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范文

时间:2023-04-05 21:2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夫与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夫与蛇

篇1

农夫听了,惺忪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立刻伸手拾起了蛇。蛇连忙道:“你是要将我卖掉吗?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我的伤势好转了,皮愈合了,我的价值将是现在的两倍。所以,聪明的人啊,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农夫笑着说:“好吧,那我就等你伤好了再回来取你吧。”说着放下蛇转身便要走。蛇忙叫道:“好心人,将我丢在这里,我将会尸骨无存,别说胆,就是皮也保不住呀。到那时,你岂不是世界上损失最大的人吗?”农夫停住脚步,感叹道:“真是一条知恩图报的好蛇!”说着便重新拾起蛇回家去了……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农夫醉醺醺地从外边回来,看了看爬在床上的蛇,苦着脸说:“蛇老弟,你什么时候才能痊愈,什么时候才能卖个好价钱?我可已经为你花了几十块钱了。”闻听此言,蛇显得痛苦万分,半晌才慢慢地说道:“农夫老兄,对不起,我知道我现在不但没给你带来任何收入,而且还让你破费了好多,我真的好内疚。虽然我的伤还未完全愈合,但我愿意马上出卖我的身体,以报答你的恩情。”说完一行泪水从它狭小的眼睛中流了出来。蛇一边抽噎着一边继续说道:“农夫老兄,我有点儿饿,你能再最后喂我一次吗?”农夫眼含着泪说:“当然,当然。”说着将早已准备好的田鼠给了蛇。

蛇吃饱了,哭得更凶了,说道:“农夫老兄,为了节省你的开销,我们现在就走吧,解开我的绷带,我要与你同行。”农夫听了,虽有几分不忍,但还是解开了蛇的绷带。蛇悲伤地说道:“老兄,我们就要分别了,让我们最后亲近一次吧。”农夫也觉得有点伤感,毕竟蛇是为自己赚钱嘛!于是就将脖子凑近了蛇,蛇翻身跃起,一口咬住了农夫的脖子,农夫“啊”的一声瘫在了床上,指着蛇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为什么要害我?难道你忘了是谁救了你吗?是谁养了你这么多天,是谁治好了你的伤吗?”蛇笑了笑说:“我并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你救我,是因为你想用我的身体换钱;你为我治伤,是因为你想得到更多的钱。”农夫忙说:“就算你说的是事实,但里里外外的,我也跑了不少腿,无功劳,总该有点苦劳吧!”蛇轻蔑地笑了笑说:“如果我不说我可以为你赚钱,你会为我而奔走吗?你是在为你的钱财奔走。如果你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我想我是会报答你的。”说完,蛇便匆匆离开了,而农夫则在痛苦中死去了……

农夫若不是财迷心窍,就不会轻信那奸诈、狡猾的蛇,引蛇入室,最终丢了性命。这一切都因农夫的贪念而起,是它促成了农夫与蛇悲剧的重演。

篇2

且说那条在冬天冻僵后被农夫救了的蛇,在过了数年之后,年老临终前,便对它的儿子说:“孩子,当年有一个农夫在冬天救了我,而我却误以为他要把我拿到街上卖给餐馆,一口咬死了他,恩将仇报。这是为父年轻时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这些年我一直活在愧疚之中。现在你也长大了,替父完成一个心愿,如果遇到农夫的子孙,定要尽全力帮助他,用你的忠心来弥补为父犯下的过错。”说完便撒手去了西天。

蛇儿子十分伤心,它仰天长叹道:“老爸,我一定会完成您的遗嘱!”说完便埋葬了父亲整理了行装,向村头的方向游去。

它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农夫之前所住之处。远远地它看到有个人走了过来,定睛一看,原来他便是农夫之子,它朝他走了过去,谁知当他一看见它时,举斧便砍,蛇儿子吓坏了,迅速往边上一躲,慌忙道:“我不是来吃你的,我是来向你报恩的。

“报恩,报什么恩?”农夫的儿子疑惑道。

“我父亲当年被你父亲救了以后,却误会了你父亲,恩将仇报,咬死了你父亲,因此他十分后悔,让我至死为你效劳。”蛇儿子诚恳地说道。

农夫的儿子听了这番话后,更加生气道:“原来你就是那条咬死我父亲的蛇儿子,向你这种忘恩负义之蛇类,我信你才怪,拿命来!”说罢,举斧便砍,蛇儿子十分害怕,它一转身躲进了草丛中。

农夫之子在草丛中找了一会,不见蛇儿子踪影,便扭头就走。待农夫之子离开之后,蛇儿子感到十分委屈,但它转眼一想,当年的确是父亲做错了,现在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于是它又悄悄地跟在了他后面,以免他遭不测。

无巧不成书,农夫之子因走时心怀怒火,疏于观察,一不小心就踩到了箭毒蛙,箭毒蛙出于本能便向农夫之子吐射出了快速死亡之毒。就在这时,蛇儿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箭毒蛙之毒液,农夫之子见此状况就一斧头砍死了箭毒蛙,这时,蛇之子奄奄一息了。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农夫之子不解地问道。

篇3

1、主要讲述了农夫好心救了一条蛇,而蛇却不知回报。

2、《农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相传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

3、故事的中心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给您拜年啦!真情系你我,友谊常浇灌,又至小除夕,新年弹指间,愿你快乐每一天!

3、为了不凑热闹,提前向你问好。 农历春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非凡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

4、我小时过年,有一大群小孩子提着纸灯笼,各家乱转,回来的时候,口袋里装满了好吃的。

5、幸福是丰富多采的,只你专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幸福!国庆节快乐!

6、望友见讯如见人,时刻勿忘朋友心。 羊年运程零时的钟声响彻天边,新年的列车准时出发。

7、食神吻住您! 给烦恼记一个数,给忧愁留一个停,给成功定个规则叫行!

