就是无形的文化符号影响力的塑造,文化资本的价值也将影响区域的文化表述力,也将回馈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与方向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促进法律;商业保险;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11-01
一、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概念厘定
(一)文化产业促进法律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概念产生于1947年,由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两位学者在于《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1]促进型法(Promoted Law)是指具有激励、推动作用,蕴含促进激励措施,采取柔性执法手段的法律类型。因此,文化产业促进法律是指调整我国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及相关服务,以推动经营性文化行业发展为主,以监管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为辅,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
(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基本定义
保险法律制度属于金融法律制度范畴,而金融法律制度属于经济法法律制度范畴。保险一分为二,包括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和由市场主导的商业保险。其中商业保险主要作用于市场经济活动:通过《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与科教文卫体领域紧密联系。因此,结合我国《保险法》第二条对保险的定性,可定义商业保险法律制度概念:是指基于保险合同约定,调整投保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经济法制度体系。它不仅以专行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也因为融入到其他法律法规中而形成了以该项法律法规为主体、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为补充的样态。
二、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现状与问题
(一)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现状
我国商业保险法律制度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体现:首先,国家立法上,仅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文化部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唯一部门规章,其在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文化产业保险产品、文化产业保险服务、文化产业投融资上着墨,回应了《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次,在地方立法层面,《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第十八条、《太原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例》第四十五条均规定本市人民政府应对文化企业给予金融保险方面支持;安徽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强调结合地方实际,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这成为未来文化产业促进法律融合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探索。
(二)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现存问题
1.暂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保费定价机制。2011年,故宫博物院因7件临时展品失窃而震惊全国,其仅可获赔30余万元,这与文物的实际价值相去甚远,引发了民众对文物保险价值的争论;与之相同,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样难以计算。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合理的保费价格有助于降低无形资产的交易风险。但是,每个人对同一文化创意可能估价不同,这在著作财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市场尤为明显。因此,法律可以建立专业文化保险机构准入制度,构建商业保险法律定价机制,推动无形资产保费定价机制形成。
2. 难对文化产业侵权行为提供保险服务。商业保险能使受到侵害的文化创意、文化商品相关权益得到经济层面的补偿,但因对其的侵权行为难以估算实际损失金额且难以取证,导致保险公司不愿受理其投保请求。也有学者认为在旅游观光、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领域中较为便于计算侵权损失额度,因为其以履行合同的给付行为或者书稿实物为内容,其计算方式更为直观。[2]这都需要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制定更为详细的商业保险侵权赔偿额度赔付规则,并在具体实践中出台相应的保险赔付标准。
三、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商业保险法律制度
(一)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融资功能,其通过投资文化企业的债券、股权和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来实现运营。《意见》提出“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为保险公司充分发挥资金供给和投融资优势提供制度依据。因此,商业保险公司可携手第三方的文化资产分析公司,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估算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然后提供其相应的保险服务,最终推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建立。
(二)设立文化创意商业保险费率标准
面对侵犯文化创意的行为,法律需要通过设立保险救济途径来实现对受侵犯权益的复归。其可以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设立贴近市场经济规律的费率规则,建立文化产业保险风险数据库,依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费率,专门应对易受侵权的文化产业领域的风险。
(三)扩宽商业保险法律制度适用范围
《通知》规定,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由人保财险公司、太平洋财保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三家保险公司进行试点。人保财险公司鉴于故宫博物院文物失窃案,适时推出了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活动公共安全综合保险及涉及演艺、动漫领域的多类险种。这类担保能力强、经营规模大的综合性保险公司可依据《目录》所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增加保险险种,拓宽至网络文化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科技服务业等领域,丰富其险种类型和拓宽其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76-02
作者简介:白雪艳(1971-),女,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正式约束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例检验”的阶段性成果(10YJCZH058)。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将其作为重点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新动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和城市决策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文化产业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区域文化产业模式是根据其地区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文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历史机遇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方式和样态。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从自身优势出发,从一开始的盲目模仿型、随从型向自主型、特色型转变。