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理论知识

篇1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以其强大的力量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来源。知识不仅能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通过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以智力为主的劳动力逐步替代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时,资金在更新劳动工具过程中所占据的决定性地位也逐步被科学技术所取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正从工业社会的生产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未来企业的成功将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快速有效地运用知识。这种新变化要求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方式,也就是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管理方式

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作为~门系统的学科形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知识资源,调动人力资源学习潜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即利用市场等手段对企业已有的或新获取的知识实施管理,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务¨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企业竞争和经营的重要策略。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归纳起来,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已有知识的知识资源系统,即对企业已有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将其转化为系统的知识资源。②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资源。即通过对现有知识资源的应用、学习和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资源。③共享知识资源。即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和责任意识,使每个成员认识到有责任尽可能与他人分享各种专长,并通过人员、产品以及各种服务广泛地传播知识资源。④建立科学的知识开发能力评价系统。即以科学、有效的知识开发能力评价系统激励知识的形成和共享。⑤实现知识的价值。即利用和挖掘知识资源以获得成功。

2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

(1)降低企业的成本或提高效率。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一般拥有多个部门,~个部门已经有过的经验、教洲或新技术,无法在其他部门得到普及和推广。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使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例如目前很多大型企业的研发部¨,由于人才的流动,很多经验和技术被带走,后进来的员工只好从头开始,使研发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进行知识管理后,将工作中形成的文档或经验积累在系统里,即使有些员工离开。新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照样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积累一是可以避免原先的错误,二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原先老员工的水平,三是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参考前期的资料和经验,就很有可能顺利完成项目,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2)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拥有具有新知i只和创造力的员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员工的培iJlI和教育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知识管理将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3)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方式,理念和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以便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例如现在很多连锁类管理企业,如国美、苏宁以及跨国企业肯德基,麦当劳等,它们发展的趋势是针对终端管理模式的快速复制。因此只有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在建立终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文档,形成标准化经营方式,理念和文化才能做到在新的地方直接照搬,然后再根据当地特点进行调整。

3企业引入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披对手模仿的能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始终融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方面的职能部门,体现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因此,知识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的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与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企业不同部门的知识管理工作的价值有大有小,价值实现有快有慢。同样从服务于目标的角度设计,应该首选一个知识管理会产生最大价值的部¨和对企业业务有直接促进价值的部门启动知识管理。例如,像国美、工贸这样的零售企业应该选择销售部门;格兰仕这样的制造企业应该选择生产部门;联想这样的市场渠道战略的企业应该首选渠道部门等等。从这样的部门启动知识管理不仅会有比较快的回报,效果也会明显。

(3)对将要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以便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这个步骤的难点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与流程的结合;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制度如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及管理思想的转变;以知识管理思想为基础的业务流程的改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的建立;知识管理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实践形式。

(4)评估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环节或流程的实施情况。评估对该项业务的知识管理策略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评估的目的是找出前期实施的知识管理的利和弊。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调整企业的知识管理计划。

4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个人在企业中的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柱,企业应该重视知识和尊重人才。同时重视人才结构并建立有效的人才储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要给员工不断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还要要求员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益。

篇2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2]。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3]。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篇3

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三、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一)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篇4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3〕田雨,《何谓知识管理》,《北京日报》1998年12月28日。

篇5

关键词:企业 资金管理模式 优化控制

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具体内容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资金流的运转速度,促使资金预算与资金控制的耦合,从而确保资金管理目标实现。目前资金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内部银行模式、结算中心模式、财务公司模式和收支两条线模式等。

一、目前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突出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上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扩张,当前的资金管理模式的问题愈加突出,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难以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最终造成资金流向不清,企业决策者不能及时有效获得真实的财务信息,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缺乏对资金的监管

尽管当前企业设立监管部门,但是由于监督者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财务资金的全面信息,使财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集团公司,造成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金管理无序

