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铁路 第三方物流 探讨
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突起,相继发生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等重大事件,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由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金融危机已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全球金融“海啸”。其带来的影响正在从房地产领域和金融领域向更多的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深刻影响。而中国铁路作为国家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受到了严重冲击,运输经营面临严峻形势。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铁路的影响
对铁路客运的影响相对较小。2008年前11个月铁路旅客发送量持续增长,同比增幅达11.4%,进入12月增速明显放缓,仅为1.9%。但到2009年出现回升,2009年1-4月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上年增幅为4.9%,特别是4月份同比增幅达到7.5%。
对铁路货运的影响则十分明显。2008年上半年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货源充足,运输能力十分紧张;下半年开始呈明显下滑趋势,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后,形势急转直下,日均实际请求车数、装车数一路走低,在11、12月货运黄金季节仍然不涨反降,是历年来少有的现象。2008年第四季度与前9个月相比,货运量1—9月同比增长6.5%,10—12月同比则下降4.4%;全路装车第四季度比前9个月日均减少10015车,主要是煤炭减少3490车,冶炼物资减少4706车,集装箱减少600车,仅此几项即占近90%的总减少量。到2009年这种状况仍在继续,2009年1-4月铁路货运发送量较上年同期减少6305万吨,下降5.7%,其中煤炭运量较上年同期减少4711万吨,占总下降量的74.7%。
二、铁路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问题分析
(一)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3PL或TPL),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物流外部化”,是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我国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由供货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通俗地讲,就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根据物流需求者的要求,按照商定的价格,在指定的时间内,将指定的货物,送到指定的地方。
(二)铁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必要性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铁路建设大发展后的必然要求。发展第三方物流是货运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国家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铁路延伸物流服务,发展多元经济,拓展利润空间的必然要求。
(三)铁路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可行性
铁路运输方式本身的优势。现代物流与传统铁路货运在业务功能上有继承性。铁路具有良好的品牌信誉优势。铁路具有雄厚的资产优势。铁路企业具有坚实的信息网络基础。
(四)铁路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虽然铁路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上具有很多的先天优势,但一些关键问题如不能解决,则也将很难建立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体系。要彻底转变市场观念,建立现代物流理念。要彻底提高铁路货运服务层次,满足客户现代物流化服务的需求。彻底提高铁路企业的经营素质,吸收和培训铁路物流管理人才。
三、建立铁路“第三方物流”的设想探讨
如何提供现代货主需要的物流服务,如何以现代物流化理念来建立铁路“第三方物流”体系,是铁路基础建设大发展需同步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铁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责任。根据目前铁路运输管理格局,科学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2005年根据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取消了全路41个铁路分局。目前,铁路运输管理是铁道部-铁路局(集团公司)-铁路站段的三级管理格局,同时,铁路局(集团)控股下还有广深铁路股份、大秦铁路股份、广梅汕铁路有限公司等股份、合资铁路公司。在这种格局下,选择何一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建立铁路自身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铁路站段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且在管辖范围、服务提供等方面也达不到现代物流企业的规模要求,因此不适宜在站段层面建立“第三方物流”。在铁道部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两个层面之间,一是,按照中铁快运、中铁集装箱的模式,直接在铁道部下设立铁路物流总公司。二是,在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股份、合资公司这一层面进行整合,建立“第三物流”公司,这应该是较为科学、有效和可行的方式。
四、结束语
顺应货运市场的发展趋势,抓住现代物流发展的时机,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整合资源,科学构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建立铁路自身的“第三方物流”体系,是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服务延伸拓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适应国家新能源规划,并推动我国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晓文.物流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金融危机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2009
[3]丁五一.铁路物流业整合的解决方案[J].综合运输.2002
[4]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压力;信心;心理健康;心理委员
2008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是非常严峻的,一些国内企业大幅缩减用人计划。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总数将超过600万。人们普遍担忧,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重大压力,学习压力会加重。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呢?大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计划上受到怎样的影响?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专业信心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我们学校是非重点高校,又是地处海岛的农林类高校,对本校实际问题的调查将会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学校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危机防范培训,在全校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压力的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浙江海洋学院249 名大学生,其中男158人,女91人;大一87人,大二89人,大三73人。平均年龄21.3岁。
1.2方法
在心理中心老师的指导下,自编大学生金融危机压力与信心问题调查表,内容包括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和计划影响程度、金融危机前后的专业信心态度,就业影响情况。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 从浙江海洋学院12个二级学院中抽取了26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各班心理委员组织被调查同学以团体方式进行。剔除无效答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249 人。统计用以百分比形式进行,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进行比较。
2结 果
2.1关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
从不同影响强度进行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学习压力有影响,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其中女生感到受影响的多于男生,但是感到影响度比较强的还是男生为多。年级方面考查显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压力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递增趋势。
2.2金融危机对学习发展计划的影响
调查中有近40%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学习发展计划有明显影响。性别方面,大一、大二年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大三年级感到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人数比例较高,其中有11%的大三学生学习计划改变很大,是大一大二的4—5倍,反映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
2.3金融危机前后,大学生对本专业信心变化情况
