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图书管理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48-01

物聯网是信息科技下的产物,它是由传输网络、传感网络设备以及应用控制等网络系统构成,具有智能化处理、可靠传递、全面感知等特征。随着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管理所采用的磁条、条形码报警系统管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是其效率不够高,借阅手续不够简化,智能化程度低。这些问题正是制约图书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关键因素。可见,传统图书管理方式已然不适合现今的图书管理,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1感知与控制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

感知与控制层作为物联网技术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图书管理系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感知与控制层最为主要的任务时收集相关的图书信息。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主要是通过感知控制节点加强对于图书馆藏书与图书设备的有效控制。在图书管理系统中,传感器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类:环境监测、安防监测以及信息监测等传感器,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图书工作。在图书管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层操作中,首先需要将具备传感能力电子标签纳入到图书之中,通过标签信息与射频识别等技术,对每本图书的编码进行扫描、控制与感知。这是因为每一个感知控制节点都具有独一性,能够独立寻找图书的编码地址。当读者需要寻找某本图书时,只需要借助这一管理系统就能快速搜寻与感知图书位置,之后再根据所搜寻的地址到图书馆中去寻找此书。在这一情况下,不仅能有效节省读者时间成本,还有助于提升图书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与监控。

在图书定位之中,如若能在每一传感节点都安装定位装置,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系统成本与复杂性。因此,在图书管理系统之中,如何安装传感节点已成为现阶段下图书系统管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近几年来,通过对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耳传感节点自动定位系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在信息传输与发送应答方面,耳传感节点就能有效定位图书位置。

2异构网络通信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

为了更好适应物联网下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了混合组网的形式协助管理,这种网络由异构网络设备构成。在图书管理过程中,由于图书馆室内面积和楼层空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它们之间的视距通信距离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采用不同类型的频段组网。比如,对图书馆和外界传输空间以及距离相对遥远,想要实现图书馆与外界数据的有效交换,因此建议采用Internet或者公网等网络传输数据。可见,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跨度有所不同,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应当采用异构网络通信混合组网的形式予以管理。

在物联网技术下,想要加强图书管理系统,让读者不再为图书的查阅而犯难,让管理者不再为为图书管理工作的繁琐复杂而畏难。就需要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多引入异构网络混合组网,运用它强大的电磁波传输特性以及现有网络互联互通功能,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各楼层之间的图书管理信息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异构网络混合组网时,需要因地制宜,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的图书管理,减轻管理者的工作,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3综合运用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应用层中,借助公共网络传递各种感知数据,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融合,对图书馆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图书进行远程监控,以此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帮助读者节省时间。除此之外,借阅系统、自动还书系统以及咨询服务等其他应用系统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以此实现资源共享。

综合应用层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它应当是综合性、全面性与系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形成一个有计划性与组织性的图书管理系统,让读者以及图书管理者在图书的查阅、借阅以及管理过程中能够快速进行定位与操作,从而极大程度地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加强管理质量。具体而言,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综合应用层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并分析与统计出每一位读者查阅与借阅记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宜于读者喜好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喜好模型进行的公式化分析,能够在今后的查阅栏中自动为读者推送与选择相关图书,并通过不同方式向学生反馈其所查阅与检索结果,供其挑选与阅读。可见,物联网技术下不仅能够加强图书和图书间的有效连接,还能有助于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廉洁,以此构建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图书管理系统。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图书管理系统工作也愈发系统化与智能化。尤其是在物联网技术下,图书管理系统工作可以说是逐渐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借助感知与控制层、异构网络管理层以及综合应用层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精准定位为读者节约时间,为管理者提供方便,以此更好地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为更多读者到馆读书提供契机,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阅读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晓农.探究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管理系统构建[J].考试周刊,2017(16):156. 

[2] 任国玺,向玲玲.物联网技术下构建煤矿库存智能管理系统的分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5,28(04):67-69. 

[3] 陈文娟.物联网技术下连锁超市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4,33(19):434-435+476. 

篇2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现代化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过去,大多数学校图书馆都是封闭式管理,通过卡片登记借阅信息,只能实现有限的流通,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对学生开放,使得图书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实现了正常流通的,也不能提供领导管理上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本馆各种资料分布及借阅(流通)情况。

目前,我国学校图书馆办馆的要求及领先标志就是藏书全部开放,师生共享开架借阅。这种借阅方式是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发挥图书馆应有作用的最佳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功效,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这也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为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逐步提出学校要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人工管理达不到的一些功能并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效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对其他兄弟学校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竞争的需要决定了学校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资源存储、传递的专业机构,图书馆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开拓信息渠道,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是一个新课题。也必将对现有的图书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十分重要。

在信息时代,各种冠以“数字图书馆”之类说法的图书馆现代化论断到处可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的现代化呢?判断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应该从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判断。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的收集保存、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及传递信息资源的功能。这一点是书店和网站都无法做到的,也是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判断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也应该从这个最本质的特性来判断。

二、成熟的图书管理系统决定因素

任何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采集信息并上架、图书检索(查找)、图书流通(借还)。然而仅仅有这些功能是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化的管理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笔者认为,一套系统是否成熟还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相关的标准

例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图书馆界通用的CNMARC格式标准、目前通用的《中图法四》等。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

CNMARC是在UNI-MARC(国际通用MAR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479个字段,这些字段是针对能着录多种文献类型及多文种文献而制定的,数据格式结构复杂繁多,使用时,用其所有字段,只需结合着录的文献类型与文种等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机读目录格式字段形成数据。

中图法全称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其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Library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由于国家图书馆1975年以后的文献(善本除外)都采用中图分类法,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也提供“中图分类号”检索字段,了解中图分类法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查询到需要的文献资源

2、开发工具及所采用的数据存放格式要求先进

有些人认为只要看看功能和界面是否令人满意就行了,其他的与我们没有多少关系,实际上开发工具及方式和数据格式的存放方式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以及未来的可升级维护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系统在Windows下运行,最先进流行的开发工具是美国Borland公司的Delphi及Microsoft公司的VC++,后台数据库一般采用微软的SQLServer或Sybase大型数据库产品。

3、功能是否强大

目前,一般主流的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读者管理、编目、流通、统计、查询等功能。比较先进的能够在一个界面下实现图书、音像、期刊的管理,设置假期、设置暂离锁(提高安全性)、暂停某些读者的借阅权、导入导出读者、交换MARC数据、升级辅助编目库等。此外,由于学校校园网络的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还应提供无缝接入校园网的WEB功能,通过IE浏览器让读者使用借阅资料查询、更换密码、预约、资料检索等功能。有些系统还能提供读者自助服务,可以开放一些客户机让读者自行管理密码、查询自己的借阅史、预约资料、检索资料等。

4、要有足够的安全性

安全性一般涉及到操作权限控制和数据自动备份两方面。主流系统都实现了由管理员分配各操作员可使用的功能并设置其密码,各操作员均需先登录系统然后再操作各种允许使用的功能。一个完善的系统还应对各操作员的登录、退出及重要操作记录在操作日志中。同时还应提供完善的自动备份服务,以实现数据的全自动按计划备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您的数据安全。

5、要有足够大的辅助编目库

在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信息采集时,如果我们通过扫描图书的ISBN号条码就能得到大多数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各种标准信息,则我们的编目准确性和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准确的辅助编目库。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学校忽视而软件开发商有意回避的问题。

6、要具有完善的规则

除了能够设置读者的借阅规则外,还应自动实现一些图书馆界通用的管理规则,例如有在借资料的读者是不能被删除的,有以下情况的读者是不能借阅的:某类书的借阅数已达到最大值、有超期资料、有未缴罚款、被暂停借阅等。

7、简单易用

一个好的系统应具有清楚的操作界面,最简化的操作过程。日常工作中操作员通过手持式条码阅读器应该可以完成绝大部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系统将精力花在华丽的界面上,而忽视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的完善的功能。

8、有先进的体系结构

当前主流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所有信息均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各客户机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服务器通讯,WEB服务通过ADO模型访问数据库服务器,数据与应用安全地隔离,可确保数据存放的安全性。当然在具体选择中还需考虑是否得到主管部门例如省电教馆等推荐及性价比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迈向一个以数字化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革命。这场革命催生出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大大改善了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信息的类型和形式变得更加复杂,人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及获取信息的方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情报用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图书管理系统现代化程度的标准

1、信息资源收集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污染也很严重,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带来了极大麻烦。传统图书馆时期,由于各种信息资源极大部分由正规渠道获得,经过图书期刊编辑人员的认真校对,信息质量相对可靠。而现代化信息的载体以及出版发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光盘、印刷品、网上信息、声像读物等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图书馆采编人员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源,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段,对各种信息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2、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文献资源的分类加工整理比较简单,所揭示的文献信息深度有限,对文献的内在性质、内容的揭示基本没有。图书馆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编目,给文献内容的揭示带来了一定的改进,但无实际性的改革。计算机所具有的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信息加工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资源有序化,以便于更好地查找和使用文献信息,如果在文献信息加工整理上不能实现统一标准的规范,图书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不存在

3、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

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的现代化,二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改变原来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以读者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收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在现代化图书馆时期,判断一个图书馆的大小是以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服务的能力来决定的由于现代化的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各种信息资源许多都是公开的、共享的.只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一切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可以比传统时期有一个质的飞跃。

判断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也应该用“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这一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来判断。如果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必须使用电脑才能得到,这对读者来说就是服务不好,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现代化服务手段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图书馆根据读者不同需要,提供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

总之,我们通过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分析,对管理系统在其他情况下的应用,有了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对热门图书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不断满足读者日益旺盛的阅读需要,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俐.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孙丽莉.图书管理系统论.《中国科技信息》.2007.1.

[3]马慧生、王树芬.对我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议.《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3.

[4]张霞.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探究.《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3.

[5]李丽宗.条码技术及条码图书管理系统.《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6.

