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地理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续,与初中地理课程相比,它的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初步接触了一些地理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和世界地理的一些基本内容,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将要学习更多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内容。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注重向学生们传授地理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们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不同区域间的地理文化差异。许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会遇到一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难题,如果高中地理老师不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些难题,那么他们的地理学习效率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既不利于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高中地理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一、注重兴趣教学
地理这门课程既包含了一些人文性比较强的知识,也包含了一些需要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因此尽管地理属于文科综合的科目,但是实际上它也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这种兼容并包的学科特性使地理课程显得更加多元化,学生们在学习地理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进入高中阶段后地理课程的必修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们学起来常常感到吃力,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遇到地理上的学习问题后,不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学习上的问题如同滚雪球一般变得越来越多,最终他们对地理课程就会丧失兴趣。
一旦学生们对地理课程提不起兴趣,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学生们也无法参与进来,这种状况使得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变得十分低下,同一个问题教师讲了再多遍,学生们要么依旧搞不明白,要么半懂不懂,在做地理练习题的时候错误连篇。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兴趣教学,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化的吸收和消化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使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第一,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能够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积极地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前文已经提到过,高中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总是走神,那么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再清楚明白学生们也听不进去,要想让学生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顺应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去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对地理课堂产生一定的好感,而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得到增强。学生们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的听取地理教师的讲解,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地理素养和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宇宙与地球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来为他们设置课堂问题,要求学生们能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话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显得格外的集中,地理教师上起课来也就会显得更加轻松。在课堂开始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地球的起源,然后让学生们各自提出自己的假想,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采用这种方式授课的话,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在地理 课堂上,他们的表现也会变得更加出色,而这种问题教学的方式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地理课程充满好奇心。因而,高中地理教师想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第二,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进行游戏教学。高中阶段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学生们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能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的话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就会得到减轻,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一些教师常常认为学生们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应当用游戏的方式来活跃课堂,他们觉得游戏教学是低年龄阶段应当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游戏教学实际上是非常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的。
众所周知,高中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的繁重,因此学生们常常被各科轮轴转的教学模式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另辟蹊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拥有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那么他们对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更大,在上地理课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与城乡规划有关的知识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来进行辩论,要求学生们辩论城市和乡村谁更好。在辩论会的形式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踊跃的参与课堂发言,在这样的有效情境中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最终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水平也能得到增强。
二、加强情感体验
篇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出模块化(或叫小专题化)、前沿化、实用化、多元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变化均较明显。因此,在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有必要进行调整。为此,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以供同仁们探讨。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合理利用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例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使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1.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多感官应用,获取各种情感体验,可增强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可帮助学生从环境角度开阔思路,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来考虑影响某一问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
2.难易有别,因材施教
