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公路超限问题;治理;社会成本;降低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20-01

1 问题的提出

考察我国物流业不难发现,关于公路超限问题的普遍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从我国物流运输成本的结构来看,车辆超限行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目的。即降低物流单位成本。然而,却从宏观层面造成了社会成本的居高不下。考察诸多反映公路超限治理的文献发现:其一般较少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公路超限问题的弊端。关于这一点,将对问题治理的货币评价带来缺失。本文所指的“社会成本”归因于:由公路超限问题使然,所导致的负外部性的出现。根据经济学原理不难理解:公路车辆所作出的超限行为,在产权封闭性的特征下,使得该行为所创造的租金由自身全部获得;而该行为所引发的一系列破坏性结果,却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由此可见,负外部性的持续出现便成为社会成本居高不下的诱因。

具体而言,上述社会成本可以归纳为:①由公路超限所引发的交通事故。这类型社会成本须通过间接测算来获取,如:为处理交通事故,路政方面所消耗的人力与物力的货币评价。②公路等一系列路政设施的损坏。这种社会成本的计量可以通过测算维护与维修受损路况所支出的费用获知。③生态环境的破坏。公路超限问题的出现,必然作用于自然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由此,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恢复与补偿支出,便构成了该类型社会成本的产生。

综上所述,本文以“公路超限问题治理对降低社会成本的机制认识”为主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公路超限治理的实施,对降低社会成本的途径给予一定的探讨。为了行文需要,以下内容安排为:①降低社会成本的内在要求探究;②公路超限问题治理的机制认识;③小结。

2 降低社会成本的内在要求探究

上文已经指出:该社会成本的产生,应归因于公路超限行为所导致的负外部性的出现。并且,这种外部性的形成原理又表现为:此行为所产生的全部收益被当事人获得;所导致的破坏性结果却由全社会承担。因此,探究降低社会成本的内在要求时,就须围绕上述“原理”来进行。在庇古原理的分析框架下展开探究,不难知晓:对于负外部性的治理大凡通过收费的形成完成。其中,对于所收费用的组成应包括:①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费用;②治理外部性的费用。

具体如下所述:

2.1 针对该社会成本产生的干预要求

“干预要求”实则体现为一种激励要求。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提出了“激励兼容”原理,即对当事人实施的激励行为,应能使其与激励实施主体的目标函数相吻合。其中,当事人具体为公路车辆行驶者;激励实施主体具体为路政工作人员。

根据以上逻辑作出干预的要求则是:给予实施车辆正常装载量的人员进行正激励;反之亦然。其中,正激励的实施不应通过货币返还的形式来实现,原因为:①当事人按照规则合理确定装载量属于正常行为;②使用货币返还形式,容易滋生路政部门的失范行为。为此,可以引入积分的形式,在通道使用上获得优先权。这里还须注意一点,在展开负激励的时候一般通过罚没措施体现。如果将当事人所交纳的罚金,看做是其“购买”自身的违规成本;那么,该罚金的货币评价,能否达到消费者剩余上限则成为关键。

2.2 针对该社会成本产生的补偿要求

“补偿要求”可以被理解为:治理破坏性结果所需要的费用要求。由庇古原理可知:对于负外部性的治理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将外部性内部化、征收治理负外部性的费用。由此可见,这里的补偿要求就体现为后者。关于这个问题,路政部门通过划拨经营性与罚没性收入的形式,给予路政设施维护与维修。然而,在罚没性收入的构成上实则只体现了“购买自身违规成本”的要素,对于征收治理费用似乎力度还不够。为此,在今后的罚没收入数量设计上,还应考虑开展补偿要求所需费用。当然,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概率的发生进行估算。

3 公路超限问题治理的机制认识

通过对于降低社会成本内在要求探究的阐述,不难知晓:展开公路超限问题治理的机制认识,应围绕着上文两个方面展开。同时,在针对负激励所进行的货币评价测算时,须依托专门机构进行。

3.1 针对该社会成本产生的干预机制认识

通过货币评价建立社会成本的干预机制时,应把握这样几个方面:①合理确定当事人所需支付的费用。对这个方面的把握,主要在于控制物流成本的非合理增加。路政交通作为公共设施,支撑起了我国物流业的核心运作;而我国物流业的有效发展,将推动我国区域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此,物流在运作过程所形成的社会成本,实则将与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外部性相抵消。②科学确定当事人所需支付费用的种类。以企业物流为例,其本身的主营业务便是运输环节。可见,运输成本所占权重将成为该企业运营成本的主要部分。由此,在对起收费开展货币评价时,还应在收费标准上给予调整。

3.2 针对该社会成本产生的补偿机制认识

正如上文指出,补偿机制属于庇古原理所阐述的第二个方面。在日常清理与减轻社会成本的工作中,资金投入来源于正常收费和罚没收入部分。为此,对于补偿费用的计算而言是个难题。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补偿费用作为观念上的部分纳入到总费用中;只是在对总费用进行划分时,需明确补偿费用部分。

在开展货币评价测算的同时,还需要并行建构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予以辅助。具体来说,随着我国流通经济的不断发展,跨省际公路运输已成为常态。可以设想,通过对公路超限问题的连带责任处罚机制建立,按照当事人所在公司、公司所在县区、县区所在城市、城市所在省份的逻辑路径,给予行政处罚。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激励兼容”原理的作用下,形成逆逻辑路径的管控机制。

综上所述,在有效降低社会成本的要求下,须从经济与行政手段上给予公路超限问题治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则需要侧重于经济手段的开展。通过经济手段开展问题的治理,能相对灵活、及时地处理现实存在的公路超限问题。

4 结 论

篇2

[关键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实施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因此,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从结构上说也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三个要素。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功能在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有整体思路,同时也要有具体的路径选择。

一、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创新的整体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对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既继承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的某些传统(如经济人分析、边际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等等),又超越了这种正统经济学理论的限制,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把在正统经济学理论中被认为既定不变的制度视为会被修正和创新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内生化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2)放弃了正统经济学理论中的“信息费用、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都不存在”的非现实假定,理论分析更加接近于真实现实。(3)认为经济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经济行为。但是,任何制度创新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功能创新问题从宏观上和整体上作出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主体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的主体就是指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初级行动集团是指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的创新过程,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单个人构成的团体,这一单位意识到了一些目前暂时不能获得的收益,只要能改变制度安排的结构,收益就有可能增加。次级行动集团是指一个决策单位,它们帮助初级行动集团获取收益而进行一些制度变迁。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次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集团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益,初级行动集团虽然不创造收益,但是,参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划分并考察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帮助对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主体的分析。我们要注重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