篇3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1 信息系统的需求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因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2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1)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2)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3)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4)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5)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6)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7)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8)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9)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3 网络化图书馆的特点 

(1)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图书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图书馆的信息大量存于光盘及其他介质的存储库中。网络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这是网络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最大的区别。 

(2)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的使用更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资源的共享性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之上,有了以上两方面的支持,使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医务工作者在图书馆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所有的人可共同享有同一份文献资料,使交流和科研变得更加快捷。 

(4)信息管理资源的自动化。管理者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使用者也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才能进行网络的查询和阅览,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5)信息资源实体的虚拟化。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在实体的基础上趋向于虚拟化,构成了网络实体的虚拟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用户通过网络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数字图书馆,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篇4

如今,图书馆管理方式正在不断的创新,以此提高其管理效率。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条形码信息录入与磁条报警系统相结合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条形码信息录入与磁条报警系统相结合成本低廉,但智能化程度不高。具体地说,图书信息录入效率相对来说不高,报警系统智能化程度低,容易产生误报警。受条形码的特性限制,图书的排架管理还只能采用人工方式,但我们也看道,面对上百万的图书,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而且难以让人满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借阅者对图书馆管理智能化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射频识别技术也正在加快商业化市场化进程。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图书馆管理有利于突破传统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的瓶颈,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发展,在图书信息采集方面,射频阅读器对图书标签的识别及信息的传输通过非接触方式,通过对图书标签内容借阅信息的判断来实现报警功能,效率高,误报警率低、图书排架管理简单、不易损坏,可读性性能好,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图书借阅效率;另外,射频识别技术上的突破将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将会降低图书馆管理所需要的成本。

2、图书馆管理中的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射频标签、阅读器和管理系统,射频标签又称电子标签,是系统的真正数据载体。射频标签可以分为有源射频标签和无源射频标签。阅读器是负责读取或写入射频标签信息的设备,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存储、管理以及对射频标签进行读写控制。在射频识别系统工作时,可能会有一个以上的射频标签同时处在阅读器的作用范围内,这样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签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导致通信上的冲突,为了防止这些冲突的产生,射频识别系统中需要设计相应的防碰撞技术,在通信中我们称这种技术为多址技术。阅读器到射频标签的通信通过ASK调制原理产生,数据传输采用脉冲位置编码方式。进行帧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同步数据的方便,同时可以不依赖于具体的协议。电子标签发送完一帧数据给阅读器后,能作好从阅读器接收数据帧的准备。电子标签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与阅读器进行通信,负载调制的幅度在测试标准中描述的方法中,至少为10毫安,如果使用两种副载波调制方式,应该使频率切换时的相位连续。可以使用高速或者低速数据传输速率,由阅读器进行选择。

3、图书馆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篇5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1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下,通信网、物联网/传感网三网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各行业的管理工作向网络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促使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图书的采购、编目、检索、统计和流通等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图书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图书的分类标识和存放位置的确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必将从网络化信息化模式向着智能化和精细化的角度发展,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物联网/传感网不仅能自动感知获取馆藏图书信息,还能对图书、人员进行定位,实时了解图书方位信息,同时还可以对图书环境进行监测。图书馆作为海量信息存储的载体,可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增强收集、分析和提炼海量数据的能力,提升图书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创新。物联网/传感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使图书管理工作由信息化和网络化向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

2基于物联网/传感网的图书智能管理与应用创新

2.1基于物联网/传感网的信息管理

2.1.1图书管理中心与每本馆藏图书之间的实时通信链接,对馆藏图书进行实时感知与监测,其中心任务是获取所有馆藏图书的动态位置信息,在管理中心形成馆藏图书动态位置信息表。馆藏图书动态位置信息表除反映在馆存放图书的实际位置信息之外,还应指明借出图书的去向,即图书的借阅者信息。因此,还需结合图书借阅子系统的动态借阅信息,以形成全馆统一的、全新的馆藏图书动态位置信息表。

2.1.2图书管理中心与每本馆藏图书所在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终端节点上集成了射频识别卡和多种类型传感器,例如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射频识别卡(系统)能对每本图书中的电子标签在一定的范围内感知并读取其相关数据,记录到或更新现有的数据中心数据库里面。多种类型传感器实现对馆藏图书所在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假定图书馆发生不明火点,无线传感器节点会通过光照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能直接感知火点的存在并发出预警信息,然后,此预警信息会通过传感器网络发送到管理控制中心。

2.1.3图书管理中心与馆藏管理人员进行组网通信。物联网/传感网终端节点上集成有管理人员上下班指纹考勤信息采集,人员在图书馆位置定位信息等,将这些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后发送到管理控制中心。管理控制中心也可发送出相应命令控制命令到终端并执行相应操作,如门禁系统上安装物联网/传感网节点,可判定其人员身份信息从而允许是否进入。

2.2物联网/传感网定位技术与管理创新

物联网/传感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在目标跟踪和入侵监测及一些定位相关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网络中传感器节点自身位置信息的获取是大多数应用的基础。首先,传感器节点必须明确自身位置才能详细说明“在什么位置发生了什么事件”,从而实现对外部目标的定位和跟踪。其次,了解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分布状况可以对提高网络的路由效率提供帮助,从而实现网络的负载均衡以及网络拓扑的自动配置,改善整个网络的覆盖质量。物联网/传感网定位技术可避免装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所付出的较大成本,并且可以克服在室内不能精确定位的问题。物联网/传感网可以根据距离、角度、时间或周围某节点的定位相关的数据或信息,基于测距的算法、非测距的算法和新型WSN定位算法进行定位计算。

2.2.1物联网/传感网节点与图书RFID结合进行图书定位。图书动态位置信息的实时性,对于图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图书馆的每层楼关键位置都布置有传感器节点。在每个馆室内部都安置有一定数量的微型集成传感器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自组织网络相互通信,并根据相互信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定位,即每个节点的位置已知。每本图书的位置就可以根据植入在书中的RFID芯片与最靠近他的物联网/传感网进行通信,节点读取射频卡信息并确定其所在方位。运用物联网/传感网定位技术后,归还或新上架的图书就可以放在任意一处位置。物联网/传感网节点读取图书信息并更新数据库中的相应信息。当需要进行图书借阅时,就可通过查阅数据库便能找出图书所在的位置。

2.2.2可对借阅图书进行实时定位和管理。假设有一种情况,图书只能在图书馆里借阅,可以将微型物联网/传感网节点嵌入到书中。此时图书便依附于物联网/传感网一个微型终端,在图书馆里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与其他网络节点进行通信并确定其精确的物理位置。因此,只要通过数据库系统查询,就可以得到该图书的坐标信息。在校园网里实施了物联网/传感网工程后,就可以对图书在校园内任意位置进行定位。

2.2.3对图书馆馆内关键设施定位并实时监控,提高管理的安全性。对于图书馆重要的图书资料、重要设施设备进行实时无死角全方位监控。基于物联网/传感网室内定位技术,若一旦被监控对象发生了位置移动,通过控制系统,以声音报警、灯光报警和发送短信到移动终端的方式,节点就会产生预警信息。

2.3物联网/传感网与图书管理移动计算新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在以Android、iOS和微软为代表的计算机终端操作系统的大力发展和普及,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值得深入挖掘并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可结合大数据挖掘技术,与移动终端通信,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感网/物联网应用。

2.3.1物联网/传感网与移动智能计算相结合促进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以上构建系统的实质是将物联网/传感网与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通过无线短距离传输通信并与接入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局域网,实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数据通信与存储等。基于物联网/传感网的图书管理,可与移动智能计算相结合,实现在更大空间、更广时域上的管理。

2.3.2物联网/传感网与数据挖掘相结合促进图书管理创新。物联网/传感网众多节点必然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冗余度非常高,也包括部分需要判断的奇异值。这对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存储带来较大的影响。如何在大量的数据中找到有用且需要的准确数据,亦成为图书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物联网/传感网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用数据挖掘技术瘦身物联网/传感网所产生的数据,并对所产生的奇异值的准确性要进行判断,显得非常必要。瘦身后的物联网/传感网感知数据也能减少数据存储量,从而在图书管理数据库中更能快速查找目的对象,提高图书信息查找效率。

3大数据技术推动图书管理创新

3.1提高图书智能化管理创新

大数据(BigData)是互联网、物联网之后,依托云计算,在IT产业中爆发的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大数据是一种数据量很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实质就是对海量数据予以存储、搜索、挖掘、分析和整理,使用户能快速从海量数据中快速精确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特征是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非标准化数据的价值最大化。图书馆作为海量信息存储、数据聚集、传播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在已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理应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增强收集、分析和提炼海量数据的能力,提升图书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创新。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处理海量增长的文献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并提高图书智能化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图书馆存储有大量可利用的数字资源,其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的发展趋势,这对构建数字图书馆所要利用的存储与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数字信息的存储、传输与检索速度都不能达到用户的要求,因此能够在数据存储、传输与检索速度方面取得突破,依靠全文信息检索、文本挖掘,结构化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以及平台化内容管理等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诸如从文本检索到多媒体检索。从企业搜索到网络垂直搜索,从关键词检索到语义检索和文本挖掘,从信息到内容管理等,特别是海量非结构化信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等功能,从而能提升图书管理智能化管理工作。

3.2有效提升图书信息管理服务水平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图书管理可与大数据应用较为成熟的软件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其大数据技术软件平台,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二次开发,更好满足本单位的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对于图书馆采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①建立大数据技术应用,需要具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网络设备和云计算环境。为了节约成本,部分设备可采用租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发所需要的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模块。②需要储备的技术包括非结构化信息智能处理,组织搜索引擎软件技术,内容管理软件及运行平台技术等。③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大幅度提升图书信息管理服务水平,对促进图书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云计算推动图书管理创新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和融合的产物。云计算以虚拟技术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为服务模式,最终目的是提供透明、方便、快捷的应用服务。云计算在图书资源管理建设中存在着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存储能力、提高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相关成本投入和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等优势。云计算具有降低成本、扩展性、高可靠性、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等特性。

4.1机遇和挑战

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机构,在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下,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从事实、数据和信息中提取对决策有直接作用的知识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云计算使图书馆信息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同时将大幅提升网络的性能和信息服务工作效率。包括: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检索与资源共享、低成本、高可靠性和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服务。需要整合多家平台和资源,利用各类公共云,实现不同“云”间的互操作,拾遗补阙。云计算供应商把大量的数字资源存放在“云”上,各图书馆以一种网络服务的形式向云计算供应商获取资源和服务,向读者提供更专业、贴心的服务,包括云计算推动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云计算提高图书馆软硬件资源利用效率、云计算用户无须考虑软硬件兼容,降低维护费用、云计算提高图书管理的处理能力,快速响应读者、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使信息更新更快。云安全提高数据存储中心的可靠性。

4.2具有动态管理、系统自适应能力和数据存储集成

云计算的图书管理平台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其具有动态管理、系统自适应能力和数据存储集成机制等优点,能够充分实现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系统服务的虚拟化操作,有效促使文献信息资源集中化处理的实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是我国数字图书馆进入云时代的标志。数字图书馆在未来将朝着系统结构复杂化、功能多样化、应用实用化、操作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即实现通过用户快速简单的操作获取内容复杂多样、匹配性高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用户定制的非结构化的信息数据,同时可以把用户需求信息快速发送到用户访问的终端设备上。

4.3云计算的图书管理平台的功能体现

基于云计算的图书管理平台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方便用户,全数字化管理。如借阅手续简便,读者只需通过数字借书证扫描即可实现。②资源共享,跨地区借阅。联合本地区甚至更宽区域的图书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③鼓励阅读,加强监控。随时跟踪图书的信息及读者使用图书的反馈信息,对图书的使用进行监控,提高借阅图书的质量。云计算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图书管理员专注于业务,降低IT应用难度和复杂性,摆脱IT束缚,发挥IT最大效益,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风险,进行更大范围协作,提供更优质服务,同时对云计算环境下的资源共建共享、图书管理、图书服务展开研究。

5结语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知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将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图书馆的管理向智能化和精细化的角度发展,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仲维丹.基于物联网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智能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47-48.

[2]张郁松.物联网智能图书馆图书定位子系统的结构设计[J].图书馆学刊,2012(2):107-109.

[3]李静云.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11):254-255.

[4]丁鑫.大数据环境下图书全息数据存储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10):118-120.

