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 反思

许多年来,我都一直在试图反思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希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适当的路。但说老实话,我一直没有做到。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而言,在理想设计完美之前,他的现实是一种将就;而将就的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堕入虚无。我已经多年默默无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现在所谓反思,只能算是一次简单的发声练习。要发出声音也是难的,因为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和语境,但这在现在又是必须的,否则人可能永远沉沦而麻木。

我的偶尔的思疑来自两个层面,一是高三一切为高考的做法是否应改变?即使为了高考,这样做是不是最有效?而更深层的怀疑则是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我这样教是否值得,是否真正对学生一生有益?

很多时候,近乎自然的,高三教学的话题是要从高考开始的。高三之所以成为特殊,仅仅是因为它直接面对了一次考试。所以现实的声音是:高三就是高考。我们就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工作的。这三年的工作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的:提前快速上完高三教材内容,然后第一轮基础复习,迎接重庆市会考同时也为高考打前战;接着第二学期进行大量专题练习及模拟练习,让学生在题海中畅游或沉浮。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模式,但这是经验与传统。虽然有怀疑,但我没有走出另外的道路来,既没有新的想法模式也没有勇气与胆量。

从理论上来说,教学为了考试肯定是教学的异化,但在高三这个异化已经完全进化为正常,考试这一教学的手段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了教学的目标。毕竟对于学生来说,高三只有一次,高考成败关系他们的人生前途。07届高三开始的时候,我上课文速度慢了一点,因为遇到好的作品我实在不想匆匆了结,所以等到兄弟班级已经开始发试卷的时候,我还在上课文。于是就有学生来质问我:“复习怎么还不开始?”可见连学生都知道做试卷练习才是复习,他们发现课文讲得再天花乱坠,与考试分数可能毫无关系,而与考试分数无关或者关系不那么明确的东西,高三学生已经缺乏耐心,他们的整颗心都已经吊在高考魔鬼的脖子上。我的几届学生几乎都如此,10届比09届更甚,他们甚至连平时做练习都不耐烦,他们希望你教给应试秘诀,甚至猜题押题。我没有一点责怨学生的意思,他们身处在这条“洪流”之中,为自己努力拼搏,只值得尊重与同情。所谓同情,我想说的是看重考试分数的除了学生还有我这样的教师。虽然我有时因为看了点教育方面的大道理而愤愤地骂应试教育他妈的,但每次考试的分数还是毫无疑问的牵动着我的心,也每每为考试分数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如果考试成绩让我觉得不很理想时,一方面觉得对不起学生与家长,另一方面也更害怕接触到学校领导的眼光。(与我有同样心态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只是害怕的对象不同罢了)我得承认我的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同时相信新的教育思想范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考试分数还将是长久地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带给我们看得见的幸福,更给我们无尽的恐惧。我也常常教导学生要正确认识分数与考试,读书眼光要放得远,学习不是为了一次考试,但说的时候总有点底气不足的样子。

考试分数不仅异化了教与学的目标,也有可能异化考试学习行为本身。作弊伴随考试而生。照理高三学生目标直指高考,平时考试应该回归本色,但还有许多学生习惯性作弊。之所以称“习惯性”,是因为我发现许多学生在丧失真正的学习目标之后,为纯粹追求分数,作弊已经成为习惯性的考试方式,一到考试他首先琢磨的是如何偷看与抄袭,而不是如何解题。几届高三都有这样的学生。05届我是从高一带起的,在平时的默写中我就一再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念,谁不会默,可以主动举手“投降”,我允许他抄写,但要在最后光明正大地写上某某抄;平时考试则更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完完全全地为自己而考,甚至鼓励他们“慷慨交白卷,光荣得零分”,让学生觉得承认无知也是一种勇敢光荣的行为。应该说这一届到了高三的时候情况还是比较好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正确的考试态度,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平时测验基本上不用监考。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始终无法改变习惯,印象最深的是09级6班一位从某省级重点中学转来的学生,找他谈话无数次,每次说得他直点头,但在有一次期末考试中还是因为作弊被处分了。习惯可谓厉害矣!08届学生是高三接的,他们一开始对我平时测验的“监考不力”,深感不习惯;对我宣扬“默不出就抄”的政策也深表疑虑,还是习惯性地偷偷摸摸。这种情况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得以改善。说老实话,相对于学习成绩而言,我更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品质的培养。我想这一点以后是要继续保持并发扬的。

