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篇1

关键词:职工权益;工会;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08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企业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构成机制,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职工权益维护和队伍稳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劳动合同签订履约难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短期化、试用期限延长化、解除合同随意化。部分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少数私营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为减少自身责任,资方不愿意与劳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或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规避对劳动者的法律义务。还有个别单位忽视劳动者合法权益,不严格按照劳动合同办事,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长期存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裕劳动力相互交织,导致资方强势环境短期难以得到改变。

2、劳动法律监督调解难问题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劳动法律监督形式单一、劳动纠纷调解力量薄弱、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滞后等方面。究其原因,劳动监察环节薄弱、社会监督力度不足、纠纷调解力量缺失、矛盾疏导渠道不畅等,是制约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劳动经济权益维护难问题日渐明显。随着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单纯性向复杂性、求义性向趋利性、相对稳定性向多变性的转变。因此,如何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维护问题,成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解决。

二、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具有的独特优势

1、工会是劳动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是各级工会依法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监督。1995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它的出台,为工会组织结合企业劳动用工实际,探索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2、工会在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劳动纠纷调解是以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会参与劳动纠纷处理试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处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工会作为调解主体地位被劳资双方广泛认同。

3、工会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工会一直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大力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在协调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方面,贴近职工、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的独特优势。在协调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切实达到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企业建设的目的。多样的活动形式,扎实的活动效果,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欢迎。

三、工会组织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主要方式

1、发挥源头参与职能作用,代表劳方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平衡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因此,工会要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定期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进行平等协商。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内容不规范、有许多无效合同甚至是违约合同的实际,工会可以帮助指导职工就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切身利益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通过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来维护好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

2、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依法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工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是为调整、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否得到切实维护。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作为劳动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活动。在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工作中,工会组织应当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篇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时代背景的需要。次贷危机如金融市场上方的雾霾,其引发其他危机都迫使着各个金融机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改革,来稳定企业发展。这种局势,势必会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不论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是否能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都需要一个更加全面的新管理方案。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企业都依靠向国外市场出售廉价劳动力和一些自然资源来弥补在国外市中竞争力不足。这种做法会使企业渐渐失去,产品创新能力与销售渠道拓展。由于产品都是一些低廉的小型商品,在制造过程中毫无技术可言,使企业对外国公司产生技术依赖。而这些公司需要引进一些高新设备或新型产品时,由于技术匮乏,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会花费巨额费用。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外国厂商本身已经自身难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降低以往的进口需求量,并通过出口量来稳定企业运营。面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国内一些企业必须创新管理制度,平稳度过危机。当然,从次贷危机的正面影响来看。我国各个经济金融机构,应该抓住这次经济增长周期,加快步伐,减小与国外一些机构的差距。尽早适应新型环境下的新要求,不仅升级产品也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推进经济全球化。2.企业内部需要。如上文中叙述的那些依靠向外国进口来提高外汇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企业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而这些企业,在面临次贷危机时也具有更大的危险,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在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不足所致。通常,这些企业都存在哪些不足?第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是一味模仿,缺乏自主创新的做法不但会失去产品认可度,还会因为产品较为落后而失去竞争能力。长期依赖技术进口,也会为企业带来安全隐患,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失去抵御能力。第二、经济增长所需资源不足。由于要向国外出口钢材,石油类产品。使我国工业化污染严重。加之汽车尾气与人类呼吸,我国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使用国与温室气体排放国。据调查,我国能源消耗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种资源约束,是企业能源利用率低,甚至需要从外进口,这都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三、服务工业发展落后。为了增长经济水平,我国将发展重心都放在了重工业发展从而忽略了相配套的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大多都存在服务设施不齐全,服务标准低,服务类型不全面。尤其是在一些医疗、教育、健康、文化方面的服务,需要征收费用才给予提供。这都会增加员工经济负担,使员工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些都是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缺失。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管理特征

1.企业管理具有综合性。企业,是具有盈利性质的组织,管理企业必须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要在后金融经济时代背景下全面考虑企业发展。首先要计划管理,预测经济走向,规划公司发展道路,设置有效目标,调动员工积极性。然后是生产管理上,对于企业各类生产产品,原料需求都要有详细列表。在生产前进行成本预测,在生产中要完善生产运营管理,在生产后的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查。最后是财务管理与劳动人事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对于一系列的财务活动都要有具体规划,在后金融时代背景下,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2.企业管理具有广泛性。如上所述,企业管理包含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诸多环节。在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下的敏感时期,一定要抓住各环节运营特点,协调各环节相互配合,做到有的放矢,让企业在后经济危机背景下也可以按部就班稳定发展。3.企业经济效益有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可以从财务指标中体现。企业经营者要具有一定的财务观念,合理经营企业的财务目标,定义财务对象,明确财务联系。使财务目标多元化,财务关系简单化,财务权责集中化。在每一季度末系统分析财务数据,从中发现不足,并确保下一季度企业的发展。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管理措施

1.创新管理理念。企业经营者在于其他公司竞争时,会发现公司内部不足,从而去除一些腐朽管理制度,学习先进经验,是企业以一个良好的状态发展,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管理就是知识管理。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将管理模式进化到相应知识模式,将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知识管理具有注重知识性和以人为本两个特点。前者是运用知识构建企业经营模式,是企业发展道路更加合理、规范,避免发生一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目标性错误。也让企业摆脱落后的经营观念,向国际化逐步靠拢。后者的以人为本,则保证了员工福利制度,使员工享受更好的福利制度,也让企业管理模式显得人性化。2.创新技术。只有技术上的保证,才能使产品拥有一个好的销路,也能促进公司持续发展。以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系列为例。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在旧金山会展中心正式开幕。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会场山了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机,型号为iPhone4。为了迎合消费者,国内很多企业对苹果手机外形进行模仿,一瞬间触屏类手机成为柜台霸主。而以往的翻盖类、滑盖类、直板类手机都纷纷下架。不只是手机外形,很多应用软件,甚至是手机壁纸都被贴上了iphone的标签,但这些产品并不是苹果本部所推出的。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将技术重点放在了模仿或是重复制造,是产品陈旧过时,并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众所周知,iPhone4外侧的不锈钢框,左下半圈天线,右上是蓝牙wifi,这都具有很强技术性,而很多公司在粗糙仿制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这一点。企业应在创新方面引用专业人才,大力投资。这样不但可以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还有助于摆脱技术依赖,在面临金融风暴时,利用自己的技术,有条不紊的保持发展。

四、结语

在次贷危机之后,人人自危,很多公司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自乱正脚,迅速倒闭。这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先天不足,在面对危机时没有妥善的应对措施,缺乏创新意识。能否应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市场,适应新型经济环境,很多企业都该在后金融时代下反复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老管理模式,生产产品,还希望企业可以平稳度过危机。创新管理模式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煜.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马远生.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彭艳霞.刍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40.

[4]吕玲花,焦学强.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商贸,2012,34:136-137.

