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的知识

篇1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如何增加生产,加快流通和销售。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代替了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其重点是知识的有效开发、共享与培训。一言以蔽之,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管理的核心。

1 企业生产方式的崭新变化。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知识和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许多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一系列发展方向。

2 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原有市场的界限,企业无论大小,只需花费极低的成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自己的全球贸易网,成为市场全球化的跨国企业。只有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目标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使供求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顾客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要求利用互联网迅速地通知给供给商,而企业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顾客的市场反馈。顾客不再仅仅是对象或目标,而是参与者和控制者,成为企业的合作者。

3 企业组织和运行形式的变化。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4 知识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及网络平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新趋势及管理新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商务平台收集及处理更多来自于企业外部及内部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完善企业内部数据库及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始终与目标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提供给企业更具竞争力的资源。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1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2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3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4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5 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当前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来衡量中国企业的现状。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它对管理的要求就是反应更为迅速,决策更加果断,组织更加简化,效率空前提高。反观中国企业整体水平确实难以达到这种高标准和严要求,就像现代儿童吃了某些不负责任的保健品,开始生理上的早熟,也像现代很多青年得高血压、糠尿病、心肌梗塞,甚至脑供血不足等这些老年常见病一样。中国企业目前的一个主要病症可归纳为“小企业得大企业病”。这些企业有上亿或几十亿的资产规模,国内可称大,但相对世界500强却是绝对的小企业。这些相对大但又绝对小的企业,在形式上极愿“摆谱”。他们非常擅长按照政府机构的那一套来设置机构,管理企业。

(二)商品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工业经济时代,商品除农产品、工业品外,还拓展到一些服务领域,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的外延进一步拓展,知识、服务、信息、技术、时间都成为主要商品,也就是说与知识相关的无形商品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对象。同时,由于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商品出现高附加值化和无重量化倾向,有形商品的内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人力资源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制度不断创新。

在物质资本占主要地位的工业化时代,决定商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企业拥有的资金,即物质资本。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越雄厚,它的发展就越有优势。这时的企业观是“股东至上主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一方面,由于商誉、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介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信息系统技术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竞争力。人力资本地位的变迁决定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是专属于股东,而是属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而必须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这是知识经济带来企业制度的创新。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新思维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各企业逐步向知识型企业转化。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社会知识存量的急剧变动使得知识和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创新活动逐渐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日常活动。为了追求专业化分工利益和节省交易费用,专门从事创新活动的个体将从普通劳动者中分离出来。这样,在知识型企业中就存在四类参与者:生产者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经营者决定如何生产;而创新者则成为企业增量知识的创新者并决定生产方向;资本所有者筹集资金。在知识型企业中,经营职能和管理职能已经发生了分离,创新者成为知识型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者,他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方向;而传统意义上的经营者已经蜕变为单纯的管理者,他仅仅负责组织企业的生产和监督生产工人。

(二)知识经济有效地推动企业制度创新。

1.促进排他性制度的转变

在传统工业经济中,受地域、行业的限制,企业的市场角色相对单一,决定了同行业、同地域企业利益取向趋于一致,企业制度的疆界扩大到企业所在的行业、所处的国家和经济区域,企业间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竞争压力不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地区经济、国家经济都被纳人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的市场角色呈现多元化,利益取向呈现多样化,强大的竞争压力使企业对新的制度安排存在着较高的收益预期,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均衡和利益格局被打破。

2.促进企业内部制度安排更趋合理

第一,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改变了工业经济中形成的垂直一体化的内部治理结构,“委托--”关系摒弃了多余层次而呈现灵活多样,且责权利更加明确;第二,知识作为资本、权益和分配要素被纳入企业资本结构、产权体系和利益格局,使企业风险机制根据知识经济的现实进一步完善;第三,企业越来越重视制度长远的发展战略,实行战略管理,并依据智能化的政策支持系统制定战略措施,以及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战略的绩效进行评价。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有力措施--产学研合作。

1.增值冲动

增值冲动也就是对利润的追求,是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之源。而利润的产生源于不确定性。知识经济的发育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形态的深刻变革过程,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非稳定状态而具有明显的“动态经济”特征,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并异常活跃,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机遇。因此,从理论上看,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有动力之源,而且,不确定性越大或者变革越深刻的地方,越易产生创新,同时也是产学研合作动力最强之处。

2.规模效应

产学研合作涉及较多的是技术向垂直方向的扩散,即技术成果从基础科学研究部门向应用科学研究究部门进而向工业生产部门的转移。由于专有资源的长期积累,使产学研各方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优势,而进入另一领域时则显示了其弱势,相互合作,便可以扬长避短,节约交易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资源有效配置产生的“剩余价值”。

