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管理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略管理小知识

篇1

但在实际绩效管理实践上,我们仍然一片茫然:虽然用平衡计分卡能找到很多指标,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指标往往无法应用;虽然使用了KPI进行考核,但并没有考核出战略所需要的行为表现;很多KPI指标都细化到能量化了,但却起不到绩效管理的价值了;无论如何考核,最后员工和管理者往往最关注的还是奖金。不少企业从咨询机构获得了一套完美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却无法实施。直接经理更是觉得额外增加了许多工作,而这些工作并没有提升业绩产出……

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究竟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还是因为高层的指导参与不够?是我们的人力资源部不够专业,还是我们的直线经理还不够合格?是我们陷入了“管理概念和管理技术”的怪圈?还是我们“本末倒置”,陷入了对“时髦的盲目追逐”?

笔者认为,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正确认识什么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激励价值创造。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角度,绩效管理可以明确并传递公司价值导向,促成目标达成;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看,绩效管理要帮助管理者明确公司战略,并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帮助管理者合理的评价人和选拔人。从员工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帮助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对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及时肯定并确定奖励标准。

其次,合理组织绩效管理。关键是通过指标和考核使组织绩效得到提升。有多种分析衡量组织绩效的思想方法,包括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法、三分法(效益/运营/组织)、德鲁克的五个化验指标法等。KPI指标的设计有五个原则,包括容易理解、容易衡量、能反映公司整体业务的价值驱动要素、指标数量不超过5个、容易控制。 绩效考核要考虑企业阶段和人员状况,关键是找到驱动轮子转动的重点,做为考核重点。绩效的驱动轮有态度、行为、能力、结果。

篇2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电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电力企業人力资源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员工的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将员工的个人绩效充分发挥,会直接促进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的优良性质量,更好的服务电力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二)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1.处于同一组织中,由于存在个性差异会对组织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的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性质也可能有所不同,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领导者自身的目标在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影响力,就应该为其发展目标,提供动力和智慧。从竞争而言,能够更加有效地给予反应。 

2.基于资源的观点,人力资源的系统,通过发展可以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而许多组织部门持续卓越的表现也得归功于其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 

3.从20世纪的最后几年开始,人力资源管理开始意识到是人决定着市场或者设备,一个组织的各个方面,除了人之外,都是有惰性的,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使用人可以产生价值,维持一个健康的经济。 

(三)员工队伍特征对电力企业绩效的影响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个人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心态变化等产生影响,综合体现的队伍特征具体为以下几点:(1)员工的职业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的规范化;(2)加强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提升个人绩效水平,促进了电力企业绩效发展;(3)优化生产率,建设工作缺勤率。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生产动机是紧密结合电力企业绩效的,个人绩效的提升即电力企业绩效加强,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和个人流失率,是对电力企业绩效的稳定性的重要表现。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队伍特征的影响 

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组织应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及员工关系管理六个模块的落实情况,能科学、合理地做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从而帮助组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保证组织内人力资本的活跃度和新鲜度。例如,在招聘与配置阶段,即选人过程中,组织必须重视所选择的员工表现出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组织文化,其性格特征是否能快速融入到组织中,具备的特征适合的岗位,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匹配;在培训与开发阶段,即育人阶段,组织必须将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并对员工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以达到培训的目标;在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阶段,即用人和留人阶段,必须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帮助员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细致的规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留住人才,防止跳槽现象的发生。 

(二)组织氛围强势的中介作用 

组织氛围强势是组织的一种强势情境,在其中工作的员工会对组织政策、实践、流程及目标产生共识性理解,进而对什么样的行为是组织所期望的、所认可的并会给予奖励的,产生相同感知与归因,HRM系统之所以能够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是因为员工在组织中工作时对组织氛围会产生信任感与自主性归因。组织氛围强势在HRM系统与电力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的机理,HRM系统具备显著性、一致性与共识性时将在组织中产生强势氛围,进而通过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取向促进电力企业绩效提升。 

