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科学研究与优化观念、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其可以从多个层次了解物质的多变性,且对物质进行划分,可以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质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以此构建“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彼此结合的观点下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可以了解物质在实际发展中是变化和运动的,了解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遵守一定的规则,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新物质的构成,且存在能量的转变。了解化学变化存在约束,在实际发展中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在多方面、动态化的去研究化学反应,且可以引用化学反应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三,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存在论证观念,可以结合证据对物质的构成、结果和变化提出更多的假设,结合研究判断来证明真伪性。构建观念、结果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结合研究、判断等形式了解目标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和彼此推论关系,构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释化学现状,突显实验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科学研究和优化观念。了解科学研究是实施验证和发掘科学现象,优化和引用科学现实活动,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备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以问题和假设为基础,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研究的形式,以此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全面落实合作观念,且在面对“异常”现象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念,具备研究未知、推广真理的观念,对社会发展拥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观念,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发掘,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生问题观念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依据课本规定进行模仿,缺少自主创新和研究的行为和意识。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演示,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案对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推广意义,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减少乐学生在现实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机遇。
(二)强化化学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
概念和原理在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摩天大楼一般总有一天会坍塌。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化学基本原理与相关概念的掌握。在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对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进而让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教师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和学习,明确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在生活中培养其分类的意识,甚至包括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等,这也在思想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让学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关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学,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W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易拉罐和铝制餐具等,同时请大家各抒己见,试寻求:这些铝制品,包括铝制餐具有哪些行为在生活中较为适宜,哪些行为在生活中不适宜?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应用,让学生明确作为铝单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之后再通过生活场景图片进行判断,如铝餐具进行蒸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是错误的,铝制品不易蒸煮,同时也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小小的铝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高中化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篇2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高中教育的关注也放在了如何才能够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方面。作为高中的重点学科――化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展开以培养与提高高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素养;教学策略
化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化学学习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学科品质。就现实而言,虽然人们一直在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但是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依然放在了高考之上,师生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无法继续学习化学,更遑论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W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以此培养与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设计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而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就势必要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化学教材,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具体的生活再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加深理解。再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课上资源与课下资源进行整合,多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之中。在《走进化学科学》一课中,鲁教版化学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我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生活中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的照片,比如升空的热气球、有生锈的铁丝、污染空气的汽车尾气等。
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化学实验除了是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化学技能之外,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然而,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十分紧迫,他们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很多教师也因为准备学生实验程序复杂,组织不易,渐渐放弃了实验教学,即使展开实验,也总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演示实验虽然丰富了化学课堂,但依然没有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增加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自己的认知。在《观察金属钠与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金属钠、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酒精灯、镊子、烧杯、滤纸等实验用品,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需要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步骤,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从而探究出金属钠的性质。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
自新课改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型时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中化学新课标也指出要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培养化学学科素养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使其在丰富自身化学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够总结出学习化学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化学学科素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新知识的教学重点,并在预习时记录学习难点。在化学课堂上,我会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一带而过,重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探究疑难知识。比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课,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在工业中的应用原理及其位置、结构、性质关系了解不深,于是,我播放了有关农药用途的视频,利用半导体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小组内部要,总结本组探究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是新课标为广大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综合提高高中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化学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用生活来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师要增加学生动手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应用化学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使其具备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高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一、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
科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在所涉及到的化学定律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等中蕴含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均异常丰富。故此,我们有必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概念为例,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引导学生从初步认识得氧和失氧的基础上,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层面: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因为上述两种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均以对方作为反应的前提;倘若不存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又培养了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所有事物的观点,学会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正确的科学观也由此逐步形成。
二、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平时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缺乏自主探究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只限于解答问题的答案,而不善于或者根本就不乐意梳理与回顾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下次碰到同类问题时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纠正学生的上述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之预设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引导学生明白: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自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化学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自身透过化学现象认知化学本质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培养自身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有助于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与生活是最好的途径。新课标、新教材大力加强实验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也即在于指导学生既要得心应手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化学实验,更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存在着化学知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等。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探询化学领域的奥秘,用化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与人类。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科学素养;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95-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
