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着眼于社会全体人员身心的全面发展。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通过五育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五育中,美育是最有活力、最具渗透性的因素,对整个职业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的概念
通常来说,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1.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2.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美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美育书简》最初是席勒于1793年2月至次年七月写给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克里斯谦关于对人进行美感教育的信,于1975年正式发表。席勒较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及其功能,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美育的思想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活动中,在西方,它孕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中。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开展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乐”就是美育,古雅典也提出教育要培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弟子多方面的技能,孔子自己也是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把艺术教育和美育列为各级学校必备的课程。此后,美育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类“异化”现象逐步明显。进入电子时代以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只培养单向型的实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面临新的选择是,必须“文”、“理”并重,由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因此,曾一度被忽视的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艺术科学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二、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德、智、体、劳四育的促进上,即美育可以“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
在美育的环境中,个体可以抑制感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的高尚人格。使个体在潜在的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高尚情操,即可以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鲁迅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1)美育促进人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由意志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美育是以美的形象和美好事物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个体在感受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使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意志选择自由。
(2)美育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靠说理、灌输,而通过美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
(3)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解决现代人格扭曲的问题。美育在人格完善中有巨大作用,席勒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人格完善要通过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是“不可缺少的桥梁”。
美育正是使主体在进入审美状态后,达到知、情、意的自由和谐状态,在和谐统一中陶冶性情,净化个人欲念和功利,使人高尚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7页)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发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1)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旅游观光等都能活跃大脑左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右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2)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的兴趣。美育通过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为了从中得到乐趣,而他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了,就不值得去了解。”
(3)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3.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助健的作用。
(1)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转引自《艺术美育》,第17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随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消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各种环境的能力。
(3)促进人的形体美,促进体育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都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表现了健与美高度融合的美,给人以巨大的审美感染。通过美育,学生可以按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李宁练体操时,曾专心练画,后来他谈到在练画中体验到的美的感受对他的体操训练有很大启发。
4.美育对劳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劳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劳动技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主动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劳动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美育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地认识劳动中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努力在劳动中创造美,可起到以美益劳的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劳动过多地带有了功利性、强制性和刻板性。怎样改变这一缺陷,使劳动恢复本来的面貌呢?美育有着美化劳动的特殊功能。美育可引导学生摆脱劳动中的功利主义,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艺术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劳动更体现出审美价值。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既可以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又可以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好美育的促进作用?笔者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开设美的课程。
可适当开设高雅艺术鉴赏、音乐、书法、绘画、影视评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的开设要科学,要精选,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建设美的环境。
