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保险 可持续发展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责任保险,起源于欧美工业化国家,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绿色保险制度是解决环境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诞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制保险的制度;以德国为代表的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制度;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自愿保险为主、强制责任保险为辅的制度。绿色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我们应该在国外的绿色保险制度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保险制度,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绿色保险投保模式的选择
由于全国大部分的企业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建议建立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模式。在法律的硬性规范和政府强力保障下以及任意保险产品市场化经营的竞争下,让保险人积极开发绿色保险,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新产品,以适应环境和企业的现实需求,让从事高危行业的被保险人都能投保以分担自己的环境风险。具体地,对环境污染风险大的行业,如石油、石化、造纸、采矿、建筑、废弃物处理等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对环境污染风险不大的行业,可以推行任意环境责任保险,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企业自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
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绿色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针对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绿色保险制度在处理环境侵权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减轻政府在治理环境的压力,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绿色保险制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绿色保险在环境保护和解决环境纠纷中的重要价值。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绿色保险的宣传,进一步加强社会对绿色保险的认识程度,使人们真正体会到绿色保险的功能,这样有利于保险机构的发展。加强政府在绿色保险领域公权力的运用,结合自愿性投保和强制性投保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某些污染不是很严重的企业,政府积极发挥指导作用;针对那些污染严重且危险系数高的企业,政府应该采取强制措施,让这些企业投保绿色保险。政府还应该加强保险机构的监管职能,确保保险公司依法规范经营,防范经营风险。
三、健全绿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建议制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法》,同时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中明确绿色保险制度,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水、土壤和大气污染责任者对清除污染费用、对第三方损害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绿色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等。逐步制定有关绿色保险制度的专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细化有关责任事故认定、损失评估标准、保险保障范围、操作流程等具体内容。
四、绿色保险再保险制度的建立
环境污染侵权损害一旦发生,其损害程度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保险公司的负担能力不够高,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个案件的理赔而破产。而再保险将会给绿色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强有力支持。通过再保险可以将单个保险人承担的风险在众多的保险人之间分散,从而保障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
五、结语
绿色保险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并成为各国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这一途径在我国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或障碍。我们要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保险模式,以此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平.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20-121.
[2] 鲍勇.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1.
[3] 陈彩霞,吴慧. 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J]. 法制与社会,2012,(1):38-39.
[4] 贺志亮,王育才.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SWOT分析[J].经济师,2010,(10):15-16.
[5] 罗世荣,钱立异,谭月霞.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谈我国绿色保险[J]. 决策管理,2009,(1):[6] 华萍. 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及除外责任[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7] 黄小敏. 论环境责任保险经营中的技术障碍和技术选择[J].浙江金融,2010,(10):43-45.
[8] 皮立波. 绿色保险:现状、问题与建议[J]. 中国保险,2010,(6):39-41.
[9] 汪国庆. 搭建中国绿色保险制度新平台的设想[J]. 经济与管理,2009,(1):92-95.
[10] 王美丽.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11] 魏征.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12] 游春. 绿色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海南金融,2009,(3):66-70.
篇3
【关键词】绿色北京;低碳发展;CO2排放;节能减排;发展途径
Abstract:This stud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Green Beijing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way how to develop. The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Beijing is doing well in Construction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t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capita or unit GDP, Beijing is better than Shanghai, but worse than London. In the item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ijing is the six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hich is worse than London, and the frequency of traveling with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 is better than other cities in China, but is worse than London. When it comes to Low-carbon environment, Beijing’s green coverage in the built-up area is lower than National Ecological Garden City Standard, and the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is lower than it 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besides, Beijing’s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s is less that London’s. Beijing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then creates a low-carbon condition,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Key words:Green Beijing;low-carbon development;CO2 emissions; energy-saving and ejection-decreasing;development way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加快了生态建设速度和加大了环境改善力度,尤其是申奥成功以来,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城市形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巩固发扬奥运环境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升华、发展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北京市提出了“三个北京”建设。在人均GDP超越1万美元后,“绿色北京”使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站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人们对宜居城市、绿色生活也越来越向往。而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城市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且还能切实提高宜居城市和绿色北京质量。“低碳”是“绿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当今“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多从绿色北京的内涵、建设内容、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2~7],或者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发展途径与模式、建设水平、制度创新以及低碳经济的能源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8~14]。已有研究为绿色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但是,将绿色北京与低碳发展联系起来的研究还较少。而在大力建设绿色北京时期,急需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需要对绿色北京建设的低碳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将绿色北京建设与全球低碳发展、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有机对接。因此,本文在理解绿色北京及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剖析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内涵及现状,从而探讨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途径,以期为绿色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及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绿色北京及低碳发展的涵义
1.1 绿色北京内涵