(二)完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是指,目前,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系列旨在促成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给予特别激励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方面的基础规则。从实质上来说,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就是指基础性的制度安排(Foundamentinstitutionalarrangement)?熏它是我国基本制度规定,决定并影响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的构成及变迁,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中,我国宪法和法律结构至关重要。与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相比,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也是可以变迁的,所不同的只是变迁的速度要慢得多。

(三)重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安排”的含义就是“制度”最通常使用的含义。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就是指具体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给予特别激励的设计和安排。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应该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中进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决定着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反之,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从比较静态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项新制度安排的评价标准有两个: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帕累托改进是指新制度安排为覆盖群体提供利益时,没有一个人会因此受到损失。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指虽然新制度安排损害其覆盖下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另一部分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总体上还是合算的。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进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准确厘清上述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同时,把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区别开来,还要注意准确把握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的区别。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边际调整过程,制度环境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制度创新也会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主力军,目前,缺乏适宜的初级行动团体是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一)积极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

由于对根源于文化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正式制度的培育和演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导致非正式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全社会缺乏普遍的拥军爱军的主流意识,致使已有的正式制度设计缺乏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基础。因此,积极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1.转换指导思想,确立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新理念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的指导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对军人所承担的额外义务进行特别补偿是现行军人特别保障的立法根据,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通过军人社会保障对军人应该如何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上,我国军人保障的指导思想却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重牺牲奉献,轻优待激励”的立法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只强调对军人设置义务,忽略了对军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忽略了应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立体的激励和保护,在保护理念上具有显著的偏差和错位。由于军人特别保障强调“牺牲和奉献”忽略“优待和激励”的制度设计没有回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做到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根本担负不了保护军人的重任,它已经和正在给军人造成制度性的伤害。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转换军人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确立军人激励的新理念,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大力研究军人职业不同于普通职业的特点和规律,对军人实行科学激励;

(2)充分挖掘“保障”的内涵,对军人实行全面立体保护;

(3)顾及军人的私权性质,对军人实行官方和民间双重保障;

(4)与时俱进,不断修正保障激励思想,完善保障激励范围和保障激励内容。

2.发动思想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国防价值观

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价值观念会影响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国防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对国防价值的观点、思想和看法,具体包括国防为什么存在,国防对人民意义的大小,如何建设国防以取得最大的国防效用,如何对待军人职业,军人职业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观点和态度。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国防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国防态度和行为。国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个人的家庭经历、受教育程度、人文环境、政府宣传导向、价值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国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转变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党和政府在培育整个社会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国防价值观念曾起到很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较之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大落后并凸显消极负面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崇尚金钱、地位、权力、美貌等,浮躁趋利成为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国防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人作为一个群体无疑成为这种业已变化了的国防价值观念的牺牲品和受害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所崇尚的金钱、地位、权力、美貌、学历等似乎都与军人群体没有太大关系,相反,由于军人职业特点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军人群体给整个社会的印象是贫穷、危险、困顿,等等。因此,党和政府要根据国防价值观念形成、转变特点和规律,从正面的思想教育入手,大力进行舆论引导,辅助以改善军人整体形象,增强军人职业吸引力,从而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国防价值观念。

3.培育军人意识,强化军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军人保障更应该从强化对军人的激励入手,如果军人职业的吸引力、竞争力增强了,军队自然也就会坚不可摧。因此,我们在进行非正式制度的培育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激励军人,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增强军人荣誉感;(2)提高现役军人待遇,增大军队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军人优越感;(3)发动思想教育,增强国防事业的主流意识,增强军人归属感;(4)打击破坏军人形象行为,增加外力破坏的犯罪成本,增强军人职业神圣感。

(二)建立健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就是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均衡、低效率和不公平。因此,建立健全军人保护正式制度要把握以下方面:

1.建立健全新时期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党和人民政府就十分重视军人的社会保障激励,并对军人社会保障激励问题实行特殊政策。主要体现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共同纲领》有关规定、1950年制定的《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但是,当时的法律规定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来对军人进行保障,这种规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起到激励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人得到了《宪法》、《兵役法》、《军官法》以及各种关于军人社会保障的条例从多个层面的不同保障,从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体系。但是,现行的法律制度同样是靠各项强行性规定来进行社会保障,强行性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法律规定没有任何变化。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在立法规划中,必须重新构建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有关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规定。除了保留《宪法》、《兵役法》、《军官法》以及各种关于军人社会保障的条例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条款之外,还要在《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中规定有关对军人进行社会保障激励的各种事项。国家采取措施保护现役军人及其亲属的荣誉、人格尊严,对现役军人实行特别保障和优待,在退役安置、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生活补助、法律援助、乘坐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特别优待。重点优待军人及其配偶,给以实实在在物质刺激,增强军人优越感和军人职业的吸引力。从而构建新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激励军人,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

2.建立健全新时期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政策体系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法规,还必须依靠党和国家的各项激励政策。政策一般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做出的政治决策。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基本内容和本质方面具有联系,包括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方面存在共性,但是,二者也有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意志属性不同。法律法规体现国家意志,政策体现全党意志。(2)规范形式不同。法律法规表现为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其他形式,具有稳定性和成文性。政策表现为党的决议、宣言、决定、声明、通知,等等,具有纲领性、原则性和方向性。(3)实施方式不同。法律法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政策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4)调整范围不同。法律法规主要调整以权利义务界定的社会关系领域,政策调整的范围比法律法规更为宽广。(5)稳定性和程序化程度不同。法律法规具备极强稳定性,非经严格程序不能变动。政策较为灵活,可根据形式变化做出较为迅速的反应。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调整范围,各有其独特的调整方式和强制措施,因此,我们在制定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时既要注重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兼顾政策的制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套和衔接,共同激励。

(三)合理配置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实施机制

任何设计完美精细的法律和制度都必须依靠实施机制才能体现出价值。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实施机制是否有效,离开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安排都形同虚设。检验某种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最关键是考察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间的关系。根据诺斯的理论,当个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时,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就会得到有效实施。

1.强化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

从本质上说,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主要是一种软约束,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因此,军人通过国防活动产生的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的那部分别人获得的收益,难以得到强制性的补偿,并且还会导致已有的正式制度设计因缺乏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基础,预期的激励难以体现。

但是,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的非强制性本质并不能成为我们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借口,我们可以强化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增加破坏国防事业的道德谴责,将珍视国防事业的道德观念与思想品德建设挂钩,将国防价值观念作为考察人的“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大破坏国防事业的违约成本,从而增强非正式制度的强制性,使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的实施得以强化。

