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灾害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灾害的意义

篇1

【摘要】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改变了企业生存的环境,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并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企业财务风险从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本文对国内外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财务问题、我国研究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自然灾害财务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 为形成我国独立的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与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自然灾害财务管理体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如地震)、海洋灾害(如台风)和其他突发性灾害(如森林与草原火灾)等,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害,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近年来,我国企业遭受自然灾害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业绩受到严重损失。国家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务院令[1993] 第139号、财税[1994] 001号、财税[1997] 116号、国税发[2000] 38号等法规文件相继规定了企业遭受自然灾害税收优惠政策的若干条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财政部、国税总局公布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但学术界尚未针对自然灾害财务问题作出专门的系统化研究,由于缺乏灾害财务理论的指导,企业灾害财务的实践一直以来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此,本文提出“自然灾害财务”观念,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财务问题进行述评,并基于自然灾害环境和企业风险视角,对发展自然灾害财务的重要意义及自然灾害财务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形成我国独立的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与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文献回顾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国外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危机管理,围绕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健全和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三个问题来展开。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法规,如美国颁布了《洪水灾害法》、《灾害救济法》、《地震法》和《海岸带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来规定和约束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及其行使,并规定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为自然灾害管理机构。而日本则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地震保险法》(1964)、《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76)、《灾民生活重新安排支援法》等28项防灾法律,并规定内阁府为国家灾害危机管理机构。国外政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专项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并由政府对此进行严格监管,对保险公司赔偿限额以外的部分给予补偿,并分担保险公司的风险,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政府加大在防灾和监测系统等公共品上的投入,加强事前预防,做到把风险分散在灾前;利用国际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来分散风险,将灾害风险向国际市场转移;发行巨灾保险债券,利用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推出自然灾害金融衍生品,如灾害指数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分散风险。在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方面,对自然灾害保险进行政府补贴,建立健全巨灾保险法律制度,规定巨灾保险为强制险种。同时,对自然灾害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将巨灾保险从一般商业性保险业务中分离出来,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来经营,由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政策扶持。而保险赔付已经占据灾害损失救助的主导地位,在分担巨灾损失、履行政府责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来提高整个社会体系抗灾救灾的效率,而对企业内部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具体财务问题较少涉及,也没有作深入的专题研究,所以联系微观层面研究企业内部自然灾害财务问题还不够。

对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救灾资金筹集机制和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灾害资金的筹集机制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其他资金形式作为补充。救灾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保险理赔、救灾基金、银行贷款和国内外捐赠等(李可可,1996),巨灾证券的发行作为救灾资金来源的一种尝试(滕帆,2002;韩天雄、陈建华,2003)。国内学者从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村灾害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探讨了对灾害经济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着重从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并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原则出发,提出了资产价值评估法和资源价值核算法(张文华,2003),并进一步从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的层面,提出了评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方法和模型(于庆东,2004)。在将农村灾害经济评估划分为预评估、灾期评估、灾后跟踪评估、减灾效益评估四种类型的基础上,严立冬(1998)根据农村灾害的灾前、灾中、灾后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出一套农村灾害经济评估指标。另外,国内学者还对灾害风险的应对、灾害资金的补偿机制和救灾款物审计作了一定的探讨,包括从经济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的视角提出了灾害风险最小化目标和合理途径(何爱平,2002),从建立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建立我国多形式结合的灾害资金补偿机制(苗崇刚、侯建盛,2007),从救灾物资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救灾物资审计的要点。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学者对自然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经济的资金筹集和价值评估,而对企业灾害财务问题的研究只是在相关文献中零星可见,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研究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世界上1/3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中国,这种状况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在2007年都遭受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的袭击,旱灾、洪灾、地震、台风、强雷暴雨、暴风雪和风暴潮陆续上演,在这短短的一年中,自然灾害席卷了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南方七省以及淮河流域,重庆、四川、济南、云南等许多大城市损失惨重。2008年1月,我国中南部地区迎来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停水断电,民航、交通受阻,煤、油全线紧张,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继雪灾之后相隔不到四个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八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数超过69 000人,失踪18 000多人,倒塌房屋80余万间,供水、电力、交通及通讯全部中断,余震不断,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创,灾区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汶川大地震后,东汽集团在汉旺镇的一个公司80%的厂房倒塌或受损,1 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省仅旅游业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就超过6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 000亿元之巨。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自然灾害已经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渐演变成为企业环境的常态,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我国企业必须直面这一环境巨变,强化风险意识,构建新型企业战略,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而企业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自然灾害研究企业的财务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构建系统科学的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支撑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实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三、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理论体系

