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1年,教育部为了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创新,引领高职院校的教育向科学化发展,颁布了《意见》。《意见》明确的指出,到了2020年,高职院校的发挥要协调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要体现出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职业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走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倡导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路线。创新教育体制,深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社会转型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的过程,同时,也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过渡的过程,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训机构之一,因此,高度的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教育和经济、行业的紧密联系。国家把职业院校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化、专业化。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教学首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的培养就要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开办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建设出一条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机制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高职教育加强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要加强和企业之间多个领域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就是承接企业的各种项目,为企业的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学校创建起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训基地,注重对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对学生科学技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之余,举办各种创意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加强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培养。为了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和更快的融入企业,企业可以把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带进学校,派企业的专业讲师或者是相关领导到学院去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创建背景、企业主要的内部结构、企业的文化等知识,把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学生指明学生在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为今后在企业中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奋斗。
(二)政府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起社会各个行业的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制定出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接受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参与企业的实训和老师的实训,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让企业和高职院校敢于大胆的尝试,扩大校企合作的建设规模。同时,还要明确政府、企业以及高职院校教育职责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校企合作的专业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育建设资金,把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雷久相(1963-),男,湖南东安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编号:DJA100318),主持人:雷久相;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湖南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研究”(编号:11YBB142),主持人:李超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08-03
当今世界,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市场的加大开放、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而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和外显影响力。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办学特色为重点,提高高职教育经济贡献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一)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1]。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性和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2]。
(二)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地释放出不同的问题,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高职院校也有责任利用其人力、智力、科技优势去解决这些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主动而有效的社会服务才能实现其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目标,这既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也是高职院校存在的真正价值。
(三)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内在需求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承担起社会服务功能,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同时,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有利于解决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科技脱离生产的弊端,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引入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调整,激发高职院校改革的动力,使学校不断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活力[3]。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既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4]。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5]。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才服务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的高校,在为社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上,主要体现在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创办特色和优势专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学历教育,为地方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
(二)技术服务
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要善于发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利用“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及应用性科研优势,要以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目标,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三)培训服务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服务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项目。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与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受众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开展行业培训服务,为行业和企业开展各类相关项目培训,如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等。二是开展社区培训服务,为周边社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各类培训服务,如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社会待业青年培训。三是开展“三农”培训服务,为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提供各类培训服务,如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四是参加或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行业和企业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搭建平台。
(四)文化服务
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高职院校在吸收先进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要努力提升文化渗透力和辐射力,以主动地与企业、社区联合组织文化活动为重点,以组织师生开展送文化进企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为抓手,以将学校的图书资料、体育设施、文艺设施、医疗设施等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为基础,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融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而且必须在地方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与开发等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6]。
(五)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被认为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相对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大多历史较短、学科单一、科研力量较弱,但仍然是所在地方智力密集、思想活跃的地方,是重要的智密区和信息源,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拥有较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良好的区域、行业背景特点和地缘、人缘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站,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从高校使命和地方需求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应该要有勇气、有能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其基本策略包括强化服务意识、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一)强化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的先进理念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首要前提。高职院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要体现主动性和多样性, 突出应用性和引领性。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努力克服自命清高不愿为社会服务,缺乏自信不敢为社会服务以及为社会服务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等问题。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领下,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服务理念上,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
(二)夯实服务基础
高职院校要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加强“双师”队伍和基础平台建设,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二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能够胜任教学、科研,还要有意识、有精力、有能力为社会服务,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人才保障。三要结合自身办学特征及优势,着力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硬件基础建设,优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开展社会服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创新服务模式
由于地域、经济、环境、专业设置等的差别,不同的高职院校有着各自的社会服务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的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和“三下乡”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要以面向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构筑平台、培养团队为切入点,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为着力点,坚持“三个并重”, 即教师个体或小团队的自发合作与学校有组织的合作并重、项目合作与长期战略合作并重、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通过开展“政府引导型”、“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市场需求型”、“资源共享型”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7],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社会服务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四)构建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要真正地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一是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教职员工的职责要求,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 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设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将社会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专项经费支持。四是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有效的合作与对接机制,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
(五)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扩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一是拓展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8],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与政府合作平台、高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等多种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体系[9]。三是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等形式,组建以专业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联合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以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2]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16.
[3]杨洪胜.对高校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86.
[4]廖惠卿,杨燕,伍文彬,等.社会服务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04中):173.
[5]霍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6]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07(08):17.