关于绿色北京涵义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马修・卡恩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与环境,指出绿色城市应为在享受当地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时,城市居民也避免给其他地区居民带来负的外部性,并从与环境相关的发病率、与环境相关的死亡率、污染规避支出、当地的不舒适度及生态印迹五个方面界定了绿色城市指数[14]。北京刘淇市长也从城市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城市要把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下大力气治理空气质量,加强绿化美化,不断提升首都的环境质量;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首都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3]。王如松认为绿色北京建设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演化过程,包括形态结构的景观绿、过程功能的机制绿两个“绿色”涵义[4];何芩针对城市发展道路而指出,绿色北京建设应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环境、提倡绿色消费、美化绿化环境[5];袁懋栓指出绿色北京是基于绿色的涵义,将绿色的要求与国家首都、国际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建设相融合,提出的行动战略[6];陈剑针对绿色北京建设而提出建设绿色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十项绿色措施[7]。
在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群策群谋基础上,北京市政府拟定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绿色北京”建设的总体目标,并指出绿色北京建设指标体系主要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三大类16项指标构成。总之,绿色北京建设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和协调,既要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又要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图1显示了绿色北京的内涵结构。绿色生产指发展科技投入密集型的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一种集约化、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发展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倡导低消耗的生活模式,鼓励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增强居民环境意识,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资源再生率;绿色环境是指有广阔的绿化空间,资源环境质量高、环境保护力度大,是宜居、优美的可持续城市环境。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een Beijing
1.2 低碳发展涵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的增大,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候的变化。2003年,工业活动发生最早的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并将低碳经济解释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此,“低碳”渗入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中。
我国学者谢军安指出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从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9]。也有些人士将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的延展使得人们更加明确,不仅仅在经济活动中会产生碳排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增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大气和环境的影响也有所扩大。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日益关注低碳发展模式及途径。
1.3 绿色北京的低碳内涵
绿色北京基于“绿色”本义应指环境绿色和环境干净。环境绿色需要保护山水、植树造林,大力进行绿化建设;环境干净需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减少“三废”排放,不断加强进行环境建设。而低碳发展就是要让生产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崇尚健康、低碳的消费方式,让环境有更强的“碳汇”功能,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见,绿色北京建设和低碳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走低碳发展道路,低碳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绿色北京。
Fig.2 The meaning of low-carbon for Green Beijing
可以将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也定义为三个内容,即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环境,如示意图2。(1)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方面,是指在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度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投入水平等途径,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每单位GDP日消耗能源量是衡量低碳生产的重要指标。(2)低碳消费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健康的、自然的和安全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树立物质减量化的新观点和新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低碳产品、绿色产品,节约使用资源、能源和消费品,从而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做到低排放、低污染、少浪费。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耗量或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气消耗量是衡量低碳消费的重要指标。(3)低碳环境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空气二氧化碳量维持自然平衡,环境中的设施对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有很好的净化吸纳能力。低碳环境可以根据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全市林木绿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人均水资源等指标来考量。指标分为“碳源”和“碳汇”两种情况,在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中,要设法减少降低“碳源”,增强增加“碳汇”。
2.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现状与问题
北京市统计年鉴的一些指标反映了城市的低碳发展状况。通过近几年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北京市2004~2009年每单位GDP日消耗能源量(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由21.55下降到11.36t/亿元,下降了47.29%;单位GDP工业用水量12.76下降到4.28×104m3/亿元,下降了近2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分别提高了26.64%、5.94%、5.34%。2006~2009年,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33.33%,单位工业产值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了57.22%,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36.29%;单位建设面积轨道交通长度、每万人常住人口轨道交通长度均有所增长,而单位建设面积公共电汽车长度、每万人常住人口公共电汽车长度却分别降低了4.08%、11.87%;人均垃圾产生量、人均年生活用水量有所降低,人均生活电力、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耗量有所增加。2005~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下降了14.79%,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由64.1%提高到78.1%。总之,北京市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碳源”指标有了显著减少或降低,“碳汇”指标有了显著增加或增强。
根据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内涵,本文选择了绿色北京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三项内容的碳源、碳汇指标,参考统计年鉴等进行指标选择和赋值,来反映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现状,并通过与国内外发达城市比较来说明低碳发展问题,如表1所示。
注: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与常住人口数量而计算得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编译自《圣保罗新闻》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公共汽(电)出行频度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和常住人口数量计算得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自然保护区面积比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
2.1 低碳生产现状及问题
根据计算,2008年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1亿t,低于上海市的2亿t,远高于伦敦市的0.464亿t。北京市2009年人均能耗为3.74t标煤/人,低于上海市的5.16吨标煤/人①,英国伦敦在2006年人均能耗已降低到2.71吨标煤/人②。2009年北京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0.54t标煤/万元③,根据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小于或等于0.9t标煤/万元。根据已有对国内城市的研究,2008年上海市能源消耗总量9737.35万t标煤[16],GDP为13 698.15亿元④,算出上海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为0.71吨标煤/万元,可见北京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低于上海市。
北京市低碳生产好于上海市,相对比世界城市伦敦较差。自实施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始,北京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效显著,城市经济增长的科技投入力度迅速增大,经济增长的集约度也相应迅速增大,因而低碳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城市发展的低碳生产距离世界城市还有些距离,还需要设法提高生产的节能效应。
2.2 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世界城市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华盛顿以19.7t名列榜首,英国城市格拉斯哥以8.4t排名第二,居第三位的是美国的多伦多8.2t,上海8.1t、纽约7.1t、北京6.9t分列第四、五、六位。排在第六位以下的依次有伦敦6.2t、东京4.8t、首尔3.8t、里约热内卢2.3t、圣保罗1.5t⑤。根据伦敦市2009年统计年鉴,2006年伦敦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12t,到2008年两年的时间减少了近一半,伦敦市的节能减排成效非常明显。
根据2009年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和各市2008年常住人口计算得出,2008年北京市公共汽(电)出行频度为277.8人次/人,上海市公共汽(电)出行频度为140.9人次/人,广州市为315.4人次/人,深圳市222.9人次/人,重庆市54.7人次/人,天津市95.4人次/人。可见,北京市在国内大城市中公共出行普及率较高。但是,相对于国外世界城市还很低,如伦敦市,2004年伦敦市每天约有1.35人次/人的公共汽(电)出行频度[17],折合全年(按照365天计算)平均为492.75人次/人。