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应首先说明对传统企业财务的衔接与拓展,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企业环境常态的情况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直接催生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在内容构成上包括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基础理论、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以及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发展理论,如图1所示。

1.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特点。企业自然灾害财务与传统财务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理财环境的巨变。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研究企业因灾严重受损条件下导致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的特殊财务问题,主要包括抗灾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监管问题,具有全局性与专门性的特点;其次表现在要贯彻以人为本、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放在首位的原则上,要把保护企业职工生命安全和减少企业财产损失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自救,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自然灾害财务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财务基础理论是建立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和自然灾害财务发展理论的基础,自然灾害财务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环境、自然灾害财务假设、自然灾害财务目标、自然灾害财务对象、自然灾害财务风险、自然灾害财务战略、自然灾害财务投融资、自然灾害财务调控、自然灾害财务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其中,自然灾害财务机制是核心和纽带,它将其他的灾害财务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企业的自然灾害财务机制包括灾害财务预警机制、灾害财务应急机制和灾害财务补偿机制以及各种灾害财务机制的调控机理、不同灾害财务机制的协调和运转等。

3.自然灾害财务的应用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企业选址、国家自然灾害财务体制建设、企业自然灾害财务机制的设立和运行、自然灾害基金的提取和监管使用、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监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企业内部损失评估和基于产业链的损失评估)、自然灾害税收问题、自然灾害财务保险、巨灾证券发行、自然灾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资产证券化、灾后重建财务问题、非灾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捐赠效应以及企业灾后财务战略调整等。

4.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自然灾害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将自然灾害财务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环境财务、社会责任财务、人本财务、柔性财务、战略财务、风险财务、资本市场财务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梳理脉络,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路径,为发展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我国自然灾害财务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二)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管理体系

我国现阶段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还处于自发和摸索阶段,缺乏实际经验,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企业灾害损失预防及投资项目预算缺位,企业防灾抗灾资金救助机制不健全,灾后重建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需要加快推进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建设,培育企业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形成企业防灾抗灾救灾资金长效机制。

1.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与企业设立。

自然灾害财务风险巨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受灾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不加预防或处置不当,极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使其丧失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导致企业灾害财务问题向破产清算财务问题转化。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的财务机制,使企业财务系统在抗灾、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抵御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冲击。笔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统一的自然灾害预报中心。目前,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预报工作隶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即便是同一类型自然灾害,其探测、评估、分析、预报等工作也划归若干部门主管,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各机构、各部门缺乏对自然灾害的全面、系统把握,造成预报工作效率的低下。实际上,自然灾害发生有很多征兆,包括地质、气象、生物等方面,机构和部门条块分割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给企业灾害财务风险预警带来困难。企业灾害财务风险预警建立在国家自然灾害预报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全国统一的灾害预报中心,企业财务系统可以根据灾害预报所涵盖时间范围(长期、中期、短期、即期)和空间范围(全国、地区、省、地市州等)作出不同的反应,以规避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而且,当企业涉及对外业务关系时,还需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灾害预报,避开或阻断自然灾害风险链,提升国际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设立时的地址选择必须依据全国灾害预报中心提供的各地区灾害预告信息进行正确决策,尽可能避开地层断裂带和灾害频发地区。所以,正确的企业选址是企业应对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的一种初始投资策略。汶川大地震使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损失惨重,企业管理当局没有重视汉旺处于地震断裂带,长期内将会发生地震这一长期预报信息,企业选址失误,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投资损失。所以,结合灾害财务风险预警作出正确的企业选址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2.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与投资项目预算。

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要求企业必须对经营环境及其所蕴含的风险进行动态的、全程的监测,发挥财务系统的预测和事前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生活设施投资项目预算以及高强度抗灾的生产建筑物与设施投资预算。企业建厂之初,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对关系职工生命安全的厂房、宿舍和其他生活与生产设施的投资要优先考虑抗震防灾的资金需要,坚决纠正只重生产忽视职工生命安全的错误观念。其次,在编制和执行投资项目预算时,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施工、采购、监理、验收、审计等,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规范,保证建筑物和设施的施工质量,建设和谐、健康、稳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企业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企业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重构――基于企业自然灾害补