3.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措施

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支配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企业对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视,企业界开始大力推行知识管理。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和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需求在增强,知识被证明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关注与重视,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知识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为了实现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知识员工和客户)的渴望与尊重,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知识管理的实现还要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传统的管理手段,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业知识的价值。而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那么,传统的信息管理等手段也能达到目的。可见,知识管理带来的是一场管理思想的革命,是一场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而不是管理手段的变化。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理念体现在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所有的传统业务流程管理当中,但并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原有的业务管理流程,即使是信息管理这样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作内容。

二、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形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企业模式和劳动形式,因此,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一个部门或生产车间已经有过的教训、经验或新技术,无法在其他部门得到普及和推广。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使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方便的查询和发掘已经拥有的知识,通过将已经拥有的知识用到新工艺或新流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

2.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现代的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不可预知的事件越来越多。对此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协助企业感知微弱的商业信号,并按要求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对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反应,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

3.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在科技高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显著缩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创新往往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设法将其在各国的员工组织在一起,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讨论和研究,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4.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具有新知识和创造力的员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成功的知识管理将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

三、企业管理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发挥企业高管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更新观念。社会的变革,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实施知识管理,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只有通过宣传、学习和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而观念的更新,要依靠积极参加变革与变革过程中的学习。

其次,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发挥在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指导和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一是企业高管应该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且正确的方向。二是企业高管应该精通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能够具体指导员工,促进他们有效地收集、应用、交流和创造知识。三是企业高管必须受到员工信任,具备高度的协调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相互依赖的环境。使企业管理的本质对资源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2.打造学习型组织,创造组织文化基础

在学习型企业中,全体员工应全心身地终身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知识,员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引导员工的系统学习,使员工能够系统地学习、思考,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强调对环境的认同,不断认识到外界的变化,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从而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自身的行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实际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如: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等。因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向外界学习,因为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学习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要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除了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还善于从竞争对手、本行业或 其他行业优秀企业等各种途径学习。

3.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员工培训机制,提倡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尽可能让每个员工在其职业生涯中,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和素质。而且学习培训要定位准确,因岗有别,注重效果,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使企业和员工都有一种学习的应激力。

要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技术及工具,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然而技术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要把它作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和流动的辅助手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需要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及平台。

4.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一定要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决不搞“一阵风”和形式主义;同时,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知识管理的实施也是各具特色,即使是国内企业的成功经验,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的经验也不能简单地拿来硬套,也要认真的学习、研究别人成功经验的精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

5.加强评估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必须有一种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的机制,通过评估和反馈来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保证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为客观评价知识管理开展的成效,有必要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开展多方面的绩效评估。此外,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性管理体系,每一个环节的严格合理的绩效评估,将不断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完善,并使其不断发现并推广使用最佳知识管理实践。

四、结语

知识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知识管理的实施也不是单一的管理变革过程,而是牵涉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整个系统,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管理的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陈跃飞: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

[2]赵 亮: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以同仁堂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

篇4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总体资源和经营活动框架等进行适当的整合,以支撑企业运行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会根据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运行状况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变动,不同的企业都有着各自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日本和美国管理模式是目前公认的两种企业管理模式。日本管理模式强调以集体主义为特征,注重对人际关系、集体利益等方面的管理。美国管理模式以强调个人能力和法制管理为特征,与日本管理模式相比,美国管理模式更注重在制度、规范和条例管理等方面。

 

但是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需求。也就是说,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向现代化迈进,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欲求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指企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采用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手段的管理方式,使企业管理水平达到与当今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平,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控制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促使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转化的动力因素,企业管理模式最终是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适应。随着企业管理现代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因此,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迫在眉睫。所以,根据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不同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选择、结合和创新,对于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非常必要。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选择——以激励约束为核心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

 

企业现代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相结合所孕育出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企业发展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不可预料的挑战。然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的高低跟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

 

本文主要阐述以激励约束为核心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向现代化的转化。

 

(一)以激励约束为核心的企业现代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原则

 

激励是指从管理者的利益出发,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管理者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促使管理者更加好的为企业服务。约束是指结合企业的规章制度,运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对管理者的不当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激励与约束是企业现代管理机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激励与约束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此消彼长,激励过度就会导致约束作用的不足,而约束过度也会导致激励作用的失效。

 

(二)以激励约束为核心的企业现代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过程

 

1、明确企业现代管理运行机制的目标

 

第一,解决目前企业内部出现的“激励不够”与“制衡不足”等问题,优化企业管理机制以及法人治理结构,让员工在激励与约束的相互作用中,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以企业经营者以及管理者的能力与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

 

第三,为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必须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范,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2、建立合适的薪酬体系

 

合适的薪酬体系是维系企业稳定且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与企业员工是否全心全意的为公司做事和服务的关键因素。所以,以激励和约束为核心的企业现代管理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建立合适的薪酬体系,做好薪酬水平定位、职位分析、薪酬调查以及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为员工的工作质量,同时也确保了薪酬体系的公平。

 

