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

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技术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0 引言

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输所完成的《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度,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估算完成总投资约2600亿元。深圳、青岛、成都、长春等7个城市新开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1条段,里程252公里,车站167座。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计有28个城市继续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工程,续建线路共计63条段,里程1399公里,车站970座。2013年,已批准的项目将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元-290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各类轨道交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由于国内原先没有专门院校设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因此没有相关的人才积累。如何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解决专业人才的短缺是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即将面临的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容

纵观国内外投入使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大致经历了规划设计、筹备建设和成熟运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侧重点不同,当城市轨道交通被批准建设之后,通常成立专门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而相关集团有限公司在建设初期会先下设建设分公司和运营管理分公司,使其分别承担土木建设任务和运营的初期筹备工作。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的完成,各种设备的逐步到位,进入试运营、正试运营阶段,运营管理分公司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通常下设机电分公司、供电分公司、线路分公司、通信信号分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职工学校、设计研究所等部门。

总的来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站务管理和设备的维修维护。站务管理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客运服务、应急处理等。设备的维修养护包括机车车辆的检修、车站家电设施(如空调、电梯等)的维护,供电(强电、弱电)、通信信号、机电和线路等。相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运营企业等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培养有通信信号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系统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施维护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培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工务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从事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工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培养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机电技术及其装备的操作、运行、检修、维护和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5)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培养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这5部分内容囊括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需的各类人才,需要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使得不同院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的培养落脚点不尽相同。

2 应用型本科城轨交通运营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与铁路运输相比,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之处只在客流特点的不同,随之产生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整体运营组织方面复杂性和局部运营组织简单性的特点,将原来铁路交通转变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师资、实验室等方面可以共用,因而本科层次的城市轨道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交通工程或交通运输专业之下,为数不多,主要由铁路交通专业方向转变而来。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注重与工程一线的零距离接触,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把培养的重点落在“技术”之上,但同时也不能像高职院校面向普通的技术工人,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把握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等各方面“度”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需要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如果该专业方向覆盖各个岗位而无突出重点,广而不精,则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与此同时,只是掌握某一方面的某些技能,而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没有宏观把握与系统协调的能力,则培养的只是技术工人。

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应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全面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一个或者两个方向的专门技术,既能胜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的管理维修工作,又能够满足该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协调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一线工程师。

3 应用型本科城轨交通运营人才培养的实施

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具有持续的潜在的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跻身这个市场,也会让该专业方向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合理定位并保持特色

在课程设置时如何定位,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为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是工作时的自我学习搭建一个充足的平台。对此,制定了以下几点原则:

(1)强化基础

本科层次的学生和高职层次的学生最本质区别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基础,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与行业有关的技术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目的是为学生此后的专业学习,毕业后的工作发展奠定足够厚重的基础,期望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2)重点突出的同时,兼顾全面

在重点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课程的同时,应同样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也应同样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当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经济影响等各个方面。

兼顾全面,就是要覆盖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方方面面,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找到突破口的启发,甚至是途径,目的是在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充分凸现应用型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本质上的不同。

(3)保持知识的前沿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技术发展很快,在课程设置上应跟上时代潮流,把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及时作为选修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方案中。

3.2保障条件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不能只局限在少数人的研讨、设计之中,必须化为全员的行动,要想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方向办成社会认可的专业,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1)师资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是一个全新专业,许多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相近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相关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培养的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也比较欠缺。

对于地方高校,专业教师多是引进的或应届毕业生,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就更为匮乏。所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

(2)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造价昂贵的系统,建立其车辆运营、调度、信号、通讯等子系统的实物实验室,并不现实,该专业需要相应的模拟仿真实验室,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素质的培养。

另外,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难题。

4 结论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以及实施过程的探讨,并以交通工程专业2007级作为试点,初步效果良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走过单线建设阶段,进入了网络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将会迈上新台阶。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因而如何在本科层次上对其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将继续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经济效益;具体措施

1、引言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节能环保、高效安全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内地有22座城市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线路达到92条,总里程数达到2816公里,年运送旅客突破120亿人次[1]。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经济效益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经济效益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经济效益的不同层次出发,其经济效益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具体分析如下:

(1)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整体所带来的效益,通常可以从投资乘数效应和投入产出效益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投资增加引起国民经济收入呈现出数倍于投资规模的增长,在经济通缩时期政府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其典型应用[2]。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水泥、钢筋等建筑工程物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和提供建筑服务的建筑行业必然会增加大量投资来满足城市交通系统建设需要,从而引起相关行业投资的连锁反应。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投资的增加会引起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增加,消费者收入增加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能力,通过消费促进各行各业收入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其次,投入产出效益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会引起城市轨道交通整体产业链中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投入与产出整体效益的增长,其分析与投资乘数效应类似,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能源、钢铁、建材、建筑、房地产等产业的拉动程度较高。

(2)微观经济效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运营商以及当地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益,通常可以从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效益两方面来分析。首先,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引起单位产出成本降低从而实现更大经济效益[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模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载客量方面,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逐渐完善并形成网格化运营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每日运送乘客人次数量庞大,虽然城市轨道交通前期投资较大,但分摊至每个乘客的份额较低,从而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城市居民出行费用。其次,外部效益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造成的非市场化的效益[4]。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效益突出表现在消费者效益和沿线不动产增值效益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经济效益,乘客搭乘轨道交通工具时所付出的成本远低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成本和其他替代交通工具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改变了当地交通状况,沿线不动产增值幅度较大,沿线不动产所有者受益匪浅。

3、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议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等不足,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强化现代城市交通理念,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政府应当转变过去修建道路解决拥堵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节能环保、高效安全、经济适用等优点的宣传力度,树立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同时,政府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时,应当贯彻落实项目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综合考虑城市交通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切忌盲目规划轨道项目工程造成政府资金的浪费。

(2)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外部环境。得益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沿线不动产增值程度明显,政府应当用这部分土地增值金适当补贴城市轨道交通[5]。首先,政府应当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设立土地开发基金等财政专项款,用于补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征地、规划等支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增值的良性发展;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年地租的形式与城市土地承租者签订租赁合同,在租期内收取较为稳定的土地收益,或者按照市场情况签订动态租赁协议,实现城市土地增值的互利共享,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政府应当改革城镇建设税费,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具备条件的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物业税应与不动产市场价格相挂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起沿线不动产价格的上升,也应适当提高沿线不动产物业税,用物业税来补贴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亏损。

(3)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拓展轨道交通公司收入渠道。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深入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工具日常运行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优化服务流程,减少非必要的运行成本,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应当积极增加自身收入,可以通过向房地产企业提供土地、房地产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联合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按照一定比例将沿线不动产由于城市轨道建设而获得的增值金额补偿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成本以运营成本,也可以自行建设沿线不动产,建成后通过自营或出租方式收取土地增值收益来补偿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成本及运营成本,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收入渠道,改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财务状况,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经济效益表现在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两方面,通过强化现代城市交通理念、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拓展轨道交通公司收入渠道等措施,可以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国龙,贾鹏.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效益分析及融资模式探讨[J]. 价值工程,2015,02:159-160.