尽管新课标教材和课标本身大量删减了过去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繁、难、偏、旧等内容,但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难度较大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而人文地理部分,因为与社会生活较为接近,所以相对简单。应针对难易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自然地理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具、教材中的图表和多媒体手段,把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供学生参与地理科学的研究。而对于人文地理,可以结合社区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生活化、社区化的调查案例,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外的知识加以联系并自主归纳形成自我发现的知识。当然,针对学生参与的意愿和水平差异,需要考虑教学方案的科学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三、深浅适度,应以课标为依据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师都是从高三下来的,常把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来教,把新教材的内容按考试说明进行补充和拓展。动辄就用高考题作为问题分析案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初中地理学得并不好,于是就产生了老师的深入教育意愿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深入不能浅出。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老师累得满头大汗。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来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仔细对比新课标与旧大纲之间的差距,才能找到适应课标的变通之法。例如,新课标内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条“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时,具体要求为:“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过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连“天体”的概念都不要讲,只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天体”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求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宇宙环境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就行了。同样道理,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时,新课标内容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所以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达到课标中“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用较为准确的描述归纳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响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什么“核聚变”“开氏度”都不是要详细阐释的内容。总之,只有明白新课标的要求,就能做到深浅适度。
四、评价有变,不能仅绕高考转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提高 效率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不再担当教学活动的包办者,不再进行填鸭式教学,努力让学生通过自我主动学习去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整个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通过满堂灌的讲解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无法明确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整个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展开,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去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探究式思考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引导和总结的过程,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成效。鲁教版高中地理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比如,在《季风环流》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调查当地的气候情况和每一年的风流情况,让学生对季风环流有一个基础的认识,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讲解教材内容。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努力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好每一堂课的课堂设计,把握好教学节奏,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集合时事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在当今世界乃至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许多时事与我们地理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很好的“活教材”。尤其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适时地、恰当地用好时事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配合地理高考复习、开展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用时事材料,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地理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篇4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篇5
一、情感交流在课堂中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有各种心理状态,有愉悦的,有紧张的,有厌烦的,有憎恨的……这些情感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对地理学习起着影响、调节等作用。学生的情感时刻发生着变化,上一秒心情是愉悦的,一瞬间也可能情绪一落千丈,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在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才会高涨,思维和记忆的潜力才会挖掘出来,为了营造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讲课时,我常常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也反映:当教师走下讲台,来到他们中间时,他们曾经出现了错觉:觉得自己不是在听课,而是正在和教师密切地交谈,甚至觉得我们谈的不是深奥的地理知识,而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还注意到教师的目光有稳定学生情绪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是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当学生答题不畅时,我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学生用心思索,当学生回答跑了题,我的目光表现出安抚和惋惜,当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我就投以赞许激励的目光。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预期效果。
二、运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大睡,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这组浮雕对我们教学指导意义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向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然而,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类师生互动将流于形式。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但一些老师常常把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任务颠倒了。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素养———兴趣、习惯和方法。我在互动教学中设计了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发现型:创设问题猜想假设分析探究论证评价。地理湘教版课本必修一中有许多原理、规律需要学生掌握,常规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原理概念,学生听,老师再讲例题,学生做练习或考试,老师再讲错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被动地学,思维没有调动起来,所学知识没有经过自己咀嚼,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题型稍加变化,学生就傻眼了。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我采用了上述模式教学,例如,在《地质构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各地质构造的特点,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建造采石场、隧道、找石油、找地下水时分别应该选择什么地质构造,学生判断的时候也许会出错,但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他们经过激烈的思考和辨析,对本节课三种地质构造的特点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能够准确辨别它们,这部分知识已经植入他们的脑海。第二种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型:实际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现在高考试题多数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现象,复习到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采用这种模式教学,例如:在复习欧洲西部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先从网上了解与欧洲有关的时政热点,然后围绕本节有关知识,结合热点问题每人出两道相关习题,在课堂上,同学们随机抽题来回答,由出题的同学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并作出解析。学生无论是出题还是答题都很积极,学习的热情达到极点。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能把学生学习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是老师最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我们的地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授地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互动”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有效的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只能是工作的N次重复。教学后反思并不是新东西,但新课标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在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后,把实践中和实践后所获得的信息,渗透到教案中去,进行修改和优化:记下课堂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悟,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表现和反应,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从而在以后的教学力图完善。例如,有一次讲“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节课,课前我精心制作了课件,课堂上通过动画演示了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和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状况。一节课下来,没有板书设计,没有师生、生生的共同探讨,课堂气氛沉闷,检测效果也差。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的失败在于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忽视了其他更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之后,我又用晚自习时间重新讲了这节内容,这次改进了方法,我和一位学生分别扮作地球和太阳演示地球运动,随后又将全班同学俩俩结合,分组各自演示运动,大家在演示中明白了地球公转运动的实质,我趁热打铁,又安排学生将地球运动的图手绘在作业本上,这次教学效果十分好。这次教训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考虑采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地设计好每一节课。