篇6

图书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因此本人结合开入式图书馆的要求,对MS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原理、Delphi应用程序设计,Delphi数据库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应用,主要完成对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模式分析,并由此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高级管理员三方面的需要。

第一章对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和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并分析了开发图书管理系统所应进行的工作。

第二章对数据库的设计和SQL语言的使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深入理解数据库应用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学习了具体的开发工具Delphi6.0,对其数据库组件,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等数据库编程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第四章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按照数据库设计理论一步一步地给出了系统需求说明书、局部ER图、全局ER图、系统关系模式,子模式,利用MSSQLServer2000建立了数据库

第五章进行了具体的程序设计,具体划分了三类用户的操作权限,设计了了三个操作界面。实现了数据库表的浏览,记录的添加、删除和修改,报表的生成,实现了多数据库表的连接操作,实现了多条件查询和模糊查询,并灵活实现了对不可更新查询结果集的更新操作,实现了主从表操作,实现了密码维护功能,最后,系统还可以导入数据库以对任意同结构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设计充分利用Delphi6、MSSQLServer2000数据库技术的强大力量,提高了编程效率和可靠性。

关键词:数据库,SQL语言,MSSQLServer,Delphi6,

数据库组件,图书管理,窗体,listview组件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1

§1.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1

§1.2图书管理系统………………………………………………………4

§1.3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6

第二章数据库理论基础…………………………………………………………7

§2.1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7

§2.2SQL语言介绍…………………………………………………………………11

2.2.1SQL基础…………………………………………………………………11

2.2.2SQL语句…………………………………………………………………12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16

§3.1Delphi6.0VCL组件的体系结构………………………………………16

§3.2数据库组件介绍……………………………………………………………17

§3.3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18

§3.4MSSQLServer简述……………………………………………………22

第四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24

§4.1应用需求分析……………………………………………………………24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29

§4.3系统数据库设计…………………………………………………………29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37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37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37

§5.3启动画面的实现……………………………………………………………38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39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39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40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41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42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43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47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49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50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53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54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55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58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60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62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62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64

5.8.7图书馆借阅者统计功能的实现…………………………………65

5.8.8图书馆统计借阅过期记录功能的实现…………………………67

§5.9系统信息显示的实现…………………………………………………68

第六章结束语………………………………………………………………69

致谢………………………………………………………………………………70

参考书目……………………………………………………………………………70

第一章绪论

§1.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对开发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当了解,对数据库的结构、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步骤、开发体系及方法都应当有相当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长期需求的产品。开发的主要过程为: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把设计转变为实际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库带有功能完备、高效能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软件邻域研究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产生于60年代,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并且,近年来,随着WorldWideWeb(WWW)的猛增及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库技术之时成为最热门技术之一。

1.1.1数据库

如图1.1显示了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组件。数据库由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DBMS则由开发人员和用户通过应用程序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它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用户数据、元数据、索引和应用元数据。

1.1.1.1用户数据

目前,大多数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把用户数据表示为关系。现在把关系看作数据表。表的列包含域或属性,表的行包含对应业务环境中的实体的记录。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同样符合要求,有些关系比其它关系更结构化一些。第二章描述了一个用以产生良好结构关系的过程,称作规范化。

为了对比结构差的关系和结构好的关系之间的差别,以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图书和图书借阅者关系为例来说明,假若设计关系R1(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这个关系的问题出在它有关于两个不同主题的数据,就是图书借阅者和图书。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关系在进行修改时,会出现问题。因为一个图书借阅者可能借阅多本书,如果某个图书借阅者的某个字段(如联系电话)出现变更,它所借阅的图书记录(可能多个)也就必须变化,这是不好的。因此数据用两个关系表示更好。现在如果某图书借阅者改变了它的联系电话,只有关系(表)user的对应行需要改变。当然,要想产生一个,显示图书名称及其借阅者联系电话的报表,就需要将这两个表的行结合起来。结果表明,将关系分别存储,在生成报表的时候将它们结合起来,比把它们存储在一个合成的表中更好。

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1.1.1.2元数据

数据库是自描述的,这就意味着它自身包含了它的结构的描述,这种结构的描述称作元数据。因为DBMS产品是用来存储和操纵表的,所以大多数产品把元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有时称作系统表。这些系统表存储了数据库中表的情况,指出每一个表中有多少列,那一列是主关键字,每一列的数据类型的描述,它也存储索引、关键字、规则和数据库结构的其他部分。

在表中存储元数据不仅对DBMS是有效的,对用户也是方便的,因为他们可以使用与查询用户数据同样的查询工具来查询元数据。本文第二章所介绍的SQL语言可以同时用于元数据和用户数据。

1.1.1.3索引

第三种类型的数据改进了数据库的性能和可访问性,这种数据经常称作开销数据,尽管有时也采用其他类型的数据结构,如链表,但它主要还是索引。索引可以用来排序和快速访问数据。下面以本人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book表为例来说明。

假定数据在磁盘上是按’图书编号’的递增顺序排列的,用户想打印一个按’图书名称’排序的图书数据报表。为此,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从源表中提取出来并排序,除非表很小,否则这是一个很费时的过程。或者,可以在‘图书名称’字段上创建一个索引,该索引的条目按照‘图书名称’排序,这样,该索引的条目可以读出来,并用来按顺序访问book数据。

索引用于快速访问数据。例如,一个用户只想访问book表中‘图书类别’值为‘01’的那些学生。如果没有索引,则必须搜索整个源表;但有了索引之后,可以找到索引条目,并使用它来挑选所有合适的行。

索引对排序和查找是有帮助的,但要付出代价。book表中的行每次改变时,索引也必须改变,这意味着索引并非随意的,应该在真正需要时保存。

1.1.1.4应用元数据

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第四种数据是应用元数据,它用来存储用户窗体、报表、查询和其他形式的查询组件。并非所有的DBMS都支持应用组件,支持组件的DBMS也不一定把全部组件的结构作为应用元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然而,大多数现代的DBMS产品存储这种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数据库开发人员和用户都不直接访问应用元数据,想反,他们通过DBMS中的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

MSSQLServer2000中就支持窗体、存储过程等应用元数据。

1.1.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数据库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包括定义、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把DBMS看成是某种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上的具体实现。根据数据模型的不同,DBMS可以分成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等。MSSQLServer2000就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主要是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集,用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关系模式相当于前面提到的记录类型,它的实例称为关系,每个关系实际上是一张二维表格。

关系模型和层次、网状模型的最大判别是用关键码而不是用指针导航数据,表格简单用户易懂,编程时并不涉及存储结构,访问技术等细节。关系模型是数学化模型。SQL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化语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图1.1所示,DBMS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设计工具子系统、运行子系统和DBMS引擎。

设计子系统有一个方便数据库及其应用创建的工具集。它典型地包含产生表、窗体、查询和报表的工具。DBMS产品还提供编程语言和对编程语言的接口。

运行子系统处理用设计子系统开发的应用组件。它所包含的运行处理器用来处理窗体和数据库的数据交互,以及回答查询和打印报表等。

DBMS引擎从其他两个组件接受请求,并把它们翻译成对操作系统的命令,以便读写物理介质上的数据。DBMS引擎还涉及事务管理、锁、备份和恢复。

1.1.3创建数据库

1.1.3.1数据库模式

数据库模式定义了数据库的结构、表、关系、域和业务规则。数据库模式是一种设计,数据库和应用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域是一列可能拥有的值的集合。必须为每一个表的每一定域。除了数据的物理格式外,还需要确定是否有些域对表来说是唯一的。

数据库模式的最后一个要素是业务规则,它是对需要反映在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业务活动的约束。业务规则是模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指定了无论什么数据变化到达DBMS引擎,允许的数据值必须满足的约束。不管无效的数据变化请求是来自窗体的用户、查询/修改请求还是应用程序,DBMS都应该拒绝。

遗憾的是,不同的DBMS产品用不同的方法实施业务规则。在某些情况下,DBMS产品不具备实施必要业务规则的能力,必须以代码形式把它们编入应用程序。

1.1.3.2创建表

1.1.3.3定义联系

1.1.4应用组件

数据库应用包括窗体、查询、报表、菜单和应用程序。

§1.2图书管理系统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各行各业中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环境。计算机的最大好处在于利用它能够进行信息管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

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密切相关,系统的开发是系统管理的前提。本系统就是为了管理好图书馆信息而设计的。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书天数、超过限定借书时间的天数)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

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信息比较多,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混乱而又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一长,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图书进行更改就更加困难了。

基于这此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1.1系统所做工作

1)了解应用开发工具的现状

2)DelPHi6.0编程基础

3)MSSQLServer基础

4)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

5)开发数据库。数据库实现的一些功能有

l数据和数据说明的醒目显示;

l多条件的查询、多条记录的检索、模糊查询;

l数据文件某种存储格式导入数据窗体,经过数据完整性校验存入数据库;

l数据库安全性的设计;

l数据库的设计、数据接口、界面的设计。

§1.3本文所作工作

绪论部分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开发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和任务。

第二章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和范式分析,并系统介绍了SQL语言,为设计和理解应用程序做了铺垫。

第三章对系统介绍了Delphi6.0的数据库编程技术、SQL语言在Delphi6.0中的应用、MSSQLServer基础。

第四章分析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根据需求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划分和细化。

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设计结果利用MSSQLServer2000和Delphi6.0进行了具体的应用程序设计。

总结部分介绍了设计体会和编程体会,并指出了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二章数据库理论基础

一个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许多条件之上的,而数据库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关键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库设计分五个步骤: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与加载测试。

(1)数据库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将业务管理单证流化为数据流,划分主题之间的边界,绘制出DFD图,并完成相应的数据字典。

(2)概念设计的任务是从DFD出发,绘制出本主题的实体-关系图,并列出各个实体与关系的纲要表。

(3)逻辑设计的任务是从E-R图与对应的纲要表出发,确定各个实体及关系的表名属性。

(4)物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所有属性的类型、宽度与取值范围,设计出基本表的主键,将所有的表名与字段名英文化(现在很多软件能支持中文字段,如MSSQLServer,我就是用的中文字段名),实现物理建库,完成数据库物理设计字典。

(5)加载测试工作贯穿于程序测试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录入、修改、查询、处理工作均可视为对数据库的加载测试工作。

要设计出一个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除满足系统所要求的功能外,还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²基本表的个数越少越好。

²主键的个数越少越好。键是表间连接的工具,主键越少,表间的连接就越简单。

²字段的个数越少越好。

²所有基本表的设计均应尽量符合第三范式。

数据库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多对多的关系和如何设计主键,是两个有着较大难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着重从SQL应用、数据库设计范式和查询优化等方面来分析本课题的系统关键技术和实现难点并加以解决。

§2.1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须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库,使整个系统都可以迅速、方便、准确地调用和管理所需的数据,是衡量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2.1.1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设计主要是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即将数据按一定的分类、分组系统和逻辑层次组织起来,是面向用户的。数据库设计时需要综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存档数据和数据需求,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按照DBMS提供的功能和描述工具,设计出规模适当、正确反映数据关系、数据冗余少、存取效率高、能满足多种查询要求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

(1)数据库结构定义: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有的是支持联机事务处理CLTP(负责对事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的操作型DBMS,有的可支持数据仓库、有联机分析处理CLAP(指为支持决策的制定对数据的一种加工操作)功能的大型DBMS,有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有的可支持面向对象数据库。针对选择的DBMS,进行数据库结构定义。

(2)数据表定义:数据表定义指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结构,数据表的逻辑结构包括:属性名称、类型、表示形式、缺省值、校验规则、是否关键字、可否为空等。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但为使效率高,规范化程度应根据应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数据表设计不仅要满足数据存储的要求,还要增加一些如反映有关信息、操作责任、中间数据的字段或临时数据表。

(3)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确定数据的存放地点、存储路径、存储设备等,备份方案,对多版本如何保证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4)数据使用权限设置:针对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确定数据的用户使用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5)数据字典设计:用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的设计,便于维护和修改。

为了更好地组织数据和设计出实际应用数据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规范化地重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规范化表达,这在后面将会具体讨论。

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在进行了数据基本结构的规范化重组后,还必须建立整体数据的关系结构。这一步设计完成后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只待系统实现时将数据分析和数据字典的内容代入到所设计的数据整体关系结构中,一个规范化数据库系统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建立关系数据结构涉及三方面内容:确定关联的关键指标项并建立关联表;确定单一的父系记录结构;建立整个数据库的关系结构。