2.重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

在正式制度中,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制度最为完整系统,但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实施机制的设计和安排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军人从事国防活动产生的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差过大,导致激励不充分。因此,要对军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综合激励。这就要求我们的实施机制在制度设计的保障范围上不仅要保障军人本人,还包括军人的其他近亲属。现行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设计重心是放在军人本人的激励且激励力度不大,没有全面构建实施机制体系,没有建立保障军人近亲属的全程激励的实施机制,没有科学合理地配置激励资源,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全面构建军人社会保障激励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激励资源,就成为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改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汪洪涛.制度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一、公司的治理里面社会责任的嵌入模式

(一)企业社会的责任嵌入到公司治理制度的模式公司的治理是整个企业社会的责任制度顶梁柱,能够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对组织合法性进行维护,并且可以用合法的管理,对财务制度效率进行改进。企业社会的责任主要有四个大的支柱:生态环境、利益的相关资本、人力的资本一级策略性的治理,并且高级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要将集中精力关注核心的四个支柱,在整个企业社会的责任关系里面,企业要用良好策略去对能够杠杆化的人力资本、生态的资本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资本进行治理,这些资本都是共同作用在公司现在实际的价值以及公司未来创造价值能力。

(二)企业社会的责任嵌入到公司治理关系的模式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治理主要是要求企业按照社会责任经营的形式在社会契约的关系里面经营,其中每一项的业务都要按照社会的规范,有清晰道德的基础。将公司的治理范围拓宽以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风险整合的基础之上,对公司的治理一系列的属性从整体上面去考虑。当然社会的责任作为整个公司治理过程中重要的维度,现在已经和公司治理各个要素相融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组织外部关系上面体现在对环境和社会负责,内部是对员工负责。整个企业社会的责任承若情况和董事的资格以及董事会执行的职能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社会的责任和公司的治理之间各个要素相互融合和渗透,将企业的内部资源利用和整合效率提高,拓展出能够获取外部的资源空间,最终形成动态能力和关系溢价的关系。

(三)企业社会的责任嵌入到公司治理统一体的模式将整个企业社会责任看成一个整体,对公司治理和社会的责任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整个公司的责任系统里面,治理公司和社会的责任是相互补充并且连续的统一体。误导性财务的报告以及不良的公司治理好比硬币的两面。整个企业社会的责任系统是连续整体,会随着公司压力增加而增加,作为整个连续题责任的系统从公司治理到公司业绩之间的移动,表明公司的责任系统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在整个统一体里面,公司的治理是构成公司的责任模块基石,并且治理公司要承担公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应该要承担的全部责任。该模式的背景下面,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的交界处就是企业的业绩,从一个方面看是整个社会责任的统一体在治理公司的时候有透明的机制,可以提供出可靠、真实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报告,将社会需要主动满足,最终赢得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从另一个方面看,取得利益相关者信任能够对企业各种类型契约与人之间和做的关系进行巩固,最终将企业业绩提升。

二、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企业治理和社会的责任主要存在两种交叉的关系:第一个是公司的治理概念,也就是好公司的治理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需要注意所有重要利益的相关者期望,保证公司能够对所有利益的相关者负责人。但是社会的责任利益的相关者方法就可以将整个企业看成利益的相关者里面核心的部分,企业需要对不同利益的相关者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要能够通过利益的相关者支持取得价值的创造和持续的发展。第二个是狭义工资的治理概念,也就是公司的治理需要确保整个公司透明度、合规和责任,该理解会与社会里面维度相对应,也就是企业应该要对其内部的利益相关者问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例如教育和技能、工作的条件和安全、机会的公平与工人的劳动权进行调查,因为公司在治理的时候会有两种不一样的理解,所以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交叉的关系要求其企业要对相关的利益者承担受托的责任与道德的责任,该责任的行为对于整个企业最终赢得业务和对财务的投资者维持以及其他利益的相关者信用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的责任和公司的治理两种机制,现在逐渐被运用在对企业经营的战略调整的过程,因为企业好治理的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社会和顾客的信任,降低整个企业交易的成本,并且能够对企业和主要利益的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最终获得共生的价值。

三、社会责任的嵌入企业治理价值

(一)加强整合财务政策资源的功能股东本位公司在治理的时候通常会更加注重金融性的财务资源运作,比如用财务的杠杆原理将债务的融资规模扩大,也可能会将企业社会的责任风险放大,最终使得整个企业的社会风险和财务风险出现共振的后果。社会的责任嵌入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在制度上面要确保非正式的契约财务的主体谈判能力,其企业和其他不同类型利益的相关者之间形成关系性的财务资产,对资源进行整合出现双重杠杆的效应:在一个方面企业和各个契约者之间建筑互惠的关系,将财务的杠杆提高的时候,可以将财务的风险降低。在另一个方面,企业关系性的财务资产会和现在企业里面的资源进行非常有效的整个,将企业动态的能力声场,最终会导出企业关系性的财务资产对整个企业的资源之间杠杆的效应。

(二)扩展关系性的财务资产提供者控制权和所有权不同于债权人和股东提供出来财务的资产,关系性的财务资产通常是按照非正式的契约形成,相关的提供者收益权和控制权一般是取决其谈判的能力。并且谈判的能力变化外部上将企业合法性的管理体现出来,内部将董事会社会的责任功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股东的本位治理结构变为股东和企业各种各样利益的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均衡治理关系。其治理的结构非常具有多元化的导向,对董事会的性别比例进行明确,给外部的非正式契约利益的相关者将会作为代表,对整个企业中袋的财务权利听证的权利和决策咨询的权利,对整个企业财务的决策产生影响,并且确保能够对企业控制权和剩余进行有效控制。在整个企业运行的时候,多元化董事会是整个企业资产受托的管理人,基本的责任是有效运作企业关系性和可控性的财务资产,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的创造价值。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聋人 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 职业适应

分类号 G762

1 问题提出

就业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劳动就业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向社会工作的岗位。我国残疾人就业事业已形成了以按比例就业为主,个体及其他形式就业比重逐步上升的多渠道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发展形势良好,但与社会总体就业情况相比,残疾人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结构、经济收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职业适应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职业适应水平能够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生理状态,使个体更好融入社会工作中。对于企业而言,员工职业适应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运作的效率。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可以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社会支持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成员间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是重要的外源性因素;而心理弹性是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它能够帮助个体抵抗挫折、克服逆境,是重要的内源性因素。本研究试图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聋人职业适应的作用,从而为残疾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以及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方法

2.1对象

在北京市聋人就业人数相对集中的工作单位,对225名聋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16人,女性109人;一级残疾139人,二级残疾29人,三级残疾13人,四级残疾22人;单身85人(本研究中的单身状况包括未婚、离异、丧偶),已婚133人;18岁~25岁年龄段36人,25~35岁年龄段72人,35~45岁年龄段65人,45岁以上年龄段53人。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陈瑜等人2007年修订的《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CD—RISC量表共25个项目,包括韧性(面对挑战时镇定自若、坚定不移、反应敏捷、有控制感等)、自强(经历挫折后不仅能够复原,还能获得发展和成长)和乐观(对克服逆境有信心,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情等)三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0~4),总分越高表示弹性水平越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因素0.88,0.80和0.60;本样本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于1990年编制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788。