其中,独特性包括显著性、可理解性、授权合法性与关联性四个方面:显著性是指HRM实践的突出与易于观察程度;可理解性是指HRM实践的明确与易于理解程度;授权合法性是指HRM实践及其实施者的可信程度;关联性是指HRM实践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个体与组织目标一致。一致性是指HRM实践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面对不同员工时,均能令员工产生相同的因果归因,包括工具性、有效性与传递一致的HRM信息三个方面。共识性是指员工对HRM实践的不同决策者保持一致认知与公正感知两个方面。显然,当HRM系统满足上述九项标准时,将具备较强的信号传递效应,使得员工之间形成相似的心理感知与归因,进而在员工集体中突现强势的组织氛围。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管理模式、组织文化、电力企业类型等组织因素进行研究,才能发现不同人力资源模式的适用背景。目前这方面已有不少有益的尝试。在中国高权力距离的文化背景下,上级不情愿与下属共享权力,领导在决策中不愿意授权,员工为了和谐的工作关系而不愿意在工作场所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发展,必须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是无可质疑的,已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有力支撑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凭借数量众多、经营方式灵活、创新意识强等独特的自身优势,在拓宽就业渠道、增添竞争活力、推动制度变革与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关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期短及在市场经济中面临残酷竞争时有些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小企业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制度中,缺少设计合理、运作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不能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其内控的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就很难持久、健康地运营, 至于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更是一纸空谈。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有长期战略的眼光

阿里巴巴的马云提出“要做102年的企业”,这就是最实在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小企业实施“鼠目寸光”的短期战略,可以说是很难有所发展,甚至是有直接生存危机的。战略管理就是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谋划,战略管理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行动,是企业在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其宗旨的管理过程。

(一)从战略出发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化的形成,信息传递程度的增加,使得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科技革命、网络革命、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战。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进程中,还将面对多元化的产权关系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所有这些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都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管理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这些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然性。

战略管理注重对企业未来总体方面的谋划,着眼于机会与趋势, 而不是针对企业的个别困难与问题。它着重于企业的长期业绩与前途,而不是眼前的短期利润,其立足点是谋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从战略出发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特别是管理人本化、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和高效化等深刻变化和创新理念,促使现代企业的发展总体上已从传统企业走向新型企业,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管理。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及时把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也需要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取得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实现企业的新发展。

战略管理也是企业领导者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企业战略并付诸实施,从而保障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对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趋势的把握,强调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寻求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战略管理寻求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协调,通过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对环境变化的预测,辨明机遇和威胁,并通过调整、优化等措施,寻求在未来时期企业与环境的协调。

(三)从战略出发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

战略管理就是围绕战略目标有重点地配置资源,创造良好的战略实施环境。最主要的是培育战略支持型文化,倡导结果导向与追求卓越的精神,保证薪酬制度与战略业绩的紧密结合;制定有助于战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保证战略方向不偏离预定目标,发挥战略管理的领导作用,营造支持战略管理的组织氛围,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战略管理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认识、理解、解决中小企业问题,并持续贯穿整个企业的过程,而不是只强调阶段性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等。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确切地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呈现出企业负责人等管理层本身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和不规范、 缺乏长远的风险评估制度、控制政策不健全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主要问题。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其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更无从谈起对中小企业的长远规划。

在日常管理工作及内控制度的执行中,许多中小企业往往只片面关注经营效益,忽视对岗位设置、人员任用、会计账证、资产管理等企业基础工作的检查考核,不仅没有对基础性工作查疏补漏的意识,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对基础性工作实行奖优罚劣。由此引发企业基础管理不完善、经济业务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完整、资产运营效益低下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不仅为违法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着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亟待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

我国的内控制发展较晚,而且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被动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生的,有明显的滞后性。2008年7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将内部控制的作用深化,范围扩大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度,直接体现和渗透了战略管理的思想。