8、铃响回荡在我的耳中,随着记忆渐渐清楚;雪花飘落在我手心,随着笑脸慢慢模糊;幸福定律落在了你的手心,谁会给你安慰,圣诞的夜晚有我与你相陪。

9、它驮去一个难忘的岁月,其事业将一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给你的问候留一句话叫:十一与快乐同行!

10、十月,良辰美景;国庆,佳节喜庆;短信,传递真情,祝福,浪漫温馨;快乐,如影随形;幸福,必须肯定。

11、把祝福洒满在这个漂亮的夜晚,随着快乐的风来到你的身边,让幸福的感觉缠绕在你心间,平安夜,真诚祝愿你平安如意!

12、跳着马年的舞步,唱着羊年的金曲。 愿好运时常光顾给你,失败像流星雨永远淋你,财富像垃圾随处可以捡到,幸福伴你一生像黏胶一样粘着你不放。

13、老朋友,祝您开业大吉,祝开业庆典圆满成功。缤纷礼花闹云霄,音乐声声传美妙。

14、羊年贺词春风洋溢你;家人关怀你;爱情滋润你;朋友忠于你;我这儿祝福你;幸运之星永远照着你。

篇5

一、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目前,广大男性外出打工己成为不争的事实,留守在村的妇女无疑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家庭发展的主力,广大农村妇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韧性挑起了大粱。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副产业并重发展。土地是农村人赖以生存的瑰宝。自古而今如是。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的收入,己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所以广大农村妇女己不再满足土里刨食,而是在不断寻求新的生产方式。

二是村容村貌有所改变。“房前屋后柴草堆,泥泞坎坷路不平,家禽牲畜多便溺,生活污水四处流”,这便是旧农村的现状。*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五年的努力,农村旧貌换新颜,在这其中凝聚着广大妇女的不懈努力。男性大量外出务工,把广大妇女推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风头浪尖,在清除街道两旁积累多年的柴草、垃圾,实行家禽牲畜集中圈养,建设生态庭院等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居环境明显改变。

三是生活质量较大跨越。广大农村妇女在从事传统耕种的基础上,大多数农村妇女都从事其他副业,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妇女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以往串门、说闲话和“打麻将、斗地主”的现象很少了,取而代之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种植方式方法、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常见问题的讨论成为妇女农闲讨论的主题。

四是乡风文明谱写新篇。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各种创建活动,争创文明家庭、和谐村镇,摒弃封建、愚昧的传统风俗,抵制赌博迷信等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括方式:她们以强烈的责任感,热心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她们积极参与小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优化青少年教育环境,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抵制社会丑恶现象,积极营造团结友爱、和谐进步的良好氛围,为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村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农村妇女自身素质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

(一)妇女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但农村妇女普遍偏低的综合素质,成为制约她们发挥作用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在思想意识上,仍有一都分妇女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思进取,缺乏参政意识,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在经济意识上,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妇女缺乏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精神,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不敢冒风险、创大业:在家庭生活上,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妇女仍然把人生理想、个人生活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扮演着从属的角色。二是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文化科技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妇女素质普遍较低,掌握的实用新技能有限,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技术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导致农村妇女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差。三是信息缺乏。广大农村妇女信息闭塞,不能及时地掌握现代化农业技能和一些政策信息。

(二)侵犯妇女权益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通过认真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效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但在政治、土地、婚姻等方面仍存在歧视妇女,侵害妇女现象。一是妇女的政治民利实现得不够充分,在绝大部分农村,村民代表中女性的比例较低,农村妇女的民利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利不能保障。一些出嫁女、离婚妇女及其子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继承权受到侵害。同时,家庭暴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虐待生女孩的妇女和不赡养老年妇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薄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农村妇女的新变化,对基层妇女组织和妇联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状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引领妇女发挥作用受到一定的阻碍。基层妇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妇联、村妇代会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活动的正常开展,难以充分调动妇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引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村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如何更好推动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需要包括妇联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一)提高广大妇女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广大妇女和家庭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唤醒农村妇女的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要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各类先进妇女典型,宣传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发家致富。

(二)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素质。要结合巾帼科技大讲堂括动,不断拓展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内容,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面向备层面的广大妇女,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培育一批新型农村妇女,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能的创业女能手。

篇6

一、当前农村妇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十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支农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农村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3元,已经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妇女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受传统观念、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学费负担过重、高等学历妇女流向城市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的学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素质偏低不仅使农村妇女面对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而且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成为影响妇女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资金项目不足。2003年以来,市政府在全市城乡实施了小额信贷工作,市妇联也积极与市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开展了针对农村妇女的小额贷款,许多农村妇女从中受益。但有的妇女因为没有担保抵押,有了项目也贷不来款;有的妇女虽有抵押资本,但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农村妇女小额贷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和扩大生产的需要。