2.2.3自编职业适应性问卷

自编《职业适应性问卷》共有8题,采用5点计分方式(0~4),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适应性越好。对问卷效度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86,大于0.8的良好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775.776(自由度为21)达到0.05显著水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提取固定因子数为1,得到1个因子,所解释的总方差为70.69%。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职业适应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由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聋人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聋人的心理弹性水平的平均得分为88.57,其中自强维度平均得分为28.64,韧性维度平均得分为45.67,乐观维度平均得分为14.26。不同性别、家庭结构的聋人心理弹性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的聋人心理弹性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已婚聋人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单身聋人(见表I)。

以心理弹性总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残疾等级、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残疾等级、月收入水平的残疾人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25岁以下组与25岁~35岁组、35岁~45岁组、45岁以上组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5岁~35岁组与35岁~45岁组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二级残疾等级组显著高于一级组、四级组;月收入水平1000元以下组与2000—3000元、3000元及以上组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3000元及以上组与1000—2000元、2000—3000元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3.2聋人社会支持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聋人的社会支持水平的平均得分31.44,客观支持维度平均得分为6.68,主观支持维度平均的分为19.16,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得分为6.9。不同性别的聋人社会支持水平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结构、婚姻状况的聋人社会支持水平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以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残疾等级、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的残疾人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年龄段为25岁~35岁组的社会支持得分最高,显著高于35岁~45岁组,45岁以上组;文化程度越高的聋人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大专及以上组的聋人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高中,职高/中专组和初中以下组。

3.3聋人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考察聋人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总分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见表3)。

分别以心理弹性的韧性、自强、乐观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度、客观支持度,对支持的利用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聋人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作用,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弹性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28.1%,其中客观支持的单独解释率较高。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都能有效预测心理弹性的坚持维度,共同解释率为22.7%。其中客观支持对坚持维度的预测最大。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共同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23.5%,客观支持单独解释率为21.3%。

3.4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职业适应的影响

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变量检验程序,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职业适应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首先,以职业适应(VA)为因变量、社会支持(ss)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1:VA=cSS+e1;然后,以心理弹性(RES)为因变量、社会支持(ss)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2:RES=aSS+e2;最后,以职业适应(VA)为因变量、社会支持(ss)和心理弹性(RES)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3:VA=c’ss+bRES+e3。模型各路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图l。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职业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81)(括号中为第一步分析的结果);当心理弹性进入回归方程后,社会支持对职业适应的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显著(β=0.185),说明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对职业适应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模型中间接作用是0.482×0.569=0.274。把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均代入方程所得R2是0.344。因此,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职业适应中所起的部分中介。

4 讨论

4.1聋人的心理弹性的特点

心理弹性是一种能帮助个体应对威胁、挫折,从创伤中恢复的重要心理品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促进个体发展。影响个人心理弹性的因素可归结为减轻不利处境的保护性因素(如个体良好的个性特征、家庭的关怀、稳定的收入水平等)和可能增加不良作用的危险因素(如神经质的气质人格倾向、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糟糕的经济环境等)。

关于残疾人的研究,残疾程度是一个不可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轻度和极重度残疾程度聋人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中重度聋人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分布带来的统计上的偏差有关。另一方面,中重度残疾者比较容易接受自身条件不足的现实,所以对于工作的期望值不高,这使得他们比轻度残疾人更容易达到工作的满意状态。而残疾程度较轻者有更强烈的愿望融入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较高的职业期望使得他们会经历更多的挫折与困难。当没有合理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时就会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影响心理弹性的发展。而极重度残疾者在工作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障碍,本身的残疾又阻碍了他们寻求有效的支持途径,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弹性较低。国内对青少年、农民工、护士这几类特殊群体的心理弹性研究较多。栾文敬、和苏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弹性研究发现,男性的心理弹性显著优于女性。本研究显示,就业聋人的心理弹性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年龄、生活职业环境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性别本身并不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并没有查阅到关于心理弹性的纵向研究文献,个体心理弹性的毕生发展存在一种怎样的趋势?本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聋人的心理弹性水平的得分情况呈波浪形发展走势,25岁以下的聋人心理弹性水平得分最低,25岁~35岁聋人心理弹性水平得分最高。这可能与25岁以下的聋人刚踏上工作岗位,尚处于职业适应的磨合期,难免遇到一些从没体验过的困难与挑战,情绪情感容易出现波动有关。而25岁~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聋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自我概念,对未来发展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规划。加之,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历了一些成败,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情绪情感方面趋于成熟稳定。虽然从总体上看,聋人心理弹性的发展在中青年以后出现有所下降,但对个体而言,充分发挥保护因素的作用有利于个体心理弹性的维持和提高。如本研究就发现,较高的经济收入、良好婚姻状况的聋人,其心理弹性高于其他聋人。此外,本研究显示,聋人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心理弹性水平密切相关。

4.2聋人社会支持的特点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与社会成员交往,获得来自家庭、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陈耕春等人对全国十个城市的3342名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成年男性比女性的社会支持程度高;社会支持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发展,在成年中期达到最高。张丽对残疾人的研究发现,残疾人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高于女性,而在支持的利用度上,女性高于男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聋人的社会支持程度的发展与普通人呈相同趋势,男性的社会支持总分、主客观支持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但在支持利用度上不存在差异。本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是影响聋人社会支持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程度的聋人的社会支持存在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聋人,其社会支持得分越高。但是,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在本次研究中,47.3%聋人的受教育水平仅为初中水平。良好的受教育水平能够帮助残疾人更有效地获取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还有利于残疾人形成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主流社会。4.3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是影响聋人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如今,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需求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政策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整个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接纳程度还亟待提高。因此,残疾人就业环境相对较为严峻。残疾人要顺利实现就业、实现职业适应,从自身来讲,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弹性是一种帮助残疾人职业适应的重要极心理品质。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企业员工会感受到较高的工作倦怠。社会支持能够缓解由于父母失业带来的经济压力给儿童造成的消极心理影响;父母、教师、社区的支持能够帮助经历战争创伤的儿童缓解应激性创伤后遗症的症状和其他疾病的出现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弹性越好的聋人,其职业适应水平越高,而社会支持是聋人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得分较高的聋人,其心理弹性得分也较高,且客观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的影响最大。即,对于聋人来说,能够获得的实际的帮助要比精神上感知到的支持更能提高心理弹性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聋人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其职业适应的水平。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职业适应,还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职业适应。随着“残疾权利模式”的观念逐渐被接受,残疾人接受就业培训和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是促进残疾人就业面临的新挑战。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支持性就业环境是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应该重视在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的活动中,帮助残疾人认清自我,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从而能够使他们客观积极地面对未来工作环境中的挫折与挑战。

