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20-01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大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宜。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规模化经营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经营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当前,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必须把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当前安仁县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
安仁县有耕地面积 42.35万亩,其中水田34.11 万亩,旱土8.24万亩,极具开发潜力的丘岗山地140万亩,其中坡度在15度以下的宜果面积42.9万么。近几年,安仁县把落实中央土地流转政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以及与发达地区相比则相距甚远,据调查统计,全县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为4.6万么,约占耕地、宜果面积的5.97 %,其中水稻规模化种植为11000么(其中种粮大户面积为6000么,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基地为5000么),只占水稻面积3.22 %,烟叶规模化种植面积5100么,占烟叶生产面积1.55万么的32.9%,水果规模化种植面积为2.5万么,占水果生产面积5万么的50%。目前我县农业生产种植规模化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通过耕地承包,推动规模种植。这种形式主要以水田、旱土为主,种植作物多为一年生或一年多生:如水稻、蔬菜、烤烟等,一般不签流转合同,只是随要随收回的口头协议,承包期限多为三年以下,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包或一季一包,且种植规模较小,形成较大规模比较困难。
第二,通过山地租赁,进行集约经营。这种形式主要以荒山、荒地为主,种植作物多为多年生、高效而见效慢的作物:如水果、药材、经济林等,均以合同制形式明确双方责权利,租赁期多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十年以上,且规模较大。
第三,通过企业带动,实行集中经营。这种形式就是农民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最典型的就是我县食用菌生产,企业在自己种菌同时,发动周围的农民共同种菌。企业为菌农提供菌需物质和技术,菌农所需物质包括菌种以及种菌的所有原材料。农民只要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规程种就行,原材料准备和产品销售是企业的事,风险也由企业承担;另一种形式就是公司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最典型的就是我县的生平米业公司,每年与农户签订优质稻生产订单达0.5万亩,由公司提供种子,由农户种植,最后按合同优质优价收购。
二、目前安仁县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集中难。一是农民观念认识还有偏差。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农村不少农户把土地“流转”与“失地”相混同,在他们看来流转即意味着失地,故土地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流转,有的甚至荒了也不给人家种,如全县的旱地、边远水田就出现大片抛荒现象,有的连片达100亩以上,问题特别严重。据东南阳光公司的阳总反映,他想扩大脐橙种植面积,当地农民不但要价高,少数农民甚至百般阻扰,使他扩面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近年来国家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政策,促使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如种1么水稻,国家给予农民各项补贴达110多元,特别是很多地方农民种不种粮,甚至抛荒,均可享受各种补贴,使水田规模化种植更加困难;加之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大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
2.经营发展难。采取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目的,首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目的则是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是扮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角色之一,但据了解,很多企业在发展一定程度后均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难。不仅是东南公司反映扩面难,牌楼乡神州村种粮大户何广南同志他现在承包的土地均是农民弃耕的荒田,他想扩大种植面积,但农民的良田就是不愿意承包给他,他感到非常无赖;二是发展不稳定,订单生产面对千家万户,因市场因素影响,往往履约率最低,市场好的时候,农民不履约,产品不给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如生平米业公司只所以订单生产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就是与分散种植水稻的农民履行合同难;三是面对市场和天气的不稳定因素,规模经营既有规模效益,也有规模风险,如2008年我县百年一遇的罕见冰灾,使东南阳光公司的2000多么脐橙受到重创,造成90%以上脐橙不能挂果,当年损失就达100多万元,使公司元气太伤。
3.发展水平低。我县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还是刚刚起步,政府投入不足,资本进入少,除东南阳光公司起点高、标准高外,其它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农业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排灌、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差,品种、施肥、栽培、植保等农业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机械化程度差。
三、如何促进我县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最近几年,农业徘徊不前,据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一个是因农业效益不高,除去成本和工资所剩无几,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个就是每个农户人平不足1亩地,依靠承包田致富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故多数农民是不靠田但也不离田,以粗放经营代替了昔日的精耕细作。因此,过去的经营体制已经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寻找新的农业经营体制势在必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则应运而生,它又是一次农业革命。如何促进我县农业规模化经营,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政府要制订和规范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引导土地等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分散的土地使用权集中。一种是以市场形式通过拍卖或租赁走向规模化经营,如旱地、荒地、荒山等农民依赖性弱的完全可市场运作,或采取长期租赁经营,期限要在10年以上;一种是以企业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走向规模化,实行“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经营,如水田、旱地、荒地、荒山等均可;一种是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即统一技术标准,农户分散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其它还可采取承包、订单生产等达到规模化经营。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均要积极支持、引导、干预土地流转,保证“自愿、合法、有序、有偿” 流转。二是政府要逐步完善好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土地流转后无后顾之忧。三是政府要大力推行“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接纳农民就业,另外要对失去土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保证社会稳定。