在金融危机前,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比较有信心,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同学超过70%,持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的同学占三分之一以下。金融危机来临以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信心明显下降,表示乐观与比较乐观的为45%,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的同学上升到45.7%。总体上女生信心比男生低。随着年级的升高,信心度随之降低。
2.4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几乎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难度增大,其中女生以及大三学生比例普遍偏高,都超过60%。预计单位用人要求会变高的同学,大约在20%左右。预计求职中专业难以对口的,男生与大一学生人数比例较高。
3 讨 论
大学生普遍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感到受影响的男生女生都超过了86.0%。其中女生受影响更大(94.5%),女生对自己的专业信心在金融危机前后都比男生要低。这与以前车丽萍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男生比较开朗、自信,而女生则比较谦虚,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金融危机后女生比男生信心降得的多的现象,可能与女生比较敏感有关,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金融危机来临则更容易受社会负性信息和情绪的影响。男生一般充满自信,面对困难时,能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因而影响会小些。
年级之间的差异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压力影响呈递增趋势。与此同时专业信心方面,无论是金融危机前或后,总体都是随年级增高信心下降。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充满新鲜感,充满期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还比较远,影响相对小。也因为大一同学刚进入大学,对大学里的每件事都充满信心。大三同学对社会的认知度、熟悉度远远超过低年级同学,已感受到就业这个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压力,感到自己原有的就业期望值偏高。这反映出大三处于“主体我”与“社会我”矛盾时期,理想与现实冲突增多,这些都会使大三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信心下降。他们即将步入大四,面临就业,在金融危机来临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毕业生增多,就职岗位减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些更促使大三同学压力加大,使他们信心降低。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加剧了同学们学习上、就业上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同学们的专业信心、学习计划职业规划都受到严重影响,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已经扩散到低年级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针对本次金融危机给各年级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信心的工作。需要加强对心理委员心理危机防范培训,指导全校基层班级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各年级同学应对金融危机压力的能力。班级心理委员需积极组织同学开展自我能力提升的相关活动,同时要特别关注班内心理素质不佳的或压力过大的同学。对大三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与学习压力增大,专业信心降低,影响已经扩散到低年级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信心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亮.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到底有何影响. 光明日报,2008, 11.19 : 5版
[2]刘霞, 陶沙. 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2005,37 (5) : 637~649
[3]李虹, 梅锦荣. 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 心理学报,2002,5 (4): 398-401
[4]车丽萍.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学科,2003,第26卷04期: 661-666
[5]殷雷.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 心理科学,2004,27 (4) : 993 - 996
[6]张弛, 刘鹂. 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第26卷 11期: 779-780,767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思路
前言
金融危机会给市场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困难。而这一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面对重要的经营生存问题,同时也需要注重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管理。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效益受损,会选择从员工处减少成本,通过降薪、裁员等手段,降低企业支出,甚至一些企业出现经营者携款逃逸,导致员工工资无处可领的情况,导致企业员工关系十分不稳定。对此,企业还应提前准备应对措施,积极探索员工关系管理有效对策,共同渡过金融危机难关。
1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概述
员工关系是基于企业组织系统,所提出来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劳资关系新概念。其在原有劳资关系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提出了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供应商、员工彼此间的关系等,通常情况下,所研究的员工关系都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
而员工关系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员工对企业满意度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活动。员工关系具有复杂多变、经济性、法律性、平等性与不平等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特征。且其影响因素众多,无论是政治、经济、管理人员、制度还是企业文化,对员工关系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当前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情绪管理、企业服务与支持、员工培训、沟通协调、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需要尽可能的改善员工关系紧张状态,提高员工危机意识,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为日后发展储存一定的力量。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面临的困境
2.1企业缺乏完善员工关系管理机制
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时间较短,企业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上,仅仅限于绩效、薪酬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为员工关系管理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专门管理人员等。对于管理内容并未科学设置,在企业文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构建、培训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缺乏详细的规定,甚至一些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员工关系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有效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导致员工关系更加紧张。
2.2裁员减薪引发员工大量流失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为了能够保留运营成本,平安渡过危机,通常会采取裁员减薪措施。首先,裁员措施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常用的一种手段,例如飞利浦、雅虎等企业,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都选择了采用这一措施。虽然裁员能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但同时也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感。一些被裁掉的员工,会觉得企业将自己以往为其作出的贡献都否定掉了,从而对企业满意度大大降低。而一些并没有被裁掉的员工,也会终日惶惶不安,产生恐慌,并与其他员工关系敏感,难以投入到工作中,甚至主动离职。
其次,减薪措施也是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一项常用措施。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宝钢、武钢等企业,都采用了这一措施予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一些企业还通过减少福利、无薪休假等方式,降低人工成本。而这种统一降低薪酬总量的方式,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企业员工凝聚力明显降低,同时也导致很多员工选择主动离开企业,员工关系异常紧张。