目前很多企业资金占有分散,投资随意性大,不能合理的调节企业资金,资金的使用缺乏统一的调控,致使企业资金短缺或限制情况时有发生,资金运作非常困难。

二、优化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资金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编制完善、科学合理的预算是实施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基础,同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规范日常各项收支活动的方法程序,堵住资金流失缺口,企业管理者应着眼于资金管理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问题,根据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编制资金战略预算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对未来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经济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收入的分配等资金活动做出具体合理的安排;同时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重要项目的节约和超支情况,进行分析,并重点调控,从而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简而言之,企业应把一切都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把预算管理模式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实现预算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全程控制和协调,从而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二)优化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模式

由于资金运行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制定和运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降低资金管理的风险是优化资金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如果出现企业资金战略管理外部环境趋于恶化的情况,企业可以采用稳健的资金战略模式如可持续增长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从而有效的规避资金长期运作造成的风险;如果出现理财环境出现利率下降的情况,企业的资金管理者可以适度加大债务融资的规模和项目投资的力度,从而使资金成本降低、获得可观的项目投资效益,最终达到驾驭资金管理风险,缩短资金回收期限,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实现企业资金管理战略的目标。

(三)完善资金管理监督体系

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企业要对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最终达到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率的目标。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法,企业首先应强化内部审机构的权利和职能,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工作需由企业内独立于各下属单位部门的审计部门统一组织,内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审查下属单位资金管理制度的遵守情况,同时专门针对资金使用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进行审查,如是否存在私设内部小金库、应收账款的账不符实等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形成审计意见报告并上报管理层,及时对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理。当然,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基本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的审计和监督,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进行都在严格遵循程序,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

企业筹资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决定了资金结构的优化程度,多渠道筹资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性,为避免单一的筹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筹资的成本和风险关系,确定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选择债券筹资、租赁筹资、银行贷款和企业内部筹资等组合方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动,达到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目的。

(五)统一账户管理、建立封闭财务结算系统

对账户进行集中管理公可以明确资金的流向,降低了账户管理的成本。司账户设置应根据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合理确定资金运动路径,缩短资金汇划路径、减少开户数量,对账户进行实时监控。

三、结论

资金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并统筹安排和有效监控企业的资金,最终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获得经济效益。我们应当注意的事无论是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应当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和企业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在资金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必须进行革新优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知识型员工; 激励; 人力资源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励,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开发管理,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和人力资源的核心。所以,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已成为企业内部激励管理的核心议题。国内学者和管理人员对于企业中的管理激励进行了不少有益的研究,但对于企业管理中激励的核心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没有就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当前,国有企业也面临着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针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相关问题,提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模式和具体措施。

1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 自主意识强。那些非常有才干的知识型员工大多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那些能力越强的员工,越希望独立开展某项工作。这类员工往往不愿受制于人,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我引导,就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

(2) 价值观独立。和多数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目标不仅限于工资待遇,而是希望能够在岗位上具有发挥专长的条件,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这类员工希望在自身价值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进而获得社会认可。

(3) 流动意愿强。对于企业来说,价值最大的资产是人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不过,这些资产却最难以拥有和控制。考虑到自身理想实现和发展前景的要求,知识型员工在向上流动方面具有更高的期望,以更好地发挥潜能。

(4) 工作创造性。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大多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灵感进行,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根据一般工作规范进行。这类员工往往能够迅速地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处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和业务更新。

(5) 流程个性化。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大多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此类工作与时间和空间限制无关,也不具备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工作的自主性较强。

(6) 成果测度难。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从投入来看,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智力投入,从产出来说,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若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成果是难以衡量的。

2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对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一些外资企业正在与国有企业开展激烈的人才争夺竞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留住并用好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也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不过,根据相关权威调查,情况令人担忧:当前我国有80%以上的it国有企业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面对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有60%员工会离开现有企业;超过60%的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领导描绘的企业愿景持怀疑态度;而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现在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比例不到1/4。

可见,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对于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除薪酬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当前,国有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加强对核心知识型员工的控制,促进此类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成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加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举措

(1) 重视人本管理。知识型员工都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技能或者比较强的管理领导能力,工作的目的更多地体现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决策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企业的战略实施与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在战略中不仅要强调股东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实现,也要强调员工价值的实现。在职位分析和岗位设置等人力资源管理细节上应注重个性化设计,将知识型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2) 培育创新文化。必须培育富有特色的学习型创新的企业文化。第一,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第二,培养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摒弃不合时宜的经验和做法。组织要鼓励员工通过学习不断创新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三,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是有风险的,组织应该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从适度的冒险和失败中总结教训,学习新的知识。

(3) 激励性薪酬体系。在当今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设计科学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可以将薪酬水平与岗位和绩效挂钩,综合考虑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通过竞争选聘等多种方式适当拉开工资水平。同时重视福利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4) 职业发展规划。帮助每位知识型员工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使其个人发展目标尽可能地与企业发展目标吻合,以实现“双赢”。同时,根据职业规划,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包括学历提升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提高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旭东. 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及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0(15).