偿基金的设置。

(1)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形成机制。按现行制度规定,中央财政设立的特大、重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和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用于解决灾民吃、穿、住和抢救、转移、安置、治病等费用,以及按规定设立的专用救灾物资储备资金,并未对受灾企业救助进行专门规定。我国企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国际社会援助、国内社会捐款在企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缺少灾害保险险种,能够抵抗重大风险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还没有形成。面对重大、特大自然灾害,仅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一般不能解决问题,而能享受到财政拨款的企业仅限于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多数受灾企业不得不自行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主要损失。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首先,可考虑借鉴我国设置交通强制保险险种的经验,建立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新设企业抗灾防灾救灾强制保险险种,即“灾强险”,用法规形式规定各企业每年按一定保险费率向国家社保部门上交灾害保险费,交由财政专项监管与拨付使用,形成抗灾防灾救灾长效资金的来源。其次,加速推进建立一个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体系,把目前保险公司无力承担的风险逐级分散到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国际再保险公司、结构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市场、国家和地方财政等各个参与方。最后,积极开发其他形式的企业自然灾害救助手段。例如,发行巨灾债券和赈灾福利彩票,提供企业自然灾害政策性贷款,开发自然灾害金融衍生产品等,都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由此逐步形成由企业、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和社会各界等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由内到外共同出资的立体的社会救助机制,有效地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更广泛、更深层面上给予灾区企业员工生活和生产以更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笔者建议,在最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各种灾害发生后的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的制度规定。

(2)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仅有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形成机制还不够,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形成机制反映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来源和取得,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则对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提出要求,旨在提高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保险公司与企业之间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均存在委托关系。鉴于委托人和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各级人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和法律法规的制度缺位更加扩大了这一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审计和财政等监督主体的职能,对受灾企业补偿范围、补偿额度以及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鉴于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国家审计署成立企业灾害补偿基金审计处,直接履行企业自然灾害基金的监督职能,及时在审计公报中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收缴、使用和结余情况,杜绝贪污、挪用、截留等腐败行为。此外,还应积极发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力量,为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企业灾后重建财务管理。

(1)基于产业链的灾后损失评估。对受灾企业灾后损失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评估是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定企业因灾补偿范围和补偿额度的直接依据。笔者建议组织力量开发一套企业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信息系统,结合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对受灾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灾后重建提供依据。(2)构建企业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机制。通过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保险、银行、证券、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会捐赠等多个渠道来解决重建资金的筹集问题。灾后重建资金筹集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异地重建及技术改造升级等问题,以增强建筑物和设施的抗灾能力。(3)构建企业灾后重建资金投资机制。确立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灾后重建投资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异地重建及调整产业结构等要求,恢复重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满足发展循环经济与减排的投资需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使企业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4)企业灾后重建资金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救助资金使用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审计、财政、纪检、监察、企业内部审计、媒体及公众的综合监督作用。

5.非灾企业社会责任与捐助效应。

(1)非灾企业的赈灾责任。当代企业肩负着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提供税收、就业和产品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低义务标准。此外,还应在确保最低义务标准能有效完成的基础上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当代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使命,作为一种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等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采用和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失业、贫穷、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都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关联,企业理应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对此加以修复和补偿。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在新的环境下,非灾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非灾企业在参与赈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2)非灾企业的捐助效应研究。非灾企业捐助包括向受灾对象捐款捐物,提供人力援助、心理援助,甚至包括书面或口头上的支持、激励和承诺。在我国,社会责任可以视作“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世界银行,2003),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思想。非灾企业积极投入到赈灾活动是其愿意并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直接体现,那么,非灾企业的捐助行为就至少会导致其改善自身经营环境,形成积极的道德资本等积极效应,最终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实现非灾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非灾企业安排特定的捐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投资,或者是一种改善形象和公共关系的广告策划,对于提高非灾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韶兵,刑精平. 公司财务危机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何爱平.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灾害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软科学, 2000,(6).

[4] 滕帆.巨灾风险债券及其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

[5] 韩天雄,陈建华. 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J] .保险研究,2003,(12).

[6] 严立冬.农村灾害经济评估指标系统与估值技术[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10).

[7] 于庆东.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评估[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6).

[8] 于庆东,沈荣芳. 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探讨[J] .灾害学,1996,(11).

