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坚持做好新到图书的入库登记工作,做好图书分类、整理和新书的验收、编号、签证工作,所有入库图书,都必须建立图书台帐,做到帐物相符。并协助教研组作好教辅用书的筛选工作。
二、当好读者参谋,及时向教师推荐有关教学参考资料。
三、认真执行图书、报刊、杂志的借阅和赔偿
制度,做到先入帐、后借阅,并按时收回。
四、负责执行图书借还制度,做好借还记录,读者借还书时,要仔细核对,认真检查所还书籍的完好程度。
五、负责图书报废、遗失和赔偿工作,及时清理图书
归还情况,及时呈报师生所借图书的损坏、遗失与赔偿详细清单。
六、按时开放图书阅览室并认真做好开放准备及收拾整理工作,保持图书阅览室的安静、卫生,制止大声喧哗。
七、做好学生分班借阅图书的组织工作。
八、对师生进行爱护书籍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守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2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给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提供便捷。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了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该应用不仅给读者带来方便,而且能够减少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可见,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依旧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计算机技术改进了图书馆工作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
传统图书馆管理中一般采用的是手工借还方式,其借还手段比较单一,容易出现错误而且文献服务效率不高,因此在过去的图书管理中经常出现问题。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开始在自己领域引入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中毫不例外。在图书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图书馆服务器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的所在位置,也能方便读者查看自己的阅读情况。这种方式为读者节省了许多翻找图书的时间还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减轻了难度,从而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而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服务范围比较小,仅仅局限本馆内。而在图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开始向社会化和开放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功能十分强大,利用互联网传播功能可以让文献资源得到共享,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并供传播所用,对跨地区、跨行业网络查询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使得图书馆管理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对其他信息资源的融合功能,为读者、学校、社会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信息资源服务。
2.计算机技术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方式
图书馆具有文献集存、文献整序、文献传递、智力开发和社会教育的智能。传统图书馆管理一般是由人工进行图书馆文献的收集、登记、整理和统计工作。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原来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些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并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代替了原来手工业务的工作方式,让信息化、自动化和程序化管理应用到了图书馆中的各项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后发现,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还实现了信息的系统管理,让图书馆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就是要让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由计算机来完成。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馆员的职责就是单纯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而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馆员的职能和业务水平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馆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管理图书馆还需要指导和监督图书馆信息系统,使其更加完善。比如,如果读者想要阅读书籍时,要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明确图书馆流通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采购工作的合理和优化。另外,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除了可以将原来的图书馆采编、借阅、数据库建立和更新等各项业务转化成计算机自动处理外,还在图书馆各个层面的工作中增加了管理和统计功能,大大减少了人为纰漏、错录、漏录等情况,并能对人为失误进行纠正,保证了图书馆管理的精准性。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1.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联互补
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图书馆的繁杂的工作,但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书籍与文献是不可能被其取代的。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要做好相关整合与衔接性工作。
2.创新管理观念与理念
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具有特色环境与活动,同时还具有特色服务与馆藏,其拥有的藏书种类与规模更多、更大,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发展需求,受馆藏数量与开放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库资源,为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支撑。
3.提高?D书管理人员素质
过去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就是单纯的管理图书馆,实施现代化管理后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管理人员需要作出调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为了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图书馆可以采用以下办法:其一,可以安排一些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二,采用绩效考核手段,定期安排考核,考核合格的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没有通过考核的要对其淘汰。而且要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资收入成正比,给工作人员提供动力;其三,提倡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创新,对于创新效果好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其四,图书馆要和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方面的合作,为图书馆输送高素质人才。
4.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
篇3