5 结论

(1)聋人的心理弹性存在婚姻状况、年龄、残疾程度、月收入水平的差异。已婚聋人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单身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聋人的心理弹性水平得分呈波浪形走势;中重度残疾程度的聋人的心理弹性高于极重度和轻度的聋人;聋人的月收入水平越高,其心理弹性越好。

(2)聋人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男性聋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得分高于女性,25~35岁年龄段的残疾人社会支持最高。

(3)聋人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客观社会支持度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最大。

篇5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学习素养

在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关乎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其核心素养在于空间感知。区域性是时空较为典型的一个学科特征,也可以说是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基础所在,区域认知在以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的同时,相互作用下形成了逻辑关系,为后续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由此看来,加强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研究尤为必要,有助于为后续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明确区域位置,发挥地图定位优势

在明确区域相关概念和定义基础上,进一步来确定区域所处位置,主要是由于区域位置是形成区域环境的基本要素,诸如世界五大洲和四大洋分布情况,中国行政区划分等等关于区域位置的内容,均可以有效融入其中。故此,确定区域位置,只有真正的发挥地图定位优势,才能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地图具有直观性和地理方位卫性特点,几何定位更加精准,借助空间信息图形语言,判断出区域空间位置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1.区域的地理位置判读

诸如,在确定澳大利亚大陆的地理位置,首先应该在世界行政区上来找到澳大利亚的区域分布,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间穿过的一条线是那回归线,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借此来判断区域的所处气候带;利用地图,来判断出澳大利亚大陆的结构特征。同过地图分析后,不难看出澳大利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优质牧场,为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机械化水平较高。

2.区域人文地理位置判断

在判断我国省级行政区时,以新疆为例,在亚洲行政区图上找到它的位置,主要是在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带,同中亚、北亚和南亚几个国家相接壤。从该生的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多民族、多的复杂区域。贯穿新疆省的兰新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中东部经济带,同时也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基于此,可以了解到新疆省独特的经济、政治和经济文化特色。

二、了解区域要素,运用系统分析

区域要素主要是强调区域内部的主要成分,其中包括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两个部分,区域要素同时也是构成区域认知的基本单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体有十分突出的区域系统特征。故此,为了能够更为充分的了解到区域内部特征,首要一点就是了解到区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故此,在了解到区域要素时,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法,将其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对系统内部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一般情况下,气候、地表形态和土壤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内部的气候条件往往占据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和土壤发育程度等。同样的,其他要素同样会对气候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诸如,地形中地势高低,可能会影响到温度的变化。区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影响较为直接和复杂。

此外,在区域内的语言和宗教、民族、文化和经济等各个要素之间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人文系统。其中内部的经济活动要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经济活动直接影到人口分布、民族和的发展。故此,在探究区域经济人文要素时,通过经济活动要素,即可更为全面的了解到区域内的人文特征。

三、掌握区域特征,把握关键要素策略

区域要素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均是在一定区域中展开的,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的经济、自然和文化特征,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就区域特征本质来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时空中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教育改革对于此类知识重视程度较高,诸如,描述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面貌,了解具体区域特征;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风土人等内容。基于此,形成区域认知,首要一点就是了解到区域的特征,抓住区域内起到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因为主导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内其他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区域内特出特征。

诸如,青藏高原作为雪域高原,形成这一特色的关键要素则是地形要素,青藏高原海报较高,超过4000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区域内的气温伴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也造就了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高寒气候,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雪域特色。

四、明确区域差异和联系,探寻空间结构

不同区域内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同时在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也就是区域差异特征。人类在长期活动中,区域要素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区域联系。在分析不同区域内的要素联系和差异中,需要深入分析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区域特征。

出现这种区域差异的本质原因在于空间事物分布不均衡,区域地理事物空间联接也为区域内要素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途径和可能。故此,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就需要从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着手,掌握区域联系和差异规律,为后续区域探索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包括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区域间的联系和差异等,提升区域认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区域与认知,养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亚素.顶层设计微式实践--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到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24(12):7-9.

[2] 何辉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新校园(中旬刊),2016,31(6):46-46.

篇6

关键词:社会支持;失独老人;养老问题

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分析失独老人存在的养老困境,着力构建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增进失独老人的福祉,丰富和完善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失独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一)生活照料支持缺乏

失独老人在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后大多数选择独居,因而在生活上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们面临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做饭、洗衣、拿药、家务都不能独自完成,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经济保障支持不足

任何一个家庭,基本的经济状况是决定该家庭生活水平的首要因素。对失独家庭的父母来说,子女的缺失直接导致他们在经济上得不到额外的支持,再加上自身年事已高,收入来源单一,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而对于政府发放的失独补助金,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标准过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神慰藉支持匮乏

孩子的离去带给失独父母巨大的伤痛,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失去唯一子女的失独老人,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严重的创伤,我们无法体会到失独老人那种伤心和绝望的程度,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精神变得极度敏感,甚至出现自我空间极度封闭的情况。

(四)社会交往支持断裂

失独老人普遍表示自从孩子去世后,就感觉一切都变了,变得不愿意和人接触、交往,对外界比较排斥。他们的社交圈子变得非常狭小、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退化,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二、社工介入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的策略

(一)失独老人方面

失独老人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计划的核心人物,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与失独老人进行个案会谈时,要用理解、尊重、真诚、关怀、接纳等态度,这是服务计划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参与服务计划,访谈时间约为每一周安排一次,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服务计划介入后的改变,及时发现失独老人出现的问题,帮助案主梳理现有的资源网络,更好地提供服务。

(二)家庭成员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单位,所以家庭成员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意义重大。每个个体的行为举止以及心理状态的体现都会受到其家庭生活状况的深刻影响。社会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失独老人与家庭成员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相处模式和沟通模式,包括各个关系网络的亲疏远近,让失独老人与家庭成员站在彼此的角度考虑问题,共同协助失独老人走出生活的困境,健康快乐地生活。

(三)社区方面

根据人在环境中的理论,如果家庭是失独老人日常生活的小环境,那么社区就是失独老人日常生活的大环境。社会支持理论也表明社区是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项重要分支。所以,要想了解失独老人生活状态,离不开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向失独老人所生活的社区、居民等进行访问,全面搜集失独老人的社区生活资料,及时发展社区可利用的资源,以便为失独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完善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完善失独家庭保障制度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包括经济救助,还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治疗等。因此,在政策帮扶中,应呼吁政府探索并建立对失独家庭的全面照顾政策体系,积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独生子女保险制度,加强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为失独家庭提供强有力的多重保障。做到切实维护独生子女家庭合法权益。