可见,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绿色出行情况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先进地位,但是,与世界城市伦敦相比,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较高,尤其是绿色出行远低于伦敦市。绿色出行与人口数量、公共汽(电)车数量以及轨道交通建设等密切相关,也与人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与接受有关。
2.3 低碳环境现状及问题
关于绿色北京环境及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8],近几年来,北京市加强了环境建设和保护,尤其是在降碳、控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从绿色北京低碳环境现状分析来看,2008年北京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15%,上海市为40.62%,广州市为35.01%,深圳市为45.01%,重庆市为68.94%6,北京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大城市中处于偏下水平。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规定,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至少要达到45%,而北京市相距标准还有差距。
2009年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为8.28%,2009年上海市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为12.1%,重庆市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10.2%。根据生态市建设指标的标准,受保护区面积要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7%。显然,北京市在自然保护区面积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2008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为13.2m2/人(原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同年,上海市人均公园绿地为12.01m2/人,生态市建设指标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要求是不少于11m2/人,根据有的学者研究,2008年伦敦市人均公共绿地为30m2/人,首尔市人均公共绿地为30.5m2/人[19]。可见,北京市绿色环境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绿化来增强“碳汇”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从而促进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
3.绿色北京低碳发展途径
3.1 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绿色北京低碳生产现状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耗量仍然存在浪费和能耗高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还可进一步降低。当前,首都北京除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优化,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法制建设及政策制度设计等,来实现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绿色北京低碳发展。
(1)提高技术水平,开发利用新能源。利用首都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聚集优势,加快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做好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健全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创新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时,加强科学研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首都的地理优势,不断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高碳排量的能源,从源头控制碳排量。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健全节能责任制。健全和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体系及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的主导作用,全面做好节能组织、协调、推动工作。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等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明确规定企业的排放量,严格控制检测企业碳排放量。建立奖罚制度,奖惩分明,惩罚碳排量超标的企业,对碳排量控制合格的企业采取鼓励措施。同时,充分利用税收制度控制碳排量,实行企业退出制度,对碳排量高的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或升级换代来降低能耗和碳排,或者利用退出制而实行产业的区域转移,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企业。
(3)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对使用新型能源的企业采取一定的鼓励、补贴措施,将新能源使用率、碳排放量的高低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增大考核权重。对能耗小、碳排放量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3.2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消费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宣传和教育,并需要公众参与。首先,政府积极鼓励低碳消费。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增加低碳产品的品种,对低碳产品做专门的标志,大力宣传低碳产品意义。可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市场上低碳产品价格,采取各种形式来鼓励民众购买。其次,鼓励公交出行。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降低公交票价、限行、限购等,对治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交通拥堵问题依然严重,拥堵必然造成高碳排量。除了现行的政策外,政府还可加大私家车的管制力度,如增加税收等,同时提高公交的便捷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增加公交路线,发展轨道交通,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再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宣传、主题活动、影视新闻媒体等,向公众宣传低碳常识、低碳产品、环境保护等,尽快提高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
3.3 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碳汇功能
北京市要进一步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环境的碳汇功能,首先要增加建成区绿地面积。保护现有绿地,合理培植绿地,栽种生命力较强的植物;严格城市管理,保护绿地不被损坏或作为建设使用;加大保护绿地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爱护绿地、保护绿地的意识。其次,在已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绿地面积。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结构,核心城区因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见缝插绿,重视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建立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群落,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再次,可进一步改造老旧小区,拆违建绿,增加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此外,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还较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已有的自然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体系,培养专业的研究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人才,妥善管理,保证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不会被破坏或减少。同时,加强土地勘测,将未保护和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圈地保护,以及废弃地工矿进行土地修复回归自然,以此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
4.结语
近年来,政府、民众以及其专家学者都对人居环境、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北京市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奥运会之后,绿色北京的建设目标确定以后,环境有很大改善,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和城市相比,北京市环境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耗与浪费较大,燃煤锅炉淘汰与改造还不够彻底,公众低碳消费意识还较差,垃圾污水处理率还较低,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因此,北京市应加强绿色北京低碳发展,加大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研究。
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设潜力大,而奥运环境建设为北京及国内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市应很好发挥发扬奥运环境建设理念,巩固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并通过加强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作用、加大低碳消费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以及进一步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环境的“碳汇”功能,加快促进绿色北京建设及低碳城市目标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根据伦敦2009年年鉴提供数据换算得伦敦能源消耗总量.
③数据来源: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
④数据来源:上海市2009年统计年鉴.
⑤数据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
⑥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1 2009,16(8):1-6.
[2]邓乃平.关于通州新城建设的思考――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6):49-53.
[3]刘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J].求是杂志,2008(23):3-6.
[4]王如松.生态文明与绿色北京的科学内涵和建设方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54-56.
[5]何芩.关于奥运后绿色北京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9(2):193.
[6]袁懋栓.“绿色北京”: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实践[J].城市问题,2009,(12):92-96
[7]陈剑.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64-67.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98-102.
[9]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10]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5):14-17.
[1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7-22.
[12]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10(10):95-99.