3、完善员工的任用与考核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人员考核制度。完善的人员考核制度是现代化人员管理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管理人员市场竞争意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现代管理带来的市场挑战。其次,制定明确的工作规章细则,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同时,针对表现比较好的员工要及时给予适当的激励,对在工作中行为不当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约束。

 

综上所述,通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有效结合,以激励为核心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最终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篇5

关键词:时 动静有时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33-02

《管子》是稷下学者治学、议政和学术交流的产物,是一部辅佐封建君主强国称霸的治国理论集,① 包含大量经世致用的管理思想。它在总结天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务时”管理原则,即时治观,是其管理思想中极富特色的内容之一。

一、《管子》所言之“时”

对于什么是时,《管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探究其文本可以发现:《管子》对时的议论是围绕着天展开的,它所谓的时就是天时,是自然之天的特有属性和表现方式。

1.时表现出天的特征。首先,天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天不一时”(《宙合》),时是它的外在表现。《乘马》篇中“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也描述了时作为“天之道”的运动特性。其次,虽然天不断地变化,但又有恒常不变的运动法则,即“天不变其常”,并表现为“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形势解》)。就是说,天在空间上覆盖万物,在样貌上有日月、星辰等天象,而时间上则有寒暑、日夜等运动变化。可见,时是天的恒常性与变易性的统一。最后,时对于万物具有生养作用,“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死消长。

2.时具有多种形态。《宙合》篇曰:“岁有春夏秋冬,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这清楚说明时是天的运行变化的外在表现,有春、夏、秋、冬四种时令形态,有朝暮、晨昏之分的时辰形态,也有岁、月、日、夜之分的时光形态。在《侈靡》篇中则记载有“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的提法,又指出了时有着古、今之别的时代形态。

3.时具有德性。时总是呈现出恒定的四季变化,周而复始,故《管子》相信时具有诚信等德性。如《四时》篇中“四时曰正”,指出时的德性为“正”,即不偏不倚。又有《任法》篇中“如四时之信”,将时的德性归结于“信”,即真诚而不虚伪。

二、以时治国

四时生养万物,人无法摆脱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因此人“动静必因于时”,一切行为都要随着时间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管子》将时间规律与国家政事相结合,倡导务时而治的治国方略。

1.务时以寄政。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主要产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故时政是华夏农耕文明中一个重要的管理范畴,《管子》时治观也正是通过这一概念首先得以体现的。《四时》篇说:“圣人务时而寄政焉……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而兵甲强。”君主必须以“务时”为施政纲领,遵循时间规律,合理地安排政事,才能保证农业的顺利生产,实现富国强兵的为政目标。

“彼民非谷不食”(《八观》),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粮食的需求。故“地者,政之本也”(《乘马》),保障农业生产,储备足够的粮食就成为了为政者首要的的任务。而“地之生财有时”,农作物只有在土地和天时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够得以生长。故《轻重乙》篇曰:“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古代封建君主施政,归根结底就是“地政”,就是要按照四季不同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农业的行政管理,为农民办实事,利民兴农,促进农业发展。

2.时动以富国。虽然人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但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被动无能的。《山权数》篇指出,“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人有着摆脱自然束缚的能动力量,并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生产力。《小问》篇道:“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国家的财富需要依靠人民的劳动去创造,关键则在于按照时间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为此,《管子》提出了“四时教令”的政治管理举措,将天地、阴阳所遵循的规律与政治时事相联系,要求君主根据“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的自然规律,在四季分别实施不同政令,引导人民合理生产。倘若人顺天而为,不失天道,就能收到“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的成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积累国家财富。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下,商业活动与农业活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多是农产品的生产与交换,农业生产的安排和农产品的丰歉直接影响着商业活动。这就决定了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也必须重视观察四时之变、顺时而为,而时治观也就被运用到了工商业的管理之中。《小匡》篇有言:“观凶饥,审国变,察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意即经商者要观察不同地区农产品的生产情况,掌握农产品的供需情况,恰当定价,保证商品销售。再加上,“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时是一个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理论范畴,就每一个时点而言,它是转瞬即逝的。对于从商者而言,必须“精时”,珍惜时间,抓紧生产。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产品储备不足的尴尬局面。

3.据时以法治。法律是人的行为准绳,“凡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版法解》)。没有了法律,人民就不明白如何作为。《管子》认为实行依法治国,使法制如同天常地则一般在社会中成为一种常规,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时在法治中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因时立法”,即法律应当与时变,符合变化的社会现实。《正世》篇曰:“故其立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强调了立法时不能一味教条地照搬以往已有的法律,也不能死守现有的法律,而是应该立足于现时来制定法律。另一方面,它要求法治应当“如四时之忒,如星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正世》)就是说,法律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而执法应当公正严明,这是法治应有之义。如果法律朝令夕改,而执法不公,只会令法制混乱无常,失去实际效用。

