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治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社区治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社区治理问题

篇1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民政局把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以创先争优为契机,认真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具体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篇2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全市现有清、协管员、公益性人员189人,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10余万人次,分布在雒城镇各社区居委会搞好辖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清扫保洁。各乡镇党委、政府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社区,并召开了各社区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求各社区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常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结合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要求各单位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修订了管理制度,对清、协管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好队伍

全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各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问责制度,并与各单位签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清管员、协管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好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搞好我镇各社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楼、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了协管员、卫生清管员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工作实效,上下配合、齐抓共管、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用制度管好队伍。各乡镇的卫生清管员、协管员分布在城区、场镇各个社区,所在社区结合辖区内的实际路段情况,划分好卫生工作责任段,明确各卫生清管员的清扫保洁范围,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责任段落实,实行上班时间全日制保洁。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每天实施不定时检查,督促他们认真搞好责任段的清扫保洁工作。在做好清扫保洁过程中,还要做好责任段市民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卫生的管理工作,自觉遵守市民卫生公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城市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卫生清管员、城市协管员的工作质量,同时接受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和社区专干的检查考核,兑现当月工资报酬,从而加强了这只队伍的内部管理,提高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效率。

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和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天蓝、地绿、水清、家洁、城美”的环境目标,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和各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下,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曝光问责工作的实施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各乡镇统一思想,明确该项活动的重要性,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按照工作部署,逐步实施,不留死角。形成了党委班子牵头,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负责人包片包组,将日常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镇环整办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安排、协调良好的工作局面。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乡镇机关干部和各社区干部、清管员战酷暑、冒严寒,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打了一场硬仗。特别是雒城镇环整办的同志,贡献了无数节假日。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佛社区“两委”一班人想办法、出主意,使佛山小区环境菜园变花园、旧貌换新颜。中山、金雁、汉口、桂花、佛山等社区都积极主动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辖区内有关基础设施建设。这期间市在雒城镇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工作会、雒城镇也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签字等一系列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的活动。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期间雒城镇共投入经费2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工资﹚。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张贴标语100余张,悬挂横幅20余条,报送相关信息100余条。。全镇各社区居委会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专栏共计143期,及时清理乱贴乱画“牛皮癣”标语73056条,清扫楼梯护栏灰网20975处,清扫绿化区181160处,清扫路面80993处,清除各种垃圾10000余吨,疏通阴阳沟阴阳沟24816米,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了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在各社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量大。政府所在地雒城镇常住人口达15.5万余人,流动人口5.5万余人,居民小区多。加之配合职能部门开展“门前三包”清理、车辆规范停放,涉及工作内容多、范围广,工作压力大,人力不足。

(二)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三)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由于各种垃圾多,社区无法清运;辖区内护城河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社区无力解决。保洁工作难。

六、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三﹚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常抓不懈、步步深入,一抓到底,逐步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

﹙四﹚加强队伍管理。组织好清管员队伍按照“全日在岗、随时保洁”的要求开展工作,组织辖区内的居民骨干、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及部份低保户,对辖区内卫生死角、“牛皮癣”、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对我镇城乡环境进行集中治理。

篇3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规划、组织体制和财税政策的原因,远郊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严重滞后于中心城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其中,农民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年以来,市政府出资10亿,并要求各部、委、办、局和国有大企业出资等方式开展综合帮扶,以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目标。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在保持其各自不同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中,保障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上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目前的综合帮扶主要是希望长效解决农村地区由于集体资产产出不足,难以支付其社会管理中的经费和公共服务配套所需资金而实施的政府行为。现有的10亿政府综合帮扶资金,主要是通过购买成熟区域的房地产,实现贫困村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值。现有的方式可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主要是:一是,所形成的资产能否真正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利润,进而满足农村社区管理经费和城乡公共配套均等化所需有待进一步检验。二是,如果形成了良好的资产回报,城市居民治理体系与农村居民治理体系所需的经费来源和金额不同,将形成新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不平衡。事实上,现在同一区域的贫困村与富裕村已经因政府“帮扶”资金的使用问题,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同时,在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捐助农村集体资产增值的过程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障碍。为了使综合帮扶这项工作取得实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工作加以认真思考和研究,使综合帮扶能够在区、镇、农村社区规划、体制、机制明确的基础上,精准帮扶,有效提高。

1、加强对综合帮扶战略目标的定位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可持续发展架构认识,明确政府资金是用于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出效率,实现未来农村完全自我管理的治理目标,还是以上海农业现代适度规模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将村委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分离,以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治理体系为目标,构建镇、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居委会相同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形成具有与国际化大都市和依法治国相匹配的城乡管理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

