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

篇1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显。近年来, 社会各界积极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高校后勤服务多元化平台, 为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高了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高校后勤 体制 社会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有新的发展。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 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与稳定, 这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也是检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面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客观实际,面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特殊性,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一、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注重改革形式,缺乏体制内容。高校后勤内部的机构、职能虽说不断更新,但在体制的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进展,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混乱,经营机制不清晰,物资浪费严重, 商业化气息浓厚, 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

(2)注重经济效益,缺少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将其服务育人功能与提高经济效益二者结合统筹发展。但是,很多的实践证明,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一些单位后勤实体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了其服务育人的宗旨, 将有偿服务纳入到后勤实体的管理理念,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未能将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模式

(1)依赖型模式。分离以后的后勤经济实体仍然依托高校母体,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发生了变化,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基础设施、大型设备仍由政府和学校投入,但小型设备及新雇佣农民工的待遇主要由后勤集团或后勤经济实体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轻了学校和政府的负担。这种依赖学校型的模式,被大多数高校所采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的条件下进行的,受到的制约和限制还太多,高校要求政治稳定,高校本身是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责任人,任何社会职能在现阶段都难以主动为高校的稳定承担责任,高校的稳定和安全需依靠高校现有的后勤体系,因此高校要保持对分离后的后勤集团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分离后的高校集团因经济翅膀还不够硬,也需要信赖高校母体作经济靠山。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初级阶段选择这种相互依靠的形式还是明智的, 稳妥的。但也有弊端,后勤集团缺乏竞争意识, 有依赖性;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社会化后勤进程慢。

(2)合作型模式。学校后勤与社会第三产业联系, 让社会参与高校后勤,让高校选择社会服务行业。这种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改革方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追求的理想模式,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学校和社会行业双方都在深入沟通和调整,如电信行业已取得预见成果,社会通讯行业中的电信服务几乎占据了全国所有高校的市场。除此之外,保洁行业、饮食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在尝试占领高校的市场,社会化后勤的乐观前景已初见端倪。但也有局限, 社会行业参与往往有投资行为,需获取利润回报,与减轻学生负担相矛盾;有的后勤工作不宜交o社会,如水电维修,教室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

(3)联办型模式。由若干所高校联合起来,组成后勤控股公司,以连锁、联营方式形成后勤服务网络, 为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务。 这种模式中还有一种操作方式就是彻底打破原有各高校办后勤的局面,重组高校后勤力量,建立独立于高校之外的专业公司、连锁公司面向高校开展服务。联办型模式可以避免学校直接办后勤;可以代表政府和高校行使后勤保障的职能,保持教育特色;可以有利于大宗采购,实现规模效益;可以缓冲改革压力,避免直接进社会带来的动荡。但也有不足,联合后勤集团不承担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职责,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责任仍是高校自己;高校联合后勤集团公司在高校的特殊市场缺乏竞争机制,易形成新的计划经济行业垄断;联合后勤集团公司机构重叠,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成本增加;由于各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差异,教学资源不易共享;各校还得有一整套维持日常后勤工作的人员,如校园保洁、水电和教学科研设备维修、教室和宿舍管理、饮食服务等。

三、深化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1)重视资产管理。后勤资产是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勤的保障水平和质量,而资产的管理更是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和保值增值。因此,必须重视资产管理的优化。一是学校应当保持对后勤的必要投入,保证各类设施能够满足后勤服务的实际需要。二是必须明晰资产的产权关系,尽量避免因产权不清引起利益纷争。三是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运作成本。四是应当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是后勤队伍。但是,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大多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缺乏,经营管理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所以,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对后勤员工队伍进行优化。首先,需适度引进吸纳急需的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以满足后勤保障的人才需求。其次,应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挑选管理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员工进行专业的进修和训练。再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优才优用,并尽量做到以福利留人和感情留人。

总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还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应当依据国家关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与法规,参照企业改革经验,以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产权制度为核心,运用市场化的有效手段,注册成为市场独立法人,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有效的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制度,共同构筑服务高校、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富有活力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平台。

篇2

1 建立了解和掌握妇女需求及利益表达机制。为了充分行使妇联组织代表妇女群众参与利益协调的职责,必须珍惜并积极拓展妇女利益诉求的反映渠道。一是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就公共政策的完善,经常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二是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民主协商;三是建立专报制度。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经过严格筛选之后提出对策,向党政领导及时反映妇女与人民群众的呼声。

2 建立健全妇女情绪疏导和矛盾化解机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组织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城市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出嫁女权益保护、征地拆迁补偿纠纷增多,我们要从关注妇女民生问题人手,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和利益调处机制。首先妇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对与妇女维权及发展有关的问题,妇联自身能解决的,要抓紧落实。自己解决不了的,要紧紧依托党政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纳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推动妇女事业发展。