三、时治观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管子》时治观将天地、自然视为人的价值本位,以“法天”、“顺时”作为人的处事原则,发挥人的能动力量。实质上是在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不仅体现了实事求是、务实创新的管理精神,还树立了人的时间观念,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值得企业管理者借鉴。

1.深化管理创新意识。《管子》认为,圣人的共性在于他们实事求是,并且深谙于“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管理之道,正所谓:“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正世》)而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伴随着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现时形势的变化作出改革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再也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管理制度,应当因时立法,尊重事实,制定符合现实需要和企业自身发展道路的管理制度及理论;应当重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提高管理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也不能再像计划体制下那样采取简单、机械的管理模式,应当建立多样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创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方式,带动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能动性。

2.提高企业生产效能。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想要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能够顺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偏好。时治观要求企业秉持务时理念,洞察市场变化,研发、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全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再者,任何企业想要率先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建立其产品的优势。时治观提醒企业管理者要注意企业生产的时效性,善于把握时机;促进企业管理者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和企业竞争力。这些对于经营带有季节性商品的企业尤为重要,否则只会错失有限的销售时机,导致经营失败。

3.提升管理者道德素养。天地四时生养万物而没有偏私,具有公正无私的至高品德,依靠天地自然而生的人类应当“法天合德”,将天地自然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故《管子》要求人“参于日月,伍于四时”(《版法解》),效法天地之则,培养“无私覆”、“无私载”的奉献精神,做到“若天然”、“若地然”,正确处理公私关系,“象地无亲”。因而,《管子》时治观还蕴涵着一定的道德内涵。用现代眼光看,它提倡的是管理行为的公正公平性和管理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有利于规范管理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企业环境,保障竞争机制的顺利运行,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和热情;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创建和谐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努力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德治企,推动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一言以蔽之,当前中国企业管理者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务时创新精神,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管理效率。更要以公正无私、诚信正直作为衡量企业全面发展的道德尺度,推动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时为宝,以正为仪”,正是《管子》时治观对有效管理作出的最佳总结。

参考文献:

[1]关锋.管仲哲学思想研究(摘录)[G]//十家论管.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2]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物业企业 知识管理 对策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业主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给物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物业企业而言,其服务对象就是业主,整个服务过程是一个物业企业与业主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动态过程。物业企业要想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需求。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机制,不仅能够帮助物业企业获取有关业主需求的信息、固化企业实践所得的经验,而且还能够帮助企业为业主提供更多的客户体验和价值感受,同时还能改善和提高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1.知识。

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世界银行在《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用于生产中的有意义的信息。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它的管理要比对其他有形资产的管理难度更大,因而要对知识的特殊性进行正确的认识:

(1)知识产生并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知识的运作要以人为主导,并且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但隐性知识容易造成垄断;

(3)知识的效用不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而减少。

2.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最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知识的传递、共享和积累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物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新经济形态下,市场竞争激烈,业主新需求不断涌现,知识成为物业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资源。知识的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了物业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物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对物业企业而言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物业企业有效识别市场变化和业主需求。

知识管理是以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基础的,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物业企业获取市场变化和业主需求的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加以过滤、整理与分析,变成便于在企业成员可以进行传递和共享的知识。物业企业可利用这些知识来制定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或者是进行服务提升和创新来满足业主的需求。

2.实施知识管理可以避免因人员流动而造成的管理经验或服务技能的流失。

在物业企业中资深的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的流动对物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较大,这些人员所掌握的管理经验或服务技能是物业企业的隐性知识,也是物业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物业企业不能有效地将这些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将会给物业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在物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管理经验或服务技能的流失。

3.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促进物业企业的内部沟通。

政府对物业行业实施指导价政策,这就决定了物业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获得经济利益,规模化发展成为了物业企业的最佳选择,然而规模化发展就会导致物业企业内部不畅。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分散的职能部门、物业管理项目及组织成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破了部门或地域的限制,是的内部沟通更加密切。此外,内部的密切沟通又为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会是物业企业的知识存量增加。

三、物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1.从战略上重视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物业企业高层领导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知识管理实施的成败。物业企业要充分认识知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将知识作为企业关键资产来进行管理,应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战略选择。物业企业应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人、财、物的有力保障,要将目光放在知识管理的远期效用上,而不是近期的成本投入上。此外,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管理与有形资产的管理不同,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知识的固化工作。

2.在企业内部营造起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

在物业企业内部要树立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理解知识的本质与重要性,确立知识管理人人有责的价值观,并营造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物业企业内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物业企业员工接受知识管理,改变物业企业员工的主要意愿,使其愿意将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也会使得缺乏知识的员工加强知识的学习。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知识交流与合作。

物业企业要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建立起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设立起知识管理部门专门从事知识管理工作,同时知识管理工作还应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类,并通过培训使对企业有用的知识得以推广和应用,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功效。知识的交流与合作会为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知识创新会为业主带来新的服务体验,会为物业企业赢得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的市场应变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创新。