2、加强远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规划配套标准研究和设计。现有10亿综合帮扶资金,主要是购买成熟地区的房产,与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关联度尚不紧密。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主要应以提高全体居民的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化为目标。事实上,与城市人口集中的街道社区不同,镇域化和农村生活区域,相关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标准需与乡镇、农村社区面积大、人口少的实际相匹配,制定近距离、便利化和规模小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更加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公益性公共设施,有利于各种小型综合帮扶资金发挥作用。

3、加强远郊社区规模和管理法规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历史上由于乡镇和村委会组织机构的不断归并,远郊镇域、农村社区的区域大小、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区、镇、村级社区的组织体系各自为政,层级多,管理模式差距较大,组织和管理体系设计难以满足群众对社区生活的便利需求,社区治理效率低。农村行政管理条例缺乏,“城中村”现象频现。上海需要根据远郊乡镇和农村的实际,加强社区居委会的规模和组织框架的顶层设计,制定城乡一体的《城乡行政管理条例》,促进城乡社区治理和现代文明共同发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奉贤区委主委、奉贤区科协副主席)

篇4

(一)狠抓阵地建设

1、配齐配强场管队伍。今年2月中旬,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治理工作实际决定对场管队伍进行调整,由一名副镇长任场管办主任,两名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任副主任和抽调了两名机关干部组成的场管工作队伍,新组建一支8人组成的城管巡查队,直接由场管办管理。

2、增加清扫保洁人员。针对场镇人口流动量大,场镇战线长,街面破损严重,保洁难度大,居民卫生意识差的实际,镇党委、政府下决心彻底改变保洁难的问题,配备场镇保洁员11名,其中新增4人,实行定员定段定责任,白天不间断保洁,晚上8—11点进行清扫,新增保洁经费2万元,政府支付保洁队伍的经费××到5万元。新增农村保洁员46人,确保每村每条硬化路上有保洁员,厂矿、单位保洁人员41人,使全镇各类保洁人员××到100人。

3、落实镇级联动。一是建立和完善镇、村、单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保洁机构。二是加强对口联系,镇级领导、村(社区)领导,单位部门对口联系一个村(社区)、一条街的机制,进一步落实镇级领导挂包联系制度,实行目标任务分片包干,长期监管。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测评、考评、共建、共管的协调机制。

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①环卫所重新购置8台手推车,配置环卫雨衣和环卫工作服装。②新增垃圾池135口。③维修公厕2口。④维修垃圾场下水管网70m。⑤设置车辆禁放警示牌5个,治理责任区域牌6个,市场划分标识牌3个。⑥设置临时停车点3个。⑦投资2万余元,重新打造场管办的上墙资料,对外展板及两台锁车器,7把两轮车锁车器。⑧新建临时停车场1000平方米。⑨投资1万余元购置城管队伍春、夏服装共计24套。⑩投资2.5万余元,疏通500m河道,1800m下水道,清理淤泥13200余立方,铲除牛皮癣1453处,清洗门面1685间。

(二)落实宣教机制

1、党政高度重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和单项考核,做到与其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先后召开治理专题会12次,现场会7次,现场解决问题12件。

2、加大宣教力度。组织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千人大会,制定了全镇的整治宣传方案,通过印发《重拳出击,整治城乡环境行动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公告》、《告全镇人民书》、《场镇公约》、《温馨提示》等宣传资料7000余份,书写标语156幅,固定标语30幅,办专栏8期,出动宣传车28台次,发放镇治理办工作人员联系卡1000余张,设置宣传展板10个,大型钢架宣传展板一个,便民广告栏3处。组织千名学生到场镇进行文明劝导及百名镇、村(社区)干部和单位干部深入到场镇和农村逐家逐户进行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落实门前四包。建立健全了镇与社区、单位、部门、厂矿负责人的责任机制,社区与住户、门市业主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明确“四包”范围,落实“四包”责任,镇治理办与镇爱卫办每月进行考评,评出“清洁”与“不清洁”,每季度镇纪委、镇目督办、治理办对辖区单位、企业、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考评,根据考评情况分别授予“流动红旗”与“黄牌警告”,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与单项考核。到目前,已有一家中心级单位被授予“黄牌警告”,其单位负责人已被诫免谈话。

4、组建信息平台。通过镇党委、政府的社会调查,决定组建一支由老领导,各级代表,热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老同志作为城乡环境治理宣讲员,场镇管理信息员和监督员,让他们对城乡环境治理进行宣传、教育、监督,组建一支文明劝导员队伍,进社区入农村进行文明礼貌,卫生意识劝导,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对环境治理做出每个学生应尽的贡献。

5、加强文明素质培训。镇治理办在村(社区)、单位、部门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的意义、新风倡导工程、八荣八耻等为主要内容的居民文明素质培训,参训人数××1万余人次,表彰文明单位6个,卫生单位8个,文明家庭15个,文明新风好居民26人,见义勇为好公民3人。