3、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各级妇联组织参与和群众的自发组织下,全市建立各类农村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569个,发展妇女龙头企业220多家,培养女经纪人2057名,在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占农村劳动力60%的农村妇女劳动力相比,妇女经济组织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一些组织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局限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提供市场信息等几个方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4、生存环境有待改善。在去年召开的女村官座谈会上,女村官提出的55个问题中,主要集中在人畜饮用水、道路桥梁、土地海域承包、招商引资等方面,尤其在经济基础较差的村,由于缺乏统一的村庄规划、给排水设施、垃圾集中处理、清洁能源利用等,这些问题尤为突出。从全市乃至全国范围来看,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和居住条件差、社保水平低等仍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5、民主参与不够。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采取各种倾斜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力度,女干部的决策能力和自信心有所提高。但在村一级政权中女性参政比例偏低、增长缓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与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60%的状况明显失衡,必然影响农村妇女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妇女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能否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从解决农村妇女存在的问题入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农村妇女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妇女的生力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是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一书中,极为深刻而又精辟地阐述了妇女与社会进步的天然关系:“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取决于妇女的素质。”因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的先决条件。要以传统美德为积淀,以现念为引导,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培育新型女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提高妇女素质,必须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农村妇女。一个国家的伦理道德水平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传统美德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表现为传统美德的淡化、信仰危机的出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代表要割裂传统,而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书写新的篇章。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必须广泛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人文关怀凝聚人心,用民族精神强化理想,用传统文化厚重基础,强化农村妇女的民族意识、主体意识和振兴意识,引导她们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提高妇女素质,必须用现代的意识理念塑造农村妇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妇女在计划经济时代享有的保护政策逐步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调节和激烈竞争所取代,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利因素和弱势心理逐步显现。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要用学习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意识与理念教育和塑造农村妇女,消除不利因素和弱势心理,转变她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自尊自强的思想品格,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境界,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健康优雅的形象气质”的女性时代精神,倡导时代新风尚,树立生活新理念,展现女性新风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开放成为一种要求、进取成为一种习惯,引导她们超越性别自我、建立个性自我,超越生存自我、建立经济自我。

——提高妇女素质,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农村妇女。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号召农村妇女“上学去、上网去、学外语去”,广泛开展百万妇女学习奉献活动,即:“百万妇女学科技、百万妇女学技能、百万妇女学外语、百万妇女学法律、百万妇女做奉献”。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扩大教育扶贫资金中妇女的受益面,突出解决好经济落后地区女童失辍学、高等教育女性比例低等问题,提高农村妇女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要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培训阵地,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科技普及和转移培训,发挥网上致富女能手的作用,建立网上培训点和信息传递站,提高妇女电脑网络应用能力;发挥龙头项目带头人的作用,全面推广“订单式”培训模式;发挥各专业协会的作用,研究推广新的实用技术,定期进行科技培训;发挥巾帼农业专家团的作用,针对产业项目需要,不定期送科技下乡;发挥文化中心户的作用,利用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对农村妇女进行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

(二)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是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全国范围来看,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市农民收入虽然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经济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妇女占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妇女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的经济水平。因此,必须以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资金为后盾,以精品基地为依托,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巾帼网上致富工程、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转移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妇女收入实现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引领农村妇女扩大生产、走向国际。

——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壮大经济合作组织。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给传统的小农经济带来强大的冲击,现阶段只有把广大农村妇女有效地组织起来,积极帮助农村妇女应用技术、开拓市场,才能有效地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因此,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妇女典型,不断扩大再生产,建立产、加、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要发动农村妇女按照产业、兴趣等建立各种横向妇女组织,推广“妇代会+协会+研究会”模式,强化服务、指导和扶持,通过妇代会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实现妇女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对接,引导更多的妇女参加到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来。要学习借鉴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培训农民技能、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扩大组织规模,规范组织制度,强化组织职能,使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在现代科技、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之间,为农村妇女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更大、更广泛的国际化、产业化链条中,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强化项目资金扶持。项目和资金是当前制约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扩大生产的两大瓶颈问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动态,建立妇女增收致富网,致富信息,介绍致富项目,引导农村妇女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点、产业发展和自身优势的庭院经济项目,形成庭院经济专业村屯、一条街及示范户;要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村妇女发展基金和针对农村妇女的小额信贷制度,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充分利用特困母亲救助项目循环资金,采取开发式扶贫方式,为贫困妇女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她们通过自身发展摆脱贫困;要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建立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为妇女提供技术、项目和岗位,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发动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手工艺品生产、家庭小作坊,建立“农家乐”等,在二、三产业中谋求更多的岗位,由务农转向务工经商,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发展精品示范基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精品化示范基地的支持。要引导农村妇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畜牧等五大优势产业,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发展一批集科研、生产、营销、示范为一体的“妇”字号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妇”字号农产品品牌。以基地为依托,以品牌为示范,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开展科技结对等科技服务活动,带领农村妇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是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农民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传统的生活习惯、居住方式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彻底改变,与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和谐家庭为基石,以美化家园为重点,改善农村妇女的文化环境、文明环境、居住环境,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

——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繁荣群众文化。实践证明,以妇女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协助文化、科技、司法等部门,定期组织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法律下乡活动,把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送到村头田头,把致富知识、文明新风送到农民家中;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根据业余自愿、健康有益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广泛建立农村妇女文化活动阵地和各种妇女文艺队伍,积极开展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社会新风貌的文化体育活动和扶贫助困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村妇女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妇女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活动,清除封建迷信、赌博等陋习,活跃农村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建设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要大力开展“学习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富裕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主题实践活动,有效整合美德在农家、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廉洁家庭等活动载体,进一步规范对十星级文明户的管理,拓展创建范围,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创建水平,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学习兴家、节约持家、廉洁护家。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后备人才。通过建设和谐家庭,使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追求,都能在家庭生活中享受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都能相互关心,相互沟通,共同营造团结和睦、奉献进取的融洽氛围,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绿化美化家园。农村优美清洁的居住环境,不仅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舒适温馨,而且可以使农村妇女在共同优化、携手维护的过程中树立城乡生活等值的理念,产生共同愿景和共富情结。要发动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和支持村庄规划建设和以“四个五”为载体的村屯整治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污染环境的事不做、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上,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庭院经济高效化”三化合一目标;要深化“三八”绿色工程,开展“增收致富绿化美化家园”竞赛活动,组织妇女绿化荒山荒坡,建设经济生态林带,改变部分农村妇女靠天吃饭、向资源要收成的现状,引导农村妇女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共富之路。