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和丽芬(2008)把内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和丽芬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与会计工作和信息直接相关的控制;而内部管理控制是与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控制,会计控制始终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也是管理控制的基础,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的互动结合,能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战略视角下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必须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制定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要确保企业的基本目标:生存和发展。生存是前提,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就是要在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对企业未来规划的前提下,如何保证企业的根本生存。其具体的目标为:财产物资的完整,会计信息的准确透明,生产经营的健康良性发展。

战略管理,就是在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发展领域是朝行业上游发展,还是朝下游发展;是在原范围内发展,还是跨领域经营。其次要确定发展策略,是扩张还是收缩或是维持;还包括价格策略,是锁定高端客户高端定价,还是面向大众低端定价或是以独特产品或服务差异定价,必须要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不是高高挂起、目空一切。以此为依据,中小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才能有宏观的把握、方向的指引、全局的考虑,能更有效地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考虑战略管理的相关原则制定内控制度

建立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战略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企业全体员工,在对象上要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从全局角度出发。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日趋完善,中小企业必须定期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以便观察制度的执行程度和执行效果,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采取措施修正或调整有关偏差,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有效。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检查考核,建立相应的长效激励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完善基础管理,不断促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内控制度的制定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

内控制度的建立绝不能成为高高挂起的“看客”,是要有主要内容和次要组成之分的,而且对重点内容要有所突出。对于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会计控制是核心和重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从最基础层面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做起,建立与之相关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应收账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等,另外,在会计控制基础上,建立组织结构的设计以及管理制度的设计,包括生产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控制等的全面控制。当然在“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下,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把长期战略目标作为旗帜、方向,指引企业的发展。内控制度约束和规范着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战略角度对内控制度的制定,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建立内控制度长效持续的监督机制

要考虑对内控制度的长效持续监督机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直接对中小企业高管层负责并由其聘任,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而不能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多样化,业务拓展化,手段多样化。

(五)内控制度不是死制度,要“与时俱进”有发展

现在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初期或萌芽期可能离不开“英雄时代”、“英雄人物”,这些创业者在某一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但终究不能作为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可靠依据,要靠制度,靠体制。建立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不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一具体团体私利,而要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全局性考虑其体制、制度,而且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更新、有发展,不能落在企业发展的后面,成为累赘和包袱。内控制度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调整,要始终能指引、规范企业的发展。

(六)注重内控制度的信息化手段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建构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与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将有助于中小企业及时把握其自身的运营状况和组织结构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适时、全面和准确的各种信息,并使之快速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沟通、反馈,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在信息交流平台与信息沟通系统的建构中,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及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沟通交互,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组织处理会计业务、提供财务管理和决策信息,亦可辅助企业管理者实施控制,增进中小企业内部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和丽芬.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5上).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的战略的概述。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的扩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在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着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前进。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开始被引入到高职院校中,在保证学校实现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也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用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更是重视战略管理。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高职院校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管理对时展的一种必然回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有着与政府和企业不同的制度特点和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过程并非是纯理性分析的过程,而是需要考虑高职院校内部的文化因素,强调组织成员的期望的协调。为满足社会需求,以使高职院校能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原因

1.高职院校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因素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重视战略管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第一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取向。实行战略管理,可以保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方向等方面紧跟市场发展方向,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第二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取向。近年来,高职教育进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结构和注重办学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按照战略定位,实施科学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教育品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2.高职院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在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分化出的一种新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第一从教学过程看。其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围绕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课程内容为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实践性教学时间比重较大。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岗位能力训练。理论要服从服务于实践。第二从培养资源需求看。高职院校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整个培养过程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教师为"双师型",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知识面广,常识丰富,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这有利于解决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也保证高职院校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还要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是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而必须根据其需要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

三、如何进行高职院校战略管理

1.加强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组建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研究机构。高职院校的领导的能力直接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主要领导应该负责战略管理。高职院校应该组建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也可由原有学校中的教育研究所充实形成。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仅要深入基层进行研究,还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等方式,发挥教职工的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所以说这就对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研究人员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研究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同时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为高职院校发展做到大公无私,不带有私利的意见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研究人员在谏言过程中既不能代替领导参与决策,更不能左右领导为某个小的利益集团谋私利。