[9] 于庆东,沈荣芳. 试论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特点与原则[J] .自然灾害学报,1995,(4).

[10] 张玉,宁大同. 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

[11] 张文华.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J] .山西统计,2003,(3).

[12] 苗崇刚,侯建盛. 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地震动态,2007,(2).

[13] 杨恒田,谢新年. 地震救灾款申报管理问题多[J] .中国审计,2004,(14).

[14] OECD.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Market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Disasters, Financial Market Trends, No. 86, March 2004.

[15] GAO. Financial Market Preparedness Improvements Made, but More Action Needed to Prepare for Wide-Scale Disasters, September 2004.

[16] Armed Forces Comptrolle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Support of Natural Disasters, Richard Flores, CDFM. Spring 2006.

[17] Edward J.Kane. Using Disaster Planning to Optimize Expenditures on Financial Safety Net. AJE: September 2001, vol.29,no.3.

篇2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分为四级。四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也就是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根据《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院高度重视,对照文件中的相关要求组织人员进行自查,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院始终把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同志为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同志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培训,以及督促整改工作的进行以及信息的报送。

二、自查工作情况

1.制定应急预案,提升迎战能力。医院已制定各类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充足,一旦发生灾险情,确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高效开展卫生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

2.健全和完善值班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医院领导班子带班,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信息畅通,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登记、交接班制度。

3.加强宣传和学习。我院邀请**消防的警官到员开展消防知识培训以及演练,提高了全院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

4.认真排查隐患,严防事故发生。领导小组开展全院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院内外安全。通过检查发现医院堡坎及周边不存在发生自然灾害隐患。

5.传染病疫情工作由院领导靠前指挥,专人负责信息收集、监测和报告。严格落实防疫的各项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上报,迅速采取处置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应急队伍的专业性欠缺,应急处置能力相对较弱。

2.医院职工整体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欠缺。

四、整改措施

1.应急队伍要加强突发事件演练,积累应急处置经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2.加强应急知识的学习和宣传,组织全院干部职工学习讨论有关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

篇4

关键词:不足;意义;研究

1防汛抗旱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由于预测洪涝灾害的监测站点存在着不足,监测预报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监测不够及时。此外,管理监测体系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旱情的监测以及预测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和不足。防汛工作能力与科学化防范灾害不能相互适应,由于,防汛所需的经费问题,依靠有关政府部门的资金力量是完全不够的,社会机构尚未提供有利的帮助,对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管理力度不够,抗旱专业团队相对薄弱。

2在治理防汛抗旱自然灾害中的意义

人们在生活中由于水旱灾害的因素,人均收入损失我们根本无法预测,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积极有效的加强防范和治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技术日益上升,防汛抗旱技术也得到了保障,我们也对防汛抗旱有了新的认识。针对隆德县气候问题地分析,我县防汛抗旱的治理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管理自然灾害所发现的问题的同时采用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隆德县目前在控制自然灾害避免经济损失,控制灾害发生的同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治理自然减灾问题的研究

3.1防汛工作的理念以及防范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自然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这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加强规范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为此,当前的工作就是针对容易发生灾害地区进行彻底排查,控制洪水继续蔓延减少损失。目前防汛体系不仅是保护农田,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也是其首要目的,随着对防汛管理工作的日益调整,我们在防汛工作加强的同时,有利的对洪水进行全面防范以及管理,把实践管理意识极限运用到生活中,利用有益的资源为生产生活创造效益,同时加强管理意识,在防洪领域上运用科学手段积极完善治理管理体系,现在最注重的就是防洪体系实施与建设,能更有效迅速的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3.2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在防范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注重水灾的发生原因,以目前状况还不能完全控制灾害给经济造成的损失,但是,防洪体系的建立是避免损失的先决条件,通过实现新的改革,对隆德县预防洪灾有一定的帮助。

3.3人类对防范意识的提高

为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就要逐步完善防范措施以及更新工程技术,应从社会管理做起加强自我规范安全意识,有效控制水旱灾害的形成。利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经济、合理规范的遵守社会活动,严禁随意开发侵占河道,更不应该在洪水多发区随意建设,相对有的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更应避免建立高耗水的企业,想要避免自然灾害首先从点滴做起。所以,要合理规范制定防范洪水风险制度,提高人类在活动中遇到风险时的安全意识。拟定洪水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有关的改善制度,合理规范利用以及开发土地,建立实施价格政策,避免人们在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根据这一政策提倡节约用水,为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实施政策。

3.4提高加强能力规范

隆德县的经济发展不断扩大,但是目前依然避免不了水旱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甚至自然灾害的问题变得日趋严重,所以除了规范正确的生活外更要注重加强防洪能力,强化专业抗洪抢险以及服务队的建设。实际上,隆德县抗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成立专业的抗灾团队,利用先进设备来针对防洪问题进行治理,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经济。

3.5对防汛工作的宣传计划

篇5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这些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我们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

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呢?