(四)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是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广大农民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大小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只有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妇女的创造性,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率和贡献率。因此,必须以维护权益为基础,以激励创新为动力,以民主参与为保障,积极调动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快速发展。

——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必须完善维权保障体系。只有有效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合理的法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树立大维权意识,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网、咨询投诉网、法律援助网、社会救助网、司法保护网、维权监督网等网络,壮大维权力量、延长维权手臂、拓展维权阵地、增强维权实效;要强化源头参与,推进维权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积极呼吁和参与立法,推动政府及时解决涉及农村妇女利益的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使农村妇女能平等地分享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要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使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生育价值、人格尊严、地位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营造性别平等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要强化疏通引导,立足于引导方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大局,加强对农村妇女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和农村妇女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对农村妇女中存在的困惑进行积极的引导,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妇女的生存与发展;要强化贯彻落实,积极协调、推动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解决好孕产妇死亡率和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等问题,推动各项指标和任务的实现,促进农村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必须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精神激励的做法,物质利益成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杠杆之一。因此,要把尊重农村妇女的首创精神与尊重农村妇女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妇女和各类专业协会进行自主创新,开展巾帼科技发明竞赛等活动,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村妇女的自觉行动;要研究探索农村乡土女性人才成长的规律性问题,畅通以各种妇女组织、团体会员、妇联执委和妇女代表为主体的发现和推荐女性人才的渠道,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乡土女性人才信息体系,争取政府把农村妇女人才列入农业人才培养规划,纳入政府表彰序列,为农村女性乡土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水平,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打造培育多种模式的巾帼示范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信用社 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以正轨金融为体,以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化农村金融体系。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增加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优化了农村地区的资本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生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势头不匹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城乡金融产业差距进一步扩大等障碍,最终表现为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地区融资困难等现实问题。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罗剑朝,2010)。在当前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时局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面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对金融供给的强烈现实需求时采取了规避策略。农村金融通过从农村地区吸收存款资金,转而将金融信贷资金投放到非农村地区的方式,加剧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度,直接加剧了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农村金融创新系指农村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变革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农村金融工具和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方式,以赢取超越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及农村金融工具盈利水平的超额利润。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金融理念创新、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创新、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等内容。作为农村金融行业的龙头,农村信用社应当在农村金融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通过拓展农村金融创新思路,积极研发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大力控制农村金融创新风险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事业的稳健发展。

制约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效能的问题分析

(一)制约农村金融创新效能的农信社市场机制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奥地利经济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复兴思潮冲击金融领域,金融业内普遍兴起一场要求放松政府金融管制,以恢复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变革的要求。各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变革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由此开启了金融创新的黄金时代。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步开放,全球化金融创新浪潮逐步蔓延到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尚不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金融资源配置新模式尚未有效确立,从而制约农信社以金融市场主体的身份自主创新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当前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通过人事安排制度渠道干预农信社的日常运营,进而削弱其金融产品创新效能。依据《公司法》,农信社的产权制度结构是基层农信社通过参股的方式对上级农信社拥有实质性控制权,但农信社的上级联社却掌控基层农信社的重要人事任免权,并以此权为枢纽来控制基层农信社的人、财、物、信息等关键资源及农信社的关键事项决策。作为农信社实际控制方的地方政府更多关注于区域金融安全问题,农信社上级联社更多关注与金融系统的稳定。这使得农信社在尝试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时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诸多制肘。

既有的行政化制度约束是制约农信社建立高效市场机制的关键。农信社政府主管部门利用其手中行政权力绕开金融监管相关法规制度来影响农信社的日常运行。政府主管部门掌握农信社高层人事安排,借助人事制度安排可以间接影响农信社的战略运营方向和日常业务。从产权制度角度来剖析,农村信用合作社采用的是基层农村信用社控制上级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模式,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产权控制权归属基层农村社所有。但现行农村信用社的人事制度安排则采取由省级农村信用社控制基层农信社的高级管理人员任免权的金字塔式制度安排。省联社在行政干预基层农信社的战略决策和日常业务运营的同时,并不为基层农信社的运营风险直接负责,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责权匹配性,进而导致基层农信社在运营决策中丧失必要的决策自,因过于重视执行上级领导意志而背离利润最优化的市场目标。

(二)制约农村金融创新效能的农信社金融产品创新问题

其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受区域范围内市场垄断力量制约,各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金融产品的动力。与城市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激烈竞争不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运营主体相对单一,区域市场间条块化分割情况严重,区域内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区性垄断问题,这使得农村地区各类金融机构小富即安的心态较为严重,缺乏积极开拓面向三农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动力。

其二,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上缺乏系统布局。各农信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各自为政,缺乏与同行或相关行业间建立服务三农型金融产品创新的战略合作关系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社内创新为主,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有针对性的服务三农事业的内涵;且各类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控机制设计缺乏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验证,农信社缺乏通过设计金融产品组合的方式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再者,各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创新同质化情况严重,缺乏以树立本社核心竞争为导向的异质化金融产品创新,从而严重削弱农信社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以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的能力。

其三,各级政府及其金融监管部门在支持农信社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制度设计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农信社的服务三农型金融产品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政府、农村实体产业、服务三农的中介机构、农村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等,亟需各级政府积极牵头组织并以强力推动各界积极参与,方可有效提升服务三农型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的成功几率。银监会联手央行于2008年《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通知,但随后各级政府的配套政策却缺乏有效跟进。金融产品创新在运作初期的成本支付水平较高,且存在与既有金融系统不协调的政策性高风险。地方政府在税费减免、资产评估与变现的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从而提高了农信社金融产品创新的制度成本。