3 建立健全事关妇女儿童的突发事件应急干预机制。遇到突发事件,应积极配合政府,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响应机制、新闻机制、中外记者采访服务管理机制、舆情研判机制,及时干预处理机制和善后工作机制,及时稳妥的处理突发事件,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4 建立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向公众并服务公众,必然有其严格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理当顺应这一规律,自觉地建立健全妇女工作评估体系,实现从定性到定量、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实质是对妇联自身工作定位、思路重新梳理、反思的过程;是确定工作导向、确立妇女工作价值观的过程;也是理清职责、规范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如我们在家庭建设过程中,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细化了家庭建设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从文明家庭创评、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养老等10个方面,提出了30多项标准,使家庭建设从口头上的号召落实为家庭成员的具体行动。另外,还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传媒和社会评价手段,畅通妇女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评价渠道,逐步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群众化的妇女工作评价体系,这是妇女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5 完善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妇女儿童工作各类协调机构的作用,认真履行妇联作为再就业工作、农民工工作、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妇女参与农村改革发展争取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要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妇女儿童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妇联各类实体阵地,不断扩大农村妇女儿童的受益面。要进一步拓展为农村妇女儿童服务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大引进项目、吸纳资金的力度,促进农村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妇联组织要积极借力、借势、借平台,推动政府强化主体责任,实行综合大维权服务,凸显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地方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与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两大支点,推进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高职教师专业化”可理解为高职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为依托,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过程。所以,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体现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高职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达到强调其学术性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因此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此外,高职教师还要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技能性”与“实践性”,教师不仅要是教学专家,还必须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与能力。而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师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向社会的延伸。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将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主要有以下形式: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开展技术服务,提高校企合作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面向社会、各类中职学校开展成人学历等继续教育,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服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决定其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个体和学校主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能力较弱。

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开展技术服务的核心和基础。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是从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的,某些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缺乏科研方法,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主持的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项目,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含金量不足,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中间环节相当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实践能力缺失。

实践能力的缺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多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其特点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但因为没有受过职业教师的专业训练、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最终导致其创新意识欠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动力机制缺失。

高职院校还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不能满足企业要有利可图的需要,因此企业对教师社会服务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政策与考核要求的缺失,导致多数教师疲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也不愿为社区或社会开展服务工作。

三、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平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自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以来,依托烟台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烟台职业学院立足烟台,服务山东,跟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蓝、高、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要求,贴近烟台市“十二五”时期提升发展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与区域支柱产业高度关联融合的特色专业群,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院以骨干校建设任务为依据,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构建“双驱双保、四级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将学院发展纳入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烟台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出台《烟台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制订关于学生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校企合作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或制度;成立由市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企业领导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完善以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强、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高为驱动力,以政府政策支持和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政府推进、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的“双驱双保、四级融合”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主持实施全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制订并实施新一轮的《烟台职业学院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发挥行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开展行业对接式合作。加入山东省会计学会、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等15家省、市行业协会或学会。牵头组建烟台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积极参与烟台市11家职教集团的建设,在人才供求、职业标准认定、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密切校企联姻式合作。继续加强与烟台张裕、富士康、东岳汽车、大宇造船等企业的合作,办好SMT等企业冠名订单班。继续推进校企双向兼职,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担任技术管理职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任系副主任或教研室副主任,开展课程开发、课题合作、职业培训等,实现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方面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教学项目,扩大项目嵌入式合作。丰富和完善汽车工程系与丰田公司的T-TEP项目、与上海通用的ASEP项目,信息工程系与思科公司的CCNA项目,以及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嵌入服务外包项目等。

(二)健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

建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技术服务为重点,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和平台,对全院社会服务机构和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在相关系部设立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学校规划。出台了《鼓励教师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暂行办法》,对教师履行必要社会服务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指标体系,奖励社会服务成绩优异人员。

(三)实施“校企共赢”的科技服务模式,提高教师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学院成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各类研究所及“博士工作室”,面向社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活动。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与政府部门及威尔数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模糊图像的复原技术研究”、“实测车辆图像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及在物联网方向上的可配流程终端业务开发研究等;食品研究所将依托保健食品和葡萄酒两个研发中心,面向保健食品及水产品及葡萄酒和果蔬加工企业,重点进行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及葡萄酒和果蔬加工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模具设计制造研究所将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山东省华塑CAE/CAI技术应用推广中心”,面向山东省内企业和院校推广华塑CAE/CAI软件,开展注塑成形CAE技术的培训与咨询服务;财务咨询公司将与烟台市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进行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为30家以上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税收筹划、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投资规划;为企业编制预算和设计方案,并提供有效的财务咨询、记账等服务;国际商务咨询服务工作室为国际食品果蔬博览会、APEC博览会、电子商务博览会等各种商务活动及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翻译、咨询等服务。各项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累计达2亿元以上。

四、结语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又决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丰富职业生涯,长期保持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技术和工艺大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经验和科研成果,积极承担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和服务项目,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2]颜明忠,张建荣,王建初.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3]姜大源.职业科学:一门新学科的创立与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4]张建荣,陈祝林,王建初.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建设的思考[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6(1).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6]林金良等.从学校管理视野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4).

[7]张君华,左显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职教论坛,2008(21).

[8]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9]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10]烟台职业学院骨干院校建设方案.2011.

[11]烟台职业学院骨干院校建设一周年案例汇编.2011.