[2]王云,朱从坤.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经济效益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63-67.

[3]魏运,许双牛,任静,杨珂. 基于功能分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需求[J]. 都市快轨交通,2013,01:4-7.

[4]刘翠军. 城市轨道交通经济效益分析[J]. 科技信息,2013,25:356+387.

[5]张朋杰. 基于DEA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效益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土地;合理规划;问题;建议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空间形态迅速扩展,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城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交通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经济、市民出行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大城市病亟待解决。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都把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规划和建设的高峰期。

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进行综合规划开发和高效利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具体体现,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沿线土地开发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稳定充足的客流来支撑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沿线土地的协调发展。由于仅仅出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角度大规模地建设轨道交通,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忽略了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规划利用的互动性,最终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开发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利用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一直是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诱导因素。交通站点影响的范围、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用地构成、换乘系统是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利用有影响四个关键要素。

1.1交通站点影响的范围

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步行,然后是自行车或公交作为在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方式的选择。因此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的可行性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国外往往采用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圆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圆的范围作为TOD合理空间。虽然不同城市对TOD的适宜范围的界定不同,但是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将会严重削弱城市轨道交通对交通站点周边土地规划利用的影响范围。

1.2沿线周边土地开发强度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两个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大小,间接反映各种区位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希望地块容积率适当提高,而对交通设施来说,地块是交通网络中的“点”效应,片区是“线”(干路)或“面”(局部网络)、大型节点(公交枢纽)的作用,影响整个交通网络。土地的开发者往往会根据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用地特点,参考国际城市轨道发展经验以及结合城市规划要求,寻求站点影响区域的最佳开发强度。

1.3用地构成

提倡多种用地功能和社会活动的混合。这包括两个相关又互相独立的方面:紧凑的土地开发与多用途土地开发。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站点影响区内土地总量有限。如果某种类型建设用地增多,必将会降低其他类型的用地面积。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对商业、住宅以及写字办公楼的聚集效应,使得轨道交通沿线用地类型中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办公用地类型增多。由此可见,通过适当提高周边居住量以及用地功能的混合,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形成良好互动。

1.4换乘系统

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速、可靠的优点,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其他交通方式的零换乘,使换乘时间紧凑,空间紧密,从而提高可达性。交通换乘系统的设置与沿线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有关,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就应充分考虑与换乘体系相关的各项设施用地。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的问题探讨

2.1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规划利用脱节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对土地规划利用的考虑是重要部分。如何将沿线土地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协调,实现沿线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总是规划是问题的所要考虑的关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轨道交通建设的初衷也只是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所以很多的线网规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追随客流型。这种建设的问题,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规划各行其是,没有互动,因此造成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在规划利用建设管理环节上出现脱节。另一情况是,虽然很多城市意识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方面发展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同时在对轨道沿线土地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对与发展规划的成熟度、理念、判断以及预期的长远度往往跟不上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再者,很长的时效性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一大特点, 在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很多不确定性的动态因素会影响和不断改变轨道沿线土地的环境,然而目前很多的轨道沿线土地规划都是在设计阶段采用一次性的静态规划模式,缺乏随外部环境灵活调整的灵活性,这样传统的规划方式也最终导致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周边用地规划要根据情况进行不断修改,如此造成了政府在应对投资者投资方向产生变化时的被动局面,对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的发展和合理规划带来负面的影响。

2.2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缺乏必要预见性

对沿线用地的控制是在有了合理的土地规划之后必不可少的。对轨道沿线土地进行合理的控制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支持,通过预留部分用地可有效防止一些新建建筑物的侵占,同时又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建造成本。

由于目前我国急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而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情况,城市对于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与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周边土地虽然具有合理的规划但由于规划的工程量过大或者资金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造成轨道沿线用地开发程度不足或不合理,其中一种情况是在城市建成区未做必要的预留用地,又由于在后期进行征地非常困难从而增加了轨道交通建造成本;存在的另一种情况为在规划发展区,有些城市土地不能进行集约化使用,但是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用地的开发强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能为轨道交通提供足够的客流量,这样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轨道交通本身大容量的优势。

2.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与收益失衡

城市轨道交通相对于其他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少、安全舒适及运行与地面交通互不干扰的特点。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因为我国早期的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由政府包办,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投资来自政府财政划拨,就没有必要谈起投资回报和融资还贷。虽然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其投融资渠道还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投融资方式。然而,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价值会随着开通而倍增,给沿线土地开发的房地产商带来巨大的利润,政府却仅仅担任着工程投资者的角色,很难获取沿线土地增值的收益,这就使得沿线土地开发所得到的增值利润不能有效返还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中去,进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与收益失衡。

3.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的实施建议

3.1 联合开发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包揽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建造完成后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因此,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一直以来采取建设单位自筹自建自管的模式。耗费资金大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固有经济属性,这也决定了其融资方式是制约其提供数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体制、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体制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轨道交通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三种机制有机结合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入,投资结构单一,操作成本低;第二种融资模式筹措资金操作简便,资金充足、到位快;前两种模式没有在本质上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应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私人资本的融资模式改革。

3.2 政府政策支持

城市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发展,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制定合理的法律规划体系,有助于消除投资者的不法行为和矛盾心理,方便控制他们的一些行为,而且还可以健全公平的竞争体系,有助于加强轨道与沿线土地发展的相互合成。

为了解决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应该强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时候,政府需要大力完善自行车以及私人汽车及其城市轨道交通交换意识,在每一个站点附近,需要改建大型免费停车场,方便私人汽车在城郊轨道站点实行减免费用停车换乘的方式等,控制机动车与自行车乱停乱放,这样不仅使城市轨道系统有了客流保证,也降低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