伴随着现代化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关于中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也日益深入,而中学图书馆又肩负着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以及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重任,因此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怎样能够直接应对学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实际难题,改进学校图书馆里的基础工作已经成为了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本文将主要就通过对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这一设计思路的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展开了相关探究。
1实施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的构想和设计
“班级化”管理即就是将学校图书馆当中的图书资源,依据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差异,采取“班级图书阅读角”的方式分配于各个班级之中,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图书借阅,经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实施更加细致的管理。
1.1图书分组
文学组:包括有中外文学名著、中外散文、现当代名著、小说等;诗歌语言组:中外诗词精选、名人演讲、优秀写作范文等;心理教育读物: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心理学、社交礼仪等。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综合类的组别。
1.2流动形式
选取复本较多的图书,每组图书一般选定为10~15册,并打印图书清单两份,一份同借出图书流动,另一份由图书馆予以保存,从而起到借书卡的作用。在借书的过程中每一班级依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借阅统计,将图书以整组为单位进行借出与交换,并且还可进行以组为单位进行交还借阅,亦可全部交还后再借阅。随每一册图书所流动的借书卡全部交由班级管理员进行保管。在图书馆中给予每一班级单独开辟一处书架格,并予以标识,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的图书借阅与归还,同时整体好借阅清单。
2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1明确班级管理员
对于班级图书管理员的人选确定是实施图书“班级化”管理的重要核心,对于这一人选的不但需要其自身热爱读书、乐于助人,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操作:首先让同学们自我推荐或联名推荐,在所有推荐出的人选当中由班主任与班委明确出3人,以交际能力强且在同学当中有较高认可度的同学为优先人选。具体的管理方法包括:第一,将图书采取集中式管理,三名图书管理员轮流管理,每人管理一周;第二,将所有借阅读书采取分组保管,每名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自己所保管的图书。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协商决定。另外在图书管理员的人员中,要尽可能的保证男女同学都有,从而使借阅的图书能够符合男女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2班级管理排架
图书在进入到班级之后,无论是采用集中管理还是分组管理的方式,在借书时较为简便,学生在拿到图书后仅需在借书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将书卡交给管理员即可,但是在图书交还的时候就较为麻烦,必须要对着借阅清单挨个查找。由于班级管理员对于图书分类不够了解,而各类借阅图书的类型与次号又没有规律性,因此导致排架出现困难。对于这一问题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解决:在将图书借阅到班级后,对图书利用书标另行予以编号,在每一本书上均标注出自身的班级及相应的次号,标的顺序,同打印的借阅清单一致,这样无论是那一组类型的图书均依据书号便能够有序的排列起来,而且也能够与其它班级的图书进行区分。
3深化班级化管理的思路探索
开展“班级化”的管理,是对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是针对学生读书实践活动的一种有效推动。积极开展形式种类多样的班级读书活动,即就是对“班级化”管理的有效延伸与拓展。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对中学生要加强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一定的文言文能力的培养。并且对语文教学的具体任务目标也作出了量化。以上相关规定及要求均促使中学教育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以及语文创新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正需要借助于对图书的“班级化”管理,来构建起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一道桥梁。通过实施各类的班级读书活动,能够极大的丰富“班级化”管理的内涵,同时促使班级化的管理能够成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例如可以开展“我的读书体会”、“中外文学名著读后感”、“我的第一本课外书”等征文活动,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广泛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篇4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虚拟化
1云图书馆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安全问题
1.1云图书馆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云图书馆物理资源逻辑划分、云系统资源分配与管理、不同用户的操作系统和云应用系统隔离、物理硬件与操作系统分离的关键技术。虚拟化技术将云系统资源逻辑划分为一个大的资源池统一管理,根据读者云阅读活动需求采用高效的云系统资源调配算法,将应用系统不同层而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存储分别隔离开来,按需为用户分配云系统资源,实现了云系统物理资源的集中逻辑管理和动态分配。虚拟化技术简化了数字图书馆对云资源的表示、访问和管理过程,并为用户使用云资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接日,确保能够透明访问。虚拟化技术可根据用户云阅读活动资源需求和使用量进行相应的资源管理、分配与优化,为数据中心的迁移、备份、灾难恢复及负载平衡提供最优化工作模式。此外,虚拟化技术通过对用户、应用、资源和负载的逻辑隔离,降低了用户对特定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了资源的动态管理性和可扩展性。此外,虚拟化技术可根据云图书馆读者服务需求和负载现状,建立弹性伸缩的应用系统架构,依据云阅读服务需求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和管理、调度,具有较高的云资源管理效率和较低使用成本。
1.2云图书馆虚拟化应用安全问题
(1)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架构复杂
首先,随着云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内容的扩展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数据中心虚拟机数量和虚拟化系统复杂度快速提高,虚拟设备补丁修复自动化和虚拟系统结构科学性,成为制约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可管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其次,随着云数据中心底层硬件设施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与传统IT环境相比硬件系统可靠性和可控性减弱。如何采取虚拟化手段实现硬件设备的有效逻辑隔离,并实现虚拟机之间通信和信息交互的有效监控,是防比虚拟机之间相互干扰、拒绝服务攻击、虚拟机溢出或者隐蔽信道的有效途径。第三,云图书馆应用服务具有业务量突发性和服务内容不可预测性。因此,虚拟化系统架构随着读者服务内容与模式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点虚拟机的创建、修改、关闭或者迁移具有突发性和位置不确定性,传统的安全防御体系和方法不能有效确保虚拟化系统安全。第四,随着云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虚拟化应用深入,恶意代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网络窃听和非授权访问等因素,始终是影响云图书馆虚拟化安全的主要方而。此外,获得云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系统和读者管理系统的管理权限,也成为黑客攻击云图书馆和窃取保密信息的途径。
