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心得体会

篇1

人民法官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我院根据上级党委和法院的要求,继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之后,今年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解决民事纠纷的职责,是人民心中解决纷争的最后一道希望所在,如何作一个合格的人民法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一个人民法官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创新。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坚持和发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进一步牢固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治国理念,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正在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又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法律文化。

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确保审判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客观需要。人民法院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坚持司法为民,必须把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都是为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法院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近几年来,海南法院先后开展了“宗旨观教育”、“反特权、反霸权”职业道德教育、“专项整改”等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查摆问题,边整边改,引导法官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法官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审判工作顺利进行。

篇2

我所积极组织全所律师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人响应事务所的号召,认真学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1.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新特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创新社会治理,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1.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老村干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

2.从社会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大部分已经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导致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

3.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4.从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和地方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

三、如何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按照《决定》要求,要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要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要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3月我院对3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包括男23例,女15例,年龄在20~71岁之间;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3例,间歇性预激12例,心房扑动2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例。2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左侧房室旁道11例,右侧旁道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0例。

[3]治疗结果:本组消融术手术治疗成功人数36例,有2例行第2次手术。成功率94.7%,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1例。

消融手术方法:手术中,在右锁骨下或右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并放置标测电极,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经一定的电流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发作及终止,找到消融病灶部位,同时针对病灶部位经大头导管释放射频电流。消融左侧房室旁道时,大头导管经股动脉逆行置入;消融右侧房室旁道或改良房室结时,大头导管经股静脉置入。通过X线透视,心腔内心电图、希氏束电图和冠状窦电图等来判定导管顶端电极所在位置。确定电极到位后,释放适合的电流进行消融。消融后再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同样条件下,未诱发出心动过速则射频消融手术成功。

护理体会

良好的医护配合: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带有创伤性质的心脏疾病治疗手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懂得护理知识,又能协助医生紧急处理各种并发症,同时还要具备心脏电生理基本知识,在术中能及时观察各种监测仪器,读取有价值的数据并提供给医生,以保证手术圆满成功。

术前准备:包括消融导管、各种导管电极、急救药物和急救设备的准备。保证多导生理仪、除颤器、心电图机、吸引器等性能完好,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术前护理: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往病史等信息,以便于在手术前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术前3天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术晨禁饮食;术前告诉病人麻醉的方式及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常规的手术准备,包括右侧颈部及下颌部、双侧腹股沟、会的备皮和青霉素试敏等;以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的进行。

术中护理: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立即测量患者的血压、心律、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之后协助患者仰卧于血管造影机的透视台上,建立静脉通路;接好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安装好各种导线,并将导电膏均匀抹在电极板上并准确安放到患者腰骶水平背部正中处。手术中,医生发出电极到位的指示后,应准确地将电极尾端接插于多导电生理记录仪的连接转换器中,同时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生理记录仪的电压、电流、阻抗等参数。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术中病人一旦有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如出现严重并发症,必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术后护理:手术完毕拔管后局部按压10~20分钟后,然后加压包扎压迫止血,对于动脉穿刺部位须砂袋压迫6小时;患者安返病房后,应立即接上监护仪,心电血压监护24小时,以便能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和休克症状;患者术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静脉穿刺患者是6~8小时,动脉穿刺患者是12小时,且患侧肢体须保持伸直位,局部关节可做伸曲运动;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围动脉的搏动以及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等,注意监护仪显示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从而能及时发现心包填塞、气胸、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鼓励病人多饮水;主动询问患者的感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迅速处理;明确告知患者,术后72 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护理关键有以下几点:①只有大力宣传射频治疗知识,作好心理指导,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才能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②必须有良好的医护配合,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知识。术中积极配合,操作精细、动作轻巧、准确,以取得病人的配合。③术中、术后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黄永麟.射频电流导管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48

篇5

【关键词】治理;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研究

治理,是指政府治理或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治理与统治存在着异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权力机关,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其他组织,或政府与民间的联合组织。统治的着眼点是政府自身,而治理的着眼点则是整个社会。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农村问题反映到政治层面,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城镇化等新格局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其享受市民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农村发展仍然相当滞后,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有更高的期望。因此,促进农村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和现实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中,不完善、不科学的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一切问题的核心。加强乡镇社会治理体制研究,强化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二、中国乡镇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政府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公共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内设机构不合理,服务效率不高。乡镇政府是一级政权组织,依法治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是中国政权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形势的变化,一些行政职能权限相继从乡镇体制中剥离,实行了垂直管理。但一些行政职能责任和义务却没有随之剥离,使乡镇常常面临有责无权、有事难管的窘境。乡镇职能正在被弱化,乡镇政府成了“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政府。乡镇内设机构遵循与上级机构、部门对等对口的设置模式,通常每个乡镇有15--30个“站、办、所”,既有省、市、县直机关向下延伸管辖的站办所,又有归乡镇政府管辖的站办所。延伸的站办所虽在乡镇,但人财物权仍由上级单位掌管,造成指挥调度不灵,责、权、利难以相互统一,机构运转效率不高。缺少足够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存在“”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大局观念淡薄,宗旨和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低下,乡镇政府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二)公共财政资源短缺,难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乡镇设置内设机构财政所。由于大多数乡镇不具备区域位置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乡镇财政资源极其有限。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中央与地方存在“中央钱多地方钱少”的现象。乡镇政府财力不足,难以保障公共事业的发展。以上级转移支付方式满足公共产品的供给、分配带有很大随意性,出现跑“部”“钱”进现象,滋生权力寻租问题。财政收入逐级上移,责任逐级下移。“土财政体制”的存在,乡镇需上缴部分财税供上级政府使用。乡镇自行承担自身运转所有经费,财政严重入不敷出。有些乡镇举借大量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无力偿债,“面临破产的可能性”。财政供养人员未统筹安排,存在人情财政情况。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利益的人口计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就业等项目支出,无财力安排。缺乏有效的财政财务监管,乱收乱支现象有时极为普遍。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乡镇体制不合理,权力和责任不对等,乡镇权力被缩小、职能被收缩,责任并未减少。“全能政府”的模式未根本转变,部分乡镇工作还在靠传统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工作上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政事不分,村委会的自治权利被弱化,政社不分,村级职能政府化。考核乡镇政绩指标体系不够合理,导致乡镇由被迫玩“数字游戏”。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乡镇干部的工作围绕上级安排,难以围绕农村工作。乡镇政府履行职能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难以依法履行职责。公共服务职能薄弱,行政管理与命令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要,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乡镇干部观念转换不到位,缺乏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工作自主性差,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农村社会保障日益困难,农村文化教育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增多,乡镇职能转变缓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三、基于公共视角的中国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新路径