总而言之,考试作为高三教学的重要话题,它对教与学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也是必须承认与直面的。首先要在这现实之上求得生存,再要去谋求构建这现实之外的理想。

篇2

关键词: 高三语文教学 管理 成就感

在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我如此安排教学计划。

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最重要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讲解,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讲得昏天黑地,讲得自己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雾中不知所措……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只能这样吗?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产生“质”的飞跃。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在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又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很多语文教师无奈地叹息: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只有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等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但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强化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管理 工作反思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1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3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篇4

一、要求学生每天把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

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知识、性质、方法要进行及时检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认真备课,课堂上尽可能的把一些解题的主要思想方法技巧,比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等教给他们。

四、第一阶段复习要低起点。重知识求能力,养成规范作答的习惯。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高一开始,教师就不能松懈,重视知识的“过程”教学,即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

2、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可行。对于每个目标,应该分解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之中,以便目标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可操作的“实体”。

篇5

【关键词】新课程,复习,有效教学

2011年陕西省高考数学卷中“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这道来源于课本的例题,给传统的高三数学复习模式敲响了警钟。这道高考题目一度成为学生、教师、家长议论的话题,也给我们高三数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三数学任课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教学适应新课改、新高考?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感受与体会。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高三数学复习课是高三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对已学知识的回顾、重复,而是按照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的要求,重新梳理、整合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挖掘、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概念的复习,应加强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于数学公式、定理的复习要熟悉其推导过程,弄清公式、定理中限制条件及适应范围;掌握公式、定理的应用,使我们的复习始终体现“现实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新课改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重要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和深度参与。

2.深化解题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教学是高三数学复习课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尽可能地多讲几道题,或都让学生多做几道题,以加强教学效果。然而如果课堂题量过大,将会使学生忙于应付解题,无暇分析、总结解题方法和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更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从数学教学根本目的来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么解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启发思维的灵魂性,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完善思维能力。因此,解题教学必须体现:读题、析题、解题、变题、悟题这五个环节。在五环节中,由于课堂时间紧,教师往往忽略了“变题”“悟题”这两个重要环节“变题”就是将题及条件与结论进行适当的变形,使之成为一个新问题,以达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功能;“悟题”就是解题后的反思,还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能否把此结论或方法用来解决其他问题?此结论能否推广为一般性的结论?因此,平时解题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尝试整个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紧扣教纲,回归教材

篇6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篇7

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通过课改,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变化。

一、惊喜

1、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改革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对所学知识不管学生会与不会都一股脑儿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组织教学,惟恐有一点疏漏,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目标,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教师的“教”必须是为了学生的“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教学方法的变化

体育教学改革前学生既没有自我奋斗的目标又没有追求成功的动力,整堂课是以教师的讲授、示范、活动为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学习方法养成。体育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到上课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尤其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体育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教师讲、学生练,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整节课,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主导作用,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教学策略,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大胆创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形式的变化

体育教学改革前的教学成绩评价只是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形式,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测试、打分。而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倡导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既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定,又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 也就是说,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差等生的转化,教学中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过程带来的成功感,使全体学生都能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教师教学态度的变化。教师再不是拿着教鞭板着面孔、授业、解惑的“老夫子”,而是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讨论、对话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上的助手,思想上的朋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不是“晴转多云”、“寒风呼啸”,对好学生也不再是“多云转晴”、“春风习习”,而是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5、教师行为的变化。为了上好课改的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查询大量资料,广泛搜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料,充分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呈现方式。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6、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课上敢于发言,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习兴趣较浓,同时学生学习空间扩大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7、课堂气氛的变化。课堂上师生之间构建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再不是传统课堂的“鸦雀无声”、静悄悄,而是书声、笑声、讨论声声声入耳。

8、教师自身素质的变化。课改对我们教师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大家普遍感到知识面过窄,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驾驭课堂,为此很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信息技术、课改理论、经验、拓宽知识面,来适应课改的需要。我们认为教师是关键,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课改的“瓶颈”。

二、美中不足

1、导学案的编写缺乏责任心,为完成任务而做,程式化较浓。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重点应该在“学习引导”上,“导”和“学”是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

2、小组建设需要加强。小组长没有真正发挥动力机的作用,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小组集体战斗力就不强。担任小组长的同学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热心、最有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

3、课堂展示抓不住重点,抓不住问题,模式化太强。

4、教师引领提升跟不上趟。教材挖的不深不透,重复学生所讲的内容,学生不解渴,提升不到位。这个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点评做到:①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言行礼貌、举止文明、落落大方;声音清晰、宏亮、保证全体学生听清、听懂、看明白。指出存在的问题。②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③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讲解要语言简炼、直奔主题,点深点透。④是针对展示情况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三、希望