(三)制约农村金融创新效能的农信社运行问题

其一,农信社的传统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股东权益最优化为其组织使命,但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创新提出了农村区域经济利益最优化的目标。农信社为扩张业务规模的需求,启动了面向资本市场的大规模融资计划(冯果等,2010)。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信社的股权结构,也随之改变了农信社的合作式金融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传统上以服务农户为核心的公司运营理念。农信社的组织利益目标最优化与农村区域经济利益目标最优化在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层面产生了冲突,且该冲突难以在现行农信社的组织架构下得以有效解决。

其二,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所有权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职业经理人有着通过推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以实现其经营业绩迅猛增长的强烈冲动,但却对于由此引致的农信社运营风险飙升考虑甚少;农信社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失利及由此带来的所有者权益损失将由所有权人承担,职业经理人可通过跳槽的方式逃避其责任。这一权责利失衡的制度安排最终表现为所有权人与职业经理人在面对农村金融创新项目时,分别采取审慎与激进态度的差异,难以达成一套较为中正客观的系统性风控方案,从而降低农信社金融创新效能。

(四)制约农村金融创新效能的农信社风控问题

其一,农村信用社在实施农村金融创新战略过程中的风险暴露根源之一在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对象对自身信息的了解与认知水平高于农信社,信贷对象利用其与农信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采取不利于农信社的信息披露策略。为了规避由信贷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风险,农村信用社通常采取调高信贷利率的方式来弥补信息不透明风险所带来的风险损失。这一策略显然将激励市场中的信贷对象及潜在信贷对象采取更为激进的隐匿信息的策略来应对农信社,其实质结果将淘汰农村信贷市场的优质客户,导致整个农村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进而增大整个市场风险。

其二,在实施农村金融创新战略过程中,道德风险是导致农村信用社风险暴露的诱因之一。农信社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其中道德失范的部分员工将会采取利用农信社管理漏洞来损公肥私,从而使得导致农信社的常规化风险控制系统失灵,导致其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暴露。农信社的客户企业也存在道德风险。部分信用评级较低的信贷客户通常会采取违反信贷契约的策略,将信贷资金投放于高风险项目,一旦投资失败,信贷客户则可采取破产或逃废债策略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农信社,从而加剧农信社系统风险。

其三,在开发面向三农的金融创新产品时,农村信用社还面临着诸多系统风险因素的威胁。诸如作为金融产品价格基础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引致的金融产品风险;农村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突发性巨变,使农村金融产品风险评估所依赖的基础参数发生变动,导致农信社风险失控等。农信社难以通过强化内部风控管理的方法来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

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方式

(一)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金融运行机制创新

其一,立法机构应当优化当前金融法律体系,以便创设适合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业务的软环境。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市场化趋势使其所有者权益资金及债权资金来源多元化,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员工及客户的金融素质相对低下的现状迫使农信社采取非正规化运作模式以揽储和揽取信贷客户。立法机关应当结合当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来修订《商业银行法》,从法律层面确立诸多农村自生型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身份,并将其纳入当前金融监管体系中(朱辉,2010)。

其二,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变革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严格准入制度,转而以相对宽松的备案制来激励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金融监管当局还应变革当前农村地区银监制度相对松懈的现状,转而强化对农村金融组织日常运营层面的监管力度。通过丰富农村地区金融组织形式,增大农村金融组织供给量的方式,可以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促使各农村金融组织在严峻的竞争压力下,积极开拓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并严控金融业务风险,进而提升整个农村金融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并不等同于脱离外部金融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当转变传统的准入资格审批式行政监管模式,转而建立起以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领域及资格负面名单的方式来放松对金融创新活动的遏制。

其三,地方政府建立与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业务相配套的信贷担保政策体系。虽然扶持三农事业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所肩负的核心组织使命,但当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摆脱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使命的动向,转而将其业务发展重心放置在各级城镇金融市场上。究其根源,盖因三农相关金融业务的利润水平相对较低且业务风险相对较高,与农信社追求利润最优化目标相背离。公司化运作模式要求农信社应当以营利为企业运营目标,而地方政府则出于扶贫或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诉求,对农信社提出了政策性信贷的要求。政策性信贷既可能降低农信社的盈利水平,又可能增加农信社的信贷风险。地方政府应以政府信用和配套财政资金的方式主导支农型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为农信社的政策性支农信贷业务提供信贷担保,以提升农村信用社风控水平,强化农村地区信用创造能力。

(二)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其一,农村信用社应在深入分析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基础上,实现对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内容的创新。农村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农民群体在选择金融业务内容时,通常采取选择传统金融业务的保守策略。农村信用社应当根据农民群体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开拓传统存款金融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的迅猛发展态势,积极开发农民养老储蓄、医疗储蓄及子女教育专项储蓄产品,促使农村居民将存款期限长期化,进而提升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安全水平。

其二,农村信用社应当积极创新贷款产品,充分满足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在从国内市场冲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的海量资金需求。正规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偏好于向大型国企和跨国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从而使得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中小生产型企业普遍受到贷款难问题的困扰。作为农民自组织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应当提升信贷产品研发水平,积极为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针对握有大量订单的乡镇企业,农村信用社可以提供订单质押贷款。针对存货周转期相对较长,且存货贬值概率相对较低的乡镇企业,农村信用社可向其推介仓单质押业务。针对农户种植类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则可开发以农房和土地为主的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张梅等,2012)。

其三,农村信用社应当紧跟世界金融产业创新的最新动态,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业务。以碳汇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衍生品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相关碳汇金融制度安排、碳汇产品交易相关金融服务、低碳项目投资及融资等业务内容。自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京沪广等十二家环境交易所,但受以农民为交易主体参与度较低问题的制约,其碳排放权交易量过少,碳汇市场运作效率低下。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开拓可与碳金融市场对接的金融产品,例如可为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林业碳汇项目投融资提供金融支持,将面向农户出售基于有机碳交易品或循环碳汇交易品的理财产品等。