根据知识管理的需求,物业企业应当不断完善企业现有的激励机制,在绩效考评体系内融入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合作及知识创新等指标。这样的激励机制不仅会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还会增加显性化知识的存量,提升了物业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此外,这种机制还会加速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为物业企业赢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5.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知识管理平台。

一些大中型物业企业管理项目遍布各地,这给物业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共享、学习等提出了挑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为知识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也是物业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物业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起知识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加强内部的联系与交流,便于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员工及时汲取企业固化后的知识,并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对业主的服务上或应对市场竞争上。值得注意的是,物业企业搭建起来的知识管理平台不能只限于内部使用,还应增加与业主的交互功能,这样会将物业企业与业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有助于物业企业及时掌握业主的需求以及业主对服务的期望。

6.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知识联盟。

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物业企业在进行内部知识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促进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交流,通过对比可以找出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还可以将其他企业的优势通过知识加工转化为本企业可以学习和运用的知识,最终改善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与服务互补商进行合作,如与房地产开发商、设施设备维保服务供应商、清洁设备供应商等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拓展物业企业的服务领域和经营思路。可见,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知识联盟,可以发挥出协同效应,促进物业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利.物业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探索[J].中国物业管理,2008(5):36-37.

[2]高珂强.物业服务企业知识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2):81-85.

[3]王希杰,李秀敏.网络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相关问题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16-17.

[4]徐漪.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206-208.

篇7

关键词: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家族成员专业化 零家族成员

一、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动因

企业走上专业化管理主要出于事业上的需要,即由于企业本身规模扩大、业务繁杂、竞争激烈、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等原因,驱使企业不得不采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郭美芳、杨静钰,1999)。由美国铁路从家族制企业转变为社会化企业这个变迁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规模扩大和技术难题提出的管理要求的提高,是引起家族制企业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钱德勒,1987)。美国家族制企业的变革是如此,综观华人家族制企业的发展轨迹,存在普遍性的管理专业化一般动因,即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是市场竞争激化、管理理念变迁和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一)企业规模扩张―――基本驱动力

家族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张,必然带来管理事务数量和难度的增加,管理专业化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半径加长的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得突出,这时如果继续沿用家族管理模式,便容易导致高昂的“监督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半径越长,管理专业化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是家族管理下高昂的“绝对成本”所驱动的。

(二)决策失误频繁―――重要孵化力

随着企业规模扩张、管理半径延长、经营领域拓宽,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融资等方面,均超出了家长本人和家族成员所拥有的经验积淀和知识准备。决策独断性使得企业内部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压制职工创新意识;决策集权性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不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由此造成的决策失误是一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决策经验性完全依靠过去的经验和感性认识作决策,缺乏全面地系统论证,很难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三)融资需求增加―――必然变革力

就单一的家族来讲,资金的积累与借贷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家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雄厚的资金是坚实的后盾,因此,向公众集资成了家族企业扩大规模的有效手段,如股权制的实行、企业集团化的盛行。出于融资的原因,家族制企业吸引了外部的投资者,股权向非家族成员开放,成为家族控制的公众公司。虽然家庭仍旧在所有权、同时也会在经营管理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改变了家族式的企业控管体制,采取资产委托制,将经营权和部分控制权交予职业经理人。

(四)人才结构失衡―――直接诱致力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化,企业内外部需要管理协调的层次越来越多,诸如企业战略、组织设置、员工价值标准、思想工作等问题接踵而来,而大多数家族成员本身无法胜任专业化管理工作。然而,由于家族企业成员及后代接受教育的程度、参与培训的机会、工作经验、加入家族企业的动力等原因造成家族管理人才并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由于家族企业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同辈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不同年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习惯等,客观上使得任用专家化的管理人员,建立专业化经理班子、适度的授权体系和实施制度化决策成为必

二、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模式

从纯粹的家族化管理到高度专业化管理之间是一个渐进的连续分布流,存在大量的中间形态或模型,它们并不拘泥于是否引进职业经理人、引进多少职业经理人或是否建立董事会等,根本的则是企业的管理岗位是否由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和训练并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担任,从而实现管理人员的专家化、企业制度的规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进程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只是不同企业、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化水平有所高低。在此,我们以人员的专家化、企业制度的规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作为三环模式图的构成要素,试图给出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操作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相互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三环模式图中的每个区都有多种管理专业化路径,本文每种路径的概括都以相对比较的显著性符合为依据,只是对现实中典型的操作模

式进行举例分析。

一区,家族成员专业化模式

《商业周刊》对世界500强中的家族企业做过研究,许多家族企业认为能干的家族成员比外聘人员更适合管理企业,因此这类企业一般让家族成员管理企业。事实证明,由于中国人在传统上内外有别的心理因素,创业者是不愿意将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交给“外人”的,他们必然考虑让自己的子女接班。在管理人员的专家化方面,家族企业都谨慎地任用职业经理人而首先考虑家族成员的专业化。