第二建立高职院校情报系统。竞争情报就是针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等有关信息进行研究的产物。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 高职院校应建立高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既要掌握、研究政府的方针政策,更要研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趋势与变化。

第三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基本导向。社会专家才是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群体,闭门造车,凭臆想作出判断难免限于主观,因此制定战略发展的小组应依靠社会,通过各种渠道与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交流与沟通,听取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综合各种意见以帮助高职院校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2.制定方案,实施策略管理

第一进行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分析,是通过对自身主要资源条件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及特色。分析的重点是人力、财力、物力、文化等,把环境分析与资源分析统一起来,从内外环境的结合上确立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确立管理策略依据。第二在形成策略并评估策略的基础上,抉择优化策略的过程。首先是策略选择的完成。在供高职院校多种选择的策略方面,重点要考虑突出的一般策略,即有普遍意义的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的策略。当然,一般策略不仅不能掩盖高职院校特色和重点反映高职院校特色。同时要考虑高职院校策略发展得以实现的各种方法;其次是要策略择优,即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经过认真筛选,评估过、优化过的策略方案确定下来。所以高职院校宜采取职业技能特色策略,行业、地域策略等。

3.战略分析实施,狠抓落实

对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做出了战略分析,并选择了恰当的战略之后,还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文本、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这一过程也是不断深化、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思路是贯穿高职院校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的一条主线。有没有这条主线,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层次的高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他曾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努力使全校每个工作人员都具有统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不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言行,哪怕是一句话,甚至一丝微笑或一瞥发怒的眼神等等,他都要同其进行几个个小时的谈话,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坚强有力的教育集体。他在帕夫雷什中学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广为称颂。上海市某校长认为,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学校管理之魂"。他上任伊始便从办学思路层面人手,列出"九条办学理念",本着"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原则,规范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统一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确定学校特色,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并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信任,学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的育人组织系统,战略管理工作又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职能活动,而每所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的具体内容和文本形式也必然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既要有一个整体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又要有局部的、短期的计划安排,而战略目标和策略选择则蕴藏其中,并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战略文本的形式各具特色,但其目标、方针、项目、标准以及实施措施、任务分配、制度保证等却是必不可缺少的。

战略文本形成之后,高职院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领会战略意图,明确战略方案,主要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呈现在各项行动中。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岗位、薪酬,尽力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打下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校发展环境。

四、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把握发展战略机遇,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与竞争是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根本动因,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高职院校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职院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高校的方式由直接干预逐渐变化为宏观调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逐渐渗透到高校的办学规律中,高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制定形成具有长期性、全面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高职院校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内容越来越复杂,管理幅度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只有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才能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模式,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并围绕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管理实践。应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是先有战略思路、战略实施,后有高职院校的特色形成,最后高职院校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 可持续发展 财务战略

新时期的企业财务,迎来了变革的春风,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企业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流通及消费环节的深入应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存活的关键部门,越来越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本文就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开展财务战略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与建议。

一、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分析一旦缺失必将陷入被动局面中。如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及产能规划,缺乏对项目投资的科学筹划和部署,对资金流量缺乏有效预期和干预,置国家宏观调空政策于不顾,使企业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企业融资对银行过度依赖,国家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的建立,使得企业时常陷入资金紧张状态。传统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屏障,致使企业财务监管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等。

二、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产权理论和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尤其显著

传统工业时代强调有形资产与投入资本的配置,排斥员工智力劳动及其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权,使得所有者、经营者及员工之间利益冲突加剧。

(二)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不顾自身偿还能力,片面加大银行贷款额度,负债经营,或者擅自更改贷款用途,短债长投,使得企业面临支付危机,企业间相互担保,资产重复抵押,给财务监管带来困难的同时背负高额、重复的债务风险,同时,在经济活动日趋信息化的今天,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涵义也日趋复杂化,如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上市,网上银行的广泛应用加剧货币风险指数等,企业及其管理者需要对企业内外的信息作出及时有效的分析,规避风险。