2.3事业恐惧感引发员工关系紧张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会不由自主的对未来事业产生恐惧感,不仅对正常工作造成了影响,同时也给员工关系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首先,金融危机下,企业必然会出现客户减少、订单减少的情况,员工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在企业经营情况日益恶化时,也会产生恐慌的情绪。其次,裁员减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并使员工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对未来事业充满担忧,甚至出现消极怠工情况。最后,没有被裁员的员工,还将应对新的岗位、新的工作任务以及更大的工作压力,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导致员工关系紧张。
3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思路
3.1树立优质雇主品牌形象
雇主品牌,就是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定位,主要包含外在品牌和内在品牌两方面。前者主要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后者则是与现有员工构建的良好员工关系。通过优质雇主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能够减少企业优秀人才流失,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消费者心中保有较高地位,从而减少金融危机背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首先,企业应构建良好的员工沟通机制。遵循双向沟通的原则,要求管理层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建议及其自身担忧。并在制定裁员减薪计划前,先与员工进行交流,获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企业应做到言行一致,承诺员工的事情应及时兑现。从而,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良好员工关系,主动与企业共渡难关。
其次,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员工凝聚力,构建良好员工关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员工存在严重恐慌感,并逐渐对企业产生不满,企业更应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改善这一情况。第一,企业应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一些困难员工,应尽可能的避免将其裁员,提升员工忠诚度。同时,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员工能够形成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切实投入到危机应对工作中,积极帮助企业良好应对金融危机。第二,企业应建设危机意识文化。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员工都十分需要面对困境的信心。危机意识,就是企业和员工,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做好抵御风险的准备和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通过企业危机意识文化的构建,员工能够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在金融危机下,将自己与企业紧密相连,积极与企业共同应对困境,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第三,企业应建设责任文化,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在企业面临危难的情况下,注重维护企业的长期利益,积极配合企业各项措施,与企业共同渡过难关。
最后,企业应构建完善的员工培养机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生存压力加大,更应注重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企业应找准员工培训重点,根据实际需求对员工进行培养。例如受冲击较小的企业,可以将培训重点放在技能提升方面,受冲击相对较大的企业,则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员工转岗专业培训和新技能培训方面。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并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通过一定的精神或是物质奖励,使员工能够主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2加强与离职员工联系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实质上也是对人的关系的维系,要想保持良好的员工关系,就应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与离职员工保持紧密的联系,维持良好关系。
首先,在被动离职的员工方面。我国针对员工权益的维护,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这一条例中要求,企业必须确保经济性裁员的程序严格规范,避免对社会造成过大影响,维护员工利益,并作出相应的补偿。对此,企业必须谨慎落实裁员工作,以免因裁员而造成严重的法律及社会后果。因而,在裁员前,企业必须要先向员工宣传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生存威胁,并通过面谈等方式,收集员工在裁员方面的意见,使员工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向主管部门征求意见,了解媒体的反应,并与之进行良好沟通。同时,裁员计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的公平客观,确保制定者明确了解企业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员工心理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和干预。裁员计划的制定可以考虑员工业绩、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从而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对于被裁的员工,企业应根据相应法律法规,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并请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再教育,从而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对于其心理状态,也应始终保持关注,及时进行沟通疏导,并将企业动态随时告知,承诺一旦企业平安渡过危机,将会对被动离职员工进行优先录取,从而消除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提升其安全感,减小裁员阻力。未被裁员的员工在看到企业对离职员工的关怀后,也能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有效改善了企业员工关系。
其次,在主动离职的员工方面。员工可能会由于企业制度和薪酬降低而选择主动离开企业,针对这一部分员工,企业应加强与其之间的交流,表现出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能够主动坦言离职的真实原因,并获取员工对企业的相关建议。对于一些企业核心人员,HR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满足员工需求,避免人才流失。例如在了解到员工对降薪措施不满后,HR应通过交流,使其了解到这一措施实属企业的无奈之举,并考虑对其暂缓降薪措施。若是员工坚持离职,企业也应尊重其选择,并建立回聘制度,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其动态信息,邀请其参与企业活动,构建良好员工关系,确保在企业渡过难关后能够使这些员工重回企业工作。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员工关系管理中,将离职员工信息整理成“麦肯锡校友录”,将离职员工看成“毕业离校”。并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从而使这些员工成为了企业的投资者、客户、营销人员甚至宣传大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3以员工援助计划消除心理危机
员工援助计划(EAP)是通过各项手段,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营造健康工作环境的重要福利与支持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理危机,导致员工关系紧张。例如据相关数据表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20%的中国员工感到工作压力巨大,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损失占整个GDP的23.6%。对此,企业还需通过员工援助计划的开展,确保员工心理健康,避免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一,企业需要请专门的心理专家,对员工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员工承受的心理压力情况以及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调查、面谈人员,对员工心理情况进行严格保密,从而获得员工的信任感。
第二,应根据员工实际心理健康情况,制定相应的援助方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对员工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优秀员工因企业关怀不足而产生离职的想法。
第三,方案落实阶段,企业需要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通过条幅、海报等方式,增强员工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同时,利用心理健康培训,给予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并针对性予以指导。在这一阶段,员工除了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外,还会对未来个人发展产生迷茫。因而,企业也应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使其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第四,反馈阶段,EAP工作人员应对计划实施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这一计划对员工的实际影响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计算员工帮助计划投资回报率,从而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确保EAP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支持效力。