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还存在已成为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如市场嗅觉不够灵敏、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使得文化原创能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文化贸易优势;文化原创能力不强,原创人才结构单一、文化产业链前端原创不足,中端生产环节集约化程度不高,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等,缺乏品牌包装和主流文化品牌,细节执行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智力要素和市场意识;智力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不够,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协调,文化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创新;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各种特殊的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经过了11年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区域经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贡献,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区域经济中反映文化产业的贡献)的主要变量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地区人口对文化消费平均支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部门数量,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截至2010年底,纳入统计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共计31.35万个,比2009年增加7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分类型看,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62172个,比上年增加1713个,全年收入合计696.33亿元,比2009年增长16.1%;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251368个,比2009年增加6063个;全年营业收入1244.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实现利润403.39亿元,同比增长9.6%。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l万亿元,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事业费总额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323.0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75亿元,增长10.5%,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比2009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以下徘徊且不断下降。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既不局限于以地理划分的自然区,也不拘泥于国家管理的行政区域划分,而应遵循文化自身的“超时空”特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可根据文化资源、行业特征、技术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使文化产业优势得到最大发挥。集约化模式是当代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不仅包括行业内跨部门重组,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组合,从而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生产模式。整合或者集约经营会使区域的文化价值实现共享,提升各自经济效益。通过文化产业并购或重组,可以迅速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聚使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地域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产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协作,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整合与集约,有助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益。
篇8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 文化产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现在对其概念的规定各国并不相同,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标准将其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概念上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生产活动的集合”①。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这与国家政策限制、市场环境不成熟及消费者消费观念落后等客观原因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文化产业自身也存在产品制作质量不高,技术落后;制作思想保守,产品运作模式陈旧等主观原因②。研究这些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探寻科学的发展策略已是当前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首要任务。而与我国近在咫尺的日本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果卓著,特别是其动漫文化的迅猛发展已形成了全球热的发展趋势,深刻研究其发展策略必将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动漫文化全球热现象分析
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历程。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过了从弱小到逐步强大的过程。纵观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是探索期。这个时期贯穿二战前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主题和风格上都在探索中前进。二战前,题材主要从世界名著入手,后来由于军国主义发展的需要,这条路线被宣扬战争的内容所取代,在动漫中追求爆炸、战斗等技术的表达。战后,动漫题材又转向反战,但总体上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然而,大藤信郎等一批专业动漫人士的坚守,为后期日本动漫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确定期。这个阶段包括几乎整个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阶段,日本动漫从题材到技法都逐步成型和成熟。在题材上以宇宙战士、拯救世界等科幻机械类为主,在技法上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视点快速移动、背景的精细写实、明暗对比、反光等效果上,给观众以极佳的视觉享受。同时,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并颁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动漫发展,尤其是1970年颁布了《著作权法》,从法律的高度上表明了政府对著作权的保护,为动漫业的发展创作了一个优越的社会环境,使日本的动漫业进入了人人都需要的“空气时代”③。
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这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这一时期,日本动漫佳作迭现,与之相关各种衍生品如铅笔盒、卡片、玩具等相继问世,动漫文化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日本动漫进入“沟通时代”,动漫成为青少年之间沟通的重要符号。当今的日本动漫注重现代意识的表达,诉说现代人内心的不安与憧憬,使动漫文化又迈出了追求自我突破和自我完善的重要一步。
日本动漫文化全球热的原因。纵观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首先得益于日本动漫制作人员对动漫艺术作品的不懈追求,从题材到风格,从内容到画技,动漫人员一直在探索和努力。其次,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市场的包容和接纳。没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包容、家庭的接受,动漫的发展初期必然举步维艰。再次,得益于与动漫相关产品的生产和推广。这不但扩大了动漫的影响范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也使动漫对人们的影响得到延伸。最后,更得益于一大批动漫人才的涌现和培养。正是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才促成了日本动漫产业取得了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落后原因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发展史,但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配角的地位。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十五”规划才正式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文化产业才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高。“十五”规划后,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这只是一种市场驱动下的较低水平的平衡,很多产品依然落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发展和进步的文化需求,缺乏思想深度和价值内涵,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其次,我国文化企业总体经营情况不佳。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助,我国文化企业遍地开花,至今有超过40万家文化企业成立。但其经济总量所占GDP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却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合法利益的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具体的执行上,各地、各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管理漏洞等,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量盗版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极大扰乱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