校园环境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富有时代感和凝重的音乐感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本身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人的素质也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科学的管理教育模式,高尚品德的学生,都是美的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应是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3.营造美的氛围。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进审美能力的发展。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演讲、开展大团日等活动,以及组织旅游,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美育形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实现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更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美育活动应追求群众性,力争使人人参加,人人受教育,在校园形成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卫编.美育学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1. 美术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些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让青少年正确分辨真、善、美,并全面发展,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推崇的。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就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2. 美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
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
3.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不同,美术评价中,没有标准答案。因此,美术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想象,抒发自己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我们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并且就艺术本身来讲,也推崇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这与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思想是吻合的。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在美术教育中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创新精神。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4. 美术教育可以完善人的素质修养
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在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真善美的正常心态,是自己的心灵得到艺术的洗礼。美术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美术教育可以借助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以陶冶人的情感为重要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通过审美,增进人的智慧,滋养人的心灵,发展人的个性及想象力,表现力,使其自身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兴趣;组织形式;多学科资源
在现代教育中,美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但是处在心智发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面对初中阶段美育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这也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讲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密切联系各学科,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篇4
在我们的教育方针里,美育是涵括在德育之中,因为美育同德育一样,功在影响人的思想,培养目标高尚的品格,塑造美好的心灵。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人们去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的人格,它以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强有力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把美育涵括在德育之中的表述,决不意味着美育的可有可无,也不意味着美育工作可忽视。
美和美育非常广泛的存在各个领域,其影响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他以“乐”为核心的美育,是使学生的道德臻于完美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手段,他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奠定了儒家为代表的侧重于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主张美育为政治教化服务,为我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基础、荀子也专门写了《乐记》更特别指出“乐也者……可以善民心,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审美教育的“为人”与“为邦”的思想,从审美心理学与社会的确度,阐述了“乐”控制心理与社会发展的功能,将审美教育与改造人,变革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赋予它广泛的、现实的社会意义。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先生曾积极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确实,人格的完善和劳动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美的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美育以足够的重视,就充分发挥它与其他方面教育彼此渗透、相辅想成、增效、增值的巨大作用。譬如:培养“四有”新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当然要靠政治课教育,靠德育和大量思想政治工作。而要真正做到“树立”、“确立”》、这需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学习相关的知识;要把学得的科学的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还要变为乐意于此的自觉行为;进而长期的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养成为一种习惯,积淀为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里不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意愿、志向,还要把内在的需求引导外化为规范的行为,并把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一种素质。在这复杂的过程中,无疑需要有大量的、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投入期间。情感、情感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错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更在有对前者热爱、对后者憎恶,对前者追求、对后者摒弃的鲜明、执热的感情――政治道德教育。正确的观念、认识、与正确、火热的政治道德感情融合一道,能产生积极、进步的强大力量。反过来,有的时候人不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也不是不对的事情都不去做,在一定条件下,感情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概念、知识的讲解、传授而完成,它还需要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实在内容、情趣活动的参与;需求细致深入,反反复复的滋养和累积。所以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他还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可能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我们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晓知以理,还需动之以情;不仅在讲道理的过程和活动中要同时动之以情,而且要有一些着重进行感情陶冶的过程和活动,一个侧重实施情感教育的部份。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的利器。
我们树有重视美育得优良传统。战争年代部队解放到哪里,歌声、墙报就出现在哪里,与宣传革命道理相伴,一曲《白毛女》一场诉苦会,台上台下群情激奋,几天时间里,闹、除恶霸、报名参军、开赴前线……群众觉悟迅速提高,当然与阶级地位、本质相关联,但也应当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文艺活动、美育同政治教育、政治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巨大功效。
篇5
一、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诱导无意识的主体时,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驱力。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课时,设计一个课件,让小鸟带着青蛙四处看看(飞过高山、大海、平原),并配上了音乐和自己录的解说词,学生好像在看动画片一样就把课文内容理解了,而且兴趣很大。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识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节约了时间,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过目不忘