2.多种政策向农业规模化经营倾斜。规模化经营有规模效益也有规模风险,且属微利经营,其中以粮食效益最低。建议政府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企业,除享受国家的各项补贴政策外,对参加农业保险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给予保费补贴或免费投保,以降低农业企业的风险度。对涉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农田、水利、公路等基本建设设施的规划、立项和投资要优先解决。另外有好的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并在技术上给以支持,提高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使产品上档次、创品牌、出效益。并确立优质稻、脐橙、食用菌、优质油菜、优质茶、优质蔬菜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项目,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这些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不断做大做优安仁主导产业项目。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还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一是从区域来说,发达地区、平原地区、人多地少等地方可先行先试先走一步;二是从土地来说,旱地、荒地、荒山、边远地可先推行,而水田则要逐步推行;三是从作物来说,高效、有特色、多年生作物等先搞;四是从经营形式来说,要遵循依法、有序、有偿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以转包、入股、转让、租赁、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流转,逐步探索最佳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集中。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种植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保险模式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业种植产业发展的经济保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种植管理的产业分配结构,本文从种植业专业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探究,推进现代新农村农业种植与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9
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是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化发展,实现新农村的种植产业专业化管理,包括技术管理专业化和种植理念专业化,启动农业保险模式,给予农业种植的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
1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现状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管理的新途径,农业种植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状态,但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局部实施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的管理者对国家实施农村保险制度的实施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保险模式的运行管理体制与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1]。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运行中,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偏差,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
2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
2.1 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速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相关人员对保险模式体制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提高社会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的综合性应用,使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新农村整体农业种植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例如:农村水稻种植,基于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并给予水稻种植农户一定的农业种植补偿,对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之中的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可靠地实施环境。
2.2 保险模式的基本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官管理模式,在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中要加强对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际政策扶植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例如:对农村农业中,实施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与保险金额之间的比例实施层次化管理,加强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法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法律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化。
2.3 保险模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融合
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中的科学应用,促M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相融合。引导新农村保险模式的应用作为新农村农作物的销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例如:政府为了发挥保险模式爱农村种植业中的的作用,采用某农村地区引进新收割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村农作物收割与销售自动化管理,提高农村农作物引入到市场中的销售价值,进一步完善农村种植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4 保险模式运行模式不断完善
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使保险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基本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政府给予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种植资源的综合应用。如:实现农村农业种植技术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实行现代农村种植发展中合理应用政府给予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引导农民在农业种植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性规划;充分应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拓新农村种植业的销售市场,应用国家基于农村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商业化。例如:积极开展社会企业与农村农民签订商品供应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村种植产品的后期销售模式专业化发展,为推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发展新空间。
3 结论
实施农业保险模式,是推进新农村农业种植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引导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篇3
一、永仁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永仁县在广泛调研、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全县87.98万亩的可用土地”的目标,实现年出栏肉牛2.5万头、黑山羊15万只、肉猪20万头、家禽50万只养殖规模,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永仁县规划了高原特色农业“一园十片区”产业示范区建设。
“一园”是指永仁县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按照因地制宜、分片布局、适度集中的原则,依托现有产业规模,选择优势特色品种,建设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
“十片区”包括:
莲宜(莲池、宜就)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林地、土地资源,在莲池、宜就开发种植2万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建设莲池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
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国有林场、集体林地招商引资和万马、永兴干热河谷气候,大力发展高标准芒果示范基地,建设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
莲猛(莲池、猛虎)葡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莲池、猛虎低丘平坝葡萄种植示范片区。