落后原因。首先,虽然我国有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供借鉴,但由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品的结合上认识不够深,产品或是简单的复制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肆意改编,与现代意识生硬结合,导致我国文化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上和影响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文化产业不光是组成国民经济的经济组织,更是传播和创造我国独特文化的文化团体。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从长远出发,完成自己作为文化使者的光荣使命。但“文化使者”并不是说教的化身,我国文化企业由于受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的影响,一直在“商人”和“说教者”之间徘徊,距离“文化使者”还有较大的距离⑤。最后,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服务管理体制在我国还未建立和完善。就我们熟悉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出版、展览、旅游等来讲,管理弊端频现,如影视作品的上映需要广电部门进行审批,而其衍生品如玩具、T恤等实物产品则需要报工商部门的审批,相关书籍、画册的出版又需要出版部门的手续,而且这三个部门的审批过程各自独立,显然这存在重复的问题,给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常常因审批时间的漫长而失去了瞬息万变的商机。
日本动漫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先后和实施了多项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包括《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党的十报告也表明:“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能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作用。但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审批通过率低等客观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和信心,特别是使我国文化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了很多先机,甚至导致很多本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商标被国外抢注,如游戏品牌三国、西游等,令国人痛心,也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党和政府需要更深刻的制定和落实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发展。受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部门有难以割舍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政府部门的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发展不畅。另一方面,又存在对政府部门拨款的依赖,难以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独立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制度的束缚和依赖心理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文化产业虽拥有巨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却难以充分挖掘和开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张晓明表示:“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就是要把它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主要是靠经济生存,而不是在国家的保护下,也不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这就明确指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文化企业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首先,在产品设计上要贴近市场需求,定位准确。日本漫画的成功,定位准确功不可没。他们的漫画作品在制作之前和制作过程中,都要进行大范围的市场调查,设计详细的问题,甚至一张问卷的问题都达到70多道题目,以求最大化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再针对调查结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漫画作品,甚至可以将正在连载的作品进行彻底的风格调整,真正实现了工业漫画。其次,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我国文化产业产品的推出,往往因被冠以“弘扬民族文化神圣使命”的政治色彩而享受到特殊保护的待遇,动辄就会引起一股“全民学习”的潮流⑥。这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不健康的发展方式。日本动漫的成功离不开市场竞争的洗礼,各漫画刊物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会每周对漫画作品进行排行,连续三周排名最后的作品会被果断停刊,各漫画市场成了实际上的“修罗场”,以“血腥”的方式将最优秀的作品留到最后,保证了漫画作品的质量和刊物的销售量。最后,在营销模式上,要形成产业链。文化产品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有多种展示形式,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展销,既可以扩大影响,又尽可能地提高了效益。如书籍出版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中的众多形象也可以转化成更多的实物产品,包括饰品、玩具、服装、生活用品等。以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本创造的“皮卡丘奇迹”就是产业链发挥作用的经典案例。
提高产品品质的精细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文化产品本身的品质,否则再好的政策、再好的营销模式都无济于事。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到任何行业都是真理。纵观日本漫画的成功,创意无疑是其脱颖而出的最大法宝。其作品中创造的哆啦A梦、圣斗士、美少女战士等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多国儿童的童年。而其作品中深刻的现代主题,对现代人生活的苦闷与孤独进行了剖析,如《新时代福音战士》更是对成年人内心世界的触摸与抚慰。这都引起了成年人对漫画的喜爱和关注。至于其作品细腻的处理技巧,更是我国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要学习日本漫画对产品质量与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一是要做到创意的本土化。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文化产业发展决不可舍近求远,一味的追求西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结合我国消费群体的独特需要,创造性地走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必然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半功倍⑦。二要注意作品主题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一味照搬传统文化,只能拾人牙慧,如能将现代意识融入其中,利用传统人物故事来表达现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诉求,则必然能引起现代消费群体的共鸣和支持。三是要注重对技术的精雕细琢。任何文化产品如果制作粗糙、肤浅、牵强附会,都会令消费者怀疑其责任心和制作实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显然,这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与政府部门的复杂关系,导致了与之相关的、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给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规则性硬伤”,如企业法人地位不明确、管理思想不统一等,给企业合理的业务扩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另外,对文化产业最看重的品牌的法律保护也比较滞后,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文化产业最渴望解决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行业间的隔阂、消除管理关系的不顺畅、消除文化产业维权无法可依的尴尬现状,是目前立法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法律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文化产业保护法的立法层次问题,长期以来,相关法律位阶不高问题已影响了对文化产业的维权能力。二是要充分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操作性。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使得相关法律的执行较难实现,这是要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三是要最大化的提高法律法规所涵盖的范围。文化产业形式的多样化要求相关法律的制定必须在立足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包括更广阔的范围,这包括现有的形式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形式。只有建立这种确定基本原则和包含多种形式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有序进行。