(2) 合理的法规政策理念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逐渐从传统政府投资建设向着市场化运作转型时期跨越,一些多样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继出现,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制有关法规,符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和政策适应的融资体系。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长期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完善的票制票价,实行可实施的投资体系;开拓融资渠道,制定投融资标准,在用地、政府贴息以及担保方面建立长期有效和系统化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确定对沿线土地开发的控制要求和原则,制定确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完善与此相关的法律体系等,明确对投资商的投资前提和规模以及操作方法的制定,规范联合开发行为。

(3)税收减免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非常大,政府需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从建设开始,政府需要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为了保证多渠道融资,政府需要将工程建设与土地开发、运营以及附属事业综合考虑,政府应该从政策上进行配合和支持,在土地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依据一般的作法,为鼓励开发公司参与联合开发,政府也应该减少昂贵的拆迁费以及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额外费用,或者以贷款的方式,让开发公司在项目投入运营一段时期后偿还。

3.3 采取整体开发策略,并且及时进行沿线土地储备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城市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且由于轨道交通功能的需求,交通线路往往需要通过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和城市设施,这就会具有部分拆迁工程,如果能够及时控制好轨道线网周边土地规划体系,归入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这样就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浪费,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建设投资,最终节约政府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3.4 技术支持和多部门协调合作

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开发进行及时控制,从而确保轨道交通所需用地。合理的沿线土地规划调整对降低运营成本和减少建设投资,进一步挖掘轨道交通潜质效率是十分必要的。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城市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等一些部门。规划部门应该对沿线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和规划管理,对轨道用地和沿线地区控制领域内的改建项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监督以及控制协调;因此轨道交通建设的进行需要控制好所有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获得有效利益。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问题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企业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影响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的重要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联合开发策略、政府政策支持、整体开发策略,及时进行沿线土地储备以及技术支持和多部门协调合作等途径提高土地规划的合理性,进而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建军,郑声轩,赵艳莉.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研究[J].规划师,2008 (6).

[2]杨励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潘海啸,张瑛.上海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开发区简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2(4).

[4]明瑞利.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结合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9.

[5]杨忠伟,殷景文.城市“灰色用地”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6]深圳市市政工程咨询中心,深圳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基础研究阶段报告,2003, 10.

[7]刘金玲,曾学贵.基于定量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规划研究[J]. 铁道学报,2004(3).

[8]陈运来,骆汉宾.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联合开发规划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s1).

[9]洪勇,李颖慧.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规划相协调的保障政策[J].都市快轨交通,2008(1).

篇4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 交通行为 交通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

“公交优先”是许多国家采用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城市交通运行成本,推动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大城市交通拥挤和机动车污染问题,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环境、交通组织、公共安全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大大节约了城市用地,实现了城市交通的快速、大运量和立体化,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2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和磁悬浮交通等,它们都能为居民提供优质快速的交通服务。地铁和轻轨交通具有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正点、污染小、低能耗、乘坐方便舒适等优点,已被世界城市居民所认同,被称之为“绿色交通”,其优势非常明显。

同样是作为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地面公交存在一定差别。(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到,城市轨道交通并不是常规地面公交的附属品,它相对于常规公交具有运量大、方便快捷等突出优点,不过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

表1城市轨道与常规地面公交主要特征对比表

3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议

3.1合理规划,确定合适的轨道规模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可是只有在合理的轨道交通规模下,轨道交通才能在城市交通中发挥其优势。因此,在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中需要确定合理的轨道交通规模,具体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交通特性来确定。

在规划过程中,还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进行轨道交通需求分析,实现轨道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2优化轨道换乘

换乘不便,交通可达性差,只能实现“站到站”服务,不能实现“门到门”服务,是城市轨道交通最明显的缺点,也是轨道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

解决换乘不便的问题,要从根本的规划阶段着手。同时不能孤立考虑,因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的地面公共交通不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而是构成城市交通网络的统一体。修建公共交通换乘一体化的枢纽站点,构建以人为本、高效、集约型的城市交通系统网络体系。

(1)立体化布局。将轨道交通站台置于铁路站台下面,必要时也可将铁路站台引入地下,使轨道交通与铁路形成立体换乘,大大缩短主要换乘流线距离。

(2)综合利用换乘空间。城市交通与铁路客流集散空间共用,大大减少了旅客进出站的绕行距离。

(3)出入口及换乘通道众多而分散。通过多设入口及换乘通道,避免客流过于集中。

3.3提高轨道服务水平

在轨道运营方面,提倡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可在地铁列车上设置残疾人轮椅渡板及盲道,保证盲人方便搭乘轨道。同时应该考虑票价的合理性,对弱势群体要实行一定优惠政策。

营造一个轻松的运营环境。例如安装地铁电视,广州地铁已于2006年6月开始实行。乘客可以边等车,边欣赏精彩的地铁电视。乘客不仅可以看到列车报站,还可以看到疏导、换乘等一系列公共站务信息。保证手机上网信号的覆盖,使各种移动设备正常使用。

不要忽视小节问题,如地铁厕所的问题。很多人反映地铁厕所太少,不方便,不卫生。所以应该结合所在站的客流大小来仔细确定厕所规模,并做好清洁管理工作。

3.4提高轨道运营安全性

(1)强化安全检查,针对安全标准较低的情况,请评价机构对车辆、信号系统、机电系统、线路设备进行安全评价,提出整改实施方案。

(2)强化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人员安全素质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报刊、广告、知识竞赛、宣传栏、电视等各种形式对乘客进行安全教育。

(3)预防为主,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营企业要统一协调,分工协作,建立一个反应快、保障有力的地铁运营应急抢险救援机制。

3.5减少轨道环境污染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特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如大气污染、振动、噪声、电磁干扰等诸多方面,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轨道交通的环境问题已是世界各国城市轨道交通普遍存在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要首先对轨道交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找出环境污染的根源,确定解决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调整相关线路。对受到轨道影响严重且涉及的人群较多的敏感地区,则应调整线路。

(2)对轨道交通造成的大气污染、振动污染、噪声污染、电磁干扰等诸多方面,要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3)在新建轨道工程中,要把环境影响因素放在轨道建设规划的重要位置。

4结束语

我国轨道交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扩大轨道交通规模的同时,实现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高效是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浩.运输组织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林世生.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规划研究初探[J].地铁科技,2006(3),32-33

[3]朱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8)

[4]何静.人性化运营理念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运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年28卷10期