(1)链接关系的确定

在进行了上述数据规范化重组后,已经可以确保每一个基本数据表(我们简称为表)是规范的,但是这些单独的表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事物,通常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整体指标数据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基本表的各宇段中,所存储的是同一事物不同侧面的属性。那么计算机系统如何能知道哪些表中的哪些记录应与其它表中的哪些记录相对应,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事物呢?这就需要在设计数据结构时将这种各表之间的数据记录关系确定下来。这种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一般都是通过主或辅关键词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因为在每个表中只有主关键词才能唯一地标识表中的这一个记录值(因为根据第三范式的要求,表中其它数据字段函数都依赖于主关键词),所以将表通过关键词连接就能够唯一地标识出某一事物不同属性在不同表中的存放位置。

(2)确定单一的父子关系结构

所谓确定单一的父系关系结构就是要在所建立的各种表中消除多对多(以下用M:N来表示)的现象,即设法使得所有表中记录之间的关系呈树状结构(只能由一个主干发出若干条分支,而不能有若干条主干交错发出若干条分支状况)。所谓的“父系”就是指表的上一级关系表。消除多对多关系可以借助于E-R图的方法来解决,也可以在系统分析时予以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消除这种M:N情况的办法也很简单,只需在二表之间增加一个表,则原来M:N的关系就改成了M:1,1:N的关系了。

确定数据资源的安全保密属性:

一般DBMS都提供给我们自己定义数据安全保密性的功能。系统所提供的安全保密功能一般有8个等级(0-7级),4种不同方式(只读、只写、删除、修改),而且允许用户利用这8个等级的4种方式对每一个表自由地进行定义。

定义安全保密性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a.原则上所有文件都定义为4级,个别优先级特别高的办公室(终端或微机的入网账号)可定义高于4级的级别,反之则定义为低于4的级别。

b.统计文件(表)和数据录入文件一般只对本工作站定义为只写方式,对其它工作站则定义为只读方式。

c.财务等保密文件一般只对中工作站(如财务科等)定义为可写、可改、可删除方式,对其它工作站则定义为只读方式,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只有级别相同和高级别者才能读。

2.1.2数据库设计范式分析

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建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好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建立DB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所建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类就是关系数据库中的一个基本表,而这个指标类下面的一个个具体指标就是这个基本表中的一个字段。但如果直接按照这种方式建库显然还不能算最佳。对于指标体系中数据的结构在建库前还必须进行规范化的重新组织。

a.数据组织的规范化形式

在数据的规范化表达中,一般将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称为一个关系(relation),而在这个关系下的每个数据指标项则被称为数据元素(dataelement),这种关系落实到具体数据库上就是基本表,而数据元素就是基本表中的一个字段(field)。规范化表达还规定在每一个基本表中必须定义一个数据元素为关键字(key),它可以唯一地标识出该表中其它相关的数据元素。在规范化理论中表是二维的,它有如下四个性质:

l在表中的任意一列上,数据项应属于同一个属性(如图中每一列都存放着不同合同记录的同一属性数据)。

l表中所有行都是不相同的,不允许有重复组项出现(如图中每一行都是一个不同的合同记录)。

l在表中,行的顺序无关紧要(如图中每行存的都是合同记录,至于先放哪一个合同都没关系)。

l在表中,列的顺序无关紧要,但不能重复(如图中合同号和合同名谁先谁后都没关系,但二者不可重复或同名)。

在对表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化定义后,数据结构还有五种规范化定义,定名为规范化模式,称为范式。在这五种范式中,一般只用前三种,对于常用系统就足够了。而且这五种范式是“向上兼容”的,即满足第五范式的数据结构自动满足一、二、三、四范式,满足第四范式的数据结构自动满足第一、二、三范式,……,依此类推。

第一范式(firstnormalform,简称1stNF)就是指在同一表中没有重复项出现,如果有则应将重复项去掉。这个去掉重复项的过程就称之为规范化处理。在本文所讨论的开发方法里,1stNF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我们按规范化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表的过程都自动保证了所有表都满足1stNF。

第二范式(secondnormalform,简称2ndNF)是指每个表必须有一个(而且仅一个)数据元素为主关键字(primarykey),其它数据元素与主关键字一一对应。例如,在图l9.7中如果我们将合同号定义为主关键字(其它数据元素中的记录数据都有可能重名,故不能作为主关键字),故只要知道了一个合同记录的合同号,就可以唯一地在同一行中找到该合同的任何一项具体信息。通常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函数依赖(functionaldepEndence)关系。即表中其它数据元素都依赖于主关键字,或称该数据元素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

第三范式(thirdnormalform,简称3rdNF)就是指表中的所有数据元素不但要能够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而且它们之间还必须相互独立,不存在其它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满足了2ndNF的数据结构来说,表中有可能存在某些数据元素依赖于其它非关键宇数据元素的现象,必须加以消除。

为防止数据库出现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太大等现象,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

§2.2SQL语言介绍

2.2.1SQL基础

SQL(StructuredQueryLanguage,结构查询语言)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语言。SQL通常使用于数据库的通讯。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声称,SQL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句通常用于完成一些数据库的操作任务,比如在数据库中更新数据,或者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使用SQL的常见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Sybase、MicrosoftSQLServer、Access、Ingres等等。虽然绝大多数的数据库系统使用SQL,但是它们同样有它们自立另外的专有扩展功能用于它们的系统。但是,标准的SQL命令,比如"Select"、"Insert"、"Update"、"Delete"、"Create"和"Drop"常常被用于完成绝大多数数据库的操作。MSSQLServer就是用的Transact-SQL。

SQL语言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主要是:

n非过程化语言

n统一的语言

n是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

非过程化语言:SQL是一个非过程化的语言,因为它一次处理一个记录,对数据提供自动导航。SQL允许用户在高层的数据结构上工作,而不对单个记录进行操作,可操作记录集,所有SQL语句接受集合作为输入,返回集合作为输出。SQL的集合特性允许一条SQL语句的结果作为另一条SQL语句的输入。

SQL不要求用户指定对数据的存放方法,这种特性使用户更易集中精力于要得到的结果;所有SQL语句使用查询优化器,它是RDBMS的一部分,由它决定对指定数据存取的最快速度的手段,查询优化器知道存在什么索引,在哪儿使用索引合适,而用户则从不需要知道表是否有索引、有什么类型的索引。

统一的语言:SQL可用于所有用户的DB活动模型,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应用程序员、决策支持系统人员及许多其它类型的终端用户。

SQL为许多任务提供了命令,其中包括:

n查询数据

n在表中插入、修改和删除记录

n建立、修改和删除数据对象

n控制对数据和数据对象的存取

n保证数据库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上述各类操作提供单独的语言,而SQL将全部任务统一在一种语言中。

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由于所有主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SQL语言,用户可将使用SQL的技能从一个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转到另一个,所有用SQL编写的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

2.2.2SQL语句

SQL功能强大,是一种完备的数据处理语言,不仅用于数据库查询,而且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修改和更新,概括起来,它可以分成以下几组:

DML(DataManipulation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检索或者修改数据;

DDL(DataDefinition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的结构,比如创建、修改或者删除数据库对象;

DCL(DataControl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用户的权限。

DML组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个语句:

SELECT:用于检索数据;

INSERT:用于增加数据到数据库;

UPDATE:用于从数据库中修改现存的数据;

DELETE:用于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

DDL语句可以用于创建用户和重建数据库对象。下面是DDL命令:

CREATETABLE,ALTERTABLE,DROPTABLE,CREATEINDEX,DROPINDEX

下面是一个简单SQL语句的例子:

我们使用SQL语句来从Book中检索‘借书证号’为‘000001’的借阅者姓名:

SELECT姓名FROMBookWHERE借书证号=‘000001’

2.2.2.1DDL与DML

数据定义语言DDL:它是用来创建和修改数据库结构的一种语句,包括Create、Alter和Drop语句。

数据操作语言DML:包括数据查询与数据更新。数据查询主要是由Select语句完成,这一点不再赘述。而数据更新所造成的风险大大超过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在更改期内保护所存储的数据的一致性,确保有效的数据进入数据库,数据库必须保持一致性,DBMS还必须协调多用户的并行更新,以确保用户和它们的更改不至于影响其它用户的作业。

用于修改数据库内容的SQL语句主要有以下三个:

(1)Insert,向一个表中加入新的数据行

(2)Delete,从一个表中删除数据行

(3)Update,更改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数据

Insert标准语法:

INSERTINTOtable_name(col1,col2...)VALUES(value1,value2...)

下例要将借书证号为‘000001’作为一个新的借书情况加入借书情况表OWNER中

InsertInto

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values(‘000001’,‘00000001’,‘2002-9-12’)

Insert语句还可以将多行数据添加到目标表中去,在这种形式的Insert语句中,新行的数据值不是在语句正文中明确地指定的,而是语句中指定的一个数据库查询。添加的值来自数据库自身的行,在某些特定的状态下,这是非常有用的。多行Insert语句为拷贝数据提供了一种紧凑而高效的方法,但我在自已做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没有使用这种方法,我在系统中是使用循环依照上面的用法来完成多个记录的插入。

Update语句用于更新单表中选定行的一列或多列的值。要更新的目标表在语句中定义,Set子句则指定要更新哪些列并计算它们的值。Update语句总是包含Where语句,而且Update语句比较危险,所以您必须明确地认识到Where语句的重要性,Where语句被用来指定需要更新的行。

标准语法:

UPDATEtable_name

SETcolumnname1=value1

[,columname2=value2]...

WHEREsearch_condition

Delete语句标准语法:

DELETEFROMtablenameWHEREcondition

2.2.2.2复杂操作实现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归类、汇总、映射、索引、子查询等复杂操作,相应的支持与实现如下:

uGROUPBY方法

GROUPBY子句语法为:

SELECTcolumn1,SUM(column2)

FROM"list-of-tables"

GROUPBY"column-list";

这个GROUPBY子句将集中所有的行在一起,它包含了指定列的数据以及允许合计函数来计算一个或者多个列。

在本人的系统中在显示数据时用到了此语句来对查询所得的内容排序然后再显示。

u组合条件和布尔运算符

以下的SQL语句中就含有组合条件:

SELECTcolumn1,SUM(column2)

FROM"list-of-tables"

WHERE"condition1"AND"condition2";

下面是一个示例:

SELECT身份描述

FROMID,user

WHEREID.身份编号=USER.身份编号anduser.借书证号=’000001’;

这条SQL语句是从user、id表中查找借阅证号为000001的借阅者的身份描述,第三条语句中如果其中有一个条件为假,那么就什么都没有显示。

uUNION子句

有些时候,需要一起浏览多个查询的结果、组合它们的输出,我们可以使用UNION关键字。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3.1Delphi6.0VCL组件的体系结构

Delphi类可以粗略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组件类,这些组件类通常以某种方式出现在组件面板上,当用户从组件面板上点取一个类的图标后,在程序中就自动生成了该类的对象(非可视组件除外);另一部分是功能类,这此功能类的对象通常出现在程序代码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些功能类在组件面板上是找不到的。在Delphi中,每一个类的祖先都是Tobject类,整个类的层次结构就像一棵倒挂的树,在最顶层的树根即为Tobject类。这样,按照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想,就使得用户可用Tobject类这个类型代替任何其它类的数据类型。实际上在Delphi的类库中,Tobject类派生出了为数相当众多的子类,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通常情况下,如果不自行开发组件,就不必了解整个类的体系结构,只用到类层次树的叶结点就足够了。