结语
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既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有利于我国灿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件真正利国利民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在通过上述多种措施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尤其是既懂经济、又熟悉文化,既懂艺术、又能掌握科技的人才,更是发展文化企业迫切需要的,必须高度重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海江,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第23~26页。
②张建中,李晓:“我国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76~78页。
③陈博:“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3期,第81~85页。
④羿克,梁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今传媒》,2011年第2期,第38~42页。
⑤段升森,张玉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状态和成长潜力”,《东岳论丛》,2011年第9期,第155~159页。
⑥杨柳:“关于深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7~31页。
篇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很多种艺术门类都面临着民族和世界、传统和现代的思考与选择,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也不会被忽略。在这种背景之下,视觉设计的当代审美就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今的视觉传达艺术研究不再是只有传统的平面设计、二维广告等,在现代社会创新的氛围之下,视觉传达的艺术得到了新的定义,使其更加完善,本文简要的对视觉传达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视觉传达艺术;文化产业;需注意的问题
如今,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的文化创意这门产业发展的也是越来越快,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的发展,文化创意的发展也必将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提升,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中的地位也会增强,同时可以导致文化呈现出商品化的特点,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从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提升,更加创新。如此看来,视觉传达艺术将会持续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个名词显得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持久的演变过程,这个新概念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当时的人们把它看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来将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财富,如今这门产业已经被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多角度的全面性的名词概念,已经被大多数的人们所接受,可以让人们在精神方面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了一门新兴的朝阳型产业。
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视觉传达在文化创意这门产业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视觉传达的本质也在发展着,已经不再是以往的装饰和设计装修,而是变得更加全面化、更加丰富有内涵,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广告的设计以及动漫、网络名词、手游、电视热播剧等更加宽广的范围。从其根本上来说,这是一门依靠高新技术和文化传播手段为内容的新型文化产业,而且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
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商业的进步,同时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细分出了很多的学科使得文化更加全面化、丰富化,这样既能够使得以往的设计被再次的分化成不同的方面也能够使当今的艺术呈现出更加新颖的特点,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文化创新更加鲜明有特点。
总得来说,西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我国要早很多年,西方的这门产业已经到了很成熟的阶段,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显得不够成熟,同时我国对于创新型的人才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则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如今的很多学者在如何提高文化创意上面更加的重视。我国在法律和策略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来保护文化创意的提出,但是这一形式现如今还没有在我国产生广大的影响。同时,视觉的传达设计也是如此,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和文化建设没有相当完善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市场的需求量大和文化建设的不完整性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今,视觉传达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传统模式,而是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加以完善和创新,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和经济的发展同步,所以说,文化创意这门产业不仅可以看成是一门文化而且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产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类型。
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地位也在逐渐的提高,视觉传达在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的阻碍性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也更加需要文化的创新,人们可以通过文化的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新的文化的影响之下展现出新的特点,从而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使整个文化产业朝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是以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国家可以通过对文化的创新来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加全面化,最后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会提高文化素养。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的总体收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文化渊源流长,有着很深的文化特点,作为新的文化产业,文化的创意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先进方面的同时更加创新思想,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内涵。让传统的文化更加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视觉传达这门产业是当今社会所产生的一门产业,为了使创意产业发展的更好,更适合现代化的需要,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更加推动设计创意这门产业的发展。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会对文化创意有促进的作用。当今,文化这门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对我国经济有很大影响力的产业之一,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我国在文化创意这个问题上的缺陷和不足,加以改正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加成熟,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露丹.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J].课外阅读:中,2013.