篇6

及决策民主基础上的矛盾化解机制,来实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转户移民群;社会管理;户籍制度改革;法治命题

中图分类号:df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4.09

一、契入改革进程的时代课题:农村转户移民群之社会管理创新

自人类迈入机器工业时代始,城市化水平便成为该时代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测度性指标。城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动态式概念,但其实质含义是恒定的: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数量则相应稳步上升。此乃城市化概念的核心蕴义,也是各国立法予以制度保障的明确方向。但观之中国,建国后的户籍政策和相关立法却背离此义,严控农村人口移入城市,固定与僵化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户籍分域的隔离与歧视。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要求放宽户口迁移控制的呼声高涨,为回应民意并适应经济发展的走势,中央和各地在农村人口转户问题上开始朝向革新意志的制度摸索。从封闭的禁锢走向开放的流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完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超越,这种超越使得我们必须直面社会管理角度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型法治课题。

(一)研究之背景:以巨量农村人口的城市迁移为历史图景

历览各朝,户籍制度皆是对辖区人口进行管理的重要社会制度,但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该制度却被异化为分隔城乡、阻滞迁徙的壁垒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为城市市场经济的活跃度及就业机会的开放性所吸引,从而离土离乡谋求更广的生存空间,以解决土地供养的有限性困境。但是,进入城市发展的职业群队,无法越过户籍制度的藩篱从而归入市民阶层,成为身份尴尬的城、农两栖成员。他们同他们的家庭最渴望的就是能放宽户口迁移的控制,对其入城就业定居的客观事实进行户籍确认,从而能享受城市户口所连接的诸多利益保障。民众诉求如此强烈,使得中央政府开始对户口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长沙等城市陆续在户籍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于当下之中国而言,农村居民转户入城,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态势。

这场户籍制度改革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旨在逐步取消计划经济时期户口迁移的指标限制,改革采取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模式,实行人口转移审批制与分点试验方式。就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于转移人口的注册登记,适用尊重迁徙自由、承认居住现实的登记制,多数国家规定:在现住地居留期满,户口管理部门即将其作为当地常住人口登记。我国城市的现实容量有限,土地的农业活动尚未形成产业效益,对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仍主要采取审批制。[注:审批制是指虽然有人口迁转的事实,但不能满足准入条件者,仍不能获得当地的居民户口。尽管我国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取消资格审查、整体转户的模式,但全国各地的主要革新思路仍然是保持农村户籍转城市户籍的转移审批制。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实施了不同的迁户政策,改革已进入到深度的攻坚阶段,2010年,国务院将户籍制度改革列入经济体制改革的11个重点领域,“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大量农村居民迁入城市,仅以四大直辖市视之:1998年至2009年底,上海市的农业人口由379万人降低为166万人;北京市2009年底的城市人口数量突破了该市2020年的控制目标;截至2010年8月,重庆市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1年,已有223万多人转户入城;天津市2010年末全市农村人口只余265.70万人,城镇化率为79.55%,比2000年提高7.15个百分点。2011年10月,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国将累计转移1亿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可见,在我国尚无法一步到位消弭城乡居民身份差距的现

中,农村人口转户迁移入城,已是不可阻遏之时代洪流,同时,它也引出社会管理工作之时代新课题:在巨量农村人口入城的冲击与挑战面前,如何作创新之举。

(二)探索之方向定位:以城市群体分化的管理需求为价值取向

在这场洪波巨澜的时代变革中,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分离出城市原住居民群和农村转户移民群这两个新旧居民群体。综观学术界之探索,已有的研究局限于以职业分类、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区分城市人群[注: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对全国城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将我国城乡社会成员划分为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及底层等五大社会等级、十个阶层。其中,处于底部的两个等级是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 、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该课题组于2004 年出版论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将上述十个社会阶层又分为优势地位阶层、中间位置阶层和基础阶层等三大社会等级, 其中,基础阶层包括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而本文认为,这种区分方式仅是上下层属的平面纵式划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关注群团空间隔离的立体维度展呈状况。由此,本文主张:以城市环境认同感、融入度、文化形态、伦理观念、生活方式为标准,我们必须承认,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已界分出城市原住居民群和农村转户移民群,在两者之外,还有一直在城市谋生但没有放弃农村居民身份的流动职业农民群。具体析之,农村转户移民层中包括初次脱离土地农作移居城市的新兴移民群,以及早已进入城市生活就业后于户籍改制中获取市民资格的历史移民群,这是我国户口改革基本取向背景下的正常阶层分化,分化导致社会关系复杂度加深,也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必须直面此变化,裹挟深入时代的改革勇气,开展制度创新与实践摸索。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在区域城市人口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伦理思想等分殊较小的基础上设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增多,社会管理加入了一些创新思路,比如通过补进利益、突发应急、治安综治等手段,来平衡城市流动人口的利益、控管流动人口的秩序。但在国家户籍体制改革的转型期里,针对转户农民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这种补丁式完善创新已不敷其用。转户农民是比流动人口更为巨量的人群,转户农民的城市化治理,是比处理流动人口更为艰难的重大社会课题,而转户农民又是一个在生活和文化上与城市相异、在经济与心理上处于弱势的群体,为避免他们成为边缘人群,就必须进行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创新。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并未着力于此课题,虽然近年来以

农民入城为

主题撰文进行释论者有所增加,但基本上都偏重于检视转户数量上的直接成效,对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索深度不够,语焉不详、未中肯綮的简单考释与评说,对于社会管理的法治助益也较少,如此水平的学术现状,与我国第三次经济转型期的发展形势极为不配,为填补相关理论之不足,本研究将进行全面探进之尝试,以求促进理论界的研讨充分地活跃起来。

有鉴于此,本文探索的方向定位为:围绕农村转户移民群社会管理的需求,分解出三个法治子命题,将群体对社会需求的及时回应上升为法律规范,依法而治。具体而言,首先要研究对转户移民群的民生保障问题;其次,要挖掘对此群体民众秩序的治理问题;再次,还要考量释解其民意冲突的路径问题。从三个维度来统合共治的学术文本建言,旨在摸索对农村转户移民群进行创新型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路,为我国社会的安定、协调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二、利益配给的实质公平:民生保障中现代化法治理念之输入