[2] 杨斌,林浩. 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福利满意状况调查[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篇7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一、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自行投标获取工程。因为电源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全国各大发电集团公司,而不在电网公司,所以,可根据市场要求,通过投标获得各发电企业投资的电厂工程建设任务。虽然电力施工企业剥离在即,但是就电建这一行业而言,由于技术水平要求高,仍然具有垄断性,因此经过施工企业自身努力已经成功地在市场立足。

电力施工企业为国家电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发展也必然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电力施工企业进行行业整合成立集团化公司是电力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的最佳模式。集团化有利于把电力施工行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团成员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对于大型项目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特别是开发国外项目。可以由集团组织进行建设,在电力市场低谷期,通过集团开拓国外电力工程是电力施工企业应对生存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还必须看到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不能获得成本降低优势,则企业的长远发展会受到影响。

二、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成本控制思想的制约

电力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已形成了一种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的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工程不需要投标竞争,所以,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测的动力,企业在成本预测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首先要做好成本预测进行竞争报价,报价过高揽不到工程,报价过低又会使企业利润空间太小。

电力施工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施工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施工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后成本控制。管理者较重视施工成本的控制而忽略成本预测以及对设计成本、营销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控制;忽视以全局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成本分析的方法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

(二)缺乏高素质且具有长远眼光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

好多电力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工程的承包权在竞标阶段成本预测做得很好,然而,一旦拿到工程,成本预测和成本实施就脱钩了,使得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不能有机融合。

有的电力施工企业甚至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企业战略,缺乏成本管理的长远规划,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不能形成企业长期的成本优势,阻碍了电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性问题,在问题处理上可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忽略了对企业的长远影响。特别是一些责任赔偿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从而使得以后的工程竞标难度加大,业主可能宁愿把工程承包给报价虽高但信誉好的企业。

(三)成本考核机制不科学

电力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跟着工程走,可能同一时间同时进行几个工程项目,也可能同一地域同时进行几个工程项目,并且各工程项目的工期不同。所以,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自己的特点,实行项目成本责任制管理。完整的成本管理应该包括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成本内控制度及台账的建立、成本核算及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监督与反馈、考核兑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按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管理。整个体系的建立对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但目前不少电力施工企业成本考核机制不科学,没有按照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控制,或者虽建立了责任中心,但未对目标成本进行有效分解,造成责任成本管理在企业流于形式,起不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如企业总部费用与具体的工程项目费用不分,在对以某个项目作为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核时,把其不能控制的总部费用列支在内,使得业绩考核不公平,起不到应有的促进积极性的作用。

(四)受网络财务发展缓慢的影响,信息处理不及时,使得成本决策滞后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即全国各地都有工程项目,各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在网络财务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确保该项目的成本发生情况及时汇报给总公司,况且还得考虑财务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使得公司总部不能及时顺利地做到总成本的优化和决策。三、应对策略

(一)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不管是对公司总部还是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有利于整个企业的一项活动,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涉及公司总部、项目组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成本的所有要素,因此,要降低成本,实现成本计划,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控制成本和关心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全员控制成本。

2、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针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要做到善始善终,从项目投标到中标的成本预测,进入实施阶段后要经过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回访保修等几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人力、物力的消耗及费用的支出,所以,成本控制工作也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过程。

(二)具体的成本控制策略

1、实施科学的工程项目责任制成本管理。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一个责任中心,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体系,更好地运用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就是成本控制的责任人,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和施工班组参与其中,从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现场管理人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并且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建立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强化财务监控功能,虽然各工程项目空间上与总部有一定的距离,但总部应随时派人跟踪项目资金流向,或者使各项目财务负责人轮岗,以减少资金流失的可能。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以指引企业经营活动、预警资金流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有效提高企业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能力。