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高海拔山区自然气候,大力种植发展核桃、樱桃、冬桃等干果水果,建设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
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板栗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建设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
沿河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在永定河、羊旧乍河、万马河沿岸大力发展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
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依托现有生猪养殖循环经济,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
黑山羊、生态畜禽养殖加工示范片区。依托草场资源和养殖习惯,在全县建设20个以上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和生态畜禽养殖示范片区。
蚕桑生产示范片区。依托羊旧乍、格红、麦拉山蚕桑专业示范村基地,建设蚕桑生产片区。
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依托高寒山区气候优势,大力种植发展青笋、马铃薯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财政支持现状
(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
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141个,成员4752户。专业大户茁壮成长,2013年末,全县各类种养大户达189户。家庭农场悄然兴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家庭农场4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家。
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永仁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好品种+订单”、“农村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好州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和评审认定工作,争取产业化项目扶持;采取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有品牌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政策及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永仁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制发了考核量化方案,在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定了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按照成熟型、成长型、培植型专业村组三种类型,分类制定财政补助标准。例如,对培植型专业村组新增的特色种植经县级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资金500元,同时积极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采取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三)当前政策的主要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明显扩大。2013年,全县新增板栗、芒果、油橄榄等果蔬和畜牧特色优势产业种养殖面积25415亩,农产品产量14027吨,产值9372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招商明显见效。到成都、海南、广西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入成都恩威等知名企业落户永仁开发农业产业,促进了永仁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猛虎乡为了解决观音岩水电站建设部分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进浙江台州客商到猛虎坪子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等,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工作进行了尝试。
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四难”问题: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导致空巢农户增多,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规范流转难;田块面积账实不符、四至不清,流转面积确认难。
(二)资金筹措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是个硬条件。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招商引资。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感到束手无策,主要是因为信贷融资困难。银行虽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主要是2―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设施配套难。机耕条件差,机耕道的缺失和落后,使得农业机械“进村不下田”,空有一身装备却只能“望田兴叹”。水利条件差,持续干旱及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村水库可供农用水的能力逐年下降,山塘随塘泥累积水层逐年变浅,灌溉渠道受杂草和淤泥影响逐年梗塞,堰坝毁损,导致稻田缺水问题日益凸显。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
(四)服务到位难。保险服务缺位,虽然开展了水稻、油菜、甘蔗、玉米、生猪等种类的农业保险,但是由于保险覆盖面、保险种类、防灾避灾机制和赔付水平的局限,难以形成对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公益性技术服务缺位,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人员断层、经费不足、设施落后、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服务组织又没有及时补充,造成农业技术服务与生产需求不对称。
四、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要按照“维护家庭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思路,创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民可以放心流转土地。探索赋予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由农户将承包地向村委集中,再统一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
(二)创新方式提高融资能力。要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银行要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贷款办法。要创新保险方式,保险机构应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自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优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其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改革农业补贴发放方式,按照“谁种田,谁受益”的原则,变“普惠制”为“特惠制”,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
(三)创新方式保障人才和农技供给。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工作或兼职,其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考核任用等参照在岗农技人员。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建立农业创业基金和创业贴息贷款,对引进大学生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工资和社保补贴。
篇4
关键词:林地;发展经济
1 林下经济的特点
第一,林下种植林业经济是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的产业经济;第二,林下经济是循环经济,它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第三,林下经济是一种高效经济,它是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投资少、产出值高,且见效快、优质、安全、节省劳动力等特点。
2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2.1 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2.2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3 林下经济发展的推广模式
3.1 林菌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3.2 林禽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667m2可投放60~100只。
3.3 林牧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667m2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3.4 林粮模式