给予不同出身、文化、职业等背景之公民同等的社会待遇,是基础性的形式公平,乃传统的法治理念;虑及公民间的具体差异,倾斜配置社会利益,并将差异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这种实质公平才是法治的现代化理念。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出现了农村转户移民群这样一个新兴的城市公民群,群体的农耕社会特征、乡土文化意识、宗族脉

系传统置放在城市环境中,成为其无法嵌入城市人群的异质性标识,同时,该群体的经济、心理弱势也延宕了他们与城市自相容到相融的过程。因此,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异质并弱势的群体,应该在保障其民生水平的利益配给制度中引入实质公平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正义。

(一)立法应当对社会保险利益进行倾斜配置

对于农村转户群体的社会保险问题,关键节点在于立法中如何有理有节地强化实质公平理念。考察目前全国各地的相关制度,就农村转户移民群的社会保险待遇处理,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城乡统一待遇型,如云南省红河州和四川省成都市[注:作为西部的经济优势城市,该市自2011年4月1日起,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全面并轨。 ],高扬城乡民众权益同等的旗帜,重新整合社保方案,转户者参加的是城乡一致的社会保险;第二类是选择交叉待遇型,如重庆、陕西、宁夏、青海、云南等省市,此模式尊重转户者意愿,由其选择转归待遇标准较高的社会保险序列,既可保留某类农村社保待遇,延续农民的优惠政策,又可参加某个城镇居民社保子项,交叉享受社保待遇;第三类是变更为城镇居民待遇型,如广西、内蒙古、新疆、甘肃、贵州等省(自治区),转户农民进入市民的社会保险行列,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社保的各种待遇。

检视这三种模式,红河州与成都市城乡社保综合一体化的程度之高,在全国亦为典范,但我国其他省市基于社会发展现实的局限,无法跟进复制。从实质公平的角度评价,选择交叉待遇型更适合于转户的过渡期,以重庆为例,在创新中,出台了全国弹性最大的转户退地办法;在社会保险问题上也注意到对这一群体的偏重保护,譬如,该市规定转户农民在入籍之后退地之前即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地后还可变更为农转非征地养老保险,享受较高水平的保险待遇;再如该市转户农民可自由决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赋予转户农民在进入社会保险序列时有极为宽泛的选择权,彰显的正是实质公平的核心理念,这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理念,在我国其他地区具有广泛的可借鉴意义。因此,地方立法在转户改革的攻坚阶段,应该大胆深入贯彻社会管理的创新理念,在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质公平问题上,可以考量优于城乡双层体系内的缴费标准和过渡阶段待遇,设定倾斜保护期,期终后再定位于同等标准待遇。

(二)立法应当对社会福利、救助事项进行合理安排

与社会保险需要履行缴费义务不同,社会福利、救助选取单向配给的路径,不需要公民缴纳费用,且利益供给的覆盖面更广,涵括就业、居住、教育等各个民生领域,丧失土地利益的农村转户移民群,会非常关注社会福利、救助制度能提供何种程度的保障,因此,立法必须有明确的表示与具体的安排。从有助于对农村转户移民群这个弱势群体予以帮扶的角度,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应予关注:

第一,要尽力满足住房之需。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很多地区通过转户条件中的住房标准来化解移民群体的居住压力,比如天津、贵州[注:贵州省2009年6月24日开始实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凡贵州省籍农业人口在我省城市、城镇有相对固定工作(务工、经商等)和相对固定住所(公有住房、集体住房、私有住房、租赁房屋以及其他房屋)半年以上的,可以办理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的城市、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凡本省籍农业人口投靠居住在我省城市、城镇非农业户口且生活、居住有保障亲属的,可以办理城市、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 ]、云南[注:云南省在200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准入条件取代人口控制指标,申请人在居住地同时具备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这两个条件,准予在居住地落户。合法固定住所是指: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住宅;单位分配给职工长期居住未出售产权的住宅。稳定生活来源是指有合法收入、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内蒙古[注:2006年1月1日起,的户籍管理制度规定:“凡购买经城建部门批准兴建并取得房屋产权证的商品房或自建房屋的,不受面积限制,允许房屋产权所有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落当地常住户口。” ]、甘肃[注:2011年甘肃户改试点嘉峪关市户籍改革制度中规定的可以转户的人员包括:在嘉峪关市

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人均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达到基本住房保障标准以上),并有合法稳定收入的外来人员;在市区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连续缴纳税费3年以上,且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暂住满3年,拥有合法固定住所,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不间断缴纳社会保险费3年以上的人员。 ]、青海[注:依据2010年12月《青海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放宽省内其他地区城镇落户政策:1.凡符合“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两个基本条件的暂住人口,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在居住城市(镇)落户;2.本省籍农牧民,在本州(地、市)城镇内租房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落户;3.在城市(镇)范围内居住的失地农牧民,需要依法安置的,按照自愿原则,就地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昆明等省市将有城市住房作为转户的必要条件,还有部分地方采取利益的对换来保障住房,如长沙、广州、义乌等城市都曾试点以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城镇房产。然而,这种解决方式毕竟是有限的,在改革进程中各地的转户门槛都普遍降低[注:例如,云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城镇居民的意见》,明示放宽迁移落户条件:云南籍居民,在乡镇落户,不受条件限制。在县城有合法稳定职业或者有合法稳定住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居住地城镇落户。在州(市)和县级所在地有合法稳定职业满1年或有合法稳定住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居住地城市落户。 ]:有些省市将住房条件扩展至有使用权即可,其住房利益的延续稳固性取决于租住者的后续支撑能力,或者要依附于房屋使用者在单位的职业身份是否稳固[注:例如,云南的转户条件中所指“合法固定住所”包括单位分配给职工长期居住且未出售产权的住宅。 ],另外还有很多地区只将住房作为转户的选择性条件,如重庆[注:根据2010年8月1日施行的《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主城镇居民:在主城九区(一)购买商品住房;(二)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在远郊31个区县城(一)购买商品住房;(二)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登记为其他城镇居民。 ]、广西[注:201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凡是在城市市区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拥有产权的房屋、公租房、单位集体宿舍、亲属住所)、务工经商有一定期限的本自治区籍农村居民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可转为城市居民。在县(市)城镇及其乡镇的本自治区籍农村居民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自治区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直系亲属自愿转为城市居民的,将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或者根本不纳入转户要求[注:比如西部一些省市对于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者没有住房条件的要求。 ],无房或房屋不足的转户农民就会在城市中无所栖靠,加之其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还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所以,社会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应该适当向这类人群倾斜,即各地在依法确定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配给条件时,不仅要拓展应用于转户农民,还可以考量适度降低门槛,同时辅以发放租房、建房补贴等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第二,应强化对就业的促进。大量的转户农民迁入城市后,城市的劳动供需关系变得紧张,对此,从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宏观调控到就业促进的地方立法,都应该积极应对。目前全国各地户改中就业促进的相关制度都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统筹,及转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注:如成都宣布全域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和相应的就业配套制度体系;甘肃建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和就业信息服务;宁夏规定农民进城落户后,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与银川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青海规定转户农牧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可纳入城镇失业登记服务范