(2)虚拟机应用安全隐患突出
首先,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同一台物理服务器可虚拟化为多台虚拟机,并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以不同的工作模式为不同用户服务。因此,不同虚拟机之间无法采用传统的网线、交换机、防火墙等物理手段实施虚拟设备的物理隔离,仅通过虚拟机监视器和隔离模块实现逻辑上的隔离,多台虚拟机共享同一物理设备。其次,云图书馆数据中心虚拟机会根据用户服务要求和负载现状,在同一物理设备中的不同虚拟机或不同物理设备上的虚拟机之间进行迁移,导致虚拟设备地址、端日变化频繁。在提高虚拟机应用灵活性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虚拟设备管理、设置的复杂性。第三,黑客可能利用虚拟机隔离和虚拟化软件漏洞,绕开底层安全管理系统而获得宿主机的完全控制权,进而实现对物理设备和虚拟机的完全控制,造成云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停比和保密数据丢失。
2云图书馆虚拟化管理与应用安全对策
2.1建立规范科学简单高效的虚拟化安全防范体系
建立规范科学简单高效的虚拟化安全防范体系是降低云图书馆虚拟化安全成本和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在虚拟化安全防范体系建立中,应系统分析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应用类型、安全隐患、安全防御投资收益比,确保安全防范体系高效、可靠、可控、经济;应坚持传统安全防御方法和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化防御措施相结介的原则。首先,在建立针对物理宿主设备传统IT防御体系的前提下,针对虚拟化管理、应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需求,建立以虚拟化软件刀片防御为主的安全体系。在确保防御系统简单、易控的前提下,实现防火墙、VPV、入侵防御、应用控制、URL过滤、反僵尸网络、防病毒及身份识别等全方位立体防御。其次,应依据虚拟化设备安全需求将虚拟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安全级别的虚拟化组,并定制专门的安全管理与防范策略。云系统可根据不同虚拟化安全网关的负载量实现虚拟化安全防护过程中的负载均衡。第三,云服务提供商应建立高效、可更新的恶意软件虚拟化防护数据库,并及时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通过无程序的安全防护提高防御的效率和安全透明度,为云图书馆虚拟化安全管理与应用,提供入侵检测及预防、网页应用程序防护、防火墙、一致性监控、记录文件检查等安全服务。
2.2提高虚拟化应用密钥和数据管理安全性
密钥管理安全、有效性是确保云图书馆用户访问安全和数据保密性的前提。首先,在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建立初期,系统管理员应与云服务提供商协商,建立科学、高效、安全、经济的密钥使用体系,确保密钥在使用过程中既能满足用户安全需求,又不会因为过于复杂而降低系统性能和影响密钥易用性。其次,云图书馆密钥管理系统应实现与云服务供应商系统的分离,确保云服务提供商技术人员无法通过云系统超级管理权限,获得云图书馆密钥的建立、查询、修改、使用权限,并建立有效的密钥粉碎和过期失效制度。第三,密钥的管理应符介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规律,符介密钥生成、使用、储存、备份、恢复、循环使用和删除周期过程,不会因永久性密钥存在而导致虚拟化安全事件发生。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环境下提升数字图书馆有效性与服务能力的关键技术。在降低云图书馆建设运营成本、提高数据存储性能和灾难恢复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云图书馆系统组织结构和运营可控性的复杂度。与传统数字图书馆相比,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图书馆而临着更严重的安全威胁与不稳定因素,传统的安全防御环境与措施已不适用于虚拟化环境。因此,只有将人员、虚拟化安全技术、读者云阅读服务模式、有效的规章制度相结合,在采取新的安全策略前提下不断提高云图书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为读者提供安全、高效、满意、低碳的云个性化数字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房晶,吴昊,白松林.云计算的虚拟化安全问题[J].电信科学.2012(04)
篇5
[关键词]数字化 图书馆 知识形态 信息存储 网络信息 服务平台 管理素质 管理创新
一、现代环境下,图书馆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一)图书形态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的概念及工作内容的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的概念名称也出现了新的分类,形态上有纸质图书和非纸质图书之分,技术上有电子图书和传统纸质图书之分;图书馆所涉及的管理设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转为现代化操作管理。图书管理集成系统把传统工作流程数字化网络化。从采购、编目加工到典藏、流通,行政管理,书目查询,达到了规范、准确、简洁、快捷,提高了工作和服务效益。各流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和谐,消除了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下繁琐重复的操作。图书书目数据一次形成,全程共享。
(二)知识信息存储方法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存储知识信息,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要收藏目标。以馆舍建筑为储藏空间。其特点是占有大量时间和空间,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发展人类知识的丰富进步,日益体现出储藏空间的不足,势必要扩大馆舍面积,使储存所需物理空间越来越大,从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否则,唯有削减储藏数量,从而导致知识信息流失和破坏。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化图书馆,把知识信息数字化,把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虚拟化,以服务器等设备为存储地,其体积小,容量巨大,从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储存空间不足的缺陷,使图书馆微型化、数字化、环保化、集约化,使图书馆发展进入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三)知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及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了过去的服务时空、地域限制,扩大了服务用户数量,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日益体现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特点。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切实体现出信息资源价值使用的公平公正。读者接受知识信息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上读者通过阅读纸质页面图文信息得到知识,现代网络通讯环境下,读者又能通过阅读各类荧屏电子页面等方式获取知识信息。阅读过程上,有传统的视读、有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听读、视听,在阅读中有娱乐,在娱乐中阅读,可动、可静,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知识信息阅读的方式丰富多彩,使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
(四)知识形态及传播效益的变化