[7]刘明星.高职院校服务“四化两型”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6-77.
篇3
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后,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投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达到社会服务领先,真正实现全方位社会服务功能,关键仍然是要建设一支体现高职特点的师资队伍。
一、从社会服务功能内涵上看对高职教师的特殊要求
各地高职院校通过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深入研究,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内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技术服务。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三是培训服务。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项目。四是文化服务。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五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
针对构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方面,不难看出,无论哪个方面,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教师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主要源于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社会服务能力应该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所有活动,如果高职教师的活动远离了他人、社区和社会,高职院校必将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必须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所有方面,都必须主动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要求。所以说,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就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社会服务要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适应社会服务上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1.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该条件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所缺少的。高职教师师资力量先天发育不足――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在教学上自身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服务社会了。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虽然教育主管单位提出把高职院校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增加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作为提升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一个途经。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很多教师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负担很重,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常常是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往往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相脱节。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与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去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认为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特别是,学校也缺少社会服务方面的激励机制,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无法激发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激励或奖励主要包括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等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办法。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照搬普通高校的要求,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未做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都不太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而是关起门来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未能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
1.增强教师主动参加实践的意识和紧迫感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教师的角度说,实践教学技能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专业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又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相对高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校企合作深入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应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工作放在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素质。在理论方面上,可以组织教师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在实践方面上,可以通过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参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确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方针,更好的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增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和紧迫感。
2.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以企业为依托尽快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提升的理想场所。在学院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加新上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升和维护原有专业实训室;积极开展实训中的新实验、新项目、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以求在校内实践室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要引进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工巧匠,达到在校内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能力和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
为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就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加强各专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实践培训的机会,有利于其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丰富教学内容,搜集教学素材,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方式,提高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外语专业 社会服务 对策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本文以外语专业为例,从专业设置及发展应该依托市场进行理性定位,突出产学研合作,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入手,提出语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改革的内容,对专业建设在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进一步讨论了外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及途径,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