体育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我们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有效开展体育课教学。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3、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吃苦精神的培养

关注学生运动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是这次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我们说吃苦精神的实质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理想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在体育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素质和人格风范。在体育竞赛中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没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热爱体育的人总是把吃苦当作磨练自己意志的“磨刀石”,在磨砺中积累吃苦的精神财富,俗话说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让孩子从小吃一点苦将来才会具有面对复杂人生勇往直前的勇气和能力,而体育是培养吃苦精神的最佳方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受益。

对整个课堂的教学组织要努力实现民主化管理 ,以信任宽容的态度、开放的姿态对待学生,激励学生们在学习中彰显个性。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运动体能和身体条件各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只是让少数“精英”参与,而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要做到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法,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将课堂的自交给学生。课堂内容的安排要服从于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以及体育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体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竞技性,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能让学生进行比较、分出胜负的比赛内容。课堂上时间的安排要服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要使学生感到课堂时间对他们是开放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表现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发言。

2、将探究的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如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小组结合教师所教的基本动作自编两节操,通过练习,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课后也可以提一些与学生的实践相贴近、易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总之,体育教学中,要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三)、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方法

1、教师要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教室首先要对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教训的规律,即:一开始交给学生什么样的技术,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技术模式。

2、教师课堂语言要精练准确。

精讲的本质特征是主次分明,讲在要害之处,讲在非讲不可之处。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无论是学习新内容还是纠正错误技术,教师精确地使用指导语言至关重要。满堂罗嗦、没有主次、不得要领的讲解,是难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因此,每次课的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一定要明确表述。

3、授之以“渔”

篇8

【关键词】高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教师形成的共识。它符合“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规律。构建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内化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动”起来,自主地去学习新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高效地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微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

反思性教学是在新形势下教师自我约束的表现。时展到今天,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那种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陈腐的教学观念已经严重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了,有遭淘汰的危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习惯与定势思维,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为“以学定教”的模式,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挑战新领域,克服惰性,突破自我,以新的姿态适应未来的形势和未来的学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以学定教”,我们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往往是“以教定学”,“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严守教师的神圣权威不受侵犯。比如说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教知识,既然是散文,就应该是“形散神不散”,问题是这老生常谈的“形散神不散”,初中老师不知道教了多少遍,学生还会有什么新鲜感呢?再说“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所有散文的灵丹妙药,甚至文章的主题性在当今都受到了挑战,也并不是所有选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都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写出的散文也不同,你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有的老师认为要教语言,问题是语言是不需要教的,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和品读,去感知优秀作家的语言的魅力,而习得成为自己的书面语言,从中受到感染或影响,成为自己人格架构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的反思首先是对观念的反思。我们究竟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自己为本,究竟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要“以学定教”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这就要运用到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方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要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及时了解哪些是学生凭现有的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凭学生现有的经验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关注最近发展区域,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修改已经确定好的教案。

比如说在教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告诉同学们,要深入把握《合欢树》的文本内容,必须要回到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在《合欢树》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不是仅仅史铁生一家窘困,大多数的中国平民,包括北京四合院中生活着的人们都不富裕。我举了与史铁生同时代,也有着相似经历的梁晓声的散文《感激》,他说:“时常,我脚穿的是杨志松的鞋;头上戴的是王嵩山的帽子;棉袄可能是王玉刚的;而裤子,真的,我曾将张云河的一条新棉裤和一条新单裤都穿成旧的了。当年我知道,在某些知青眼里,我也许是个喜欢占便宜的家伙。但我的好同学们明白,我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们格外体恤我舍不得花钱买衣服的真正原因——为了治好哥哥的病,我每月尽量往家里多寄点儿钱……”我也以自己的经历与学生进行交流,这说明那个年代,作为底层的平民,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支撑。这种精神与力量的象征就是母亲种下的那棵合欢树,开始“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这便是母亲的伟大,她不仅给史铁生以坚强活下去的力量,而且给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以精神力量。

那个孩子又象征谁呢?象征未来。这便是母爱的第二层含义,不仅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力量,也给未来以精神力量,能把中国人民的这种坚忍的精神传续下去。