[13]杨国锐.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J].城市问题,2010(7):44-48.
[14]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0,12(S1):1-5.
[15]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M].孟凡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6]张晚成,杨.城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清单――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17-21
[17]佘世英.伦敦的公交优先政策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5(4):66-69,26.
[18]彭文英.绿色北京环境建设及主要问题[A].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150-161.
[19]刘欣葵,武永春.试析世界城市环境特点及北京的差距[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95-100.
基金资助: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
篇4
摘 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主导意识,“绿色金融”也悄然兴起,并且逐渐渗透到金融理念之中,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活动。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
随着工业的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经济不断发展,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普遍认识到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于环境的危害。近期,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移。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保护环境单靠法规制约是不够的,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地体系来推动,市场化操作与经济手段就是一个不错的思路。“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资和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目前谈到低碳经济,人们更多的是与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联系起来,但在其背后实际上形成庞大的资金供给与金融流动机制。美国奥巴马政府承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开发,并已成立总额约为3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金。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形成的低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08年成交总额为1263.45亿美元,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是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已日益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和广泛参与。
二、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果环境生态与资源遭到破坏,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其资源的承载能力,那么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金融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实行“绿色金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自然生态来看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被破坏。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但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却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即以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第三,我国正在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导致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也使我国实行绿色金融政策尤为迫切。
2.从经济发展来看
经济增长只是纯粹的生产增长,经济发展不单纯看重当前的增长,更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求资源到达最优的配置。我国目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的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数量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绿色化的金融活动,可以引导企业的投资取向、资金的流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式。以金融手段、金融创新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3.从金融机构自身来看
首先,金融业的发展要依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以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实行“绿色金融”,符合当前国家的基本政策。其次,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充分考虑环境风险的因素,不能一味的只考虑经济效益。例如,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向银行融资,一旦造成严重污染被政府环保执法部门勒令关停,银行贷款不但不能收回,致使银行蒙受损失。再次,实行“绿色金融”,有利于金融部门充分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产业发展的“金融导向”作用。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合理科学的确定贷款的投向,对那些造成严重污染至今还没有关停治理的企业和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新建、改建与扩建项目,坚决停止贷款,并限期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对按期进行污染治理的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项目等,金融部门在信贷上给予优先的支持。最后,低碳经济的研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不仅可以在资金上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还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三、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1.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
8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态银行”,专门贷款给一般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的环保工程。我国应建立绿色银行,以利于环保产业资金的聚集、运作、增值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政策性银行的主体资金可以由国家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同时还可以考虑允许私人资本有限参股以扩大银行资金的来源。对于政策性银行投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发展投资基金,同时可以借鉴证券市场投资基金的操作方式,允许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份额,在保证环保资金流动性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2.建立“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
“绿色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主体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并将资金专门用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各类公司股票。它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对受资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股权交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企业债券。其中绿色金融债券的流动性强、安全性好,是一条良好的筹资渠道。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及相关方式投入到急需资金且社会效益好的绿色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上。除了设立绿色基金、绿色债券外,我们还应当进行其他融资工具的创新。金融资本介入低碳经济模式导致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碳排放权是由于不同企业的排放量、减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较多排放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排放权不足的企业。
3.成立环保基金
由于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项目和工程来讲,效益很难短期体现出来,所以银行一般都不情愿贷款给他们。因而为了融资,可以成立专门的环保基金,由污染者支付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组成,其余的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充实其资本金。环保基金可以用于支持环保产业,用于生态的保护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因此从长期来看,总的投资收益反而有可能高于一般投资基金,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4.推广“绿色保险”产品
环保部和保监会已于2008年2月携手推出“绿色保险”政策,目前保险公司在推行“绿色保险”产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范企业在投保之后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制度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科学化。只有如此“绿色保险”业务才能健康发展和不断扩大。由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所发生的污染突发事故受害者进行赔偿,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与企业的赔付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
5.支持绿色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
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国家应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环保审查”机制。在开展项目或企业上市前的环境保护评估,对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环保规定的企业或项目,不能上市发行股票,即使该企业或项目具有良好的财务效益也应该予以否决,在同等条件下,环保效果好的企业或项目可考虑优先上市。同时,传统企业也可通过发行绿色优先股来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体系,实现企业结构的转型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波,陈华.“绿色金融”――现代金融的新理念.甘肃农业.2003(11).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0503