围,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广西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及鼓励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机制和创业孵化基地,等等。 ],对农村转户群体的特殊关怀不足[注:只有少数地区针对农村转户群有特别的就业促进制度,如广西专门提出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对进城求职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进城求职人员劳动技能和综合竞争能力;青海规定以提升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为目标,对劳动年龄段人口进行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转户居民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于转户农民的职业转换能力和竞争能力问题,隐藏在户口背后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实质公平理念下的倾斜回应对策必须加以补足。地方的就业促进立法可创立人力市场与移民集中片区点的联动机制,推进失业移民的城市岗位适应性培养计划。劳动用工立法也必须照应这一群体的职业转型需求,在就业机会提供与劳动技能培训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移民群体的城市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不仅如此,还要支持转户农民找寻职业自足的合理出路,探索就业组织的新形式。[注:在此方面,上海的经验可值借鉴:2005年12月,上海市通过了《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将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作为劳动者自主创业的一种组织形式明确下来。这种包括小商贩、家庭工厂、个体户、街头流动摊贩等各种在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形式,具有安置成本和技能要求低、就业空间和增长潜力大的特点,适合于为转户农民等弱势群体谋生拓宽职业道路,上海市将对非正规就业的鼓励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的首次尝试,值得各城市学习,也为中央层次的立法做出了地方的尝试性探索。

]另外,为避免转户农民成为城市中的异质性人群,防止其因为失业而流离失所,不仅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民可以从农村低保改为城市低保,而且在确立低保线与给付利益量时,也可针对这个群体的实际困难进行调整。

第三,须保障转户成员的受教育权。一方面,随着转户的农村人口大量进入,需要在科学平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前提下,颁行配套性立法文件,强力保证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尤其要注意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教育师资和经费严重匮乏、学科结构不科学、教育的弱保障力与低效率问题极为尖锐,随着转户的农村人口大量进入,本就缺弊丛生的西部教育问题更是亟需大力调整与完善。另一方面,各地集中社区或地域片区居住的转户群落,还应该针对各年龄成员,组织城市文化的学习,建造各级培训学校、博物馆、科学馆、文化室、社区图书室等教育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化工程并进,为各种年龄层次的转户农民增加提升知识素养的机会。

三、多元兼治与城乡联治:民众秩序管理模式构设之突破

城乡公民新群体的分化,使得社会的多元多变性更加凸显,相应地,社会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也增大,转户农民脱离集体经济组织,从乡民社会走向现代城市社区,由村队集体管理转变为社会辖区管理,这种变化不仅需要管理量的增加,更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新兴弱势群体,我们既无国外的先验样本以资借鉴,也无历史的素材提供参考,惟有大胆创新,才能开放出对变革时期新社会群体人本关怀的价值精神。

(一)多元兼治的民主模式

在熟悉城市生活的过渡期,农村转户移民群对外界强压力的感知敏感且反应激烈,基于其波动不稳的脆弱心理,政府机关的一元强力干预模式

容易激发猛烈的逆抗情绪。在政府一元式治理模式中,官权有恣意扩张的倾向,城市转户移民群在乡土村社自由耕作的环境中成长,其接受压制的顺应性小于城市市民,政府社会管理若欠缺科学性,极易引发转户移民群体的主动对抗。基于此,从提高社会管理的接受度视之,我们可以尝试构筑民本位的多元兼治组织体系,创建与转户农民群特征契合的多元社会治理机制,实现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功能协作与互补。

由此,我们获得了一个明确的创新方向:为抑制转户这个特殊时期的多因不安,需要开拓与政府单一主体刚性制度约束不同的社会共管范式,即由政府主导治理、加入中间力量的协治与民众的自治,变政府一元归治的社会管理模式为社会分治模式;在锻炼民众自律自治能力的同时,凸显ngo、npo等第三部门的协治功能,激励这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

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等参与社会管理,通过对农村转户移民群的多元治理,达成现代国家的善政目标。多元兼治的民主模式,其路向特征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此,山东省泰安市的平安协会模式[注:山东省泰安市平安协会创立于2006年,由于汶南镇警力严重不足,多个企业、行政村共同出资组织专职治安队昼夜巡逻,此后,这一作法被其他乡镇效仿,在泰安市逐步推行,其功能也拓展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等领域,协会通过交纳会费、社会捐助、政府补助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镇、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矛盾纠纷化解。 ]具有创新的参鉴价值。平安协会作为民间组织,是沿着群众路线调解内部矛盾、保障和谐社会的成功尝试。针对农村转户移民群,我们需要更多的此类组织,作为社会大众掌握管理话语权的团体性支撑力量,共同探寻政社同治、官民合力的协作管理方案。

在多元兼治的民主模式中,依法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核心工程,对此,行政法的授权与限权功能要兼重,要强调行政问责、行政复议等层级间法治督检方式,增强人大和社会对政府管理行为的监督力度。在政府之外多元主体的参治中,法治的导向是为共治的社会组织确立法定地位,赋予依法认可的权力。在转户农民群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两新组织”的社会培育成果,无论是促进就业的新经济组织,还是参与民众秩序管理的新社会组织,都必须放入法律协同的框架中。即新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确认要破除旧有观念,从真正便利于转户农民就业的角度进行规范化;新社会组织则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予以认定,并以立法文本力量来规制其从事所登记的各项活动。 (二)城乡共治的联结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对于转户农民的土地利益处理方式不同,因此,会出现农村转户移民群的城乡双栖性,即身居城市、地留农村、跨域两界。例如,1997年国家试点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允许在小城镇已就业、居住的农村人口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落户人员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此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实施。根据重庆户籍改革的“335配套政策”,允许转户农民3年内继续享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以及使用权的流转等权益,允许其继续保留已经确权到户的林地使用权[注:即“3年过渡”、“3项保留”、“5项纳入”,其中,“3年过渡”是针对“农转城”原农户的相关土地退出设定3年过渡期,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以及使用权的流转等权益,3年后农民是否退地,坚持自愿原则。“3项保留”是指保留农村林地使用权、保留原户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范围享有的优待、保留享有农村种粮直补、购置农机具直补等同承包地相结合的各项补贴的权利。“5项纳入”是指转户农民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大保障方面一步到位,使之融入城镇社区,享有同等的城镇居民权益。 ];陕西省2010年9月启动户籍一元化改革,转户的农村居民在5年内可以选择继续享受原有的宅基地、责任田的政策,5年后,在享受城市的就业、社保、住房等待遇时,放弃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1]。成都市2010年《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指出,成都将为500万以上的农业人口撕下“农民”的身份标签,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不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2月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该意见进一步放宽了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权[3]。银川市2011年7月试行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九条政策,其中即有“银川市农村户籍人口可以在不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情况下,申办城镇常住户口”的内容[4]。居住的城市化与收入利益的农村保留并存,是对社会管理的一次高难度挑战,如果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不挖掘城乡联治的方式,户籍制度改革过渡期的社会问题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之前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出现时,曾给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过类似的激撞和震荡,但由于在户籍未作改动的情形下,绝大多数农户都有留守农村处理土地利益问题的户员,而农民工又具有很强的流动