4 结论
金融危机对企业及其员工都有较大的冲击,而员工不仅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还需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强化离职管理,树立良好雇主品牌形象,并落实ERP工作,构建良好员工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始终忠诚、信任,与企业共同渡过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韩兆洲,安康,孔丽娜.《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成本影响的测算方法与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的应急措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965
[2]谢传会.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7072
[3]童辉杰,刘轩.回顾与反思:金融危机给企业员工造成了什么影响[J].战略决策研究,2011,3(3):3744
[4]霍伟伟,罗瑾琏.领导行为与员工创新研究之横断历史元分析[J].科研管理,2011,7(7):113121
[5]董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培训的方法研究[J].中国商贸,2011,7(34):139140
[6]赵曙明,王成城,杜鹏程.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第七届(2011南京)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管理,2011,8(8):186192
[7]萧B予.经济形势动荡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商业时代,2013,11(22):9798
[8]袁凌,李健,许丹.企业劳动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2(2):110115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在系统总结归纳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情况下,提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对策略。第一,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计划;第二,坚持管理以人为本,团结企业员工;第三,适时对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行顷刻之间崩盘,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代表美国工业的汽车巨头也岌岌可危,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有人把这次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称之为“冬之虎”,它已经不同程度地啃噬着我国的实体经济,严冬的氛围笼罩着中国的企业。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哪些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一、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感受更直接,也更真切。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概括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面临着裁员降薪的压力
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下,不仅仅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裁员或者降薪,据报道大型国企如武钢、宝钢也都在酝酿降薪,其中武钢员工拟降20%,处及处以上干部拟降50%;房地产大鳄万科、中原降薪裁员;天之骄子东航、南航降薪裁员;民企明星波导、夏新被迫削减人力成本;独家老大中石油开始大幅裁员……从行业范围来看,降薪裁员已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
2、企业凝聚力面临挑战
企业凝聚力就是使员工能够团结在一起,互相信任,互相促进,努力工作的一种向心力。它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振奋员工的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然而,经济危机造成企业的经营困难,已给企业的凝聚力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造成企业前景不明,使得员工对于企业的前途心存疑虑,进而对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
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难度加大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以及危害的进一步升级,企业原有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必将被打破,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必须做出重大调整。由于很难估算这场危机对企业未来造成的影响大小,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和战略规划难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实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通过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计划、坚持管理以人为本来团结企业员工、适时对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等措施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求度过艰难时期。
1、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计划
裁员是很多企业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通用做法之一。实践也证明企业实行裁员计划是降低企业成本、缩减开支的一条捷径。毫无疑问,裁员是应对金融危机带给企业压力一条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在企业订单缺乏,业务量锐减的情况下,保留过多的人员是一种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应该注意到,不恰当的公司裁员与随后发生的员工主动离职率呈正相关关系,这在多个行业都是如此。如果不妥善处理裁员,随之可能带来的人员流失对公司决策者来说是个很大的风险和挑战。所以在这里我们倡导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且一度出现“过热”的迹象,导致部分企业的投资与发展计划可能缺乏理性,企业快速扩张、盲目多元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当金融危机降临后他们又缺乏必要的应对经验,导致很多项目处于瘫痪状态。此时甩给人力资源部门的则是进行战略性裁员(部门或事业部被整体裁撤)的任务,人力资源部只有果断地“操刀断臂”才能避免企业的灭门之灾。另外就是很多中小型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进行整体精简,虽然主要职能依然保留,但相当数量的员工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结构性裁员更多的会从企业总体规模进行控制,各个职能的裁减比例不同,需要设定基于业绩与胜任水平的裁员标准,其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战略性裁员。
2、坚持管理以人为本,团结企业员工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都要以人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根本前提,是指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是指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管理的人本性,要始终把人才的需要、人才的自我实现、人才的管理环境以及对人才的激励体系放在首要位置。调整岗位、调整薪酬的同时,要灵活引进新的激励机制,既要在经济方面给予适当的刺激,同时还要在精神上或者员工的成长需求上下功夫,保证员工的自我目标实现;要努力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与人力资源评价,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与企业的关系,自己在企业的地位,自己的成长目标与企业发展的关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调整,更要有目标地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他们的目标能够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互匹配;在人力资源评价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光要把人才的管理作为主要的目标,更要在管理过程中真正体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让员工能在企业活动中,看到自身的价值,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适时对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
面对外部经营环境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决策层大多做出紧缩性的战略调整。这种战略背后透漏出企业决策者对后市缺乏信心的心态。随着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更清晰和更深入之后,很多企业发现金融危机在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在任何时刻都应该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起.论美国金融危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郎丽涛.金融危机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乡镇,2009(2).