(三)加大五大秩序整治力度

1、强力整治市场秩序。场镇共有大小街道12条,商家1500余家,治理前乱摆摊、乱占道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农贸市场两通道占道十分严重,百姓怨声载道,加之撑杆搭蓬、固定蓬甚多,导致行人拥挤,小偷频繁,治理办通过宣传发动,批评教育,划行归市,归点,强力整治的原则,纠正违规占道经营150余家,现场处罚一家,拆除场镇各类蓬架250余个,临街灶台15个。场镇所有固定摊位一律在门市内经营,流动摊一律在指定地点或农贸市场内经营。水果、粮食、竹市场一律在规划区域内交易。通过强力整治骑门摊,占道经营在一周内彻底治理完毕,目前场镇市场规范有序,获得百姓一致称赞和好评。

2、严管交通秩序。全镇共有过境班线车35辆,农客车9辆,三轮车27辆,两轮车300余辆,平均每天车辆流动在100台以上,车辆在场镇乱停、乱放、乱掉头现象十分突出,治理办通过宣传,现场锁车、处罚,规范停车点,合理设置临时停放点,加大巡查力度,使交通秩序在短时间内得到规范。整个上半年共纠正各类违章车辆160余台次,批评教育220余人次,现场处罚80余次,对故意顶风作浪,目无法纪、损坏锁车器的3人分别移交派出所。配合相关部门强力整治非法客运的三轮车,已割蓬12辆,自行切割11辆。目前,我镇车辆停放有序,非法客运三轮车基本杜绝。

3、整治卫生秩序。针对场镇基础设施差,保洁难度大,镇治理办一是增加保洁人员;二是提高保洁人员待遇;三是落实保洁人员责任,实行定员定时定地段;四是落实单位治理卫生死角责任;五是增添基础设施,新建垃圾池,更换手推车;六是组建文明劝导员,社会监督员队伍进行劝导、监督;七是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

4、整治治安秩序。落实治理办、派出所、法庭、司法、综治办五家单位的联系协调机制,及时对辖区治安秩序进行摸排、专项治理。组建了场镇治安巡逻队和各村的治安巡逻队,确保了全镇平安,震摄一批蠢蠢欲动的人。

5、治理建筑秩序。为确保建筑工地不乱堆、乱码,镇治理办采取一是打围作业;二是及时清运;三是先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施工;四是主动缴纳占道费,尽量不占或少占公共区域。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治理决心不大,由于只顾及场镇,未对农村和城郊结合部位重视,导致连续通报批评。

2、治理办监督力度不够,城管队伍责任意识不强,自我约束力差,环卫队伍保洁效果不够理想,农村保洁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保洁效果差。

3、各村治理成效不够明显,领导重视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4、场镇战线长,缺乏交通工具,导致工作相当被动。

5、场镇基础设施差,群众意见相当大。

6、环卫车已坏,无法清运垃圾。

三、2009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对治理成果进行巩固,确保不反弹。

2、进一步组织两支队伍加强学习,逐步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3、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设备。

4、配合相关部门搞好场镇基础改建工作。

篇5

是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达标年”。上半年,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省、市整治办的指导下,围绕我市“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宏伟战略目标,以“完善、优化、提升、示范”的工作方针,全方位消除盲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靓点。在市文明办、市治理办组织的今年第一次综合测评中,高新区取得六个第一,即总分第一,街道管理、社区院落管理、河道管理、菜市场管理、工地管理测评成绩均列第一名,高新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制度建设

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多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党工委、管委会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明确工作思路,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目标。

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检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指示要“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市长助理、管委会主任韩春林专门组织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要求高新区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打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听取群众意见,解决“民生”问题。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必强多次率队查找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死角和盲点,查出问题40余个,并根据不同情况和相关单位管理职责,明确了解决办法和完成时限,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建立问题库,及时整改督办、交办事件及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重大问题和市上的督办件等,局领导亲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解决问题。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要求及时向治理办成员单位传达了高新区有关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会议精神,同时通报了市委、市政府近期对部分干部的处理情况,使各成员单位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保持高度重视状态。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新区5个街道办事处共调整了4个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中队中队长。

二、治理“七乱”行动,取得明显成果

为确保城乡面貌进一步明显改观,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高新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六个一遍”的整治措施,即:所有道路整修一遍、所有社区院落整治一遍、所有广告、商招、店招清理一遍、所有待建土地整理一遍、所有建成5年以上农迁房外立面粉刷一遍、所有公共厕所和社会化厕所整改一遍。集中开展“七乱”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高新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目标进行管理,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重大事项进行专项督查;监察局按规定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进行审计监察和行政效能的督察工作;城管环保局承担市容秩序、店招广告、市政环卫等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负责“摊位乱摆、广告乱贴、垃圾乱扔、乱搭乱建”的整治;经贸发展局负责水域环境的管理,对“河道乱污”进行整治;国土分局负责已拆除尚未移交的闲置土地范围内的裸土覆盖,并对拆迁工地打围管理;工商局负责农贸市场的管理;规划建设局负责建设工地的管理并对“工地乱象”进行整治;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街道工程项目的实施、市容秩序管理、院落整治等工作;高新区提供保障经费,切实做好车辆不乱放的治理问题,多次邀请成都市交警一、三、六分局领导深入社区商议协调解决车辆乱停的办法。