篇5

【关键词】BIM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

1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座城市对外连接,对内服务的重要工程项目,其工程质量、施工工期都对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如此繁重的施工任务,传统的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工程施工要求。因此,科学合理地采用BIM技术,用数据化方式进行管理,为当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BIM技术的应用优势包括:1)BIM技术基于建筑信息建模,将工程项目中的数据信息整合,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构建建筑模型,为工程项目提供管理依据。同时将BIM技术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能及时对工程中错误信息进行修改,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2)BIM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效结合,既能提高工程信息的准确性,又能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尤其是在交通车站的建设中,能保证多个车站同时施工。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BIM技术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工程建筑中的一种数据化管理工具。在工程建设施工前,通过项目信息参数,构筑三维建筑模型,搭建信息数据库,以立体化的方式预先呈现施工流程。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1]五大特点。在现实应用中,BIM技术通过构建三维建筑模型,可以对工程现场进行合理规划,以直观且可预见的方式,便于施工人员合理分析建筑现场。

4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实践

4.1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的运用

在工程建设前期,通过可视化三维模拟模型,在设计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施工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实地调研,采集相关数据,运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现场实地仿真模拟。施工人员可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可以加强对轨道交通本身及周边版块建设的可控力度,甚至可以对已有的施工设计进行碰撞检测,有效避免了工程图纸设计中出现临时添加站点,或者更改停靠线路设计等严重设计问题,有效减少了因图纸问题引发的停工和返工现象,达到提高施工效率的作用。

4.2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的运用

有机整合BIM三维模型、工程量成本信息、时间信息,即可实现施工过程的5D虚拟构造[2]。在5D虚拟构造中,可以清晰地展现施工计划、进度、工程量等内容,通过与实际施工现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达到优化施工流程的效果。在具体施工阶段,施工进度可以通过BIM技术实现合理控制。在构筑工程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工程施工方、设计方、建设方可以在BIM技术平台上实现信息全面共享。在透明化的施工信息展示下,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把控。同时,对施工顺序的合理衔接也有很大帮助。BIM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在具体施工阶段,可以详细规划每个施工步骤,合理规避工期浪费现象,实现施工顺序的完美衔接。

4.3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运维阶段的运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建设后期需要进行试运行和定期维护工作。BIM技术可以对设备资产实行综合管理。通过BIM技术搭建的模型,可以清晰展示每个工程步骤的资产使用状况,甚至可以打通并引入互联网相关数据。在设备运维管理中,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安装、拆除等管理的可视化记录,以便不同的运维人员进行记录翻看。

5BIM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在工程项目中的建筑模型,也是一项数据工具,服务于建筑工程。在建筑全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能简化工程施工,保证工程施工效率,以此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由此来看,BIM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式更趋向于智能化与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存在较大的内在联系,BIM技术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建设主要的应用技术。与一般建筑工程相比,轨道交通工程风险性更大,且具有更大的规模,构建周期更长。因此,在施工时,难度系数更大。为促使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中更好地发展,首先,应根据城市轨道的实际情况,轨道工程的特点制定BIM技术应用标准,对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开展管理,才能保证工程建设中的数据准确。同时能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确保工程建设环节准确。其次,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发适合的软件,只有保证BIM技术有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才能提高工程效率,增强经济效益。为此建筑行业应重视BIM技术相适用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最后,数据协同管理平台的搭建。BIM技术基于数据信息构建模型,只有信息数据之间的相通性,才能高效率应用BIM技术构建工程模型。基于管理平台能确保数据传输速度加快,施工人员能及时将数据信息上传或者获取,对工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正确信息,获取更具有准确性的建筑模型,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

6结语

BIM技术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三维模拟模型,实现了对施工设计、施工过程以及工程运维方面的合理管控。可视化的施工模型,协同化的办公平台,数据化的监测管控,推动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合理建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72;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45-02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拥有量也不断攀升,导致城市地面拥堵状况日益加剧。为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状况,各大城市出台了众多交通政策,其中“公交优先”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收效,而作为城市交通主骨架的城市轨道交通更是该政策的主力军。客流量是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评价体系,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值与实际值大相径庭。因此,本文在参考众多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案和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与城市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等十余项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由此提出相应投资、运营的改进意见。

1 解释结构模型的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1.1 建立邻接矩阵

系统各要素两两之间的直接联系可由邻接矩阵反映出来。研究者在确立的系统影响要素的基础上,对系统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若前一要素能对后一要素产生直接影响则记为“1”,否则记为“0”。通过对各要素间比较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得到邻接矩阵A。

1.2 生成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具有转移特性,即能到达,而能到达,则说能到达。可达矩阵的生成方法为:对邻接矩阵A和n阶单位矩阵I求和,并对其和做幂运算,当下式成立时则求得可达矩阵。

其中,n为系统中各要素个数,且满足r≤n-1,矩阵相乘遵循布尔代数规则。

1.3 系统结构的建立

建立系统结构是基于可达矩阵的分解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可达矩阵系统级的划分、同级要素不连通集与强连通集的划分、强连通集中回路集的划分等步骤得到重新整理排列后的可达矩阵,并根据该矩阵绘制系统结构图。

找到最高级要素后在可达矩阵中将其对应的行和列划去,在剩下的要素中寻找最高级要素,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的要素都有所属级别为止。然后将可达矩阵的行列按要素级别进行划分、重排,根据新可达矩阵反映出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影响因素

本文在参考众多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案和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与城市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水平等十余项影响因素。

2.1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初期和近期客流量。一般来说,沿线土地利用率越高,开发强度越大,人口越稠密,出行需求也会越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初期和近期客流量也就越大。这部分客流称之为追随型客流,他们大多是有其他交通方式转向城市轨道交通的。当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后,沿线土地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增强,从而吸引了开发商对沿线土地进行投资开发,由此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增长。

2.2 与城市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骨架,需与其他交通方式有良好便利的接驳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乘客乘坐。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后需要换乘其他交通方式才可到达目的地。因此能否合理规划“P+R”换乘模式,优化与城市公交的接驳,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都成为能否吸引更多客流的关键因素。

2.3 城市经济水平

研究表明,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市民的出行需求量越大,出行次数越多。此外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频率、出行方式的选择和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力度。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居民社会活动频率也越高,此时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出行费用对人的影响程度降低而舒适度的影响程度提高,因而极大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同时城市经济水平能决定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和投资力度。