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5 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3.6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3.7 林草模式
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
4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要抓好科学的发展规划
发展林下规模经济,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保护生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使林下经济成为绿色、生态林业生产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多渠道地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4.2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林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这项工程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鼓励林地经营者发展林下经济引导种植户发展林下种植,尤其要鼓励规模种植转移到林下。要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种植者和林地经营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互惠互利。
篇5
一、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1、农业方面:2014年发放农资综合补贴资金407891.56元、粮食直补资金41577.42元、发放抗旱资金53120元。
2、林业方面:2014年退耕还林兑现10305.83元,公益林补偿926925.11元。
3、全面完成5个村太阳能安装工作,总计安装太阳能214台。
4、民政方面:发放大病医疗救助59200元,涉及全乡58人;全乡低保户数180户,779人:其中a类9户39人标准每人每月110元,b类171户740人标准每人每月95元;全乡五保人数:30人,标准每人每月260元;8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金30人,标准每人每月50元;全乡残疾人总数129人,重度残疾53人(其中一级16人,二级37人)人,重度残疾护理费发放标准一级每人每月80月,二级每人每月50元。
5、全面完成美诺村和头道村的幸福美丽家园提升改造工作。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民增收。
(一)科学谋划找出路,甜樱桃喜获丰收。乡甜樱桃产业发展前景优良,为做大做强该产业。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与县联乡领导、包乡单位和相关技术部门衔接,年初召开了甜樱桃产业种植发展推进会议,就如何拓展市场,扩大产业发展,提高百姓收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部署。
1、加强对外宣传。县相关部门和专业合作社要做好甜樱桃宣传工作,初步建立网络宣传平台,利用网络对外宣传销售甜樱桃,印制专业合作社名片,积极开展“采摘节”等活动。积极联系眉山力量,拓展眉山水果市场,与眉山百姓开展互动活动,宣传县甜樱桃,搞好销售等服务活动。
2、加强技术指导。经常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送农业科技到田间地头,宣传科学种植技术,现场进行栽植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解决栽植和早期田间管理遇到的实际问题。
3、打造名牌效应。形成特色甜樱桃水果商标品牌,设计出精美、适用、有品位的包装,有效促进特色甜樱桃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产业规范化建设。改变传统种植和销售模式,形成特色甜樱桃种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充分发挥“支部+协会+农户”的作用,分流一部分果农在市场上进行自主销售,尽力减少甜樱桃因季节来临集中上市卖不起价的难题。甜樱桃上市后,鉴于以前交通不畅销售难卖不起价的问题,今年乡、村两级结合实际提前谋划,积极引导县外个体收购商前来收购,个体收购商之间需要相互竞争才能收到,避免了以往几家垄断压价的局面,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
据统计,今年头道村800亩甜樱桃销售约39吨,产值约150余万,全村1000余人人均增加了约1400元收益。
(二)加大宽叶羌活种植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致富。
乡村属典型的高半山地区,出产胡豆、豌豆、洋芋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居住在高半山,由于土地贫瘠,群众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出路,组织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宽叶羌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有效改变了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带领村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开始试种宽叶羌活后,平均每年一亩地能收入十万元左右。
今年,全乡宽叶羌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0余亩,辐射等6个村,年产值达500万元。
(三)结合高山村实际情况,探索推进羊肚菌、松茸人工种植试点工作,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寻找出路。
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县农工办、县科技局相关领导到实地进行指导,并与省农科院沟通和衔接,加强信息合作,分析效益前景,争取做出成效。预计试点种植成功后羊肚菌亩产量可达400斤左右,产值近2.4万元,目前已完成前期基础设施建设。
篇6
近年来,勐简乡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紧紧抓住临沧全力推进南汀河十大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良好机遇,举全乡之力,认真抓好大寨万亩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在要素整合、产业升级、机制创新等方面摸索出一套符合现代园区建设的路子,助推勐简乡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实践;建议
1园区规划情况
利用2a时间,在大寨村建成1个万亩连片生态农业园,总建设面积706.67万m2,形成生态环境优良、路网渠网配套、土地产出率高、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使年667m2均土地产出率达5000元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达50%以上,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地达1333.33m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2园区建设完成情况及效益
2.1园区咖啡+坚果特色产业建设情况
通过两年的努力,园区共完成咖啡+坚果基地种植734.33万m2,完成计划数的103.9%。
2.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共完成水利主管建设12km,灌溉水池建设8个,爱心水窖201口,喷、滴灌建设33.33hm2;完成土地整形734.33hm2,退出低产低效作物526.67hm2;完成油路主干道建设18.6km,机耕路建设66km。
2.3园区建设取得的效益
经济效益:勐简大寨咖啡+坚果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实施后,将使村委会11个村民小组1024户农户4373人受益。734.33万m2的咖啡+澳洲坚果基地平均667m2产咖啡2t,每667m2实现农业产值4000元。坚果平均667m2产量200kg以上,667m2可实现农业产值6000元以上。投产后可实现每年每667m2农业产值达10000万元以上,园区产值达1亿元以上,实现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社会效益:大寨园区产业建设,不仅为大寨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引领示范作用;也带动全乡其他4个村的产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带动林业、畜牧以及各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地推动全乡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效益:项目区通过采取治水改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大力推广咖啡+坚果发展模式,配套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对提高南汀河流域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
3主要措施
3.1理清思路、科学规划
结合园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通过配套建设路网、水利设施、以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突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主导产业优化,淘汰落后产业,重点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大、效益高的生态特色产业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广泛宣传发动,帮助群众算清产业结构调整“明白账”