让静止的内容动起来,能弥补学生在学习中感性知识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差、教师上课语言阐述不明、教具演示看不清的缺陷等。在教学中把静止的图形变为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说明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内动等方法一步步的显示出来,就可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例如在讲平行线时,有的同学理解不清“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的原理,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两条一直在无限延伸的平行线,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很明白,思维也很清晰。教学软件使这个知识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在动态中观察从弱到强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造反思的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是处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就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多媒体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是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6
【摘要】
目的:通过对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对照研究,探讨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4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2例,分别用那他霉素眼液及氟康唑眼液进行治疗。结果:那他霉素组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有效率81%;氟康唑组治愈11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有效率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P
【关键词】 那他霉素;治疗作用;真菌性角膜溃疡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atamyc in curing fungal corneal ulcer by a casecontrol study of natamyc and fluconazole.METHODS: Eightyfour cases with fungal corneal ulcer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Natamyc and fluconazole were used for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Twentyone cases were cured, 34 cases were effectively and 8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1% in natamyc group.In fluconazole group,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cases was 11,29,13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ectively and ineffectively,effective rate was 69%.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effective rate (χ2=1.587,P>0.05);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ure rate (χ2=5.048,P
KEYWORDS: natamyc; therapeutical effect; fungal corneal ulcer
0 引言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感染性角膜疾病。其发病常与植物性外伤有关,目前尚缺少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1],治疗十分棘手。故真菌性角膜溃疡确诊后规范治疗是取得疗效的保证。现就我们使用那他霉素、氟康唑等治疗84例资料完整的角膜溃疡患者的疗效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200608/200908收治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成甲(那他霉素)、乙(氟康唑)两组,每组42例。甲组男23例,女19例,职业多为农民,植物性外伤35例(83%);年龄20~66(平均45.4±15.38)岁;乙组男22例,女20例,职业也多为农民,植物性外伤37例(88%);年龄5~72(平均46.7±16.56)岁;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0例(23%)、19例(45%)、13例(3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病情相似,具有可比性。诊断依据[2]:角膜损伤史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史。裂隙灯检查角膜表现化脓性浸润病灶,表面粗糙干燥,稍隆起,外围可见免疫环,早期浅层炎症可出现角膜实质水肿、皱襞、房水混浊,常伴前房积脓。症状体征分离:自觉症状轻,病灶严重。局部溃疡刮片显微镜下找到菌丝或真菌培养阳性。临床分级:初诊时角膜病变分级[3]:轻度:病灶局限于角膜浅层,病灶周围角膜透明。中度:病灶向角膜基质深层发展,并累及内皮。重度:病灶累及角膜全层,合并内皮斑及前房积脓。治疗标准:治愈:疼痛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合,荧光素染色(),前房积脓消失,后弹力层皱褶及水肿消失,视力提高;有效:疼痛症状减轻,角膜溃疡部分愈合,前房积脓减少或消失,荧光素染色(±),后弹力层皱褶及水肿明显减轻,角膜后沉淀物(KP)明显减少,视力无变化或有提高;无效:各种症状改善不明显,用药后病灶无变化或扩大,前房积脓无消失或有并发症发生。
1.2 方法
甲组给予Alcon公司生产的50g/L那他霉素混悬滴眼,角膜病变轻度及中度级:滴眼1次/h,3~4d后改为1次/d;重度:每0.5h 1次,3~4d后改为1次/h,稳定后改为7次/d, 1滴/次;乙组给予氟康唑注射液点眼,角膜病变轻度者1次/h,中度及重度者0.5h 1次,同时给予氟康唑注射液全身静脉注射0.2g/d,及氟康唑注射液1mL结膜下注射,1次/d。10d后复查肝肾功能并视病情停止全身及球结膜下注射。辅助治疗:口服维生素、消炎痛减轻前房反应、常规给予10g/L阿托品眼液散瞳,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眼液促进角膜上皮生长,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者加用3g/L氧氟沙星眼液及阿昔洛韦眼液局部点眼,点眼的频率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对于角膜病变重度者予清创及碘酊烧灼1~2次/wk。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有效治疗时间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相似,具有可比性。那他霉素组42例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有效率81%;氟康唑组42例,治愈11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有效率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那他霉素组治愈率(50%)明显高于氟康唑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P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随着临床上广谱抗菌素、皮质类固醇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逐渐增多,病情也更加严重[4]。尤其在农村的发病率更高。本研究中农民植物性外伤者72例。其发生率占86%。植物性外伤导致角膜上皮损伤,破坏了角膜上皮的屏障作用,是发生角膜溃疡的重要原因,加之该病起病慢,初期症状不明显,更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宣传教育,注意劳动保护,避免本病的发生。而一旦有眼部的不适应及时就诊,做到早确诊,早用药。氟康唑组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有一定的疗效(69%)但与那他霉素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其原因可能是:氟康唑能抑制前真菌细胞壁必要成分麦角甾醇合成酶,使麦角甾醇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真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眼内通透性高,但对部分真菌有耐药(镰刀菌及曲霉菌)[5,6],因而作用有一定的限制,有时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奏效,治愈后不能立即停药,仍需维持一段时间,以减少复发。治疗过程中发现那他霉素组对于轻型者患者恢复较快,次日可明显见效,1wk内溃疡可局限,边缘洁净,上皮逐渐长入,2wk左右病灶逐渐愈合。中型病例病程较长,1wk内前房积脓开始吸收,菌苔逐渐脱落、溃疡浸润停止,上皮逐渐修复并经过较长时间(3~8wk),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薄翳、斑翳或白斑。重型者病程几乎相同,但当菌苔脱落的同时,上皮修复不能同步形成,致使溃疡处大面积角膜变薄,不能抵御眼内压力致后弹力层膨出甚至穿孔。在研究中还发现对于重症者前房积脓未找到真菌者那他霉素组治疗多有效,可见到明显的角膜溃疡局限变薄,但对于顽固的真菌感染侵入眼内者,疗效不佳,病情难以控制,则行厚结膜瓣遮盖,穿透性角膜移植乃至眼内容物剜除术。那他霉素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四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多烯类固醇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膜的特质运转,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成分流出而致细胞死亡。口服不吸收,注射给药毒性大,仅用于局部用药。因其难溶于水,临床上使用50g/L混悬滴眼液。眼部能耐受且无毒性[7],国外报道用于角膜真菌病的疗效较传统抗真菌药物好(如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等)[8]。局部应用那他霉素可以在角膜实质层内聚积达到有效浓度,但在眼内液中却达不到,混悬滴眼液能与病灶表面坏死物结合而延长其作用时间所以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滴眼1d后症状就可明显改善,溃疡面可局限。故不失为治疗浅中层角膜溃疡的首选用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对于中及重度的角膜溃疡,在使用那他霉素改善角膜溃疡表面后角膜变薄易致后弹力层膨出甚至穿孔,此时应及时行薄结膜瓣覆盖局部溃疡面,以增加角膜血运及抵抗眼内压力,促进溃疡愈合。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王舸,罗秀梅.真菌性角膜溃疡l5例延误诊治分析.河北医药 2004;26(9):736