二区,“零家族成员”模式

一般地,家族企业招纳职业经理人是家族企业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零家族成员” 型式是指在不改变家族制企业的制度本质下,进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入职业经理阶层,即股权是个人的,经营是他人的,管理上与现代公司制没有太大区别。这种型式是朝制度规范化方向前进的典型代表,是企业规模达到较高水平时的适宜发展路径,特别是跨国公司。

三区,股权化操作模式

变革与创新是家族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搞好家族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股权安排,家族企业才更具市场竞争力。这种股权化型式的操作是,通过家族议事会提名董事会,就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董事会任命首席执行官,首席执行官既可能是家族成员,也可能不是家族成员。采用这种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家族企业就和其他非家族控制公司一样,不再面临权力交接的问题。

四区,非家族成员专业化模式

员工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与竞争力。非家族成员的专业化,主要是对非家族的现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提高专业素质并获得必要的管理技术。这种型式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对员工的栽培和选拔,这样既使企业获得发展,又不会影响企业的家族性质、家族色彩,甚至家族的经营价值观,同时非家族成员的重用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企业制度。

五区,企业集团化模式

选择集团化型式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它适合于自身实力雄厚的企业。出于融资的原因,家族制企业吸引了外部的投资者,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家族企业公司,通过合并、协作、控股、吞并等方式逐渐“变身”为力量聚合的集团公司,利用企业集团的优势扩张自己的企业和市场。这种形式既能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又能相互借鉴现代管理方式,尤其同国外企业的联盟。

六区,岗位专业化模式

家族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企业规模增大、部门和各种管理岗位增多,原先由企业主直接管理监督员工的生产方式被委托―――式科层架构所取代。家族企业对引进来的专业人才都有一个岗位的分析、安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族制与现代企业规则的衔接点之一就是在以家族成员担任主要管理岗位的情况下,强调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管理。

七区,综合性专业化模式

不管哪种管理专业化形式都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在大部分家族制企业里,尤其是上规模的企业,都把多种型式综合运用,各取其长以补其短,体现出较高的管理专业化水平。另外,家族企业走上现代化管理不一定要以家族退出对企业的控制为前提,家族制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卢福财、刘满

芝,2004),这就也说明实际中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路径是复杂的、综合的。

三、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选择

根据生产分工理论,管理专业化是高效率的,但能否获得管理专业化的好处并使这种好处达到最大化,这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作出合适的选择。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的选择包括水平和路径两个方面。

(一)专业化水平选择

在影响交易费用和管理分工的变量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找到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的一个均衡点(李前兵、丁栋虹,2004)。管理专业化的水平低于这个点,没有完全获得管理专业化的好处;管理专业化的水平高于这个点,经济利益将因为管理专业化而受损。因此,对于不同的家族制企业来说采用专业化管理的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发展规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但由于影响交易费用和管理分工的变量不断变化,这个合适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也是要不断变化的。从长期看,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

(二)专业化路径选择

1.隐性维度。根据李新春等人(2004)的衡量家族化程度的家族意图―――行为模型,隐性维度主要指家族意图,包括价值和态度两个子维度。例如:从态度来看,家族成员愿意服务于家族制企业,并有能力获得必要的管理技术;或从价值来看,家族制企业需要继续保留家族文化价值观。这时候家族成员专业化模式是最好的选择。相反,若家族成员不愿服务于家族企业或自身管理能力有限,而非家族成员有较高积极性和较高能力从事企业经理人的工作,家族和非家族之间的信任水平高,则适宜采用非家族成员专业化或“零家族成员”路径。

2.显性维度。显性维度是指在隐性维度影响下的具体行为要素,如家族所有权、家族控制权、家族管理权和家族继任。例如:采取股权操作化或企业集团化模式,既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能继续把持对企业的控制权;当普遍采用“以亲致疏”来吸纳和整合管理资源,则适合选取家族成员专业化或岗位专业化路径,即把家族成员安排在关键岗位,如财务、营销、采购,或在同一部门既安排家族成员,也安排家族以外的人员,确保企业关键信息和关键岗位机密的安全;若企业有明确的家族成员继任计划,则会谨慎使用职业经理人。

3.外生因素。从影响交易费用和管理分工的变量来看,外生因素如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信息技术和经理人市场都等对于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如在法律履约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对成本和风险进行权衡,选择家族成员专业化的偏好明显会高于零家族成员模式。相反,假定用表示家族(资产所有者)独自经营企业获得的总收益,将直接等于企业净收益并等于资产收益与经营收益之和,当外部职业经理能够为家族带来的净资产收益。

[参考文献]

[1]郭美芳.HYPERLINK“省略/cgi-bin/author.cgi?author=%D1%EE%BE%B2%EE%DA”杨静钰.三环模式.试解家族企业千千结[J].销售与市场,1999,(09).