(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的份额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

如企业商标权、产品专利权、产品创新理念及人力资源等超脱了传统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尤其是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始终停留在冗塌、繁复、臃懒的状态,效率低下,理财知识欠缺,严重妨碍和制约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化进程。

(四)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对现金的有效管理。造成现金的过度闲置或严重不足

对企业应收账款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对企业存货控制薄弱,严重影响资金的灵活周转。

(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管力度

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原始凭证、科目应用、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工作不规范,财务会计报表编制不合理等缺少必要的监督。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产权关系的明确和建立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的前提

通过明确业主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的界限,将家庭开支与企业成本划分开来。一方面,按照“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理论建立多元化财务主体,另一方面,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明确财务目标及财务责任的社会化,使得企业既要考虑投入者的财务利益,又要兼顾企业应该履行社会化财务责任,

(二)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从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出发,面对新的理财环境,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牢固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摈弃“以物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使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加强对人才的投入,尊重管理中人的智慧、价值法则,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决策指标体系。

(三)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环节之一,中小企业要善于对金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和防范

如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防患于未然,企业财务人员应有正确的风险观,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财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财务管理树立法律依据和法律环境

篇6

关键词 管理学;双语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双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中国-东盟框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04年11月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连续取得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双丰收,中国-东盟的贸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加。而每年的东盟会议都在广西南宁举行,这就需要广西有大批熟悉东盟各国知识的人才,包括国际贸易,语言翻译,市场经济,旅游开发、物流等等。而管理学课程是这些学科的基础,不但要加入东盟各国的环境因素,为将来服务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正是基于这样,广西师院需要培养造就熟悉东南亚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型人才。

(二)现代管理水平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东盟经济发展势必会加大广西的开放程度,在今后5至10年间的发展将会是政府重点支持型的大中型企,如:金融行业、地产行业、物流贸易行业带动与之相关的中小型的以服务为主的企业。随着外来企业的涌入,行业间的竞争与联系将会不断加强。企业间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的识别,IT技术的应用也相应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势必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不但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更多的向通才、全才的综合能力发展,比如必要的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基本的公关关系经营,以及一至两门的外语。这些将是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进行的双向沟通活动。

广西师范学院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该将自身当作一个企业来为学生提供高等培训,同时为整个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资源。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外交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尤为看重。而以往的高校培养的学生理论强于实践,导致能力的价值建立在分数的高低和对知识的记忆上,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学院要想把教育上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有本院特色的学生素质优势,提高竞争力,达到适应社会各用人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

(三)管理学双语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语作为获取国内外管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必备工具,是未来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区的英语教学水平的确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专业英语毕竟不同于普通日常用语,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个很大的挑战。况且,我院的生源来源于全区内各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个别从边远山区来的学生英语听力较差。这时候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双语教学,无疑对他们专业知识的理解造成较大的障碍。怎样平衡这种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和英语学习的难度,以及怎样平衡这种双语教学中汉语和英文的使用量,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难题。

二、管理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课程内容高度整合

当今,进入信息时代,课程范式是一种新的立体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各种知识的比例、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结构,而且这个知识结构还包括对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整合。双语教学要注重吸取课程结构化的思想,对新信息、新动态、新进展进行结构化的处理,注重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开放态度。介绍与管理学相关的新学科、新方向及其前沿领域,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笔者上课前会有3分钟的信息交流时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时事状况的关注同时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当中穿插国外读书与在外企工作的体验,为理论提供现实中的案例说明。

(二)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双语教学是中文和英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比如在讲解某些管理定义、概念、案例时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中间穿插用汉语讲解。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例如,在上领导职能时,笔者先用英文概括叙述了领导的定义,然后讲述了网上拍卖业的巨头已去ebayCEO惠特曼的故事,并引发学生对激励手段、领导风格的思考。其间穿插中文解释惠特曼的案例如何与领导的概念相结合,以便帮助学生理解领导风格的类型等等。