2 王学红,兰宇,李彩萍,等.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4(24):399400
3 贺燚,孙秉基,赵东卿,等.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中华眼科杂志 2000;36(5):358
4 徐春军,姜 华 ,杨姣,等.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观察.眼科研究 2003;4(2):223
5 张文华.应重视感染性角膜病的综合治疗.中华眼科杂志 1998;34(1):57
6 Lutrull JK,Wan WL, Kubak BM, et al. Treatment Of ocular fungal infections with oral flaconazole. Am J Ophthamol 1995;119(4):477481
篇7
【关键词】美育活动;素质教育;理念
我们深知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首次把艺术教育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美术教学的全面深入改革已正在启动。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审美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升人文素质,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具有德育、智育不能取代的独立功能,对于培养人的敏锐感受力、丰富的个性、广泛的知识、高尚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以及创造力都具有特殊的功能。
实施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美育在幼儿园素质教育中,对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以及促进幼儿创造品质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积极作用。为适应美育新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理念认识:
1.美育活动要由单纯的智能传授,转变为实现多元教育功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科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幼儿用作品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尊重幼儿想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幼儿画了方形的西瓜;黑色的大海;黑色的天。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绘画意图,当幼儿说出:长大后我要研究出一个方形的大西瓜(事实证明现在已经研制出方形西瓜);天黑了所以大海变成了黑色的;空气受到污染所以天空不是蓝色的而变成黑色的了。瞧,孩子们比我们成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
2.美育活动要由只重教学结果、只看幼儿作品效果,转变为注重活动过程,重视活动过程中各项培养目标的实施和体现的新型教学机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学到的绘画技能、知识结构、良好品格,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而绝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3.美育活动要由以“肖似”为美术作品评价的唯一质量标准,转变为注重创造性和表现性的造型实践导向;要由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诱导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归纳以及独自尝试掌握技法、注重探究导学方法的学习。要纵向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慎用横向评价,作品不追求一致。表扬要具体,提出作品问题也要具体。要鼓励幼儿和别人的作品不一样,主张幼儿在作品中张扬个性,启发幼儿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
4.美育活动要由单纯的临摹教学,转变为幼儿自己感受、独立表现与创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我们要给幼儿自己感受学习的空间,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掌握的技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记忆,且不易忘记。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绘画过程也便成为一种创造过程,大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5.美育活动要由狭隘的、单调的教学内容范围,转变为开放性、全面性的美术文化内涵等。幼儿园各科教育内容相互渗透,艺术教育更是美的教育。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方法不拘一格,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关键就要看我们教师的艺术内涵和驾驭美育活动学的能力了。
6.美育活动目标要由只注重幼儿对目标完成的结果,转变为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萌发的创造性思想。如果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味的要求幼儿作品与教师示范作品保持“一致性”,对绘画技能差或与教师教育目标不一的幼儿,进行不恰当的评价或引导的话,那么将导致的结果就是幼儿厌恶美术活动或丧失积极的创造力。足见我们教师定位的教学目标是多么关键,目标单一不当,有可能会扼杀了绘画天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匹配社会需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点。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也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音乐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先机。谁也不能否认,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已经发挥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然而音乐教育仍然是高中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中音乐教育至今难以匹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音乐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美育落实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能够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念,因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美育是一个熏陶、感发的过程,是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的一种精神激励。在现代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作为一项非智力因素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能够帮助人更新自身的情感,使人能够合理的沟通理性、感性,促使自身协调发展,进而拥有健全人格。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大,音乐作为美育落实的重要途径,能够在感染人的同时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文化水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音乐资源具备潜在素质功能