(三)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结构创新

其一,农村信用社应当以服务三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导向,通过清晰界定农信社产权的方式来为农信社决策者打造一个产权约束机制,进而提升农信社的决策效能。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机制建设正处于理论探索和金融实践深化阶段,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性构件,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在农村信用社中切实推进。通过完善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农信社可以建立相对清晰的农信社董事会、社长与社员之间的权责关系,从而为农信社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法人主体地位和独立行使经营决策权奠定制度基础。

其二,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并健全社内的权力制衡机制,以有效杜绝非理性决策行为对农信社整体利益所造成的伤害。当前农信社的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权责被部分架空,使得农信社的基层普通会员难以通过既有的三会机制来有效保障其自身合法产权权益。农信社应当以有效恢复三会实权和完善信用社章程建设为切入口,建立其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权力分工系统,并强壮农信社监事会的监察权和对违反农信社章程的直接责任人的惩治权。农信社的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有效发挥将可有效治理当前农信社的社长权力独大的问题,通过对社长重大决策按类别分别提交理事会和社员大会审议的方式来有效遏制农信社的重大决策风险。

其三,农村信用社应当优化对社内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关键员工的薪酬激励制度。在激活农信社三会功能以有效杜绝农信社重大决策风险的同时,农信社应当通过健全核心员工和管理者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方式来将农信社的运营绩效与员工个人薪酬挂钩,进而有效提升农信社的日常运营效率。农信社的薪酬激励制度制定者需审慎考虑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并以充分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来制定该制度,以确保制度的实施可行性和制度对激励对象的吸引力。管理层及核心员工的个人风险是诱发农信社日常业务运营风险的关键。通过实施针对管理层及核心员工的薪酬激励制度,农信社可以将员工个人切身利益与社集体利益相关联,从而有效控制运营过程中的员工个人风险。

(四)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理创新

其一,农村信用社应建立金融创新产品风控管理委员会,针对金融产品研发部门和业务部门提出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方案实施严格的集体审批制度。鉴于金融创新知识专业化特征,农村信用社应当严格实施金融创新项目个人负责制,将金融创新责任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更为了解该产品的风险特征的产品设计者个人。农信社的金融创新产品风控机构应当积极探索农村金融规范化市场秩序建设路径;深入剖析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日益翻新的金融犯罪活动的行为特征及其防范策略;并深入摸清金融消费的消费行为习惯及其最关切的利益焦点,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其二,农村信用社应强化对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动态控制系统,对于处于研发阶段的农村金融新产品与新服务,农村信用社应当对其实施严格的金融产品压力测试,确保该产品在较为严峻的宏观金融生态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资产安全性。考虑到农村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农村信用社在将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时,应当制定缜密的风险防控预案。此举可确保在风险预警事项发生时,农村信用社有充裕的风险应对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的扩散,有效预防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三,农信社应积极深化与保险机构和信贷担保机构的合作水平,通过合作开发金融与保险衍生品的方式,来分散农信社的金融创新风险,确保农信社这一农村地区金融巨头的金融系统安全。各级农村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审慎考虑对农户的不动产抵押信贷业务风险,积极探索以完善农户不动产抵押相关金融业务监管制度体系为突破口来有效控制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在资产金融化过程中可能爆发的系统性风险,进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活力。

其四,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强化机构间的风控信息交流与合作。通过完善以 “一行三会”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风险联合监控系统,可有效控制农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对象为弱质性产业的农业,地方政府及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具有指向性的扶持性的农村金融制度来帮助农信社克服涉农信贷业务的收益风险。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建立面向农信社及其客户群的农业金融保险机构,为参与涉农信贷业务的农信社及其客户提供信贷保险服务,以有效分散涉农农业金融服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罗剑朝.积极稳妥推进农地金融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方案设计与配套条件[J].开发研究,2010

2.冯果,李安安.金融创新视域下的公司治理―公司法制结构性变革的一个前瞻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0(6)

篇8

 

1 涉农保险与涉农信贷互动机制的现状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输出基地,农业生产需要承担巨大风险。农村“信贷+保险”主要指农村金融机构在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时,同步提供责任保险的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在农村信贷中引入保险机制,有效转移农民因自然灾害所承担的风险。

 

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可有效分散贷款风险,并使农户具备有效的贷款抵押品,但是涉农银保互动机制的建立需要政策法律及各相关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结合是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涉农保险可以为涉农信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保险业为农村信贷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过程中仍存在着重重困境,主要是农业的脆弱性、系统风险过大导致保险公司内部无法消耗,保险成本相对保险收入过高。两者如何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是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 涉农保险与涉农信贷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涉农信贷覆盖面窄。涉农保险险种单一

 

当前农村市场中贷款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从贷款的角度看,与保险相结合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比例较低;从保险的角度看,表现在信贷机构对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支持力度太小,缺乏相应的信贷产品,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开办涉农保险业务。

 

2.2 当前保险公司对农业信贷缺乏布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部分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认为农业信贷多为小额信贷,业务风险低,损失可以得到相应的控制,缺乏农业保险的意识。目前,黑龙江省的保险机构绝大多数分布在县级以上地区,县以下乡(镇)基本上没有保险机构,保险服务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

 

2.3 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贷款难

 

农业保险在农村的认知度有限,农民缺乏对保险产品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不愿购买相关保险,因此部分客户对农业信贷及保险有抵触心理。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大规模长期贷款要求抵押担保,而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三农”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抵押的范围较狭窄,导致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局面并存。

 

2.4 县域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县域相关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现有涉农经济多元化保险需求。由于农业产业脆弱,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缺乏,涉农保险营运困难,农户对农业保险支付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突出,由于缺乏农户和中小企业征信平台,农户、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互不了解,即使有保险公司居间出具保单,仍难以产生互相信任的机制,结果可能造成银行对农户和中小企业放款不积极。