四、恰当的多元化评价是保持课堂张力的手段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语言艺术 导入
地理高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课堂语言这一载体。《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可见课堂语言对于课堂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有艺术,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有艺术感的地理课堂语言能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从古到今,无论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如何变化,教学过程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成为了反映一位地理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有艺术感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效率的保障
高中地理教师对课堂的成功把控,除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专业的幽默的有艺术的教学语言。由于课堂千变万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中很难为把控课堂做万全的准备,后果当然是地理课堂上了无生气,甚至成为“菜市场”。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有部分内容趋向理科,对于文科生而言较难,所以增强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每位教师提高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炼之功。
二、地理课堂导入语的把握
设计新颖、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语,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成功一半。有艺术感的导入语往往具备一些特点,如:精炼、趣味、幽默、激情,有鼓动性,有启发性和灵活性。
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通过实物导入:如必修一中“地球和地球仪”一课,用地球仪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利用神话故事和传说导入:如必修一“海陆的变迁”,课文的导入干涩。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沧海桑田”这个神话故事,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沧海桑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吗?”自然引至本课主题——海陆的变迁。
3.从现实生活例子导入:如“天气系统”一课,可以在本节课开始提问学生:“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每个学生都有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不但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而且列出了描述天气的词语,自然导入了新课。
4.通过音像导入:如区域地理教学时“巴西”一课,用桑巴舞的片段来引入新课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设置悬念导入:如“区域地理教学时“澳大利亚”一课,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考拉,但对别的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了解甚少,所以可以用录音机以动物自我介绍的形式播放录制的几段动物介绍,让学生猜动物,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6.利用当地特产导入:如“”一课,提起伊利、蒙牛,学生都不陌生,一定知道是来自蒙古的特产。然后问为什么,学生就会犯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7.以旅行的方式导入:以旅游为主线,用旅游的形式开展本节课。
新教师要学会应用科学严谨、准确精练的地理语言,并要求有激情,有感染力。高中地理课堂,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
课堂中教师语言要求做到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有起伏。否则学生将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最好能像海派清口的周立波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再配以一些相关音乐和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并投入课堂中。
三、艺术的教学语言需要积累
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平日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色彩和激情,终有一日我们必将: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言之成理、妙语连珠。
1.语言的准确性,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中的读音。如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
2.语言中的情感。在学习必修2《城市化》时,有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几张城市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时,学生扼腕痛惜,教室里气氛沉重;讨论治理措施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上海市建设的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环城公路、高架公路、地铁等照片时,学生们心情开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城市环境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3.语言的魅力。在讲到人地关系时,可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具体说明。
4.语言的幽默。一位老师在讲到美国城市时,看到一位同学在打瞌睡便目视着该同学风趣地说:有一位同学已梦到华盛顿了,请他谈一下具体感受,全班哗然。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教育了学生也调整了课堂秩序。格言、警句、谚语、急智之言、风趣的小故事等常常是教学幽默运用的材料,平时生活和教学中要留心搜集,不断积累。如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地理教学中偶尔用上几句既饶有风趣又含意深刻: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干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自然就会妙语连珠、幽默成河。
5.语言的科学性。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四、语言是一把双刃剑
课堂语言是地理教师成功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也是常常忽视的地方。教师要相信学生。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尽量做到肯定其好的地方,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也可反问“是这样吗”,提醒学生注意是否错误。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总而言之,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提高效率,也容易伤人。
本文汇集了许多老师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丰富成长材料的老师们,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白文新,袁书琪.地理教学论.
[3]李涛.教学幽默新论.
[4]何重仁.教学幽默漫议.
[5]聂微.浅谈幽默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优化效果
在新课程生本主义、以学定教思想引导下,各学科课堂迎来了从模式到精神的全面转变,课堂互动的强化便是一个显著的体现。高中地理也面临这样的课堂转型,完善的课堂互动能够体现出感染力,对学生起到精神调动的作用;同时,学生可以从多层面的互动交流中感受到课堂的多样性、乐趣性;此外,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验自主意识,发挥主体能力,能够激发出自信,挖掘出个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很有帮助。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除了要改善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心理引导和人性关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地理学科是一项综合型的人文学科,不仅包含有生活元素、文化元素,还有历史元素、统计元素等,知识容纳面广,视野宽阔。而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靠单向灌输,那将会失掉知识的趣味性和深层内涵。越是丰富的知识集成,越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氛围促进互动,让知识吸收过程充满活力。而情境创设则是调动课堂氛围的一大途径。教师要注意选材,适时切入。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洪灾》这一内容时,教师用“洪水离我们很近,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的洪灾”为主题情境,为学生展示了多媒体资料,将近年来世界上的特大洪灾事件进行了图片、影像总结,包括1998年中国洪灾、2006年印度洋海啸所引发的洪灾等。近在眼前的画面让学生们唏嘘不已,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情感充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抒发对人与环境的看法,及提出改善意见。整个互动过程自然而积极,学生的情绪都随氛围而升华,都愿意交流所想。