2.4 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初期和近期的客流量。若建成初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水平高出城市公交太多,人们大多会由于“现状偏见”的心理维持原来的出行方式,因而城轨的客流量就会大大低于设计预测的客流量。此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就决定了城轨票价对客流量的影响程度。

2.5 城市总人口数

当人们选择城轨出行的比例一定时,城市规模越大,城市人口总数越多,总出行量越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也就越大。所以国家规定修建地铁的城市城区人口必须在300万人以上;修建轻轨的城市城区人口必须达150万人以上。

2.6 出行者特性及出行特征

出行者特性包括是否拥有私家车、家庭结构、收入等。出行特征包括出行目的、出行时间等。出行者特性及出行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且此要素极易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7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状况主要包括车站候车条件、车内服务质量、发车间隔、始发到达的准点率、单程票易获取程度等。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状况与票价水平性价比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流量的大小,因而服务状况要与票价水平相适应。

2.8 政府交通政策

政府的交通政策主要是指政府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和未来城市发展战略所指定的交通发展政策,包括公交优先政策、机动车尾号限行、摇号上牌、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等。政府的交通政策对市民交通方式的选择有极大的导向作用,能够极大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

2.9 城市未来发展布局

城市未来发展布局主要是指城市的发展方向,土地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决定了城市未来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潜在客流增量。

3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3.1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

为了更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来构建邻接矩阵。

3.2 生成可达矩阵

3.3 构建系统解释结构模型

4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图2的解释结构模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城轨票价政策、出行者特征及出行特性、城轨服务质量、政府交通政策这6项因素,且这6项因素为强连接要素,他们之间相互可达,共同决定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大小,它们中的任一要素水平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就拿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这个因素来说,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人口稠密,则该线路的客流基础好,在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初期客流增长快。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途经的是一些新开发区,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人口稀疏,则该线路的客流基础较弱,在设备开通初期客流量相对较少,但由于此处交通便捷、可达性强,加之政府对开发新区的扶持政策的实施,从而吸引了大批开发商到此投资开发,其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也就逐渐增强,人口密度增加,这就是TOD(交通带动城市发展)效益。因此,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与其客流量呈现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客流基础好,线路开通初期的客流量增长快;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后,便捷性和可达性增强,吸引更多开发商对其沿线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使得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增强。另外,若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水平过高,高于人们能够承受的出行费用或高出城市公交票价水平太多,则会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而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过低又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因而应权衡该因素的影响,制定合适的票价政策。同理可分析出其他6项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情况。

第二层次为城市未来发展布局,该要素直接影响了第一层次的要素水平。国家及地方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能够直接影响到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政府交通政策等因素,从而间接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因此,在预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时应结合当地城市未来发展布局进行合理估算。

第三层次为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规模及人口总数,这两项因素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最根本的因素。国家规定,申报地铁的城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必须在100亿元以上,GDP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申报轻轨的城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须在60亿元以上,GDP总值在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规模及人口总数能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城市规划方案,也能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运量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费用高的交通工程项目,它的修建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其后的开通运行除了巨额的财政补贴外,还需客流量的支撑。一般来说,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区人口总数越多,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量越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也越大。

5 结语

通过建立ISM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受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城轨票价政策、出行者特征与出行特性、城轨服务质量、政府交通政策这6项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任一因素水平发生变化都能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规模及人口总数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最根本的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基数也就大体确定下来了。城市未来发展布局这个因素既受到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规模及人口总数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影响了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等6项因素,因而在预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2] 孙慧,周颖,范志清.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2(1).

[3] 朱海燕,郝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宏观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6).

[4] 谢静.城市轨道交通首期开通客流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分项规划

中图分类号:U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1总体规划内容与方法论简述

1.1总体规划内容与程序

城市总体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宏观战略部分。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1.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城乡统筹发展、自然与人文保护要求的确定、人口分析、重点城镇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区的划定、规划实施措施等内容。

1.3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的确定、人口规模预测、建设区域的划定、村镇发展控制、各类用地安排与布局、各级中心与公共设施规划、交通规划、绿地水系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住房建设、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防灾规划、旧区改建、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发展时序与规划实施措施等内容。

1.4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一般分三步:首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其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第三,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2总体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规划

2.1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与形式

2.1.1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明确各专项规划的原则,包括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

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作为交通规划的一部分出现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以原则要求和战略规划为主,通过对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站点与重要设施的选址、轨道交通政策的制定等,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轨道交通的规划促进总体规划的部署落实。

2.1.2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形式

在总体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隶属于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与总体规划其他部分的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城市总体发展原则的关系,二是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这两方面关系构成了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其对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对中心区集聚的促进、对城市定位的提升等总体发展原则方面的影响,还是与城市工程系统、绿化系统、地下空间等分项规划的协调建设,轨道交通规划都必须结合在总体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而不是单独列出。也就是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总体原则和各分项的规划目标互为因果,共同作为终期蓝图体现在规划文本中。而作为与其互动结果的轨道交通规划,则需要在交通规划章节中单独表述。这种互动关系,也体现在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的综合统筹中,这也是城市规划系统方法论的体现。

2.2总体发展原则与轨道交通规划

2.2.1 城市功能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宽马路、摩天楼、立交桥,曾经是很多城市决策者心目中现代化城市的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所谓的理想城市的缺点逐渐暴露,相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仍然较为注重城市物质方面的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阶段的急速发展,与上述观念有所关联。轨道交通正在逐渐取代超高层建筑、地面立体路网成为代表城市先进与现代化的时尚新标志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则与城市性质相结合,希望借助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城市档次,,规划则必谈轨道交通。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包括一些中等城市,都提出要建设轨道交通,而且多数直指地下铁路。轨道交通似乎成为了城市领域的“显学”。

轨道交通虽然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优化城市结构的重要途径,但显然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适宜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也不应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先进的标志来看待,一个城市职能性质的确定与档次的提升,关键在于硬件基础上的软环境。如果只通过大容量公共交通、组团开发等发展方式以求达到城市交通与结构的合理化,目前轨道交通的规划略显单一。