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等。

平时我们也要多看看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了解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其中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保护森林,保护水土。

二、减少汽车尾气

三、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四、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篇6

【关键词】巨灾指数保险 发展现状 对策

一、巨灾指数保险的定义

巨灾指数保险是指以特定的巨灾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为基础,并由保险公司对其进行赔付的保险,以历史记载的灾情统计资料和灾害预防数据为基础,以及保险标的的风险损失和物理属性为分布特征,将灾害方面的数据、为防灾减灾投入资源方面的数据、易损性数据以及价值分布方面的数据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的能够充分反映出风险损失总体分布、防减灾资源投入的情况、灾后重建恢复效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相对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巨灾指数保险与一般的损失补偿型保险在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的损失补偿型保险,发生保险事故后,通常核算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根据实际损失的金额来进行赔偿或给付。而巨灾指数保险,则是依据一些客观的可以观察预测的指标,并且要求这些指标与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对巨灾指数保险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约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调查者对巨灾指数保险一无所知;约百分之三十二的被调查者对巨灾指数保险略有所知,而对巨灾指数保险熟悉或者稍微熟悉的被调查者仅占受访对象的百分之五左右;所以对于中国未来编制巨灾指数保险和即将取得的预期效果,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看好,其中约百分之三十六的受访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的风险管理形势下,不需要编制巨灾指数保险,约百分之三十七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否应该编制巨灾指数保险还要依情况而定,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被调查者支持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指数保险。

(二)巨灾指数再保险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不断,再保险行业开始出现,从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导致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自再保险行业在我国兴起以来,其发展速度就极其慢,从制度的不完善到技术的落后都制约着他的发展,这样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其竞争力就显得明显不足。其次市场经济讲究供求平衡,但是从再保险行业的市场关系来看,其供求关系明显是失衡的,一从再保险行业的供给角度来看,从发展初期至今,虽然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从全国来看其规模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投保率更是低下,承保能力还有待提高,从全球来说虽然我国有十几亿的人口,世界上第三大国的面积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也多种多样,但是保险行业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却不足0.1%,所以说我国的再保险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二是从再保险行业的需求角度来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国既有暴雨、寒潮又有台风、地震等等自然灾害这自然而然就加大了对再保险行业的需求。

(三)巨灾指数保险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的巨灾指数保险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靠政府进行融资,但政府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无法做出准确的估计,这就造成政府无法提前准备好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的资金,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单一的融资渠道,大部分都是靠自然灾害发生后,这会各界爱心机构和人士的捐赠。

三、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重视。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财富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高,一旦发生巨大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损失难以估量。这其中损失、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想象,肯定会造成财政的失衡。而目前实行的灾害损失补偿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巨灾防御的需求。又因为巨灾指数保险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所以巨灾指数保险完全可以加入目前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

(二)发展完善我国巨灾指数再保险市场。针对我国再保险行业的现实状况,要想在我国有所发展,就必须要注意: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我们以海洋灾害保险为例,根据我国所毗邻的海洋气候特征以及我国的海岸线长度和滨海的各个城市,联合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对可能受到海洋灾害波及的地区作出风险评估,是有可能引发海啸、还是飓风、强降水等,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种类以及他们所能造成的损失,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同时绘制我国易发生海洋次生灾害地区的地域分布图和我国海洋次生灾害保险费率图,在以后的工作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为以后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基础工作。

(三)巨灾指数保险证券化。保险证券化是指通过建立保险支持证券,使资本市场的资金更好的进入保险市场,从而更好的帮助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转移保险风险。其意义就在有利于改善资产和负债的质量;有利于增强一国保险业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保险公司稳健经营。而建立巨灾保险证券化制度的意义也在于此。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特大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巨灾成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阴影。虽然巨灾的发生频率低,但以其破坏范围大、破坏力惊人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仍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巨灾保险证券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把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胜.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应用―基于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洪灾;减灾;意识