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就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服务、技术等服务的。但目前外语专业在专业发展定位、产学研合作、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科研方向上与当前企业所需的外语类人才在一定相当程度上存在不对接的现象。一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过多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高职外语专业的发展,与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不同,更要注重其应用性,更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需要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撑,这样才能搞好专业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其社会价值。二是专业在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过程中,由于校企合作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导致企业不了解高校相关的专业设置,或者对外语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企业没有信心为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实习实训等条件,制约了外语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三是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者,也因为人力财力等因素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度不够,或者没有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高校、企业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区域文化特色的构建也受到一定影响。
2 提升外语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2.1 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入手,正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使专业的知识智力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外语专业作为翻译、对外经贸、文秘等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在专业定位上,首先应当确立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按照区域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精通外语,懂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外语专业应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规格方面应该突出区域经济需求的目标要求,办出特色。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建设以外语语言教学为基础,一两门跨学科专业技能培养为方向的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
2.2 充分利用专业自身资源,强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不断为区域和行业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前往产学合作单位(公司)担任兼职翻译进行翻译技术资料、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等工作。此外,外语翻译专业也可以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承接各种资料翻译等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其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在行业企业中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积极为行业企业培训外语人才。
2.3 发挥外语专业优势,深化社会实践基地的社会服务项目 第一,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尽量拓展能够发挥外语专业优势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专业素养,而且也可以此为依托开展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例如,选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外语交际能力较高的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展会,可以担任企业项目翻译、志愿者和外贸业务员等。第二,外语作为文科专业,其多元文化背景在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开展合作,进入社区参与多元文化氛围的打造,实现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第三,还可以利用外语专业校内现代化的设备,面向社会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语言能力等级考试等社会服务任务。
2.4 建设“双师”队伍,促进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外语专业要建立层次合理的“双师”结构、复合型、专家型教学团队,从而促进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可以聘请一名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数名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人员到教学队伍中,同时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实训基地或到企业挂职,鼓励全体教师取得各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 小结
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将教学目标转变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宗旨,也是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创建专业的品牌,带动整个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专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锡宏.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现状与对策[J].青海示范大学学报,2003(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张文雯,曹晔.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调查与[J].调整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篇5
【关键词】国资公司 治理模式 制约因素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国资公司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从价值形态方面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开展特殊业务形式的国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国有独资公司(企业法人)已超过1万家。自2011年上半年开始,国家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和治理,部分国资公司通过了银监部门审核被确定为一般企业,正逐步走向合格市场主体方向。国资公司成立之初或曰政府融资平台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退出平台后成为合格市场竞争主体的阶段表现为政府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治理特征,国资公司启动股本结构改造进而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公众企业后则与众多股份制及上市公司一样表现为经济型主导的治理模式。
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Goldratt博士创立的制约因素理论提出,系统最终的产出受系统内最薄弱环节的限制,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制约因素或瓶颈,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瓶颈。要想达成预期的目标,须从最弱的一环入手,才可收到显著的功效。依据该理论,国资公司的不同治理模式伴随有不同的限制因素,国资公司需要厘清公司治理模式的制约因素,破除公司治理模式的制约瓶颈,降低管理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
Gillan(2006)分析指出公司的内部治理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特征,如董事会规模、股权结构、经理层激励等;外部治理涉及政府监管、法律体系等①。高创(2009)认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他把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分为三类: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和法人主导型治理模式治理②。李维安、郝臣(2009)提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鲜明主线是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演进③。李维安、邱艾超(2010)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治理转型视角下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程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指数逐年降低,从而验证了治理转型的积极存在④。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的类型及其特征