2.2.2 城市形态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城市形态,是由城市功能主导决定的,是城市功能的物质表象。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的三阶段影响,在城市形态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早期修建地铁的指导思想是“平战结合”,即平时用于交通,战时则用于战争,而权重是向战备倾斜,因此属于“绝密工程”。进入交通影响阶段,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实际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轨道交通的建设首选在既有交通问题严重的旧城区,此时的轨道交通主要为疏导型交通。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的空间经济特征和时间经济特征都得以展现。地块可达性的改变使土地经济效益较高的开发活动得以聚集。从城市经济角度来看,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使各种开发活动的土地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因此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区可达性的提高,伴随着对可达性、敏感性及收益性不同用地以圈层式重新分布。时间经济特征的展现是指可达性提高使土地价值提升,对符合潜在经济用途的土地使用的时间延续及对不符合经济用途土地的开发时间的改变。这一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在互相影响的基础上,轨道交通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2.2.3 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与城市功能性质和城市形态结构不同,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是城市规模的决定作用在先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在后。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规定了人居建设用地指标,因此人口规模与城市规模具有相应的对应浮动范围。总体规划次序是以人口决定用地,人口确定后,各项用地指标与比例也基本得以落实,然后根据城市的特性进行局部调整。在规定地铁与轻轨建设条件时,以人口作为衡量指标,同时对人口与用地作出下限要求。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规模的引导是明显的。原理是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吸引人口的集聚,人口集聚可能是人口增加,也可能是人口转移,无论哪种情况,都伴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对于成长中的城市,人口的扩张带来轨道沿线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成熟期的城市,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可能带来土地集约使用,但只要轨道交通线延伸出城市中心区,仍会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张。

2.3分项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

2.3.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包含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项规划当中。这里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均不同于各自独立编制的专项规划,而是涵盖在总体规划指导思想下,结合各分项目标提出规划原则。

发展公共交通,不单单是公共交通的绝对发展,而更重要的是公共交通对于私人交通发展的影响作用,所以执行这一战略,必须做到同时抑制私人交通。从这一角度讲,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 与轨道交通都可以做到对私人交通尤其是小汽车的有效竞争。二者的结合也就是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是这一战略指导下深入规划的第一步。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发展公共交通,首先要整合各类公共交通的有利资源。科学抑制私人交通的扩张。总体规划中,这一原则可单独提出,也可结合其他公共交通原则综合提出作详细规划,对此本文第四章将有论述。

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的有效联合,主要在于线路的理想衔接和换乘节点的合理分布。轨道交通的建设在于补充道路不能满足的交通需求,因此规划应着重注意与轨道平行道路的设计服务水平,避免与轨道交通竞争局面的形成。城市道路同时也是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轨道交通站点吸引人口以圈层式用地布局发展,城市道路吸引人口沿街用地布局发展。所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道路网应规划加密,进一步促进站点地区人口集聚和土地集约。在老城区“密路网”还能够解决停车位用地不足时公交车辆终点站临时停车的需求。

2.3.2其他分项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本章节主要阐述分项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是分项规划直接与轨道交通规划相互作用,例如城市历史保护区内轨道交通的建设,历史保护决定了轨道交通的线路与站点形式,轨道交通影响了历史保护的范围与保护程度。第二,是两者通过对总体发展原则的影响而间接发挥作用,例如城市住宅建设与轨道交通的建设,首先通过总体发展原则确定发展方向与规模,然后进行两个分项建设开发。在轨道交通规划没有作为单独分项规划的总体规划中,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来完成上述作用关系的。

2.4轨道交通规划分项规划

2.4.1分项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规划,纵向分为三个层面,即轨道交通远景设想、总体规划期限内的轨道交通建设目标和近期规划期限内的轨道交通建设目标;横向则主要包含了轨道交通战略规划的成果部分内容,即轨道交通的类型选择、建设规模与线网规划的原则。总体规划年限内没有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也可能会在规划中提及远景轨道建设设想。轨道交通战略规划的分析部分内容如可行性研究等,其所作的预测分析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的详细层面,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总体规划要求有确定性的规划时限的目标作为成果。总体规划列出成果为主的规划内容,以作为下阶段赋予其法律效力的基础。

轨道交通的类型选择、建设规模与线网规划的原则均可结合在线网规划中,因此总体规划的轨道交通专项规划一般也主要指轨道线网规划。

2.4.2分项规划原则

轨道交通分项规划的主要原则可以归纳如下:(1)用最少的轨道交通总里程满足最大的出行量。(2)线路按需求次序修建。(3)线路走向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4)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结合。(5)组建大型换乘中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6)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统一安排创造条件。(7)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8)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科学合理地安排城市财政支出。(9)处理好SOD与TOD的关系。(10)保证快速轨道交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1)线网规模以需求为下限目标,以供给为上限目标。(12)优先发展中运量交通形式。

2.4.3分项规划的几个问题

分项规划中的线网形式与城市功能形态关系最密切,观察全球几个代表性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其网络呈现一个共性,即多心自由式放射状。多心的效用是集聚与疏散形成规模,从而吸引更多客流。自由式是指不规划棋盘状的走向组合,就是建设最早的伦敦与纽约,体现了“客流第一”的原则。上述城市大都在半径20km的圈层内安排10多条放射线。

环线设置与半径线设置是线网规划中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道路网络中,环线对过境或跨区交通有较大的分流作用。轨道交通的转换则要通过旅客换乘的办法实现,由于轨道交通是独立、准点运行的运输系统,穿越中心区不会影响旅行速度,使用环线有可能出现因换乘次数造成延误。对于半径线设置,是指连接边缘组团到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线,它的弊端集中反映在运营和交通影响两方面。首先,半径线客流分布往往呈现一个明显的楔形,就是越靠近中心区客流越大,而在客流最大处,车上所有旅客上下列车势必在终点站停站时间增加,这时列车折返能力满足最小列车间隔存在困难,给列车正常运营造成风险。其次,线路截止在中心区某处,旅客必须下车,给这个区域引入相当大的无关客流,需要换乘地面其他交通方式,陡然增加很大的交通压力,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也是目前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从我国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项目来看,整体建设速度并不快。认为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过快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各城市的实际建设量和提出的规划建设数据。在经济承受能力允许并对轨道交通适应性有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建设,可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荻,张冠增.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02)

[2] 方迎利,冯金海,罗容华,倪黎明. 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分区模块化设计[J]. 中国市政工程. 2006(04)

