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篇1

一、做好校本教研

“双减”工作,是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摆在学校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工作每周三坚持开展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一)确定主题,做有目标的教研。

教研主题的确立,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是避免教师在教研中无章可循的保证。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双减”主题,结合本校实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确立了一系列当下关注度高,切实亟待解决的主题,如高年级教研组确立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业管理》、低年级组的《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开展有效教学》、英语组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等主题,均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二)走进课堂,做实在的教研。

校本教研,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闭门造车式的空谈,它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活动的主战场,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主阵地。为此,我校的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借助教师授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把课堂教学中展现的经验,暴露的不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在听了杨婷婷老师讲授的《圆的面积》一课后,大家对该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顺畅的教学过程给予肯定的同时,又对她在课堂中不佳的学生活动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样的教研活动,既提高了杨婷婷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增强了我校教研团队教研力量,找到了寻求突破的切入点。

(三)互学互鉴,做有效的教研。

校本教研过程,是一个互学互鉴,不断提高的过程。教研组在听课评课中发现教研专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在自评、互评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激烈地交锋,课堂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碰撞,当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的时候,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搜集理论依据,化解实际困难。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关注成长,做发展的教研。

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教研活动,同样,教研活动,也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长足发展与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我校的教学水平一直以来都走在了全区兄弟学校的前列,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教师,无论走到哪所学校,无一不是该校独当一面,堪当大梁的教学骨干。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并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梯队建设,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优秀的业务能手,同时,青年教师的加入,也为老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了老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刚刚入职半年有余的青年英语教师陈玉霞,通过与老教师姚乃辉结对,很快便成为了英语教学能手。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活力四射,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同样,姚乃辉老师也受到陈玉霞老师的启发,改进了教学思路,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二、狠抓课堂教学

(一)深化课堂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取舍与提炼。为此,我校高度重视高效课堂改革,组织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比武。通过深入地听课、评课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教学观念也有了深刻地转变。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年轻有为的教师,如:青年教师陈玉霞,得到了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精心指点,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在此次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她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二)开足开齐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必须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尤其是音体美课程。我校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出现音体美课程被语数英老师挤占、挪用的现象。鉴于音体美专职老师配备不足,班级数量较多的现状,我校创造性地提出“语数老师下操场,英语老师把歌唱”的教学口号,深挖教师潜力,寻找教师的“闪光点”,努力把音体美上足,上好。如:李欢老师,身兼语文、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我校只有一位专职音乐老师,全校的音乐课无法“面面俱到”,于是,在音乐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她,又承担起了本班音乐课部分教学工作,在她与音乐老师的努力下,该班很多学生的音乐天赋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普庆华诞日,高唱中国红”迎国庆合唱比赛中,她们班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在场师生最热烈的喝彩。

三、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的布置情况,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社会反映最为强烈问题。因此,我校谋划部署,从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上下功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

(一)作业量及作业时间调控 

低年级(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应保证每天不超过1小时。

(二)设立合理的作业目标

每单元、每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之前,都要确定作业完成的目标,目标的确定需因不同年龄而异,因不同学生而异。

(三)分层设计作业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为学生提供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根据每天的教学情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四)注重作业的趣味性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各科作业,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知识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爱好者和主动者。

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区局组织的作业设计评比,通过评比、学习,有效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在评比中,梁会芳、靳礼霞、张一坤的作业设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张一坤老师的科学作业设计《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获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从而扭转了过去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切实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四、正视存在问题

篇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生数量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作为高校的经济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建立了“奖、助、贷、减、勉、勤”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和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大部分贫困生能自强自立,懂得感恩,也有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还不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辛勤培养和教育缺乏感恩,不懂得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抱怨父母工作差、收入低,不愿在同学面前提起父母的工作等;对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缺乏感恩,少数贫困生对负责资助的老师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学,不仅没有说过一声谢谢,还时常抱怨学校资助不公平,资助金发放太慢,这让学校资助工作者心寒;对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缺乏感恩,部分学生认为社会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个别学生虚报个人材料,以期获得学校的资助,而且在得到学校的资助后对资助金存在挥霍和浪费的现象。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因素。

(一)父母对孩子的过份宠爱

在中国家庭里,大多父母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从不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他们对子女的照顾无微不致,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把所有的个人抱负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了一种“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片面的教育方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失去了爱的责任,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的感激之情,到长大后自然不懂对父母感恩。

综观我们现代中小学的教育,大部份学校都只注重升学率,没有办法逃避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对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仅限于加强文娱体育等;对学生的减负也仅表现为减少补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对思想品德教育讲起来要高度重要,但做起来并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且德育内容单一,形式传统,很少涉及感恩等相关主题的教育。当前,高等院校也往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大家生的思想教育少之又少,对贫困生的资助也多在物质层面,不能很好地将资助与教育相结合,过份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忽视了应有的感恩教育。

(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今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只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盛行,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中部分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助者不懂得感恩施助者的种种现角,也对大学生感恩缺失产生了暗示效应。

(四)个人交往经验的不足

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往往把他们子女的学习作为第一位来抓,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人际交往根本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家庭中没有与其身份相等的交往对象,往往只是父母自上而下的告诫,存生代沟。贫困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往往比较自豪,也很自信,但进了大学以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囊中窘迫,又会变得自卑、自尊心特别的强,使得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放弃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形成了人际关系的障碍。这样,很难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无法感受别人的存在,无法体验别人的感受,无法知觉别人的利益,更无法感恩他人。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懂得感恩父母、学校和社会。”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充分了解贫困生的感恩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贫困生往往存在经济和心理的双贫困,心理不良比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更突出,高校在积极帮助贫困生度过经济难关时,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应当及时化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心理影响,让感恩教育收到实效。第一、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如在新生入校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的贫困生进行有区别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通过专业的引导和帮助,让受助学生认识到,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必然产物,摆脱那种贫困就低人一等的思想。第二、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与交流。高校教师应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对自己合理定位并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为他们创造更多锻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第三、积极为贫困生寻找和创造勤工俭学机会。学校资助部门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联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参与勤工俭学,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克服自卑心理。

(二)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

认知是行动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先识恩、知恩,才有可能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因而,学校感恩教育应首先让贫困生对感恩有所认识,让他们懂得所获得的关心、帮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第一、通过课堂教学,增进贫困生感恩的认知度。在思想道德休养、基本原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应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贫困生学会自我认识,进而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第二、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受助者感恩认同度。“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如让学生更多的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深层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而目前学校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学校可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助者进行有目的地实施感恩教育,使受助者的心灵得到启迪、感染和升华。第三、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受助者感恩践行度。实践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一定要将感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将钱直接送贫困生手上的简单做法,加大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力度,让受助者参加劳动,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磨砺他们的意志和品格,使他们能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

(三)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要做好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感恩学校对自己的信任、感恩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并把感恩的心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感恩。同时,要加大对优秀贫困生感恩他人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典型事例来教育和激例贫困生。第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文化。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感恩。如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等为主题的征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的演讲以及爱心捐赠活动等,倡导学生自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培养贫困生“知恩图报”传统美德。

(四)拓宽感恩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