本文按照国资公司的治理特征将其治理模式划分为三类: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行政和经济相结合型、企业法人主导的经济型。当前,国资公司整体表现为行政型治理模式和行政与经济相结合型治理模式,以上两种类型涵盖了国资公司的基本面。
行政型模式。行政型模式一般存在于政府融资平台和国资公司成立初期,这时的国资公司以完成政府融资以及土地整理为主要业务,是典型的集权型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政企不分,资源配置行政化,高管任免行政化,治理行为行政化,“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其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内的非效率,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治理成本高昂⑤。
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是指刚刚通过银监部门核准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一般企业,该部分国资公司在金融部门按照类平台管理,但已不直接承担为地方政府融资任务,按照市场规则基本厘清了财政和企业经营的界限和关系,面向市场开拓经营,进入实业产业,但地方政府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一级土地整理仍是其重要业务基础,其特征表现为政府指令和市场运作共同作用。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是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模式向经济型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期间,企业的自身市场投资经营项目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营,同时又受政府的影响较大。由于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营,公司治理成本逐步降低,治理效果较好。
经济型模式。经济型模式是指以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为基础的企业发展状态。随着国资公司的发展壮大和资本运营的深入,国资公司股权多元化,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企业和公众公司,这时的公司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法人治理阶段,表现为企业经营目标市场化、治理行为市场化。
国资公司高效能治理模式的目标导向
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观点;其二是基于德日等国的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其三是詹森提出的“开明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开明的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相结合为目标”。从长远来说,下列因素决定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目标取向:
一是公司存在的价值。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中在重要经济领域,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问题,还有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社区环境问题,垄断与居民福利的问题等等;国有企业治理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委托机制问题:公众―人大―各级政府―国资委―国企经营管理者,复杂的委托链必然导致信息的失真和管理的失灵。
二是法制的现状。我国市场经济缺乏健全的法制基础,而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条件对公司治理制度存在重要影响,这些基础条件包括法制总体框架、产权保护制度、基于社会契约缔约自由的信用条件等,这一系列制度条件的综合表现就是整个社会对私人产权保护的程度。制度条件直接决定了公司治理问题中利益相关者的维权成本。目前我国新公司法虽然引进了股东诉讼制度,但在实践中,股东维权成本太高,导致实际控制人为所欲为。所以必须强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不能仅将“股东权益最大化”理解为大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创业者的群体利益固然重要,但小股东利益涉及千家万户,缺少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是和谐的模式。
三是证券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一国资本市场将成为本土资本和国际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桥梁。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化国家而言,争夺国际资本、留住本土资本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市场导向的外部治理公司模式,率先创新地采用了独立董事制度,后又为日本仿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美国,其公司治理模式仍然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对国资公司治理效能的调查分析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国资公司的治理效能。问卷内容主要有行政指令、政府当期目标、宏观政策调整变化等项,每项风险分为严重、较大、一般、较小、微小5个维度。问卷的发放对象为东部沿海区域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银行高管、金融机构高管、国资公司高管及财务、审计负责人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7份,有效160份,对其中25份进行了深度访问。
本文将影响国资公司效能的因素划分层级,分别计算权重,并设定国资公司由高制约度到中制约度、低制约度依次分别为8、5 、3,运用模糊评价模型并结合德菲尔法,得到制约因素及制约度的数据,列表如下:
表1: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制约度
从以上计算结果得出,行政型模式对治理效能制约最大,经济型模式对治理效能制约最小,绘制国资公司各治理模式效能图如下:
图1:国资公司治理模式效能图
图中S1曲线代表行政型模式的效能,S2曲线代表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的效能,S3曲线代表经济型模式的效能。可以看出行政型模式的制约不断上升趋势,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的制约先减少后又逐步上升,而经济型模式的制约则是逐步减小。S1曲线与S2曲线交汇点M1,S2曲线与S3曲线交汇点M2,M1和M2交汇点即为国资公司治理模式变化的转折点。
提高国资公司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行政型模式的对策措施。行政型模式是国资公司主要为实现政府公共目标的公司发展模式和阶段。此时,国资公司的业务活动系由政府直接决定,政治成本较低,然而由于地方政府为实现当期目标及公益目标,并不主动按照企业发展规律考虑国资公司自身的发展,因此,需增强国资公司治理的经济性,提高国资公司自主经营度。
在行政型模式中,国资公司的工作目标由政府决定,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也需政府审批,手续繁琐复杂,时间成本高昂,因此,需提高国资公司治理的时间效率;财务成本主要来自于融资,国资公司的经营活动由政府审批,融资额、投资额以及投资方向都由政府决策,这个阶段的国资公司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利息高昂,且每年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粗放型的财务管理方式导致风险较大,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降低国资公司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成本;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实现经营目标,内部管理成本高昂,公司处于“人治”状态,因此,需完善工作机制、满足员工发展需求;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并不清晰,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不足,发生风险几率高,而且一旦发生风险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强化对国资公司治理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的对策措施。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是国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产权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受政府行政色彩影响逐步减少的公司发展阶段。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阶段,国资公司的市场项目经营由公司自行决策,相比行政型模式阶段,与政府部门行政沟通协调在减少,受政府行政色彩影响逐步减弱,此阶段需防止政府放权过大、过快,以避免国资公司的经营坏账,需建立完善的政府决策和管控新机制。
在行政与经济相结合模式中,国资公司内部决策相对节约时间,且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决策较为合理,所花费的时间代价相对较小,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需健全市场机制和进一步提高效率;该模式下的国资公司具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使得国资公司可以选择融资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融资,此时,国资公司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增多,因此,需注意降低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交易费用,减少财务成本;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减少,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此,需要关注员工独立个性的塑造;虽然开始关注风险,并对风险做出了一定的预防,但一般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鉴于政府仍然较严重的影响着国资公司的运营,国资公司与政府间相互牵制,因此,要明确双方权责,各行其是。