性和回归性,因此,在民众秩序的管理模式革新中,并没有过多地探索城乡联结的课题。但在当下,农民转户移民群相对稳定地安居城市,整户搬迁者众,对于其暂时或永久保留的土地利益,在农村已基本无家人负责日常管理,这种人身与财产异地分离的格局,必须有城乡协力的法治化手段来作对治工具。城市社会管理主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共同协作,如何向户改中不断发展的城市化态势发言,是不能回避的必答题。解题的核心要点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尽快在政府的指引和支持下,集约化、产业化运作转户农民的土地,或是鼓励转户农民在农村土地的统筹使用中以各种法律许可的方式进行流转,并切实保障产出的土地收益或流转所得能安全归至转户农民处。与此同时,城市社会秩序的多元治理主体也应保持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村治管社会秩序其他主体的沟通联系,从经济保障、治安联控、信息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

在城乡共治的联结模式中,社会秩序的安定深因来自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群体留存的土地利益之保障,而从更广角的视域看,此问题则涉及立法在多大程度上放开承包地市场流转的形式,就转包、出租、土地入股、土地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等多种流转途经而言,法律应作更完善到位的指引,惟有实现承包地的资本价值,居于城市的农村转户移民群才能安定其心。当然,与此同时,城乡两域的管理主体还必须在分权、协作、担责等重要问题方面依法落实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将城乡联治的重大课题在法治实践中加以研论。

四、决策民主语境下的矛盾化解:民意表达与冲突释放之路径摸索

农村转户移民群是城市群体中的弱核社会圈,基于文化知识的普遍欠缺,以及初入城市对政府决策的疏离,其民意表达的通道不畅,冲突释放的途径狭囿,若不能建立起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若不能依据其特殊性实施有效的社会冲突管理办法,疏导社会矛盾,会愈发深化民众与政府及民众内部的间离,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本部分拟就社会管理中决策民主和矛盾化解的法治创新路径,展开另一个向度的探析。

(一)程序路径:政府管理决策的听证制度

听证所承托的精神,是法律最为可贵的品格——公正。在对农村转户移民群的社会管理建制中构设完整的听证制度,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对利益相关人怀有高度尊重的作法,完善听取弱势群体意见的听证程序,也将是立法飞跃式的进步。政府管理决策听证属于行政听证,我国行政听证中常见的是重大行政处罚听证、政府价格听证,而其他社会管理中的决策听证并不多见,本部分将此主题作为研究的创新点提出,以决策听证的主题选择、参与代表、公开议程推进等为省思角度,以实践效果为探索方向,完成基本制度的内省和完善构想。

对于决策听证的主题,由于是针对农村转户移民群的政府决策,其主题方案应当纳入民主化建设的内容, 以使政府的关注点与该群体的关注点获得沟通,在确定政府社会管理重心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方面, 使政府与移民群达成共识, 这既有利于制定适应现实需要的社会政策,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执行力, 更有利于公众对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同时也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使利益冲突的潜在因素在公共政策选择过程中得到有效化解。

厘定合适的政府决策听证主题后,听证代表的选取至关重要。代表的决选,不仅需要衡量其与听证项目相关位置的远近,即享有的决策听证权与中心主题的半径距离,还要测度其就政府决策问题的作用能力,那些适用于转户农民群的政府决策,利益的关涉性使得该群体靠近决策的中心部位,但由于该群体的知识素养与影响能力的局限,其对问题的认识、揭示和表达能力可能较差,可以引入利益诉求的中间传递组织。由ngo、npo等第三部门进行代言与协助,以及媒体作为第四力量的介入,制造媒介舆论效力,对政府决策施加正向影响。“第三部门”和“媒体舆论”是具有强烈扶弱感情的概念,同时其利益的中立性与认识的客观性,又特别适合于为异质与弱势集于一身的新移民群体助力。成功的政府决策听证,还必须保证公开性,尤其是对于影响这样一个劣势群体利益的决策,就更需要贯彻公开公平的原则。隐而不宣、秘密进行的政府决策模式有悖于程序公正之本义。所谓秘密进行以免听证会代表意见受到牵制或左右的担心是多余的,公众舆论是更广泛的意见表达,不能因为听证会

有专门的意见代表而排斥程序之外的意见的渗透,相反地,还应该多建立公众与听证会代表之间的意见互通渠道。  政府决策听证是决策主体与接受调整的利益相关主体间一次关系的整合,是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走向, 包含着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本意,因此,关涉农村转户移民群的政府决策听证,应当从法律制度设计层面保障其充分民主化。更进一步阐论,政府为了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在决策中从主题选定到表决实施都应该有法律保障的民意介入,单一的执行民主,须迈向全面的决策制定与执行民主,这才是民主化社会管理建设的实质内核。

(二)手段路径:处理民意冲突的新型方式

在中国,对农村转户移民群的民意冲突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没有熟悉的经验可谈,但也不能将社会矛盾的处理僵化在传统中,面对这种新生群体,我们必须在法治路径中找到一种创新办法。