[2](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3]卢福财,刘满芝.我国家族企业的成长模式及其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4,(03):58-64.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创新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每一次变革首先是思想和观念。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在经营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先进的主导思想,才能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

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1.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对于观念的创新来讲,也就是对过去旧观念的否定,给予重新定位。我们都知道,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反省的过程,它不仅要超越以往已经形成的习惯以及利益格局,还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及方式,如此一来,便会在心理、物质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来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从量到质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蜕变的过程。在工业经济社会,主要以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却被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来讲,对传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是越来越低,相反,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了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的地位。

1.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对于“泰罗制”管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相应的辅助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就被相应的异化成了物,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物便成了管理的中心,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每一位工人都必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人”。对于这种将人异化管理的方式来讲,有血有肉的工人将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例如,繁重的工作量、严重的惩罚、失业的威胁、禁锢个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再不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那么,将无法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人起到了主宰性作用,无论是才能、个性,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的中心将由过去的物转移到了现在人,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柔性管理”。对于柔性管理来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等才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2.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2.1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对于知识价值来讲,它是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提高产品以及服务价值,因此,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知识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多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机器、原料以及设备已经不再是创造财富的中间力量,此时的中间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到当今的知识。对于知识来讲,技术以及人类的智慧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这也是知识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只有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将企业的资源充分的调动以及利用。

2.2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就以目前来讲,对经济进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科学技术。鉴于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人是创造万物的本体,同时,他还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知识时代人将成为时代的中心,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来进行有效地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党务之急,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2.3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因此,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对于知识经济来讲,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展,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那么,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必将被社会淘汰。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必然会超越传统的产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做是知识取代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物质投入,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相比全新的局面,将会对知识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企业在经济管理观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关系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6)

[2]蔡欣明.浅议印刷企业向知识经济管理的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3]陈宁宁.浅析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J].商业经济,2010(05)

篇9

1.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

1.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与传统学科管理的概念不同,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之下产生的,它有着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具体到企业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更是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原理、组织以及工作体系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概念,才能在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地运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关于对知识管理的理解,由于研究者所占角度和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各异,其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如:Yogesh Malhotra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发展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候,针对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多种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包含了组织的发展前进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1]。学者张浩良、卢泰宏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2]。上述对知识管理理论虽因所占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对知识管理内涵的阐述均有其真知灼见,对我们深入研究和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知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2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了创新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心得组合”、“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指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不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把一项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企业创新的理解,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它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4]。主要指企业的制度改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5]。制度创新是激励机制,是全新管理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技术保障机制,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物质条件;管理创新是可控能力保障机制诠释,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合保证。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环节,主要包括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是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

1.3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识管理的有效铺垫任何的创新都是徒劳,创新能力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应用,是企业发展、开拓的基石所在,有了知识性的管理就是人文素质的综合性提高。在实现集成创新时的集成目标,也离不开知识管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消化吸收,更是需要和依赖知识管理。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就是说,企业如果切实加强了知识管理,就能不断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反之,企业如果没有进行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就很难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难以形成优势。所以说企业一定要积极地、主动地实施知识管理,使知识管理和自主创新更好地融洽和谐、全面协调,依靠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不断加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两者在相互促进、互为依赖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2.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2.1知识管理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它是把企业应用知识的整个过程和业务流程密且结合起来,通过知识和信息融会贯通来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管理,来全面提高企业在发展和竞争中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在确保新知识在内部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和学习,必须利用现实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知识管理数据库,确保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强化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引导和通融。用知识型管理企业,就是要从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转变到建立多元化、有能力促进沟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壮大系统,同时要以迅速、快捷的行动促进知识创新的反馈,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有所反应。在企业加强知识管理特别有利于建立健全新的组织结构,管理员通过认真调查、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现实情况,探索企业知识管理结构进一步创新的基本原则,从而利于企业知识的学习交流与共同分享,也有利于企业核心知识不断积累的目标,大大降低企业整体发展的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不断发展企业的决策效率,不断强化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对能力,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2.2用知识管理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开发与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知识积累,要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就必须将企业知识积累制度化,加强对知识积累的管理和投入,以制度的形式把技术创新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固定下来,把人力资源转换为不依赖具体个体的组织资源的过程,把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结构的知识,形成企业在管理层面的有意识、有目的积累,确保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会因为个人的变化而造成流失。另外,要不断完善创新技术的开发体制机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全新工程,活动中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业务流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人、财、物等各种力量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位员工,既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全体科研人员、一线职工的积极参与,老员工见多识广,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弥足珍贵的工作经验,年轻同志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快,敢闯敢干,富有激情,他们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企业重要的技术创新活动,人才及团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大多需要团队或者很多人一起团结协作,共同攻关来完成,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思想是前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缜密的实施计划是基础,高效率和科学的组织和熟练的技巧是关键,责任心的监督检查是保障,没有这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环节是不可能实现。人是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能力,是通过学习实践而来的,离不开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离不开对知识生产传播扩散的管理。企业技术发展与创新能力离不开知识管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建设的第一要务,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使得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拥有充分必要的知识,积累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和改善,实现技术与创新体系能力持续发展,同时满足各个层面团队保持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3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个人和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能提高每个员工的素质,尤其是表现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但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用,不能为员工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方便的交流平台,造成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流于形式,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不高。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才能使学习能力得到有力提升,知识水平与个人竞争力更好提高,在组织内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进而提升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企业研发能力。虽然企业内的新产品大多由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但处于一线的生产工人拥有长期工作经验,再加上个人的思考和实践,再将个人了解的市场需求变化融入企业新产品开发,这对提高新产品成功率大有裨益,因此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此,企业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基层员工的实践技能,充分发挥来自一线工人的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更有利于创建积极创新的氛围,利于企业长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段宇锋. 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J]. 中国图书馆学,1999(3):21.