加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协助总部及项目领导层及时做出决策,协调资金供求平衡,化解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为决策层调整经营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避免事故损失。近年来,安全事故发生频繁,尤其是作为安全事故高发行业的施工企业,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以及财产损失一般都较为严重,一旦发生将使成本及剧增加,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开工前进行安全技术检测,环境合理度检查。施工过程中进行安全文明检查,安排专人负责整个工期的安全施工。用料结束后要清理现场残料,一是可以使得工程更顺利地进行,二是可以出售残料降低成本。工程结束后,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保证产品的最后把关工作。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检查考核,实现环境卫生的一贯化,从另一侧面保证了安全施工。

3、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意味着花费更高的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在质量和成本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成本控制者应深刻理解并分析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避免因工程质量不过关而带来的损失。质量不过关和安全事故不同,前者的发生更多的是因主观因素,而后者的发生更多地与操作失误等非主观因素有关。企业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偷工减料产生豆腐渣工程。

质量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质量成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偷工减料而引起的故障成本,包括施工项目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另一类是控制成本,包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是正常成本,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鉴定成本即质量检验费用,该项费用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质量预防费用即对事故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

4、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意识是指控制成本的观念,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得员工以主人翁的心态时时做好成本节约的工作。只有树立起员工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控制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因此,员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

篇8

【关键词】管理;能力;水平;提高

近年来,“管理”一词正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从管理值班门卫到管理工矿企业,从管理垃圾场到管理体育馆,从管理豆腐作坊到管理大型商场……各行各业无不跳动着“管理”的脉搏,无不渗透着“管理”的涓流。管理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有人群的地方必有管理,有管理的地方定有人群,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无处不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更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若没有管理,科学技术恐怕连一个普通的劳动力都算不上。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只有经过管理的作用后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即:只有包涵管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正如阿波罗登月计划负责人莱伯博士所说:“我们的科学技术是科学的组织管理。”管理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犹如时间与物质运动。没有脱离时间的物质运动,也没有脱离管理的实践活动。当今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了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高低,发展中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可以归结为管理落后;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发达,可以归结为管理先进。一个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一个集团的荣辱在于管理,一个国家的存亡依然在于管理。那么,何为管理呢?

1.管理的内涵

1.1管理是科学技术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人又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主体,显然,管理是人的行为,而人则是管理的主体。由于主体的活动、主体的行为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管理的深度,拓展了管理的广度。不同的事物需要不同的管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底蕴,所以不同的管理只能由相应素质的人才能完成,恰当的管理只有素质适当的人才能实现。

1.2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信息时代不同于自然时代。时代变化了,观念要跟着变化;只有观念改变了,才能推动管理的改变。时代和观念改变了管理,管理又反过来为时代和观念服务;管理促进了时代和观念的进步,时代和观念又成就了管理。能力决定管理,不同能力的管理者会产生不同的管理绩效。牛根生的管理成就了蒙牛,柳传志的管理成就了联想,张瑞敏的管理成就了海尔,比尔·盖茨的管理成就了微软,亨利·福特的管理成就了福特,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成就了松下……杰出的管理者缔造了优秀的管理,优秀的管理带来了成功的事业,但一个普通的管理者如何能不断地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呢?结合公司近两年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实践经验谈以下两点:

2.激励机制与禁忌制度

2.1制度重于技术,一个好的制度能鼓励人们创新,一个不好的制度却会阻碍人们创新。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个组织有着怎样的作为,制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制度是一种意识形态,既是一个软环境,又是一个硬环境。制度执行了,制度就是一个硬环境;制度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制度就是一个软环境。麦当劳首先对记者说:“我们缺少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制度,而是各条各款制度的执行力度”海尔也曾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说:“如何堵住制度执行不力的后路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制度执行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制度的建立、制度的执行统属于管理的范畴,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也同样属于管理的范畴,但良好的激励机制一但建立后其运行却是自行的,是不需要管理者检查和监督的,因为它来自于被管理者的自觉自愿。所以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远远胜过百条禁忌制度。而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管理者的个人才能。