篇3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高校; 资金; 风险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国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通常是由金融领域风险的负面效用累积引起的对正常经济运行的破坏性影响。金融危机多是由系统性金融风险引起的。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这样定义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剧烈波动,或由于许多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负担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

美国金融危机起因于次级抵押贷款。2001到2004年期间,在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之下,美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贷款机构推出了大批次级抵押贷款,随着房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美联储连续不断地提息,致使次贷市场上借款者不堪重负,违约率不断上升,同时金融市场上各种高杠杆创新工具不断将次贷风险扩大化并扩散。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发展,使得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在各主要经济大国间蔓延,欧洲和亚洲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

1.过于注重收益、忽略风险,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认识程度不足。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创新所存在着巨大风险。“看上去华尔街的那些科学疯子们又把实验室给炸飞了”。《时代》上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最新一轮金融产品创新产生的后果。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运用创新产品时,对收益的估计过分乐观,没有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定价,所以导致了贷款规模过度扩张,扩张风险的不断积累,以至金融风险最终爆发。

2.商业银行短视,忽视经济周期性变化导致无法应对危机的产生。当经济处于扩张时期时,企业利润增加,还贷能力较强,此时银行对市场过于乐观,风险意识下降,降低放贷标准,大量的投放低信用级别贷款。一旦经济增长出现减速乃至衰退时,企业利润降低,还贷能力下降,银行的贷款就会出现大量的呆坏账,从而影响银行正常的信贷业务,当这种情形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危机。

二、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

(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及分类

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财政拨款。2.学费性收入。自从1994年实行并轨收费制起,成为学校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已占高校资金来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其他自筹类经费。包括了校办产业收入、外界捐助款、教育基金会收入以及科研收入等。4.银行贷款。这部分资金形成高校负债性资金来源,是高校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形成的,运用的不适当而过分的借贷,容易造成高校财务危机。

(二)高校利用各类资金的现状

由以上我国高等教育收入性资金构成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资金供给具有以下风险特征:

1.以政府财政性投入和学费收入为主体,占资金来源总量的八成左右。这两方面来源风险所在(不确定性)是在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变化。在国家不加大对高等学校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又不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的前提下,高校为保障办学条件的正常开支,就必须努力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2.其他收入性经费来源占比不断加重,已达总需求量的20%左右。

3.大量高校收入不能满足的经费需求,如临时性周转资金需求,长期基本建设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高校银行贷款2005年以前已达1 500―2 000亿元。根据高校贷款需求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将突破5 000亿元。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迅猛,银行贷款已成为高校弥补资金不足的经常性手段。银行贷款虽然是现阶段可供高校利用能满足自身经费需求的筹资渠道,但由于其有偿性,银行贷款筹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到期还款对本、息的支付上。因而银行贷款也是最容易导致高校信用危机的筹资方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校资金风险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纷纷倒闭、被并购,房地美、房利美、各保险业巨头、商业银行纷纷陷入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化扩散。近两年来,在各经济大国各项积极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仍然无法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

在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但亦无法独善其身。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到2008年增速的大幅下降,以至2009年增速继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减少,政府投入高校的财政经费亦减少;学费增长也随之大幅下降。

(一)财政收入增量减少明显,导致高等教育拨款增速减缓

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下行趋势。2008年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降至四季度的6.8%,减速非常明显。经济决定财政,200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 976亿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832亿元,下降了2.4%。在政府财政在其他公共领域支出的压力下,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无疑将受到影响。

首先,在GDP增幅下降的情况下,政府可供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量必然减少,同时,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也会受CPI涨幅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缩水。其次,政府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很难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各省在2009年度高校预算中政府拨款大多维持了2008年的水平而没有增加,有些地方还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财政收入目标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政府会缩减高等教育经费预算。如江苏省在2009年压减5%高校经费预算,各高校被压减了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的预算经费。

(二)就业机会减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学费性收入的减少,欠费率大幅上升

金融危机期间,导致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减少。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形势变化使未来就业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对新增就业产生挤压。而大量就业机会的减少不可避免影响到家庭收入的增长。有关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56.43%的家庭收入减少约两成,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严重,此时通过提高学费来满足高校资金需求显然不合时宜。

(三)企业投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导致科研以及社会捐赠等自筹经费下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下降为2009年的9.1%。表现在微观领域,企业投资需求减少,利润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表现尤为明显。而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必然努力地开源节流,在努力增加各种收入的同时削减各类非必要性开支。如减少与科研院所的各类非应用性的研发投入,减少针对高等院校人才储备进行的奖助学金的捐赠,减少与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的高技术孵化性投资。企业这些资金投入的减少必然影响到高校在鼓励教学、深化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高校资金供求矛盾的加大。

(四)高校更加依赖银行贷款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由于高校自我收入性资金供给的紧张,高校为了平衡自身资金需求,必然将目光转向负债性资金。而由于我国公办高校是由政府信用作担保的,同时高校以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资产进行抵押,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乐于向高校投放大量的信贷资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高校由于在扩招背景下,自身跨越式发展对资金的极度渴求,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性资金的筹集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体系乐意于为高校提供短期或长期的各种性质的贷款。这就导致高校在缺乏信用约束的情况下,具有盲目扩大借贷规模的冲动。

2005年以前,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 500~2 000亿元,有学者研究表明,2006年底高校贷款规模达4 500

~5 000亿元,而“十一五”期间高校贷款需求在1 456亿元。而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总经费只有4 346亿元,贷款规模已超出经费总量,很多高校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化解贷款风险。

四、当前形势下如何化解高校资金风险

(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借鉴其他国家应对高校资金风险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中,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学费上涨,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改善高校入学机会,也成为欧美等国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缓解严峻的高等教育财政紧缺状况,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为高等教育注入了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财政鸿沟。如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RRA),授权向教育部门投资总额近1 00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分别向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资助及提高奖学金标准。2009年度报告显示,ARRA法案实施后,填补了各州绝大部分高等教育财政赤字。

2.加大对学生的扶持、资助,鼓励学生就学深造

国际金融危机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大学生背负更沉重的学费贷款,不得不延长在学期间的打工时间以维持学业。英国政府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学费贷款与补助,以使教育经费能够惠及每一个人。

3.完善改进高校财务管理

金融危机直接冲击高校的财务制度,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潜藏着高校财务危机。英国各大学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捐款资金的投资和监管策略,积极寻求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来源,同时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以提高效率和节省经费。

(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化解我国高校资金风险

在当前时期,从我国高校资金来源的性质可以看出,影响我国高校资金风险,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高校不可控的由于系统性风险引起,要防范这部分风险只能从我国高校的经营环境入手,而内部因素是高校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所引起的,是要靠高校自身内控及管理来实现。

1.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2008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方案中,涉及教育、卫生合计400亿元,仅占1%,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更少了。同时,金融危机也使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面临严重危机。因此,为缓解金融危机冲击,在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达40%入学率目标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政府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资金投入使命,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2.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和高校接纳能力

政府在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简化学生贷款程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学费政策;在加大高校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各级各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高层次大学之间的衔接和整合。同时,关注弱势群体,重点发展一批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民族高等院校,以满足因金融危机诱发的少数民族求学热潮之需。

3.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规范就业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对残疾青年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等,制定适度的就业保护或倾斜政策,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设新的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4.拓宽高校融资渠道,多种举措努力降低高校贷款压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国家可以采用政府贴息方式,缓解高校贷款高额付息压力;完善规范商业银行发放高校贷款程序流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确保高校的各项资金安全运行。

5.高校自身强化风险意识,构建高校风险预警系统,提前预测风险

高校应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观念,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可以在现有管理和核算基础上,设立一些科学化的风险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提前预警。对各项指标超过了警戒线,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有效地化解风险,为学校健康持续运营提供保证。

总之,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不大,逐渐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然而,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深远的,其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仔细评估金融危机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真实性而非预测性的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调整和规划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资金上保证我国高校持续、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来卓,查道林.从次级信贷危机看我国高校贷款的金融风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65-67.