(二)注重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失独老人在失去自己唯一的子女后,内心的痛楚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只有切身经历的人,才会感受到失去子女生命的心理创伤难以弥合。如果失独老人得不到有效的情绪舒缓与心理治疗,悲伤苦闷长期在心理生根,会逐渐失去与外界联系的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陪伴与倾听,要用同理心开展服务,不断疏导悲伤情绪,提供情感支持。

(三)组织失独老人抱团取暖实现自救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高的老年人比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并更能适应社会。失独老人在进行小组活邮保要有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以区域、年龄等标准进行分类,通过社会力量的支持,让失独老人们学会自救,互相鼓励相互救助,促进失独老人自我组织活动,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达到抱团取暖的互助效果。

(四)发动社区社会力量营造关爱失独的社会环境

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并进行全面的资料登记备案,当上级民政部门有补助探访时,要积极如实申报,让失独老人感受到政府关怀。社区应经常开展老年人文娱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鼓励失独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多和其他老年人沟通交流,提高社会参与度,感受社区力量,使得对社区拥有心理归属感。

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越广泛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在的困境和外在的挑战。失独老人面临养老困境,需要政府、社会、社区、社工、家庭成员以及失独老人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各方力量兼具,共同为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做出努力时,才能保障失独老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方曙光.社会断裂与社会支持:失独老人社会关系的重建[J].人口与发展,2013(05)

[2]冉文伟,陈玉光.失独父母的养老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新视野,2015(03)

[3]冯庆林.探讨“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合理建构[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5(11)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促进新型高校面对中艰难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高校滚利工作领域中主要的核心内容。我们根据宏观调控的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作出了分析。

一、新型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高校人事管理,在整个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事管理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负责高校中机构的设置和教职工编制,配备。考察,奖罚和培训及其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上的评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新型高校的认识管理制度就应该适应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高校进行人事管理的改革,重要的作用是:

1.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办学效益,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以市场经济竞争为基础,我国通过在竞争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竞争环境当中主要指的是科学技术和高校人事管理上的竞争,在一定的程度当中,我们应该合理的调节人才资源上的竞争,新型的高翔要想促进办学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加强人事管理制度的工作,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适应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2.新型高校人事管理的改革,可以完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体制相比较,一定会发生摩擦。这种摩擦的发生在很大的长度上可以推动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新型高校的认知管理制度的改革,指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的教学相互结合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核心是对认识管理制度上的改革,然而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对重要的部分是高校内部当中建立的对人才竞争上的制度。我们通过高校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充分的实现了教职工人员的配备,实现了新型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的制度。

二、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表现

1.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方式上的不适应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的体制当中,在管理方式上是过于陈旧简单的,并且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目前为止,在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并不完善,仍然处于更新之中,在对于能力吧的培养上相对薄弱,在高校人事管理的人才选取的问题上,民主的程度并不是很高,总体来说,新型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存在着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竞争的意识,在人才选取上缺乏自主性。

2.高校人事管理手段上的不适应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高效率的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工作,新型高校的人事管理应该具有高科技的现代化的管理的手段,我们对西方发达的国家而言,倘若在管理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就不能达到较高的效果,当前,新型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管理手段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 在很大的程度上杜宇的是经验型和手工业的阶段,我们要配备科技现代化的设施,具有一些列先进完善的人事管理的制度,在人事管理的手段上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新型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遐想

1.解放思想,建立新观念

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应该转换传统的管理理念,实践创新进行改革,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建立新型观念,才会是高校的人事管理管理制度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时念,深刻的记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目标,根据当今时代的需求,明确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和选人的准则。建立人才的理念,我们要尊重知识,重用人才,要有一定的对人才的爱惜,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充分的选取有德有才的人,在综合素质够合格的条件下,对人才进行提拔任用。

2.合理的调配人才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竞争体制的建立是人们的长处和工作岗位特点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工作的内容,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确定是否符合这样的要求。

在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充分的做好人才的选用,不公平的竞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和伤害了人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在公平的环境下,可以使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竞争刺激,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人员的选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四、总结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给新型的高校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不断的扩大开放性的社会,才会进一步的加强新型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雪瑞:浅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体制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渭南师专学报.1998(03).

篇8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个人英雄主义;语言;行为

《肖申克的救赎》是以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为主要的故事背景。电影于1995年上映,并且获得了一度的好评,在美国电影中的地位可谓举重若轻。该影片主要叙述了银行家安迪知道了自己的婚姻遭到背叛,由于愤怒的几次想把妻子送入地狱,但是最后他还是用理智克服了自己邪恶的想法。但是,第二天妻子和情人却不幸身亡,而安迪则成为了主要的嫌疑人。在法庭上,因为证据不足律师只能放弃上诉,从而使得该案子遭到误判,安迪也从此背负上了杀人犯的罪名。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利用自己的技能帮助典狱长逃税,从而博取了他的信任。随后利用鹰嘴锄头,以丽塔・海华丝的巨幅电影海报为遮盖物,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凿通了通向自由的道路,也远离了让人无法呼吸的肖申克监狱。

一、《肖申克的救赎》里美国个人主义的解析

英雄主义是指人们拥有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不愿意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喜欢做出一些超乎想像的举动。而且英雄主义也划分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两种,个人英雄主义不是以集体为单位,它注重的是个人精神,体现的是个人在重要事情或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为民族振兴不怕牺牲的品质。

美国的成立是因为一些“清教徒”遭受英国政治、经济和阶级压迫而逃亡到美洲大陆,从而构建了相应的政权。英国社会等级制度明显,所以美国的创建者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而且在新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建设还没有形成,英雄引导就成为了人们普遍的心理诉求。而且“西进运动”的发展,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开始大量产生,并且为美国经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而且,在政治层面上,美国主张强权政治,也为英雄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帮助。随后很多国家也对美国的英雄主义进行模仿,从而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发展越来越迅猛,并且有效的融入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中。

在好莱坞电影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是最为常见的素材。好莱坞是美国文化传递的有效载体,好莱坞电影业把现代化的精神、文化、经济和美国的民族精神融合起来,使得个人英雄主义成为电影屏幕中作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对全世界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二、个人英雄主义与现实社会文化体制冲突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体现

(一)语言方面

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阶层的展现依赖于语言的传递,其中口头语言是最为有效的。在电影中展现主要体现在对话上。

在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夜,新囚小胖因为受到老囚犯的讽刺和挖苦而伤心痛苦,随后遭到了狱警长哈雷的教训。在第二天早餐时,人们知道小胖已经死去之后,都开始沉默。这时只有鲜少说话的安迪开始打听小胖的姓名,但是狱友海沃德却对他进行训斥,但是他却说:“我认为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当大多数人为小胖的离世感到悲痛时,只有安迪坚持使用自己的方式给小胖进行哀悼,这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他不同于常人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在肖申克监狱逐渐成长成为英雄的开端。