就农村转户移民群与政府的官民冲突,我们可以创制第三方观察的辅助手段,即在官民矛盾升级为行政诉讼前,除了行政复议可以救济外,引入社会中间层,或具有社会监督功能的检察机关,对于官民纠纷提供第三方建议书,就纠纷症结、过错界清与责任认定向行政机关递交“观察意见”,让政府能冷静、客观地处置与农村转户移民群的纷争。必须指出的是,农村转户移民群与政府间的一些矛盾,是因政府社会管理执法活动的非公正文明性导致的,目前中国一些执法机关和人员仍固守着官本位的思想,以强调管制、审批、命令为行动目的,社会管理过程粗暴,动仄摆架子、显特权、装威风,执法态度冰冷、生硬、蛮横,重私利人情,效率低下,从而形成强权弱责的执法结果,造成农村转户民众的抵触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创制第三方建议机制来帮助化解矛盾,旨在复归政府社会管理活动的人民本位思想,即开展以人为本、重责轻权的便民型管理活动。第三方建议书能提醒各级各类机关,其社会管理活动都应该体现利民、廉洁、高效的原则,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管理,无论是基于与纳税人的契约论,还是人民委托说,抑或民众顾客理念,其行动的本位思想必然是人民,其不仅要关注执法活动的行为边界,塑造有限政府,还必须控制其执法管理的层次幅度,理顺上下级、内部部门间、与社会中间层级的关系,杜绝执法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弊病,控制执法成本,以利民、经济、效率为行为准则。

就社会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的冲突,秉持社会管理的创新精神,可吸纳一些在原农村有威望、辈分高、办事公道的转户公民,参与处置矛盾纠纷,此作法特别适宜在转户农民群的集中安置地域采用,因其与该人群原本的宗族观契合,也是过渡适应期内较为得当的管理辅助方式。依循共性与特殊性是释解一切矛盾的行动经纬,转户群的民意冲突处理模式只有在其经纬上运作时才能发出能量,将其扭离经纬,冲突非但不能得到释放,还可能升级激化。这里所指称的特殊性表现为:这一群体对于脉系亲缘关系的依赖度与信任度很高,就其遵从的伦理观而言,没有必要草率地加以扼杀,而是应该引导其认可的调处主持者或组织按照现代法治观念进行。站在更为主动的立场上,我们还可以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中给威望足、辈分高的族群成员安排位置,也可建立族系协调委员会帮助预警矛盾与平定纷争,甚至可以就这类群体诉至法院的内部纠纷,在人民调解员中引入其宗群长者。

对农村转户移民群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控制系统构造,是当下户籍制度改革中社会管理的亟需,在社会治理法律控制系统的运作纽带上,我们输入社会需求信息,输出法律规制文本,在转户农民的社会关系链上产生各种法律关系,并定型化相关的倾斜式保护模式,能保障社会前进的健康与持续。本文作此论述,意在弥补社会管理于特殊城市群体生成后理论创新的空缺,也是对社会发展实践的完善提出之尝试性建言。

参考文献:

[1]佚名.陕西启动户籍一元化改革 五年内交叉享政策待遇[eb/ol].(2010-09-19)[2013-03-31].http://news.sohu.com/20100919/n275101540.shtml.

[2] 佚名.成都2012年实现城乡统一户籍 农民可带产权进城[eb/ol].(2010-11-17)[2013-03-21].http://hb.qq.com/a/20101117/000901.htm.

[3] 佚名.广西将全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eb/ol].(2011-02-16)[2013-03-25]. http://news.163.com/11/0216/04/6t05ive000014aed.html.

[4] 郑峥,张晓璐.银川

重磅推出9条户籍改革政策[n].宁夏日报,2011-07-23(01).

a legal perspective on the analysis of innovative society control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with transferre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jin l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hukou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that has push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rural nonfarm households migrate to cities, which brings a huge impact and challenge to social management.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three problemsthe livelihood protection, the public order governance and coping with opinion conflictin the face of the management needs in the hukou reform.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way to realize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the interest rationing, multigovernance and ruralurban joint governance and conflict resolving on the basis of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bstantial fairness, bringing in the modern spirit of law,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and building the path of dredging public opinion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篇7

胺碘酮注射剂是心血管药物系统中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它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能减慢传导。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也可用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上有口服、注射两种治疗用法治疗措施为大剂量控制,小剂量维持。本文中观察2010年1月~2011年12月46例患者为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静脉注射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控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静脉注射后局部发生静脉炎等药物损害为100%。采用PICC置管、24h更换静脉留置针,穿刺处涂擦喜辽妥、如意金黄散等药物等应对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和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性药物损害状况。

1临床资料

本文46例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26~61岁。疾病分类:室性心动过速25例,心房颤动24例。平均住院日7~8天,46例患者均使用胺碘酮泵内注射,注射时间3~8天,平均4~5天。注射途径PICC置管11例,静脉留置针35例。

2临床观察

2.1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剂量。常用剂量为负荷量3~5mg/kg,先给予150mg稀释后不少于10min静脉注射,经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射泵内给予,相当于30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ml,10ml/h速度,然后起始剂量1.0~1.5mg/min 1天总量

2.2临床观察药物疗效反应。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血压下降,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Q-T间期延长不超过用药前1/4或Q-T间期

2.3临床观察患者情况。在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期间,应做好用药前后患者健康教育,密切观察患者主诉症状、病情变化及心理需求,及时解答和协助患者生理、心理问题,使其达到保持情绪稳定最佳身心状态。由于胺碘酮所致临床药物损害性静脉炎,无形中加大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心情十分焦虑,应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发生原因,肢体上抬、外擦药物的必要性,让患者了解治疗计划性及诊疗进展,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护理

3.1静脉泵内注胺碘酮前准备。应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知晓药物应用目的及注意事项治疗方案,做好患者药物相关知识宣教工作。46例患者年龄26~61岁,普遍对药物知识有强烈需求,积极咨询注射药物中的注意事项,对自己的治疗的方案了如指掌,对治疗效果充满殷切期待。对此情况可以发放药物说明书予患者阅读,介绍成功治疗患者与其交流沟通告知患者药物应用适应证,药物剂量,临床上可出现的药物反应等,取得患者的高度信赖和配合,保证治疗方案如期进行。

3.2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中注意事项。15~30动巡视患者静脉穿刺部位,先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外径粗,弹性好远离关节易固定的血管做静脉穿刺,药物进入泵后很快被血液稀释,明显降低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和损伤。在条件允许下可以使用PICC等置管措施,穿刺静脉血管皮肤处每日数次外擦药物如喜疗妥,如意金黄散,干预浅表静脉炎、硬化、色素沉淀等药物损害的产生。本文46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穿刺处皮肤发红,肢体红肿、热痛等药物损害,经过早期使用冷热敷14例患者、外用药16例患者,抬高肢体16例患者,最后46例患者均未产生药物损害及药物不良反应后果。