[2] 孙继辉.对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4):40-41.

[3] 刘礼明.金融危机对高校财务的负效应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16-119.

[4] 冯蕾.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N].光明日报,2008-11-0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教育蓝皮书》暨教育改革研讨会 [EB/OL].http://省略/

zhibo/2007-03/01/content_87851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产生与金融工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公允价值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以使用。进入90年代,金融工具的普及及迅猛发展,使金融工具的计量越来越离不开公允价值,当时人们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谨慎运用公允价值,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否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即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一、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解释

目前会计学术界对会计目标持两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达到决策有用观这个会计目标就必须要求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FAC No.2)中强调了“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帮助用户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去证实或纠正以往预期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能力。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相关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成为有用的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基本准则中具体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相关性这个质量特征指出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应当提供与其进行决策相关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正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能够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F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推广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美国推广公允价值的初衷在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历史成本过度关注历史的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的现金流和价值,注重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使公众得不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是指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检验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会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至今使用已有4年。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因此本文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度和2010年前3季度的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所有ST公司、PT公司、缺失市场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的公司,分析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正如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那样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最终得到的样本数如表1:

以上样本数是从腾讯财经网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及其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经手工查询并统计得到。样本统计过程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1 097家,ST公司169家,PT公司2家,最后得到926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3月31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261家,ST公司16家,最后得到245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 961家,ST公司126 家,PT公司1家,最后得到834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9月31日,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832家,ST公司105家,最后得到727个样本。本文的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假设

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

3.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1)模型设定

目前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这两个模型均从Ohlson (1995) 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1995)建议同时使用这两种模型。本文也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检验。

价格模型: Pit=β0+β1NAVPSit+β2EPSit+ε

其中:i为样本公司;t为报告期(如2009年12月31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2010年9月30日);P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NAV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净资产;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收益。

收益模型:

其中:RET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收益率;Pit-1为公司i在第t-1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V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与第t-1报告期每股收益之差。

(2)变量选取

价格模型以股票的收盘价为因变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自变量;收益模型以股票收益率为因变量,股票的收盘价、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为自变量。

(二)模型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1)股票收盘价

从以上统计特征可以看出,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09年至2010年第3季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略为降低,2010年第2季度比第1季度略有上升,2010年第3季度有所下降。

(2)每股净资产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略有下降,第3季度有所回升;中位数和标准差2010年第2季度发生下降,但第3季度开始回升。

(3)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

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

(4)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

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这4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基本都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

2.回归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从整体上看,β0、β1、β2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置信水平5%,说明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表明EPS和NAVPS对P的解释能力以及EPS/P和VEPS/P对RET的解释能力是可信的,均具有正的相关性。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R Square呈增长态势,说明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仍然很强。

(2)从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NAVPS的系数β1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说明2009年和2010年前3季度每股收盘价受到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呈现出上升态势;EPS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1季度有所上升,2010年第2季度有所下降,2010年第3季度又有所回升,整体来说系数β2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盘价受到每股收益的影响亦呈现出上升态势。因此,股票收盘价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线性相关,股票收盘价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3)从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EPS/P的系数β1和VEPS/P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均呈大幅递增趋势,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益率受到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的影响亦表现出增长态势。因此,股票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线性相关,股票收益率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P与NAVPS和EPS、RET与EPS/P和VEPS/P的变动方向一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可以使NAVPS和EPS对P、EPS/P和VEPS/P对RET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P会受到NAVPS和EPS的影响,RET亦会受到EPS/P和VEPS/P的影响,它们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它们之间表现出的相关性正是受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它们之间呈现出相关性,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上市公司中得以全面运用,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会高,从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就验证了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继续运用公允价值会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一)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均与股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较强增量解释能力,能够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同时可以发现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总体上升,说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没有削弱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并且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增长幅度均大于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增长幅度,回归系数的增幅越大说明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即股价对每股净资产的反应更敏感,因此每股净资产能够对股价起决定性作用,能决定上市公司的经营实力和经营业绩,对上市公司股东来说,他们会关注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公允价值能够为其提供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其决策的要求。

(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每股收益与股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的比例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价值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较为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和股票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亦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并且发现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收益与股价比例的回归系数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比例的回归系数逐步上升,说明公允价值的运用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更具价值相关性,同时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对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市公司股东更关注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这进一步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我国并不是盲目追求国际协调,而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具价值相关性,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启示与建议

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为我国准则制定者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体现了其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遭受质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坚持并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但我国今后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应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并本着端正的态度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 A.Ohlson.Book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3]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1).

[4]房莉.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与发展[J].财会研究,2009(15).

篇5

【关键词】 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盯市会计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公允价值是否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其顺周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虽然国际经济已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但金融业仍然面临着资本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伴随着去杠杆化的趋势,其被迫出售资产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为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再次发生,深思这些问题,理清其脉络,不仅有助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关乎着公允价值未来的命运和金融改革的方向。对此,我们应当思考:顺周期性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文献回顾

葛家澍、窦家春(2009)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但当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要求”。陈琼(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争论是源于没有弄清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目的……现实中不存在最优的会计准则,因此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根据环境进行权衡”。徐玉德(2009)认为:“现行会计规范中缺乏对公允价值使用的有效控制、实务界的不正当使用,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实施效果,但它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于永生(2009)研究发现:“对于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当前金融工具财务报告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顺周期效应他还指出:“顺周期效应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本身,采用废止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应对该问题不是一个恰当的策略”。对此,黄世忠(2009)通过银行的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分析了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心理反应分析研究了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Plantin etal (2008)研究分析了历史成本和盯市会计(marking-to-market)的优劣,认为:“历史成本在信息反应上是无效的,虽然盯市会计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却增加了无关的干扰因素从而加剧了价格的波动”。Allen and Carletti(2008c)和Plantin,Sapra,and Shin(2008a)也指出是市价会计加速或放大了顺周期效应。在Plantin,Sapra,and Shin(2008b)中他认为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同时Wallison(2008)明确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繁荣时期也自造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的特征”。

以上的研究文献表明:学术界虽然对于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公允价值到底是否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却非常模糊,当然对于顺周期效应到底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也没有回答,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和发展的指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二、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含义

到目前,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基本确定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同时也指出了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联系起来,潜在的认为顺周期效应就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必然属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公允价值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是仔细分析不禁会质疑: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直接相关吗?公允价值会计必然要伴随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吗?