2.2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个聪明的农夫养了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由于猪圈紧张,两头猪被关在了一起。为了方便喂食,他设计了一个激励大小猪自动取食的装置。起初他是这样设计的:他在猪圈的一边安放了一个踏板,只要猪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一些食物。经过两天的训练,大小猪都学会了踩踏板,农夫十分高兴地放足一星期的食物离开了。第七天当农夫来投放下星期的食物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见大猪急急忙忙地去踩踏板,踩完后又风风火火地跑来吃食物;吃完后再急急忙忙地去踩踏板,踩完后又风风火火地跑来吃食物;而小猪却几乎是守在投食口不去踩踏板。农夫的本意是要激励这两头猪都去踩踏板而取食,没想到结果却出现了“小猪等着大猪跑”的怪事。经过仔细观察,农夫终于明白了,问题出自这个激励装置的设计上。如果一头猪去踩踏板,另一头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食物。当小猪去踩踏板时,大猪就会在小猪跑到投食口之前吃光食物,小猪踩了踏板反而吃不到食物;当大猪去踩踏板时,小猪等在投食口不劳动就有充足的食物吃,大猪也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投食口吃到一点剩食。久而久之,小猪选择了不劳而获,而大猪为了填饱肚子则不得不频繁地去踩踏板。也就出现了农夫看到的这耐人寻味的一幕。农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立即修改这个装置。通过进一步观察,农夫发现修改的核心问题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于是他修改了这个装置:就是把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农夫又满意地放足一星期的食物走了。

又是一个第七天,农夫照样来加食,却又发现了一件怪事。七天的食物竟还有一半没有吃掉,食物吃不掉,对大小猪的生长都不利,出售期就会延长。农夫想了想,看了看,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问题还是出在这个激励装置上。只见大猪懒洋洋地去踩一下踏板,再懒洋洋地踱到投料口去吃,吃完就睡;而小猪呢也同样是懒懒地去踩一下,再懒洋洋地去吃几口,吃完便睡。因为有的是食物,想吃就踩,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去踩,没有必要你争我夺。这便导致了食物的过剩。农夫毫不犹豫地将这个装置做了第三次修改:投食量仅为最初落下的食物的一半,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的旁边。放足一星期的食物后,农夫又走了。可这一次农夫却感到有点不踏实,便在接下来的第五天过来看看。这一看不打紧却吓了农夫一大跳。明明是一星期的食物现在却所剩无几,两头猪也明显地壮了。再一看农夫乐坏了。大猪小猪争先恐后地抢着踩踏板,原因是:踩踏板的猪得食,不踩踏板的猪不得食,多踩多得,每头踩踏板的猪每次获得的食物正好够自己吃完。农夫的目的终于达到。

2.3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激励机制。我们从中看到了作为两头猪的管理者,聪明的农夫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了这个成功的激励机制。个中的才能值得每个从事管理的人认真学习和深入探究。公司从这则故事中受到启发,制定了分公司季度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员工被激励的效果很好。分公司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各工种、各项目部已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这是分公司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所走的第一步。

篇9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具有协同性、隐形性以及创新性的特征。

1.协同性由于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在原料供应、生产、物流等各方面的高度集中,集群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和共享性。比如在一个国家级的汽车工业产业园区内,一家合资品牌汽车主机厂的关键零部件大约有60%源于进口,余下的40%均采购于周边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由于双方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主机厂让渡关于产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甚至生产工艺流程等知识与配套厂共同分享;而配套厂也会将本企业在零部件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并反馈于主机厂。此时双方的知识传递是双向且具有协同作用的。

2.隐形性集群内企业的显性知识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存量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但是隐性的知识和能力才决定了集群能力的增量和集群能力结构,从而决定集群知识增长的方向。占据产业集群知识的大部分是隐形知识,它们通常由熟练技师、研发工程师或是企业高管掌握,这类知识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8],而恰恰正是这些知识会迅速转化为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的研发过程就凝聚着大量的知识,隐性知识在研发人员头脑中的形成经过显性化共享出来,通过集体的相互碰撞和激发形成新的知识,从而加速产品的研发过程。3.创新性现代技术环境的多元化、复杂化以及不确定性使得行业内对于技术知识的创新性需求不断增加。以美国汽车行业为例,该国政府大力推行PNGV(PartnershipforNewGenerationofVehicles,中文名为“新一代汽车联合体”)项目以联合开发研制新一代汽车产品。该项目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家试验室、大学、汽车协会、三大汽车公司及有关配套厂商参加,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减少成本及提高新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使用率[9]。这样的一种组合方式为该国汽车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合作方将相关讯息和技术用于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从而形成生产和研发的良好循环。