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1.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2013年初始,雾霾、沙尘、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GDP至上的发展观念,受到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我国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入21世纪,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正步入低碳时代。
《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兼顾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合循环利用为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可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
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
2.1 绿色消费的发展内涵
绿色消费模式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活动,是一种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从生产到消费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因其强调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而备受关注,成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
2.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最终是在消费系统中获得体现和吸纳的,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变革消费模式形成的绿色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源头控制。“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约束,要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高排放”生产模式,也要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由高碳行为向低碳行为转变。
2.3 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等现象,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
绿色消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索取和尽可能大的回报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用这一观念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选择;用绿色消费驱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三者的共同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三者的终极发展目标都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群体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群体的需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面贯彻低碳、循环理念,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社会生活从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
3 低碳、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消费发展策略研究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每年有如此多的声音在呼吁绿色消费,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公众意识缺乏,大多数消费者没有绿色消费的意识,珍惜环境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污染环境,浪费能源,推崇奢华、过度消费。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消费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消费者崇尚绿色消费的局面。
3.1 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引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消费,需要市场自发引导,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1)倡导绿色文化,推行绿色消费。
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倡导理性消费与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
(2)政府机关做好表率。
近日,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率先垂范,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旨在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一是在厉行节约方面,政府应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带头节约,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是在绿色采购方面,政府须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优先采购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提高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通过绿色采购引导环保产业发展,调动全社会开发和节约能源、资源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
(3)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鼓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增长、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对电力、钢铁、建材、水泥、电镀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外资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业、产品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健全清洁生产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依法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等。
(4)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引导公众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公共垃圾绿色处理;鼓励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回收网络;对资源回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完善资源回收设施。
(5)发展绿色旅游。
构建包括旅游服务、工业旅游、农业种植业示范园生态观光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促进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探索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在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6)推广绿色建筑。
加大推广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补充取暖,积极推动建筑节能;选择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建材、给排水、照明、采光、供热、制冷和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方面全面引入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施工图审查到建设施工、监理和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管,建设配套设施,使之达到中水利用、节水、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建筑示范;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或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中,重点推动照明和供电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
(7)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业。
在城市中加大力量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引入绿色交通空间设计理念,科学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减少公共交通无效行驶和空驶。
3.2 企业在绿色消费中的载体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企业作为绿色消费模式构建中的载体,从生产者角度推进绿色消费理念、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模式等。
(1)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安装净化设备,做好工业排放废水和废气、废渣的科学净化处理;二是实行清洁的生产过程。运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和能源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物排出。循环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等;三是提供清洁的产品。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设计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产品包装和使用寿命、功能合理,使用回收、重复使用。
(2)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其要求是:一是简化包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包装废弃物难以回收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加重消费者负担,又污染环境。从源头控制豪华、过度包装,需要企业从自身做起,简化产品包装;二是绿色包装。在简化包装的基础上,产品包装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易重复利用、容易降解腐化的材质。
3.3 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主体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转变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摒弃过度、豪华消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节约资源和能源,适度、理性消费。
(2)选择绿色产品。
选择绿色产品,减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积极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食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等绿色标志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进反复利用意识,推广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推行包装绿色化,抵制“白色污染”,抵制过度包装,逐步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日常出行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方式等。
(3)做好垃圾分类。
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首先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首先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便于回收处理。
4 推行绿色消费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消费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我们期待依靠法律、政策、宣传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自觉遵守的绿色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0,(9).
