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的地位比以往有了进一步提升。本文试图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意义,即在发展、交往和生成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目标。? 

所谓教学,顾名思议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统一,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从而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这个情况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念。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余文森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在中学教学中,如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移到新的教学观念,即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移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是当下语文教学面临的实质问题。①这一观念不仅对各学科教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部分学科尤其对语文学科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人总是与社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所在便是教育先行,让人文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与新的教学观念有着尤为紧密的联系。余文森教授认为,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就是全方位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观。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中,其实质是交往。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开放,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学生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需要的到全面的实现。交往和互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语文学科中也不例外,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很深文化底蕴能力。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传统教育教学,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并且在学习中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学习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可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也谈“乐园”、前后比照、今昔对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鲁迅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百草园,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书屋的生活,明白什么样的环境才最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如何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因而也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有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并结合优质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学生们必须对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环境,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学好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语文教学观上看,我们应该重视以下三点: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能力、素质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初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我认为课外阅读应做到“四落实’:1、时间落实。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时间列入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中,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并严格执行。2、书籍落实。要求学生自己拥有10本左右古今中外名著。还可以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或同学相互交换阅读。3、笔记落实。学会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三篇读书笔记。4、活动落实。定期举行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以期达到更高成效。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又提高了能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陶冶情操。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语文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篇3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新课程 转变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评价个人的兴趣和感觉进行教学,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语文思维。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实际上,语文是一项基础性学科,它和很多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课堂的教学氛围也很死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考虑到教学内容之中,课堂教学就必然变得妙趣横生。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篇4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角色的互换,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以平等、平和的对话进行交流和合作。其次,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人们的认识也要发生变化,首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认识到新课改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再次重视价值观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材为重实践。第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真正转变为课堂的主人,驾驭课堂,行使主人的权利。第四,教学结构的转变。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调整课堂结构,使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2.1融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占据主体,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入深厚的情感,倾注浓浓的爱心,让教学在师生情感共鸣中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达到预期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2.2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2.3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能力,彰显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学习技能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小研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技巧,也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上,讲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语文课题研究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之间达到知识的互利互惠。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提出课题研究的大题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对课题进行研究活动,或由学生组成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和实现课题的研究工作。比如:“当今社会雷锋叔叔还在吗、校园文化应该都有什么、新时期小学生的任务是什么、我为社会做贡献、当代的孩子怎么了”等一些课题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2.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向全方位多角度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也担任着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知识的体验过程,是展示学生自我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课文之中,与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同悲同喜,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

2.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背景和范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语文学习的知识含量,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小故事、小演讲、小辩论等形式的开放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5

关键词:生本意识;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评价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知识都是略懂,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也无法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还不够牢靠,当然也与初中语文老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记忆,而这正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再不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落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降低。

2.教学手段呆板陈旧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学的终极阶段,是学生从懵懵懂懂地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到主动有选择性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过渡时期,老师应利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前辈所留下的备课材料,教学手段年年不变,缺少创新和趣味。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读写能力偏低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也给语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使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导致了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有趣的文章,并更愿意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老师所需要的作文。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

1.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问、老师答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是要变革为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当课程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时,老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语文疑问答题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写在卡上,然后随机分发给其他学生,最后谁拿到卡片,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解答。最后,老师读卡片上的问题尽心解答,并分析其中的错误与正确,对一些回答的很好的答案,也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提出问题,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学以致用,对问题和答案产生深刻的记忆,充分锻炼学生解疑答问的能力。

2.培育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我国的国家文化,是我国的根本语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除了一些学习能力和知识方面的训练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发展成长为性格良好、人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彼此解疑答问,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诉我们,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而更重大的意义是,学生在互动中彼此倾诉、聆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

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老师要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公式。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总结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同时,老师要学会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吸取他人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因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给学生一些值得他们去思考、会主动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2.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这些生机盎然的初中学生,身边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在于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懂得终身学习的人才。就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这也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教学观念。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了,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再充当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进行相关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创新,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筛选出一部分,将其中一些内容交由学生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教学探索。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不仅能及时收到探究教学的实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4.实施分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另外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实施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老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兼顾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为了保证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分类要求、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几个不同能力水平的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让学生在教学和考试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考试考核中,对后进生单独设计题型,只作基础性知识要求,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全面提升。

篇6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新课程 转变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评价个人的兴趣和感觉进行教学,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语文思维。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实际上,语文是一项基础性学科,它和很多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课堂的教学氛围也很死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考虑到教学内容之中,课堂教学就必然变得妙趣横生。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4.改革教材内容。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年代较久,其内容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而新颖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将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提升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小学语文课堂贯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公开课 误区及探析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实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新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充分展开和最终实现。笔者观摩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发现课堂形态呈现出的“过而无度”令人担忧。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势必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影响,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1.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预设的生成完整性,限制学生的学习探究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提环节,但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程教学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充分地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案,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种新的生长点就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现实予以充分的点拨和指导,让他们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笔者在听课学习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上所述,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随意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人是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唯恐打破预设的教学流程,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仅从全篇文章的角度布置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这种做法一方面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明白清楚,因而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探究层次不深,视野角度不广,这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又起了极大的阻碍。这样也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逞才使学,压缩学生思维探究的空间