音乐具备强的感染力,当人通过听觉进行审美时,音乐会传递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作用于人的身心,参与人各项素质的构建。因而,音乐可以全方位地影响人的素质:在生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促使人身心健康;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使人拥有高尚情操;在文化素质方面,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准,开阔人的视野,使人拥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在民族意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帮助人了解热爱自己的民族;在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品质朝着高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使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音乐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三)音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迫切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生产力时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尊重人创造、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号召能够构建人与人友爱团结、沟通合作的良性氛围。音乐教育无疑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了条件,利用音乐教育的感知力,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关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得以强化,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各方素质,对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要求
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党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造能力被列为重点。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而音乐是美育、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我国高中学校培养优质人才提供了指导和借鉴的材料。
二、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状况分析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高中音乐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来,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制约了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师资力量缺乏。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大部分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引进力度不够,现有的音乐教师数量根本无法满足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育设备简陋落后。音乐设备的投入力度不够,师生对音乐设备的重视度也普遍不高,使用中的音乐设备经常被损毁,短缺的音乐设备难以及时补充。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因为音乐教育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副课”,很多学校为了迎合高考,不断压缩副课课时,有限的教育时间难以为教育者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教育者的教学内容也因此支离破碎,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工作难以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学生未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制约,我国人民普遍未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不良的社会氛围之下,学生的思想被误导,很多人因而不重视音乐教育,敷衍对待教育问题严重。第五,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由于高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被放在应付高考方面,音乐教育因此只沦为口头上的空洞套语,由于音乐教育被忽视,很多学生都缺乏音乐基础,还有一些甚至不懂得如何欣赏音乐。
三、提高音乐教育实效的策略分析
音乐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状况不容人乐观。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配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可以从如下几点出发:第一,正确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将音乐教育做榻逃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二,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为落实优质的高中音乐教育夯实基础;第三,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改革现有的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思想和反应现实生活的艺术,有着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习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养成良好的素质,但是音乐教育不等于素质教育,因而无法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社会各界应予以重视,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音乐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实效、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欣.论音乐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中北大学,2015.
篇9
舞蹈素质教育现状。我国当前的舞蹈素质教育面临着严重的脱节问题,尤其是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教育中,没有文化学习的压力,舞蹈素质教育开展应有很大的空间,孩子们在幼儿园又唱又跳;中小学对于文化和知识的学习同样并不是十分的繁重,舞蹈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作为一个缓解学习压力,陶冶身心,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忽视舞蹈素质教育,片面地认为舞蹈教学是为了排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出名,或完成某种宣传或应酬任务,或为了供成人欣赏,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少数舞蹈尖子,用于考试升学加分,而放弃全面地发展教育。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小学舞蹈教育是素质基础教育,青少年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是舞蹈金字塔的底座。大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也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飞速发展。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组建了学生舞蹈团,配有专门的舞蹈排练室等。近年来,高校开展的舞蹈节、舞蹈活动有声有色。但是,中小学生由于处于应试教育中,一直受到升学的压力的影响,舞蹈素质教育处于相对贫乏的状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
中小学开设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和学校美育,应该走进每一所中小学校园及课堂。舞蹈艺术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种融音乐韵律、人体美感、肢体技能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教育的基础,应从小抓起。在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接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美的追求和审视。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不仅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多年来的实践验证明,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她们的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无疑学习舞蹈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