[3] 杨壮.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什么?[J].中外管理,2008(11).
[4] 陈伟栋.从四方面入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N].中国工业报,2008-11-06(A03).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本控制;困难;措施
一、加强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在经融危机来临之时,许多关联企业,或者经营不善的小企业,最先垮掉,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会因为资金流的短缺或者应收账款未能按期收回而困难重重,所以,在收入不佳的情况下,必须财务降低承办的策略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是最有效、也是采用最多的一种策略。
(二)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环境大多为买方为主,同一性、雷同性、相似性的企业就会竞争加剧,有可能上演不光彩的恶性竞争,如何最快的降低成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持企业生存,当属控制成本之策。
(三)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当今社会分工细化,各种企业之间都面临竞争,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功夫下在平时,确实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赢得市场和客户信任。
二、企业控制成本的困难
(一)转危为安的意识不强。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有相当的企业在思考如何应对之策,充分利用成本控制之法,降低企业负担,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降低管理费用等,真正使企业减轻负担,轻松上阵,还有一部分企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能积极实施承办控制,导致企业负担更重,最终走向了不归之路。
(二)成本控制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决策层权力大,如果对成本意识不强,必然导致成本控制不能实施;基层员工缺乏忧患意识、对成本控制缺乏了解,成本控制实施起来步调不一致,不在统一频率上。
(三)成本控制内容不清楚。大部分企业理论性不强,对成本控制只是了解,掌握不透彻,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不会用,对经营、管理成本、各种费用不清楚,不知从哪里入手开展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无从下手。
(四)成本控制与各项规定的关系不清楚。有的企业谈及成本控制就是节约,降低工资、不缴纳五险一金等等。这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是不允许的,成本控制要考虑长远,不能挫伤职工积极性,影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对企业长远发展都是得不偿失的。
三、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宣传成本控制战略,形成成本控制意识。从企业决策层到一般干部,都要将企业成本控制学深学透,理论精髓,形成人人都有主动性,深刻认同企业成本控制文化,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让员工理解企业采取的措施,配合并行动起来,形成人人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企业战略与成本控制紧密结合。金融危机来临时,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不花钱,而是及时的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企业发展重心,以图利用刺激政策或者自身低成本的优势,使企业灵活应对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成长,在危机中发展,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成本预算。加强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规范发展的必要步骤,据统计,有效的预算可以为企业节约10%的成本,通过成本预算,能够明晰单项成本的具体数额,根据市场行情,是否有降低的可能等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字,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四)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整个市场环境就会低迷,如何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迅速占领市场?就需要企业推进低成本创新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好:一是鼓励员工创新,从每一件工序的改进做起,争当创新先行人。二是可以和众多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学习先进技术,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方法,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崇尚实干,采取成本控制策略,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中去,用实际行动检验成本控制的效果。
(五)适当降低成本。在企业发展中,原材料采购、人工费占的比重较大,一般来说,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在确保采购原料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可以对企业高收入群体进行限薪,由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压力剧增,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高收入群体采取限薪做法,达到薪金的合理区间,稳定一般员工心态,降低企业负担的目的。
(六)依托电算化进行成本控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算化已非常普及,采用电算化能有效提取数据,计算简单、结论准确,为决策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想变压力为动力,就必须对成本控制进行学习,掌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解除成本控制就是节约的误区,放眼全球,放眼经济界,采用成本控制能给企业带来资源重新配置,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成本控制的背景分析,得出了采取成本控制的必要性,通过对采取成本控制存在的困难的分析,制定出应对成本控制的六项具体措施,从宣传、经营战略、电算化等方面对成本控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将成本控制运用得当,就会在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RobertBear,FelixSchmid,RogerMills著.陈良华,等译.成本管理系统设计——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控制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徐丰利,胡建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和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杜晓荣,陆庆春,张颖.成本控制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经济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并有可能还将扩大或延续。为此,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应对这场危机,并在该危机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是国有企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在此次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国有企业所应实施的应对策略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二、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1、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实际看来,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企业多为在业内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链较短、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但是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且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由此可见,以产品结构、技术优势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国有企业下一步应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通过建立自身的研发中心、兼并重组、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充分避免产品同质化、技术趋同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引进先进工艺等方式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前沿产品,从而增强国有企业在业内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2、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经营战略
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通常是以多元化为主,其核心业务缺乏竞争力,承担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约而同的使这些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有企业应立足于现实对其经营战略进行合理的评估,努力提升其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尽快剥离与核心业务无关且利润率较低、风险较高的其他业务,并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来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还要积极发展行业内或跨行业战略合作联盟,与业内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而达到避免过度竞争、实现共存共赢的目的。