二、产业集群中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知识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强调“人,流程和技术”的有机集合,其核心活动是知识的获取、分享、应用及转移。而产业集群内的知识管理正是以知识与信息为纽带而形成的一个知识整合体,集群之所以能对各子系统知识加以整合,是在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下,集群内具有了知识传播、互动以及共享的基本平台[10]。一般情况下,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管理能从根本上带动企业的变革与创新,它实现了企业宏观战略、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效结合。二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系统性[11]。三是知识管理有助于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便于企业更快地将产品投放市场。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动力源,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简要归纳如下:如图3-1所示,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外部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并结合市场动态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12]。由图中看出,知识管理包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管理——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这一完整的过程,通过引导这四个环节,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和创新,及在使用中实现价值。因此,实施知识管理,企业首先必须整合内、外部相关资源,将相关知识及信息导入企业内部数据库,并通过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平台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知识优势,最后通过经营管理手段使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看出,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将短期竞争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

三、主导企业在产业集群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篇10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企业学习可以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就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探索式学习表现为对新知识的获取,而新知识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利用新管理方法或改进原有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增强企业内部流程管理效率和效果,并推动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扩展现有市场,提高市场绩效。探索式学习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分享、吸收、整合等转化过程而产生创新性知识,进而促使企业更新管理流程和市场开发潜力,获得更多的管理创新机会。利用式学习表现为对企业现有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涉及对现有管理技术的改进,以及将新管理方法应用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境的具体流程,而带来渐进式的增量管理创新。由于利用式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有管理技术,增加相关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往往会增加企业市场机会,获得即时绩效。另外,无论是探索式学习还是利用式学习,企业均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保护,避免因核心知识外泄而带来绩效损失。所以,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学习能力保驾护航,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实现管理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H4: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起到协调作用。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获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创新活动对于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连软件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以创新活动较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主,首先在大连软件园内选取5家软件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初步验证模型的测量变量。初步调查后将调查问卷在这5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拜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向大连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软件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44.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检验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从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回收样本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企业规模3-50人、成立时间3-10年的居多,共计59家,约占总样本数的57.84%,这也与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为年轻的中小软件企业往往更重视知识管理,更具有创新活力。回收样本中还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早,在行业内影响较大,企业规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简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数据等跨国企业以及东软、华信、中软、海辉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约占15.69%。此外,人数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规模企业27家,约占26.47%,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样本结构。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但通常情况下主要考虑内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测量项目外,其余项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这两个测量项目可使问卷信度达到检验要求。对于知识应用过程的Cronbach’sα值未达到0.7的标准值,可能是由于测量样本偏小造成的,但考虑到α值与0.7较为接近,也认为问卷满足了信度检验要求。在剔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项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识转化过程的Cronbach’sα值达到0.913,且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创新知识创造三个测量项目,对其他变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57、0.709;市场绩效的Cronbach’sα值达到0.892,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环境适应度两个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697和0.724。指标。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项目是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大都已通过实证检验,可认为问卷满足内容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体现调查问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874,比较接近于1,说明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也就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为1097.32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共生成7个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积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0%,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对管理创新的市场绩效和流程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测量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间,变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数在0.593-0.784之间,表现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值均大于0.5的显著水平(t值大于15.3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1.90,满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别为0.91和0.90,基本达到0.9的门槛值但相对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门槛值,出现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维度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增加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可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

(四)假设的验证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假设H1和H2得到了部分验证,H3和H4得到了全部验证。H2d和H1-2d两个分假设未得到验证,均涉及到知识保护过程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软件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度产业,但其知识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保护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识保护的企业氛围。虽然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与企业固有的知识管理观念相比,作用较小。

三、讨论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