一、 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
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二、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4)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称量药品、安装仪器、进行实验,既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可以加强思维活动,因此,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尽量多做一些学生实验、甚至让一人一组做实验。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或做教师的助手。如果学校设备条件较差,缺少仪器、药品,可以寻找上上些代用品,指导学生因陋简地自制仪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方法。
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允许有些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允许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操作技能。
此外,还可以组织化学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技能较熟练的学生,参与设计和布置实验展览。通过他们亲自动手,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 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 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 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四、 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5
关键词:科学素养; 提高;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49-00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未来公民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体现化学新课程的价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
一、通过介绍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
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也要介绍化学史。化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的极好典范。例如在讲氧气时,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却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燃素学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二、通过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学生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合作解决,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总结“洗气瓶”的作用时,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分析集气瓶收集气体的原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收集氧气等气体时必须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并且长导管的末端要接近集气瓶的底部。然后提出,这个装置还有哪些用途?应用原理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出课题。为了帮助学生降低探究难度,可以将该问题再分为两个小问题:一个是,若还用这个装置,能否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能否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经过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充分讨论,推断出另外两种收集气体的方法。然后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紧接着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集气瓶除了“集气”还能有什么用途?教师可以从排水集气操作入手,引导学生考虑,排出的水用一个有刻度的容器接收有什么意义?若还用排水集气的装置,气体从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又会有哪些意义?由此探究集气装置还能用于测量气体的体积和除杂。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化学实验着眼于教学。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不能满足于对实验表面的刺激,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这就要求实验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实验规则进行。从学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填写实验报告,到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取用药品是否适量,处理废料是否符合规定,到实验完毕仪器整理、清洗是否符合要求,这都是从细微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细致耐心的科学作风的重要途径。否则,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不仅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实验事故。同时,让学生多动手,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有条件的话,可以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研究性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自行观察、研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通过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培养学生结合理论解决实践问题、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和勇气及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教材中涉及NH3的物理性质时提到其极易溶于水,所以在吸收时要注意防倒吸,这个“极易”的概念是溶的快?还是溶的多?还是两者兼有?这在跟氯气的尾气吸收的比较中就很能产生这些问题。如果能设计一个实验来做一个比较,问题就会很明朗。又如:实验室在检验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时,常常先用盐酸(或稀硝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等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或Ba(NO3)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这里就忽视SO32-干扰。如果有如果SO32-,还能用稀硝酸和硝酸钡这种组合来检验吗?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得出SO42-检验的方法来。因此,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心理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四、注重科学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科学情怀
篇6
【关键词】素养;兴趣;作用;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我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也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教学白色污染时,通过生活中的污染严重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污染,作为中学生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哪些做不到但是可以向其他人宣传的,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尽自己的力量;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展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重视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学习我国化学工艺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时,向学生介绍纸的发明及纸的西传、瓷器在世界上享誉的地位、火药的发明及应用等。在学习常见的盐讲到碳酸钠时,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多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现在的信息源十分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资源,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从书,看电视节目“我爱发明”、“原来如此”,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等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不断收集、积累、吸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短时间能够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需要教师天长日久才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学生科学素养;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学生的教育需要人性化的课堂来支撑与体现,人性化的课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充分理解,要把教育建立在对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能用教育中的工具理性掩盖教育的本性。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同时又依据人的特性(表现为个性)展开的教育,以最适于人的成长的知识并采用最适合人的方式实施的教育。[1]
化学作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共同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著名科学家R・布里斯罗在《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把化学定义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2]中学化学课程教育与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出发点,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将来打好基础。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系统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传统的课堂教学遵循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认知过程,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与生活价值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实现从以往的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如,在讲《化学与生活》中“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对于这部分内容可做这样的安排: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铁和碘的水果和食物,并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上网查资料初步了解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铁和碘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学生不仅把布置的内容查了,没布置的几种与生活相关的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他们也查了。通过这样简单的生活联系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科学素养在学习中得到提高,课堂自然高效起来。
化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如,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阐明了化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发现和确认的,这就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科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在阐释化学知识的来源时,一些曾经或者正在困惑人类的化学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建立化学的基本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使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有机化学中的得失氢等方面,多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矛盾的双方,又构成一个整体。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氧化,也就无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树立了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增强了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教育中所有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是借助于科学知识作为载体进行的。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在一次谈教育时说:“什么是教育?学生离开学校后忘掉了所学的东西后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论教育》)学校学的知识内容,包括做过的那么多习题,离校不久大部分都会忘掉,留下忘不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到、体会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即所获得的能力。因此,要在化学教育这个宏大工程中去构筑人类科学素养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工程,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创造真正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课程・教材・教法,2009(3).