1中小学生与舞蹈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可塑性,是以审美现象为媒介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和运作的教育活动。美育及艺术教育的落实,在于自身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从而体现了素质走向全面和谐而自由地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方面,使社会和谐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必修课程,是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艺术是塑造完美人生的基石,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及智力开发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舞蹈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2)舞蹈源于生活形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有利于美化青少年心灵。3)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4)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反应能力。5)舞蹈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使青少年具备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6)舞蹈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2中小学推广舞蹈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思想观念。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依附于其他艺术的思想。在教育系统内,一些学校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还有一些学校视舞蹈为广播体操等一类的简单肢体动作组合,抽去了舞蹈内在美的艺术本质。所以在思想上转变对舞蹈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舞蹈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2)教材同步。教材即课本,所谓课本乃一课之本。中小学舞蹈教务的开设,课本必须在体现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目的同时,必须做到舞蹈的美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舞蹈的动律教育与身体体能教育相结合,必须要有适应中小学各年龄段的学生的舞蹈教育使用的教材,同时配置较完善的舞蹈设施,这样才能推动舞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师资跟进。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让舞蹈教育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舞蹈教育,师资问题是根本问题。在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一条新的出路。
3推广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充分的显示出舞蹈教育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在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要求、目的、目标,希望能从多方面充分展示其审美功用的一面。目前世界各国普通学校都开设了舞蹈教育课程,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表内,成为必修课;一类是作为课外活动,对全体或部分学生施行舞蹈教育,具有选修课性质。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前者的优势性更强,像美国就舞蹈作为了一种对学生身心、思想都有益的运动,把其列在必修课中。但在我国至今还普遍的采用后者。其实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在中小学中开设舞蹈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力度,适当改革教育体制。中小学的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是普遍现象。社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认识到舞蹈对全面素质培养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中小学出现的这种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现象,其问题根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因此,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舞蹈界要重视它、在师资、教材、教学上给予支持;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界改变现行的应试制度,在教育制度改革上做文章。
(2)科学引导,为中小学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做好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存在说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实际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快速发展表明舞蹈素质教育是“民心所向”,有着极大的需求空间。尽管不排除有的学生和家长为将来学生择校、升学、择业进行考虑,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已逐渐认同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开展和推广舞蹈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功能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可直击人的心灵,叩开人们心底的感想。音乐除了给人美的感受外,对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培养还有很大的帮助,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就有了美育、德育、智育的功能。只有热爱音乐、懂音乐,并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音乐对其而言才有存在的意义。在不懂音乐、不喜欢音乐的人们面前,再动听的旋律也是毫无意义、全无欣赏价值的。从审美角度来讲,即审美主体的音乐欣赏能力,对审美客体的价值有重要作用。当然,审美客体本身的价值也必须存在,否则,审美便无从谈起。音乐审美教育是提升审美主体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世界各种现象的感知与辨别能力。我们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受理性掌控的感性化因素存在,而音乐审美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感性带来的弊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引导审美主体向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拿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来说,学习音乐并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听、读、说、唱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儿童拥有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一颗善于体察世界的心灵。音乐启蒙教育,是启蒙孩子学会发现、找寻世界的美,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进而在音乐教育中输入德育内容,教育孩子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同时,音乐启蒙教育提倡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因此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实有裨益。这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当下发展十分火热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提升人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均有一个全面的提升。从音乐对幼儿的功能作用来看,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一、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实施美的教育,个体的审美观点各异,美育要在宏观的整体上对个体审美进行调控,以保证个体审美观点在整体发展的大方向上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古希腊哲人十分重视音乐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音乐自产生之始就一直追寻着和谐的音响,伴随着西方历史文化的变迁,音乐对于和谐的认知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和谐在教育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在西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且对人们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音乐的要求如果是尽善尽美,那么对人的要求也会十分严苛。音乐越是追求“和”,人们在对音乐的训练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和”的力量,长此以往,音乐的功能便会如“随风潜入夜”一般,“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辨识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速成的,它需要在素质教育中长久的积累、渲染。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功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是通过听觉、视觉来辨别善恶,凭借的是感官去感知社会,是将理性因素贯穿于感性之中,通过感性化的方式让人们接受理性化的内容。理论性知识难免枯燥乏味,但在音乐美育的实施过程中,理论性知识点的纯叙述是十分少量的,大部分的音乐美育教育都是在聆听、演唱、游戏中完成。无论接受者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层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都是通用的,实施手段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的中心思想不会变化。例如,幼儿音乐教育上就以游戏感知多一些,青年音乐教育会以欣赏感受多一些,老年人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欣赏加上简单易学的游戏,美育的效果就会更好些。