这一小节简略介绍一下Delphi6.0中VCL(可视化组件库)组件的体系结构。凡是做过程序开发的人都知道从来没有单纯的数据应用程序,也就是说,数据库应用程序必须和用户界面(可以是图形界面,也可以是命令接口)元素相结合,只讲界面或只讲数据库本身都构不成数据库应用程序,因而用Delphi6.0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就隐含着界面开发。Delphi6中的VCL组件可用图3-1来说明。

组件在Delphi程序的开发中是最显眼的角色。大家知道,在编写程序时一般都开始于在组件面板上选择组件并定义组件间的相互作用。但也有一些组件不在组件面板上,例如Tform和Tapplication(典型的非可视组件)。组件是Tcomponents派生出来的子类,可以流的形式存放在DFM文件中,具有事件和Publish属性。

窗口组件类是窗口化的可视化组件类,在Delphi的类库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在实际编程中,窗口组件类的对象都有句柄,可以接受输入焦点和包含其它组件。

图形组件与窗口组件并列,是另一大类组件。图形组件不是基于窗口的,因而不能有窗口句柄,不能接受输入焦点和包含其它组件。从图8-43中可以看出,图形组件的基类是TgraphicControl,在实际编程中,它们必须寄生于它们的宿主——窗口组件类的对象,由它们的拥有者负责其显示,而且它们还能触发一些和鼠标活动相关的事件。图形控件最典型的例子是Tlabel和TspeedButton。由此可以看出图形组件的功能很弱,图形组件的用处何在呢?其实使用图形组件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省资源,正是因为它们的功能较弱,所以使用的系统资源就要少。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如果能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大量地使用图形组件,将会大减少程序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非可视组件是与可视组件相并列的另一类组件,非可视组件在程序运行中是不可见的(除各种对话框组件之外,事实上有人认为对话框组件不能归入非可视组件,应该是另一种介于可视与非可视之间的组件)。

最后要说明一下,常说的控件实际上是一种组件。也就是说组件这个概念要大于控件,控件在内涵上包含于组件中。控件由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提出并使用,而组件是Borland和其它厂商在对Windows控件做了必要的扩展之后提出来的概念,它们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厂商提出的概念。

§3.2数据库组件介绍

用Delphi6开发数据库应用,重点是和各种数据库组件打交道,能和数据库挂钩的组件对象有5种,它们是:Session(数据库会话)、Database(数据库)、Dataset(数据集)、DataSource(数据源)、Datacontrol(数据控制组件,也叫data-controls即数据感知组件)。其中前面4种统称为数据访问(DataAccess)组件。这些组件的相互关系如图3-2所示。

ADO组件Delphi6.0包含了可以用来访问Microsoft公司的ActiveXDataObjects(ADO)格式数据库的组件。ADO是Micrsoft公司关于各种类型数据的高等界面,后来逐渐演变成满足所有数据访问需要的完整解决办法。ADO的对象模型是所有数据访问接口对象模型中最简单的一种。Microsoft公司用来访问ADO数据的应用程序界面技术是OLEDB。OLEDB是一种底层编程接口,用来访问许多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其中包括消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一些非传统的数据源。OLEDB是一个由ComponentObjectModel(COM)接口组成的集合,用来隐藏创建数据访问服务过程中的细节。OLEDB提供了访问任何数据资源的方法,包括相互关联的数据库和相互不关联的数据库、Email和文件系统、文本和图形以及用户定义的数据对象。

Delphi的ADO组件无需依靠BDE而是使用ADO技术,提供了可以通过数据控制组件访问数据的新方法。唯一的要求是在使用ADO组件时必须运行ADO/OLE-DB。ADO组件的使用使得DELPHI在访问数据的类型和采用的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数据模块设计窗口数据模块设计窗口是用来设计和维护数据模块的。数据模块设计窗口中包含了所有以.DTI作为文件扩展名的DataDiagram文件的信息。DTI文件在编译时不起任何作用。

§3.3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

在Delphi中使用SQL语言非常方便,一般来说,都是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来使用SQL语言的。可以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SQL属性中设置SQL语句。设计程序时,在该组件的属性对话框中选择SQL属性,单击带省略号的按钮,就可以打开StringListEditor对话框,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对话框中添加SQL语句。还可以使用Delphi的SQLBuilder来自动生成SQL语句,这样可以避免手工编写SQL而可能造成的语法错误。

静态SQL语句在程序设计时便已固定下来,它不包含任何参数和变量。

动态SQL语句,也被称作参数化的语句,在其中间包含着表示字段名或表名的参数,例如下面的语句是一条动态SQL语句:

Select*FromBookWhere图书编号=:bookCode;

其中的变量bookCode便是一个参数变量,它由一个冒号引导,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必须要为该参数赋值,该条SQL语句才能正确执行,每次运行应用程序时可以为该参数变量赋予不同的值。为参数赋值有三种方法:

①根据参数在SQL语句中出现的顺序,设置TADOQuery组件的parameters属性值为参数赋值。

②直接根据SQL语句中各参数的名字,调用ParamByName方法来为各参数赋值。

③将TADOQuery组件的DataSource属性设置为另一个数据源,这样将另一个数据源中与当前TADOQuery组件的SQL语句中的参数名相匹配的字段值赋给其对应的参数。利用这种方法也能实现所谓的连接查询,创建主要—明细型数据库应用。

在使用动态SQL语句编程时,常常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Prepare,调用Prepare方法之后,Delphi会将带参数的SQL语句传送给与其对应的数据库引擎,对动态SQL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和优化。虽然在用动态SQL语句编程时,调用Prepare方法并不是必须的,但是调用Prepare方法后,会极大地提高动态SQL语句的执行性能,特别是当要反复多次执行同一条动态SQL语句时,其优越性会更加明显。如果在应用程序中执行一条SQL语句之前并没有显式地调用Prepare方法,每次在执行SQL语句时,Delphi会隐含地调用Prepare方法以准备这个查询。

TadoQuery部件还有一个Prepare属性,这是一个布尔型属性,当其属性值为True时,表明该查询已被准备好了(SQL语句已被传送到数据库引擎中),当我们使用参数编辑器ParametersEditor来为动态SQL语句中的参数赋值时,当设置完相应的参数值并退出参数编辑器时,Delphi会隐含地调用Prepare方法以准备好查询。

当SQL语句执行完之后,要想准备下一个查询,首先必须调用Close方法,然后才能调用Prepare方法准备下一个查询。一般来说,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应该调用一次Prepare方法,常常在窗体的OnCreate事件处理过程中调用Prepare方法,然后用上述介绍的方法为参数赋值,最后调用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执行SQL语句,以完成查询。

当然在调用Prepare方法准备好一个查询时,会消耗一些数据库资源,因而每当一个查询执行完毕之后,要养成调用UnPrepare方法以撤消查询的好习惯。在运行程序过程中,通过程序改变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值时,Delphi会自动地调用Close方法和UnPrepare方法,以撤消查询。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要想设置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必须首先调用Close方法,关闭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然后再调用Clear方法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最后再调用Add方法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例如:

datamodule4.adoquery2.close;

datamodule4.adoquery2.sql.clear;

datamodule4.adoquery2.sql.add(''''SELECT借书证号,密码FROM[user]WHERE(借书证号=:tt)'''');

datamodule4.adoquery2.parameters[0].value:=username;

datamodule4.adoquery2.open;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SQL属性时调用Close方法总是很安全的,如果TQuery或TADOquery部件已经被关闭了,调用Close方法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应用程序中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时,必须要调用Clear方法以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如果不调用Clear方法,便调用Add方法向SQL属性中设置SQL命令语句,那么新设置的SQL命令语句会追加在现存SQL命令语句后面,在程序运行时常常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查询结果甚至程序无法运行下去。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情况下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只能包含一条完整的SQL语句,它不允许被设置成多条SQL语句。当然有些数据库服务器也支持在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中设置多条SQL语句,只要数据库服务器允许这样,我们在编程时可以为SQL属性设置多条SQL语句。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完SQL属性的属性值之后,也即编写好适当的SQL程序之后,可以有多种方式来执行SQL程序。

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完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之后将其Active属性的值置为True,这样便可以执行SQL属性中的SQL程序,如果应用中有与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相连的数据浏览部件(如TDDGridTDBEdit等)那么在这些数据浏览部件中会显示SQL程序的执行结果。

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通过程序调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可以执行其SQL属性中的SQL程序。Open方法和ExecSQL方法是不一样的。Open方法只能用来执行SQL语言的查询语句(Select命令),并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而ExecSQL方法还可以用来执行其它常用的SQL语句(如INSERT,UPDATE,DELETE等命令),例如:

Query1.Open(这样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

如果调用Open方法,而没有查询结果时,会出错。此时应该调用ExecSQL方法来代替Open方法。如:

Query1.ExecSQL(没有返回结果)

当然在设计应用程序时,程序设计人员是无法确定TQuery或TADOquery组件中的SQL语句是否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的。对于这种情况应当用Try…Except模块来设计程序。在Try部分调用Open方法,而在Except部分调用ExceSQL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

例如:

Try

Query1.Open

Except

Query1.ExecSQL

End

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可以获得两种类型的数据:

u“活动”的数据

这种数据就跟通过TTable部件获得的数据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来编辑修改这些数据,并且当调用Post方法或当焦点离开当前的数据浏览部件时,用户对数据的修改自动地被写回到数据库中。

u非活动的数据(只读数据)

用户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是不能修改其中的数据。在缺省情况下,通过TQuery部件获得的查询结果数据是只读数据,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在应用程序中必须要设置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RequestLive属性值为True,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通过设置RequestLive的属值True)都可以获得“活动”的数据的,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除了将TQuery部件的RequestLive属性设置为True外,相应的SQL命令还要满足以下条件。

本地SQL语句查询情况下,要得到可更新的数据集,SQL语句的限制为: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

n在Select后的字段列表中不能有计算字段

n在Select语句WHERE部分只能包含字段值与常量的比较运算,这些比较运算符是:Like,>,<,>=,<=。各比较运算之间可以有并和交运算:AND和OR

当通过SQL语句查询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库表: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运算

另外,如果是查询Sybase数据库中的表,那么被查询的表中只能有一个索引。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要求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但是SQL命令语句不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时,对于本地数据库的SQL查询,BDE只能返回只读的数据集。对于数据库服务器中的SQL查询,只能返回错误的代码。当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时,它的CanModIfy属性的值会被设置成True。

§3.4MSSQLServer简述

SQLServer是一个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日益为广大数据库用户所喜爱。越来越多的开发工具提供了与SQLServer的接口。SQL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Server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Server移植到Windows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Server的WindowsNT版本。

SQLServer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Server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Windows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MSSQLServer不但可以应用于大中型数据库管理中,建立分布式关系数据库,并且也可以开发桌面数据库。事实上,SQLServer数据库处理的基本结构,采取关系型数据库模式,尽管如此,相信大家都可以轻易的发现,在SQLServer的数据库处理方式,则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式与精神,也就是说,SQLServer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基于系统已经建立好的一些对象来达成,是相当OO(面向对象)的一个系统结构。

SQLServer企业管理器是SQLServer的主要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个遵从MMC标准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得以:

·定义SQLServer实例组。

·将个别服务器注册到组中。

·为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配置所有SQLServer选项。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中创建并管理所有SQLServer数据库、对象、登录、用户和权限。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上定义并执行所有SQLServer管理任务。