篇8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较长,涵盖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多个行业,市场需要巨大。其中,制造业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车辆系统、信号配备、变配电设施、通信设备、大型通风空调机组、自动售检票系统、月台安全门、监视系统设施、轨道工程等。服务业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运输服务,以及附着在轨道交通硬件设备系统上的信息产业,附着在运输服务上的设备维护维修、金融服务、站内商贸及广告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相关子项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政府投资的重点,当然也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再加之拥有如此之长的产业链,各省市定会将其确定为新兴产业去着力培育,而政策抉择自然也会成为诸多政府的主要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已批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正在申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规模初步预测,2009~2018年间,我国将有近25座城市、建设8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要新建线路2000~2500多公里,投资规模8000~100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说明轨道交通带动的相关产业市场需求是巨大的。

按照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线路实际保有约7.7辆车的情况预测,我国将需各类车辆1.5-2.0万辆,若再考虑现有车辆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将需要更多的车辆。如按每辆车600万元计,2009-2018年,全国轨道交通车辆投资需求约900,1200亿元。

据统计,北京、上海、广州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投资约占工程项目总投资30%-35%,取中间值32.5%计算,2009-2018年,全国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投资约需2600-3250亿元。

另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所做的统计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总投资约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机电设备总投资的10%-20%,以中间值15%计算,2009-2018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总投资预计约需390-490亿元。

而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基础和安全保障的供电制式,一旦确定不容易改变,其投资仅次于车辆。从统计数据看,供电系统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机电设备总投资的15%-25%,是个仅次于车辆装备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以中间值20%计算,2009-2018年,供电系统装备投资共约520-650亿元。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咨询服务费通常会占到轨道交通总投资的7%-9%。以8%计算,2009-2018年,城市轨道交通咨询服务业所需投资共约640-800亿元。

作为正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北京市,至2009年底已建成227公里,根据规划,2015年将使通车线路达到561公里,也就是说2010~2015年间需新建334公里。根据测算(含地下线、地上线),北京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造价约5.5亿元,由此计算得出2010-2015年共需投资约1840亿元。

按照北京市目前平均每公里配备8辆车的标准,2010-2015年,需增加轨道交通车辆约2670辆。同时,参照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需求预测的计算方法,2010-2015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投资约需60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车辆需投资约160亿元,机电设备需投资约440亿元;通信信号系统需投资约90亿元;供电系统装备需投资约12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咨询服务业所需投资约150亿元。

另外,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2050年远景规划建设28条线路、1147公里,即在2015年后35年里还需建设586公里。而与此同时,2015年前建成的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也将陆续进入更新改造期,由此可见,北京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

北京壮大轨道交通产业的政策选择

轨道交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北京市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有重要作用。而作为人才、科技最有集中的区域,又有广阔的实验与应用空间,若能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功能,制定出相关鼓励扶持措施,北京定会抢占到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笔者认为,首先北京市应当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在北京市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应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的产业进行竞争态势分析,确定不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市场,如定位在北京市场、还是北京市和国内其他城市、或者定位在国内国际市场等。

其次,要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研究制定出《北京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各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步骤,并制定保障措施。

篇9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大连、长春十城市一斤开通运营线路总长达770公里。上述十个城市加上正在建设的沈阳、程度、杭州、西安、苏州共十五个城市在建线路总长达到1100公里。同时,还有青岛、宁波、郑州、厦门、东莞、昆明、长沙、乌鲁木齐、南宁、济南、兰州、太原、福州、厦门、合肥、无锡、贵阳、烟台、石家庄等城市正在进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按目前每年开工建设100~120公里线路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建设成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2000~2500公里规模。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北京市在2009年地铁4号线开通运营以后,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30公里,2010年达到300公里,2015年将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总长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届时,北京轨道交通每天的运力将达到1000万至1200万人次。上海轨道交通预备营的线路总长230公里。在建线路总长193公里,到2010年将实现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未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广州目前运营线路总长116公里,在建129公里,2010年将达到182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已被广泛地认同。城市轨道交通费用由建设费、车辆购置费、运营费等组成,其中车辆的购置费和运营费占据着较大比例,因此,在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城市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应正确选用车辆的类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不仅涉及车辆专业本身,还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多个专业的设计、选型,同时对环境、运营服务水平和工程投资等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每个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都高度重视车辆选型。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特点,提出车辆选型的主要原则。车辆选型所涉及的技术因素很多, 相互之间既关联又制约, 最终的选型成果是各项因素总体协调平衡的结果。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分为地铁、轻轨和城市铁路三类。决定系统制式的主要因素有:规划的客运量、线路的功能与总体运行要求、城市规划的精贵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工程投资、线网的衔接等。国外在这方面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一般情况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内轨道线路,由于各密集发展区到中心区的距离一般在20公里以内,且客流量较大,一般选择地铁,线路采用地下和高架敷设方式;中心城市内外联系线路,由于主要城镇与中心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20~40公里,一般选择地铁快线或城市铁路,线路采用高架和地面敷设方式,提供局域服务或接驳功能线路,一般选择中小运量的轻轨交通,线路采用高架和地面敷设方式。

一般来说,在交通系统选型时,我们要遵守如下四个基本的原则。

(一)容量原则

容量原则,指的是根据交通系统所需要承担的客运量,选择不同的交通系统。那么这条原则是我们必须满足的需求之一。在我们兴建新的城轨系统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一地区现在的或是可以 预见的将来将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那么如果选择的系统不能够满足这一地区的客运量需求,不能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那么这套系统是不可行的,所以容量原则是选型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一个原则。

经济原则

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时要做到统筹兼顾,在考虑技术成熟的同时兼顾技术进步,采用一些新技术,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选用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和方便维修的车辆。我们知道,城市在兴建轨道交通系统的时候,需要投入非常大量的资金,那么在满足运量的前提下,通过局部的优化,都能够节省相 当大的一部分投资,所以在选择城轨系统路线的时候,省钱成了一个很大的考虑原则。在地面,高架和地下三种情况,修建同样规模的线路,成本比大概为1:3:9,所以在选择通过方式的时候,应该尽量选 择地面通过,其次是高架,最后才是地下。经济原则是选型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的原则之一,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可以兴修更长的线路,提高效益。

(二)目标原则

目标原则,指的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目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城市是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污染,而有的城市是为了解决过大的人流量,

而有的是为了发展城市观光。所以面对着不同的目的,有的系统必须 要能够承受巨大的人流量的冲击,有的系统应该非常舒适,能够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系统,而城市观光,一定在选线的时候,经过城市的主要景观,而且必须是高架形式,保证视野。