成立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实加强对高原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领导,加大对园区建设工作的宣传,协同部门和企业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群众算账调结构,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得到提高,为园区建设打好了群众基础[2]。
3.3加强基层实施建设,夯实园区发展基础
坚持以建设“坡地成台、平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田为目标,对园区土地进行全面整治,实现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地达1333.33m2,园区共完成坡改梯建设734.3hm2;以进园主干道通畅、机耕道路通达为目标,共建设完成园区主干道18km、机耕路66km,确保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运输方便快捷。
3.4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推进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协调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支持,确保园区道路、水利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积极与上级科技部门协调联系,组织开展咖啡、坚果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给园区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使园区咖啡、坚果苗木、农用物资供应及时解决。
3.5转变作风,助推园区发展
结合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按照“五个表率”的要求,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把推进生态农业园建设作为落实为民服务清廉要求的生动实践,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地块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带头落实资金、落实项目、推动工程建设,带头落实责任、接受监督,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接受任务不讲条件。
4存在的问题
4.1企业扶持政策兑现不到位
为扶持园区建设,企业向农户承诺:“土地租赁30年,一次性付清租赁费450元/667m2;管护费350元/667m2/年,种植次年经公司验收成活率90%以上给予兑付;无偿扶持咖啡苗330株/667m2;咖啡投产前3a的农药、化肥由公司赊销,交售鲜果后扣回。”但公司因自身资金问题未按合用兑付相关政策。
4.2咖啡初加工厂项目建设滞后
按照勐简乡咖啡种植发展情况,相继将有咖啡鲜果投产,但咖啡初加工厂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导致农户发展咖啡产业的积极性受挫,使群众对发展咖啡产业的信心不足,管理难度增加。
4.3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
群众对产业种植技术掌握的不全面,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科技培训力度不够,使一些种植户不能准确、全面的掌握种植技术,部分村组种植成活率低,抗灾能力弱,加大了返工、补种等的投入。
4.4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
勐简乡农民群众经济基础薄弱,在咖啡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投入资金较大,而群众在发展产业中投入不足,导致产业管理不到位。
4.5园区坡改梯、退蔗补助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
两年来,园区共完成坡改梯面积734.33hm2,完成退蔗面积133.33hm2,共需支付建设资金835.975万元,资金缺口190万元。
5工作建议
5.1加强已种产业的管护
进一步抓好咖啡和坚果的管护工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增派人员,细化责任,确保园区管护工作落到实处,督促咖啡公司配齐配强咖啡管护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咖啡种植管护的技术指导工作,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治和种植户的指导工作,保障肥料等物资的储备发放到位。
5.2继续抓好宣传发动工作
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咖啡产业已得到大部分群众的认可,但仍有部分群众对咖啡产业信心不足,甚至出现“重建轻管”的现象。进一步工作将加强宣传发动工作,努力引导和发挥好群众咖啡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3加快企业粗加工厂建设工作
5.4进一步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园区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加大对园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解决好园区建设的水源和道路交通保障,确保农户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畅。
作者:张治军 单位:云南省耿马县勐简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7
社会实践调查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花椒栽培面积及产量第一大国,但花椒良种选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花椒种植的长期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花椒种植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循坏的过程,其中常见的培育品种主要有大红袍、小红袍、豆椒、白沙椒和青椒等,根据其分类依据的不同,这些品种的叫法也有所不同,反映在科研方面就导致出现了花椒品种杂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花椒良种选育的水平,对于花椒种植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花椒种植,应在社会科技的支撑下,结合花椒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非常关键。
2花椒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我国花椒栽培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多,对于进一步提高花椒丰产栽培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种植过程中,花椒的丰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花椒种植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针对花椒的丰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发现,花椒适合生长于年平气温大于10℃,绝对温度不低于-25℃的温度环境下,且无霜期要超过150d,生长土壤中性至微碱性,排水良好的中小阳坡等。针对花椒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也充分说明,花椒在春季、秋季和雨季均可以进行种植。但在花椒培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根据花椒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进行施肥。其次,安排人员对花椒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的记录,以便可以及时发现花椒生长中出现的病害问题,有效避免病害给花椒产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花椒种植中,必须重视花椒的丰产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花椒种植业的发展。
3花椒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技术
一直以来,花椒的产品都是以原始调味品的形式出现的,花椒加工品目前有花椒粉、花椒精、花椒味素和花椒芽等,但加工量较少。而花椒可以用于治疗动物疾病及有利于人类保护心脏、降血压、抗癌等辅助治疗的功效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花椒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在花椒种植的发展中,其最终必须经历花椒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这样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在花椒种植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重视花椒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外,其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花椒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在先进的花椒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的支撑下,积极做好各项培育工作,确保花椒种植的产量,最终实现花椒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花椒种植及发展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花椒产品开发与加工利用技术,并逐渐进行推广应用非常关键。