3.3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临床治疗时间。46例患者为3~8天,平均4.5天。在泵内注射期间,患者需卧床休息,持续静脉泵内注射药物,生活上不可自理。临床护理上除了观察药物损害反应还应该夯实基础护理,解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床单元清洁整齐,协助或督促患者定时更换卧位,有效地防治坠床,压疮等临床基础护理隐患产生,46例患者在给药期间全身皮肤完整,无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4讨论

2008年胺碘酮药物应用指南中提示该药物属于刺激性药物,静脉用药易引起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疼痛,水肿坏死等并发症,因此形成静脉炎等药物损害1,2。本科室通过集体学习中华护理学会提供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注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了解静脉炎分级,掌握炎性动态变化。加强护士专科培训,提高自身对该药物性能、用法、目的及注意事项认知水平,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粗直且易固定做血管穿刺,如发现穿刺部位出现发红,皮温增高,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在穿刺部位每日2~4次应用喜疗妥,如意金黄散涂在穿刺部位处周围,并用纱布覆盖。该类型药物不但可以迅速缓解疼痛,还能刺激受损组织重生3。值班时护士15~30min巡视患者,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变化,告知患者家属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及防治治疗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勿私自调节输注泵仪器的放置,尽可能穿着宽松上衣,避免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本文中46例患者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时,发生静脉炎药物损害比例为100%。但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如合理性计划性选择穿刺部位,率先应用PICC置管给药途径,加强临床观察穿刺处皮肤状况,预防性使用喜疗妥,如意金黄散等外擦药物措施,使46例患者未出现泵内注射药物性损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4-15

篇8

团县委组织我们基层团委书记学习王成长书记的署名文章《勇争执行力建设先锋》,文中号召全市广大团干部要培养、具备“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鲜明特质,现就结合我的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根据团干部流动性比较大的特点,扎实做好基层团建工作,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方便基层团干部好操作,进一步规范操作,加强管理,提高效能。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团组织的活动,善于操作。配合德育教育在鸳楼中学3月份举办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6月份举办了“祖国在我心中,我为祖国添光彩”主题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爱国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镇团委联合镇综治办关于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镇村)”的工作,制作了一些法制宣传的展板,在学校中进行了展览,对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青年就业创业始终是党政关注、社会关心、青年关切的最紧迫问题。镇团委主要还是以服务广大青年团员为主要目标,提高广大青年团员的职业技能。今年夏天在团县委和农林局的联合组织下,对我镇20多名青年进行了“农业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培训。经过这些培训使广大青年提高职业技能,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把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训规范起来,落实到广大青年身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团委的作用。“恒于落实”,就是要求我们做工作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定克服各种困难把基层团委工作做好。

篇9

[关键词] 人际交往团体训练;新兵;交往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

[中图分类号] R395.1;R749.0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126-03

新兵在入伍初期,由于完全脱离熟悉的人际环境,远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常会发生交往焦虑。18~22岁是青年社交焦虑的多发期,根据王伟等[1]的研究表明,在新兵的入伍初期新兵的交往焦虑水平较高。因此,在入伍之初如何帮助那些有交往焦虑的新兵建立新的社会支持是他们适应部队环境期间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交往焦虑具有良好的效果[2-3],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4]。本研究通过对新兵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探索对新兵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自尊的影响,以寻求改善武警新兵心理健康的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伍2周后,于2012年1月8日笔者整体抽取某部武警新训战士进行交往焦虑问卷调查, 根据王伟等[1]和黄慧兰等[2]的调查结果,将交往焦虑划界分定为49分。选择交往焦虑评分>49分并自愿参加试验的6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人。两组成员在年龄、民族、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和单双亲家庭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估工具 ①自编一般资料信息表:姓名、年龄、性别、婚姻、民族、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程度、居住地、独生子女等项目。②交往焦虑量表(IAS)[5]包含15个自陈条目,由Leary编制,主要评定的主观社交焦虑的体验倾向。采用5级评分,分数范围为15~75分,分数越高表明交往焦虑程度越高。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5]包含20个自陈条目,由解亚宁编制,采用0~3级评分,通过评估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了解应对方式。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5]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三个分量表12个自陈条目组成,主要评定的主观的社会支持感受,按1~5级评分,计算其社会支持总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⑤自尊量表(SES)[5]包括10个自陈条目,由Rosenbery编制,主要评定的主观的自我评价,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2.2 评估方法 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分别用同一问卷,对64名被试评估,采取统一的指导语,在同一地点,统一的问卷笔答。

1.2.3 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实验从2012年1月14日~2012年3月11日结束,两组与其他战士一样参与正常的军事训练和心理训练,并共同参加一次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实验组的32人平均分为4组,每组8人。根据国内的相关文献[6-8]设计团体咨询计划。共实施6周(春节期间休息1周),每周1次,每次2 h。每次辅导活动都完成明确的主题,从开始通过游戏建立温暖、信任的关系,在保持积极、轻松、开放、支持的团体氛围下,利用角色扮演、行为演练来锻炼社交技巧,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并积极完成每周家庭作业。团体发展经历了信任接受、困惑探索、自我探索和变化成长四个阶段。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交往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新训前后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交往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新训前后差值的比较

3 讨论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国外研究对社交焦虑的成因有多种理论, 其中主要有社交技能缺乏模式和自我评价的认知模式。团体人际关系训练可以通过社交技能的训练和认知的改变,而改善社交焦虑。王冰等人的研究显示交往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与内外向、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9]。为了有效地评估团体人际关系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从交往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等多方面来评估。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交往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干预后武警新兵的交往焦虑水平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新训前后都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实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新兵对部队生活的适应以及同战友的交往,他们交往焦虑的程度有明显的下降。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可以用Leary的社交焦虑自我展示理论来解释,新兵来到部队自我展示的动机过强反而会导致交往焦虑。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交往焦虑状况的改善。

在人际交往的冲突中和处理问题时,不同的人常习惯于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者常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有效沟通、寻找解决途径、寻求他人支持的方法,从而及时解决人际冲突和问题,避免交往焦虑。消极应对者常采取被动的等待、拖延、逃避、幻想等方式,因而使人际冲突和问题推迟或难于解决,导致交往焦虑。本研究表明对照组中应对方式新训前后无明显改变。新训后实验组的积极应对方式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照组中消极应对方式新训前后均无明显改变。如何有效的改变交往焦虑新兵的消极应对方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对照组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新训前后无明显改变。实验组中新训后新兵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较新训前改善,但是其他支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个体主观上能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在本实验组中,新兵现实中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并没有增加,但他们感受到的总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提高了。其他支持包括了领导、亲戚、同事的支持,而新兵入伍前几乎没有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的体验,因而其他支持前后变化无可比性。

交往焦虑状况与自尊有密切关系,刘冉[10]的研究显示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汪涛等[11]的研究显示自尊是社交焦虑重要的预测因素。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武警新兵新训前后的自尊水平都有了明显的升高,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本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12]。对照组自尊的提高的原因可能与新兵连本身就是一个同质的训练团体有关。在新训期间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新兵的交往焦虑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积极的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本研究由于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它对新兵的长期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 王伟,高平青,郭丽英,等.武警新兵交往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64-165.