环境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在 选型选线的时候,也应该想办法减少声音污染和粉尘污染。并且乘凉选型时还应适用于工程线路特征和气候环境条件,减少对沿线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以上四个原则,是我们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型的时候应该遵守的,并且有主次之分,分清主次,本着解决以最小的经济付出解决交通矛盾,同时尽可能少的引入其他矛盾,是我们应该一直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 杜云飞

[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年04期

篇10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空调通风设计;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 A

一、轨道交通工程空调系统通风设计措施

轨道交通工程的环境控制系统分为隧道通风系统与车站通风空调系统。隧道通风系统分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分为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车站空调水系统。

1、隧道通风系统设计

列车在隧道内行驶时消耗的能量转变为热量散发在隧道中,当行车密度很大时可使隧道内的温度很高。列车辅助设备及隧道内设备的运行等都会使隧道内的空气温度升高。为保持隧道内正常的卫生条件,需要对隧道进行通风以降低隧道内温度,并向隧道内送入新鲜空气以满足隧道工作人员及车上乘客的生理需要。GB50157-2003《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规定,隧道正常通风采用活塞通风,当活塞通风不能满足排除余热要求或布置活塞风道有困难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隧道通风一般设置轨顶排风和轨底排风。列车产生的大部分热量都分布在站台层,因此设置轨顶排风和轨底排风,可以有效排除列车进站时带入的热量,从而降低车站空调冷负荷。

2、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

轨道交通工程的通风与空调系统宜优先采用通风方式。当夏季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超过25℃,且轨道交通工程高峰时间内每小时的行车对数和每列车车辆数的乘积大于180时,车站采用空调系统。车站公共区的通风及空调系统根据车站热源构成特点,合理布置车站送排风系统,有效排除余热和余湿,减少活塞风对站台的扰动,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候车环境。车站的环境控制系统分为开式系统、闭式系统、屏蔽门系统。开式系统车站一般采用横向送排风,也可将车站与区间隧道连成一体进行纵向通风;闭式系统通常将送风管沿车站长度方向布置在站台两侧,风口朝下均匀送风,在站台和轨顶设置排风系统;屏蔽门系统中车站成为独立的空调场所,一般将送风管沿车站长度方向布置在站台和站厅上方两侧,风口朝下均匀送风,回风管设置在车站中间上部,也可采用在车站两端集中回风的形式。车站各类用房应根据其使用要求设置通风系统,必要时可设置空调系统。另外,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还需要沿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置风亭、风井,提供足够的新风,将空调回风排到外界。

3、排烟系统通风设计

排烟系统按车站站厅和站台、区间隧道及设备管理用房风别设置。

(1)站厅、站台的排烟系统。一般是正常通风的排风系统兼用的。该系统应该满足正常排风及火灾时排烟的要求;

(2)区间隧道的排烟系统宜用纵向一送一排的推拉式系统。排烟设施最好与平时的隧道通风兼顾。一般在车站的两个端部各设机房,一台风机对一孔隧道,二台风机互为备用,亦可并联运行。见机为可逆式轴流风机,正转可排烟,反转时的风量与风压应满足排烟要求

(3)设备管理用房的排烟设计是根据管理用房的要求设置的,应根据相同的使用要求划分在一个系统中,最好与平时排风系统兼用。

二、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造价的措施和方法

1、适当的确定工程建设的标准

由以上所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是影响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适当确定轨道交通工程工程建设的标准可以减少很多后期施工的麻烦。另外,在确定工程建设标准一定要有预知性,要事先想好后期的需要,要全面的结合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最终的建设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来降低轨道交通工程的标准。一是降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的费用例如确定合理的交通路线、征地和拆地问题;二是适当的轨道交通工程标准如轨道交通工程规模要适当、车站要朴素等等。通常而言,安全耐用、环保方便、技术先进、造价低廉这就可以作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基本标准。

2、加强轨道交通工程工程技术和设计

通常,一个完美的设计可以说是无数的金钱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可以做到节约成本,也可以做到利民、环保的作用。适当的建设标准是在不影响轨道交通工程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降低标准,减少投资。对于现在正在建设的武汉轨道交通工程4号线,建设一公里轨道交通工程需要6亿,通常轨道交通工程在地下挖掘的成本最高,而建设轻轨一公里需要2亿,很明显在地下段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应该尽量减少地下段,适当增加高架线路。另外对于轨道交通工程的运行配置和操作而言,车辆段应该尽可能的综合设置,并且能够多线合一,方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大大的节约用地和投资。每一条线路的车辆数量的配置要尽量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减少,这可以通过缩短轨道交通工程行车间距,加开多对列车,既可以减少列车的编组,还可以减小车站的规模,从另一个方面节约工程的投资。现在在我国各大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工程列车在运输能力上还是不够,可以这样根据高峰时间的长短来套跑疏散客流,可以减少配车,节约投资。同时可以利用最新的有关技术,指导设计系统选择设备,发挥最新科技的力量,大大减少在经济方面的压力。由上可知,优化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的造价。

3、通过对轨道交通系统和设备的选择以及轨道交通工程工程投资的估算降低工程造价

当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轨道修好后,最主要的就是对轨道交通设备和系统的选择。这里所说的就是车辆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自动化检测系统、环控系统等等的比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运营配套设备最好要选择安全耐用、经济实惠、成熟先进、节能环保等高性能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备配置也要追求简单实用,根据实际的情况的需求,尽可能的把技术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可修性考虑进去,也要非常合理利用资源,根据已有的资源,灵活合理使用资源,在资金投入方面不可以一次性投入,需要分批分期的投入,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每一个短期工程,就不可能产生那种设备短期闲置无用的局面,这样也可以节约资金。另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投资的预算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总导向,如果你的投资预算过多,那么你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方案就不会被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程预算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够胡编乱造,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分钱,如此以来保证其公正和公开性。

4、严格监察,把好每一关,降低人为的经济影响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常常出现报假账,报重账的现象,这笔开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要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和工程台账的制度,建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监察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时刻警惕有关人员报虚账、报重账。同时,这个监管部门也要时时刻刻关注好建设轨道交通工程所需材料价格的变化,防止出现高套价差的行为,控制好价差。其次,有关人员必须套计算直接费和间接费,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价格和费用指标办事,不符合规定的费用不可以收取。这些都是需要严格监察的,认真把好每一关,减少不必要的人为经济。

结束语

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可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很多,只有从各个方面的生产及运营管理进行共同努力,才能使轨道交通工程的造价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需要修建轨道交通工程的城市能修得起轨道交通工程用得起轨道交通工程,彻底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吴建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