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机会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下的机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下的机会

篇1

在竞争残酷的电脑市场上,海尔如何实现从家电巨头变身电脑专家?在3C融合的数字家庭时代,海尔如何发挥家电出身的优势,实现家电、通讯、电脑三大领域的相融共生,全面领先?当前,由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又将给海尔的3C产业化变革增添哪些变数或机遇?

家电开路 ,率先构建新产品群

受全球化视野的推动,海尔积极寻找从家电向相关联领域的扩张。由于家电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为海尔转型在渠道、品牌、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提供捷径。随后,海尔展开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业化扩张,其突出代表便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信息多媒体平台的重要位置,拉开了海尔3C化变革的序幕。

短期内,海尔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策略,为其在电脑和通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顾客群和市场基础,也使得海尔在进入上述领域短短数年,便完成了产品线、技术团队、市场营销网的构建。

更为关键的是,多年来海尔在家电业所建立起来的“服务驱动型”竞争模式,也为其在竞争白热化的电脑市场上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大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以适合农村市场的台式电脑和颇具特色的润睛笔记本电脑,使海尔快速跻身国内电脑市场的领导品牌行列。这同时更让以高以成为代表的电脑事业团队成为海尔各个业务板块中最耀眼的明星。

在许多人并不看好的手机市场,海尔尽管进入时间晚,且遭遇了以诺基亚、三星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对波导、夏新国内企业全面洗牌的最坏时期,但海尔仍凭借其在品牌、网络、忠实顾客群等环节上的优势,实现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我国家电业发展步入成熟,单一家电产品线的支撑对于全球化的海尔而言,已显单薄。企业应尽快切入新兴产业,拓展新的增长点。海尔凭借其在家电业多年来的诸多优势,率先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系列产品线,成为国内家电企业中率先实现3C变革的旗手,更为其在今后的业绩增长和拓展新盈利点展开有益尝试。

品牌领跑 ,拓展新兴市场有短腿

海尔从家电起家,熟知消费者心理和中国各级市场的特点,因此海尔在进入电脑、手机领域初,就借助其在家电上积累的完善营销网络和商家资源,同时再根据各产品的差异性,快速切入电脑城、IT大卖场等专业渠道中,逐步形成了家电企业3C化扩张所必经的品牌领跑、产品与渠道双支撑、积极拓展新优势的变革轨迹。

正是凭借海尔多年来建立的品牌号召力,推动了海尔手机和电脑在进入市场初就获得了一批忠诚客户的青睐,支撑了海尔在上述新领域的规模化发展。避免了许多新兴企业遭遇的品牌与销售的制约瓶颈,更避开了少数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普遍采用的价格战开路策略,使得海尔在新产业获得了较高的原始积累。

除了品牌共享外,海尔多年来在中国各级市场上所建立起来的专卖店渠道,以及与国美、苏宁等大型卖场拥有的深厚商业关系,使海尔的新产品在上市初便与行业一线品牌同台竞技,减少了许多企业初进市场遭遇的渠道门槛和营销渠道断层等阻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渠道资源的共享,让海尔手机、电脑分享海尔家电的资源,减少了前期的渠道开发费用,也增加了相关产品曝光度,并形成了大量的关联性购买。

尽管海尔在新产业的起点高,实力强,但仍面临市场老牌企业的巨大挑战。同时,海尔在产品的技术研发、方向领跑,专业渠道布局、人员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造成了海尔难以与诺基亚、三星、联想、戴尔、惠普等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直接较量,仍需要时间与实力的沉淀。

机遇 ,构建新型产业链是关键

海尔产业化布局的核心是终端消费者。因此在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下行情况下的消费能力下滑必然对企业的市场销售和业绩增长造成严峻考验。这也成为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转型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篇2

引言

从2007年4月开始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演化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进入2008年,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摩根大通并购贝尔斯登,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融资困境,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有三个已经不复存在,相当多的中小银行开始出现流动性资金的危机,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放款行IndyMacBancorpInc也进入破产程序,被联邦机构接管。这场危机并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随后纷纷爆出冰岛国家破产、韩国股市崩盘、花旗拍卖等一系列危机,各国的经济也将面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呢?人们认为除了金融资产泡沫破灭外,现行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会计准则发展的历史及今后变革的趋势。

一、会计准则发展历程的回顾

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它是会计实践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会计工作有所遵循,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使之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1、会计准则的产生

早期的会计,只限于记账方法和事项处理程序的研究。这是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经济发达到较高程度时,会计理论的研究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会计准则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会计准则研究的初级阶段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证券法》,1934年又颁布《证券交易法》。规定凡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都须提供标准一致的会计报告,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订统一会计准则。在此之前,于1932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与证券交易所合作特别委员会曾受托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以便通过证券交易所制定证券上市的规定予以推行。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专门委员会提出题为《财务报表检查》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Accountprinciples)”±(简称GAAP)?这个名词。同年,该协会又成立了一个“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年该委员会被授权有关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的通告。1959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原则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从解决个别的会计问题转到建立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的研究。从l?959年到1973年十四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共出版了31号《意见》和4号《说明》。这些文件,有的是对以前《会计研究公报》的解释和修改,有的是关于财务报表列示的内容新规定。然而,会计原则委员会由于无力协调会计职业界中对实际问题处理方法的差异,也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其他政府机构的责难,很难开展工作,因而最终被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代替。会计准则研究的高级阶段?1973年经美国公证会计师协会批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个委员会是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私立机构,他们既不隶属美国公证会计师协会,也不受美国政府管辖,以便行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各个有关部门负责的职责。这个组织成立以来,到1989年已经发表了l?02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如外币换算业务会计、租赁会计、债务会计、所得税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都是为解决企业财务会计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经研究后公布的。此外,该委员会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对会计基本原则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从1978年开始到1985年底共发表了1—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国会计原则的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2、会计准则研究的国际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早就研究本国的会计原则,例如40年代起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1CAEw)就了一系列的《会计研究公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至今已了二十多项标准。于1988年3月发表了《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七个部分:(1)范围;(2)目的;(3)质量;(4)要素;(5)确认;(6)计量;(7)资本保全。其内容和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十分类似。表明《概念公告》已经产生了国际影响。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步入国际趋同的阶段。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采用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扭曲了资产内在的价值,背离了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描述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通俗地说公允价值就是市价。一般而言,当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的市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当不存在活跃市场,参考熟悉情况、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相同或相类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当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时,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同时准则还规定,以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租赁中出租人为担保余值以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损益。由于经济本身具有周期性,当经济处在繁荣期时,对于持有大量金融资产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会因价格上涨,而导致其投资收益大增,进而增厚利润。同时,其股权企业也坐享其成,水涨船高;当经济处在下行期或金融危机时,该类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投资巨亏,甚至面临破产,其股权企业也深受其害。公允价值成了一柄双刄剑,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正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计量模式,遵循谨慎性原则,如何采取有效计量方法,防范或避免因市场波动对会计计量的干扰和影响,公允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和企业的经营能力,是摆在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行的会计准则有关规定未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整体价值