在治理“七乱”专项行动中,共出动执法车辆800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万余人/次、清除“牛皮癣”1万余处,清理“乱摆摊”8000余次,累计疏淘河道沟渠130余公里,清理淤泥垃圾10余万吨。市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及“七进”活动

一是在原有100人的基础上再增加50名“文明劝导员”,2人1组分散到大街小巷对对“乱扔垃圾、乱吐口痰、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劝导,同时,向沿街商铺店主、过往路人散发宣传资料,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开展群众自我教育自行参与城市清洁日活动。1月28日,市治理办、高新区治理办、文明办、团工委、芳草街办、紫竹社区居委会在紫竹社区共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联谊活动”。5月21日,高新区治理办会同文明办、机关工委组织管委会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分别在紫竹广场、肖家河步行街等5个地方设立宣传点,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意识。

四、发挥示范效应、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为贯彻5月12日全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成都高新区选择5个街道办事处、10条 道路、100个院落、1000家商铺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开展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

6月23日,在《成都日报》的成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报道中,肖家河街道办事处、芳草街道办事处已被列为成都市示范街道办事处,肖家河正街、肖家河中街、肖家河北街、玉林西路、火烧堰、紫荆西路、安远路、新乐北街已被列为成都市示范街道。

五、打造特色靓点街区,提升城市品牌价值

继续对肖家河中街、火烧堰、玉林西路、紫荆西路等街道的立面、地面、楼面、屋面、店面进行“三维五面”综合提升治理,从“以点带面”的治理思路,带动街区周边的社区、院落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升周边整体形象,其中火烧堰、玉林西路成为精品、在全市起到了优先示范。

六、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区品质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开展河道整治专项行动。已完成摸底河(出口加工区段)河道疏淘工作,共清淘河道6400米,淤泥3200立方米,垃圾480立方米;启动肖家河特色水街打造项目,重点打造肖家河湿地公园、大源水系等一批特色靓点;启动了雨污分流工作,重点推进排水接管地理化数据库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专业化的水务机制,全面落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七、持续开展出入城通道、铁路沿线周边环境治理,彻底解决盲点、难点问题

围绕加快天府新城和世界一流园区建设,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方针。在对天府大道(高新段)、成灌高速(高新段)、成雅高速(高新段)、机场高速(高新段)四条道路的治理范围的基础上,把途经高新区区域的红星路南延线、成新大件路纳入了出入城通道专项行动的治理范围。

一是拆除成雅高速高架桥下约7000余平方米违法建设,并对机场路以北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清理垃圾和建渣、疏通边沟并修复保坎,铺设人行道,实施道路硬化,同时完成约1.5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平方米的游园建设;二是实施成新大件路三环路至机场路段约1公里道路拓宽改造,并完善绿化建设5000余平方米,同时对新南社区西侧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的闲置空地进行清理并实施绿化景观建设约1.5万平方米;三是对红星路南延线接绕城高速出入口周边大量建渣和垃圾进行清理,并实施绿化景观建设约4万平方米;四是完成天府大道与盛锦一街节点景观建设5000余平方米,同时完成天府大道中段人行道铺装8000平方米;五是完成成灌高速接绕城高速出入口两侧和电子科大新校址周边园林景观建设20余万平方米。

在铁路沿线环境治理工作中,以火车南站站后拆违为突破口,以治理“七乱”为抓手,对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狠抓不放,从去年起,共计拆除铁路沿线违章搭建约20余处,面积约1.5万余平方米。对体育公园后侧成昆铁路桥下约4500平方米的脏乱差区域进行清理,建设了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新北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对新南小区与成昆铁路旁,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实施绿化广场建设,设置大型的农迁社区集会场所、林荫树阵、运动健身设施、厕所等多种利民、便民设施;对剑南大道西侧成昆铁路桥下约225亩闲置地块进行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将于年内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湿地公园,达到中水日处理能力10吨的规模。

八、强化市政环卫设施维护,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强化清扫保洁路段责任到人落实制度(定人、定段、定岗、定时),解决环卫清扫保洁中存在的盲点。同时,为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网络平台对环卫清扫、“门前五包”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按照环卫清扫路段责任制的要求,对道路两侧无人管理的空闲土地内积存垃圾以及长期无人管理的卫生死角等进行综合治理,纳入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环卫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在中心城区两个街道办事处试点生活垃圾直运的基础上,今年又在石羊、桂溪涉农街道办事处进行推广,实现垃圾清运无缝对接,减少二次污染。