基金项目:

篇4

摘要:总结了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和特点,从信息、物资和技术三方面内容着手,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以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壮大水土保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 水土保持 发展方向

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水土保持被列为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要求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km2;到2030年,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将得到控制:到2050年。全部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为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以适应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是指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各个环节提供必要和有利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保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围绕促进水土保持工作而组建的服务公司或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调节范围内。上连水土保持业务部门。下为平民百姓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完善。不断提高服务的档次和质量。促进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特点:一是时间上的间断性和空间布局上的分散性:二是服务内容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三是服务范围的开放性和外向性。

二、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可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供给、生产和销售分别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中心。而信息、物资和技术这三个方面的服务既在三个阶段中贯彻始终,又分别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主要内容。

1 信息服务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是对治理开发内容、方向和前景预测的基础,开阔开发者视野,提高治理水平,产生最优效益。

(1)规划信息。规划设计是决定整个小流域治理的指导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带有战略性的全局布署。其指明了整条小流域的治理思路和方法、要采取的措施及步骤以及要达到的治理目标和任务等。因此。掌握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信息。可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流域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克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中的制约因素。充分利用可开发因素。挖掘有利因素的潜能。加快小流域经济结构调整。确定当地发展方向。改善生态环境。

(2)其他信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在于:在治理开发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最优的社会效益。因此。在规划的基础上。服务组织为流域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可以为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指明方向:服务组织为流域提供名、优、特新品种信息。可以使农民生产质量上乘的产品解决农民销售难等问题,以适应流域经济结构调整,激发农民治理积极性。

2 物资服务

(1)物资供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一方面表现为“四荒”的拍卖,流域治理成为时间集中、规模空前的群众活动:另一方面,骨干工程实施招标承包制,决定了材料集中采购。物资供应服务组织可以按照规划用量。争取用最低的价钱。批量购进治理物资,从而降低了治理成本,扩大了治理面积,使国家、单位、百姓共同受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服务组织可以投入资金,建立完善的维修服务网络,采用出租和专卖的形式,为治理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2)专业施工。当前我国农村“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逐步取消。如何加大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力度、加快防治水土流失的步伐、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标准,就必须实行专业化施工。施工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统筹安排施工机械和物资,规范水土保持建设管理程序,按时按质地完成治理任务,从而把一家一户办不了、集体办不好的事情。由服务组织统一管理。既减少了农民不必要的投入能使单位集中资金和精力投入科研中去。

3 技术服务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水土保持事业要发展。科学技术必先行,要在治理过程中让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治理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一是科技示范。服务组织要以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科技示范模式。让事实说话。把治理开发发展方向展示在群众面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中应该集工程整地、节水灌溉、苗木培育、名优新品种引种、规范管理、科技示范于一体,园区的治理形式、措施配置、组织方法、科技含量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建成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工程以作为指导山区治理开发的示范样板,同时也可以为广大科技人员引进新技术提供试验场所。二是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以示范户为重点技术培养对象。以点带面。把流域治理开发中的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三、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信息与技术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坚持“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宗旨。强化服务与经营意识。明确以下三条发展方向,在服务中壮大水土保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社会化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服务组织在信息、物资和技术上协调联动、相互支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为流域的治理开发、经济结构调整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服务对象扩展到流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全程化、多功能的社会化格局。

2 产业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逐渐从水土保持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新兴的独立的水土保持服务产业。促进山区资源、劳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化经营。

3 企业化

篇5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品牌治理;治理规范;治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6802

1引言

随着品牌价值内涵及来源的探讨逐步深入,学科间理论的融合,品牌价值研究从消费者视角及利益相关者视角共同肯定了品牌消费者及更为广泛的品牌利益相关者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社会化网络环境凸显品牌利益相关者在品牌建设中的影响力。然而由于品牌治理相关理论研究开展时间尚短,企业品牌建设实践中的品牌治理行为也未提炼成为系统的品牌治理理论,因此,根据社会化网络的特征,从现有零散的研究中进一步解构品牌治理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对于品牌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主要概念内涵确定

2.1社会化网络

伴随互联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渗透,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社会化网络、社会网络、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等概念及内涵进行解读,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社会化网络界定为借助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搭建起网络虚拟社会,同时由此实现真实社交联系的扩大化与虚拟社交关系的真实化后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集合。即社会化网络是强联结与弱联结、虚拟社交与真实人际关系共同融合所呈现的社交关系形态。

2.2品牌治理

目前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治理定义分别是“品牌治理是对品牌及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以及“品牌治理是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品牌共创的机制和制度进行设计,保障品牌控制权共享基础上各方的权、责、利对等”。王彦勇融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品牌治理是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品牌共建条件下,通过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保障合作过程有效、公正与合理运行的制度安排。本文结合社会化网络的特征,将品牌治理视为对品牌、利益相关者及网络关系而进行的多层面、全过程的品牌价值共创管理。

3品牌治理构成要素分析

从品牌所有者企业的视角出发,本文将品牌治理概念的结构按思想基础、制度规范、治理对象及范围,以及关系处理方式这四个层面,将品牌治理划分为:品牌治理文化、品牌治理规范、网络关系、治理方式。

3.1品牌治理文化

品牌治理中的治理文化是指企业具有品牌共创的意识,以及企业具有促进和维护内外部品牌合作的理念和行为导向。品牌治理文化代表着企业具备品牌价值共创所需的素质和基础。

企业的品牌共创意识,意味着企业认可内外部合作者在本品牌价值创造中的贡献作用,将合作者作为品牌价值的重要来源,将品牌合作作为品牌价值创造的重要方式。企业具有促进和维护内外部品牌合作的传统,意味着企业以开放的心态开展合作,倡导构建品牌共建合作网络,在品牌共建的合作中吸收不同观点进行合作创新,并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处理分歧,降低合作成本。因而合作的文化是品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品牌治理开展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2品牌治理规范