二、设置问题,引导互动思维
良好的课堂互动需要科学有效的牵引,而牵引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的互动思维。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常常跟随一条固定线索,而缺乏主动性和交流性。为此,教师可以以问题为索引,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互动往来。
1.分层问题,多面调动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意识不同,思维更是大有差异,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能够跟上课堂节奏的,总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这样,更别谈全员互动的展开了。分层问题的设置就是从课堂均衡性出发,促进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分层问题,所指向的是各个学习层面的学生,兼而有之,难易结合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活跃起来,找到自己所适应的问题方向,形成互动思维。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关联、递进的分层问题:(1)城市与乡村有什么区别?(2)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哪些?(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几个问题关系紧密,而又逐层推进,由易到难,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顺利回答第一题,中上游的学生对第二题比较适应,最后一个综合性问题则能够全员调动,让学生们能顺藤摸瓜地去发动思维。在层次分明、结合紧凑的问题思索中,学生都主动发言,体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致。
2.开放问题,个流
要让课堂互动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制性命令,而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地参与进来。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动力便成为教学的重要思考方向。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放宽思维限制,让学生敢于思维,勇于交流,让课堂在思维碰撞中越发活跃、精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定的题目要有讨论价值,要能够让学生展开个性,快乐释放学习思维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宇宙中,地球是绝无仅有的生命星球吗?这样的问题让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们燃起了兴致,学生也自然分成两派,并且都主动地力证自己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学生从大气层、液态水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反对观点的学生则用UFO新闻来巩固自己的说辞。课堂互动热烈愉快,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自己的思维,扩展了学习视野。
三、多元评价,拓展互动深度
课堂互动也是完整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得到课堂完结部分的升华,这就是互动评价,让学生们以自我总结、相互总结的方式来交流学习经验,让互动的深度进一步提升。评价互动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人性化教学要求之一,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评价交流实现思维、意识互动,还可以从多元化的交流中透析自己的学习现状,积累更自信的学习心理,让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多元评价。首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们在评价驱动下,都积极投入,有的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政治学科相同知识面的学习表示认同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灵活、创新;也有学生对在学习中表现出优秀逻辑、层递性思维的学生感到钦佩。在相互发现、相互鼓励中,课堂互动又达到了新的升华高度。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学习动机 创新思维 潜在功能 学科融会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地理教学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照本宣科。新课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创新人才,将决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科技进步的快慢。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地产生为民族的振兴和美好的人生未来而学习的动机。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通过探究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如在“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通过“问题激趣法”展开这样的情境:“长江三峡知多少?”学生纷纷搜寻自己的知识储备,引出:可以大量地发电供工农业生产使用;要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暨豚的生存环境等,从而依序认识“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如何保护名胜古迹”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问题逐步展开,在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化解重点和难点,丰富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
二、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功能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相同情况下碰到的以不同方式叙述问题时获得的知识效果最佳,但有些知识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改变思考方式时才能掌握。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平时的测验中,教师在监考过程中发现较多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时,可以利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优势,适时地提示或点拨,这对解决教学难点效果十分显著。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新课程标准倡导:“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由强调量化指标考核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变化。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既要应用作业的复习、巩固、强化等功能,又要探索其拓展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维目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习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还有天文观测和外出考察的课外作业。曾有一位学生在《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中这样写道:“在桥南的公路西侧,可以隐约看到地壳运动的结果背斜、向斜和断层。它们初看与课本上所画的相差甚远,经过仔细观察和老师的指点,最终还是辨认了出来。”他们获得了课堂书本和课外完全不同的体验,激发了学习热情,亲身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地理知识相融合。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多方面思维能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教师要有目的地拓展,恰如其分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还应该努力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贴近的问题,以交流合作的方式讲授知识。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从而摆脱束缚,拓宽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且很容易解决。仅对教材中的答案进行记忆,思维就会定式化,导致思维刻板。教师要创设能够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不同途径地探讨解决问题。
总之,地理学是一门生命力极强的科学,它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地理可报考专业较少等因素的影响,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课程改革缓慢,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始终认为是副科,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但就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力图找出对策。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到课堂教学若能积极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必能激起学生有力而持久的兴趣,并成为自觉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春芳.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科学与教育,2008,3.