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运用一些音乐手段进行引导式道德性教学,要比纯书本理论的叙述更容易为人接受。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的训练都是以群体性教学为主,只有艺考生或者艺术特长生才会有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集体”意识的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集体”的生活中,孩子们会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排名以及别的小朋友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孩子们会尝试在与别的孩子交往中衡量自己的影响力,并会在团队活动中缔结友谊;良好的集体的训练,会让孩子们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他们之间会经历矛盾并得以解决。通过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训练比如管弦乐、合唱等等,孩子们会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同时在集体式的训练中,孩子们在遭遇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会接受别的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有意识地对优点进行模仿,对缺点进行谅解和接受,逐渐学会了宽容,并感受到了宽容的魅力。以管弦乐为例,无论是校内组织的管弦乐团,还是校外各种机构成立的管弦乐团体,孩子们在乐团中的需求都是一致的。孩子们会在乐团中寻求与其他孩子的联系和共同点,找寻自己的伙伴,这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是帮助儿童树立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形象的大好机会。孩子们渴望在集体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获得一定的认可,并会将自己在乐团中的经历讲给自己的父母、老师。在有的教育机构中,孩子们在进行乐队训练时,父母往往能够在教室门口或走廊或另外一个教室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于父母而言,这是了解自己孩子优缺点的一次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乐队的训练过程讲求的是纪律、节奏速度的统一、乐器间音色的配合,孩子们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渐会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演奏能够获得指挥老师的表扬,什么样的演奏会让其他孩子对自己注意进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会招致指挥老师的反感,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当然,这里有一个必要前提,即音乐机构或学校进行的乐队训练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健康积极的乐队训练影响下,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倾听他人演奏的声音,进而在生活中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会逐渐学会配合其他声部调整自己的演奏,让自己的演奏与集体融为一体,进而在生活中学会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一定的帮助;更因为乐团是集体训练,孩子们在集体演奏时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自觉地向良好情绪靠拢。演奏乐观、活泼的管弦乐曲目,会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当下,从素质教育中极力推广管弦乐来看,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显而易见。在中西方音乐文化比例极其“不协调”的社会环境中,在素质教育中推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迫切。我国的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族舞蹈是有着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欣赏价值的,其与西方音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平等对待,但当下似乎与此相反。音乐教学中过多深入西方音乐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们在最初的教学中就开始忽略我国的民族艺术,照此发展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故而,大部分的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机构都在“重拾”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在本土民族音乐的渲染中,孩子们会在幼时对我国音乐文化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尊师重道”“和而不同”等传统道德理念与音乐旋律结合得十分巧妙贴合,在向学生教授传统民族音乐时,这些传统道德理念也会不自觉地对学生形成影响,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有良好的作用。
三、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智育,就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认知是否完善,处理是否得当,都体现着智育的作用。音乐是听觉艺术,早期的音乐启蒙训练中,都会训练孩子对音符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率。音乐的众多科目中,不同的科目训练着孩子不同的能力,从整体上,无论训练哪个科目,对孩子智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视唱练耳是音乐的基础性学科,可以说,是音乐入门必学的科目。视唱练耳训练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后期掌握良好的情况下还会训练孩子节奏、旋律的创编能力,培养创造力。声乐是训练孩子唱的技术,锻炼的是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器乐是锻炼孩子手指的技术,管乐还增加了气息的技术,锻炼的是孩子肢体协调性,引导孩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视唱练耳、声乐,还是器乐,在最初锻炼的都是孩子的反应能力,锻炼孩子在看到乐谱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反应出音高、时值,能够用适当的音色音量来演唱,能用准确的手指技巧来演奏,孩子的眼睛与声带、气息、手指在训练中能够达到统一一致。这样一套训练下来,孩子的反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智育也就不言而喻了。拿创编节奏、旋律这一教学环节来说,视唱练耳课可以教学,声乐课可以引导孩子自主创作旋律演唱,钢琴课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旋律来演奏。无论是什么音乐科目的教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拿视唱练耳课来说,一定程度的教学过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和旋律创编。时间一长,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训练非常熟悉之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进行旋律记忆并背唱、默写下来,这间接锻炼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当孩子再次接触到节奏、旋律创编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创编上的规律性,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规范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样的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收到过良好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的想象天地非常丰富,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想象通过一定的手段释放出来,并加以提升。声乐演唱要求孩子背谱,钢琴演奏更需要孩子脱谱演奏,甚至于学会即兴伴奏的能力。因此,音乐的非语义性、听觉性,以及时间性特征,对于孩子记忆和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做不到的功能和效果。综上所述,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提升自己对环境美好因素的感知能力;在音乐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记忆力,听、说、读、写、唱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不可小觑。当下我们音乐教师需要做的是充分挖掘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因素,体察传统音乐中的意境美、韵味美等等,并将这些因素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法,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杨立岗.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音乐,2001(03).
[2]陆小玲.董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