治理规范是围绕品牌开展的,对品牌共建网络及其他品牌利益相关者进行关系处理所依据的准则。关系治理理论研究认为,得到明确规定的制度和无形规则均能有效协调成员关系。品牌治理规范中,明确的制度主要作用于在品牌价值共创过程中联系紧密、合作关系相对稳固以及范围相对明确的品牌共建网络成员及组织间,本文以品牌治理中的关系处理内容为依据,结合网络治理机制的划分,将已被制度化的品牌治理规范归纳为:品牌共建合作者遴选规范、激励约束规范、决策协调规范和利益分配规范。而根据关系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处于隐性状态的无形规则以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为主,它们在品牌价值共创依赖的多边网络和相对松散的关系网络中作用明显。

3.3网络关系

依据“网络特征优势”理论的思想,将品牌共建网络结构称为网络关系,综合Granovetter提出的节点间交互频率标准和Yang提出的社会关系亲疏远近标准,将品牌共建网络成员的网络关系分为强网络关系和弱网络关系。社会网络理论表明,强关系依存于联系紧密但范围较狭窄、涉及节点较少的关系网络,而弱关系则形成松散的社会网络,在参与者数量和网络所涉及的信息量范围方面具有优势。

品牌共建网络成员间通过互动积累关系资本形成强关系,使得节点之间相互了解程度、合作方式和节点状态都相对稳定。这种情感契约有助于形成成员间高度的内聚性与行动协调性。而弱网络关系成员各自所在主要领域存在差异,彼此间交互频率较低、品牌合作基础均较弱,与强网络关系成员相比,在未经干预的自然状态下难以集中于品牌建设。但从弱网络关系的整体结构角度出发,根据Granovetter的阐述,弱网络关系具有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异质性方面的优势,因此经有效引导能为品牌价值共创提供数量、类型和途径丰富的资源及信息传递,能够通过提供不同于源自强网络关系的异质性资源和信息,从而贡献于品牌价值共创。

3.4治理方式

篇6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退休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探究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完善企业退休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问题不仅牵涉到每一个企业退休人员,还牵涉到各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因此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尤为重要。苏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中更要不断探索和进取,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机构建设,通过各街道社区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基层业务平台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持续保障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进全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政府关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劲松.生态型区域(苏南)建设中的政府责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劲松.生活中的生态文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1

[5]杨燕绥主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6] 孟昭喜 .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蓝皮书 : 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发展报告(19782013)[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7]朱青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阎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法)迪贝克?普列多着、蒋元译.社会保障法[M].法律出版社.2001

[11]张劲松.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J].政治学研究》2010

[12]张劲松.论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及其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

[13]张劲松.论我国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J].文史哲.2004 年

[14]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

[15]张劲松.后现论与我国官僚制变革[J].学习与探索.2007

[16]郑功成.中国离福利时代还有多远[J].解放日报.2007

[17]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18]杨伟民.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及运行规则[J].社会学研究.1996

[19]关信平.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价值基础[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1

[20]唐霁松.开创社保经办工作新局面[J].中国社会保障.2013

[21]桑晓璐.我国医疗我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1

[22]周伟文.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J].河北学刊.2001

[23]贺志武.老龄化背景下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4] 高灵芝 .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 [J]. 东岳论丛.2004

[25]黄红.浅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

[26] 陈维祥 .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选择的思考与研究 [J]. 管理观察.2012

[27]严峻.对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2

[28]叶美珍.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学. 2006

[29] 陈新 . 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J]. 经济师.2013

[30]王亘亘.人社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商.2015

[31]陈淑娇.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

[32]杨晓菁.苏州:百姓考评社会化管理服务[J].中国社会保障.2010

[33]李松敏.新形势下企业退休人员思想工作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08

[3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2007

[35]李桂汝.浅谈如何实现退休人员由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化[J].科学之友.2010

[36]邓大松、刘昌平.论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7]余昌森.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和完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

[38]李爽.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9]罗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

[40]张军.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1

[41]王玉军.浅谈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2]张雪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7

[43]郭永霞.针对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4]周晓真.养老保障社会化转型的瓶颈及对策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5]叶敏仪.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6]周文蓉.完善正常调整机制 构建多层次、梯度式养老保障体系[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7]谭国明.苏州城市无业老人社会保障的实践和思考[C].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2009

[48]胡晓义.以信息化保障事业发展 引领管理创新[R].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

[49]关于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网上资格认证的通知[Z].苏社基[2008]3 号

[50]关于开展我市异地居住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Z].苏劳社险管[2009]4 号

[5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4]52 号

[5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6]44 号

[53]关于认真做好免收基本养老金异地取现手续费规定落实工作的通知[Z].人社险中心函[2014]21 号

[54]熊必俊.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及其理论依据、效益比较[Z].国研网.2000

[55]施伟陈.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养老保险全民化研究[D].江苏省:南京大学,2012

[56]沈诗文.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 〕26 号)