篇9
关键词: 生活; 探究;创新;有效
长期以来,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说,较普遍地认为地理学科文理兼容,内容庞杂,图像繁琐,难学易忘,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由于这些问题存在而形成的种种学习障碍,一直较严重地影响着高中学生地理的学习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成为高中文科生的“瓶颈”学科。
1、明白学习目的、内容,提倡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创造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生“身边的地理”。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探讨的空间可大到全球乃至宇宙,涉及的科学领域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既有突出的广阔性,又有很强的综合性,还有广泛的应用性。
学习高中地理,可帮助人类揭开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奥秘。例如,世界上的人种为什么有不同肤色、体征?人种的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地球表面的“沧海桑田”是如何变迁的?寒来暑往是如何循环往复的?对流层大气为何会风云变幻?汶川的地震为何会突然发生,而且贪得余震不断?南方怎么会形成百年不遇的雪灾?长江中上游地区为何要退耕还林?……
学习高中地理,能为将来参加经济建设和多方面的工作获取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高中地理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是从事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城乡规划、交通建设、商业活动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例如,时政与热点问题、世界格局、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人际交往、民族交流与国际关系、战争冲突、边贸洽谈、载人航天、极地科学考查、“黄金周”出行等等,都与地理处处相关,“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现代派人类理所应当具备的能力。
学习高中地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地理学习,了解世界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物种减少、环境恶化、全球变暖致使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重大事件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和强化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促使学生成长为祖国将来开拓型和建设型的有用人才。
2、学以致用,培养中学生文科综合的地理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习,不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对各个知识点的综合。所以需要我们必须要有掌握综合地理知识的能力。
2.1使用学科语言,注重知识获取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解答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要学会针对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进行思维转化,使用不同学科的术语。在地理学科学习中,一要做到使用学科术语;二要做到言简意赅;三要做到层次分明。
2.2充分认识图表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高考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表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发展的杠杆”,此话说明地理学的产生、发展与地图密不可分,运用地图是学习、研究地理学科的重要方法。除地图外,地理学科的知识还常常用到地理图像和图表来描述、说明有关地理问题。因此,各种地图和地理图像、图表的认真阅读、观察、分析运用,从中获取知识信息是每个高中文科生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
2.3构建思维模式,形成文、理“大综合”
以综合的观点分析、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对涉及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要善于进行综合探讨,并要注意地理学科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中学相关学科的联系,善于将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而灵活地学以致用。在地理事物描述和阐释过程中,一要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二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三能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并做到意义完整。从而形成地理学科的“大综合”思维模式。
2.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
根据学科实践性、地域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强化“身边的地理”,注意将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同当地和祖国的生产建设联系,同区域和国内、国际的热点、焦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书刊、影视媒体、信息网络、多媒体课件等,结合自己在外出旅行过程中的体会,尽可能地了解自己难以感受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利于开阔自己的地理视野,形成地理表象。结合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来学习,使书本知识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又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现学现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3、分解教材结构,创新性学习地理
创新是人类所独具的禀赋,也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科技进步的原动力。为适应全球经济形态之改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力进行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教育改革的趋势。创新地学习地理,改变教材教法,让学生会学、乐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每册教材都安排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内容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若干“课”,每“课”由课文和课后的“活动”组成。在课文部分常安排有阅读材料。每个单元后设有自学园地,自学园地由“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三小“篇”构成。
在地理学习中,注重掌握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熟知重要概念、原理和数据,尽量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阅读材料的学习不可忽视,以达到丰富、补充知识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的效果。善于动用教材中的图像、图表,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常用各种形式的图像、图表、数据及文字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和规律,从而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一系列地理现象,分析实际的地理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课后“活动”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在动脑、动口、动手,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从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学园地的阅读篇,提供给学生一些典型生动的可读性强的资料,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自学园地的技能篇,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掌握形成必要的学习技能;自学园地的练习篇,可以再现、回顾和复习、巩固本单元重点、难点的学习掌握。学生按照教材体系结构、教材不同部分的功能,结合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创造性的确定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丛书主编马德高2008高考地理总复习《全线突破》星火书业
篇10
善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善教之根,根愈深,果愈大。只有善钻教材,使自己与教材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研究教法,让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在教学中扬长补短,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具备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2.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高,教师教学情绪饱满、思如泉涌、声情并茂,学生学得愉快,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信息的感受就强烈,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记忆、思维、想象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就很高。反之,如果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压抑的,学生会情绪烦躁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对学习毫无兴趣和信心。
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和乐于奉献。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才会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满足感。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善意地批评和忠告。
3.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
3.1合理确定小组数目和组内人数