人类知识形态受制于科技的发展。传统知识形态,是纸质印刷型,传输介质是印刷型文字、各式纸张,技术上靠的是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内容上呈静态文本或静态图文形态。知识传播方式与途径靠的是交通运输手工搬运口传身授和储存租借等。图书馆是知识存储与传播集中地,物理属性下的平台手工操作,在知识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发生传播关系,用户与知识载体之间是身体与纸质载体之间的单一关系。进入工业化时期以至今天的网络时代,知识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当今时代,人类文化知识迎来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传播时期。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带来了知识形态的多元化,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电子技术,光、磁盘技术等,缔造出各种生动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态。用户与知识信息之间,变为身体与多元知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用户接受知识信息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元化,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进步使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益和速率得到空前提升。
(五)图书馆文化环境的变化
知识信息网络化,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文化资源。这一文化环境的变化,迫使图书馆不得不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姿,进行除旧革新,融入这个主流环境中去。图书馆应把知识信息数字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肩负起搜集筛选整合传播的重任,同时开发创新自己有特色的数字化数据库,成为网络文化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图书馆秉承着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优秀传统,在净化网络资源,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头羊。
(六)竞争对手的变化
过去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与传播方面可以说是起着主要作用。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它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使得图书馆产生生存危机感。网络信息特点是知识量大面广,信息共享性强,传播速度快,内容动静结合,收阅界面生动优美、活泼有趣,能吸引用户快速便捷快乐娱悦地享用所需知识。互联网传播知识信息的优势,客观上影响到了图书馆的“人气”,使图书馆供人们猎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图书馆如果一旦失去了读者,就会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幸好,由于人们阅读心理、阅读习惯、阅读环境甚至阅读卫生等原因,传统借阅方式、自备图书方式和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等获取知识的方式尚处于并存状态。人们获取知识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图书阅读方式。但来自网络世界的竞争显而易见。面对竞争,图书馆不能麻痹大意,要随时而变打造自己的新形象,以丰富、优质、便捷、生动有趣的资源吸引用户。其中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不能不引起图书馆的重视。数字化信息服务,是社会之所需,是时代之要求,又有利于能源、空间、资金、人力节约。数字化图书馆,它很可能代替传统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必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七)国际信息环境的变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其它一些领域的一体化。作为文化建设领域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正显现并向信息一体化方向迈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信息载体出现了由单一纸质型向纸质印刷型和非纸质印刷型并存共荣局面的变化。图书馆藏用体系也发生了变化,藏,由单一纸质型知识储藏转向多元型知识储藏,用,知识信息的服务由单一租借形式向开放式辐射式共享式转化。当下,信息全球化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各方面产生着影响,并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建设也日益显现出信息一体化趋势。过去分阶层,分区域,分单位,分层次的呆滞的图书馆体系会逐渐被打破。
(八)社会需求的变化
现代通讯技术(如网络、计算机、手机)日益普及,知识信息高速增长,日益膨胀。人类对于知识信息的服务越来越要求精确、高效、便捷。人们需要随时随地就能做到搜询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工作效益。携着一部多功能轻便设备就是带着一本超级百科全书,应急所需,问题随时就能解决。人们的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科技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积极性俞来俞高涨。社会需求的变化,图书馆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迫使图书馆开拓新服务模式、服务品种。
二、新环境新变化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平台,走数字化信息服务之路,是大势所趋
网络文化如火如荼的发展,不能缺少图书馆这一节点。图书馆如果固守传统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其前景只会越走越窄,成为文化服务领域的弱旅。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独特优势,扬尘推新,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技术,将馆藏图书、资料数字化,搜集筛选整合网络资源、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及时转变服务态式,革旧图新,构建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使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服务效益最大化。还要打破本位主义,打破地方主义,切实融进网络世界,增强竟争势力,成为网络资源的强有力的生力军,为网络资源增砖填瓦,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时时增强综合素质
要建设好功能强大为用户所欢迎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团结协作。这对全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人人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切实关注图书馆发展方向,认真研究图书馆与社会需求关系的变化态势,走开拓创新之路。图书馆人员要与时俱进,自我施压,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文化。更新观念,突破旧的管理思想,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否则,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势必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达不到新环境下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新标准,图书馆也完不成对现代用户服务的目的和宗旨。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时时注重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素养等软硬素质的培养提升。
例如,图书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图书管理系统操作知识和技能、网络知识和网络使用基本技能、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数据库开发技能、网站基本知识及网站建设基本技能、有关设备、软件操作技能和知识等这些硬素质。
例如,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人本意识、健康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软素质。