 

3 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机制。

 

3.1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立法进程

 

应加快制定《涉农保险法》,明确政府的职责,保险的补贴力度,激发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涉农保险法》的制定有利于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稳定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法律的基础上,完善涉农保险与涉农信贷互动机制。

 

3.2 涉农信贷与保险业务创新是建立黑龙江省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机制的重要支撑

 

涉农信贷与保险创新和服务方式应当适应涉农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从农业、保险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为主线,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建立保障有力、运营高效的农业政策体系。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解除县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之忧。

 

3.3 联动互惠机制是建立黑龙江省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机制的前提基础

 

构建完善的涉农保险、涉农信贷互动机制,加大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的政策优惠扶持力度,在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的基础上,加大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的政策优惠扶持力度,提高保费等补贴标准。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倡导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联动机制。

 

3.4 立足“三农”。加大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业务创新力度

 

针对“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特点,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合作机制创新加快县域农业信贷与保险互动机制的建立。加快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必要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以解决创新的内部激励问题。发挥乡(镇)作用,做大做强信贷产品,对涉农产品进行开发,促进三农产品全面发展。

 

政府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督政策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支持,通过市场竞争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建立涉农保险与涉农信贷互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9

关键词:有机农业;外部性;社会福利;财税扶持

有机农业是在“化学农业”“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较快发展。根据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研究报告,全球有机农业用地从1999年的1100万hm2增长到2014年的4370万hm2,有机市场规模从152亿美元增长到800亿美元[1]。这期间,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对有机农业扶持的力度。美国2002年以来,陆续实施了资助有机农业研究、分摊有机认证成本与有机转型成本等政策,以扩大有机产品供给[2]。欧盟有复杂的补贴标准,包括有机农业转换期补贴、维持补贴、认证补贴、农业环境补贴等[3]。其他如澳大利亚[4]、日本[5]、德国[6]和瑞典[7]均有扶持政策。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比较常见的产业扶持政策,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农业的非均衡理论、农业的弱质性、多功能性等[8]。政府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除了常规的农业补贴理论外,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一是新兴产业理论,对新兴产业进行扶持是产业结构政策一个重要内容;二是基于有机农业外部性,外部性带来了市场机制失灵,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其核心是矫正市场机制的失灵。谢玉梅等认为欧盟长期以来对有机农业生产发展的直接补贴及配套服务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9];尚长风等认为有机农业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土壤养护、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的安全等[10];政府基于外部性对有机农业进行财税扶持带来的社会福利变化、政策效果差异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力图从理论上分析这一问题,为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找到更为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有机农业外部性与社会福利损失

按照有机农业的一般定义,即“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选择优良生态环境的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11]。显然,有机农业是具有“外部性”的产业,“外部性”是福利经济学一个重要概念。从理论上看,发展有机农业将面临由于“外部性”带来的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问题。“外部性”是指“生产和消费行为可能会强加给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人以成本或收益”[12]。由于不使用或者基本不使用化肥与农药从事生产,有机农业生产过程显然可以减少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可以减少碳排放。相应的有机农业提供的产品除了“私人收益”之外,还存在“社会收益”。“一件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MPB)是用它提供给购买者额外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社会边际收益(MSB)是社会从生产单位的产品中得到的额外满意程度”[13]。因此,有机农业存在边际社会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的现象。这样单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产出水平低于最优水平,从而社会福利不能实现最大化。如图1[13]私人边际收益、边际外部收益、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分别为MPB、MEB、MSB、MSC,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均衡产量为Q0,但考虑正的外部收益,社会最优产量为Q1,在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后社会福利损失为三角形ABC的面积。

二、政府扶持政策分析

由于有机农业正的外部性,这为政府对该产业进行政策扶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有机农业产业进行扶持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同时产品要能按照有机产品标准进行销售必须经过认证,这构成了有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政府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财政补贴,即政府直接补助厂商使得产品能够实现相对较低的价格;二是税收优惠,即政府通过低税率或者零税率支持有机农业;三是认证费用补贴,即政府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认证费用;四是技术创新支持,即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技术创新,甚至直接提供一些通用技术研发经费。为了说明问题的简化,假定有机农业的边际成本保持不变(边际成本递增情况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论,另外边际外部收益MEB的大小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论),于是有:

(一)财政补贴

假定生产者按照不变的边际成本MC=P1提品,在Q1产量水平时,全社会经济福利=梯形A′CBP1的面积,如果产量增加到Q2,政府需对每一单位产品实施补贴为P1P2,此时产品价格降低为P2,政府补贴数量为P1B′DP2,消费者剩余增加额=P1B’DP2+CB′B面积,生产者剩余减少额=P1B′DP2,因此社会福利净增加为三角形CB′B的面积,这样通过政府干预克服了外部性带来的效率损失从而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如果采用部分补贴,政府需对每一单位产品实施补贴为P1P3,产量增加到Q2′,同理社会福利净增加为四边形CBFE的面积,显然,政府补贴的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现象(图2)。

(二)征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如图3,由私人边际收益MPB决定的均衡产量为Q1,考虑到外部性,则全社会经济福利=梯形P1DEA′的面积,现在政府对产品征税,假定每一单位产品的税额为P1P2,征税后产品的供给价格提高到P2,政府获得的税收为P1P2BC,如果不考虑外部性,社会福利损失为三角形BCD的面积,如果考虑外部性,征税之前全社会经济福利为A′EDP1,征税后全社会经济福利为梯形P1CFA′面积,考虑到政府获得了税收,社会福利损失为梯形CDEF面积,大于不考虑外部性情况下的社会福利损失,考虑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损失增加了四边形BDEF面积,这说明因为外部正效应,征税后的社会福利净损失远远没有外部性情况,如果对有机农业征税将带来较大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三)认证费用补贴分析