经济型模式的对策措施。经济型模式是国资公司经过不断发展,在产权和市场机制都较为完备、治理结构完善条件下的治理模式。经济型模式阶段,国资公司实施市场化运营,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也由公司自主决策,需要国资公司自我约束、自我强化,加强与政府沟通联系,及时获取信息,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目标的决策制定,到目标的组织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所需的时间大为缩短,在此治理模式下,国资公司内部制度完善,决策体系科学,因此,时间成本很低。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速以节约时间;融资渠道和方式更为多元化,除了常规的银行贷款外,还包括发行债券以及上市等成本更低的方式,国资公司选择性更多,财务成本因此最低。此时,需密切关注投资项目的产出和和投资者利益;经济型模式的国资公司内部结构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能充分实现规范管理经营,员工都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内部管理上投入的人、财、物更少,管理效果优良。公司员工更接近“社会人”,需进一步注重员工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团队建设;已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能使得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但需特别重视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提高文化约束力。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转型方向。国资公司各个治理模式的特征不同,影响其发展壮大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模式都与其存在的时间、地点相适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且各有优劣利弊。国资公司治理模式也都存在相应的制约因素,行政型治理模式的制约主要来自于政府,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治理模式的制约是政府与企业自身双重作用,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总体上说,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制约度最小,效能最大,国资公司应加快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模式转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青岛黄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注释】
①Gillan,S.L.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An Over view.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
2006,12(3)
②高闯:《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281~284页。
③李维安,郝臣:“中国公司治理转型:从行政型到经济型”,《资本市场》,2009年第9期,第112~114页。
④李维安,邱艾超:“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转型路径及量化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第168~171页。
篇6
一、行政效能建造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贯彻落实迅速。为有效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造,我局成立了机关行政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领导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科负责人任成员,机关效能办设在局办公室(局纪检组长兼任局效能办主任),保证了机构健全、构造有力、人员到位、工作落实。同时,我局将行政效能建造纳入到局党政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公务员年度考核,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各基层单位也成立了行政效能建造机构,推动了城管系统行政效能建造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制定方案,重在落实,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在年初即制定《*市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局2009年行政效能建造工作要点》,明确工作职责。为确保我局行政效能建造见成效,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精简会议文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督查整改、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相关科室、责任人职责。
(三)端正工作态度,强化机关作风。为进一步提高我局机关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我局从服务承诺入手,着重做好了四个方面:一是公开办事程序,我局的职能、职责及承办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局办事指南,除在办公地点上墙公示外,还在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上进行公示,方便群众了解、办事。二是保持文明用语,实行亮牌服务。我局机关所有人员一律挂牌上岗,并在接待来人、来访时做到“五个一”,即:给一张笑脸、道一声问候、让一个座位、作一个明确答复、道一声再见,有力防止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三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相结合,局机关各科室和各基层单位科室严格按照岗位分工,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首位接待或接话人员要负责对来人、来电热情答复、办理到位。四是对来文、来件推行“限时办结制”。对来文,有时限要求的,严格按时限要求办理,无特别时限要求的,在规定的15个工作日内办结;对来件,我局本着方便群众出发,能当天办理的,当天给予办理,不能当天办理的,原则上3个工作日内办理,尽量让群众少跑路。
(四)清理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治理。一是我局按市上要求对所属的12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由行政审批科集中处理,市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统一对外办理。二是进一步精简、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实行了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首席代表制和行政审批专用章制,做到既规范治理,又方便于民。
(五)实施“三项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我局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行政效能建造制度,由于执行到位,目前为止我局未发生一起服务对象投诉事件。同时,为不断增大政务公开透明度,让群众更多更好的了解城市治理工作,我局先后在局门户网站、市两台、两报和新华网*分频道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了城管专栏,对行政审批项目、行政执法责任制“三项清理”结果、便民服务措施、工作制度、违纪违诺投诉、各项工作目标进展、完成情况等涉及群众关心的问题全部予以公开。同时,我局还通过在江阳、龙马潭的各个社区增设了城管宣传栏、发放便民服务卡,推进“城管三进”(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以及开通24小时城管服务热线等多种方式,使老百姓得到了快捷、方便的服务,先后为大山坪刺园社区、北城濂溪路社区等解决了安全护栏、排污不畅等问题,收到了锦旗3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六)精简会议文件,提高工作效率。我局严格执行会议报批制度,控制会议规格、数量、规模和会期。今年,除我局与市规建局共同构造召开了*市城乡规划建造治理暨爱卫工作会外,未召开全市性大型会议,对涉及全市性的爱卫、城管工作会议,均以小会、短会形式召开系统内会议也保持以中心组学习、职工学习、工作落实会结合方式开展,提高了会议质量和效率。同时,局机关严格执行公文处理规范和程序,无因主观原因超时办理公文现象。
(七)增强效能监察力度,着力查找整改。为了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局纪检监察室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环节和发展环境建造中涉及效能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并设置了投诉举报电话(31257xx)接受社会监督。为确保我局系统机关行政效能建造的整体推进,除对局机关的服务用语、服务态度、工作程序、工作时效等方面全面督查督办,我局领导多次深入到各基层单位,督查各单位行政效能建造、党风廉政建造开展情况,针对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一提出了整改要求。今年,我局系统无一起行政效能投诉案件。
二、城市治理新亮点