·通过唤醒调用SQL查询分析器,交互地设计并测试SQL语句、批处理和脚本。

·唤醒调用为SQLServer定义的各种向导。

·

第三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4.1应用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并生成催还图书报表。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限,所以需对工作人员登陆本模块进行更多的考虑。在此模块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为图书借阅者加入借书记录或是还书记录,并打印生成相应的报表给用户查看和确认。

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在本系统中由于没有打印机设备供试验,所以预先把报表打印改成报表预览。

设计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和登陆方法

对所有用户开放的图书查询

借阅者维护借阅者个人部分信息

借阅者查看个人借阅情况信息

维护借阅者个人密码

根据借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根据还书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查询及统计各种信息

维护图书信息

维护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

维护借阅者信息

处理信息的完整性

对借阅过期的图书生成报表

图4-2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总结

根据以上所做的需求分析,并略掉一些细节(如不考虑用户的登录;对记录的维护),得出以下的三层数据流图。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框图如图4-10所示。

§4.3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概念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从用户的角度看待数据及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然后再把概念模式转换成逻辑模式。将概念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使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大大降低,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

利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可分成三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模式,然后把各局部ER模式综合成一个全局模式,最后对全局ER模式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模式,即概念模式。

(1)设计局部ER模式

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借阅者(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

身份(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

图书类别(图书类别编号,类别描述)

ER模型的“联系”用于刻画实体之间的关联。一种完整的方式是对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考察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有联系,进一步确定是1:N,M:N,还是1:1等。还要考察一个实体类型内部是否存在联系,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多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等。联系定义如图4-5所示。解释如下:

u一个借阅者(用户)只能具有一种身份,而一种身份可被多个借阅者所具有;

u一本图书只能属于一种图书类别(类别),而一种图书类别可以包含多本图书;

u一个用户可以借阅多本不同的书,而一本书也可以被多个不同的用户所借阅。

(2)设计全局ER模式

所有局部ER模式都设计好了后,接下来就是把它们综合成单一的全局概念结构。全局概念结构不仅要支持所有局部ER模式,而且必须合理地表示一个完整、一致的数据库概念结构。

1)确定公共实体类型

为了给多个局部ER模式的合并提供开始合并的基础,首先要确定各局部结构中的公共实体类型。在这一步中我们仅根据实体类型名和键来认定公共实体类型。一般把同名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一类候选,把具有相同键的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另一类候选。

2)局部ER模式的合并

合并的原则是:首先进行两两合并;先和合并那些现实世界中有联系的局部结构;合并从公共实体类型开始,最后再加入独立的局部结构。

3)消除冲突

冲突分为三类: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命名冲突。

设计全局ER模式的目的不在于把若干局部ER模式形式上合并为一个ER模式,而在于消除冲突,使之成为能够被所有用户共同理解和接受的同一的概念模型。

3)全局ER模式的优化

在得到全局ER模式后,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效率,还应进一步依据处理需求对ER模式进行优化。一个好的全局ER模式,除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用户功能需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实体类型的个数要尽可能的少;实体类型所含属性个数尽可能少;实体类型间联系无冗余。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全局ER模式如图4-13所示。

4.3.2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由于概念设计的结果是ER图,DBMS一般采用关系型(本人所使用的MSSQLServer就是关系型的DBMS),因此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就是把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的过程。由于关系模型所具有的优点,逻辑设计可以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使设计过程形式化地进行。设计结果是一组关系模式的定义。

(1)导出初始关系模式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class(图书类别#,类别名)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ID(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图4-14关系模式集

(2)产生子模式

子模式是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除了指出用户用到的数据外,还应指出数据与概念模式中相应数据的联系,即指出概念模式与子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借书子模式(借书证号#,姓名,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借书日期)

图4-15部分子模式

(3)根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在写系统时还加入了两个关系模式:

1、ownertemp:用于工作人员在处理借书、还书工作时临时存储借书、还书信息,以便打印报表时使用。

2、keyer:用于存储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及权限,以便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时进行验证用户的身份。

4.3.3数据库的实现

我选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企业版)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首先创建七个基本数据库表如表4-1-4-7所示,然后根据全局ER图,建立各个表之间的联系,如图4-8所示。

表4-1借阅者基本信息表的结构(User)

表4-2图书信息表的结构(Book)

表4-3图书类别信息表的结构(Class)

表4-4借阅者身份信息表的结构(ID)

表4-5借阅情况信息表的结构(Owner)

表4-6借阅情况临时存储信息表的结构(Ownertemp)

注:在owner表和ownertemp表中加入了索引字段,用来唯一标识一条借书记录,并且设置为标识,标识种子为1。

表4-7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表的结构(Keyer)

图4-8数据库表间联系图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

在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时,经常要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好多组件、窗体同时访问相同的数据源,如果为每一个组件或者窗体都设置一个数据源将是十分耗时的工件,而且要保证这些数据源的确是相同的也需花一番功夫。那么,能不能将这些数据源集中管理,最好是做成一个统一的模块,需要时就将该模块引入而不必直接操作数据源本身呢?数据模块(DataModule)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简单说来,数据模块是用来集中管理数据源的一个窗体,该窗体可被需要的地方随时引入。

但本人在开发这个系统时,开始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使用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些问题。并且考虑这个系统使用到的TADOQuery控件比较多,如果使用数据控件可能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如弄混各个数据控件的作用。还考虑到使用动态生成ADOQuery可能会更节省资源。所以在本人的系统中,开始做的第一个模块“借阅者个人模块”中还稍微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后面做的两个模块中大多都是用动态生成ADOQuery来实现的。并且由于SQL语句是动态加入的所以datamodule中的控件也不会多。

§5.3启动画面的实现

启动画面是为了给用户一个良好的印像,加深软件的亲和力,没有实际的功能,在Form1窗体中加入了Image和Time组件。启动画面的窗体略,主要的源代码如下: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三种不同的用户(一般用户,工作人员,管理员)提供选择以进入不同的模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源代码比较简单,略。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了让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按照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并且跟据用户名检查Keyer表中的“权限”字段,以分辩进入图书馆管理人员模块还是进入工作人员模块。窗体界面、源代码如下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

借阅者服务窗体的功能主要是图书的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看及个人部分信息的修改。界面图如下: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

在本系统中,任何人都有权限使用查询功能,不做任何限制。界面如下,

由于实现的查询功能有多种,如按图书编号、图书名称等字段进行完全体配查找和部分体配的模糊查找,还有按多个条件进行逻辑与或是逻辑或的多条件查找。其中实现的方法者差不多,所以只给出多条件查找的代码,如下: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

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登录功能实现的方法大致一样,并且还要简单。是从User表中查到到借阅证号与密码,看与用户输入的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么用户就可查看自已的借阅情况并维护自己的部分信息。源代码与借阅者登录界面都略。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

当借阅者正确登录到系统后,此功能将被激活,使用户能查看到自身的借阅情况。在此系统中,信息的显示一般用ListView来实现,只在较少的情况下用到了DBgrid,因为我觉得ListView更好实现,并能使信息数据对用户的完全分离。

在这里跟据借阅者的不同要求实现借阅情况的查询,有检查所有的借阅情部、某本书的借阅情况、和根据已借阅天数的来查询。其中根椐借阅天数来查询更有代表性,有方式一和方式二。以下给出此功能的源代码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一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二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实现当前借阅者部份资料的修改,但借书证号和身份类别这样的信息不允许修改,这是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功能。在此界面中点击修改按钮将出现“修改”窗体(Form8),点击修改密码按钮将出现groupbox8,在这里进行密码修改。关键源代码如下。

这里给出个人部分信息修改的源代码:

这里给出密码修改的源代码: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工作人员输入借阅者的借阅证号和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图书编号,然后点击借阅按钮就可进行图书借阅。考虑到实际中可能会出现只知图书名而不知图书编号的情况,在此界面下方加入了一个转换功能,可以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再进行图书借阅。

在借阅完成后会生借阅报表以便借阅者检查和确认,借阅报表的打印效果如下图,实现比较简单,略去实现过程。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

在此功能中,工作人员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归还的图书编号进行图书的归还工作。并且根据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只知图书名不知图书编号的归还情况,所以加入了按书籍名称进行归还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图书借阅功能中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的一种改进方法,这样就不用如借阅功能中一样要先转换再借阅了。归还完成后,同样会打印出归还报表以便用户检查和确认。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可以在(*图书编号)中输入图书编号,点查找按钮后就会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或按图书名称模糊查找到所要的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第一条记录的信息,也可在下端的ListView组件中点击某一条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也会显示所选记录的信息。在入库功能中只要不是相同的图书编号并且带*号提示的字段不为空就可插入新的图书记录。删除则删除那些Book表中的图书记录,如果借出还可依用户要求连带删除owner表中的记录。因为图书修改与图书入库的功能与工作人员记录修改和工作人员记录添加的实现过程一样,所以下面仅给出删除功能的源代码,如下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此功能中可以加入工作人员或是管理员,或是修改他们的密码、权限。

在此功能中如果选中ListView中的记录,则在右边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并且管理员还可对这些记录进行修改或加入新的记录。并且也可以点删除按钮删除选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删除功能与图书记录的删除一般,所以下面只给出添加与修改的实现过程。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

在此窗体中能对图书的类别进行删除,添加和修改,这模块的功能的实现过程与图书记录的删除,添加和修改一样的,但是这个窗体还能跟据图书类别进行统计,还可根据Book表和owner表统计出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在这里给出统计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的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函数和过程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查询借阅者可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或姓名或身份编号查找到借阅者的信息,也可以实行模糊查找,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前面图书查找的实现过程一般,就不再详细说明。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能对借阅者信息进行查看添加、删除、修改。在这里给出刷新按钮的实现过程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

这一部分是对借阅者身份进行管理,能对身份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并且同样的在listview中选中某条或多条记录时会在相应的右边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此功能实现过程与前面所叙有雷同,略。

篇7

摘要:文章认为升级图书管理系统、增加入馆教育模块,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入馆教育和测试,利用Moodle系统开设入馆教育网络课程,都是新形势下新生入馆教育的有效手段。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88-03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超越空间的互联网,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和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主要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这就要求社会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必须跟上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关注用户需求,逐渐从实体向互联网方向演变发展。刘炜、周德明在《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一文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信息环境为――网络成为公共设施、云端服务、万物皆数字、万物互联、体验为王,无论线上的各种服务还是线下的各种活动,能否提供良好的体验是成功的要素[1]。以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为特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必然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对此,图书馆在考量其事业发展、规划其用户教育工作时,也必须紧跟时展步伐,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1用户的新信息行为简介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高出全球平均水平3.1%。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政企服务多元化及移动化发展。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全国总人口的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2]。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

作为继图书、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个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已经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普及率最高的群体更是如此。互联网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交互及时、传递速度快等特点,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谷歌和百度几乎成为大学生的信息专家,这种高度依托网络的信息行为方式被称为新信息行为方式。新信息行为方式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并拥有各种形式的电脑设备,其生活、交流、购物、信息来源等离不开网络,网络和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基础设施。

2新生入馆培训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1入馆教育仍然重要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部分新生没有图书馆意识,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他们已习惯了凡事问百度。网络阅读对于了解新闻资讯来说,也许已经足够,但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网络阅读完全不能M足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笔者通过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专业课教师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完整的大学课业的完成,需要学生系统地阅读本专业的相关书籍,零散的网络资讯无法完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传递。图书馆在辅助大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系统文化知识结构的架构上,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近几年的入馆教育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图书馆信息需求处于潜在的无意识状态。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作为信息行为的外界刺激,对培养新生的图书馆意识和图书馆信息需求,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2.2传统的入馆教育形式