企业的整体价值包括有形资产的价值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会计准则应采用恰当的计量方法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内在整体价值,而目前的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还有所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1)现行的会计准则仅对资产进行了公允地反映,而对以成本法核算的负债是否要公允的反映却未做出规定。(2)现行的准则对以历史成本法计量的非流动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对于流动资产可以允许计提坏账准备和跌价准备,却没有明确地规定上述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升值的问题如何处理,同时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更不能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3)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不仅仅是单个资产价值的累加,而决定于未来持续流入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现行的会计准则仅要求反映企业各项资产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却未规定对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进行反映,因此,对于整体资产公允价值与各项资产累加的公允价值扣除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异即商誉的会计处理,准则没有做出规定。

3.现行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着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

合并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反映的对象通常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合并财务报表是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的。因此,合并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合并财务报表有利于避免一些母公司利用控制关系,人为地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的发生。但是,我们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合并财务报表缺乏法律基础,从法律理论上讲,母公司与子公司均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对外独立承担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合并财务报表会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并入母公司,母公司实际并未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合并报表会计处理与实际情况不符,会计理论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第二,合并财务报表抵消了母公司与子公司正常的内部交易,未能真实地反映母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例如,B公司为A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公司将其成本为10万的库存商品,以市价销售给B公司为12万,不考虑相关税的问题,A公司的销售利润为2万,但根据会计准则有关合并报表的规定,对该项交易行为进行抵消,抵消的结果是不产生任何销售利润,库存商品账面价值仍为10万,而其市场的公允价值是12万,而准则仅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却未对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升值进行调整,进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和损益未能公允地反映。第三,合并财务报表增加母公司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合并报表反映的是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一旦子公司存在有毒资产或财务报表存在瑕疵,就会将风险和责任转移给母公司。因此,母公司会增加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准则变革途径

此次金融危机百年不遇,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花旗银行危在旦夕,美国汽车行业摇摇欲坠,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国家面临产能过剩、失业压力。人们在深刻地反思金融危机的根源,除了金融泡沫破灭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也为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人们纷纷指责现行会计准则的同时,更加理性的思考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途径和变革方向。

1.舍弃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返以历史成本法计量的传统模式。

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各界充分地认识到了现行的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危机下,采取公允价值计量与其说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不如说会造成大量的企业破产,市场的非理(例如,石油由150多美元一桶降至还不到30美元一桶,花旗银行的股价跌至还不到1美元)会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从而导致企业资产锐减、利润巨亏。会计准则正扮演“经济杀手”的角色。因此,会计计量的谨慎性原则和理性理念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以西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企业界迫切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修改现行的会计准则,目前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委员会正在研讨中,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变革已摆上了议事日程。3月17日,美国金融会计准则委员(FASB)主席赫兹率先透露,在4月2号,FASB将就“逐市计价”(MarkToMarket,FASB)这一会计准则,做出一次投票。将可以不再按照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将会使会计报表变得好看,不至于使各大金融机构因持有的衍生金融产品和结构化金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不得不进行大幅资产减记,进而陷入资金不足甚至破产的境地。但我们认为,会计计量重新采用成本法计量模式只是在金融危机背景权宜之计,不能代表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

2.对现行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修改,以历史成本法结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创新会计计量模式将会得到发展

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既要吸收现行会计准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又要解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结合的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变动不再计入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亦称股东权益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权益,就是计入损益,权益表现为计入资本公积,损益表现为计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和损失,未计入当期损益的,计入资本公积。我们认为,在某一时点上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不会产生损益。因为该时点上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差异,不能表现为实现的收入、成本、费用,因而对当期损益不产生影响。公允价值的变动也不应该表现为对权益的影响,因为在该时点上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也未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利得与损失,利得和损失应通过交易行为确认,在企业的利润中反映,离开了具体的交易行为,谈利得、损失只是“空中楼阁”,其利得、损失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只是企业资产、负债在某个时点上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应设立专门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该科目的性质既不表现为资产和负债,也不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核算的等式表述为: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模式计量下,企业日常核算中若无特殊需要按资产负债发生的成本计量,在报告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公允价值变动及公允价值变动表,公允价值变动表的项目基本与资产负债表的项目相同,清晰地反映出各类资产、负债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

我们认为,公允价值变动表包括三方面:公允价值变动包括对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及企业整体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整体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资产价值变动—负债公允价值变动)的差异表现为企业商誉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表应该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的一部分纳入企业的财务核算。在这种计量模式下,资本公积核算企业资本的溢折价、商誉、其他公积,不再反映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与损失。因此,它与现行的准则最大的区别在于:(1)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指在某时点资产扣除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时点的概念。所有者权益亦称股东权益,是股东在企业经营期间享有的权益,是一个时期的概念,包括股本、股本的溢折价、盈余公积或经营风险金、未分配利润等。两者的差异就是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是指企业在某个时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形

成的差异,换而言之是企业资产、负债某个时点上的利得损失,由于这些利得损失尚未实现或不能实现,可以称为潜在的利得损失或未实现的所有者权益。因此,净资产=已实现的所有者权益+未实现的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变动;(2)企业整体价值观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等同于投入成本,而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我们认为对于现时净资产为负的企业,如果它具有可持续的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它的整体公允价值可能为正;对于一个净资产为正的企业,如果没有未来持续经营能力,那么其整体资产将会贬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净资产不等同于企业的内在整体价值和所有者权益。采用这种计量方法的优点是:第一,会计核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第二,公允、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内在的整体价值;第三,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再计入所有者权益,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准则的弊端;第四,公允价值的变动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盈利水平没有相关性,公允价值变动不作为企业的考核依据;第五,公允价值变动反映了市场的波动性,从而能纠正人们非理,使市场回归理性。