这些素质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和谐、共存并举的,应综合渗透到血液中去,落实到行动中去,形成工作的良好意识惯性和行为惯性,确保图书馆开发服务内容和品种、创造性地开拓服务空间。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变化,时时注重开发人才资源,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潜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储备,图书馆要利用好丰富的知识信息储量,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力争服务效益最大化,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小彦.视觉传播:成像技术、知识形态与艺术批评【J】.当代美术家.2008. [1]
[2]侯顺启.和谐社会与图书馆管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6.[6]
[3]彭敏.浅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 时代报告.2011.[11下]
篇6
一、读者服务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1.了解读者需求,主动为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信息参考
图书馆的出发点是为读者提供并获得文献信息与智慧,因此,读者问题是图书馆的中心问题,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着眼点。通过咨询台、BBS、读者问卷调查、学科馆员等多形式多渠道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主动为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有效信息参考,做好文献资源建设,以真诚的态度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使每一位读者都有一种被关注、被关怀的感觉。
2.提供读者自助服务
读者自助服务方式最初是以开架借阅的形式出现,如今读者自助服务从开架借阅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演变发展为在一定条件下,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灵活地完成以前由图书馆馆员所做的很多工作。在图书馆实行大流通、大开放服务中,实现自助借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读者将选定的书刊放在自助设备的平台上,便可自动进行识别、记录,只需几秒时间,即可完成借书。读者自助服务方式不仅能够方便读者,而且充分调动读者主观能动性,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营造了自由、和谐的气氛,减少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极大地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3.实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服务方式
图书馆通过改变借阅方式,延长开馆时间,开展多样化服务等方式来充分体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现代化的图书馆实行开放式管理,如很多图书馆的书库既是藏书处又是借书处,同时又是阅览室、自习室,使收藏、外借、内阅有机地结合起来,室内开设空调,舒适、透气、宽敞,为读者营造一种宁静、宽松的具有人性化的阅读氛围。有些馆内也开设悠闲阅览室,内设小卖部,使读者品尝美食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吸取人类思想的精华,真正体现一种舒适、温馨、悠闲的阅读环境。
二、“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改革的几点思考
21世纪的图书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和纸质文献资料双重并存的方向发展,馆藏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图书馆以收藏图书为中心的方式不同,现代图书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信息检索服务。图书馆的功能、结构、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外部环境的设计,均以人为中心,处处给人以亲切与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为最终出发点,给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是最大追求。
1.改变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料购买模式,避免重复购买和盲目购买
以前图书馆的图书和报刊杂志等文献信息资料的购买都是由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订购的。但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设置不断调整和新增,加之读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任何一个能力和素质再强的图书馆采购人员,都无法掌握全校师生的阅读需求。如果采购人员单凭自己主观购买,必然导致购买的文献信息资料与读者需求的不一致。这样必然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开展邀请各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前往购买图书;或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杂志前,贴出告示,广泛征询读者需求。然后,根据读者提出的需求,有目的的购买和订阅。
2.改变现有的文献资料典藏模式,实现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料典藏模式采用图书、报刊杂志和各种磁带光盘分开典藏。读者要查询某一学科或主题的文献信息资料往往要分别到不同的典藏地点。大多采用粗放型的排架方式,即按图书分类的一、二级类目进行排架,基本上就是一个大类的图书放在一起。既使是在本室工作的人员,想要查询到需求的文献资料也相当困难。而即不熟悉图书典藏情况,又不熟悉分类方法的读者就更难查询到需要的文献资料了。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文献资料典藏模式,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
3.加重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印刷物已不是文献信息的唯一载体,虚拟的网络资源和现实的馆藏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评价一个图书的规模和优劣的指标已不再是强调“拥有”多少馆藏,而把重点放在能“存取”多少资源上。所以高校图书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存储,搞好本馆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利用。根据读者需求和学术研究状况,重点开发建设某些专题数据库,形成特色信息资源。购入一定量的信息资源库,搞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创造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为读者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内容丰富,查找方便快捷,具有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使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站,就能看到一个界面友好、内容翔实,查阅方便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4.对传统的图书馆内部机构重新进行组合
篇7
关键词:随书光盘;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18-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知识记录贮存在纸张之外的物质载体上的光盘资源大量出现。它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而且使读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给图书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充分有效地利用这类资源,便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1 随书光盘的管理现状及利弊分析
随书光盘是对图书内容的说明、参考资料的提供、使用的帮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光盘的使用,更加增强对文献内容的理解,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其好处不言自喻。目前随书光盘的类型主要有五类,如下表1。