(二)深入推进公厕示范管理。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求,各街道办事处按照三星级标准对直管公厕进行改造和管理,并加强对辖区内社会公厕的监管,督促其免费开放;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加油站、公交客运站、医院、大型卖场等社会公厕的监管。同时,积极探索公厕管理方式,利用原城区垃圾中转房改建成公厕,完善了市政设施,方便了市民生活。

(三)整合机制,实现环卫清扫和园林保洁一体化。计划从今年起将公共绿地内的清扫保洁工作委托给该区域的环卫公司实施,实现工作一体化,解决因管理交叉出现园林保洁不及时的局限。

(四)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制定《市政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办法》、《成都高新区城市道路桥梁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对景明路、孵化园北干道等破损道路进行修复,调整、更换人行道彩砖。

九、强化工地管理,源头治理扬尘

(一)推行“四共同”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即:共同审批、共同验收、共同奖励、共同处罚。联同规划建设局针对即将开建工地,召集建设方、施工方负责人召开“施工工地扬尘防治会议”。传达规定和要求,进行“政策交底”。待开工条件完善后,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检查验收,对达到开工条件的项目,给予办理《渣土开挖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未达到要求的,一律不许开工。

(二)推行“四坚持”制度,形成全面控尘治尘局面。即:坚持治尘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全天候24小时跟踪执法制度,坚持滚动洒水降尘制度,坚持工地规范化管理跟踪检查制度。

(三)推行工地物业化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化防尘治尘局面。由专业环卫公司配备专职人员对工地出入口实施全天候动态管理。同时,对施工工地运输车辆超载冒载的监管,确保道路整洁。

(四)并继续推进道路、绿地及空地扬尘治理“三大工程”。完成永久性景观化植绿约33万平方米、空地临时植绿60万平方米,对2700余亩待建土地进行了1万5千米打围和平场覆盖处理,对府城大道1000余个行道树裸露树池使用高分子盖板覆盖,对辖区内1000余米土路进行硬化处理,出动2万余台次洒水车进行了日常和应急洒水降尘保洁,彻底解决道路、绿地和空地造成的扬尘污染。

(五)着重制度建设,切实调动工地及环卫公司治理扬尘积极性。制定了《高新区建筑垃圾处置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高新区施工工地物业化管理经费补贴考核办法》、《高新区施工工地管理奖励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将部分建筑垃圾处置费作为补贴用于奖励先进工地及环卫公司,做到了收放自如、奖惩逗硬,有效解决了建筑工地管理难问题。

(六)积极探索治尘新方式,通过社会化建绿方式,对已征待建地块,通过委托承担公共绿地维护管养企业实施固定绿化建设和建苗圃。对工地待建地块委托专业公司,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既管理好了空闲地,消除了尘源,又节约了财政资金。

十、加强日常巡查,确保良好市容秩序

(一)坚持领导带班巡查及“7.16”工作制。从年初开始,采取守巡结合、错时执法的方式,开展“夜间集中整治行动”。每天晚上8点-24点,由处以上领导带队,对神仙树南路、神仙树北路、新光路、肖家河北街等夜间商贩集中的点位进行整治,出摊占道、流动商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又开展了“市容秩序整治行动”。对商家越门占道经营、游动商贩、橱窗牛皮癣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市容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户外广告规范。针对大世界、神仙树商贸中心、紫荆电影城周边商招店招未规范设置、材质档次低等问题,委托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实施提档升级改造。加大非法户外广告和商招店招清理整治力度,截止目前,已发出景观容貌督办件6份,拆除各类非法户外广告15块、拆除非法布幅广告40余处、清理“牛皮癣”广告400余处、整治招牌47余处、拆除非法设置指路牌10处,拆除面积约420平方米,营造出良好市容环境面貌。

(三)创新商招店招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街道主体作用。按照街道办事处“提前介入”的管理模式,根据《成都市商招店招设置规范》要求,做好前期规划和方案设计储备,报城管环保局审定后实施。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商招店招设置审批和验收(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或占用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利用建筑物20米以上立面设置商招店招审批除外),经审批和验收合格的商招店招资料报城管环保局备案。同时,各街道办事处按照《成都市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要求,对店招商招进行规范管理,及时查处不规范设置的商招店招及未经批准设置的各类宣传广告、布幅标语,清理橱窗式牛皮癣。

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我乡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为实现旅游兴乡,乡党委政府调整人员,充实到旅游发展队伍中,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旅游发展日常资料收集归档。将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创建省级示范乡村旅游村(前域社区)与我乡的城乡环境、交通安全等工作相结合。针对旅游旅游发展薄弱环节,按各办公室的责任分工层层狠抓落实。

(二)具体做法

伴随着我乡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前域社区,为了提升游客满意度,乡村组干部及时对辖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该季度增添了多个指示牌,对已经损坏的标识标牌进行了修复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排查,并设立安全标识标牌。针对游客增多的现象,开展“四乱一安全”检查工作,加大了城乡环境检查力度和治理力度,对逐渐增加的烧烤摊等小吃摊点进行专项整治。交管办对交通秩序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停车秩序,专项打击等违反交通秩序的现象。前域社区成立了文明劝导队,在旅游高峰期分责任区域巡逻,杜绝了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篇7

“《指南》得来不易”

《决策》:作为长期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业内人士,您如何看待《指南》的出台?