3.由于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建议对外取消合并报表的使用,进一步完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核算方法。

由于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对外取消使用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仍使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并使之进一步完善:首先,确定子公司在报告日的整体资产公允价值,按照母公司持股比例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第二,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第三,母公司根据子公司的利润情况(扣除关联方交易产生的虚增利润),并按照持股比例确定投资收益,同时冲减公允价值变动。第四,当转让子公司股权时,按照转让股权的比例冲减相应的公允价值变动,同时结转长期股权投资并确认投资收益。

4.为了提高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建议计提企业经营风险金

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市场风险,抵御和防范市场的能力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公司和企业就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要树立风险意识,学会以丰补歉,建立风险金制度,企业应每年按税后利润计提风险金,纳入所有者权益内核算,风险金计提到股本为止,风险金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归还借款、赔付等风险性支出。我们认为现行会计准则对盈余公积科目的定义类似于风险金,可以考虑将盈余公积变更为企业风险金进行管理。

总之,金融危机充分地暴露了现行会计准则的弊端,因此对现行会计的变革与修订迫在眉睫,未来会计准则必须解决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的不足。在坚持公允计量、谨慎性原则的前提下,公允、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内在价值和盈利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地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发展必将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篇3

出口商纷纷“转内销”

形势不妙,出口商们开始转身向“内”。

广交会参展商乔冠指着摊位上一款小型桑拿房告诉记者,这种产品标价为450美元左右,供l至2人使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国家庭完全可以承受。还有稍大一些的可供宾馆、饭店、疗养院等部门使用。该系列产品价格最高的不过900多美元。

乔冠是江苏世尔康桑拿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主要生产远红外桑拿房的企业,产品过去全部外销。其中30%出口美国,去年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美元。但美国市场今年需求骤减,销售缩水约20%,出口总额预计会降到700多万美元。

“我们最近刚做完了国内市场的前期调研,对内销售大有可为。”乔冠说:“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稳定增长,需求不断扩张,消费层次也不断提高,为企业内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生产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如此。公司国际贸易部部长薛新文介绍,以往很多欧美国家对绿色环保设备的大宗采购有补贴,所以大规模且比较昂贵的设备在海外一直销售不错。次贷危机以来,一些国家开始缩减甚至准备取消补贴,很多老客户的需求也就相应萎缩。他说,公司正逐渐调整营销策略,目前主要是向一些基础建设部门推广太阳能交通灯、草坪灯等产品。随着中国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内销金额有望大幅增长。

家电行业面临“洗牌”

在上届广交会上,涨价是各类企业同唱的旋律。家电出口企业提价幅度也普遍在10%左右,而本届则基本与上届持平。“不提价就得亏本,上半年原材料、汇率、劳动力的因素累计的成本何止增加10%。直到7月份左右汇率才开始企稳,我们才稍微能喘口气。”佛山一家烤箱出口企业负责人称。

与此同时,在原油价格回落的带领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下跌。东方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表示,家电主要原材料镀锌板、冷轧薄板和扁丝级PP价格顶点回落,有助于降低生产企业成本。“不过,这也进一步确认了经济衰退的判断。”

康佳集团国际营销事业部副总裁何小华也表示,“现在最大的压力已经转为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深入。”他说,此前参展商可能靠提价来稍微消化压力,但现在的问题是采购商根本没有钱订货。

此外,还有参展商反映,出口企业为了规避收款风险,通常会要求采购商提供银行担保函,然而现在全球多家知名银行都出现了问题,这也会增加出口风险。

中国家电行业咨询观察家刘步成称,这轮金融海啸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而实际上危机从2006年已经开始,现在才扩散开来。刘步成估计谷底应该在明年上半年,到2010年才有可能逐步回暖。刘步成说,在这场经济危机下,

可以预见家电行业将进行一次“洗牌”。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

“中国制造”目前正面临着来自成本、市场及汇率等诸多因素的严峻挑战。在很多中小出口商举步维艰之时,一部分以技术创新为利器的精英企业脱颖而出,用“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广交会工具展馆内,来自河北的巨力索具的摊位装潢气派,引人注目。这是一家专业生产吊装索具的大型企业,产品在鸟巢、神舟飞船、南海一号打捞船、白云机场等大型工程中均有使用。

该公司副总裁王杰告诉记者,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们悬空表演所使用的索具,也是该公司的产品。他说,由于拥有几十项国家专利,产品集中在高端市场,因此从不打价格战。产品科技含量高,受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甚微。

王杰表示,从今年的形势看,巨力索具的出口不仅没有萎缩,一些大的海外客户反而增加了订单。该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实力,已经完全得到了海外用户的认可。目前公司的海外客户已遍布各洲,仅客户最少的非洲,巨力的索具就已进入了23个国家的市场。

本次广交会建材专业展区内,紧邻入口处的深圳燕加隆集团的展位格外引人注目。从开馆之日起,这家生产地板材料的企业展位前永远是里外三层围满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人。燕加隆集团木地板部负责人袁颖慧介绍说,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是采用“锁――扣”方式进行“DIY”方式安装的地板。这种一拍即合的“锁――扣”独特技术为其自主研发的成果,目前中国仅有一家,全世界仅有三家公司使用。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数据显示,在整体出口放缓的情况下,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形势还是较好的。可以肯定,中国仍将坚持调整外贸出口结构,鼓励高科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借电子商务“突围”

从事外贸加工的广州三省箱包皮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道军,在10月15日广交会开幕当天在淘宝网上注册了店铺。“目前接到的外贸订单比往年少了三四成。听别人介绍说国内网上的市场很大,单淘宝网9月交易额就超过100亿元,所以我准备借助网络平台打开内销市场。”