1.1 “随书借走法”
就是将光盘放置在所属图书中,读者在借书时直接借走光盘。这种方法便于读者阅读,提高了利用率,但对光盘的保养不利。大部分光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损坏、断裂等现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2 “书盘分离法”
就是书与盘在编目分别进行加工,贴上条码进入流通部门,光盘进行单独收录管理。这种方法在光盘量少时还比较容易找到,光盘大量增加的今天,就使得学生在找光盘时要花去大量的时间。
1.3 “文献收藏法”
就是设定电子阅览室,将光盘在电子阅览室集中,统一管理。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可以提供阅读光盘的硬件环境,满足没有计算机的学生的阅读要求;其次,由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负责介绍光盘使用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其内容;弊端是书与光盘分离管理,造成读者借到书而借不到光盘,或者借到光盘又借不到书,导致光盘使用率降低。
1 计算机及其工程类书刊所附带的光盘和磁盘 一般是书刊的程序实例的源代码,一些相关的电子文档和相关的共享软件等。
2 社科、文艺类书刊所附带的光盘和磁盘 多是与书刊相关的图片、视频录像和音乐附件。
3 教学图书的电子版 表现为教学盘或演示课件以及参考手册、辅导资料等。
4 以工具书为代表的书籍光盘 光盘与书的内容完全统一,只是在不同的载体上通过不同的形态反映知识。
5 摄影、时尚服装、家居设计等类型的光盘。 此类随书光盘中包含格式主要有音频、视频、图片等,为原书填补上那些在书中未能直观表达的内容。
1.4 “网络查询法”
就是将光盘内容全盘压缩拷贝到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的硬盘上,建成专门数据库,读者登录学校图书馆网页进行查询。这样做,好处是读者可随时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料,省时、省力、方便、快捷,而且同一种光盘资源可供许多读者同时使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光盘。弊端是拷贝的工作量加大,对计算机的硬盘空间是个挑战。
1.5 “互相结合法”
我馆目前采用的管理方式是两者结合法。一是将图书与随书光盘由采编部分别对其进行加工整理,然后转交到图书流通部,图书直接上架,光盘放入专门存放的光盘柜,实行开架借阅,这样方便了学生也充分提高了光盘的利用率。二是网上下载,学生可以直接去“校园网”上登录图书馆主页下载,这样省去学生查找的时间,又保护了光盘。
2 创新管理模式,推行随书光盘标准化管理
通过对随书光盘管理现状的利弊分析,笔者认为,随书光盘的管理必须坚持“有利保存、方便实用、突出特色、适度超前、资源共享”的原则。“有利保存”,就是在光盘的保管中,一定要做到“四防”,即防止刮划;防止折摔;防止过高或过低的湿度、温度;防止老化。“方便实用”,就是图书馆采用的光盘管理模式,既要有利于本馆的管理,又要便于读者利用。“突出特色”,就是要根据本馆的特藏文献,有目的、分步骤地建立一个具有本馆特色的专业光盘数据库。“适度超前”,就是要充分考虑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适度超前的光盘管理模式。“资源共享”,就是在建设网络化光盘数据库时,尽可能统一标准和口径,以便于今后的光盘资源共建、共享。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对随书光盘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作如下设计:
上述全方位、立体式、标准化管理载体,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针对图书馆规模、人员素质、管理能力以及馆藏光盘数量,对光盘的搜藏、管理、利用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研发进行统筹设计、多种结合,选择适合本馆的管理模式、载体和功能并加以运用,从而提高随书光盘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3 采取综合措施,更好地提高随书光盘利用效率
3.1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培养读者使用习惯
坚持“广泛、深入、持久”方针,开展多途径的宣传服务,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随书光盘资源。一要在图书编目时进行充分描述;二要在醒目地方张贴随书光盘的宣传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上传到校园网上;三要为读者编制随书光盘导航系统和用户操作指南,指导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光盘资源;四要在新生入馆培训前进行宣传,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从而让随书光盘达到最大利用效果。
1 运用自动回转光盘柜 图书管理员只需输入需要查找的人名、编号或其它信息后确认,所需资料自动转送。存取图书档案方便快捷,在设计上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占地面积。
2 建立光盘库 可智能存储和管理光盘,通过先进的自动控制、检测定位、光学识别、信息标识等技术,实现对光盘的保存、保护与管理功能。
3 上智能光盘密集架 实行软件管理,通过声、光、电提示,精确指出每一盘图书文件、档案的位置,可自动打开架体,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管理效率,便于存取管理。
4 运行随书光盘全自动管理系统 自动读取光盘内容、自动刻盘、自动打印盘面,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一体化管理。
3.2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光盘资源共享
实现随书光盘资源网络化,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上机场所,这是实现光盘资源网络化的基础。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校园网其他终端机都可为读者阅览光盘提供条件。图书馆要不断完善光盘塔、光盘库、磁盘阵列等硬件设备,并不断积累这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光盘资源上网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使网络光盘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3.3 提升馆员业务能力,加强读者导读工作
要加强图书管理人才培养和建设。随着硬件技术的更新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图书馆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对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知识有所了解。随书光盘所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各个门类、专业,工作人员要能够解答读者所提问题,指导读者使用光盘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要加强读者导读工作,不断提高读者的光盘利用能力。另外,还必须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注意硬件的配置与维护,使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保障随书光盘的利用率。
总之,图书馆正步入开放式服务和信息共享化的时代,对于随书光盘的管理和利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管理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服务方式的改变,我们应不断开发和利用随书光盘的价值,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运用各种标准化管理载体和高效的信息网络资源,推行随书光盘标准化管理模式,为随书光盘的有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技术部;运用
图书馆技术部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部门,该部门主要通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图书馆各种流程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利用此种管理模式,可以使管理更加高效,所以,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图书馆技术管理部门,是近年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1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管理部门的运用现状