[58]《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2003

篇7

伍佳佳,2012年2月考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分配到总编室工作,2015 年调入新成立的频道编辑部,任部门副主任至今,兼任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第三支部组织委员。截至目前,“拆二代办养老院”等新闻作品在全国获得较大影响。先后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集体),湖北网络宣传好作品奖,湖北日报传媒年度好新闻二等奖、月度好新闻奖,荆楚网好稿奖二等奖等多项;2014年获得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最佳新锐奖、2015年获得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明星人物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先进个人”称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在多平台交互使用中,形成了一种不可逆的累积过程。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关联危机发生,而电信诈骗就是最为严重的一类。打击电信诈骗,一直被认为是公安机关的使命,然而,在愈打愈烈的情况下,有必要跳出传统的逻辑分析框架,重新厘清电信诈骗与信息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转变单一主体破解难题的狭隘空间,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治理模式,从而形成“安全为人民,安全靠人民”的良性社会生态。

[关键词]电信诈骗 社会化治理 信息安全 全民参与

据新华社报道,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2016年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损失114.2亿元。电信网诈骗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毒瘤”。如何根除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顽疾”,成为当前一道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一、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

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进、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在这个庞杂的系统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及时予以疏导、缝合。在传统的观念里,社会治理政府主导是主流。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不断涌现,单靠线性管理模式很难快速给出有效应对方案。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治理模式。

1.电信诈骗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模式的多元。

电信诈骗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用个人信息,骗取钱财。其借助的是电信、互联网等技术,在实名制还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其手段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有别于普通的诈骗,普通诈骗的受害方与施害方是可视或者可识别的。电信诈骗既关涉电信企业,又与银行有一定的黏度,受害人一旦报案,又牵涉到公安机关。假若受害人身份特殊,譬如学生,又牵涉了教育部门。因此,电信诈骗是一种关乎全民的社会化结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2.多主体合作是治理电信诈骗的最佳选择。

多主体合作共治是当代公共治理理论中较为核心的机制建构与制度设计。具体就电信诈骗而言,其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单一行动或者决策失效。电信诈骗与当前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需要专门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侦查办法、防骗宣传、舆论监督等共同作用。而关联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快速补位,使得失序的社会关系逐渐回归本位。

多主体合作需要价值观的引导与重塑,需要构建利益趋同的参与机制,需要共享治理成果。电信诈骗作为全社会识别度较高的问题,亟需整合社会资源,多主体互动,以实现社会秩序良好。

二、电信诈骗社会化治理的体系构建

合作协商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治理主体由政府 “本位”向多元转化。电信诈骗作为社会治理中的特定问题,除国家和政府外,还应吸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群体等力量共同参与。这种新型的社会联动关系,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将其统一。构建这样的内容体系,至少需要符合三大要素。

1.全民参与:培育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根据这份民意调查,不难看出,民众对于信息安全的关注度空前,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而2016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也旨在呼吁全民参与网络安全建设。

除了民众参与,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参与。早在2015年6月,国务院建立由公安部牵头,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23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多部门参与的形式,高效,且能形成惊人威慑力。

此外,媒体也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将电信诈骗作为一项长期的报道工程来建设。遇到重大电信诈骗案件,要做好议程设置,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再者,与电信诈骗相关的企业,因业务原因,天然掌握用户信息,更应积极参与到保护个人信息的行列中来。

2.成果共享:治理电信诈骗的终极目标。

任何治理体系的构建,落脚点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在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成果要全民共享,切忌人为制造壁垒。否则,会损害到因共同的目标形成的利益联盟。利益共享的更高层级是服务增效。具体就治理电信诈骗而言,无论是政府部门,电信企业,银行等,在协助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提高服务水准,提升技术安全级别。以民生为向度的服务供给,是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最好路径。

譬如银监会与公安部研究制定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就明确要求公安机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查明的冻结资金及时返还受害群众,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返还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这就是典型的成果共享。

三、电信诈骗社会化治理的实践推进

电信诈骗是社会“顽疾”,治理起来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社会化治理体系的构建,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去推进。除了理论上行之有效的体系构建之外,还需要从技术、管理、立法和舆论监督等多个具体层面着手。

1.技术引领:大数据、实名认证等实时反馈。

电信诈骗寄生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那么,回归到技术本身,能否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来阻断已经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很多监管难题都是依托技术进步才找到了解决之道。治理电信诈骗,离不开以信息化治理为基础的技术支撑。

譬如,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移动内蒙古有限公司研发了“诈骗电话预警系统”,当用户接听或拨打疑似涉骗号码时,用户的手机屏幕就会同步显示该号码已被标记为诈骗电话,提醒用户谨慎接听。这种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从侧面打击电信诈骗,见效快、成本低、效率高。

再者,电信、银行等,要加快推进实名认证。进一步完善身份信息和证件核验技术手段。同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深化实名认证,让多重验证聚力,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实名制只是准入,之后还需要企业引入并匿名技术、数据泄露保护模型技术,此外,还需要不断升级业务系统,防止黑客攻击。