刘波:海绵城市的技术理念和产业体系在欧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环境,并且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海绵城市技术在我国还处于理念推广阶段,设计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还没有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市场需求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南》的是中国城乡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展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光明的前景。相关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也会逐步建立起来,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促进作用,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决策》: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

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

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指南》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决策》:海绵城市适用于哪些领域?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就是这种关切的表达。

社会应该如何利用雨水资源?如何看待洪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如何处理水、土壤、空气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都能在海绵城市技术中找到答案。

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如果每一个城乡社区都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么美丽中国的梦想就实现了。

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我估计5-10年初见成效,10-15年大见成效,但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有所作为。

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建设生态社区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看到社区(汇水区)与湿地、河湖的关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这样我们在社区生态建设时才不至于迷茫,避免投资浪费,达到投资效益。

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破除体制与

部门利益牵绊”

《决策》: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体制上看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刘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包括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海绵城市技术才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如果受到体制与部门利益牵绊,任何好的发展路径都会夭折。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住建部一家来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海绵城市技术是城乡生态建设的基础技术和方法,也是实现城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宏观层面解决流域性法律缺位的问题、行政管理分散的“九龙治水”的体制问题、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支持空乏的问题,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解决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流域性的水生态建设规划问题、市场和企业培育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等等,最后实现我国生态工业腾飞的战略目标。

《决策》:从试点城市来看,应该怎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为解决我国城市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地表无限制硬化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各流域城市政府应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国家应将这一指标纳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三是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五是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催生万亿产业机遇”

《决策》: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这对产业发展来说将带来哪些机遇?

刘波: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

《决策》:现在,中央和一些地方也开始行动起来了,如何看待各地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刘波:2015年1月27日,中国海绵城市技术创新联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正式成立,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专家顾问团队和大型海绵城市实验区。今后,类似的技术团队和探索实验将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城市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主旋律。

篇8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和制度健全

为搞好“五治三化”专项行动,我局调整了领导机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制订了开展“五治三化”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方案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及督查工作方案,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组织机构和制度上得健全。

二、职责明确,督查到位

为搞好“五治三化”专项行动工作,我局一是制订了《开展“五治三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做到行动有具体内容,有具体时间安排;二是制定了《各股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考核标准》;三是做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日志,责任落实上墙,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责成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全力支持,密切配合

为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在经费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筹资3000元用于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对所挂包的街道及农村,做到随时掌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态,及时解决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具体问题,与街道和挂联村签订“五治三化”责任书;三是加强问题交流力度,在参与、配合、指导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中对发现的问题随时与社区衔接,交流情况,提出整改建议。

四、整治有力,效果明显

在我局及街道的密切配合和努力工作下,“五治三化”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负责的街道公共区域进一步美化和亮化。二是街面基本整洁无卫生死角。三是车辆停放有序。四是临街店铺牌匾安放规范。

五、2012年工作打算

为深入推进“五治三化”活动,更好地完成省、市、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部署,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进一步加大“五治三化”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内容的宣传力度。

2、按照工作计划继续派专人前往挂联街道及农村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

3、继续营造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件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好事。

篇9

大气污染:目前,乌鲁木齐建设宜居城市的道路上仍存在着一些难点,它们犹如一只只“拦路虎”挡在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的面前。

水资源污染:地窝堡乡宣仁墩村自1962年以来,接受城市废、污水排放长达40多年。不仅如此,乌拉泊水源保护地等地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社会服务问题:现在小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漂亮,然而有的小区软件跟不上,停水停电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因为此类社会配套服务跟不上,而导致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的话,又怎么能谈得上宜居城市呢?

城市暗藏危险源:部分城区的化工仓库等城市危险源,应尽快搬迁,否则一旦造成泄漏等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安全。

交通拥堵问题:目前,每到上下班高峰期,首府繁华路段经常会遇到堵车等现象。因此,交通的科学疏导和管理也是建设宜居城市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之一。

城乡接合部存隐患:城乡接合部的环境脏乱差影响城市形象,小锅炉燃煤取暖还增添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

乞讨人员亟待管理: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等与城市不和谐的“音符”也成为与宜居不合拍的因素。

首府绿化问题:“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是新疆人对绿化困难最形象的描述,尽快增加首府人均绿地面积,尤其是中心城区绿地面积是全市迫切的任务之一。

在乌鲁木齐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两会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全民努力治理污染:市委、市政府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蓝天工程”,推广洁净煤、启动天然气二期工程、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实行热电联产等多项环保工程。但政府光投资建设还不行,还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