(一)公允价值

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截止到2009年,FASB在《SFAS157》中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exit price)。IASB也在2009年了《IFRS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exit price)。ASB在《财务报告准则NO.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上可知,虽然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同时包含了几个要求:自愿的交易;公平的交易;有序的交易和基于市场的交易。

自愿的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完全了解相关信息,出于自身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它是存在于交易双方的一种判断行为。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市场价格就代表了双方自愿的价格;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双方可以根据成本、交易费用、预期收益等状况进行权衡定价。所以,此时的价格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交易是指交易价格能正确反映资产或者负债的真实价值的交易。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公平并不是价值在交易双方的等值转移,即绝对的公平,这里的公平应该是近似或者相对的公平。有序交易是指计量日现在的情况。它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或转移的负债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这种交易是按照惯例的,正常的商业活动所进行的交易,而不是被迫的或者抛售的强迫交易。所以在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由于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和错用盯市会计(mark-to-market)所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严重偏离了其内在价值,这时的价格已不能称作是公允价值,只能称作估计价格或者现时市场价格。金融机构在最低资本监管的压力下进行的资产出售也属于被迫交易,而不是公允价值所要求的有序交易,因此交易的价格信息就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范畴。

(二)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简单的讲就是在市场活跃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高估;在市场缺乏流动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低估,甚至严重被扭曲。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流动性不足,许多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认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但迫于金融资本监管的要求,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便引发了追加保证金和抵押资产的压力,如果这些金融机构无法从市场上迅速获得短期资本补充,就必须被迫在非流动市场上低价出售其所持有的次贷产品和其他资产,在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其他金融机构就会根据这个较低的价格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资产。此时,众多投资者甚至金融机构必然会发生恐慌,造成大量的更低价的抛售,进而使得资产的价格出现新一轮下跌。接下来又会在资本监管的要求下,引发资产价格再一次下跌的恶性循环:资产价格下跌计提跌价准备资本监管要求更多的保证金资产大量抛售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这就是所谓的顺周期效应。

三、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与传导机制

(一)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

1.公允价值与盯市会计的区别。盯市会计指在计量金融资产时采取逐日盯市。由上面对公允价值的分析可知: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盯市会计)反应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此时运用盯市会计就能近似地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但此种情况并非绝对,因为在市场活跃时期经济的繁荣可能会增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杠杆比率,从而会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所以即使市场活跃时盯市会计也有可能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此时资产价格的确定方法是根据模型确定的(mark-to-model Accounting),关于这一问题,在SFAC No 7中,FASB也指出,通过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确定的现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与公允价值不一致,但它同时特别强调,“会计中初始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使用现值的惟一目的,是估计的公允价值。但笔者认为这种“伪公允价值”既不是公允价值又不是盯市会计。由此可知,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是有区别的,公允价值的范畴应该大于盯市会计,所以利用盯市会计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2.盯市会计―公允价值的滥用。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运用盯市会计替代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的价格信息已经不是公允价值信息。仔细分析顺周期效应的脉络就会发现,这其中并不是公允价值与监管政策的原因,而是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错误运用,即盯市会计与监管政策的原因。当市场不存在该资产或相关资产的参考价格时,准则要求运用估值模型确定资产的价格。那么当市场中的投资者出现心理恐慌时,即使我们假定模型是正确客观的,这些估值参数却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公允的。所以运用相应的估值模型确定的价格信息最多只能称作是估计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还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价值,所以它也不能称得上是公允价值。当市场上一部分投资者均如此报价时,剩余投资者就会利用这个价格信息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传染效应。此时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利用盯市会计计量金融工具就会导致投资者的心理恐慌甚至是“羊群效应”。纵览整个过程,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不恰当运用才是顺周期效应的一个重要根源。

此时应该用怎样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去客观真实地计量这些资产的价值,金融危机前各国准则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定,对于盯市会计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因此造成了准则的真空,使得金融机构在缺乏相应市场时运用盯市会计,造成资产价值低估甚至无从着手。从这个角度上说,顺周期效应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种经济后果,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后果。

(二)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1.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放大和金融工具无限创新,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有一定关系。在这里引用“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的传导放大机制来解释顺周期的传导放大机制。“牛鞭效应”原指因企业销售链中各级销售商的人为放大作用,使得厂商面临的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顾客的需求量。当次贷危机爆发之时,由于金融市场中衍生品过于复杂,投资者发现他们已经看不懂企业的报表信息,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严重下降;二是投资者心理更加的恐慌。顺周期效应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随着金融衍生品链条不断变长,顺周期效应就会越来越大。这种放大效应并不是各个链条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乘甚至是以指数的形式弥漫全球,使得顺周期效应的影响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并最终使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心理对于顺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羊群效应”(herd effect)深刻地解释。所谓的“羊群效应”主要指所有个人的理所导致的集体的非理的一种非线性机制。在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时,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使得许多个体投资者很难对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形成合理的预期,只得通过“引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观察周围个体的行动,并实行盲目跟从的行为。最终所有个体的行为和预期将趋于一致,同时抛售自己的资产,使积聚的系统风险爆发出来,引发资产的盯市价格大幅度“跳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的个体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出现下跌时,正是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心理反应和行动―大量抛售资产,才产生了“羊群效应”,并最终出现了顺周期效应,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注入了极大的破坏力。

3.监管政策的呆板。金融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金融系统的稳定不仅关乎着这个国家内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着这个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把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对金融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资本充足率来实现的,以防止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确保对存款用户的支付能力,从而起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数字,并且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期还是衰退期都是保持不变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许多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全部计入了当期损益,金融资本大幅度“缩水”,致使自己为了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被迫低价抛售资产。顺周期效应正是通过这一呆板的监管政策进行传导的。

据以上分析,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某种角度也是会计计量―盯市会计的问题,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原因。因此,从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和传导机制综合来看,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并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顺周期效应并不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只是管理层不恰当的运用盯市会计、准则的真空、投资者心理、监管政策的呆板等一些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给我们的启示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应根据国情谨慎推行公允价值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推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范围可以增加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做出决策。但是,鉴于目前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并不能随时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相应的公允价值与顺周期的影响仍然存在,在引进公允价值时要谨慎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更不能一步到位。另外,公允价值在理论上的研究应该及时跟上经济的发展,根据形势的变化综合权衡经济的需要、可靠性与相关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修订,并将其和历史成本进行具体有效的结合,以达到为经济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目的。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及时进行完善,预防后危机时代顺周期效应再次出现