3、开展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纷纷紧缩银根,提高了其对外贷款的门槛,以充分防范或规避其存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受此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资金获取难度开始加大,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时极有可能导致其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在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通过与银行签订贷款额度协议等方式来充分降低筹资成本,稳定其自身的现金流量。此外,国有企业还应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例如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以及贸易融资、库存抵押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授信贷款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进行融资。
4、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产的价值正逐渐趋于合理,甚至低于正常水平,这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在业内施行兼并重组,壮大其自身竞争实力,扩大其自身影响力的可能性。就目前看来,一些国内的知名企业已经有所行动,例如吉利汽车并购瑞典沃尔沃,腾冲重工并购美国通用悍马,而无论这些并购行动是否能够成功,都会大大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所拥有的规模或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应积极、有效的利用该时机,进行海内外的企业或资产并购活动,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其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并购活动可使国有企业获取有价值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其长期经营发展,提高其业内竞争力无疑是意义巨大的。
5、严格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其各项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以对金融危机的应对防范为契机,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国有企业应在成本控制中施行精细化管理理念,该理念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因此,国有企业应将精细化管理运用至其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以实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全程精细化管理,从而达到充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的有效目的。
6、有效降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欧美金融业无疑是损失最大的,这一方面是缘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其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为此,国有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这一环节中,也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建立并完善其自身的财务预警机制。而在目前的短时期内,国有企业应通过适当的降低库存、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提高产品和资金周转的速度、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等方法,来尽量保持相对充裕的现金流量,提高其对财务风险的抵御力。另外,国有企业在实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其财务风险的防范,当并购成本超出预期或预期目标不可能实现时,应及时停止其并购行为,防止非市场化因素导致的“政策性并购”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金融危机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许多深层次的、不易发现的问题在本次危机中得以充分的暴露,这从很大程度上给国有企业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国有企业应立足于现实,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来实现其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波.国有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选择[J].国有资产管理,2009;4
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财政税收 改革
引言
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为我国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金融风暴也使得政府性税收调整萌发出了新的机遇,重新认识和思考财政税收改革,积极探索财政税收的新模式,改变现有的税收管理制度,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 从政府的角度来增强企业生存、盈利、发展的实力。
1. 金融危机对财政税收政策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持续,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危机。金融危机一旦深化就会演变成经济危机,更会导致社会经济出现衰退。经济衰退现象严重就会引起社会深层次问题,一旦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就会上升到社会危机,是个连锁反应。从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看,虽然没有向其他国家那样出现严重衰退,但是我国原本高速运转的经济也受到严重创伤,大量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帮助经济走出危机。当然,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和政策有很多,也可以采取一些组合拳来更好的促进经济复苏,但是这些方法中,首先是政府应该采取财政税收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这种方法的成效最明显最直接。国家对税收的政策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也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有力武器,国家对税收采取最规范最严格的管理模式。税收肩负着为国家公共产品和相关服务提供财力支持的使命。税收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巨大的,会起到以小搏大的杠杆性作用。
2. 改革现有财政税收政策的现实依据
2.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必然要求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由“过热”向稳定运行“软着陆”产生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 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遇到了明显的困境,中国以“出口”这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越来越不好走, 扩大内需是提振经济的关键。而无论是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还是兼顾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关键都在于财政预算投资向公共民生领域倾斜,以及适度推进税制改革,来撬动长期以来启而不动的消费内需增长, 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更进一步的冲击。
2.2改善企业与公众预期的迫切需要
据相关分析,我国目前并非流动性不足,只是在内外部经济都不确定的环境下, 人们对消费和投资缺乏信心。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推动民间投资,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而调节经济周期的波动。
3. 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探索
3.1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税收征管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税法的规定, 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 税收征管更需要掌握税源变化, 加强税源管理; 依法办事, 依率计征; 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相结合; 开展纳税检查,以合理有效的税收征管组织来稳定市场经济。运用现代管理理念, 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可以从理顺政府管理职能、建立扁平的组织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
3.2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国税是国家税务系统,与“地税”对称,是一个国家实行分税制的产物。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管机构的继续分设,已经显得不大适应改革的新形势了。虽然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具备,但是因为地方税制改革滞后等因素,机构整合的难度仍然显得比较大。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税与地税机关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以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而不能及时展开税务整合的地区, 应该利用信息资源将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工作处理好, 通过制定体制沟通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为企业的税收合理化做出贡献。
3.3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税收征管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的税法的规定,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之下,税收征管更需要掌握税源变化加强税源管理: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相结合:开展纳税检查。以合理有效的税收征管组织来稳定市场经济。
结论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要通过税收改革加大对企业销售能力的促进力度, 以保证财政税收收入的连续稳定增长。促进财政税收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财政较多地介入竞争性领域,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将税收制度转化为公共性的投入,政府税收的公共性投入必然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中国投资,2008(9).