在本届广交会上,与胡道军一样想打开内需市场的小、微型企业还有很多。过去,他们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如今在出口减弱的情况下,他们越来越重视内需市场。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众多小、微型企业反映,渠道和品牌是横亘在外贸企业转内销的两大障碍。而专家认为电子商务是目前解决中小企业内销难得途径之一。在电子商务的世界里,只要企业上线,就有了销售渠道,而且这个渠道对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不论地域和规模。在网上,企业会发现建立品牌的方式不是铺天盖地的高投入的电视广告,更不是超市、专卖店的渠道,而是论坛和QQ相传。

篇4

[关键词]国内外贸形势 国际贸易收支与汇率 短期汇率走势

一、我国外贸形势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外贸额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另外,2009年1-8月,累计贸易顺差1228.2亿美元,同比减少19%。因此,依靠内需和外贸共同来推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将遭遇阻力,外贸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要达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仍需要一定时间。尽管2008年我们已经预计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可能出现大幅下降,但这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如此大的落差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一我国外贸进出口贸易额与价格均首现下跌,出现负增长,这实为多年罕见。

通过对日本和德国等贸易大国的贸易发展的追踪,我们会发现这不是偶然现象,极可能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中外贸进出口上常碰到的问题,如何从贸易数量型向贸易质量型转变是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内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外贸易与汇率

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我国正逐步开放资本账户,以外汇储备为代表的国际收支正以显著的速度递增,对人民币市场汇率造成的升值压力日益增大。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绝大部分是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一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选择对外贸易中的出口作为衡量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化影响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收支对汇率水平的影响程度。

(一)国际收支与出口

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人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如果外汇收人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人,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汇率

(二)货币汇率变动与外贸出口的关系

一国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出口减进口则为净出口。一般认为,汇率是影响净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本币贬值。那么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会显得相对便宜,而国外商品变得相对便宜,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但汇率上升或者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并进而改变国际收支状况,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弹性以及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从出口角度来说,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本国货币贬值所引起的商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才会大于外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增加,否则出口增加幅度会小于本币贬值幅度,并使外汇收入减少。从进口角度而言,本币贬值使进口减少,但如果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很小,则本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口的减少幅度很小,这是外汇收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具体而言,一国国际收支差额CA对汇率e的变化率的公式为:dCA/de=M(exem-1),其中M为进口,ex和em分别为出口的需求汇率弹性和进口的需求汇率弹性。因此,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根据“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美元,我国的周边国家也为了改变当前出口下滑的颓势,适度贬值了本国货币。因此,今年以来,人民币虽然从名义汇率上看,美元兑人民币基本上维持在6.83元,美元的水平上,基本保持稳定,但从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依然保持强势,在美元贬值和许多国家货币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在保持汇率稳定就意味着变相的升值。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除了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他国货币政策,特别是汇率政策的影响。

那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适度贬值货币来促进外贸出口切实可行么?

(1)国际经济萧条的局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分析可知,全球经济完全复苏尚需时日,除中国等少数经济体经济前景比较乐观之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效果不明显,换句话说,依靠国外消费的增加来增加我国的出口不具有现实意义。

(2)在周边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货币已经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也贬值。在短期内外贸出口不舍大幅提升,因为货币贬值的效果受到“J曲线效应”即时滞效应的影响,因此,人民币汇率贬值促进外贸的出口必须是建立在外币相对稳定或升值的前提下的,就目前而言,如果我国货币贬值可能会造成国际或亚太地区汇率陷入竞相贬值的困境,这种情况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发生过。在目前局势下,我国采取贬值货币来促进外贸的出口并非最优选择,也会成为其他国家外贸压制中国,新一轮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口实,经济环境上会变得比较被动。

(3)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基于科技竞争力、价格低廉水平和出口产品的结构,单纯从货币贬值和出口低廉商品的角度去追求外贸出口数量的增长不是我国提高外贸整体水平的终极发展方向。我国外贸要出现质与量的提升还得依靠提高科技实力、产品竞争力和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比如说,美国出口一家波音飞机对外贸的贡献可以抵得上中国几家工厂生产不知多少套服装的成效。由此,我国要促进出口。还得依靠自身竞争力的推动。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国在外贸受到阻力,外需不能解决经济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之下,采取扩大内需。加快国内经济产业的调整的政策是明智的。

三、汇率短期将保持相对稳定

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05-02

作为我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化解金融危机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将责无旁贷地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后金融危机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特征

(一)以人为本,以民为上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群体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较深的影响,因此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需要使社会群体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党的各项主张,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

(二)凸显意识形态的时代功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反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显示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事实有利于社会群体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有利于用的基本理论和时展的实际对社会群体进行的引导和渗透,凸显出具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功用。

(三)处理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都会对社会群体的思想产生影响,认识上的分化、观点上的分岐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理解危机的本质和根源,用正确的理论来就是真实的事实。以辩证法的思维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是对目前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的短期补救,也是化解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的长远打算。

二、后金融危机视域F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一)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在农村社会内部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农村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再次打破,而随社会经济层面的变动带来的农产品购销困境、拆迁补偿、土地征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社会问题的持续和恶化将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体的意识。所以,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农民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引导该群体自觉维护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2)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而社会经济成分的复杂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更是给农民群体的传统想和道德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比如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部分人群甚至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道路失去了信心,这思想倾向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村社会也同城市一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之处在于对城市的冲击直接而猛烈,对农村的冲击间接而持久。具体的表现是,在危机席卷城市之后,大量农民工不得已返乡,这不但影响了农民收入(有资料表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村收入的相当部分),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比如,以农副产品为加工材料的行业景气程度明显降低,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明显减少,而更直接的影响是价格的回落;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缩水,这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的长期有效供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尽管这些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以往的努力都主要集中于对外因的破解,而更重要也更有效的途径却是发挥农民群体的创造活力。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的既定现实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虽然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创新创造意识和创业意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人地是,这种“多元”的时代,尤其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状况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利益追逐的极端化、利益分配的强制化、社会地位的完全公平化――这些动机有逐渐演化成事实的风险。因此,全社会尤其高校自身和学生自身要不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群体能够真正意识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并且从自身出发,坚决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主动增强社会政治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因此高等学校也自然而然的应该担负起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任,将大学生群体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危机、始终立足最初的理想信念的坚实任期内。为此,高等学校颖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该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和共同富裕、对弘扬和继承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以文化为载体,全面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促使企业采用多种方法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为更好的提升生产力水平,积极营造利于职工成长的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并进一步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标准等方面提高职工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活动,增加企业的文化特色,为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服务。