(一)以人为本,加快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造步伐。一是继续实施条街巷改造,编制上报了43条街巷路灯、下水道、道路改造维护项目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枫林街等4条下水道抢险工程,阳光路农贸市场侧等2条下水道和青果湾等2条路灯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二是完成了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城区排水管网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委托重庆大学规划研究院编制*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省第三测绘工程院进行排水管网的普本文来自查和勘测工作。三是精心构造环卫设施建造,完成了泰安垃圾处理场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系统的土建和设备安装,预计在7月投入试运行;渗透液处理系统已完成工程结算和预算审核,节约经费28万元。四是完成新建公厕、垃圾库和果皮箱定点设位和维修工程设计等招投标工作;开展城区旱厕清理工作,制定了改造方案。
(二)维护有力,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一是保持垃圾日产日清,上半年清运垃圾9.54万吨,清运率100%;对垃圾处理场规范治理,实施单元式无害化填埋处理和定期消杀,覆盖填埋垃圾12000m2,绿化15000m2,达到了“国卫”要求。二是及时维护环卫设施,城区78座直管公厕、174座垃圾收集点和900多个果皮箱实行专人维护治理,新建垃圾收集点铁件3个,维修更新198次,维修果皮箱539个/次,城区环卫设施完好使用率95%以上。三是加大化粪池等环卫设施监管力度,对城区4209个化粪池和199个垃圾收集点、208个公厕进行建档治理,新建化粪池一律进行备案,现已备案19个、备案验收31个。
(三)创新模式,环卫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增强日常保洁治理,严格按照《*市2009年城市市容环卫检查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中机械化作业达40%以上,城区保洁率、“五无一净率”98%以上。二是探索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奖金待遇挂勾,在去年底在市环卫三所管辖小市片区试点,经过半年运作来看保洁质量明显提高,现着手在市环卫一所拟启动承包作业。三是增强市区城两级配合,主动与街道、社区调解,有效解决了16米以上、以下街道及社区结合部清扫保洁职责不明、环境卫生差等问题。
(四)增强监管,维护城区路面环境措施有力。一是加大散装货运车辆加盖运输力度,制定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区内建筑材料和废土废渣等易撒漏物质实行关闭运输治理的通告》,查处无证处置建筑垃圾和违章占道堆放90余件、道路污染60余件,减少了城区道路污染。二是增强洗车站(点)规范化治理,健全了洗车站(点)设置标准,对城区50家洗车站(点)实行分级(A、B、C三级)规范治理。
(五)依法行政,有效巩固城市治理效果。一是严格行政审批,审批各类户外广告191幅、占道215件、占道挖掘40件。二是规范户外广告治理,对城区户外广告、店招、灯箱、路牌等进行摸排,对597个户外灯箱、7531个店招路牌、216幅临时喷绘广告、19处大型单立型广告实行电子档案治理。三是增强占道治理,会同交警部门,规划了45处人行道机动临时停车点和15处非机动车临时停车点,逐步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四是强化执法治理,开展专项整治。开展重点整治500余次、专项整治100余次、查处违章案件70余件、排查户外广告8300余个,发放《关于规范、整治占道经营及违章搭建物通知书》3500余份,拆除棚架2000余处,规范跨门市经营430户,清除“牛皮癣”11万张(处),教导群众万余人次,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五是狠抓为民服务,及时快速处理城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突击责任区外卫生死角170余次、义务清陶化粪池24次、接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6件,收到意见反馈22份,满足、基本满足100%,办理“12345”334件、件1155件、110应急联动指令27起、排查矛盾纠纷6起,得到了群众的高度好评,收到群众锦旗3幅。六是扎实开展“门前三包”,逐步实现城区商家的规范化治理。制定了《*市市容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治理制度》,启动“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工作,全市签订责任书65561份,实现了全民参与、互动治理,为我市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卫”复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强化考核,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一是根据新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建造部市政环卫治理标准及*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准,重新修改制定了《市2009年城市市容环卫检查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二是调动了局环卫科、市环卫处工作职能,将市环卫处更名为*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治理处,专门负责对我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三是市市容环卫监督处按照修订后的《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对我局6个直属单位的市政、环卫作业及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每天检查考核,每月汇总通报考核成绩,年底奖惩兑现;对各区、县市容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监督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局系统各单位和县区不断增强市容环卫及执法治理,城市治理质量明显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局在开展行政审批集中办理,特别是启动电子政务网上审批流程后,从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要求与实际办理有出入,需要进行适当调动,主要是三个方面:
1、我局经常发生的大型户外广告设置审批、占用或挖掘城市道路审批,依附于城市道路建造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审批、因建造需要拆除环境卫生设施的审批等项目,由于每一个审批件的具体情况不同,同时也是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市容市貌等出发,必须要业务科室经办人员到现场踏勘后方可提出具体审批意见,这与政务服务中心的办理要求有一定出入。同时,现场踏勘经办人的意见对办理行政审批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是否可在网上审批程序中加入经办人意见。
篇7
[关键词]信息社会 政府改革 效能 电子政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社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是以政府是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称为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举措,政府的数字化改革为政府绩效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提高绩效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
所谓绩效是效率和效能的综合,在实际生活中,高效率并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就成称之为绩效。行政高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尤其是民主整体重要的行政目标。公共管理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利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当代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实践证明,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并促进了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增强,缓和了社会危机的矛盾。政府绩效通常可以被划分为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两个层面,其中组织绩效通常是指某一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绩效水平,而个人绩效往往是指公务员或管理人员个人的绩效水平。由于公共部门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必须由民众支付成本,公共部门功能的扩张与强化势必将增大施政成本,另一方面,公共部门是在一个竞争不足和难以严格监督、考核的条件下,花纳税人的钱为广大民众办事,往往缺乏花最少的钱、以最经济的手段、提供最优质服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动机。我国一些地方盲目攀比、大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以及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这些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主要问题,政府绩效评估是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当代公共管理改革以提高效率为目标