0.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由暴雨或者径流所造成的洪水暴发现象极为严重。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全,并且维持正常的生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控制,尤其是洪水灾害。而控制洪水灾害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全民都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工作,才能够的有效的减少防洪减灾预防工作投入。

1.环境保护与洪灾的定义

从灾害发生的根源来说,我们可以直接将环境保护与自然洪涝灾害完全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对自然环境灾害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而环境保护工作指的就是通过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科技技术上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不会受到进一步破坏及污染;同时,还必须要根据人类的需要,在保持环境健康的情况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使得自然环境能够更有利于人民的自然劳动,方便人民的生活,减少不利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或者对生存不利的情况出现。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在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高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机体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下出现非正常变异情况的出现;第二问题则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避免人类人工合成的对环境有极大污染的化工产品流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自然健康性,以此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能够在人类汲取的过程中不断恢复并且扩大,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位暴涨而导致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暴雨季节所导致的上涨。出现这种超常规的水位蔓延时,会对河流下游的建筑、作物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当一个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盖时,这个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灾。从科学上划分,前者属“环境学”,后者属“灾害学”。

2.洪灾的形成

近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今天,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为自然灾害。尽管这种干扰进程很慢,但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显现出后果。

3.洪水的主要危害

3.1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染物所污染。据水文部门对水环境监测,洪水期水质污染程度,往往比平水期污染更为严重。洪水期间,泥沙成为水流污染物的载体,附着在泥沙上污染物,滞留和堆积在水体内,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形成新的污染源;随着洪水的冲刷,大量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并且紊动冲刷可能导致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形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3.2生态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洪水的发生,将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蚀,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冲击而解体,进而被猛烈的迳流和洪水挟带流入河流之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贫瘠化和沙化,并使河道淤塞,水害不断。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渗透率、营养价值、有机质含量等表层土壤指标降低;另一方面,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沉积于河床,造成大多数河流河床有淤积抬高趋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严重的洪水会冲毁植被,居民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农田(村)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流域野生动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公路、铁路被冲毁,交通、信息受到阻隔,社会生态经济受到破坏。

3.3自然生物的破坏

洪水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如陆地的岸坡再造,水体的水量水质的激变,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淹没、冲击、压盖直接造成动植物体的死亡或生存威胁,影响了动植物群数量与种的多样性。而且,洪水的发生使得浅滩区和洪泛区的湿地重建,从而保护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纽带。

4.环境保护意识对防水减灾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暴雨洪水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特别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虽然和自然因素有关,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以将植被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点,保证基本的生态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河流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森林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植被遭到了破坏,涵养土壤的能力差,一旦遭遇了洪灾,就可能无限制的抬高水位,造成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极坏影响,而且局部的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一些灾害事件中,环境保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这是利益的趋势,却给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大力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发展整体的经济布局。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强宣传和指导,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全面的减灾意识,人人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拥有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为了保证环境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坏的影响,我们更应该爱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珍惜现有的资源,落实好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自发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自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采取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运用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认知的教学方法,它更注重学生的“自我驱动”,即学习行为的自然发生。自教育改革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自发式教学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心理变化、学习内容难度增加、学习目标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学习环境的改变,等等,高中生原有的自发式学习容易服从较沉闷而枯燥的教学原则,很多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被束缚和局限,导致自发性学习行为失去方向。面对自发性教学与新时期教育二者之间凸显出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摆脱自发式教学的束缚,为高中生探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笔者认为积极引入探究式教学十分必要,下面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一、课前问题设计

问题始终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开始展开探究,无疑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动力和方向感。高中生所具备的地理相关知识及课下地理预习时间较有限,很多时候仅凭他们的水平提出的问题很难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同步,更不用说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且有趣的问题。因此,“谁来设计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成为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是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知识重点、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进行科学设计,让问题带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这是展开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课上双边活动

探究性教学与自发性教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探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课上双边活动。从表面看教师的作用较隐性,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但从根本上说,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握与调控中。探究性学习课上活动的程序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再由教师对结论或者是知识点进行归纳,最后指导学生实践,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关于任何与知识相关的问题与难题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的方法加以解决。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是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思考和讨论的发展过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