(2)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范畴之中,使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够时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企业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深入企业实际,研究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各项机遇与挑战,不断开拓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危机时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针对农民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为依托,紧密结合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创新工作内容,以此来适应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要用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在农村地区对农民群体进行科技兴农意识培养,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同时,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体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变被动为主动,以自身优势为基础,适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向,提高该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尽快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

性的结合,在危机面前,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先进典型和典型事例为契机,影响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整体意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增强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最为直接的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增收有效结合,以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体服务的自觉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该群体的各项行为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呈现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3)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真正关注和解决农民群体的民生问题,才会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戴。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发自内心的维护农民群体的利益,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更应该充分体现对该群体的尊重,从促进解决金融危机对农民影响的角度,在多个领域切实保护农民群体的利益,以求真务实、用于承担的精神,解决该群体关心的大事和要事,全面体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体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个社会实体存在的反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紧随时展的步伐,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通过社会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既定事实,全面关注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路程,协助解决该群体解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和困境,在具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群体在知识和意识水平方面都能获得健康的成长。

(2)大量西方的腐朽思想也借金融的浪潮在全球大肆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相关工作者的必要职责,而且是高等院校本身要担负起的社会责任,更是大学生群体自身要时刻警醒的思想走向。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相结合的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工作体系,使不同的教育模式能够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

(三)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不但要紧密围绕自身的目标任务开展工作,还要以危机为契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卓有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责任到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对职工群体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处理,使该群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来,以主体性的意识应对危机,共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6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资金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资金短缺、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之路愈加艰难。本文试对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询有效对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特别是沿海地区实体经济,纷纷破产倒闭。对于那些本来生存发展就很困难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中小企业如何度过危机,是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问题。 

    一、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近年发展迅猛,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gtp贡献率达到60%、提供75%就业机会、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和财税收入,却普遍出现资金链严重吃紧现象,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融资渠道单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上,自身积累56%,亲友筹借14%,金融机构融资30%(绝大多数是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银行贷款),金融机构融资只能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 

    融资成本高,负担沉重。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小、频率高,加大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讲,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次数多、信用担保弱,造成银行经营成本高,管理费用上升。对此银行采取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 

    融资风险大,影响企业生存。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短,企业本身资产少,受经营影响,可能会导致银行贷款归还困难;同时各家银行为控制风险,不会为还贷困难的企业提供后续资金,直接威胁到企业生存。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 

    (1)经营风险大。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都集中在老板手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缺乏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银行审批贷款的时候,要考虑这一经营风险。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使得经营成本上升,生存盈利空间大大压缩,经营风险更大,银行更加不会轻易批准这些企业的贷款。 

    (2)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人员变动频繁。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稳定。很多企业为逃避税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金融危机下,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为得到贷款,就有可能出现企业掩饰财务上的亏损,进行财务作假。这就使银行有可能无法真实辨别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3)资产担保不能令银行满意。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弊病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抵押品。金融危机下,银行从整体市场环境和自身利益出发,对资产担保抵押品要求更加严格。而且中小企业一般比较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可以担保的其他资产,资产评估的费用也较高。这些都降低了中小企业得到银行抵押贷款的可能性。 

    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 

    (1)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失衡。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体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财务管理等原因,使的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比较谨慎。金融危机下,银行为了保持最佳盈利水平,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这样中小企业得到及时贷款资金的机会就更小了。就算有少部分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其利率水平也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普遍上浮30%到40%,直接造成对资金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渐趋紧张。

    (2)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银行组织体系里,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众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有一些中小商业机构,从总体看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这也减弱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在金融危机下,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也会更加考虑自身的盈利性和贷款安全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也会更加谨慎。 

    (3)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的渠道可以是直接融资,也可以是间接融资。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不畅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间接融资,也就是依靠银行来达到融资的目的。金融危机下,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条件也比较刻薄,增多粥少,最终获得银行贷款,难上加难。 

    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部门的扶持一直倾向大企业,对大企业实行大规模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对来说,明显不够;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金融危机后,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距中小企业的需求还是相距甚远。 

    三、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完善自身体制 

    (1)事前做好论证,充分评估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中小企业做好融资的前提。中小企业正是因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所以,中小企业在筹划每一笔融资时,首先要对资金的投放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充分论证资金是用于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保障,还是用于市场竞争的规模扩张,或是用于高收益的风险投资项目。 

    (2)扎扎实实运营资金,不断提高资金收益,是中小企业实现融资需求的基础。市场经济,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美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银行才会放心地把资金投放给他,让企业投入其生产经营,从中获取预期收益。中小企业在其资本实力还不够雄厚的情况下,必须立足现实,健全制度,完善管理,抓好生产,优化经营,扎扎实实运营好现有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是中小企业实现良性融资需求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必备素质。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论是融资规模,还是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都无法与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相比拟,因其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又没有健全的融资制度,要想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那么出色的沟通能力将是企业能否顺利融资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主动与银行进行沟通,向其详细说明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和财务状况等企业基本情况,重点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和产品的未来广阔发展前景,如实说明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资金困难,并向其提供详细的资金使用和回收计划,用真诚取得信任,用实际行动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赢得其认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与银行保持密切的沟通,以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银行人员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视察,加深其对企业的了解,验证资金投放到企业的实际使用状况,认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资金按期回收的安全性,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愿给予企业的更多支持。可以说,对每个中小企业,能够保持与银行的良好沟通关系,是其实现融资策略的必备素质。 