随后因为机缘巧合,安迪和瑞德等十二人被派到车厂去修补房顶。在房顶涂抹沥青的过程中,安迪指导了狱警长哈雷在遗产继承方面的困惑,他主动要求帮其解决问题。当被怀疑其目的性时,他说道:“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够给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其中的一位狱警长却嘲笑到:“同事?你还有同事啊?”面对嘲笑他说:“我在户外工作,如果有啤酒的话,我就可以感觉自己是个正常人,这就是我的目的,”狱警答应了。这里面所认为的救赎,就是能够利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脱离困境。安迪不只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享受,他也希望狱友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安迪把狱友称之为“同事”,为了让同事感受到普通人修葺屋顶的乐趣,他对狱友们的思想认识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不但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对他们进行了帮助,这时我们就能发现闪耀在他身上的英雄色彩。

但是,虚伪的典狱长在向媒体传递肖申克监狱的美好时,说到要让肖申克监狱为每一个在押人员服务,并对其进行自我救赎。随后安迪和瑞德帮助典狱长洗黑钱、逃税。为此他们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安迪虚构出一个名为皮特・斯蒂文森的人,以他的出生证、社保卡等证件来代替典狱长的罪恶行径。他说道:“在监狱外面,我是一个善良、刚正的人,但是在这里,我却要做一个骗子”,瑞德说:“这是你的困惑吗?”安迪说:“我不是策划阴谋的人,我只是处理利润,这或许就是评价的标准。但是我还建造了图书馆,让几个狱友得到了中学文凭,你认为典狱长同意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甘愿洗东西,但是洗钱和洗衣服不同。”瑞德说道。“我不需要消耗较多的资金,这就是交易的核心。”安迪在这里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和所想到的内容都和他的社会地位相吻合,因为肖申克监狱制度的落后和人们的贪欲,使得安迪最基本的追求逐渐丧失,但是,英雄最终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动摇。

(二)行为方面

1.自身行为。自身行为就是个人行为,是在非社交场所中的个人举止,主要包含外露行为和潜伏行为。第一种行为是指包括身体举动、语言等一些直观的行为,第二种行为是隐藏在人们思想中的行为。本文主要对安迪的外露行为进行深入叙述。肢体语言能够形象直观的表达自身的想法,而且这种直观性的语言表达也是对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反映。安迪不爱说话和电影自身的他人视角叙述模式,让人们不容易发现安迪身上的行为特点,按时安迪在剧情中的三次微笑却意味深长。第一次微笑,在车厂房屋屋顶进行修补,让囚友对他产生了新的认识。等囚友弗洛伊德带着啤酒走到安迪身边时,安迪说他已经戒酒了,只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屋顶旁边,面朝天空,露出了他的第一次微笑。此时的安迪已经在狱中生活了两年,对监狱生活也更加熟悉,但是他也对自由充满了向往,希望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可以随心的喝着啤酒,修整房屋。第二次微笑出现在构建鉴于图书馆的时候,他找到了《费加罗的婚礼》,并且私自播放。安迪把狱警关在厕所,把扬声器接上电源,让音乐侵入人们的心田。安迪闭上眼睛,躺在椅子上,面露微笑。让这音乐声穿透心灵,再一次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第三次微笑是表现在安迪越狱成功之后,天空下起倾盆大雨,大雨冲刷了安迪内心的污秽,他着上身,对着天空肆意的放大笑。在这里安迪的情绪得到了完全的释放,被囚禁的人生终于重获自由。他曾经说过:“希望是美好的,在世界上十分宝贵,这就是英雄的价值,在寂静中爆发,让人们对其充满向往。”安迪的越狱是对肖申克监狱腐朽制度的一种突破,也使得肖申克监狱重现光明,囚徒也有了新的希望,瑞德层说过:“安迪代表着我内心深处永远都不能抑制的精神。当监狱之门打开时,我穿着便宜的西装,带着二十块钱走出监狱时,我的内心是喜悦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高于个人价值,安迪在进行自我救赎的时候,也使他人获得了救赎。在进行越狱的时候,个人英雄主义使得安迪走向了光明,依靠自己的能力重获新生。

2.对外社交行为。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人们在社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行为举止就是对外社交行为。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交往的范围只有狱警和囚犯,但是这种交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发现狱友们的精神开始颓废时,他开始构建图书馆,利用音乐疗伤,不断的激发狱友们那颗鲜红跳动的心。在安迪的人际交往中,瑞的和汤米是最具代表性的。瑞德因为杀人而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中他拥有三次假释的机会,前两次因为痛改前非回答了审核人提出的问题,但是没有获得应允。但是安迪的出现和引导,瑞德才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所在。如果安迪没有出现,他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在获得批准的状态下才能上厕所,也可能会像老布一样在应允假释后而自杀。其正确的引导性也体现在汤米身上,汤米是个没有正当职业、无所事事的小贼。当安迪的案件没有回旋的余地时,他潜心教授汤米知识,让他获得了高中文凭,而且汤米也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因为安迪入狱的秘密,他无奈成为典狱长手下的孤魂野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安迪是肖申克监狱中的希望和阳光。在监狱中,每个人的生命似乎都变得枯燥无味,所有的激情和热情都逐渐被消失殆尽,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充满希望和阳光的人,才能发现光明的通道。不然,人们就只能在冤枉、委屈、无奈、愤怒中不断的消沉下去,在监狱的生活中逐渐的走向寂寞和绝望。安迪拯救了肖申克监狱中的人们,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典狱长无情了抹杀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安迪充分的体现了其个人英雄主义,让肖申克监狱中的每个遇有都看到了希望。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传递给狱友们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观念,让他们明白囚禁自己的不是身体而是自己的内心。安迪的对外社交行为十分有价值,他所展现的个人英雄主义主要是针对司法体制的落后和残忍,从而激发了肖申克监狱对于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三、结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以救赎为题材,主要是表达其希望和自由,以主角安迪的个人英雄主义,对自己和监狱中丧失信念的人进行救赎,这也是该影片的主要价值的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中所传递出来的社会精神和价值,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加的趋于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也更加的密切,也为思想的传递提供了便利。对我国的英雄主义进行深入的反思发现,我们应该塑造属于中国文化的英雄模范。更加注重英雄塑造模式的多样化、个性的标致化和性格的多元化,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也.《低俗小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嘲讽[J].文学教育(上),2014(11):18-21.