[2] 阮永平等.美国次贷危机的应对:税收政策及其效应评价[J].税务研究,2009(2).
[3] 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4] 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研究课题组.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财政,2010(1).
[5] 刘昆.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J].中国财政,2010(6).
篇8
1.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这样在日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盲从心理,避免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头绪;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在学生自主创业中给予学生帮助;改变学生一些陈旧的观念,消除学生依赖等待的观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使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就业观。
1.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要依据国家的法规章程进行;其次,要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和培训,其实许多大学都有就业指导和培训组织,但这些组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把就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到实处,就业指导和培训应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在以课堂形式,纯粹讲授书本知识。
1.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教授的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就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影响
具体为对专业结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对黑龙江省而言,我省处于北方地区,金融危机尽管对北方地区经济影响较小,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同其他省份一样,同样存在着专业结构陈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更新等问题。
2.1调整专业结构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2.2课程设置及改革
第一,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需要。例如,配合我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开设适应其发展的新的课程。第二,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2.3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中国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黑龙江省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会减薪。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省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
2.4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3结语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趋向拐头,以中国为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企业订单逐步回升,生产呈上升趋势,招工数量增加,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动关系的新特征。
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趋向拐头,经济回暖,降低了劳资矛盾集中爆发的风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仍然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4万件,同比下降1.31%,涉及劳动者人数101.69万人,同比下降16.26%,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8万件,涉及劳动者人数29.96万人。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已是现实所需。
(一)劳资双方利益诉求的变化。
劳资双方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对立面。金融危机使中国各类企业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资金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停产关闭,导致裁员或变相裁员,部分企业减薪或变相减薪,拖欠工资情况加重,欠薪逃逸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加剧烈。企业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弥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亏空和损失,一方面储存资金,壮大力量,为应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巨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裁员、减薪与工作压力给职工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危机过后,职工“涨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想挣取更高的工资收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金融危机虽然转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却有更加紧张的趋势。
(二)金融危机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遮羞布”。
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逐渐回暖,一些企业生产订单明显增多,招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呈现“生产忙、加班忙、招工更忙”的繁忙景象。但在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劳动关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订单上涨,对工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企业生产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工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二是职工超时加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依然困难,扯起“共度时艰”的旗帜,少发或者欠发加班工资。
(三)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不少企业用工成本比重增加,有的企业人事费用率达25%以上。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用工谨慎。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控制或减少正式用工,替代使用劳务工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试用型派遣,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调研证实,全国各地超“临时性、辅、替代性”使用派遣工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估计,全国约有劳务派遣工27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也在1500万左右。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后续影响。
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危机期间为企业减负的短期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后劳动关系的协调留下隐患。“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这些政策在危机时期可能会起到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通胀、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为劳动纠纷日后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灾后”
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阶段,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目标,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上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我们争取分配领域公平、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尤为艰难。一是政府为了舒缓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没有像往年那样按期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工会和劳方失去了政府这座“靠山”;二是协商谈判的方式、方法不对称,这是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地位所决定的;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方以自己“亏损”为由压低工资,但是企业丰年补欠究竟能补到什么程度,工会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需要工会找准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切入点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我们可以探索和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把工会在企业中的弱势状态,调整和发挥为区域中的优势状态,以保障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率的同步。
(二)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合同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应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对农民工集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研究规范家庭服务业用工,将家庭用工中大量口头协议转化为简易的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以规范促发展。
(三)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体面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是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劳动标准,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对改善劳动条件急需、目前仍然缺失的劳动标准加快制订,对需要完善的标准抓紧进行修订。目前政府已经以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订单增减、急缓变化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灵活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探索研究家庭劳务协议和特殊工时、劳动报酬及休息等劳动标准。落实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四)完善劳动危机管理措施,有效处理劳动争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建立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运用我国传统的、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的柔性化调解方式,及时将小额、简单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加强仲裁实体化基本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工作机制。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遭遇危机后,未经劳资双方协商即选择降薪、换岗和调动工作地点等“软裁员”手段,迫使员工主动辞职;有些企业采取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规避使用劳动合同工,甚至通过异地派遣、异地参保达到少缴社会保险费、逃避劳动监察的目的;而一些想要离职的员工也采用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行为设法让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获得经济补偿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要依法调整企业劳动关系,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保障职工权益的关系,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将扶持和服务寓于执法之中,继续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引导职工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要严厉查处使用童工、非法职介、欠薪逃匿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重大违法案件。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和人员要通过贯彻执行法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网格化和监察信息网络化,推动监察执法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2]林晓洁。分析新特点,探索新途径,努力推动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新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5-12(A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施杨,张国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1)。