    (4)树立良好的融资信誉,扩大长期融资规模,是中小企业改善融资的关键。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性质,企业信誉整体而言比较差,从而造成各类融资渠道都比较谨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之路更加艰难,特别是长期融资项目很难达成协议。形成了制约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唯一方法就是珍惜每次得到的中长期融资机会,抓好企业自身管理,优质运作投资项目,实现项目的超预期收益,这是与融资方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的根本和基础。长期融资的实现程度成为中小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5)培养风险意识,重视融资风险,是中小企业融资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保持一个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范围内,是其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融资因素。然而,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不是这样,他们无视自我发展的实际,不注重自我积累,不依靠内在发展,而是尽可能把项目做大,盲目上规模,超负荷借贷,最终导致将企业的利润消耗殆尽,造成经营“透支”,不但没有加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反而给企业带来新的负担。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就是因融资规模失控,不堪承受高额负债而走向死路的,对此,中小企业必须引以为诫。 (6)中小企业在利用银行贷款融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内部融资方式。金融危机下,就业环境不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员工不会轻易离职,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会太高,因此可以通过类似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式融资,设定若干业绩和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达到融资的目的,也能留住核心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还贷能力。 

    2.完善金融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金融危机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寻找和培养有市场、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也给自身带来新的利润支撑点。 

    (2)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对于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服务,缓解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并购;整合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会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并对企业的生产投资活动造成影响,股票市值严重缩水,更有一些企业因危机而濒临破产,但金融危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各国政府为了稳定和重振危机中的实体经济,会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超值的低价资产成为孕育企业间并购的两大温床。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接近为零,加之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所投放的大量资金,短期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是投资的主要通道,拥有大量的流动性储备。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产业的投资机会将会减少,加之不确定性程度加大,企业向产业的直接投资意愿将会减弱。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大量的流动性储备一部分转向资本市场获取短期利益,这从危机中的中国证券市场沪深股指的不跌反涨行情中得到印证;流动性储备的另一部分,由于企业并购价值的凸现,投入到产业资本的并购之中,这种趋势在全球产业资本并购的前五次浪潮中得到确认,全球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萧条时期,都是并购事件的高发时期。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并购的特点

(1)被并购公司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金融危机下,企业资产的估值水平会大幅下降,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急剧下滑,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使企业通过借款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这使得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边缘,被并购成为这些企业生存的唯一选择。2008年,英国劳埃德银行收购英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哈里发克斯银行,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这些并购案例中无一例外的是被并购机构陷入了财务困境,有的已经处于破产边缘。(2)政府倡导本国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企业的大量破产会导致大范围失业,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会积极倡导本国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希望借此使企业走出困境。金融危机下,政府会放松限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本国市场,海外并购变得活跃。拉美国家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下,逐渐对外资放开本国的金融业。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韩国、泰国也逐步放松本国的金融市场。政府也会为并购方提供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时也会亲自参与到并购重组中去,如亚洲金融危机时新桥投资公司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次债危机时美国国际集团和富通集团的国有化,都是政府参与到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典型案例。

三、避免并购失败的几点建议

(1)明确并购目标。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对外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获取目标方的财产权、控制权或者直接吸收合并,并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扩张行为。企业在并购前必须清楚知道扩张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使企业之间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生产协同效应。金融危机下奉行现金为王,有资金实力和扩展能力的企业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企业不明确并购目标,盲目进行扩张,导致并购后企业不仅没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比正常经济环境下大大提高。有并购意愿的企业,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中的不足,完善这些方面是需要解决企业的上游还是下游,还是企业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其次企业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分别情况采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等并购策略,实现自己的并购目标。

(2)做好并购整合。整合是企业并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指当并购方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并购后的整合需要将原有两个或更多企业的不同运作体系(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并迅速有效地运转起来。并购后的整合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并购过程中如果没有并购后的整合,单纯的企业股权或资产买卖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它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财富,只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金融危机下企业更应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进程,在整合过程中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和企业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由海娟,潘罡.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2]肖才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8(11)

篇8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业造成冲击,由于中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国际贸易的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通过产业链条逐步向上游扩散,进而影响到其他的经济领域。垒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向中国物流产业各个层面传导。主要体现在业务量明显下滑,资金压力增大、投资减少、以及部分物流企业尤其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亏损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处于破产边缘。这种影响会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不断渗透而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业前景几年内不客乐观。

面对危机,许多企业通过减员、降薪、市场的战略收缩,降低运营成本,以求自保。企业普遍感到日子不好过。但从另外的一个角度,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也可能蕴藏着机会。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物流产业的“机”从何而来

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角度看机会由来。

(一)物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顺利出台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见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期望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物流业要充分利用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三年内可预期的:物流市场需求的扩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力度加大;冷链物流、逆向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完善;物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物流政策环境的改善等大外部环境的正向变化,抓住机会逆势而上。把企业做强做大。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更加依赖

金融危机下,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会更加致力于提高经营效益、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全面深入应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技术,就会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流转,提高资金利润率,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当前形势下,这给物流企业全面介入客户企业的供应链提供了逆势发展的市场机会。

三、促使物流产业由“危”向“机”转化的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

政府的政策,将对物流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提高竞争力起到明显的成效。

(1)出台有利于物流企业的融资政策。由于金融危机,现在物流企业贷款很难。企业亟须资金的支持,资金链一断,就基本面临破产。政府应加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要扩大抵押物范围,由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机构承担对抵押物的保管和监管,承担对抵押物的毁损灭失的责任,从而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要引导金融机构由重静态风险不动产抵押风险控制,转向以关注企业供应链经营动态动产抵押的动态风险控制。

(2)出台有利于物流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如:对物流企业营业税减半征收或在一定时间段内免除征收;对物流企业所得税实行按照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的政策,返还税金作为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对购置物流设施设备的进项增值税予以返还;对国内急需的进口大型物流设备给予关税减免;允许物流设施设备加速折旧并予以税前列支;大型物流企业(企业集团)内部资产调拨、股权转让、重组并购等行为,免除相关环节税金等等。

(3)出台有利于物流企业的交通管理政策。城市部分路段、时间段的限行给物流企业经营带来很大不便和成本上升。应出台更科学、人性化的交通管理政策。如能降低过路、过桥费,可对企业减少成本投入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二)从企业角度

面对危机,物流企业首先要苦练内功,再加上政府帮助,双管齐下才能在危机中生存,转危为机,做强做大。

(1)转变观念。在当前困难时期,客户企业和物流企业一样,也面临很大困难。物流企业在必要的时候,要适当牺牲眼前利益。主动为客户排忧解难,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稳住战略客户。