篇8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化学的影子.教学设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凡事都要想一想与化学之间的联系,从而熟练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使学生建立“大化学”观,以促进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关注,从生活、社会和科技中寻找化学,增强学生的化学意识.
比如在学习有关“电化学”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观察他们经常接触的电动车,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问题提出:大家知道电动车使用的是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
问题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想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从而积极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阅读,知道了电动车中的电池使用的是铅蓄电池,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有的学生想要更深层地知道这个铅蓄电池在工作或者充电时的工作原理,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讨论、合作和归纳,得出了铅蓄电池工作时就是一个原电池,工作原理为:负极:Pb-2e-+SO2-4PbSO4;正极:PbO+2e-+SO2-4+4H+PbSO4+2H2O.学生由此联想到了铅蓄电池的充电原理,从而知道了充电过程就是一个电解过程,得到了放电时的负极对应电解池的阴极、正极对应电解池的阳极.整个课堂,学生逐步揭示了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充电原理,感受到了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化学意识,使其拥有了一双发现化学的眼睛.
二、实践诞生真知,渗透学生的化学观念
化学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发展的深刻认识.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给予学生切身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化学知识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已有的思维,不断对化学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领悟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学习与思维发展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中建立形成化学的主要观念.
比如在学习有关“乙醇”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酒精开始学起,在学生对生活中的酒精的观察中,建立想要获取“乙醇是什么?”的想法,从而引入科学家对物质研究的方法.
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乙醇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然后分别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利用浓硫酸和碱石灰的增重量,来判断乙醇中所含的元素.
学生在对实验进行操作和观察中,发现实验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证明了乙醇中一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并利用了浓硫酸的增重量求出了生成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了一定量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利用了碱石灰的增重量求出了二氧化碳的质量,进一步求出了一定量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最后根据乙[HJ0.95mm]醇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来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且氧元素的质量为多少,从而求出了乙醇的实验式.学生又通过质谱仪、红外光谱来求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知道了乙醇的结构;还在大脑中形成探索有机物质的一般方法,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概括性,建立了学习化学的观念.
三、辩证看待问题,建立学生的化学价值
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不少的学生将其归结为化学的应用,是化学给这个社会带来了黑暗.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够一味肯定某一物质的优点,也不能一味否定某一物质的缺点,而是要能够综合性的看待问题,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其有害的一面,从而能够正确地看待化学价值.
比如在学习有关“能源问题”的时候,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这三大化石燃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阐述一下三大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使之能够有深刻的认识.
讨论主题:当前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大家来阐述一下三大化石燃料在这方面的利与弊?
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煤给自然带来了酸雨,石油给自然带来了污染,应该取消不能再利用了,天然气还可以利用;有的学生认为煤、石油、天然气使人们生活、生产中需要的能源,应该进行挖掘利用.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所阐述的利与弊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的两面性,不应该因为伤害就产生逃避心理,也不应该因为有利于生活而一味的使用,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利用化学知识进行改进,从而辩证客观地看待化学,感受化学的价值.
四、具体问题分析,促进学生的化学应用
化学的学习最终还是用来帮助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给学生创立一些生活性的问题,使学生在生活问题的具体分析中,积极调动已有的认知、思维和经验,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力量,感受到化学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有关“氯气”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问题来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应用中运用的更灵活、理解的更深刻.