目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里所指的广泛性具体是指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多个高校的技术部门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第二,各个高校的技术部内部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节,流程更为广泛。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信息化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其运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一点体现了图书馆技术部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在不断的深入。另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在实际的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用过程中不断的拓展其功能,提升其模式运用的价值。所以可以说,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技术部管理部门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是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也就决定了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难度性。所以在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2 运用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图书馆技术部门管理的优点
1.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学生资料查询与利用提供很大便利
高校图书馆技术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可以提供大量的图书资源,所以,学生在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查找过程中,会通过检索等功能进行书籍的查找与运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络信息服务,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所用资料,并且资料的种类较为齐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文献的需求。这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优点。
2.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为技术部门节省人力,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图书馆技术部门的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自动化的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图书馆技术部设定网上相应流程,进行对图书的管理。这样一来,就由原来的人力管理转换成了信息化的网络管理,并且操作流程更加系统化,简易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的使用,提高了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效率,这也是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的另一个重要的优点。
3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过程中,图书信息量较少
高校的学习更侧重学术性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作为研究依据,所以这就要求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需要不断的丰富,信息量逐步扩大。但是,在我国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一个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也就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的阅读环境。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校级对图书馆技术部的投入力度不够,资金资源较少,不能发展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能购买更多的图书资源。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校级资金投入入手。
2.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方式单一化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图书馆技术部对其运用还不够全面,运用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运用的方式还更为单一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服务学生进行阅读有很大的阻碍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对其技术以及运用方式还把握的不够合理,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更好的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
4 信息管理化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运用的可行性建议
1.增加图书信息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部门必须要从多方面做起。首先,图书馆技术部门可以申请相关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大对多种图书的购买,满足学生用书的需求,另外,图书馆管理部门还要适时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与图书的分类管理,让图书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相关图书的查询与使用。
2.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首先,相关的技术部必须要对内部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网络技术培训,增强其操作性,提高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另外,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多样化,可以丰富管理形式,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图书管理与宣传,将相应图书信息通过多媒体的传递性进行操作与管理,这一举措是丰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最后,丰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技术部门必须要发挥核心地位的作用,从根本上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
5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的技术部管理与运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正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并积极利用这些优点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在不同方面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的存在,创新运用方式,提升运用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杰.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如何实现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08(3).
[2] 唐金华.从用户本位看我国大学图书馆 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3] 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
[4] 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2009(2).