多元投入治理污水:王坤岷代表建议以河东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河西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龙头,采取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将污水处理工程所需资金分别纳入国家、市、区(县)各级专项计划,争取国债支持。

庭院单位共同绿化:乌鲁木齐市应加强庭院、单位及其附属地的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加大城乡接合部改造:应该加大城乡接合部的改造力度,把平房改造成楼房,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城乡接合部的面貌,也可以减少因为燃煤小锅炉造成的污染。

篇10

关键词:成都;城乡;社区金融

社区金融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发生的资金融通活动,在社区内存在一个较为完整金融市场,即社区公众及其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和银行满足其需求所开展的一切金融活动。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肩负着探索金融体制改革路径的重任,而积极推动社区金融发展,不仅为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而且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成都金融体系概况

成都是国务院确立的西南金融中心,金融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拥有国有银行、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邮政储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金融中介结构,以及资产评估、律师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保险中介、担保公司、典当等金融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种类齐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但从全国范围看,成都金融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状态,2005年,在对全国50个城市进行评估和排名,成都排到24位,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上海、宁波、温州等城市。而在金融资源的利用上,成都也不够合理,2006年,成都的贷存比为66.2%,比上一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68.5%的贷存比例,说明贷款的利用率不高,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成都市城乡金融发展比较

截至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8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1%,其中企业存款194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04%;城镇居民存款24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7%;农村居民存款28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72%。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3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0%,其中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3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7%;商业贷款249.06亿元,比上年减少2.83%;农业贷款60.84亿元,比上年减少5.65%。各项贷款的比例,见图1。

由图1可知,在短期贷款中,各个产业的数额之中工业贷款最多,比商业贷款和农业贷款的总和还多,而农业贷款最少,只占到全部贷款总额的1.68%,而同期的农村居民存款是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5.14%,由此可见,农村金融资源的2/3没有被农村所利用。而图2同样说明这个问题,从1998年至2006年,几乎每年的农村贷存比都没有超过35%,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从图2可知,直接用于农业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一小部分,即使在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贷款总额的5%,2006年甚至只有1.68%,可以看出,大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农业贷款是缺乏兴趣的。成都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大中心城市,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但直接用于农业的金融资源却严重偏少,城乡金融资源的二元结构必然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这一发展趋势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必须要求一种新的金融体系或机制来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三、成都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关系的数量分析

以城乡收入差距(ID)指标为因变量,以金融发展效率(FE)和城乡贷款差异(CD)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来研究金融在城乡二元收入结构形成中的作用。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1992—2006年成都市金融发展情况与城乡收入差距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城乡收入差距(ID)。本文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即ID=农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金融发展效率(FE)。对于金融发展效率的衡量,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纳王志强(2003)的指标设计,用储蓄与贷款的比值来衡量金融中介结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即FE=金融机构年存款额/金融机构年贷款额。

(3)城乡贷款差异(CD)。长期以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工业和农业在获得贷款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农村和农业获得的用于生产贷款远远少于城市和工业,这对农民和农村的发展是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因为笔者大胆地推断城乡贷款差异是形成城乡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将其作为模型中的一个因变量。城乡贷款差异用城乡之间历年的贷款比例来衡量,即CD=农业贷款额/城镇贷款额。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成都现实的实际情况,本文中用农业贷款来代替金融机构对整个农村的贷款,而将贷款总额与农业贷款的差额作为城镇贷款的数额,不免有少许误差。

设模型为ID=β0+β1FE+β2CD+μ1

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ID=0.5213-0.2297FE+1.7604CD

Se=(0.0834)(0.0903)(1.2046)R2=0.4707

t=(6.2497)(-2.5423)(1.4615)校正的R2=0.3825

F=5.3356

在显著性水平α/2<10%,β2=-2.5423、β2=1.4615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尽管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但是在α/2<2.5%的显著性水平下,F值通过检验,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显著意义,即在显著性水平α/2<2.5%下,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效率和城乡贷款差异对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影响。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效率(贷存比)以及金融机构对城乡贷款的差别“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都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在于,金融机构贷存比比较高,在城市流动性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却获不到相应的发展资金,同时,城市反而通过将农村存款转化为城市贷款的途径,吸收农村自身的发展资金。

四、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中推进社区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农村、城市偏远地区社区金融业的发展路径

1.引进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

以“服务于社区的银行”为宗旨,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新组建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市场定位比较明确、市场适应能力较强、市场推出机制较为健全的股份制社区银行。对民营银行的监管上,要防止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加大金融风险以及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根据社区本身的经济发展、人口、产业结构等方面确定社区银行规模,防范金融风险。