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建立与完善公共行政信息系统,分权与权力下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公共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以改善公共机构形象,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促使公共部门更具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英国、美国、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公共管理的浪潮,也被称为“政府再造运动”或“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各国的改革在广度、深度和成效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普遍采用工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并且都是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钱有所值和效率问题,关心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更强有力的一般管理中心,权力向资深管理者转移;强调对顾客负责,让非公共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解除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加快工作步伐,采用绩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雇员自我调节权力的减少,权力向管理者转移,吸收部分雇员参与管理过程,采用更透明的管理形式;增加更具有企业管理色彩的授权,强调责任制;采用公司治理的新形式,权力向组织战略顶层转移等。
传统的政府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机构设置的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往往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能降低等不良后果,阻碍了我们打造民主、高效、廉洁的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进程。
三、新技术革命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催化剂”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为打造新的政府模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管理的透明度,还能极大地方便公民与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三个维度影响着各国的公共管理改革。一是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治理与范式的变革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基础。每一种范式都需要有自身的技术手段支持。现代社会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主导力量之一就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通信技术,它使各种过去难以想象的改革方案变得切实可行。三是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决策分散化的变革,使得社会团体与广大公民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日益重要,他们摆脱对政府的传统依附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从而对政府治理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这一趋势为人本文明的复兴与民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当代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推行电子政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率先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的改革理念。在美国的带动和影响下,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也把构建电子化政府作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开始实施政府治理电子化的总体规划。电子政务是一个引进的外来词,我国先是有政府信息化,之后在国外的电子政务热潮下,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酝酿并启动了我国的电子政务。
对电子政务的描述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例如,电子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等,真正的电子政务绝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更不是为数不多的网页型网站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四、信息社会为政府效能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密切结合,使人类对信息的提取、传递、存储和处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高。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利用政府外部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系,既提高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又节省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部门,其本身上网开展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与传统政务相比,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政府也可以在网上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心声,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公众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提供方便,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电子政务将使政府服务功能增强,推动传统的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办事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实现科学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人性化与价值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与信息化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对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发展了以往的行政方法,而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法以其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支撑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苏新宁.电子政务理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四大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迎接党的十,进一步推进我局治慵治懒专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局机关工作效能和精神面貌有根本转变。
二、加强领导
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同志为组长、局长等为副组长的经贸局机关治慵治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把专项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各负其责,把专项治理与业务工作一起抓,要求全局人员在专项治理工作中都能起表率作用。
三、进一步提速增效
在经过清理审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的基础上,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审批服务的再提速。
1、实行急件预约制。审批服务股室,特别是要在县服务中心窗口要设立预约电话,节假日视同正常工作时间,实行急件预约,特事特办。
2、实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建立项目报件资料库,建设项目进入审批程序,受理窗口要立即通知其它相关单位,相关审批单位要分阶段提前介入审查审核,同步做好审批服务。
3、实行多部门联合踏勘制。对于涉及多部门联合审批的项目,由相应的股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现场实行联合踏勘,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4、推行代办制。按照“自愿委托、全程服务、合法高效”的原则,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要积极推进代办服务。
5、推行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制。股室要为重点项目、公建项目、工业项目等行政审批各个环节提供“咨询、协调、指导、督促”全过程服务。
四、践行公开承诺
具有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服务企业职能的股室,必须面向社会就履行职能做出公开承诺。
1、公开承诺的内容要具体可操作。对已做出公开承诺的,要根据新形势对公开承诺进行重新修订,还没有做出公开承诺的,要抓紧做出公开承诺。公开承诺的内容要在公众媒体上公布,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有诺必行、有行必果,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
2、明确监督投诉电话。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部门必须设立监督投诉电话,其中应急部门必须做到24小时受理投诉,其它部门正常工作时间必须有人接听受理。
3、相关股室要在11月15日前,在媒体上公示承诺,并向县效能办报备。
五、抓好制度建设
1、落实效能八项制度。按照省、市、县效能办下发的效能建设有关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切实抓好岗位责任制、否定报备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同岗替代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等八项效能建设基本制度的落实,形成常态,长期坚持,确保到位。