(2)转变经营方式,与客户企业联动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而提供专业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应该在这个时代大有可为。物流企业要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延伸服务,全面介入客户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不但要具备满足客户企业物流需求的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同客户企业一起优化流程、与客户企业用同样个管理工具和方法论,形成一体化的运作,在共同应对危机中,求共同发展。

(3)进行资源整合。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物流需求减弱等加剧了物流市场的竞争与物流企业“两极分化”加剧:一方面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势单力薄,缺乏特色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这些为行业的资源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些实力强、运作规范、创新能力强的物流企业会加快兼并扩张,在这一轮竞争中被优选出来,获得快速发展。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物流企业,则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做精做细特色领域,或者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壮大自己。

(4)开发增值型服务和创新型业务。物流企业要认真分析内需市场的特点,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客户企业真正迫切需要的物流增值型服务和创新型业务。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加强模式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9

本文面向实际,将大学生现阶段的就业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新时期的就业特征,积极地提出地建议,辩证地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正视危机,转化优势,以提升改善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由于虚拟经济交易过度发生从而使得经济恶化并逐渐波及实体经济的危机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极大影响,影响风波不仅仅是虚拟经济,同时还包括对实体经济的削弱,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显著,其中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就业率锐减。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不断跨越发展,大学生扩招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加,高校毕业学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更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的负担。

一、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出现的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就业形势急剧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危机。面向实际,深究成因,不难得出在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就业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金融危机下学生自身面临问题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学生也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观念,思想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边区支教、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逐渐接受。但是大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工作,对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基层的工作准备不是特别充分,使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势必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得学生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岗位上,频繁出现离职和跳槽等不稳定现象。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大部分企业在生存过程中迫不得已对工作人员进行裁员缩减。逐渐简化自身的结构和发展的模式,已衍生成为企业适者生存的必要手段。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造成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萎缩,我国的一些精英海归人员也会出现大面积的回流,使得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中国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上相较于普通大学的学生来讲更具有优势;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趋向于寻找条件更好的员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尤为严峻。

(三)金融危机下高校面临的难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过程也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高校的发展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却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使得学校背负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出现了个别高校提交给政府的学生毕业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政府不能对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最终结果是让高校毕业生失去较多的政策优势和扶持,对学生就业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为严重的。

(四)政府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就业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国政府适时地实施了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管理方面,一方面,政府根据相关的现实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现实难题进行妥善的化解和安排,使其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取政策的有效倾斜来加速问题的解决,国家先后制订了相关的基本规范和措施应对现阶段就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例如: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自身的思路,到中小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提升骨干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接纳程度,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实力加强,同时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关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实践的途径,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通过政策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问题,使得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一)促进学生择业观的改变

在金融危机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再仅仅寻求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而是向着自身适合的角色发展,对于就业的意识更加清晰。同时,大学生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就业压力以后,会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再浪费在校时间,也能够更加专心于学业,因此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能够获得潜在的人才利润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获取较好人才资源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的毕业生大量涌入人才市场中,企业在招聘优秀员工时不需要专门增加用人费用,甚至出现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低薪工作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是一种较为有潜力的发展方式,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转型是有利的。

(三)促进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时,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校继续深造,希望错开就业的高峰期,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好的硬件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专业知识上使得学生更加具有优势,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这样的情况可以为社会储备较多的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形势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储备的资源进行使用,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同时也为政府的工作获取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政府能够利用这个时间差将相关措施进行试行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并修订这些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对整个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后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政策支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就业过程中,综合素质一般是企业进行人员选拔的首要标准,但学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接触的知识还是较为单一的,在职场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还是缺乏经验,步入社会后,经常会出现面对问题无法解决以及心理脆弱不能正视压力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频繁跳槽,影响就业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较差,频繁短期就业,这样也属于失业的状态。

(二)企业自身用工理念陈旧

大部分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工作经验等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歧视和不公正,这样使得毕业生就业选择时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寻找有经验的成熟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确实重要,但是企业也应从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来考虑问题,高校毕业学生也具有各项优势,他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是企业的一种潜在资源,因此企业在招聘就业方面应转变思想,对高校毕业生给予机会和耐心,给他们合适的职业发展舞台,必然会收获一份精彩的回报。

(三)教育体系发展滞后

面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发展滞后问题。大部分高校目前仍采用的是教学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存在局限,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待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后很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造成企业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的现象产生;同时高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规划中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喜好阳春白雪的专业名称,造成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不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对社会资源和学生就业都是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同期毕业人数剧增,对就业的规划不到位等等,都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四、针对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

(一)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应在大学期间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应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挫折教育;最后,应主动了解就业的信息和就业的动态,对就业的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就业充分准备。

(二)企业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但也不能忽视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发展是进行企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抓住人才成本低廉的大好机会,前瞻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接纳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促进企业人员的升级,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后续高速跨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政府需要将政策的引导落到实处

政府在进行政策的推行中,要保证相关政策和方针落实到位,拓宽学生就业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进行创业。政府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坚强后盾,解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高校教育模式应完善

高校改革刻不容缓,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必将成为进行改革的重点。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应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分析和调查,在毕业生的教育方面,切实抓好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使学生心理、性格、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五、结语

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都是较大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关注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措施,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学校的改革、企业的制度改革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改善就业压力,正视困难,积极求变,切实解决现阶段就业困难趋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谢东宝.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杨晓鹏.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郑淑真.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2).