4结语
篇8
关键词:DEA烟草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山区;分析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烟叶的种植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较为著名的种植烟叶产地有咸阳等。烟叶在种植的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以及种植技术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烟叶种植需要资源相对丰富的土地,大面积的烟叶种植对于烟叶的生长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烟叶种植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烟叶种植,同时也不能够有效地分配土地以及相关资源等,这样就造成了我国烟草种植发展较为滞后。滞后的种植发展就会严重地影响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我国大多数的烟农收入较低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并且科学地利用先进的技术。现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烟叶种植技术是DEA种植技术,文章通过三个方面来详细地阐述DEA种植技术的应用。第一个方面从DEA种植技术的综合种植效率分析;第二个方面从DEA种植技术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第三个方面从DEA种植技术的每公顷经济收益进行分析。
1 烟叶种植技术中DEA种植方法
文章论述的DEA烟草种植技术通常情况下也称作数据包络种植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我们在种植过程中要利用数模技术中的决策单元实施决策性具体措施,通过数据包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技术主要的针对种植技术的效率提升研发的一种数学分析种植技术方法。我国现阶段这种种植技术主要的实施区域就是山区,在山区大规模的种植烟叶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具有很多的优点,应用这种种植技术不需要对种植产量作提前的预测。这种种植技术能够根据相应的数据进行准确的产量分析。
2 DEA种植技术的主要研究背景
DEA烟叶种植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文章主要选取种植规模在0到5hm2范围内的烟叶种植户进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选中的烟农分为若干单元,研究变量选择以每公顷的烟叶产量为参照。通过三个种植变量的相互变换来进行数模的建立,通过数模技术中的决策单元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在研究过程选择的三种变量分别是:第一个变量是烟叶的种植面积;第二个变量是烟叶的种植需要的人工费用;第三个变量是种植需要的材料费用。
3 DEA种植技术的统计结果
根据相关的DEA种植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大部分烟农种植产量在2hm2到3hm2之间是最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的。因此在我国的烟农种植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这一规模的种植规模,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烟叶种植的生产效率,保障我国烟农的经济收益。
4 对于DEA种植技术应用的几点建议
关于DEA种植技术应用的几点建议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在DEA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烟叶种植规模。第二个方面是在DEA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科学有效组合。第三个方面是在DEA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烟叶种植的管理能力。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分析。
4.1 在DEA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烟叶种植规模
在应用DEA种植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种植农户合理的选择种植规模,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效益。文章上述分析的最佳种植规模就是非常好的规模选择,2hm2到3hm2的烟叶种植规模能够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是此规模的种植能够消耗最小的施工分本以及材料成本。由于2hm2到3hm2的种植规模在管理过程中非常简便,因此这一规模的烟叶种植能够很好地在我国的广大烟民中进行推广和普及。这样规模的烟叶种植能够有效的减少种植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时还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现阶段应用DEA种植技术的区域非常广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2 在DEA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科学有效组合
在我国的种植行业中,生产要素占用的比例非常大。同样在我国的烟叶种植过程中,生产要素也非常的重要。在应用DEA种植技术的过程中要对种植过程中的种植要素有机科学地进行组合。这样做主要有两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能够有效的提升烟叶种植的劳动效率;第二个优点是能够有效的提升种植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在应用DEA种植技术进行烟叶种植时,要对生产要素的组合问题格外重视。
4.3 在DEA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烟叶种植的管理能力
在应用DEA种植技术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烟叶种植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能力。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提升种植生产效率。烟叶种植在过程上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种植阶段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分配生产要素,因此在烟叶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好地进行种植管理工作。对于生产规模较小的烟农来讲,提升种植过程中的烟草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DEA种植技术的优点,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5 我国烟叶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
关于我国烟叶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及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烟苗控制。第二个方面是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中耕培土。第三个方面是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打顶除牙。第四个方面是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水分管理。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阐述。
5.1 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烟苗控制
烟苗移栽完成之后,为保障在日后生长过程中的成活率以及生长质量,还要采用相应的田间技术对烟苗进行控制[3]。要及时对烟田进行管理与检查,发现露苗现象要及时补充完整,确保不浪费土地资源,保障烟草生产产量。
5.2 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中耕培土
为确保烟草的健康成长,一般要在其生长过程中进行2到3次的中耕,以疏松土壤、去除杂草、减少寄生虫含量。第一次中耕可选在移栽过后的7到10天之间进行,此时要对土壤浅锄,不翻土,不盖苗。第二次中耕可选在移栽后的15到20天之间进行,此时可以加深耕锄深度至7厘米处,并将烟苗周围杂草去除,确保其养分的供给。
5.3 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打顶除牙
种植人员要随时对烟草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在适当时机就对其作出打除顶芽处理,促进烟苗可以吸取到足够的养分生长。
5.4 在田间烟草田间管理过程中水分管理
水分的及时补充对烟草的生长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对田间水分进行管理。通常来讲,烟草在生长的前期与后期对水分的需求量最少,因此应在中期集中补充水分。
参考文献
[1]张卫鹏,郑志安,王刚,等.烟草田间作业机械评价模型的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5,S1:102-109.
[2]陶健,申国明,徐宜民,等.遥感在烟草种植监测及管理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2015,2:111-116.