我们该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呢?这我们要从史铁生的生命本体出发。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从二十岁开始双腿残废,到后来发展成尿毒症等多种疾病,直至突发脑溢血去世,他这一生几乎是在病中度过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此,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爱,而是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层次,从哲学的高度来关注母爱,它是“泛爱众”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悲痛、愧疚和孤单等所有的悲伤感情,都化作一种宽慰,都趋向于人类的终极关怀。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悲伤当然成为一种享受了。

这便是我对《合欢树》这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反思。反思也包括对合作的反思,如学生的集体活动;也包括对同行相互评课的反思,比如我听一位同行上这一课,就仅仅停留在母爱这一层面,虽然思路清晰,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觉得,缺少的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东西。

篇9

[关键词] 有效课堂教学 听说技能 小组竞赛 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是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合考的第一年。如何在高三进行有效的听说备考,是高三英语老师和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许多师生认为,多去电脑室或语音室进行听说训练,就可以快速提高听说的能力及成绩。其实我并不反对,但我并不认为多去就一定很有效果。笔者在2011年高三英语听说备考过程中,大胆地尝试在课堂进行听说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听说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到听说教学活动中。结果不但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听说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和成绩。在2011年高考听说考试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听说考试满分15分,所教的两个班的听说平均分分别为10.01分和10.55分。

二、听说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现以《2011朗声高考英语复习新概念》Unit 10 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Listening & Speaking为例,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首先播放一首圣诞歌曲,齐读歌词,然后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歌词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活跃气氛,为营造和打开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好了铺垫,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模仿朗读所涉及的重要节日―圣诞节和端午节。然后按照模仿朗读、角色扮演、故事复述和颁发奖品四大环节进行。

2.教学目标

通过听说的训练,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高考听说的技能和策略,即根据单词重音、句子意群,连读和升降调如何进行模仿朗读;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进行快速准确地提出三个问题和回答五个问题以及利用所给的故事梗概和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六要素进行故事复述。

3.教学步骤

(1)模仿朗读环节分三部分进行:

①模仿朗读前:首先播放课前录好的一个未听原声的学生的模仿朗读的录音,让全班同学猜一猜是谁的录音。然后叫这位同学自己进行点评并根据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最后播放原声,与原声进行对比。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及找到自己与原声的差距,且为模仿朗读做好铺垫。

②模仿朗读中:首先给学生一分钟单独大声模仿朗读,然后给两分钟在3人或4人小组中互相大声朗读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目的是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前面的活动,最后安排两个大组进行PK,即端午节与圣诞节进行PK。目的是训练所有学生的朗读配合,一个大组要获胜,必须要每个组员都要大声齐读,同时注意意群停顿,升降调及节奏。

③模仿朗读后:全班大声一起模仿朗读后,老师进行一个小结。让学生在以后的训练中能够做得更好。

(2)角色扮演部分分两个活动进行:

①提三个问题:通过抢答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和不同的表达快速地准确地翻译三个问题。学生还是能够想到用不同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去翻译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只有一个学生能够大胆翻译,说明学生对“给某人赠送礼物”这一短语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

②回答五个问题: 此部分一般让学生听一遍就进行抢答,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主要信息点,为了增加难度以及接近高考题的设计,五个问题先不给出来,让学生先听,然后回答问题。只有第三和第五个问题,学生感觉有点难度,主要学生对几个生词不认识,听到了,但不知意思,如in surgery [‘sə:d ri] (在手术室里);She thinks big parties are so impersonal(无人情味的).

(3)故事复述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①听故事前 : 通过六幅图提出学生在圣诞节想收到什么礼物这个问题引出故事中简在圣诞节收到了什么礼物。学生对收到蛋糕作为圣诞礼物反映比较强烈。

②听故事中:故事录音播放两遍。

第一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使听故事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遍: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六要素和关键词完成表格。这样使得故事内容比较清楚明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故事复述。

③听故事后: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进行故事的准备,然后学生互相进行故事复述并评分。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展示,请三位老师进行评分。最后齐读复述故事的参考范文并进行小结。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检查几个学生的复述情况。

三、教学反思

1.满意之处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设计这一节课,整节课我运用小组“竞赛”的机制以及分组PK的形式,给两组分别取名为端午节和圣诞节,端午节意味着代表中国,圣诞节意味着代表外国,由此展开本节课一系列竞赛活动,对学生有奖有罚,获胜方颁发圣诞礼物作为奖品进行激励,输的一方组员课后需要到科代表处复述故事和组长到老师那里复述故事。

2.不足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是:

(1)模仿朗读环节应多叫学生单独朗读,并及时给予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锻炼和提高;