从理论上讲,班级小组数及小组人数的确定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组内人数过多,则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而且因成员相距较远,交流声音过高,组间干扰过大,往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反之,组内人数过少,会达不到合作的效果。针对我国班级实际情况和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应多采用4人或6人组,这样既能达到合作的效果,又便于实际操作,其中4人组最合适。
3.2采用混合编组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以保证组内各成员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进行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学业成绩:保证同一合作小组内学生有好、中、差三类,使全班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②学习能力:有的学生善于口头表述;有的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地理直观思维强;而有的善于抽象思维,还有的学生绘图能力强。这样,把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助于组员之间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问题设计要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要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4.注重课堂提问
4.1教师提出问题要目的明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切合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要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次,提问具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当教师决定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问题时,需要在头脑中对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问题的表达必须清晰简明。教师提问的明确性和清晰度会影响学生答案的清晰性、明确性和一致性。
4.2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要“善问”。
第一,低起点。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且立足于中下等生。通过回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高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深入优秀学生。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第三,提问需要不停地螺旋上升。问题设置要把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再回落。优等生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必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再让他们(尤其是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那些较有难度的问题就容易得多。
5.关于地理计算问题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地理计算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题目题干或图表提供计算所需的基本数据,这是计算过程所需的基本条件;第二,试题所提供信息能反映地理计算所需的基本原理,这是计算过程所需的基本依据;第三,题目设问应对应试题信息让学生运用相应的数学公式。总之,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计算得出结论。
解答地理计算题的思路一般遵循以下步骤:第一,认真读题,提取试题中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所属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第二,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明确计算公式;第三,通过综合分析找出计算所需的条件和不步骤;第四,在获取满足计算的条件后代入公式,运用数学方法求得计算结果。
计算型选择题涉及的计算类别繁多,原理多样,主要有:时间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比例尺的计算、距离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计算、气温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密度的计算、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地理计算问题都需牢固掌握相应的地理原理知识,进而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首先是关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最后是描述和阐释事物。把握关键信息,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读题干提供的关键数据或隐含的关键信息;二读图表中所提供的信息;三读设问及其包含的信息。1.教师要为学生乐学而善钻教材、善研教法
善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善教之根,根愈深,果愈大。只有善钻教材,使自己与教材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研究教法,让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在教学中扬长补短,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具备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2.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高,教师教学情绪饱满、思如泉涌、声情并茂,学生学得愉快,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信息的感受就强烈,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记忆、思维、想象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就很高。反之,如果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压抑的,学生会情绪烦躁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对学习毫无兴趣和信心。
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和乐于奉献。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才会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满足感。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善意地批评和忠告。
3.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
3.1合理确定小组数目和组内人数
从理论上讲,班级小组数及小组人数的确定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组内人数过多,则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而且因成员相距较远,交流声音过高,组间干扰过大,往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反之,组内人数过少,会达不到合作的效果。针对我国班级实际情况和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应多采用4人或6人组,这样既能达到合作的效果,又便于实际操作,其中4人组最合适。
3.2采用混合编组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以保证组内各成员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进行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学业成绩:保证同一合作小组内学生有好、中、差三类,使全班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②学习能力:有的学生善于口头表述;有的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地理直观思维强;而有的善于抽象思维,还有的学生绘图能力强。这样,把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助于组员之间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问题设计要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要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4.注重课堂提问
4.1教师提出问题要目的明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切合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要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次,提问具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当教师决定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问题时,需要在头脑中对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问题的表达必须清晰简明。教师提问的明确性和清晰度会影响学生答案的清晰性、明确性和一致性。
4.2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要“善问”。
第一,低起点。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且立足于中下等生。通过回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高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深入优秀学生。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第三,提问需要不停地螺旋上升。问题设置要把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再回落。优等生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必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再让他们(尤其是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那些较有难度的问题就容易得多。
5.关于地理计算问题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地理计算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题目题干或图表提供计算所需的基本数据,这是计算过程所需的基本条件;第二,试题所提供信息能反映地理计算所需的基本原理,这是计算过程所需的基本依据;第三,题目设问应对应试题信息让学生运用相应的数学公式。总之,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计算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