图书馆传统的入馆教育和培训可分为三种方式:①纸质版读者指南的培训方式。图书馆把读者入馆前需要了解的各种问题和信息,以读者《入馆指南手册》的形式发放给读者,让读者自己阅读掌握。②授课讲解的培训方式。图书馆把读者入馆前需要了解的各种问题和信息,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场地,配合PPT等手段,以授课的形式运用语言表达讲授给读者。③现场参观的方式。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现场参观,由图书馆馆员现场介绍图书馆的楼层分布、部室分布、开馆、闭馆时间及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等,这些传统的入馆教育和指引方式在当时曾经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目前新信息环境下的读者来说,这种传统的入馆教育方式效果并不佳。

2.3新信息行为方式下入馆教育亟须改变

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多是网民,他们有其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其大多是通过随机、盲目的方式获取信息,以频繁的网络互动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探索和获取。这种数字网民的信息获取方式,决定了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入馆教育或培训最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多维功能等特征。然而,国内目前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入馆培训、入馆教育,大多只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些信息资源直观的交互体验,对新读者有很大的吸引作用,但以交互式体验作为入馆教育创新关键的很少,做出成效的更少。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刘燕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湖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普及率、入馆教育形式及效果,曾以电话访谈和QQ聊天等方式对湖南省13所高校图书馆的入馆教育负责人进行了调查。刘燕对“读者喜爱的入馆教育形式”的调查显示,喜欢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模式的读者占整个调查人数的82%;而喜欢通过“虚拟图书馆形式”尤其是“三维虚拟图书馆教学形式”的读者,占整个调查人数的89%[3]。由此可见图书馆入馆教育形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3基于用户新信息行为的图书馆入馆培训策略

目前,各个学校的入馆教育都还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也几乎没有后续测验环节,学生究竟接受没接受入馆教育,接受到什么程度,都很难判定。要做到新生入馆培训真正的网络化、符合其信息行为方式化,又保证其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应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计入学分。入馆教育课作为入学教育课和军训一样必要,必须严格对待,学生经过学习和测验,外在的信息植入和强化将会强化学生的图书馆意识,随之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意识也会同时被强化。入馆教育作为一个必修学分,将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优化很多。

3.1升级图书管理系统,增加入馆培训模块

要做到新生入馆培训真正的网络化、符合其信息行为方式化,又保证其有效性,仅靠图书馆几名馆员的探讨,几乎很难有实质上的进步。笔者认为,图书馆如果把入馆培训系统嵌入图书管理系统中,由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商来开发一个模块子系统,图书馆员只需将做好的入馆培训内容、测试内容上传,学生就可以自主登录图书馆官网,点击相应的链接,接受入馆培训和测验。图书馆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既保证了入馆培训系统的稳定性,又保证了入馆培训后续的测验与开通借阅权限之间跳转的顺畅。入馆培训模块要适时考虑多种形式的培训,如:Word版入馆培训、PPT配音版入馆培训、虚拟现实版入馆培训等模式。学生将会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培训完成后进入相应的测试环节测试分数通过自主完善个人信息开通借阅权限。

3.2构建虚拟现实的入馆培训系统

传统的图书馆概念是一个一维的实体性集合:图书馆=馆舍+纸质馆藏+读者到馆服务。现代的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和服务,由原来的一维实体集合演变扩展为:图书馆网站、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图书馆之间的书目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再到目前的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APP,图书馆的微信服务等。图书馆只有通过虚拟与现实技术,将一个具有离散特征的图书馆综合体:印刷型资源、数字型资源、网络资源与服务、实体图书馆场地空间与服务等虚拟为一个三维虚拟馆形态,通过体验的方式,让新读者沉浸其中,进行体验进而熟悉,这样才能立体地、更加快速地完成入馆培训的目的。虚拟现实三维图书馆体验模式的入馆培训其出发点是给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或尽量减少时空距离感的三维入馆教育服务。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的“虚拟现实系统”正式上线,它是我国第一套可交互的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4]。随后,我国各高校图书馆相继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中,其主要是从导读功能、入馆培训、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加以应用。虚拟现实三维数字模拟交互系统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沉浸感,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有较强沉浸感的视觉环境,模拟出“真实”的虚拟物体和场景。其可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以虚拟角色进入图书馆虚拟仿真系统,用引导的方式指引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去熟悉图书馆的常规操作流程,如: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各个库室的分布、如何借书和还书、图书馆的借阅制度、如何使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如何查询所需图书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等。这种导游式体验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说明介绍作用,学生可以一步一步正确地操作,并且引入任务系统,让学生去完成系统给出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图书馆体验。

3.3基于Moodle系统的入馆教育网络课程

Moodle系统是一种适用于学校的公共教学平台,相对于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来说,Moodle系统有其自身精巧灵活的优势。

开设基于Moodle系统的入馆教育网络课程,把入馆教育纳入教学,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因为目前各个学校的入馆教育都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几乎没有后续测验环节。图书馆要做到新生入馆培训真正的网络化、符合其信息行为方式化,同时又保证其有效性,笔者认为,开设基于Moodle系统的入馆教育网络课程是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Moodle系统作为入馆教育课有以下优点:①教师利用平台上的各种工具(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学生开展入馆教育课程方便快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使用各种沟通工具,如CHAT、WIKI、FORUM),在此情形下,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他们可利用平台上的交互工具自主学习并随时与师生在线交流。②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调整学习时间。

4结语

纵观图书馆发展史,由古代藏书楼到各级现代图书馆,再到迅猛发展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每一次变革与进步都反映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转型,就是图书馆界根据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不断转型、不断变革和进步,入馆教育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2]中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9-15].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3]刘燕.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4):62-64.

篇8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2-03

图书馆发展正在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人工化向信息化、由“文献收藏查阅中心”向“信息传递创新中心”的过渡。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存在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操作的手工性、服务的单一性等不足,这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新时期信息化的高速推进使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宽度、传播深度、传输量、可获得性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电子资源得到了广泛青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革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引进全文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gent以及SFX等先进的电子资源管理技术,建立万方、维普、CNKI等超大型的中文文献数据库,为我国高等教育及科研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对信息化的定义尚不统一,对图书馆信息化也没有明确定义,本文在总结以往学者对信息化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理解后,认为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图书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这种信息化代表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充分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各种文献资源被充分挖掘利用,图书馆的管理、资源储藏及服务趋于合理化状态。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的本质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的延伸,是各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的图书馆资源、信息转变为数字0和1,再把这些数字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大规模地从模拟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进而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基本过程。这种数字化可以有效处理和存储各种空间、时间的信息资源,可以跨区域、全方位地面向对象的网络搜索和传播,是超大规模、分布式、可以实现各种数据资源无缝连接和智能检索的虚拟化世界。

2.信息管理集成化。图书馆信息化要求对图书馆各种资源、各种功能进行整合,使其以最为合理的结构来提供服务,产生集成效应。邹玉华认为高校图书馆集成化是以馆藏资源数据库为核心,实现文献访问、录入、典藏、流通、检索、文献信息加工等综合功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对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集成化并不是单一的系统,它是由多个分系统如文献检索系统、文献编目系统、文献采访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文献咨询系统、馆务管理系统、系统维护系统等组成的综合模块。高校图书馆的集成化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整体性,实现资源的集成、共享,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3.信息操作电脑化。图书馆信息化要求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流程基本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操作电脑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信息录入电脑化和信息检索的电脑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众多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这些资源都要经过数字编码来进行输入,经过译码进行输出,整个这一过程离不开电脑的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网络,信息的检索、传递过程也离不开电脑的使用。此外,在众多集成管理系统的作用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馆员的基本信息、图书馆每天的借阅种类和数目以及对读者的管理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迅速查找和完成。

4.信息覆盖社会化。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将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它将通过有限访问权(部分文献信息是付费的)来适应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资源供给和接受群体的多样化。其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信息共建,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以及各文献储存单位文献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比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凭着信息科技革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加以借鉴、创新、改进。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信息化建设理论。图书馆信息化起源于美国,早在1995年,美国琼斯交互有线电视公司就展示了通过同轴有线电视电缆高速传输数字化图像、声音和文字信息的“全球电子图书馆”,该方案是汇总全球各地大型图书馆的数字化收藏,借助因特网逐步为各地小型图书馆以至家庭提供共享的信息。我国高校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准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仓促开始的,建设概念、基本模式、建设框架、发展方向等几乎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做法,这直接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在发展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模式并生、与国际协议不相容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现在国际上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关的行业标准和协议大致有39个,国内一般只支持其中的4个,即Z39.50,TCP/IP,IS02709,IS010160/10161。

2.图书馆联盟化。在信息化的作用下,馆际共建成为高校图书馆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渠道之一。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于1967年发起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所高校,在全球的图书馆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起步晚,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等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不仅略显稚嫩,资金、资源匮乏,缺乏统一的规划,人才短缺,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范围狭小,服务目的也相对单一。此外,在管理模式上,国外的图书馆联盟一般是自身管理型联盟,而我国基本上政府主导,联盟的职能、建设等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国外大型的图书馆联盟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理事会、全球委员会、地区委员会是其三大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仍采用中心馆制,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联盟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馆,国家图书馆主导和管理着该联盟的发展。

3.资金投入。英、美等国高校图书馆每年建设投入几乎都占到学校年度经费支出的10%,这些投入中超过半数都被用来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年均建设费用相对较低。美国排名前111名的大学,其图书馆在1998年的年度平均购书费用就达到550万美元,而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2010年的平均购书费用不到500万人民币。我国高校更加注重对纸质文献的采购,每年花在纸质文献购买上的经费远大于对电子文献的购买经费。有关调查显示,中国456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费总额约为6.73亿元,馆均约为148万元,仅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32%。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加紧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电子书刊一般只在内网使用,校外读者、利用外网的本校读者基本没有使用这类资源的权限。另外,各高校的学术地位不同,获得的资金支持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如调查显示的我国高校电子文献购置费排在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约1568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约1311万元;浙江大学图书馆,约1135万元;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约1106万元;复旦大学图书馆,约1098万元。

三、结论与建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卷帙浩繁,但绝大多数是非数字化的,对这些资源的保存、传承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在因特网的数十亿网络站点中,中文站点仅占十万分之一;所有网页的编辑语言使用中,中文网页还不到5%。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宝库、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之一,必须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依托,坚持适度原则,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速图书馆信息化进程,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枢地位,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入更高的层次。新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图书管理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图书服务信息化三个角度展开。

1.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种图书管理集成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图书管理工作,如全文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gent和SFX系统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相对成熟的部分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有效管理。但是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多是借鉴国外技术或者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因此,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理论的研究,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图书的录入、编目、查阅、检索、传递、反馈等相关系统的集成化建设;探索虚拟服务器的使用条件,推动虚拟化进程,进而减少经费开支;加速电脑操作的普及,减员增效,提升管理效率。

2.图书资源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文献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资源的版权保护。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不仅要注意各类数据库及其数据的整合,还应该根据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科研需要,建立起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库。各高校在加强自身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强化各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统一规划,推动图书馆联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而促进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自建自用到共建共享的转化。在版权保护方面,首先在立法方面要参考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尚有争议的版权问题应该结合我国的历史传承、新时期科技文化发展需要、文献的具体特点等综合考虑。其次要在技术方面妥善解决好电子信息的版权问题。目前,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ata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体系。DRM是对数字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允许网络数字内容的提供者控制浏览、阅读其数字内容的访问权限。通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内容提供者(著作权人)就可以有效防止非法复制及使用,减少被侵权的风险。

3.图书服务信息化建设。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与以前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新时期,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阅读偏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不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与读者互动;在服务过程中重视读者的主体性、个性化,挖掘读者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对馆员以及读者的信息化培训,熟悉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基本流程,从而促进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盛玲玉,潘淑春.国内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5):28-31.