篇9
[关键词] 农作物 常见病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7-01
一、水稻白叶枯病
这种病症的主要表现就是黄白色波纹状的病斑,出现的部分是病叶边缘。从既往农业生产的经验来看,这种病状经常出现在温度25~30℃之时,一些情况会使病害更容易发生,具体如下:其一,多雨和日照不充裕;其二,大水浸灌、串灌;其二,氮肥的施用不及时等。针对上述的状况,可以采取如下防治对策:其一,选择抗病品种;其二,培育无病秧,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菌源进行控制;其三,防止种子传病,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浸种的方式,选用80%抗菌剂“402”2000倍液;其四,化学药剂防治,实际的药剂使用包括多种,不但可以选用20%叶枯宁、25%叶枯灵,还可以选用20%龙克菌、10%叶枯净,药剂的使用方式为稀释喷雾。
二、水稻稻曲病
这种病症和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稻曲病菌发育比较适合的温度在24~32℃,其中最理想的温度为26~28℃,如果温度超过了其生长所需的温度,在34℃以上的话,就会抑制其生长。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稻曲病的出现和水稻的品种也有一定的联系,晚熟的水稻品种是比较容易发病的。这种水稻虽然具有穗大、秆矮、叶片宽等特点,但是一般采取密植的方式,耐肥抗倒伏,也正是因为这样,其存在较高的稻曲病发生几率。针对如上的状况,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是最为关键的防治措施,也可以栽培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种,在这方面有优势的种子有特优175,中浙优1号等。
三、玉米黑粉病
瘤状黑粉苞是这种病症的主要表现,在发病初期和后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症状,分别为白色、黑色粉末。这种病症发生,多在低温、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为了对这种病害予以防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种植抗病品种;其二,加强栽培管理,要减少耕作机械的损伤,对水稻进行合理密植,在氮肥的施用上要适量;其三,减少菌源,为种子杀菌;其四,化学药剂防治,总的来说,药剂防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出苗前、动苗时、出瘤前分别喷洒50%克菌丹200倍液、750~1000倍液喷雾、15%的三唑酮。
四、水稻稻瘟病
灰至褐色的病斑是这种病的主要症状,其分别生长于不同的生育期,形状上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为圆形,另一种为梭形。在诸多部位都可能发生这些正装,不但包括苗瘟、节瘟、谷粒瘟,还包括叶瘟、穗茎瘟等。这种病害的出现的原因包括诸多方面,不但包括气候高温高湿、追肥过晚,还包括氮肥施用过多、磷肥缺乏等。针对如上的状况,可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其一,选用抗病品种;其二,减少初侵染来源;其三,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施肥浇水的科学性;其四,运用化学药剂防治,可以选用的药剂分为多种,不但可以选用75%三环唑、50%异稻瘟净,还包括4%富士一号、40%克瘟散。
五、水稻纹枯病
在水稻整个发育期,纹枯病都存在发生的可能,其中两个时期的危害最为严重,一个时期是分蘖期,另一个时期是抽穗期。最容易发病的主要包括两个部位,一个部位是叶鞘,另一个部位是叶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病害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菌核,另一种是云纹状病斑。在叶鞘发病初期,小斑点会出现在与水面接近部位,颜色为暗绿色,并不存在清晰的边缘,且呈现出水渍状,随着病害的蔓延与发展,逐渐变为椭圆形或者云纹状。对于这种病害,主要可以采取如下两种防治措施:其一,选用抗病品种,当前比较好的种子有Ⅱ优084、红莲优6号、丰两优香1号等;其二,及时打捞菌核,烧毁或者深埋土中,减少当年菌源,减少和降低纹枯病的发生。
六、玉米大斑病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这种病害都会出现,其中中后期是最为常见的阶段。这种病害的主要侵害部位是叶片,叶鞘和苞叶也有可能被伤害。这种病害的发生部分一般先是植株底部叶片,之后再蔓延至上部,当然植株中上部叶片也有可能成为发病的初始部位。大型梭状的病斑,是这种病害的主要特征,主要作用于叶片,一般长5~10 cm,宽1 cm。长15~20 cm,宽2~3 cm的情况也能够达到,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的颜色也会发生,由青灰色变成黄褐色,然而碍于品种抗病性的差异,病斑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这不但包括病斑的大小、颜色,还包括病斑的形状等。药剂防治是比较常用的手段,防治要及时,经常用到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等。
七、玉米弯孢叶斑病
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是这种病害的主要病症,一般来说病斑可以达到2 mm,出现褐色边缘。总的来看,这种病害发生存在一些条件,不但包括高温、低洼积水,还包括高湿、连作地等。针对如上的病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其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其二,是建立无病留种田;其三,加强栽培管理;其四,化学药剂防治,比较常用的有75%百菌清等。
八、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六大农作物常见病害,在对其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对农业种植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利,刘鹏,徐根娣,蔡妙珍.黄瓜主要病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07(01).
[2]曹静,夏秀红.月季常见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03).