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影响不是很大,但也应该看到对公允价值会计带来的冲击。因此,应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认真反省本次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会计带来的影响,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从而预防后危机时代出现类似问题,服务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认清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盲目地在任何情况下均将盯市会计作为公允价值,也不能不加区分地只运用盯市会计确认金融工具的价格。在市场活跃时运用盯市会计具有一定的公允性,这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确定金融工具的价格,但是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就应该舍弃市场价格,更多地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属性或者以摊余成本信息为基础的估计价格。为了增加估值的准确性,对摊余成本信息在其期间内可以进行平均化处理,对其相关的估计参数也可以选择特定时点或者特定期间加权平均的参数。此时的特定时点或者特定期间应该能代表金融资产公平价格的时点或期间。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允许部分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按摊余成本计量。另外,还应该对活跃市场进行界定,以使准则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明确公允价值的地位,理清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虽已经引入公允价值,但不仅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全面、不准确,而且在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也不相同。突出表现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作为计量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交叉重叠,比较混乱。这虽然在目前能增加信息的有用性,但这些仍未凸显的潜在缺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必然会造成实务中具体操作的困难和混淆,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成为管理层利润操纵的工具,也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分析报表的复杂度。因此,准则和理论界应该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的含义,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逐步明确公允价值的地位,理清它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增加准则的简明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3.明确市场处于非流动时资产价格的计量问题。我国金融资产的计量分为市场价格、同类相近市场价格和估值模型价格三个层次。当公允价值计量按估值模型确定时,人们不禁质疑:此资产价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对此,准则应当明确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另外,在进行三级估计时如何运用模型确定资产价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仍不明确,具体操作也缺乏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比较差。对此,FASB、IASB和IMF关于相关参数(假设、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等)的选择、相关估值模型的确定以及这些模型和参数的披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

4.改进减值测试的方法和扩大减值测试的期间跨度。在减值测试的方法上可以剔除流动性这些非信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资产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从而能够减少资产减值的计提,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发生。当减值测试的期间较短时,市场处于短期流动性不足就会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当市场恢复活跃时又会大量的恢复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样不仅会造成公司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企业利润表明显的“假象”波动,给投资者造成双重打击(流动性不足时的打击和利润表波动的打击),导致投资者心理的恐慌。但是,当扩大减值测试的期间时,就会避免市场暂时性流动不足的影响,从而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发生。

(三)在后危机时代,调整、强化金融监管,加强与会计的协调

众所周知,从监管的层面改变、强化监管的措施并加强与会计的协调是应对顺周期效应的重要措施,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因此,可以在金融系统中引入许多逆周期措施,确保金融系统更加稳健。如:动态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制度、改变以财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单一的资本监管、改变减值损失计提方法、设定杠杆比率限制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FASB、IASB、FSB、FSA和IMF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的措施全面且深刻。

对顺周期的应对并不单单是会计计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只有二者进行协调,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看待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才能在总体上促进会计的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度过后危机时代,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en,F.,and E.Carletti.2008a.Mark-to-

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45(2-3).

[2] Allen,F.,and E.Carletti.2008b.Shoul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to-market? Banque de Fra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1-6.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4]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5]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6] 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2009(1).

[7] 陈琼.公允价值会计争论述评[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12).

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A

一、公允价值核算模式基本理论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的概念自从1844年由英国公司法提出,经历了100多年的实践成为公允价值的理论渊源。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公布的会计准则中开始引入公允价值概念,1995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此后国际会计准则为金融工具的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做了很大的努力。1976年的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1998年我国具体的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公允价值概念,于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会计准则,2006)

(二)公允价值国外文献综述

1978年欧共体将“真实与公允”的观念作为评价财务报告的最高标准后,国外理论界对公允价值就展开了系列的研究。莫里斯等人指出: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在盈余管理与资本活动方面比历史成本计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门格儿对商业银行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应用公允价值,可以防止企业管理层在历史成本计量下的一些不法行为,使银行的金融资产与负债都得到计量。自上世纪末,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就开始了广泛的研究。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研究的方面也相当广泛。谢诗芬、戴子礼提出,21世纪的财务变革将是价值型会计模式(即基于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并且这一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劳秦汉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足公允价值的取得来说其可靠性差、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估计难以判断准确等。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计量模式是确定计量对象所选取恰当的计量属性与度量单位,从而形成计量模式。葛家澍认为,理想计量模式首先是对计量对象加以界定,根据被计量对象的定义来选择恰当的计量属性和度量单位,形成计量模式。(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版)在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通常可以不考虑计量单位的选择,这样计量模式的选择就要集中于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2009年底走出了危机的低谷,世界银行对中国2010-2012年GDP的增长率预测值分别是:9.5%、8.5%、8.2%的情形,这说明我国现阶段也处于经济减速发展的后金融危机的时期。(吕玮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分析)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出发,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结合名义计量单位构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即公允价值+计量单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从不同时间来看又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所以计量单位与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组合形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体现了公平原则

公允价值是指在一项资产或者负债在双方自愿交易的基础上进行现行交易所达成的交易金额,而不是强迫销售,其本质特征就是来自于以公平交易为原则的市场。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反映的是交易双方公平自愿交易而得出的金额,是理性市场交易的本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完全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提供外在条件,使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的成为了我国会计领域上的主要计量方法。(王宇彤,2012)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分析

1.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当代资产、负债涵义。会计核算随社会经济业务的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资产和负债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经营的不断变化,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核算出准确、相关的会计信息,而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市场交易的价格就是公允价值,这个价格是不断的变化的,也就说明公允价值能够随着企业交易而不断变化,这不仅能够反映出资产和负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和负债在未来交易中的价值,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能够更好的反映在经济运行中的资产和负债,增强资产负债这对极其重要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都是自愿交易从而形成的市场价格,虽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价格不确定性大,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能够真实相关的反映着市场交易的价格,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所核算出来的财务信息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3.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上文多次提到,在知识型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核算出的会计信息并不能给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准确相关的投资评估,主要原因在于,知识型经济发展,伴随着的是经济要素变化速度加快,各项成本也在不断的变化,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基于物价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核算从而得出会计信息的,通过公允价值核算出来的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在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内,公允价值是至今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对于金融行业投资者获取会计信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劣势分析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能够反映交易双方现时价值,还能根据其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仍然存在不少的缺陷。

1.信息质量可靠性差。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出的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的价格反映,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出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受到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还可能受到人为的影响,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市有所减弱的。

2.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会增加会计报表的波动性。公允价值在计量单位中有明显的优点,公允价值计量能够计量变化中的市场价格,未来现金流和无形资产等项目,对于未来现金流量也会受到未来资产成本,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核算出来的会计信息在制作会计报表时具有波动性。

四、改进建议

在后危机时期公允价值它仍然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只要存在对我国会计信息核算以及会计报表整理,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性和预见性更加强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为在我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完善市场秩序

公允价值是投资者通过公平交易得出的价格,有交易就会有市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市场经济也逐步成长起来,但是较于国外发达资本主要国家的市场经济来说,还是有许多弊端的,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仍有许多不足,要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整理和核算会计信息,那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加大力度完善市场管理和监管机制,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相关性是由市场交易为基础的,因此,要加大市场诚信建设,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会计工作人员使用公允价值的实务能力,掌握更多的公允价值业务技能是提升企

业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报表对经济决策的有用性。培训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报表信息的准确分析能对前瞻性预测,捕捉市场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三)加强对公允价值财务信息的披露

我国的表外信息披露情况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大量虚假记载、误导性出陈述、重大遗漏等违规事件。由于这一情况的存在导致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披露的细化或者更为具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进行详细披露需要成为政策法规对企业的硬性要求,同时加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参 考 文 献]

[1]王宇彤.公允价值的运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07

[2]吕玮.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分析[J].学术交流,2013(7)

篇7

一、IASB公允价值会计最新进展

早在2005年9月,IASB就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了议程,开始研究和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为所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或允许的公允价值计量建立统一的指南来源,以减少复杂性并提高应用的一致性。金融危机过后,IASB加快了公允价值及其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后金融危机时代,IASB的征求意见稿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和应用的内容作如下归纳。