[2]张浩良,卢泰宏. 以知识管理赢得新的竞争优势[J].图书馆论坛,2000(4):65.

[3]党跃武,从CIO到CKO:企业知识管理变革[J]. 图书情报工作2000(11):87.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110-01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提前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在企业规模变得庞大之前,以较低的代价换取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大知识管理的力度,充分发挥其在经营知识的流动性上的优势,以集中化、灵捷化、开放化为思路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是在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时中小企业的必由路径。

一、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优势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建设时间短,技术力量、经营实力不强,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积累的知识存量上不如大型企业,即缺乏先进工艺流程、生产专利以及齐全规章制度等等,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小企业在以显性知识为主的知识存量不如大型企业的同时,却在其拥有的知识存量的流动性方面具有优势。

(一)拥有知识的流动速度快

由于中小企业组织规模小,各管理层级之间管理幅度较小;规章制度柔性较大,员工横向接触较频繁,使得中小企业在员工之间、群体之间、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共享、集成方面受到的组织结构限制较少,从而容易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充分流动。

(二)知识传递的路径短

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及时。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构较为扁平,决策重心靠近客户终端,使得其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较准、响应及时,并且由此设计的客户解决方案更为贴切。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就一定要有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负责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的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同时建立支撑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如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等。可以在聘请知识管理的专业人士做顾问,选取在企业内部核心业务部门工作多年有经验的员工且对知识管理较为熟悉的员工负责知识管理的工作。

(二)建立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共享软件来实现知识管理,建立一个知识库,方便员工的使用。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开发用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适于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

学习型企业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组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即能让员工有自觉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动力,是十分基本而且必要的。学习是员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敬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四)建立奖励机制

一般而言,在一个具有业务利益竞争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保守自身“业务秘密”的本能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员工无所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让大家共享,一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不仅要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同时也要和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表现结合起来。

(五)组织定期交流

企业的员工由于接触的业务以及个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方法不同,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从而使得员工之间在不同领域里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差和信息差。因此,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是进行知识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这种交流不仅表现在资源共享方面,也同时应该定期组织交流会、经验介绍会等座谈形式,让彼此在介绍自己经验的同时,听取他人的见解和分析,以促进共同的提高和进步,也可通过公司的局域网、数据库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及提出建议。中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在组织交流方面有更为方便灵活的便利条件。

三、中小企业实施知识创新的思路

中小企业在存量知识导致的成本、品质劣势的背景下,要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则必须以提高知识存量的流动性为突破口,用流动的充分性来弥补存量上的劣势,并借以提升企业竞争地位。

(一)灵捷化经营

这是针对知识流动过程而言的,中小企业应当发挥组织柔性较高,员工接触充分,工作制度安排较为灵活等特点,提倡定期知识交流和非正式的人员沟通,从而促进员工隐性知识的扩散和群体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高度认识知识明示、集成的重要性,设立专职的知识管理岗位,以特定的企业经营战略为指导,自觉进行企业知识的挖掘、揭示、共享工作,从而形成企业所需的知识产生、传递、共享、集成的自觉性和流程化,加快企业特定知识的积累速度,并为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作铺垫。

(二)开放化经营

由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知识还包括外部相关知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以开放的姿态促进与外部知识源之间的共享,以形成经营知识的外部效应。这也就是将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其经营当中来,中小企业可以对整个地区行业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构成及功能分担进行分析,以竞合的方式参与生态系统的整体运作,依赖系统的整体推力来展开个体的经营规划。如其可以充分发挥集群的优势,在特定行业和空间范围内,集中各自经营知识积累、创新的力度,以充分的知识流动和集成而形成的知识联合体来抗衡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少兵.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