三、课下探究性学习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通过问题探究而引发和延伸出新问题更具有实际教学意义。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通过课外作业,都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一个新的地理高度发现新问题。问题的提出有无实际价值对学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活跃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地理创新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确实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下探究,并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加以呈现,作为探究性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以下通过“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的教学设计,对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展开进行详细介绍。

1.问题情境创建

通过视频对近期刚刚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问题:大家了解自然灾害吗?自然灾害分为哪几类?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今天我们换一种学习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资料思考问题,并可以多多提问,我们共同了解自然灾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一是气象气候自然灾害,包括沙尘暴、台风、旱灾,等等,二是地貌地质灾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震,等等,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以上自然灾害中从我们最为熟悉的,也是近几年我国频发的灾害――地震为例,我们能发现哪些问题?

教师先进行地理知识普及,对地震的概念、成因分类、地震带分布、板块学说等知识进行展示,然后对云南鲁甸的地理地貌情况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谈谈自己对地震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至少提出五个问题,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稍稍动脑就能完成。然后将这些问题记录并公示,通过交流找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应该怎样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动物在地震发生前比人类能够更早感知,为什么?”“怎样快速从地震灾害中逃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反过来让学生探究解决,这种方法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探究性课题的课下延伸

篇9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之一。通过农业保险,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1茶产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于2007年开始实行,当年主要是国家财政拨出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对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到2008年,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等农业生产。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有关茶产业方面的保险,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

2建立茶产业保险的意义

茶产业是一项特色农业产业,并且还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有些地方是农业支柱产业,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茶产业。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冻害、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将直接影响到茶农的经济收入,影响到茶农的正常生活。河南信阳浉河区是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和原产地,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14万hm2,茶总产值2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来自茶产业。2011年春季,该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冻害和干旱,茶园重灾面积达1.33万hm2,春茶减产20%左右,经济损失近2亿元。浙江丽水市是著名产茶地,全市茶园面积达2.86万hm2,年产量高达2万t。2010年3月的“倒春寒”突袭,给茶农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据该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茶园受灾面积2.46万hm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亿元,其中仅丽水市松阳县的茶园经济损失就高达1.96亿元。在灾害面前,茶农只能望茶兴叹,经济收入减少,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为了对茶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茶农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稳定茶农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茶产业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意义重大。

3建立茶产业保险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茶叶生产灾害风险大。茶产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干旱、暴雨、冻雨、低温、冷风等自然灾害和一些病虫害都能对茶叶造成灾害。在茶农生产活动中,又有一些意外性灾害发生的可能,比如茶机械对茶农身体造成的伤害。

二是农民认识不到位。在认识上,种茶大户均能接受农业保险,而大多数分散经营的茶农风险意识淡薄,对茶叶保险认识不足,甚至持有怀疑态度。

三是资金投入的缺乏。茶叶保险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但是茶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基本上是以农业发展为主。政府在茶叶保险上投入的财力肯定是有限的。

四是保险制度不健全。全国尚无茶产业保险成功经验,法律法规、管理和运行机制比较缺乏。一是没有管理机构。由于茶产业保险是一个新的政策,政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二是缺乏筹资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简便、有效的投保方式。三是监督机制不全。茶产业保险由谁来监督管理也是一个问题。

4发展茶产业保险的建议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茶产业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保险服务管理办法和茶产业受灾查勘理赔方案,明确试点范围,承保理赔、实施办法以及工作责任。

篇10

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由大气、水、冰雪、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气候系统,既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同时各类自然灾害也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破坏着人类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财富。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以及地震、海啸等,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减轻气象灾害必须立足于预防。大量的历史教训和国际经验表明,面对频繁发生且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果发展不科学、规划不合理、预警不及时、准备不充分、应对不坚决,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再高,也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自然,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但是却可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掌握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一些自然灾害变化趋势,这就为自然灾害潜在发生和影响地区的人们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失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灾害发生时给予政府和社会公众足够的科学避灾指导,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然选择。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把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列入了重点发展任务,各级气象部门都必须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上,深刻认识并切实肩负起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重大责任。必须充分利用卫星、雷达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切实增强对大气、海洋、水文、地质的观测能力。要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通过改善手段、拓宽领域、丰富产品、提高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要重视解决广大农村防灾减灾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问题,使气象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使各级政府和灾害影响地区的人们及时掌握预警预报信息和防灾减灾知识,保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