2、严格请销假制度。严格按照县政府的文件要求,严肃请销假纪律,切实抓好请销假制度的落实。
3、严肃考勤制度。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
六、深化绩效管理
要从工作分工、任务分配的源头抓起,深化以岗位目标为基础的绩效管理工作,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加强过程监控,强化绩效考评,并切实把考评结果与单位的评先评优、推荐选拔干部等结合起来。
七、规范权力运行
按照《市监察局、市效能办、市法制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通知》(南监[2010]7号)的部署要求,局各股室要深入推进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按照对内规范和对外规范两个方面的内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部门既要做好对外面向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规范行政权力、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还要做好对内有关人、财、物及议事规则等的规范工作,通过权力规范提升工作效能。
八、做好政务公开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加强公开内容的适时更新,依托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栏等平台,既做好对内公开、又做好对外公开。
九、加大监督力度
加大督查力量,按照任务完成的有关节点,明确督查标准,组织行评员、效能监督员,发动社会力量,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通过督查推动工作落实。
篇9
抓机关效能建设从制定严格科学的指纹考勤制度入手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建立工作到岗、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党的宗旨和人民的愿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无论从机关的性质和任务,还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有效途径;第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第三,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第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公共行政管理行为的一种变革,既讲求效率,又追求质量,是一项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第五,开展效能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是改变当前机关管理中不良现状的迫切需要;第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廉政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行为,是标本兼治、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机关效能建设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效能的体现者,是效能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效能建设的受益者,是客体。效能建设的主体行为是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因此,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强化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工作到岗,更好地服务客体,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同时让客体能有效地监督主体,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做到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用领导的人格去影响。在体制上解决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弊端。建立多维监督制约机制,将行政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全方位的监督之下,提高决策质量,消除不当、不良行政行为,建立良好的行政环境。版权所有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
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工作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得更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效:一是机关管理有明显改善,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机关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机关作风有明显好转,“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明显减少;三是机关中的“中梗阻”现象得以清除,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四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贯彻;五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更加落实。版权所有
篇10
一、目标
积极参与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开展机关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门前三包、院内四自”的落实,加大除害防病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职工环境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努力创建优美、整洁、和谐机关示范单位。
二、组织领导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任办公室负责人,刘丹同志为办公室成员。
三、活动重点
(一)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状况;
(二)机关办公楼、楼容、楼貌;
(三)门牌、标志牌整治状况;
(四)会议室、办公室、墙体天花板、地面、门窗清洁状况;
(五)办公桌、椅等设备整洁状况;
(六)机关食堂、厕所卫生状况;
(七)机关院坝内市政设施、环卫设施、车辆停放标志;
(八)机关内亮化工程;
(九)院内植物绿化;
(十)“门前三包”状况;
(十一)创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状况;
(十二)按市创建卫生城市要求,单位院内及办公场所除“四害”,做到鼠、蝇、蚊、蟑螂不超过标准。
四、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6月)。
召开局机关各科室和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进机关”活动动员大会,各直属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发动,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氛围,开设“进机关”宣传橱窗,悬挂标语一幅,确保职工知晓率达到100%。
(二)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7月至11月)
按照活动重点,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文明用语,节能降耗,树立廉政高效机关形象。保持办公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洁,特别是卫生死角的打扫,做好“门前三包、院内四自”工作。
(三)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12月)
总结开展“进机关”活动的先进经验,建立长效机制,争创示范单位。各单位12月初将活动总结报局办公室。
五、活动要求
(一)局机关各科室和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认真组织动员、安排部署,要落实专人负责、经费保障等必要条件,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二)各单位要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制定措施、积极整改。
(三)充分利用单位橱窗、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进机关”活动。注意收集本单位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及整改前后单位面貌的对比图片、影像资料,展现机关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
(四)局机关将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机关内各科室、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并接受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每月考核。
附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宣传标语
1.“讲党性、守纪律、保廉洁”创示范机关
2.创优美环境、做示范机关
3.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
4.创造整洁优美环境,提高机关办事效率
5.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创建优美整洁机关
6.讲文明、树新风,创建优美和谐机关
7.做好“门前三包”、“院内四自”,创建整洁机关
8.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做文明卫生机关
9.治理机关环境,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