问题展示:如果发生了氯气泄漏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当今社会充满了信息化和知识化,科学技术成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中。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体现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科学素养,这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提高科学国民素养的基础条件就是让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学习化学,初中化学教师承担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国家科学人才的重任。
2.初中化学教学本身的需求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学习教学教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化学课程。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将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用语以及化学计算方法教会给学生。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对化学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1.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化学的教学有了新的定位,要求不同版块的知识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一方面获得创新能力的锻炼,一方面又能学到达到素质教育的知识。比如说,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这两大内容时,应当根据该内容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程度来决定课时的多少,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以及掌握四个不同的层次。另外,初中化学教材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对一些理论化的知识适当地进行了缩减,而新增加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有机物、清洁能源、白色污染、话费、农药、“温室效应”等。这种教材上的改编是顺应时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体现出了化学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联系。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无论新课程怎么改革,科技知识都应当作为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和核心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生活当中的很多现象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也更好地加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当遇到环境污染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开展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这门学科与别的学科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需要依托实验来配合完成教学,因此,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完成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在学习完水这一课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切身实际地去调查当地的水资源以及河水污染情况,找到第一手的资料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又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也可以改为探究的实验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氧气的含量。科学探究的重要媒介就是化学实验,其能够有效地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等,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逐渐在这种实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继而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4.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参考文献:
1.措成.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写算,2015(11).
2.黄静.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未来英才,2015(6).
篇10
[关键词]英语学习 弱势群体 人文素养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批“英语学习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环境、本人个性及学习动机、态度等各方面的影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失去信心,从而导致面对正常的学习形成畏难情绪,逐渐成为家长烦心、老师闹心的“英语学习弱势群体”。
一、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
1.外界的环境因素。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有不良因素存在的可能。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比如,在单亲或不和睦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经常会出现情绪问题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即便是正常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爸爸妈妈的专制或放任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忽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自制力和独立性的培养,也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品质。如缺乏上进心、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多做一道题,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等。
2.自身的心理环境。(1)胆怯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想回答又没勇气,怕说错被老师批评、同学讥笑。学习中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敢主动提问,常常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影响了智力的正常发展。
(2)较弱的自控能力。有一部分学困生顽皮贪玩、学习不认真,注意力分散;兴趣不专一,意志力不强。他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往往人在课堂,心在操场。上课喜欢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搞小动作。这些不良学习行为的形成促使他们没有确定的学习目标、动力,于是便放纵自己。
二、加强人文素养培养,逐渐消除“弱势群体”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外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人文素养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克服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文品行和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人生的起点!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更容易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从赞赏做起,当学生付出努力做成功了一件事,你要对他大加赞赏;当学生对所做的事未尽全力,要诚恳地说出来“如果你尽力去做的话,会做的更好”,让学生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树立自信、自强、不气馁的个性品质。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是当孩子做某种行为时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自己主观上很愿意做这种事而不是仅靠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做。当孩子在做一门功课或解一道题目时能够感受到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和满足,那么学习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4.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学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面对社会。感恩是一种美德,面对教师辛勤忘我的工作,你应该感恩;面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培育,你应该感恩;面对他人的帮助,你应该感恩;面对安定和谐的社会,你应该感恩。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将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主动地帮助别人,由此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实自己的人生。
6.树立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是不能被他人和社会接纳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人的社会性,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社会要求人在竞争的同时要学会合作,而集体是人与人合作的基本平台,加强学生的荣誉感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思想先导。
7.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8.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只有先“善其身”才能“济天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青少年学生身上寄托着家长、教师及社会的无限希望,而这希望对青少年来说则是一种责任。因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是教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项任务。只有让青少年具备了必备的责任意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拼搏和进取。使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结语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健全的人才,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品尖才能学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转化并逐渐地消除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2003.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1992.
[3]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2002.
- 上一篇:高中地理学科建设方案
- 下一篇:社会治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