(一)2009年IASB公允价值会计进展 2009年5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及有序交易等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并就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提供了指南。首先,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意愿支付的价格(即退出价格)”,同时明确定义了“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在用估值前提”等概念。其次,征求意见稿所建立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除了规定资产、负债及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问题外,还明确规定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必须与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一致,并将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输入值按优先次序分为三个层次。再次,征求意见稿还对不存在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应用指南。

2009年7月、11月,IASB分别了《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对现行IAS39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问题进行了修订,重新调整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IFRS9将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改为要求主体以其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为依据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且主体商业模式是第一因素,当金融资产具备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这两个分类条件时用摊余成本计量,其他情况只能按公允价值计量。IFRS9还进一步规定主体选择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反映公允价值计量的权益工具产生的损益时,损益须以利得或损失来确认。

(二)2010年IASB公允价值会计进展 2010年4月,IASB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IAS 19)改进项目《设定受益计划(征求意见稿)》,对IAS19中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列报和披露有关内容进行了基础改进,其中规定了设定收益负债的估计或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改变时,立即予以确认,并在综合收益表中确认设定受益负债(资产)的净额变化。

2010年5月,IASB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建议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全额计入损益,同时将变动总额中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影响的部分转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2010年6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披露内容重新征求意见,即要求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不确定性分析中考虑不可观察输入值相关性的影响。

2010年7月,IASB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征求意见稿)》,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的损益部分中应包括如果一项金融资产重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重分类之前的账面价值和重分类日(根据IFRS 9的定义)公允价值的差异导致的利得或损失。

2010年8月,IASB了《征求意见稿――租赁》,对有关租赁的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列示项目和披露信息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其中,使用权资产的重估《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对某类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所有自有资产进行重估时需要考虑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在租金支付收取权的减值计量中,采用终止确认法时涉及租赁资产、租金支付收取权的公允价值。

(三)2011年IASB公允价值会计进展 2011年1月,IASB了征求意见稿《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目的是为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其中要求在报告期末,主体按金融工具类别分别披露有关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信息应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确定的组合层面的调整数,以反映主体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暴露,或者交易对手对主体信用风险的净暴露。

二、IASB公允价值会计最新进展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引入的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17项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IASB的新国际会计准则和与公允价值有关的征求意见稿,将会改进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这对我国的影响值得探讨。

(一)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IASB结合金融危机后全球的情况对国际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完善。目前,IASB和FASB在公允价值方面已经完全消除了双方在该项目上的差异。我国财政部制定的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指出,中国对IASB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G20、FASB要求所做的努力表示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 IASB 致力于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因此,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引入体现出我国支持国际准则改革的基本方向,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尽管IASB并不认为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特殊问题,也没有为其提供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但是,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确具有新兴市场的公允价值自身的特点和问题,希望公允价值的范围不要扩展得太大。

(二)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 IASB对公允价值的一系列改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和限制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披露,对具体实务操作规范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既通俗易懂又容易操作,这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决策有用性;《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明确定义了公允价值及有序交易等相关术语,阐明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计量方法等,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以公允价值的准确取得为基础的。对于我国新兴市场经济,目前没有公开且可信的渠道进行金融工具估值,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难以实现“公允”;由于估值技术尚不成熟,可能出现估值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仍有一定难度。

(三)增加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IASB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初衷是尽量避免利润操纵行为。如《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征求意见稿)》要求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以抑制利润操纵行为。但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欠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这些改进项目有可能导致利润操纵行为。第一,在公允价值级次中,只有一级输入值不需调整,完全依据客观数据,而二级、三级输入值需要大量的估计和模型,介入了许多主观因素,给管理层留下了利润操纵的空间而损害股东权益;第二,有关“在用”前提与“最佳最好使用原则”的结合,“最有利市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资产组的价值等问题并不明确,留下利润操纵的机会;第三,关于“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的调整会增大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为管理层创造了乘机操纵利润的机会。

(四)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IASB公允价值的最新进展加强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限制,如在我国实施将会明显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成本、审计成本和相关实施成本等经营成本,显然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具体体现在:第一,估值成本提高。而有些对非上市公司投资或股权比例较小的投资很难取得所需信息,甚至可能出现为了评估而评估的现象,企业付出极高成本,而评估的结果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第二,审计成本上升。由于准则中涉及主观判断的因素越来越多,这对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更严密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充分的审计证据,从而相应增加审计难度和工作量,审计风险上升,最终导致审计成本增加。第三,相关实施成本增加。企业需要在短时期内完善系统、培训人员等各方面以适应准则变革的要求,可见IASB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改进项目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五)提高对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 IFRS9及关于公允价值的各个征求意见稿从会计角度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目的,赋予管理层更多的选择权和利润操纵的空间,这便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准则要求进行主观判断的情况较以往有所增加,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将对财务报表能否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职业判断能力较为缺乏,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与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这将会成为IASB公允价值改进项目在我国实施的障碍。

三、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对策

IASB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新进展对我国的启示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我国应结合当前国情,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积极参与国际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基本立场,持续跟进IASB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研究,积极参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讨论与修订,能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终稿更好地体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

(二)加快建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公允价值计量是IASB拟做重大修订的项目之一,《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建立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单一来源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和实务操作中的多样性。而我国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散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增加了公允价值取得的难度和成本,因此,有关部门应借鉴IASB最新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快建立适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的公允价值框架,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增强公允价值所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优化公允价值应用市场环境 活跃、流动、健全的资本市场能提供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信息。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经济发展不均衡,优先考虑市价的公允价值输入值质量不高,在经济波动剧烈时,不仅不能得到公允的信息,甚至会导致信息失真。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须做到:第一,努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力度;第二,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建立各类价格的网上平台,研发财务软件辅助与公允价值应用有关的数据运算和分析工作,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并降低相关运行成本;第三,建议监管机构成立专业的估值机构,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制度,从而为企业提供权威的、统一的估值信息。

(四)健全公允价值应用法律制度 为遏制利润操纵行为,我国在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前需健全其应用的法律制度。第一,政府应不断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监督,加大处罚力度;第二,应健全的会计师问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第三,加强守法宣传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假借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根本措施。

(五)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和国际协调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公允价值的级次判断和估值需要精于会计财务、资产评估等知识的专业人员;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需要精业务、懂外语和善于沟通谈判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高校和相关会计部门应承担起该重任,不断完善会计学教育体系。一方面,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创新型人才,加强其理论研究水平,密切注意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特别是提高运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并加强后续培训,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操守,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IASB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新进展并充分考虑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应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建立我国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优化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法律制度,完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问题》,《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2]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会计研究》2010 年第6期。

[3]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4]董必荣:《试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计量的可靠性》,《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年第11期。

篇8

[关键词]动态环境;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严重、影响最为广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许多企业破产倒闭,这些惨痛的教训无疑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复杂性、形势的严峻性及其影响的深远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审时度势调整企业的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有效甄别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风险,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有柔性的财务战略,应对危机,规避风险。