[2]萨蕾,梁惠玮,尹铭莉.国内外大型图书馆联盟建设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78-84.

[3]宫占凤.美国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6-10.

[4]王美君.浅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46-148.

[5]王琛琛,李红艳.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保护问题[J].新闻界,2009,(1):35-37.

[6]陈默,张媛媛.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报业,2012,2(下):219-220.

[7]邹玉华.高校图书馆集成化管理势在必行[J].Journal of Jilin Commercial College,2002,(4):69-70.

篇9

[关键词] 图书供应商 网站建设 采购工作

1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采购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供应商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加之电子商务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电子交易手段的出现,他们纷纷推出了服务于零售和团购(其主面服务对象为图书馆)的电子商务网站。在其网站上,采购人员可以定期下载最新的采购数据的MARC格式,直接导入图书馆系统进行自动,生成订单,其效率极大提高,采购人员将采购的工作重心转入到其他如读者阅读需求个性化等服务的内涵建设中去,采购工作的创新得以实践。这些都与图书供应商网站的建设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图书采购工作的新要求推动着供应商网站建设的不断优化,图书馆供应商网站建设的优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图书采购工作的创新程度。

目前各图书供应商网站建设已渐成气候,图书供应商网站的优化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行网站建设的优化呢?只有在对图书采购需求、网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其优化的方向。

2 图书按需采购的发展现状

2.1 按需购书的采购方式

聘任学科馆员、教师选书等是广泛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选书方式。然而这些方式产生的效果却不近人意,常常流于形式。例如,针对学科馆员发放一些书本式目录及提供网上采购数据的选择,其回收及反馈周期长。受惠面也有限,其他老师无法全面顾及。我馆也曾经尝试过发放购书卡让教师自行选书,以提高按需购书的比例,但相当部分教师对其不能充分理解,购书热情受限。因此,尽管各图书馆都在努力实现图书采购的按需购置,但实际操作仍有难度,图书采购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沟通问题已成为困扰采购工作的瓶颈。

2.2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荐购系统

现在许多图书馆管理系统都设计有荐购功能。但其导入的采购MARC数据信息表述方式相对枯燥,新书好书无法集中显示,也无图文并茂,功能设置极其简单,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荐购系统吸引力不大,因此其利用率也很低。普通读者的购书需求无法充分搜集。

2.3 海外图书采选系统的成功使用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图书部推出的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SOP―Promotion, Selection, Ordering, Platform)是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专家读者共享的选书工作平台,运用此系统选书可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纸版目录加手工传递与处理的模式。专家通过本系统可以浏览、推荐国外图书文献,发表书评意见,向图书馆管理员提出建议。采购人员可以设置选书专家浏览推荐图书、选择订购图书、完成电子订单等工作。目前该系统在外文图书选购的应用上反响较好。虽然其仅局限于外文原版图书,但其设计可供借鉴。

3 图书供应商网站的普遍内容

图书供应商根据其服务对象一般将网站的内容划分两部分:零售和团购。

3.1 首页内容

首页载有各类图书的分类介绍、新书推荐、重点推荐等内容。读者可按分类、出版社等多个检索点入口检索,内容丰富,零售购书操作便捷。该部分主要面对零售读者,采购人员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图书信息。

3.2 图书馆专区的内容

服务内容主要提供多种形式采编数据的下载,信息量大、更新迅速快。该部分面对图书馆采编工作而设。

许多小型图书供应商网站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在以上两方面。大型供应商网站体现的最大优势则在于这两方面内容的深化。例如提供海量信息、最短的更新周期、多途径检索等。对于图书采购工作而言,这些至关重要。但当这些服务内容都得以满足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仍有哪些潜在的需求还没有挖掘,哪些服务的领域还能继续突破。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重点即是顾客的需求永远是首位的,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客户需求理解的深度和分析层次,才能在网站建设上获取成功。

4 图书供应商网站存在的问题

尽管图书供应商网站已具一定规模,但面向团购读者的服务却显投入不足,集中反映在:

4.1 网站内容设置主要面对零散客户群

尽管采购人员从中也能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如果要进行首页相关信息的组合和再利用,在操作上存在困难。因此,采购人员需逐一筛选重新编辑组合信息,较为繁琐。而网站内容的设置适用于普通读者个人购书,对于其想参与图书馆大范围选书而言,不够直观和便捷。

4.2 图书馆专区的服务内容局限于单纯采编数据的提供

对于读者而言,网络个性化设置不到位。例如有些高校图书馆短期内因故需要进行大量历史图书资料的补充,在网站上很少体现相关图书数据收集的长期跟踪。简单的采编数据的提供已无法满足采购工作发展的新需求了。

4.3 图书供应商与采购人员的互动性差

目前,电子商务网站对于客户能提供在线实时答复。而图书供应商网站一般通过留言板、EMAIL的形式进行沟通,反馈不够及时,影响互动性。

5 图书供应商网站建设优化的构想

图书供应商进行网站建设时应将客户服务理念贯穿始终。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馆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客户即是企业的血液。因此在网站建设优化中,应结合图书采购及特定读者的需求特点,尽其所能,使网站既能满足大多数图书馆的共同需要,又能适应不同图书馆的个性需求。

5.1 整合多方信息,形成特色的选书系统

该选书系统可参照海外图书采选系统,但其读者辐射面更广,图书信息量更大,设计要求更为细致周全。它允许读者在网站上进行勾选书目。设置固定时间后目录进行自动整合,,生成订单。订单中注明荐购人,反馈回采购部门,由采购人员通过自身图书管理系统再次后生成最后订单,提交于中央库保存。读者重复选购时显示该书已被选购的信息。订单定期反馈订到情况,对于参与荐购的读者进行分别反馈,由采购部到网站上及时告知。模块设计的重点在于选书系统与各馆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兼容整合问题。模板可放置于图书供应商网站,也可独立放置于各图书馆主页上,放置于后者,其影响效果更为显著。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图书采购的按需购书要求就容易满足了。

5.2根据使用者需求适量更改界面内容,兼顾普适性和特色性

可考虑将首页的部分内容整合至图书馆专区里来,可开通不同读者群的推荐和选购通道。以高校馆为例,理科老师对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发明专利等图书的需求,外语系教师对音像磁带需求,历史系教师对古籍文献的需求,不同读者的需求通过提供多种检索渠道给予满足。不断丰富图书馆专区的图书信息,使其真正成为激活读者阅读需求的选书平台。

5.3 尝试开放试读功能

有些图书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开通了这一人性化的功能。对于图书馆购书而言,这一功能颇具意义。对于一些畅销图书及学术性图书开展试读功能,特别是针对高码洋的精品图书开展试读,方法类似于电子数据库购买前的试用期,可以测试反响,存在的阅读需求,依此做出选购依据。这样的操作可以克服对精品图书、学术用书馆藏的盲目采购,确保采购经费的高效利用。

5.4 强化互动性

在网站中设置多渠道的交流途径,例如为读者开辟互动功能较强的BBS交流园地,或者开通QQ群,在线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和接收读者的购书意见。实现读者与采购人员、采购人员与图书供应商之间的实时沟通。

网站建设优化不仅仅是更改程序的简单操作,它的成功与否在于网站对客户需求信息的了解与满足程度。前期多方信息调研、有效收集、系统整理等具体工作就需要采购人员的密切配合。采购人员要对各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大量调研,搜集信息后加以分类整理,提供给图书供应商进行网站优化的个性化服务的参考。需求信息收集的准确和全面是网站优化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网站优化是一个需要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采购人员共同配合完成的过程。

优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双赢。图书馆供应商的发展要立足长远。当确认招标成功后,一般合作期为1-3年不等。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谁能最终获胜,不断创新的技术实力就是图书供应商独占鳌头的资本。若图书供应商的特点突出,网站使用良好,就可以获得广泛的宣传效益,树立品牌形象,奠定长期合作的基石。而且图书供应商还能在庞大的团购群中拓展零售市场。同时,图书采购工作的服务内容也寻求到突破口,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勾选图书以及流于形式的个性化服务。新型的采购方式使采购人员跳出传统采购的旧窠,使得服务内容更为细致、更为人性化,整体服务层次得以升华。

6 结语

图书供应商网站的优化使其网站成为自主设置和获取个性化书目信息服务的平台,又是采购人员和读者、图书供应商之间沟通联系的集成平台,用网络手段解决了图书按需采购的历史难题。总而言之,基于图书采购的图书供应商网站建设的优化是值得采购人员与图书供应商积极关注、共同努力完成,且对馆藏建设的发展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EB/OL]. 省略/index.php

篇10

关键词:PBL教学法;SQL Server;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以河南省为例,除了专门的高职院校,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办软件职业技术二级学院,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发展高职教育。软件高职教育大多采取两年制教学模式,这就决定了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计算机高职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上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SQL Server程序设计》是高职教育软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成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具备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SQL Server程序设计》教学遇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模式应用与教学中,并对具体的实施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SQL Server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院校针对《SQL Server程序设计》的教学都采用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中心,教师授课为主,辅以部分实验课程。教师讲授过程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实例演示”的方式。在教学和实践过程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库原理理论内容较为枯燥,特别是采用被动听课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缺乏中缺乏主动性和目标性,仅仅以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通过为目标,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虽然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有上机实验环节,但是往往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在上机课上大多数同学仅仅是将理论课上讲授的实例代码加以验证,或者仅仅是完成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系统地将所学内容结合实际加以实践,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不够

学习《SQL Server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如JAVA、.NET、B/S结构、各种数据库访问技术等相关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相融合,才能开发出完整的应用程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加上学生缺乏主动性,导致知识之间不能融会贯通。

二、PBL教学法在《SQL Server程序设计》的应用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问形式,在任课老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内涵在于将学生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在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帮助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际的问题。以达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设计

1.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和“设计问题的好坏”是影响PBL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具体章节的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时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例如在“数据库完整性”这一章节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由于在以前章节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学生已经创建了图书管理系统,因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知识点解决新的问题。

2.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团队合作下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问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指导。根据问题的设计,学生针对“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如何保证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这一问题,可能会提出很多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约束、触发器等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教师首先对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下一步的实践进行指导。

3.问题的总结

在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以后,问题的总结也是PBL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学设计应仍然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以后,都会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通过交流会、报告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也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对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教师在此环节中应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针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使学生能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够理解透彻,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PBL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PBL教学法的实施应注意时间的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和课堂纪律的限制,PBL教学发的实施应特别注意教学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第一个环节“问题和设计”和第三个环节“问题的总结”应安排在理论课进行,而第二个环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由于设计的人员、内容较多,并且需要大量的讨论内容,应安排在上机实验课进行,也可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

(二)PBL教学发的实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PBL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在日常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参与度不高。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问题的设计环节”就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应多予以鼓励,让学生在系统的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样才能保证PBL教学的实施。

(三)教师应做好角色定位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着的角色,而是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对学生更多的起着引导、帮助的作用。其次,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和掌握,还要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并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能够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由于其理论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加上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只强调只是的讲解,导致了课程教学效果有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证明,PBL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邵丹,柴芳艳.SQL Server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1,8

[2]王春霞,罗海琼.PBL教学法在《数据库应用与设计》教学中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