(2)三问五答环节可设计Pair work, 一个学生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

四、听说课堂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基本功

听说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听说基本功,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复述故事点评环节,教师在完全听懂学生的基础上,能用流利的英语对学生进行恰当及时地点评,那么学生会受益匪浅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无比的敬佩感。

2.教师要非常熟悉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只有非常熟悉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才能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如同灯塔,时时提醒教师正确的航向和范围,不要偏离和走弯路,避免听说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或太低,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3.教师要更新观念

在听说课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参考文献

[1]朱晓燕.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黄自成. 朗声高考英语复习新概念.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

篇10

高三是学生紧张复习备战高考的一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点上的盲区,突破重点难点知识。巩固知识、反馈发现不足。考试是常用的手段,高三阶段的试卷更是铺天盖地,在学生的书桌上堆积如山。实践证明试题训练显然不是多多益善,学生有五门高考必考科目,每门学科有各自学科的特性和学习方法,理科在于多训练,文科关键在阅读积累,但也需要适度训练。适量的高三语文试卷,如何充分利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试卷讲评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做法:从头到尾逐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简单地报答案或抄答案,缺少分析。可以看出,忽略学生的参与,没有关注学情、考情,这种讲评课是僵化的、低效的。笔者在高三讲评课教学中,尝试变革,争取多一些实效。现以市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为例,谈一谈笔者的粗浅做法和想法。

一、做好统计分析,了解考情

语文试卷批改后没有立即发给学生,而是作部分或全体学生的得分统计工作。这样能够较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弄清楚哪些题学生失分严重,思考错误症结,讲评时方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重点剖析。市二模结束成绩揭晓,笔者作了数据统计(呈现部分)如下:

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三个选择题共9分,三小道翻译题共10分)、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及作文上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个人与班级集体的答题正确率可轻易地弄清楚。由图表的数据可知,多位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上没有得分,古诗词鉴赏试题得分也偏低,而名句名篇填空题普遍较好。

明确了学生得分失分的基本情况,笔者在讲评前仔细阅读学生试卷上的错误答案,查找试卷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数据统计的目的在于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个人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由此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耗时多而效率低。

二、讲评中抓大放小,关注学情

高三二模试卷接近高考试卷难度,试卷的讲评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笔者就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题目上用时较少,因为学生答题情况普遍良好,反映了学生在识记、理解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教师没必要多讲。而文言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题占据一节课,因为试题本身属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又较薄弱,老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方面又比较欠缺,无疑文言诗文成了学生考试中的“拦路虎”,纷纷在此受阻。笔者在此必然要花费较多气力。

市二模中的文言文《王公神道碑铭》,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者讲评中先对题型分布作了说明,强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讲考试中的解题步骤,针对不当之处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多数学生快速浏览文言文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办?在试题第7题中四个选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笔者告诉学生不正确的选项中通常只是有某一处细节有误,因此完全可以把四个选项里的内容作为文言文考试文本的梗概,大致文意弄清,带着问题看第二遍时如同阳光拨开了迷雾,把文言素材看得真真切切。在文言语句翻译上,笔者指导学生圈出关键字词,回归原文看上下文语境。破解难词,考虑特殊句式,注意语句的顺畅,那么翻译得分就不是难事了。

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辛弃疾的词作《玉楼春》,在必修教材里学生们学习了他的豪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入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则是婉约含蓄风格的词作,而《玉楼春》明显是婉约作品。因此简要回顾是帮助学生不要忽略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婉约词通常抒发离愁别恨、感伤时光易逝和人生悲苦。通过“水”、“花”、“絮”等意象感知伤春意境,对词作中词人表达的情感就有较快较好地把握。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学生要充分调动一轮复习系统梳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以及二轮复习强化训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具体文本的审美鉴赏中。另外试题讲评注重拓展延伸,把试题进行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如试题中的第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换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第三问“请简析下阕后两句的妙处”也可换成“下阕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何效果”。换一个问法可以检验学生对题干表述的正确把握程度,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以及强调规范答题等,都是教师讲评中应尽的责任。

三、梳理得失,总结反思

同一份试卷,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答题思路方法也有差异,知识缺陷与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讲评试卷中可以安排几道典型疑难试题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试卷讲评贴近学生心理。不要忘了讲评课为谁讲评,为学生讲评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得分和失分的缘由。当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群言堂”,那么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讲评课也必将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显然,笔者的讲评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够,越俎代庖,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