一、动态环境、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生成

(一)动态环境与企业战略

企业与外部的客观环境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来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创造自己的独特优势。安索夫(1965)认为,“组织是环境的产物,战略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决策的规则,战略的就是指与组织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关的”。Andrews(1972)曾指出,“制定有效的战略首先要考虑到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威胁,只有当组织的能力或资源与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相吻合时,组织才得以持续发展”。在企业战略与环境的分析中,一方面要分析环境对战略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战略选择对环境的影响。企业战略一般包括3个层次,即企业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财务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职能战略。从战略的角度来审视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财务环境,对于企业合理安排有限的财务资源、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生成

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刘志远(1997)认为:“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魏明海(2001)将财务战略定义为:“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有效地流动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目标一致,与公司的价值密切相关。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执行和保障体系,财务战略以统一的价值尺度综合地反映在企业战略期间各种影响其财务活动的因素,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过程中,除了谋划企业获利和能力营运能力外,同时也对在企业战略期间可能发生的生产经营风险予以充分考虑,并规定控制目标予以充分防范。

二、周期性因素波动影响的财务战略

(一)经济周期性

企业置身于动态经济环境中,各种周期性因素对企业财务战略有着重要影响。周期性因素有关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之分,包括商业周期①、行业生命周期、企业或产品寿命周期、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中商业周期最为重要。根据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4个阶段。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过程,是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反映。它通常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4个阶段。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经济周期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其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企业务战略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

(二)经济周期与财务战略抉择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表现为:在不同的经济运行阶段,要求企业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繁荣阶段,公司可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如扩充厂房、设备、开展营销规划等,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投资并重和保持较高积累水平;衰退阶段,公司可采取紧缩型财务战略,此时企业可以出售多余设备,转产、停产,削减存货,缩小经营规模,降低负债,着重保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要,保持较低积累水平;萧条阶段,企业应维持现有规模不再减少,并适当考虑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机会,只保持市场份额;复苏阶段,公司可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安全经营、中等负债,着重于内涵扩大再生产投资和保持中等积累水平。

经济周期与企业财务战略紧密关联,在我国政府采取正确的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政策,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形势下,预测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确定企业未来的财务战略总体走向,是收缩战略还是扩张战略;了解企业主要产品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阶段,确定企业投资取向是否合理;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总体把握,企业才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化“危”为“机”。

企业财务战略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风险因素对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风险管理导向的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风险是指在财务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财务战略风险主要源于财务战略制定正确与否,财务战略方针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规律以及战略资源、竞争能力结构是否匹配。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内外环境把握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面临内外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导致财务战略选择出现失误,或者在财务战略实施时会出现偏差和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财务战略进行调整,造成实际结果与财务战略目标发生偏离,由此形成财务战略风险。企业财务战略风险存在于企业理财活动中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战略的分析、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之中。

基于风险的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分析组织内外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指出财务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并提出风险应对策略,以减少预期损失的管理过程。完善的风险管理对财务战略的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风险进行积极有效管理,协调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因此,在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过程中,有必要以风险为导向,根据变化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使财务战略具有柔性,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有助于提高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效率。

四、柔性财务战略的界定和构成要素

(一)财务战略的柔性的界定

柔性是战略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Evans(1991)在分析组织中的战略柔性问题研究中,将战略柔性定义为帮助组织重新定位条件变化的能力,柔性是规划战略、结构和方案不可或缺的特性。Sanchez(1997)提出组织的战略柔性由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组成。资源柔性是由资源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协调柔性则反映了组织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汪应洛等(1998)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高度不稳定性提出了柔性战略概念,并对柔性战略(FlexibleStrategy)和战略柔性(StrategicFlexibility)做了区分:战略柔性一般指组织通过能力的提高使原有战略得以有效调整,反映的是战略的计划性和灵活适应性。柔性战略是指组织为更有效地实现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应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②。

基于上述柔性战略的内涵界定,本文认为,柔性财务战略是指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财务活动的组织,利用并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能力和财务组织应对环境变化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使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组织、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体系。

柔性财务战略强调财务战略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超强应变性,柔性财务战略的制定是风险导向的,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和配套风险战略的全局性以及企业的主动适应性。

(二)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

刘益、李垣(2005)认为,“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战略的范围必须包括竞争的各类要素,柔性战略应该包括组织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5个方面”。赵秀芳(2007)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以及财务活动柔性4个方面”。本文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由财务组织管理柔性、理财能力柔性、财务资源配置柔性、财务活动柔性四要素组成。

1.财务组织管理柔性。财务组织管理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管理柔性。在柔性财务战略中,财务组织机制不仅要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环境变化,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

2.财务资源配置柔性。财务资源配置柔性是指企业原有财务资源的转化能力。财务资源是指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与企业获取财务收益相关的各类资源,既包括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财务资源,也包括无形财务资源,通过资源柔性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财务资源配置柔性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物质基础。

3.理财能力柔性。企业对财务资源运用形成理财能力,理财能力柔性是指在变化环境下,企业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理财能力柔性体现了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

4.财务活动柔性。财务活动柔性是柔性财务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取成功的依托,是柔性组织运用柔性资源和能力,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财务活动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筹资系统、柔性投资系统、柔性营运资金管理系统和柔性分配系统。本文从上述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四要素出发,对基于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五、基于柔性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

(一)准确识别财务战略风险,提升财务活动柔性

对财务战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对风险的暴露情况及对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辨识,例如对财务战略环境风险因素、财务战略资源风险因素、财务战略主体经营风险因素和财务战略主体管理控制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在对基于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有效识别、测度的基础上,借助风险评估方法和有关模型,对基于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的因素做出具体评估,设定财务战略可接受的风险容量,以便为基于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提高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活动的灵活性,从而提升财务活动柔性。

(二)有效配置财务战略资源,提高财务资源柔性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掌握有价值的资源。若配置较多的财务战略资源,理财环境发生变化时,财务系统应对环境变化的实物缓冲、财力缓冲、技能缓冲和能力缓冲就大,企业面对的财务战略风险较小。在内外部不确定性相当大的环境下,加强财务资源柔性管理具有普遍代表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危机应对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衰退时期,提供流动性支持,缓解融资约束、避免投资不足;在经济繁荣时期,储备流动性、降低成本,避免投资过度。在动态的环境下,柔性财务资源应发挥企业融资系统剂的作用,随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国家信贷政策走向、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实施灵活多样的资源配置,尤其是优化财务资源内部结构。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相互支持和配合,避免任何一种融资安排链条断裂或者整体融资系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以最经济、风险最小的方式支持整体融资系统平稳运行。

(三)完善和提高财务战略主体治理结构和水平,增加财务组织管理柔性

财务战略主体治理结构及其效率优化是提升财务战略柔性的基点,是提高理财柔性的机制保障。面对复杂化、动态化的财务战略环境,财务战略主体应寻求一种高效柔性的组织结构,即具备简约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扁平化的特点,能够使财务战略组织应对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的财务战略主体管理水平,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综合自身的资源、能力以及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有关财务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调整,及时获取有效的财务信息并决策实施,能够有效抓住财务战略未来机会并有效规避不利因素。提升财务战略风险管理主体素质与技能,对于提高财务战略主体的决策能力、业务执行能力和系统柔性能力的整合度,进而改善理财系统柔性效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提高协调能力,提升理财能力柔性

协调能力是指理财系统整合财务资源、能力和信息的能力,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均衡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协调关系的能力。①有效整合调控财务资源、能力和信息,使其真正转化为抵御理财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应对财务战略风险的能力,提升系统整体柔性。它对系统柔性的贡献主要取决于财务主体对资源、能力和信息的整合度。②财务主体按照财务战略、行为准则规范财务行为过程,通过行为过程的规范来处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管理财务战略风险。③财务利益相关者通过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模式、机制的设计和运行来均衡其利益而实现共赢的能力;协调财务主体在财务战略行为活动中,坚持和谐财务理念,协调和规范财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目标、行为,在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上构建和谐财务关系,从而改善财务战略环境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成思危.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对策[J].与现实,2009(5):1-16.