假定初始均衡的产量为Q1,如果考虑认证费用,则供给线上升为P2=MC+CC,产量下降为Q2,如果政府补贴全部认证费用,产量又恢复到Q1,此时认证补贴为矩形P1P2FG的面积。显然,如果不考虑外部性,此时将会带来三角形EGF的净福利损失,如果考虑外部性,则会增加梯形BDFE的净社会福利;如果政府补贴部分认证费用,则供给价格上升到P2′,此时社会福利净增加BCHE。显然,政府补贴认证费用的对社会福利增加的边际效果是递减的(图4)。不仅如此,政府对认证费用进行全额补贴有可能会带来社会净福利的减少。在图5中,假定MSB、MPB的位置保持不变,MC+CC位置保持不变,MC+CC与MSB相交于I,过I点做一横轴的垂线与MPB相交于K,则政府对认证费用的补贴的上限为矩形P2IKP0的面积。显然,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产品的边际成本为MC,如果政府对有机产品的认证费用进行全额补贴,即矩形P2MRP3的面积。则均衡产量固然可以扩大到Q3,但带来了三角形IMN社会净福利的损失。

(四)技术支持政策

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产成本高,如果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则有机农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将会大大增大,社会福利也会大大增加。显然,如果政府支持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边际成本从MC降低到MC′,产量从Q增加到Q′,因为技术进步是一次性投入,这样在不考虑技术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社会净福利的增加为梯形PBB′P′面积,显然政府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进步可以较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图6)。不仅如此,有机面临比常规农业更高的技术难度。例如由于不使用或者基本不使用农药,因此对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大,这均决定了有机农业技术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常规农业,通常企业很难承担;加之技术进步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这决定了有机农业技术进步要更多依靠政府投入来实现。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证实。美国重点扶持研究项目,2014年农业法案对有机农业研究补贴支出达到1亿美元,是2002年的67倍。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文体教育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 养老幼托服务 环境治理 信息共享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物品。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特征不同,生产及生活方式也不同,村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偏好自然也不同。所以,各农村地区应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按照“贴近需求、相对集中、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层次、更多种类的公共服务,以更好地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与偏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养老幼托服务、环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务等,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而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设施,包括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园林绿化、交通邮电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一)科学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做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要重点做好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实情,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

(二)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

强化干部及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明确市、乡镇(街道)、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保障建设及管护工作的贯彻实施。

(三)建立多元主体的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四)进一步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加快对老化农田设施和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水利工程体系,大力改善城乡水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体教育服务

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功能,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包括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农民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台、老年学校、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等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体教育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及日趋多样化的文体教育服务。

(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并优化农村文体教育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结构

一方面,强化培训,提高现有文体教育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强化竞争和业务考核机制,保障农村文体教育服务队伍建设。

(三)构建农村公共教育体系

农村公共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进而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完善健全的农村公共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增长;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保障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效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将基础教育经费全部实行预算统编,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当前,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经费不足,机构性质不一,人员编制管理不规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建立良好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工作机制,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直接导致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严重影响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公共卫生职能的落实。

(一)建立疾病预防体系

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预防为主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二)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定向培养适用人才以及鼓励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等措施,培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同时,以人事制度和投入体制的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展技术扶贫、技术教育等手段,吸引和留住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三)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通过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卡,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主选择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措施,促使服务机构改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建立运转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四)建立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民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促使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态度。

农村养老幼托服务

由于农村城市化拉动以及农民生存压力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空巢家庭,老人和孩子成为留守者,生活得不到照料,情感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影响了老人安享晚年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社区应积极探索养老幼托服务功能,尽力为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提供日常照料,满足其情感需求,保障留守老人照样安享晚年,留守儿童照样健康成长。一方面,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高效整合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针对不同经济状况的留守老人,分别或配合实施经济救助、集中供养、社区居家照料等多种救助和服务方式,使留守老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切实满足其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基本保障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另一方面,满足留守儿童的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切实保障其能够健康成长。农村社区可以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扶持下,以社区学校为平台,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学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关怀以及日常照顾,满足其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切实保障其健康成长。

农村环境治理服务

农村环境的质量,不仅关系着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城市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所提的“农村环境”主要指农村卫生环境和治安环境。当前,我国农村卫生环境的主要特点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等。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以及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的健康。此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逐渐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致使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农村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保护质量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可借助农村社区这一载体,开展环境治理服务。

第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其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第三,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建设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定期对各地农村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全面落实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奖促治”政策,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农村警务战略,开展农村社区治安服务,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农村信息共享服务

适应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农村社区须发展信息共享服务项目,逐步建设覆盖城乡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推进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进而强化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如:对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资讯,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失业救助、社会保障等政府服务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对家政物业、商品配送、法律服务、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等,以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的共享。但重点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信息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及时调整更新服务信息,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它特色服务

各农村社区除积极发展上述服务项目,切实保障相应公共品投入之外,还应在努力争取政府大力支持,调动市场、社会、农民参与供给积极性,保障供给资金来源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地域类型、生产生活方式等积极挖掘、创新具有社区特色的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社区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趋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公共品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农村社区,可依据市场需求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等特征,对其开展从业道德以及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帮助其实现就业;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农村社区应成立灾害应急服务中心,对社区内居民开展经常性的防灾抗灾、自救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同时,建立预警救灾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农村防灾救灾能力;以养殖业或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社区,可成立养殖或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支持、销售渠道等,以提高养殖户或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增收创收。

综上所述,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还需要市场优化、社会协同以及农民自身的参与,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雅群.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以L市Y县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2.王健,徐睿,陈艺.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中的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探索[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3.柳艳丽.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