篇10
关键词 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4-01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由27名农机手出资300万元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粮食生产,不断探索创新,现已发展成集种植、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粮食银行、农机植保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336名,固定资产达1 320万元,入股土地200.0 hm2,流转土地133.3 hm2,托管土地逾800.0 hm2,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3 000多农户。2014年,夏粮平均单产达到10 125 kg/hm2,秋季虽遭受63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玉米平均单产仍达到9 075 kg/hm2,合作社全年总盈利达405万元,现将该合作社发展经验总结如下。
1 依法管理,规范运作,确保社员受益
在农业部门指导下,合作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了章程、盈余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员培训制度等,实施民主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使章程、制度成为规范、约束合作社全体社员的行为法则。设立了办公室、后勤部、财务部、业务部4个管理部门,并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机械耕作队、收割队、科技队、田管队、抗旱防汛队5个专业工作队。在合作社理事会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与各工作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开展工作。每年聘请农业专家为社员授课,加强培训,使社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合作社把当年盈利的15%提取盈余公积,可分配盈余的60%按交易额、40%按股金比例返还给社员,让社员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感到合作社就是自己的家。
2 创新发展,服务农民,促进社员增收
合作社流转和入股的333.3 hm2连片耕地,依托商水县高标准粮田建设,建成了标准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积极与河南省农科院联系,签订长期订单农业,按照高于市场价0.3元/kg的价格,统一销售优质小麦、大豆、玉米,切实增加了社员的收入。为节约开支,合作社采取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的方式,所有农资价格均低于市场价的20%~40%,同时还减少了购买假劣农资的风险[1]。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使一大批农民走出农田,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家务农的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经营管理粗放,产出效益较低,但又受传统思想影响,恋地情节较重,不想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耕种。针对这种情况,2010年,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土地全托管”有偿服务模式,整村推进、连片经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全程机械化管理,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使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种植新技术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了粮食增产[2],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合作社托管后的小麦、大豆生产成本,由原来的8 100、5 100元/hm2降低至5 700、3 450元/hm2,节约成本2 400、1 650元/hm2。如遇到发生自然灾害的年景,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服务收入200万元左右,可以弥补流转和入股的333.3 hm2粮食减产造成的损失,有效保护了社员的利益。
2010年,商水县许寨村三组某村民因家中没有多余的地方囤积粮食,把2 t余留的粮食堆积在屋檐下,待粮价上涨时再销售。8月准备出售时发现小麦全都霉变,给自家造成了很大损失。合作社召开理事会商议研究,决定在原有500 m2粮仓的基础上,又新建粮仓1 000 m2,发展“粮食储蓄”服务。即农户将粮食存入合作社,不仅让农户安全放心,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户晒粮、保管和占地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农户粮价波动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将这种服务称为 “粮食银行”。粮食银行采取市场化运作,采用一户一本的存粮凭证方式,存粮本进行了统一数字编号,并加盖合作社公章。农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可随时提取粮食、折现,并按双方约定享受存粮增值。主要有3种存取模式:一是存户要粮款,按照当时的价格,直接支付现钱。二是存户暂时不领粮款,存在粮食银行,每月支付存户利息,比银行普通存款收益高。三是存户不要粮款,也不要利息,粮食存放在粮食银行,粮食银行不收保管费,卖出时双方按比例对增值部分分红。如2014年6月农户将小麦存进粮食银行,当时价格是2.36元/kg,2015年5月以2.56元/kg销售,按小麦产量7 500 kg/hm2计算,农户通过分红,可增收1 050元/hm2。
3 注重服务质量,提升发展空间
合作社成立以后,在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吸引农民土地入社,推进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同时不断完善机耕、机种、机收及“一喷三防”统一服务标准,确保服务及时、到位,使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断增高,入社社员数量和经营土地面积大幅增加。2012年底,合作社根据需要,通过整合成员的农机车辆,成立了机耕队、机收队和植保机防队,在保证为成员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跨区作业信息网,实行统一订单作业,使有限的机械资源创造出超常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农户和合作社“双赢”。2013年“三夏”时节,合作社组织40多位社员,先后到湖北、河南、山东等地跨区作业,面积达0.67万hm2,每台农机纯利润达4万元以上。
4 拉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看到农村尚有很多地方可以大有作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也给了合作社大显身手的机会。除采取租赁的方式承包农户土地集中经营外,对有的农户,比如家中有留守老人,没能力种地又不想把地租给别人,就采取托管方式帮助他们经营土地。对托管的土地,按照“六统一”办法,合作社只收取低于市场10%的耕、种、收、农资、管理等费用,产出的粮食归农户所有。通过土地托管,农户的投资减少,土地的产出增加(据测算,托管的土地产量要比农户自己种植平均高出15%以上),农民种地省心了,因此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可[3-4]。截至目前,合作社已从以单纯的农作物种植发展为集种植、养殖、农机+农艺服务、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土地托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与合作社的经济双赢。
在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员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对今后的发展更坚定了信心和决心。通过合作社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成立了以粮食为主题的合作社联合社,抱团发展,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5 参考文献
[1] 舒畅,饶喜.推动我省农民种植合作社发展驶入快车道[J].江西农业,2014(1):28-29.
[2] 侯军明.发展冬桃合作社 造福鲁南乡里:记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小北径村冬桃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曾现伍[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3(3):58-59.
- 上一篇:企业管理的知识
- 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