篇9

一、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以具备未来成为一个高级专门人才应有的素质为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定位于“高素质财务会计专门人才和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高级会计人才主要是指在单位担任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执行官、会计部门负责人以及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陈晓芳等(2008)认为“本科培养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将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教会其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本科会计培养的目标应重点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为未来成为高级财会人才做准备。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服务于社会,我国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一方面要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计算机网络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的会计及理财专业人才;同时,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的生力军,小企业会计也是本科会计专业必备知识与能力。因此,在构建本科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时首先必须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本科教育应为此做哪些准备才能满足其需要。

(三)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协调发展为原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本科会计教育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首先明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下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才能以此为指导来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因此,会计本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构建应以其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为原则。此外,会计专业课程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探寻其培养规律,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

二、社会需求导向下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构建

(一)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框架 一是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根据许萍和曲晓辉的调查研究结论,目前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能力结构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构成,其中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刘玉廷也提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职业判断能力、组织和实施内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建议能力。尽管本科教育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力军,但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具有这些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只能为未来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做准备,而在培养中也应以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为参考和目标,但又有别于这些能力。因此本文认为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表l所示能力:

二是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社会需求下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是以其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而其知识结构又应与其能力结构相应,作为本科会计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其他相关的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法律等知识也是其成为未来高级财会人才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会计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构建 要积极借鉴国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等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改革,以适应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产品。

一是更新过高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大都是“宽口径,厚基础”或“应用型”的高级财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这种目标过宽过高,本科教育无法达到,以致无法真正起到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作用。因此,本科会计专业应从实际出发,将培养目标重点转向能力和素质上来,并定位于未来成为高级会计人才所应有的基本素质、观念和学习能力,这才能真正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方向标和指南针。

二是设置符合社会需求下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会计人才也是管理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也不可少;另外,心理学对会计人员也尤其重要,对会计人员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会计需求的增长,增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3~5门双语教学课程对提高学生外语和业务能力都大有帮助。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减少毕业学分要求,增加选修课程和学生自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动性和自学能力。

三是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会计实践应按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施,构建合理的会计实验课程结构体系,将会计专业所需的基础训练、专业实验和综合训练有序地贯穿于会计本科教学中,形成一个课前、课中和课后相结合、校外和校内相结合、手工和计算机相结合,各种形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系统、有序的训练和培养。

四是采用灵活的教与学方式。本科会计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满堂灌”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研究,小组设计与讨论、模拟操作、参与企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通过布置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料,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再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学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应尽量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讨论、学生上讲台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知识面。

篇10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 公司绩效 格兰杰检验

一、文献回顾

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的关联性问题,是20多年来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司社会责任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都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关于经济、法律、道德、社会的多维度的综合问题。Bowen(1953)最早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就是公司管理者按照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来制定公司战略、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过程。Carroll(1979)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由公司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责任,对社会的伦理责任,对政府的法律责任以及自愿责任构成。国外学者对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与财务绩效的相关联系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多数研究结果都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Carroll也指出公司治理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公司治理,成为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制度安排。

Johnson等(1999)发现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激励和管理控制,能够使公司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更有效率的回应,使公司具有更好的社会绩效,并建立了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结构方程。研究表明公司外部董事与公司社会责任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产品质量和环境正相关,与员工、社区等方面不相关。Zahra等(1993)研究发现公司内部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社会责任正相关,公司外部董事的存在对公司在种族和性别方面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影响,由于外部董事既有非经济目标又有经济目的,因此能更好的平衡公司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关系。Wang(1992)发现外部董事更多的关注公司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外部董事会考虑员工、社区、消费者等相关者的权益,因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更多的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帮助,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符合各种社会环境标准的活动,以避免罚款、负面报道等影响公司声誉。

二、实证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中披露社会责任相关报告的企业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主要由各公司年报,同时参考福布斯等相关机构公布的企业社会慈善捐赠,最后选取62家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7年四年的共310组相关数据建立了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数据库。本文中的变量包括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两类。被解释变量是公司社会责任,解释变量包括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股权结构。此外,为了控制其它特征对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影响,引入公司财务绩效、财务杠杆和公司规模为控制变量。现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CSR=β0+β1IND+β2GR+β3PS+β4ROE+β5LEV+β6SIZE+ε

其中各变量定义与测度如下所述,β0……β6是待估计的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公司社会责任(CSR):由公司慈善捐赠总额占税前收入的比例衡量。独立董事人数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IND)和国有股份比例(PS)分别衡量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公司管理层持股(GR)度量管理层激励。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公司财务绩效;财务杠杆(LEV),由资产负债比衡量;公司规模(SIZE),由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

三、数据分析与实证结论

1.多元回归分析

利用eview5.0统计软件,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变量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再按照上述的多元回归模型,将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相关的各个变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回归方程如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CSR=12.200+0.009*IND-0.043*GR-0.036*PS-0.112*ROE-0.002*LEV-0.505*SIZE

从结果看该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政府持股比、公司财务绩效和公司规模均与公司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其余变量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总体而言,公司社会责任还没有实现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制度化,大多数公司都没有建立系统的社会责任战略规划,还没有实现公司社会责任应有的战略作用。

公司财务绩效与公司社会责任负相关,可以解释为企业采取社会责任策略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大于产生的相关收益,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公司规模与公司社会责任负相关,说明我国大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力度还不够。政府持股比与公司社会责任负相关,显示出我国国有企业没有有效的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政府人没有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独立董事比、高管持股比与公司社会责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我国公司治理过程中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大多数公司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高管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独立董事可能也只是公司外部利益的者,而非相关利益者的代表。

注:*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相关;**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相关。

2.格兰杰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因果关系,本文将基于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理论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均衡稳定关系,并将格兰杰因果检验引入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公司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因果关系,并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整个过程采用Eview5.0软件实现。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化不会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因此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文中LNCSR与LNROE分别代表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的对数值。

(1)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首先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防止产生伪回归问题,LNCSR与LNROE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是单整序列,即公司社会责任与绩效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再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两者关系的均衡性,滞后期为1,标准化后的相关协整方程如下,结果表明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间存在稳定的单向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为负。

LNCSR=-0.6587LNROE+1.1786

(2)格兰杰因果检验

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间存在着稳定均衡的关系,而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绩效的Granger原因,而公司绩效却不是公司社会责任的Granger原因,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间存在着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公司社会责任会消耗公司资源,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公司社会责任构成了降低公司绩效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论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一致,但可以预期在长期,公司社会责任行为必将对公司声誉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对公司绩效发生积极作用,因此,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四、政策建议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本文实证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要以关注和维护广大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为途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应制定社会责任战略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企业的治理层面,并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力度。其次,应该强化政府及国有企业在公司社会责任中的作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并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并大力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数据库,推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owen,Howard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 New York:Harper&Row,1953

[2]Carroll A.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3]Richard A Johnson,Daniel W Greening.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type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 42(5),56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