(三)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

笔者在教学中对国内外同类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教材使用状况做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比较,包括教材的大纲体系和教学内容。国内的学科专业名称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在教材选用时笔者就采取收集相近学科的原版教材,然后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删减集成,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自己编写教材。例如在选用周三多的管理学为主要教材的同时,绝大部分的案例是从美国商业评论(BusinessReview)以及国外原版教材ContemporaryManagement中引用和参考。比如在激励原理,就新添了国外教材的社会学习原理。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模拟管理方案竞赛,演讲等。例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决策这一章的教学中采用了海上遇险的游戏,在游戏当中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决策和个体决策的优缺点。此外还采用课堂演讲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安排几个主题,如“Hofstede文化四维相在跨国管理中的应用”,“IT在管理角色中所起的作用”等,由学生分组查找相关资料,讨论分析总结知识点,各组派代表用英语演讲获得的知识和看法,再由教师评点和纠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互动,用外语进行专业与情感上的交流,营造学生用外语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用外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管理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 双语教学应分阶段进行

根据双语教学的惯例,双语教学的要求是50%的外语50%的中文。但是目前情形对于完成该目标有难度。但是可以分阶段进行。

1.双语教学应从大一开始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的课程。大一因为刚刚进过高考,英语知识仍然熟悉,只是缺少管理学、社会方面的认识。

2.中英文的比例一开始设定应该为9:1,更多时候双语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和阅读材料上,让学生一开始形成对英文的熟悉程度,解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真实体会到英语的应用不仅仅存在于考试的形式。而经过大一,大二对双语教学形式习惯后,大三开始以4:6的比例进行教学。

3.在这期间学校也应该积极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误区,多以演讲,表演等形式鼓励学生“用”英文,而不是单纯的“说”英语。这些学风建设能帮助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

(二)加强学科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目前国内的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①教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新的观念、新的知识要被写入新的教材,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有可能新知识已经落后了,甚至可能已经被淘汰了。②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操作性较差。③教材缺乏案例,综合性和灵活性不够。目前高校教材明显不足是普遍缺少案例教学,内容比较死板,导致大多数学生很难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建议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国外管理学的教材用语较为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例子非常多,基本每个小知识点都有例子说明,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但一般国外教材价格昂贵,不是一般学生或者老师能支付得起。为此,笔者建议,我们用国外教材进行教学,不必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教材可以作为教师用书,反映在每节课的多媒体课件上,因为上课时候学生主要还是听教师讲,而课前预习和课后讨论可以通过在图书馆流通的其他教材和主要教材方式进行阅读和传阅。这样也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控制、领导、组织等。这些管理职能存在于个人、班级、整个学校,而不是仅仅是存在企业当中。因此可以配合情景假设的形式,具体到建立班级文化,班干部的管理,鼓励创新,使得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不局限在纸上,而是在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运用到管理理论。

管理中涉及的领导职能,无论是哪个专业,市场营销还是旅游开发,都会涉及到演讲的场合,无论是为了赢取项目还是激励士气,抑或岗位的竞聘,演讲的技巧应该涵盖在管理学教学的形式中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设定的题目(理论拓展,情景假设,案例分析三种演讲题型)进行学术演讲。从大一开始锻炼公众演讲的胆量与体验到与组员合作以及说服的艺术,其效果很明显。因此,笔者建议师院可以考虑与广西东盟框架下的较为知名的企业合作,争取在这些企业中推荐优秀学生进行实习的机会,同时这种机会也将是激励学生的最好的方式。此外,广西师院还可以尝试性的开设与证书挂钩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中的调酒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师的考试等等,这些不但完成学分同时也是为学生在4年后的工作是个人增值的机会。

管理学除了原理、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应用和运用。在教学实践这一环节上,广西师院可以强化自身优势,加强实践环节。比如:同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将管理学院的老师进行交换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这些知名企业的管理层来校进行演讲,与企业名人面对面,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认识。同时,可以开展模拟竞聘、商业计划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