2.法律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无缝衔接。

我国目前还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有必要针对电信诈骗,构建立法、执法、司法三位一体的法律框架体系。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尽早推出《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明确个人信息的保护类别,保护措施等。设置专门行政机关来保护个人信息,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同时,将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纳入各级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并制定配套的民事赔偿制度等。立法、执法、司法无缝衔接,才能确保与电信诈骗相关的违法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舆论监督:媒体作为与公众参与合力推动。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还需要引入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之一,理应时刻以民生为本。电信诈骗作为危害社会的毒瘤,媒体作为社会的“眼睛”,要敢于对于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电信企业、银行等不作为,予以曝光,督促其积极作为,共同给力,解决民生顽疾。

媒体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就电信诈骗中的热点,做好议程设置。此外,可以设计专门的防骗APP,开辟专门的通道,收集线索。还可以开辟举报平台,政风行风热线,鼓励公众参与。在传播方式上,可以采取分类传播,定向传播,譬如,可以与高校合作,社区合作,制定针对特定人群的防骗报道、防骗常识等。还可以及时引导舆论,避免因个别案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恐慌。

治理电信诈骗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化治理模式,必然会得到有效解决。只是在这个寻求解决过程中,需要多方主体参与,达成共识。

注释:

[1]谢宗晓、林润辉、王兴起:《用户参与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多重中介方法》,《管理科学》2013年3期

[2]林元庆:《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4期

[3]王菲菲:《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新闻前哨》2010年1期

[4]章海宁:《关于网络通讯中信息安全的保障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13期

[5]葛磊:《电信诈骗罪立法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12年2期

[6]谢连觯骸兜缧耪┢的防控体系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网友热议】

高霞:徐玉玉事件侧面凸显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还存在漏洞。该事件之所以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于其准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贫困家庭,其生命的陨落,引起广泛的同情。希望悲剧不再重演,所有与之相关的部门能够从这一事件中看到切实的社会管理、公民教育、福利供给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综合措施,不断加以完善。

李欢:电信诈骗、骚扰、推销是信息时代的切肤之痛,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历,只是有的人警惕性强,置之不理,而有的人因为疏忽,上当受骗。徐玉玉事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信息安全,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社交平台痛陈遭遇,要求彻查电信诈骗,肃清通讯环境,这对于信息安全相关措施、政策法规的出台是一个很大的触动。

杨虹磊:电话诈骗案发生后,一些专家总是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诚然,个人防范固然重要,但如果本可以从源头上就堵住电信诈骗,问题就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因此,单纯的呼吁人们提高警惕来应付日益多变的各类诈骗,这无疑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也会进一步稀释社会信任度。所以,面对屡禁不绝,越来越猖獗的电话诈骗案,需要制定法律,来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和规约。

李克伟:如果说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高人们警惕心和识骗防骗能力,形成长效机制,可让电话骚扰、电信诈骗无机可乘,那杜绝提供平台载体,斩断依附于电信平台的各种灰色“利益链条”,避免电话骚扰诈骗恣意横行,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唯有建章立制,依法确立电信企业兜底责任,对电话骚扰诈骗造成的消费者损害,进行违约赔偿或者连带责任先行赔付,甚至依法进行刑事追责,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促动效应,倒逼电信企业提升自律、服务和质量意识,堵住电信运营管理“漏洞”,进而有效防范电信骚扰诈骗愈演愈烈,有效保障人们的正常通讯权利,维护好健康安全有序的通信消费环境。

景纯:徐玉玉事件虽然是发生在山东省,但是湖北的媒体也应该紧跟热点,结合本地实际,采访本地受骗者案例,再找专家给予指导,或者通过深度报道做调查和对策,或者通过微信、微博、专版等形式介绍防骗知识。纸媒可以宣传一些网络安全典型,做防骗知识小贴士等;网媒可以通过访谈、漫画、动画、H5等形式提醒大众提高安全意识。如果可行的话,也可以开发防骗APP。

篇8

1.1提高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的需求

传统农业生产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安全性保障低、农产品质量低下,而且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状况,可以通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研究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和投人品使用效率;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体系,建立相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持和服务能力,对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规律研究;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

1.2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竞争力的需求

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农业科技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质量、商品性等都有较大差距,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门坎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装备配套研究,特别是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检测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等技术,最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竞争力。

1.3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化处理。针对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低,由此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通过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装备配套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展果蔬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贮运加工的全过程安全控制、检测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鲜活农产品保鲜、储运、物流配送等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从而提高农产商品化处理率,增加农民收入。

1.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生态安全问题,如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施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际经济发展的碳元素约束日趋突出,我国农业资源日益紧缺、环境容量变小等形势下,我国农业应走低耗、节能和生态之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推广,组织开展精准种养殖、立体种养殖、生态型种养殖、循环农业等技术的研究创新,解决土地高效综合利用、农田免耕、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生物拮抗与趋避技术、区保护性综合利用中存在问题,以此充分保障农村生态安全,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够完善,特别是在资金投入、管理以及组织分工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低,而且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

2.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业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仅占农业GDP的很小部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创新乏力,后劲不足;特别是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更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同时,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大部分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难以带来与投入相匹配的经济回报,加上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体制背景,不能形成有效的科技投入市场,投资主体只能依靠公共财政。但是农业生产业发展有其特殊性,由于农民从市场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比政府提供服务的管理费用低,导致农业生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低。而专业化程度低必然导致交易成本高,减少农民对生产的需求。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许多工作在家庭内部就可以进行,弱化了对生产的中间需求,也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J。