[2]袁志彬.中国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和对策探索[J].消费经济,2012,6:283.
[3]陈杰,郭晨.浅论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帕内涵及相互关系[J].科技信息,2010,(36).
[4]黎鑫,黎超权等.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5]许光.基于低碳视角的“绿色消费”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5).
篇6
【关键词】绿色金融 支撑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从21世纪初,英国官方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概念以来,它业已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国家与地区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它以能耗低、污染小,效能高、收益多为特色给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低碳经济要实现成功发展就必须以坚实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后盾,经济发展策略的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金融结构体系的变化。在低碳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是说: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制度建设、产业升级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途径来尽可能地缩减煤、石油这些传统的高碳类能源消耗量,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向大气内的排放量,以求得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水平两者共赢的经济形态。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绝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层面广、综合性强的问题,需要经济的、社会的以及环境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这项经济形态的倡导意味着能源使用、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存理念的整体战略性变革,要求全世界的人们自觉调整自身的活动理念,以生态系统健康长期发展为目标,进行社会经济的建设以及生存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与生态保护息息相关,就直接决定了这种经济形态建立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性,因为气候系统本身就是地球上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对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都会产生影响,而且面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要摆脱不是仅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就可以单独实现的,它的建立早已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能力区间,因此,它要求的是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人民的精诚合作。
国内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重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对于污染排放的控制水平已经相对较高,污染物排放量的问题已不再是当前关注焦点,气候变化以及温室效应气体的减排工作才是他们的重心,而我们国家需要关注的却是包括这两者在内的工作以及全部污染物排放指标,也就是说需要追求“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低碳经济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仍仅仅处于概念的认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案例并不普遍,以上海与保定两个“低碳城市”试点为例,所选择的低碳路子就有所不同,上海市以调查、统计建筑物能源消耗,向公众公开相关能耗数据,开展能源审计的同时,以提高大型建筑物的能效为主要目标。而保定却以构建“中国电谷”为目标,以该地的新能源区发展区域为主要依托,打造光、风、电等新能源的输变电、转换设备以及相关器件的专业区域。总的来说理解不一,望文生义居多,深入研讨并实践的在少数。笔者认为国内的低碳实践还是应当以控制污染排放以及能量消耗为首要,同时尽逐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总量的排放。
二、绿色金融的涵义及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绿色金融是应低碳经济而生的金融界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低碳经济模式的支撑,业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的“绿色金融”,实际上指的是金融单位与企业从环保这一基本政策出发,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综合考虑决策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分析出与环境发展有关的各种回报、风险以及成本参数,并将其用于日常业务运行的参考决策,通过金融经营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引导,实现对于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问题的治理,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的中心就是通过一定的金融评测手段,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损耗以及环境破坏程度以“环境价值量”来体现出来,并将之用作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以及金融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
篇7
黑龙江辰能投资集团前身为黑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1986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9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黑龙江辰能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能定位为“以电力能源、新能源、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矿业及房地产等为主的投融资管理平台和资本运营主体”。
2011年初,以辰能投资集团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智奎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结合企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立足于国家能源、新能源投资主体的使命和定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挥国有投资公司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将企业打造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国有控股投资集团。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了更为清晰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即在原有业务板块基础上,逐步整合形成四大业务板块。确定了电力能源板块重点在新能源上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重点在控制和参与上市项目上取得突破;实业板块重点在开发高端地产和矿产资源上取得突破;金融板块重点在银行、担保、基金投资联动上取得突破。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三化”投资理念和建立实业投资与资本运作有机结合的双轮驱动经营模式,将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按照这一战略规划,辰能投资集团加快了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在风电等新能源项目上寻求突破。2011年8月,企业成功并购中宇风电公司,获得80多万千瓦的风电资源开发权,在电力能源权益装机总量上实现230多万千瓦的能力,占全省12.12%,使集团公司跃升为省内风电能源领域前三甲企业。2012年,辰能投资集团开始加快推进东宁油页岩加工及焦渣发电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步伐。该项目依托东宁县丰富的油页岩煤炭资源谋划多联产项目,将页岩油、煤气、发电、供热生产多系统综合集成设计,形成煤化工、煤电、煤建材延展链条,目标是建设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突出特点的新能源、多联产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公司投资的方正胡铁岭、中宇高楞两个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饶河风电项目在建;方正西沟、大秃顶子、沙河子风电项目正在申报核准;黑河西沟水电和宝山水电运行稳定。公司开发的地产项目辰能溪树庭院因采用了地源热泵、天棚低温辐射采暖制冷、全置换新风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节能标准达到80%而获得了2011年度东北地区唯一“中国十大低碳示范楼盘”和国家级“绿色三星住宅标识”称号,并成为国家住建部同德国能源署合作项目。辰能投资集团的发展之路,不仅为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也为自身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截止到2011年底,辰能投资集团总资产近112亿元,净资产7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利润总额6亿元,投资总额28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