[5]徐建群.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4).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媒业影响契机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

我国的传媒业虽然是事业性质,但是与西方传媒业的运营模式是相似的。两者都是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运作,依靠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为辅的产业化模式。因此,金融危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传媒业造成影响。此次危机对我国传媒业既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提供一些机遇,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消极影响

1、传媒投资融资受挫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低迷状态。部分依靠银行投资或海外投资的传媒企业将会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国内外股市动荡,上市公司股价下跌,众多中国传媒上市公司股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中国20多家上市的新媒体公司的股价随纳斯达克大盘影响大幅震荡,损失惨重。国内传媒上市融资计划受挫,一些传媒机构上市计划也因为资金原因而被迫搁浅。如“超市”分时传媒、展架媒体易取传媒、迅雷网络纷纷推迟上市计划。由于中国传媒市场化程度不高,参与资本市场的不多,因此这方面影响不大。

2、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金融危机对传媒产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告收入的下滑这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造成影响。一些企业在经营和销售上出现困难或对市场信心不够,从而减少了广告的投放费用。传媒业对于房地产、汽车、通讯等领域的广告依赖程度很大,在此次危机中这些行业均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媒体广告收入下滑。而中国媒体广告收入占行业比例大于西方媒体,因此,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中国传媒业依靠广告为主要来源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呈现薄弱的一面。

媒体广告收入减少,致使媒体竞争激烈。而报业是传媒业中受其影响最严重的一个。由于中国报纸来源于进口美国废报纸,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纸质涨价加上广告收入的减少,无疑让中国报业雪上加霜。不少报纸的发行总量由于报价的提升而萎缩。同样,报业也为了减少经费的开支而相应地减少报纸版面,以致报纸信息量减少。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报业可谓一次重新洗牌。

(二)金融危机为传媒业提供契机

1、新媒体受到重视

传统媒体因为对广告依赖性较大,因此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迫于经济的压力,不少中小企业转移广告投放方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备受广告商青睐。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发展迅速,不论是技术还是运营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等优势。而在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对信息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对信息的及时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以其优势恰巧满足了特殊时期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金融危机对于新媒体来说会是一个机遇期。

2、娱乐产业逆势而上

虽然金融危机对部分电视剧投资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行业2008年发展仍令人叹为观止,电影票房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电影产值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①根据以往的金融危机经验来看,金融危机时期人们收入减少,物质需求的减少使得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加大。娱乐业能缓解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失望,给精神生活带来娱乐和放松,调节紧张的情绪。抓住危机时期人们的心理特点,创作出符合人们在特定时期期望的优秀作品,娱乐业定会逆势而上。因此,金融危机对于娱乐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3、加速媒体重组与并购

在金融危机时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而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媒体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2009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于2008年11月18日举行,招标总额达

92.5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299亿元,增幅18%左右。②广告市场的萎缩并没有减少在强势媒体的投放,因此许多中小媒体处境非常不乐观。一些中小媒体在竞争中将会处于经营困难、破产甚至被兼并的情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强势媒体将更加强势,而弱势媒体则有可能面临出局。因此,这一条件恰好为媒体之间的并购与重组提供了契机。弱势媒体由于竞争力较差,被强势媒体兼并,使强者更强,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合理的重组与并购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媒体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对策

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到了中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则是中国传媒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既有消极影响,也提供了机遇。

(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传媒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美国如今成为传媒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传媒业的发展,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随着传媒业的发展,美国政府还不时地修改并及时地推出各项法规法律来保障传媒产业的顺利发展。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部门应牢牢抓住机遇,出台相关政策,对传媒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大力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此外,在中国资金匮乏是一个长期制约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媒体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金的匮乏。有统计显示,中国影视产业的融资来源大部分是自有资金,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比例很低。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具有明显的事业化性质,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比重较小。当前金融危机必然会引起中国传媒业的重组与合并。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政策,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会,为有资金紧张的传媒企业或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融资。

(二)改变经营理念

中国传媒业与西方传媒业的盈利模式不同,中国传媒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因为中国传媒主要靠广告收入,一旦市场变化,传媒业就会受到影响,抗风险能力低。而西方传媒业的收入来自于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③多元化经营可以积累资本,提高文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并可以用多元经营的资本来发展传媒业的核心业务。美国在传媒业中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如影碟和电影的出版、电视、度假区、主题公园的业务,以及文化衍生产品的制作与销售等。以电影为例,好莱坞的电影来自票房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收入则来自于DVD、网络版权、衍生产品授权等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国的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是来自于票房。好莱坞制作每一部影片,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营销策划包括市场分析及调研、媒体广告、效果跟踪等。比如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包括影院发行、图书销售、DVD销售、服装销售、玩具销售及家居产品销售等。而我国的电影营销中,主要强调的是广告和宣传,收入也主要是靠票房来维持。后期的产业链不够成熟,盈利模式单一。所以,中国传媒业应努力扩大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媒体业间与行业间合作

金融危机时期,媒体间的竞争越加激烈,单一的传媒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薄弱。因此,媒体间的并购与重组是必然趋势。利用这个契机,媒体间可以进行合作,形成合力。媒体间的合作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互补的优势,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此外,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明显加快,国家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因此,政府可鼓励传媒业打破区域及行业的限制,向其他领域进行拓展。我国传媒业除经营核心业务外,可尝试涉足音像、游戏、动漫、音乐、电影、体育及通信等领域,进行文化及创意产品开发,提高传媒业的综合竞争力,做强做大领军式企业。

(四)内容创新,扩大市场

金融危机下,经济低迷,人们的收入与消费水平都降低。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或倒闭,就业难,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加大。据以住经济危机的经验,人们在物质上需求的减少使得人们转向精神消费,在精神文化产品中寻求安慰。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人们纷纷涌向电影院,通过看电影去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及缓解紧张的情绪压力。因此,此次危机恰好给了媒体一个机遇去开发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我国传媒业者可紧紧抓住危机下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去编写电视电影剧本,开发适应观众需求的电视栏目,争取广大的受众。

再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迫切想了解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对经济的动态及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在图书销售市场上,《货币战争》、《次贷危机》等原本只有经济专业人士才关注的经济读物成为畅销书。各类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站的经济类信息的频道及栏目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经济类的节目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度挖掘及开发,以满足危机下广大受众的需求。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时间持续多久,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有多深,目前还无法预期。在这次危机中,如何转危机为机遇,是中国传媒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因此,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探讨其对策,对于我国传媒业避开困境,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徐兰.中国电影业“不愁钱”时代到来.中国资本策划网,/article/hybt/2009-03-17/Article_20090317110342.html.

②蔡尚伟,苏惠文.金融危机:“超媒体发展之机”.新闻与写作,2009年02月.

③吴信训,金冠军,李海林等.现代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85页.

④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理论学习,2008年04期.

参考文献:

[1]李楠.金融风暴:传媒业的危险与机遇.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01月.

[2]陈虹.迎合潮流,对应受众——金融危机下受众需求的变化及媒体传播策略的调整.2009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