2.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管理缺乏,服务体系力量薄弱

①管理体制不顺,推广职能错位。职能不清,政事不分,部分乡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农技服务部门被边沿化,一人多用,“拉差”现象突出;公益性和经营性机构职能不分,重经营轻服务现象仍然严重;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服务功能弱化。②技术水平低,人员配备不合理。队伍整体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跟不上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中非专业人员比例过大,造成一线整体队伍业务素质不高。③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未形成,缺乏竞争活力。农业社会化服务单位岗位设置过细或过大,分工不明确,导致岗位、人员管理混乱。同时岗位缺乏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导致部分技术干部在岗不作为。④服务渠道单一,服务理念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来源偏少,服务手段单一,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存在行政化倾向。⑤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不佳,农民满意度低。部分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状态不佳,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需求脱节,传统行政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严重不适应新农村工作实际,服务领域和服务阵地日益缩小,处于半停滞状态。

2.3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

“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等服务组织按照分工明确、定位清楚、合作共赢的组织体系,但目前我国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间的角色经常错位,如应由政府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职责却常推给乡村集体;可由赢利性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却常常插手;在一些财政开支较为困难的乡镇,原本属于政府所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被承包或转包给个人,且不加监督管理;原为政府社会化服务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也因工资收入低改行或者弃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工不明、定位不清,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以及农机、水利等服务机构承担大量的农村中心工作任务,由于对这些工作任务的公益性和经营性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公益较少,有偿经营成为主业,服务功能弱化,而且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于传统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不够明显。

2.4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量大,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弱质产业的属性决定了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在逐利化目标驱使下,农业生产要素外流严重,土地增值收益大量向城市经济转移,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民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量增大。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相对低下,尤其是农村留守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难,而且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高、效益低,导致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劳动者素质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农业经营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扩展,但是现有的服务主体在产前、产中提供的服务较多而产后服务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技术服务手段相对简陋等多种原因,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工作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建设工作,根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支持科研、教学和科技推广部门的工作,创新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新方式、新模式,加强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监督。积极做好农业科技信息、政策、法规和科技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强对“三农”科技工作的领导,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运作规范、科学决策的局面,共同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3.2进一步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

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坚持稳定与竞争并存的课题经费支持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点的经费支持方式。在农技推广体系方面,建立以农民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增收致富为主要目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成果转化方面,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强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分配机制,保持稳定的科技推广队伍,加速发展技术经纪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篇9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34-02

一、前言

自1997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理工科大学生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程度如何。既关系到他们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社会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运行的重大问题。

本次调研样本主要来自湘西吉首大学两校区(吉首校区、张家界校区)7个理工科学院的全日制理工科在校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680份,其中吉首校区590份,张家界校区90份。两个校区一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80份。回收的问卷经过仔细、严格的检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最后共保留有效问卷642份,问卷有效率为94.41%。同时结合抽样访谈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湘西吉首大学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析。

二、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湘西吉首大学绝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予以认真对待,加以正确引导。

1.政治理论学习不积极

通过调研发现,不管是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感兴趣,有个人的专业学习规划。学习特别努力,学习成绩也不差。但对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强,到课率普遍不高。或是人在心不在,有的同学是在老师点名的情况下被动呆在教室,这样课堂秩序也不太理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短信。看与上课无关的书籍甚至打瞌睡等等厌学情绪。这有各方面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通过调查以及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一方面是对老师上课的方式不感兴趣,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政治认知不完整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不完整,一知半解,在认识层面上存在片面或模糊的现象,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政治生活感到不解。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既跟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关,又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有关,当然,主要还是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慢慢的趋向于功利化。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他们往往从自己的实际感受去评判和思考,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和理解,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表现比较冷淡。因此,他们的政治认知非常直观。虽然他们的政治认知总体方向是对的,但在认识深度上有待加强,甚至在政治认知上存在模糊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这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政治参与具有盲目性

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当前,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在政治参与意识上不清晰,另一方面,在政治参与行为上责任感不强,缺乏理性。随波逐流的现象比较多,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把握。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政治参与主体意识比较强烈,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同外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班上同学谈论社会热点,关注国际社会的动态,政治热情表现的相当强烈,但有的参与行为缺乏一贯性。

理工科大学生虽然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也基本正确,也有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但实际上政治参与行为投入不多,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还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比如:在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反映非常强烈,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又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腐败意识,如果通过行贿能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们表示可能会或肯定会行贿。

三、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他们自身政治认知和自我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环境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政治认知能力和自我认识水平的影响

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主要是对现有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规范的认同能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或决定他们的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观念和政治情感。由政治认知能力因素所形成的对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规范的印象和观点,是大学生借以形成政治情感体验并产生一定政治意向的基础。理工科大学自身的政治认知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对其政治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政治体系传播政治文化,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有着紧密的关系,换言之,广大学生在接受一种政治文化时只有具备接受某种政治文化观念的能力。政治社会化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大学生主体不具备相应的政治认知能力、评估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的话。政治体系所传播的政治文化就会失去自身的效应,达不到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滞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地方。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方面不够,与学生的交流太少,尤其是平等交流,所以广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大多没有被掌握,存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被忽视的现象。很多的高等院校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注重单向灌输和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只有受教育者内化了政治教育的内容时才是真正完成政治教育的事实,单方面的强制灌输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弱化了政治教育的功能,削弱了其效果。所以。作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没有与时代内容同步,说服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和现实结合起来,