辰能投资集团注重回报社会,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积极参加扶贫赈灾活动,向汶川、玉树灾区捐款;为第24届大冬会捐款,荣获“贡献单位”称号;在上海世博会上,出资购买黑龙江馆建设的碳排放指标,成为首家参与上海世博自愿减排的国有企业。完成了二批新农村试点帮建工作,被授予“中省直单位帮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辰能投资集团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黑龙江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抓好产业项目突破,力争到2015年末,将企业建成大型电力能源、新能源类上市公司。实现企业总资产200亿元,净资产90亿元,营业收入50亿元,利税总额13亿元;实现权益装机容量27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约30万千瓦;重大项目静态投资约为140亿元;将企业打造成为资本雄厚、股权多元、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营规范、效益较优、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国有投资控股集团”。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低碳道路;道路选择;发展因素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始终处在飞速上升的阶段,而我国经济的飞速上升,不可否认的是,与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与资源的不断短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某一程度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当然,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弊端已经在近几年来爆发式的凸现出来,并且已经引起了全球人民的共同关注,而为了尽量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理念并走上低碳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当然,由于近几年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但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使得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事倍功半。
一、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与几乎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选择一样,都选择的是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有效复苏,并且帮助我国积累大量的经济财富。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煤矿等资源的需求却相对较高,而我国最为煤矿大国之一,走工业发展道路无疑是那个时代下我国的最佳选择。但是,以煤矿等能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虽然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国环境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是因为煤矿等资源的使用不仅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还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气体与其他污染物质,从而使得我国愈发被雾霾等恶劣天气所笼罩。更为重要的是,煤矿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在短期内对煤矿等资源进行大量的无节制开采,这无疑是在遏制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综上所述,我国以煤矿等能耗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就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经济发展水平
与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较低,这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那么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大,那么这个国家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也会更加的艰巨。
(三)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绿色技术研发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绿色科技的研发。这是因为绿色技术的研发可以替代一些高能耗生产技术的使用,从而使得经济生产能够更加的低碳、绿色、环保。而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相对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主要包括绿色技术研发激励制度较不完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技术研发资金使用较不科学以及对绿色技术研发意识相对较弱等几点,这几点都是制约我国绿色技术研发进度并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
(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包括了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较不科学这一点,因此,在我国低碳道路选择上,相关人员就需要对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比如说,我国在能源消费方面就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地热能等)的利用,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污染气体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我国目前的环境不至于恶化下去。除此之外,我国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方面,应该在不过分阻止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第三产业开发。这是因为工业经济仍旧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如果在短时间内阻止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得我国经济受到强烈的冲击,而在不过分阻止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反而可以在相对环保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
想要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必然不可缺少绿色技术的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与激励,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不断的扶持并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当然,相关部分还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以及加大对研发资金使用的控制,从而使得我国内部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绿色科技研发环境,使得我国绿色科技的研发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三、结语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奋斗目标,我国只有充分认识到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并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才可能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越走越远,使得我国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作者:王嘉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6+134.