[2]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魏明海,等.财务战略——着重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袁辉.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创新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JStuartEvans.StrategicFlexibilityforHighTechnologyManeuvers:AConceptualFramework[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1991,28(1):69-89.

[6]RSanchez.PreparingforanUncertainFuture:

篇9

前些天,经常出入菜市场买菜的居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很难吃到3元以下的蔬菜了。

而这几天,他们又明显感觉到,菜价开始回落了。

上窜下跳的蔬菜价格搅乱了市场,也带来了我们对于商品公允价值确认的担忧。

疯狂的农产品

农产品也疯狂。

商务部预报监测显示,4月中旬以来,全国18种蔬菜批发价格连续三周上涨,4月26日至5月2日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3.84元/公斤,与三周前相比,累计涨幅为4.4%;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4.4%。

而目前,各地菜价开始下跌,有的蔬菜甚至出现了30%以上的跌幅。

大蒜仍然是农产品中的“涨价明星”。

农业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大蒜价格从去年2月以来直线上扬,2009年2月25日为0.7元/公斤,而到了2010年4月,价格已超过7元/公斤。

不公允的市场

疯狂的农产品令人困惑。于是,大家纷纷挖掘农产品价格波动背后的动因。由此,自然灾害说、游资囤货炒作说等版本相继出炉。

从经济学理论上说,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然,波动的方向和幅度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农产品为什么涨价?简单看是供小于求。作为民生食品,农产品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需品,一旦供应不足,必然造成涨价,而且,幅度还可能很离谱。这也正是当前的现状。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供小于求的现状是否有人为制造的因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从“包地”到大量收购,游资无处不在。他们用大量的资本从原产地进行收购,然后统一抬高价格集中销售,这自然就导致了市场价格的上扬,其中,尤以大蒜为甚。

这不难让人联想到近期让国内钢铁业很郁闷的铁矿石。说到底,这是一个定价权的问题。当商品集中掌握在一群人的手中的时候,如果这群人有意抬高价格,购买者是无能为力的,这个时候,谈论市场的公允性没有任何意义。

尴尬的公允价值

不过,公允的市场对于公允价值会计而言,却意义重大。

因为,在很多时候,公允价值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依据正是基于商品在公允市场下的价格。倘若市场不公允,价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

按照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顺着这个逻辑,只要买卖双方出于自愿、彼此熟悉情况、且不是关联方,他们达成的交换价格就可以作为公允价值入账。比如大蒜的价格,即使贵得离谱,只要是买卖双方自愿在活跃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就可以认定为是公允价值。

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如前文所述,既然这一市场的公允性也就无法保证,基于这一市场之下确认的公允价值又有何意义呢?再回头看看金融危机中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饱受争议,其原因正是在于:当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存在极大泡沫时,按照这种计量方式计算出来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被异化了。华尔街正是在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冲击下开始走向沦落的。

当然,笔者以上的探讨只是以大蒜为例。但其实,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诸如大蒜等存货类商品是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的。除非当其价格发生急剧下跌时,企业出于会计谨慎性的考虑,可以按市场价格与存货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对存货提取跌价准备。

篇10

[关键词]会计;公允价值;问题;思考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界定为:资产与负债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买卖双方对市场情况熟悉,并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交换资产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个定义上我们能知道,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资产交易市场上对该资产和负债的交易价值,这个价值是一个时点上的价值,是不断在变动的,其并非是该资产和负债的确切内在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公允价值的定义方法就是该资产和负债的边际价格。公允价值在我国整个运用过程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首先是1998年开始初步运用公允计价方法,其次是在2001年修订会计准则时,对公允计价方法的回避,最后是在2006年对会计准则的重新修订使用,并在2007年正式运用。

二、在我国会计核算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计价方法应用存在的不足

(1)公允价值计价方法会加大周期性波动。我们对相关会计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时候,由于其计量的价格都是由相关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决定,因此当市场处于上升周期时,其公允价值会被高估,而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公司价值又会被低估,这就导致经济高峰期企业容易获得信贷支持,容易造成经济过热,而当经济处于低谷时,企业价值被低估,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生产受阻。从客观上来说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使得企业的周期性波动幅度加大。(2)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需要借助外界稳定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基础是有一个完善的交易市场,且在该市场进行交易的品种有活跃的交易。在我国整个金融交易市场的结构是不完善的,还有很多市场没有建立起来。整个交易市场的投机气氛较为浓厚,市场上交易产生的价格往往对现实经济没有指导性意义。(3)对于缺乏活跃金融市场交易的计价品种,没有一个可参照物。我国整个金融市场在结构上不是很完善,很多金融交易品种并没有建立起来。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方法,对于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的品种进行定价的时候,要参照相关交易品种的价格进行合理估价。这就为会计核算带来了问题。首先是给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其次就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市场判断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难度较大。(4)利用公允价值对企业利润进行操控。在我国1996年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时候,就有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利润操控,这个导致2001年在修订会计准则的时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回避。但随着我国经济国际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会计上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是符合整个国际潮流的,因此在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时,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重新引入,这几年就又出现了部分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公司利润进行操控情况。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1)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市场环境。要想让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能得到实际的落实,良好的制度约束是关键。首先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培育各级交易市场,让公允价值有合理参考市场价格。最后就是要不断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让其能够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有能力的计算出合理的公允价值。(2)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允价值计价的具体操作指引。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是比较灵活的,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具体执行人员的理解能力和职业素养。针对我国会计市场的情况,最好有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具体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引,让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随意性降低,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和恰当性。(3)制定合理的企业内控机制,抑制企业操控利润动机。在我国企业内部要建立合理企业决策机构,让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能够确切的行使职责,让企业的经营权和监督权能够正在做到互相控制,使得企业内部操控利润的动力丧失,使得企业高管的工作重点放在获得利润上,而不是报表利润的谋划。(4)完善企业外部的监管制度。对企业的监管,光靠企业内部监控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要引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让企业有外部的约束机制。对于企业的股本制度上,要鼓励股权的分散持股,让企业中大股东只手遮天的情况降低。还有就是要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督,让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无处藏身,让相关人员受到严厉处罚,这样就会让公允价值的应用有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平.后金融危机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基于公允价值会计[J].会计之友.2011(12):31~32

[2]孙玉恒.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