理论没有联系实际。学生没有认识到教育的实际意义。因此,学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和信念,进而不能将教育内容外化为行为。

第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并不断冲击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上产生了某些淡化政治教育的错误观念,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政治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扮演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角色失误的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教育者不仅指高等学校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也包括那些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很大。教育者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往往会无形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们的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总是通过相互关系而从事社会活动的。在这里。个体活动不但受着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且还受着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首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思想最积极、活跃、敏感的一个群体,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以各种最新的形式和手段获取他们所需的社会信息,用自己的思维论释社会信息,体验社会环境。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很大,其中有积极向上的正面信息,也有一些消极负面信息,这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家庭和学校的正面的教育有抵消的作用。尤其是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些现象得不到解决就会消解大学生政治认同,弱化大学生政治信念。大学生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对这些不良现象恨之入骨,希望能很好的解决。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渗透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却被动延缓,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过程漫长,盛行,某些政府的行政行为相对滞后,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存在许多困惑,政治权力在不能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弱点在转型中被部分政治权力利用,某些政治权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非正常渗透,对党的领导理念和政治权力的人民性构成挑战,法律的权威被其损害;平均主义的打破产生新的物质利益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少数腐败分子和钻改革中法律空子的暴发户使社会贫富差距非正常扩大,有失社会公平,没有实现理想中的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构建带来负效应,发达的民主和现实的民主存在很大差距,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好感不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彻底性产生怀疑。上述现象不只发生于社会层面,社会转型矛盾在大学生群体里体现明显,比如,都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有的同学上学时有父母开小车送行,而有的却连旅途的路费都是通过借贷来支付。有的学生有父母所给的上万元的零花钱,而有的却要申请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大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疑问,现实困惑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4.高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逐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要与世界进行全面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世界高等教育资源来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而提高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创新。促进国际的互相交流与理解,另一方也使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价值判断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对大学生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和挑战,久而久之,会使一些免疫能力弱的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产生倾斜、偏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念。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何使广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成为合格的政治人。是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浦,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

[2]王芳,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政治教育对策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6)

[3]薛其林,伍春晖,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3,(02)

(4]张首宏,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泰安师专学报,2000,17:(02)

篇10

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经济上更加追求高效益,容易在安全生产上“缺斤少两”,难以落实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责任。同时,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量又受到人员、经费、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安全生产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如果政府的监管力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势,将会为事故隐患埋下伏笔。因此,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必须设立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建立起覆盖各行业的、多层次的、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安全设计和评价,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对企业的重大危险问题进行评价、定级和监控,对事故隐患做出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以第三方专家的身份,协助政府检查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监督指导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成为政府监管强有力的助手。

事实上,国外在这一方面早已起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中介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认证和鉴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如:日本安全监管部门对从事安全生产服务的社会组织与中介机构实行认证委托制度,对获得服务权限的中介机构委托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韩国的《产业安全保健法》规定了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并由政府拨款给予支持。

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监管的体系建设正日益完善,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正逐步加强。2014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安全生产中介市场,鼓励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提供安全评价、技术咨询、科学论证、法律援助等服务”,这为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提供了更强力的支撑。企业购买服务、安全生产协助互助、行业协会自治、政府购买服务……关于安全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形式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宁波市宁海县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占了较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该县3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还不足1 000家。全县企业规模小、底子薄、隐患多,而且自身整改力量薄弱。面对这一难题,宁海县创新监管机制,自2013年底,探索引进第三方安全咨询机构参与小微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试行小微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服务外包,将其纳入隐患信息排查报送体系,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4年8月,全县18个县镇(街道)中,已经有13个开展服务外包,委托中介机构对辖区内1 800多家小微企业进行全面隐患排查,其中900多家小微企业与中介机构直接签订了隐患排查外包服务合同并开始运转。

义乌市从用电治理、全员培训等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安全服务市场化运作。同时,加大社会化服务财政投入力度,仅在用电治理一项,4年来就投入4 500万元,培育了用电安全社会化服务市场,推动了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规范化进程。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创新安全监管思路和监管机制,结合区内部分企业尤其是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安排专项经费,借助中介机构专业技术力量,委托其对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指出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情况。

金华东阳市针对辖区内小微企业数量多、基础差、隐患多的实际,试点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托管试点,借助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专业技术力量,为小微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

此外,还有湖州南浔区、宁波北仑区等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

在实践中完善提升

建立起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市场承担大量安全生产专业化的社会事务,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服务,这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需求,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需求。那如何使这个体系更为科学、合理和多样性?

厘清权责关系。要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企业、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及专家在安全生产服务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根据社会服务组织或专家提出的建议要求,负责做好本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其安全生产法定责任不因聘用第三方机构或专家提供服务而发生转移;安监部门作为安全生产监管主体,应做好辖区内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监管和指导,协调企业、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及专家的关系,维护各方合法利益;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及专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从事安全生产服务活动,保障所提供的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检查、认证、检测等结果负责。对安全服务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社会服务组织应及时向当地安监部门报告,情况严重和紧急的可越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