篇9
>> 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态比较研究 低碳时代下的我国城市化发展新路径 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刍议 国际视角下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探讨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展望 基于低碳环境下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与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 我国绿色建筑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路径研究 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 我国城市低碳经济治理体系研究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二级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政策研究 新时期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低碳建筑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1―03
[9]符冠云,田智宇,丁波.典型西部省区工业化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问题思考――以新疆、宁夏为例[J].中国能源,2015(8)
[10]乌鲁木齐 “ 煤改气”完工[EB/OL] .,2015―10―29
[11]“煤改气”工程力促乌鲁木齐2012―2013采暖季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创历史新高[EB/OL]. http:///show_251173/,2015―10―29
篇10
[关键词]绿色就业;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08 ― 02
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实施低碳化改造成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成为可能,经济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双重作用使就业绿色转型成为就业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机制
低碳经济实质是谋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经济模式,经济新常态为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时间窗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就业模式“绿”化成为协调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环境零价值形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净福利,根据世界银行的结论,1997年的环境恶化使中国每年付出600多亿美元的代价,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1〕,为此,中国确立了2020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降低宏观经济发展成本,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话语结合,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植入环境与就业两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将社会劳动力与环境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就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可以解决就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修复与维护就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且为正处于倒“U”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2〕的社会发展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随着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速度,造成了低就业率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形成了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配置培育了人口红利和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提升其发展地位,就业质量包含的就业性质、就业条件、就业环境、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与现实的“强资本、弱劳动”产生了冲突,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6万902例。其中2010-2014年,每年报告职业病病例均超过2万6000例,尘肺病占总报告病例的87% ~ 90%,苯、铅及其化合物和砷及其化合物为每年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事故最多的化学物质〔3〕;同时,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关系不协调、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4〕,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可以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现,解决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双重任务,使关系到中国长期面临的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迎接危机挑战的外在动力。2015年全年GDP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同比减少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就业人员7.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亿人。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5〕。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仅2020年中国将至少提供450万的绿色就业机会,而随后几年将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同时,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9.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40.6%,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实行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将创造就业机会,包括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生态服务、科普教育等相关的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实现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动态累积性增加。
二、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1)经济结构缺陷。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产业升级与转型,绿色增长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模式,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生产的空间仍然无法有效打开。同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其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而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绿色就业的缓慢增长,并不能够迅速地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受损害的行业,但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承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重要职能,但是在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的支持下,即使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只能是传统发展道路的复制,因此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碳升级与转型引发的绿色就业岗位仍然无法有效创造。
(2)就业结构缺陷。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复员人口使劳动力供应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就业供求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劳动人口中低技能或无技能过剩,高技能劳动人口短缺导致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失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1.94、1.81、1.77,就业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失衡仍将长期存在;由于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期,阻碍了传统高碳产业的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绿色就业的充分就业状态的形成;承担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绿色就业岗位创造失灵,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还没有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吸纳就业主体失衡。
(3)制度接轨缺陷。首先,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以碳交易为中心的价格改革没有进入企业运营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减排激励机制仅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强制性的措施根本无法产生绿色就业转型的持久动力。第二,碳排放测试系统建设由于理论、技术流程、计算方法、行业差异、排放监管权限等各种因素的存在,测试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国际标准,方便企业测试和评价的碳排放量标准远没有确立,导致政府监管困难,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动力不足。第三,碳税制度体系目前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涉及碳税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互结合的税率设计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支持绿色就业岗位创造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产品支持认证体系、政府价格补贴和采购制度都存在着完善的空间,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并转化为驱动绿色就业幅度的提升的制度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为契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创造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空间。通过能耗效率管制重新规划产业链条中的碳排放,控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缩短高碳产业链条,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包含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在内的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产业基础;建立高碳产业低碳化就业补偿机制,明确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就业指标,运用政策工具鼓励转型产业开发绿色就业岗位以容纳合理的人力资源量,鼓励自主绿色创业,实施绿色就业援助,降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成本;通过国内清洁技术开发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推动技术进步,推进低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加强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低碳前沿技术,在信息、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技术产业群和服务群,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新兴产业技术支持。
(2)政府管理创新。首先将低碳管理思想嵌入政府管理系统,对低碳经济战略转型与就业战略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其次,建立多元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治理机制,在发挥政府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和社会公众低碳消费,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和公民社会开展多元合作的治理机制;第三,综合运用包含政府管制、碳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权交易、标签计划、生态工业园规划等在内各种控制性工具以及经济性工具,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政策体系的市场化。第四,将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根据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民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绩评估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就业转型摆在同等地位,用全面的指标评价政府绩效。
(3)人力资本再造。人力资本再造,提升就业能力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是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的动力。运用劳动预备制度对基础行业和高碳产业分离出的劳动力实施针对性教育培训,为绿色就业创造知识与技能基础;加快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步伐,建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共同培养机制,重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发展,培养实践性高端人才,满足经济低碳转型的人才需求;建立绿色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保障服务等高效共享的服务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培养载体和服务保障;培育新兴产业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相结合,建立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形成绿色就业的集群效应,并以集群效应促进经济低碳化转型。
〔参 考 文 献〕
〔1〕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招嘉虹.图解我国2010―2014年职业病报告〔J〕.现代职业安全,2016,(02).
- 上一篇:地理课评课缺点及建议
- 下一篇: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