笔者曾目睹了一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的公开课,该教师将原文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教师是自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学生却听得是朦朦胧胧,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提问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应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没有被充分地予以呈现和探究,给他们理解诗文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什么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语言表述呢?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上,体现在营造课堂民主氛围,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上。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究过程,这是一种动态学习过程,应该是“读书琅琅、议论纷纷、笑声不断”的局面。学生才是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者仅是引导者,教者应该扮演“授之以渔”的角色,应该把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慧眼洞察一切,用聪颖的头脑思考一切。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要比我们一味地说教更值得重视。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自我激活语文学习的潜能,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未来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课堂教学过于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淹没学生应有的自主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升华,更是一种自我思考与创新生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深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即让学生在静态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味地进行互动,往往适得其反。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教师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发表意见,最后是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大家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笔者也认为共识性的知识是有的,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珍贵的。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开放性学习类型原则

开放性的学习并不是说语文课都不在教室里上,而是指充作教学资源的信息不仅仅是来源于教室,来源于教师,来源于课本,学生的视角不再是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是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及社会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

开放性学习的几种类型:

一、故事式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同学们对文学典故都感兴趣,也都能说出几个文学故事,所以故事式学习很受学生的欢迎。这种学习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直接讲述文学小故事。如让学生收集某一主题的成语故事、文学掌故,先分小组讲述故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人给全班讲述,评出全班的最佳故事手。

(二)故事擂台赛。先由一位同学毛遂自荐当擂主,其它同学向他发问,如讲一个文学故事,请他对出相关的成语,或说一个成语,请他说出相关的作家、作品等,定时完成,决出最后的冠军。

(三)编写文学小故事。要求同学们搜集文学故事素材,编写文学故事提纲,再写成完整的故事。可以在全班交流评比,也可以在学习园地上张贴评比。

故事式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辩论式学习

辩论式学习就是全体学生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一定的史实来说明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见解,并力求驳倒对方的论点,它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实施两部分,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正方或反方,进行自由辩论,最后无论那方胜出都无关紧要,重要地在于辩论的过程。辩论式学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

三、“导游”式学习

很多学生都有旅游的经历,对充当领队的导游先生或小姐都充满了羡慕和敬佩之情。那么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充当导游,引导学生学习文学知识,并向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知识,对学生和导游者来说无疑的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更何况是同学式的导游,大家更愿意合作、交流,抢答发问更加积极。这种学习方法我也称之为“小老师”法。充当导游的学生要预先备课,收集资料,还可以布置预习题,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或提供有关资料,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去构思。

开放性学习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协作性原则

在运用以上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很好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

,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二、发展性原则

开放性指的是非封闭的,多元化的、灵活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就是指灵活多样的、综合化、富有个性特征的,而非单一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且学习者能根据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某一种或某几种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学习。它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的特征。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开放式教学突破了旧有的以“接受性”、“结论性”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并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开放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三、民主性原则

不论何种开放性教学,都应该注意实施过程中的民主性原则,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开放性教学实施的效果。不仅要求学生个体在相互协作过程中保持民主,而且教师也应尊重学生,既要成为学生的师,也要努力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友。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获得人格的发展。

开放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开放性学习变单一、被动、封闭的学习为多样、自主、开放的学习,是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军虎;《试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2年第1期;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曾宣伟等编;《开放性语文学习》,浙江教育出版社;

[4]滕卫平;《创新学习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3期;

篇9

一、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那么,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同时,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象,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受目标和内在动机的支配,较少关注外部奖励和他人的评价。他们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追求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潜能。在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们勇于向他人质疑、请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刨造性是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的结果。

笔者在教《记念刘和珍君》、《琵琶行》、《近体诗六首》、《宋词七首》等课文时,都留给学生1至2节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的时间,教者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节课能提出十到二十个问题。问题涉及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作者观点等各个方面。有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互相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研讨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自主性学习与其他任何类型的学习一样,都会涉及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学到了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等。这些基本问题所探讨的实质上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等自主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在学习动机方面,自主性学习的动机往往存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或内在于学生的自我直觉中。学生会通过自己设定目标、对自己的胜任能力进行判断、寻找自我价值感等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语文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在学生语文学习和锻炼活动需要,以及语文参与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在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常常以意向、愿望等形式存在。在学习方法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有时候,这种意识和计划已经熟练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化行为,学生不必思考就能够自如的调动这些学习策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语文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掌握、选择、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在学习时间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有研究者撰文指出,他们用观察法,对20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问题进行了观察、记录、分析与研究,试图了解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与时间安排方面的应用问题,以便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现

现阶段的教育中很多教师对培养学生自主性心存顾虑,认为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时机不成熟。其实,孩子在步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的自主性便更多地体现在自主学习上。他们需要监控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将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整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小学生整体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的头脑中开始出现自己未来发展的蓝图。因而,他们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长大以后干什么?”他们会以某种理想的、脸谱式的职业形象作为自己未来的榜样,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在这一时期,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自克服困难。在这些方面,如果儿童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他们便会形成坚强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独立性加以关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成功。

在良好的自主能力形成后,才会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证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一把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样改变观念及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塑造。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那么,要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怀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的一切,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能热爱教育事业,耐心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课堂上的讨论和提问,还是课下的交流与谈话,教师都应打破传统观念,始终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不要轻易训斥、嘲讽学生,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想说、爱说、抢着说”的环境。

3.尽可能地增加沟通渠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

现,课外也仅仅是个别的教师谈话。这样的沟通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QQ、家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下面笔者重要介绍生活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取更多的知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图、文、像相结合的特点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便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了《普罗米修斯》影视作品,让学生对普罗米修斯这一英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演和示范,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处在被动地位,通过模仿,掌握现成的知识。而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模仿掌握现成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创造活动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几个苹果,然后四人一组练习横切苹果,看怎样才能切出完整的五角星,通过学生的多次尝试与测量,总结出只有在苹果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完整的五角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拦腰切”的理解。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综合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

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