篇10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规划; 国家审计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向来重视文化事业,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2000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对文化产业地位的认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应的对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地位日益提高,“十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几乎所有省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是200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随后,我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然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但文化产业却加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蔡武(2010)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大、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具体部署了各项任务。党的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国文化产业规划已经就绪,为确保上述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今后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产业规划落实。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制度视角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存在密切联系。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总体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公有制文化企业活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存在密切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型和以韩日为代表的政策引导型,而是类似于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投入文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着力点的投入引导型。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模式的优势,不仅要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功能,以文化的产业化规律来经营文化产业,以市场化运作来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最终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力度不足且相互不配套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体系比较薄弱,宏观管理措施有效性差;其次,部分地区从文化产业规划开始就存在问题,荆林波、李蕊(2011)指出,我国目前大部分文化产业规划存在现状调查和分析不充分,对本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优劣势等背景认识肤浅;在具体内容方面,基本原则等论述性内容较多,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等决定可行性内容比较少;最后,目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制度不配套;岳彬、廉武辉(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部分制度,例如文化行业的准入制度、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都存在一定缺陷且相互不配套。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规范
目前全国各地都热衷于开发各种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动漫基地等,显示出了较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经出现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同构化趋势,并且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以动漫产业为例,作为国家高度重视、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其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配合,我国目前批准设立的动漫基地中只有一家是完整运作,其他动漫基地有的做房地产,或者成为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即使仍有少数动漫企业,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注意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与境外势力利用文化的“幌子”的渗透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创新管理手段,在开放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安全性。
(四)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制定机制和执行机制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突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对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的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虽然国家多次部署文化体制改革,但是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改革推进速度慢,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落差。以融资问题为例,相关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小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筹资渠道单一,同时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投资主体单一,这些都限制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国家审计的应对之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与国家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要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制度变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例如文化、财税等部门统筹合作,发挥合力。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重要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审计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特点,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以保障文化产业规划的有效落实。我国国家审计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但目前主要关注国有文化资产保全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关注不够。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应该在以下方面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强对政策配套环境的调研,为完善政策配套环境提供依据
张毅(2011)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良好的竞争性市场环境、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力扶持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审计应该调研文化产业的政策配套环境,例如对文化产业科研和研发的支持、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政策环境,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从而为决策部门完善文化产业制度环境提供借鉴。当然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动力来自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量少干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经营事宜。
(二)开展对文化产业园区的专项审计调查
由于国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等,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或资金扶持政策等,一方面套取资金,另一方面打政策的球,实际是搞房地产,存在虚假建设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是假,“圈地、圈钱、圈市场”才是其真正目的,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大批仓促上马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以拼地、拼资源为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审计应该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时效性强的优势,及时发现当前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深入分析上述问题后面的体制机制因素,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政策建议。
(三)关注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在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行业外来文化产品占据压倒性优势,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国家审计应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服务。
(四)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绩效审计
我国已出台众多文化产业政策措施,实施之后的效果是决策部门迫切需要的信息,国家审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政策执行效果的审计。陈尘肇(2011)提出,应通过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推动外部体制制度的完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有较多政策审计实践。因此国家审计应该借鉴有关经验,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落实效果的审计,找准监督的着力点、构建国家审计信息平台、进行多维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及时地审计公告等形式加强审计成果的应用,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建设政策的落实。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一定可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岳彬,廉武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要跨越理念之坎与制度之坎[J].学术论坛,2012(1).
[2] 张毅.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24).
[3] 荆林波,李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经济,2011(11).
[4] 陈尘肇.关于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5] 王凤飞.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基于“中国模式”语境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63-65.
- 上一篇: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 下一篇:基层社会治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