[2] 黄慧兰,刘新民.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社交焦虑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24-327.

[3] 李丹.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2):260-262.

[4] 杨茂鹏,袁维,张清媛,等.团体心理咨询对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评估的实验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46-48.

[5] 旺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0-231.

[6] 仝丽花,郑晓边.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10,31(8):1019-1021.

[7]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5.

[8] 邓彩艳,段永.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72-475.

[9] 王冰,才运江,王鑫龙,等.医学生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2213-2215.

[10] 刘冉.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2,28(2):20-23.

[11] 汪涛,谭静,李敏,等.医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和人格特征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1):1095-1097.

篇10

关键词 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 协同创新 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02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Community through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ZOU Yongxin, XIAO Zhiyuan, WU Xia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platform, promote research, agriculture, science clos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service "three rural" capability,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summarized; for group faced difficultie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ork i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e services for the local economy and industry capabilities, make contributions for Guangdong culture system for building high-level technical skills of modern agriculture personnel, content rich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ervice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经广东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批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称“学院”)牵头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集团”)。集团以相关涉农类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为主体,现有成员单位50多家。集团突出农业特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校企双赢;成立以来召开2次“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共有800多人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10多场次;根据行业协会发展,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为构建广东现代农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广东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服务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开展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通过集团平台,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特色和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三农”能力。

(1)推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协同模式。在集团的框架下,借助雄厚的行业基础,与企业紧密结合,多层次促进校企合作。重点借助学院领导及部分专业骨干在省级或以上协(学)会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的优势,完美“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协同模式。通过以“院”为主体,以“所”为依托,以“企”为基地,以“协”为平台,探索并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经济发展能力。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五个方面的协同,形成了系列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团队、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搭建“三农”服务平台。以集团为组织载体,围绕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如以家禽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汇聚一园(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三所(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省动物科学研究所、省动物卫生研究所)四协会(省家禽业协会、省肉鸽行业协会、省饲料协会、省农村经济学会)和多所学校及众多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构建资源互补、优秀创新人才凝聚、运行机制灵活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成立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下设4个平台(黄鸡产业化、鸽业技术、饲料营养技术及家禽产业经济信息研究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畜牧兽医、饲料营养等专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发展。利用创新平台,形成培养标准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机制;建设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农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与服务,为广东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

(3)协同培育“三农”服务团队,成效突出。依托集团平台,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协同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饲料检测、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服务,为广东“三农”出谋划策,做好规划。如根据家禽业遭遇禽流感,联合省家禽业协会、企业提出应对措施,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和学术会议,传授最新种养技术。如为全省饲料加工企业进行饲料检验化验员培训300多人,为全国养殖业培训技术员、农户约6000人。提升了集团服务“三农”能力,培育了多个农村科技服务优秀骨干团队及一大批农村科技服务优秀师生,获省科学技术厅认定学院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认定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8个。

(4)协同开展科技服务,特色凸显。集团通过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广东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提升技术水平,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宽了科技协同创新领域,凸显了特色。如广东家禽业产学研用团队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国家专利6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8部,合作的教材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185篇;主办的《南方农村》、《广东禽业》、《广东鸽业科技》刊物,成为政府、学者和农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学术交流的好平台,农村工作者的好参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种养户的生产及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与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服务,在多个动植物种养场、饲料厂、园艺场、茶园等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合作,服务了100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5000人次。

2 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集团在协同创新工作中面临五个难点:一是校企深度合作有难度,协同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缺少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科技创新开发需要联合攻关,现实情况是平台还要加强;三是农业科技一些成果地位偏低、行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四是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有效供给不足,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应用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推广有难度;五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生效益整体不够。总的说来,推动“集团健康成长并发挥更大作用”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当前,集团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突破创新机制障碍,力促各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同步提升。

3 协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1)争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争取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农业厅支持集团建设,共同把集团建成广东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如争取省教育厅对集团协同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对集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争取省农业厅大力支持集团建立政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校企合作的联席制度;引导、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集团开展多方面合作,支持集团在行业内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支持集团参与农业行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为集团提供与行业实质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集团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2)优化协同机制,促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优化构建集团“校企所协”协同激励机制,以提高协同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合作大环境,提高合作成效。以科技服务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充分体现“重实效、重发展、重贡献”的内涵,出台服务团队、服务平台及考评奖励等系列激励制度;确立协同合作目标任务、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完善协同各方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弘扬“三农”服务专家的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三农”服务氛围,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

(3)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效能和作用。不断吸收扩大集团成员单位,以设备、技术人员、校舍和共同育人为纽带,在学生实习实训、对外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利用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赢。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协同各单位资源,对各种创新要素加以整合,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效能和作用,形成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如学科、专业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校中厂”、“厂中校”及生产性实训车间、研究所等载体,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拓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协同创新渠道,打破体制束缚和身份界限,拆除“校企所协”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

(4)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完善集团相关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按照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如实施“百师百村百场”工程,开展百师接百村进百场活动,3年内组织100名专家教师对接100个村(经济社),深入100个农场开展“三农”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积极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干部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从而全面提升集团专家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

(5)协同开展科研项目,为“三农”服务。依托“三农”服务平台,汇聚各方创新主体的力量,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带动科技服务,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方式,将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试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行业生产关键技术的需求。

(6)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提高成果转化率。鼓励集团成员单位以项目为纽带,集成由新技术研究、成果开发、推广及配套服务在内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科技研究与综合科技服务团队,为项目取得成效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通过项目实施,相关协同单位主动拉近距离,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并推广应用;通过产(下转第31页)(上接第4页)品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集团内协同平台主动融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促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的精品项目入园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