2.在部分农村信用联社的网点基础上改造社区银行

成都的农村信用联社改造社区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网点众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其贷款支持地区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由于农村信用社本来就是由农民自愿入股组成,然后各个信用社按照地域组合成联社,因此将某一信用社脱离联社的体系独立成为社区银行情况比较简单,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规范,有着优质的服务质量、合格的金融人才,改造社区银行可以严格按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作。因此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造,只需理清信用社与联社之间的经济联系,将各个农村信用社恢复为一级法人资格,更名为社区银行即可。3.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改造组建社区银行

在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改造组建社区银行的提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经在2006年参加民建中央联组讨论时提出过,但目前为止中央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现在邮政储蓄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是在沿海地区先行先试,但邮政体系内部必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此,以邮政网点来改造社区银行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作为先行先试的综合配套试验区,成都可以在改造邮政储蓄网点方面做有益的探索。

把邮政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产权问题。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改造为社区银行,为了防止邮政储蓄对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虹吸现象再现,改造后的社区银行就必须脱离邮政储蓄银行体系的控制自立门户,必然会使邮政储蓄银行的既得利益受到伤害,在进行产权变更时必须要注意到这一方面的问题。

改造邮政储蓄网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利用行政手段将拟改造的邮政网点直接从邮政体系内剥离,继续使用网点内部的金融资源、金融设备以及工作人员,赋予其独立的产权,派遣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组建整个社区银行,这种做法行政性太过于明显,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线不相适应,邮政银行所遭受的损失也很大。

二是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借用邮政储蓄的网点及其资源,设定归还年份并给付利息。这种方法可以先测算某一邮政网点的年储蓄存款的总量,然后计算其核心资本的数额,以此为依据将整个邮政网点脱离邮政体系为社区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新设立的社区银行提供资本金,并将相应规模的作为银行负债的储蓄存款总额一并移交于社区银行。对于改资本金社区银行可以先有偿借用,然后规定一定年限连本带利归还。这种方式对于邮政储蓄来说,只是丧失了农村的部分存款市场份额,损失相对较小。但是社区银行将会背上部分债务,但因为不用社区银行本身出资,设立时社区银行负担较小,社区银行只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进行治理,待条件成熟再归还债务。

三是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邮政部门进行协商,选定某一邮政网点,先由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然后,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对其资产进行招标出售,需要说明的是,管理部门必须对各招标单位或个人(一般为民营企业法人或独立自然人)先进行考核、选择,严格把关,“交接”之后,要进行引导、监控。

(二)城市金融发达地区社区金融业的发展路径

1.城市金融发达地区社区金融发展的环境分析

比较其城市偏远地带和农村地区来说,在成都市城市地区的金融环境有以下两个特点:(1)城市发达地区金融监管体系较为完善,社区管理相对成熟,但社区群体之间相对熟悉程度较低;(2)城市地区拥有较为充裕的金融资源、条件成熟的客户群以及发展良好的金融服务技术。因此在城市金融发达地区设立社区银行程序较为简单,技术难度较小,监管难度较普通式银行也要小,对于银行、居民以及城市金融体系的完善是一种“三赢”的举措。

2.社区金融的设立路径

在城市金融发达地区进行金融改革,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对各大银行金融网点进行改造。借鉴农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在成都市金融发达城市地区设立社区银行,可以采取农业银行四川分行营业部的方法,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撤并一批的方式,把具备条件的网点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效益、功能齐备、设施一流、服务独具特色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在提供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根据不同住房的需求特点,设计满足或超过其心理预期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并利用物业管理等较为集中的消费渠道,通过“整合营销”,使产品和服务能批量地提供给社区住户,通过科学管理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其显著特点是:依托社区网络,面向社区居民,实行定向营销,提供综合服务。

(2)组建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制。对民间资金进行引导的方法目前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引导民营企业按照股份制的模式组建新的社区银行,另一种是引导非正规性的金融组织建立一个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组建新银行的做法类似于在农村及城镇偏远地区的做法,对于建立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不适用于金融体系还比较薄弱的金融不发达地区,却可以在城市金融发达地区做一试点。对此可以借鉴温州银监局和体改委2005年的方案,组建一个投融资公司,公司由一定规模的5~10家企业组成,采用股份制形式,各企业平均出资并享有同等收益。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出资。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社区内的中小企业,为扩大资金来源,公司可以采取会员制,入会的会员可以享受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但必须要在公司内存款,存款的数量与贷款利率挂钩成反比关系。公司的各项金融活动要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备案,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将更多体制外流动的金融资源纳入体制的监管范围内,防范金融风险。该模式属于边缘类企业,虽然在监管上不成问题,在操作当中仍然需要相关立法支持。

社区金融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搞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区金融主要实施载体的社区银行的设立关系重大,但由于涉及的领域众多,其间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振国.社区服务呼唤社区金融[N].城市金融报,2001-02-01.

[2]朱思爽.试论社区银行的发展及路径选择[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李国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董积生.“乡村银行”利率行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利率构建的启示[J].决策探索,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