篇9
关键词:艺术交流 图书馆 终身教育 计算机个性化 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54-02
艺术交流包括专业艺术交流和公共艺术交流两个方面,以传播艺术之美为核心,根本任务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与图书馆宗旨是一致的。为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理念是以读者个体需要为导向,以对读者个体知识结构的了解为基础,充分满足读者需要的多样性和集成性的服务理念;以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为主,以人工、非数字信息服务为辅;既有主动服务也有被动服务;有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智能服务、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数据挖掘服务、知识管理服务的职能。人的全面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图书馆职能的拓展与创新,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理念与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作用必将更大。在此我们介绍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理念对艺术信息交流、艺术活动交流、艺术展示交流的意义。
1 艺术信息处理要求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理念在现代艺术交流活动产生的巨大信息资源下,继续延用传统的方式难以迅速取得有效信息,资源处理也十分不便。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理念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人力物力支持,挖掘、整理、推送各类艺术信息可以克服这一困难,起到有效信息源支持的便宜。不同的艺术交流人可以迅速获得世界各地千变万化的艺术交流信息,掌握各类艺术交流活动情况,了解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的新动态。图书馆的开放性、公益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代价不高的计算机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远远突破了传统服务方式的信息传播力度,大量电子出版物的管理使艺术信息交流活动人获得的信息资源直观、形象、具体。图书馆通讯技术和电子设备的高端参与,信息资源的传送更快、更准和更全面,更新、更好和更生动。由于艺术发展本身的个性化特点,要求图书馆今后努力实现计算机个性化艺术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特色分馆,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尤其是艺术类电子文献)处理,开拓与国内外其他文献机构连接的特色文献服务渠道,建立服务个性化需求、组织面向社会多样性、辐射全社会的个性化联合服务体系。这种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理念,是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个性化服务不仅能满足公共艺术交流的需求,更能满足专业艺术交流的需求,不管艺术交流的问题有多么的奇特另类,多么的与现有资源和能力的差距,都能帮其基本解决,使读者感到满意。因此,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理念将成其为今后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当下艺术信息服务平台基本上还在模拟传统图书馆的机制,把资源仅仅按大众化需求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无法满足艺术交流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体系的服务理念,也是艺术信息交流的个性化要求。艺术交流活动离不开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否则艺术交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就没有特别的感染力。图书馆必须利用计算机技术才能提供大量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史等音像信息资源,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文化艺术终身教育服务。
2 艺术活动交流依靠图书馆计算机个性化服务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图书管理;因素;建议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许多的行业都在进行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在此情形下,也同样的面临着信息化的管理。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管理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将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为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使得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性,同时也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帮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得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变得更加快捷。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必须本人到图书馆办理登记,才能够借取到图书【1】。而在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后,人们在需要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只需要在图书馆网页进行阅读或者下载,使得借阅服务变得更加的高效。第二,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受到场地和资源等的限制,使得书籍数量有限,人们能够借阅的数量有限。而在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馆可以存储和收集大量的书籍,几乎处于一种无限制的状态,极大的扩充信息资源数量。第三,关键在于为人们提供巨大的帮助。图书馆其本身的建设工作便是从为人们服务而展开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到图书馆的网页内找寻自己需要的书籍,同传统的图书管理相比极大的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二、制约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从实际的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仍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应当对此也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比较落后
虽然在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很多都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旧表现出理念上的落后性。如:当前很多的图书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但是真正被人们利用和使用的却非常少【2】,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受到很多的限制,使得数字化图书并没有对人们进行开放,人们只能够在网页上看到相关的目录,却不能够查阅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在当前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标准【3】,没能建立起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如各图书馆在进行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都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建设,使得各图书馆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对于图书资源不能够很好的被人们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
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之后,必然会受到来自于互联网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威胁。图书管理工作由于是为许多人服务的,因此在图书信息资源上面需要对许多的人进行开放,在开放之后会为其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虽然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安全保护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加强,但是这一点却始终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根除。
(四)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必然需要很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而当前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自身综合素质决定着所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性能,如果没有足够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参与【4】,将会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留于表面化,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制约因素,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当改变传统图书管理的思想理念,真正实现图书的对外开放工作,让更多的人从其中获取到利益。其次,应当充分意识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本很多不可能的变为可能【5】,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应当勇于创新,充分的与当前出现的大数据、大信息、大服务等思想相结合,努力开发和完善自身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对图书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改变
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对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适当的改变,应当充分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可能考虑到需求者所具有的难处,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进行管理方法上的改变。
(三)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
图书管理工作的安全是进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当前面临着的最为困难的一点。为有效的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各图书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在安全防护上的投入,使用当前先进的防护软件,适时更新自身的硬件系统,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为有效的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当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大在培养工作上的投入。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分析,并专门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以此能够为当前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娄志俊.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4:48.
[2]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李俊华.基于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浅析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