[5]唐鑛。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战略性劳动关系管理[N].光明日报,2009-12-12(A7)。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机电企业 太仓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太仓工业经济中,在太仓市制造业的33个行业中,按照企业数目来看,十大产业依次是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这十大产业的总数是4054家,占总数的75.5%。其中,机械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机电行业占51.1%。机电行业是太仓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因此,金融危机对机电行业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太仓的工业经济。
太仓的机电行业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德资企业为代表的太仓机电制造业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太仓的机电产品销往国内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太仓的机电行业和国内外市场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外部市场形势的变化对太仓机电企业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就明显受到了冲击。本课题的研究是太仓市机电行业在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时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应促进太仓市机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课题的研究方面,通过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以及文献检索的方式对太仓市三十余家具有代表性机电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金融危机对太仓市机电行业的影响以及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企业规模、金融危机与企业发展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了分析,从调查分析的情况看,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金融危机对太仓机电企业的影响几乎是全面的。调查中发现,71%的企业指出本企业受到了直接影响,另外近29%的企业表示虽然没有直接的正面冲击,但是或多或少受到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这表明这场危机虽然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但是对中国的企业还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危机的影响范围是广泛的。
金融危机对太仓机电行业的影响大约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调查中发现,危机的影响的持续时间是从2008年底开始,到2009年底基本结束,少数的企业还受到后续的影响,因为机电行业对于市场是一个相对工业经济是滞后的行业。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在2009上半年,那是太仓的机电企业是最艰难的时候,到了2009年下半年,虽然四分之三的企业反映金融危机的负面的影响还存在,但是那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了,可以肯定太仓的机电行业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给企业经营造成的最大的困难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其次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最后是国际市场的萎缩。这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这实际反映出在2008-2009年的时候,生产成本的增加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最大问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降薪相矛盾。大部分对外业务较多的企业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国际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暂时的,金融危机过去,国际市场恢复需求后,企业就能较快走出金融危机的,但是企业的经营成本却无法再继续降低。
企业本身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中,首要的几个措施是:降薪、裁员、扩大和调整市场营销、加强研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降薪和裁员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和调整市场营销是最有效也是最长远的措施。另外约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研发使产品升级换代应对金融危机,这表明技术的因素已经较多被考虑到了太仓市机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这必将成为太仓市机电企业未来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大部分企业具有应对危机的自我调整能力。54%的企业在调查中指出通过应对措施,企业明显改善。39%企业改善不大,但是有所改善。7%的企业认为应对措施没有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太仓机电行业在应对危机时能够自救。也表明太仓市的机电企业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具备自我修正的能力,这可能与企业的资产规模有关,也和企业的销售市场有关。据调查显示,43%的企业资产规模在40000万以上,29%的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4000万之间,具有很强的实力来应对危机。同时,公司的销售市场主要在中国,少部分在国外。因此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机电行业的影响主要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也是机电行业能够应对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地的政府都出台相关的扶持企业的措施,太仓市政府也不例外。在调查中62%的企业反映政府的政策是能够带来帮助的,另外38%的企业反映认为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帮助不大,甚至少数企业表示他们根本就不清楚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这说明,政府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基本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反应出政府管理经济能力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企业认为政府的政策效果不佳,表明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第一、加强特色产业园建设。依托现有机电产业优势和沿江、沿沪区位优势,以机电特色产业为主,兼顾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兴产业体系,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推进浏河镇机电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扩大建设苏州机电(浏河)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培育以巨能等企业为龙头的本土大企业。优化和完善闸南、闸北工业区,加强园区管理和基础设施的提档改造。加快建设各主导产业的配套建设,增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从财政扶持、创新品牌、技改投入、节能减排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资本技术密集,综合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实力。精密机械产业发展呈现高精度、高效率、大型化、微型化、智能化、工艺整合化、在线加工检测一体化、绿色化等的态势。太仓市精密机械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区,以德资企业为主,部分产品和技术均居国际同行业领先地位。截止到2010年2月全市精密机械企业为232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同时做大做亮“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围绕汽车、航空等相关产业的需求,引进满足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要求的专用精密设备生产线,使我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精密机械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海洋工程、数控机床、电气机械等零部件和仪器仪表等。积极拓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同时要围绕太仓市装备制造业的成套产品,配套发展相关基础件和通用件,提高基础材质和工艺水平,带动太仓市市成套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
第三、机械行业从零部件制造转向重大设备制造。重大装备制造业属于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该产业关联度高、行业附加值更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太仓装备制造业有25家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2010年产值达70亿左右,目前包括投资达28亿元的太仓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发展前景广阔。紧密衔接上海火电、输配电、轨道交通、大型铸锻件等重点装备制造业,利用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平台,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太仓市装备制造业。利用现有太仓德资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新型电力设备与纺织机械设备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
通过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把机电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精,产业做优,全面提升太仓市机电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太仓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文贵,萧怡钦,温璐婕.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隐忧与出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赵成真,兰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2期.
[3]孙晓琴,黄怡伟.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对美出口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