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农村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发展农村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47-02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建设者面前。那么,该如何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呢?

1 走区域经济之路

要根据当地的需求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搞开发建设,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适应市场,发挥优势,着力发展猪、牛、羊、鸡、鱼、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扩大规模,把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到新水平。

以吉林省双辽地区为例,双辽市农村辐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较适合发展畜牧业与养殖业,而由于爱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户多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作业上。所以,应该提倡并鼓励他们,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投身到更为经济、高效的养殖业当中,这样更能充分利用双辽市的丰富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此外,双辽市城乡交通发达,地处黑龙江、吉林、辽三省区交汇处,这就使得多条干路及高速公路通过双辽,交通发达的优势使得双辽区域具有了发展路边

经济的独特优势,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经营特色农作物以及服务行业,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 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要引导农民走高效农业之路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选择推广优质、高效、高产的农产品,以加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以吉林省双辽市农村为例,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发挥自身农业科技资源的现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并加强新科技成果的引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双辽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水利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比率,建设规划高标准粮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此外,推进高效农业,更应该利用好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政策,认真落实,优化农产品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在双辽地区,可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红鲜椒、人参果、香瓜等高效农作物,这样对发展农村经济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传统的玉米、大豆等作物,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优势,不利于大幅度提高农民增收。

3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要以进一步引导农民开发庭院经济

由于北方的生活习惯和长期以业的市场运行模式,形成了北方很多地区农民“大半年闲”的现状,就是农民在春耕秋收以外的大半年时间无所事事,沉溺于低级趣味活动当中。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庭院与家庭剩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手工生产劳动,并利用塑料大棚等现代农业方式,抓好小菜园、小果园等庭院生产。这样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对促进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自峰生活的资源溃乏,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

4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要引导农民走加工增收之路

以吉林省双辽市农村为例,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加工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够,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依托农村专业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以吉林省双辽地区为例,部分乡镇企业对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的加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晶美鹅业等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则使双辽的畜产品更远的走出了家门,走向了市场。我们应该引导农民,进一步深化对农产品的加工,加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加工增值的思维方式,促进农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

5 积极扶持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傍样的引导作用

在农村,由于文水平和生产环境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民在生产中持保守思想的生产者占大多数。如果能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让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其他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空喊口号,自然就放开了手脚,投身到选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当中,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走上致富之路。在双辽地区,有很多养殖、种植能手,如果能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就一定能涌现出一大部分致富带头人,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的好榜样。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6 加快发展农村济,要让闲置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投入到劳务输出的队伍当中

长期以来,受保守思想的影响,农村农民一直有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天伦之乐的传统思想,既使是在农闲时节,既使劳动力过剩,也不想发挥多余劳动力的作用。应该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生定量有序地批量转移,投入到生产劳动中,这样既充实了各个生产环节劳动力的足,又使农民得到了生产锻炼的机会,农民的腰包里有了钱,又使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寮现了合理的配置和流动,提高了农发的生产技能。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大环境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模式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中价组织和维权部门,对农民工的利益进行保护,以保持劳务输出的良好势头。

结语:农村经济无时无刻不在迅速发展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如果能作好以上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篇2

关键词:荣昌县;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33-1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经济。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就如何有效加快其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重庆市荣昌县概况

荣昌县位于重庆市西部。东经105°17′-105°44′,北纬29°15′-29°41′。东邻大足、永川,西接四川省隆昌县,南邻泸州,北与内江、安岳接壤。总面积1079平方千米。2002年末,总人口81.03万人,农业人口65.9万人,乡村劳动力36.80万人,耕地面积52.0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9亩。畜牧业在该县农业经济中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继续改善,分别由上年的54.6%、36.2%调整为45.7%、44.2%。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市级龙头企业已有2家。

2 荣昌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乡镇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机制约束。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要求。

3 如何有效加快重庆市荣昌县农村经济发展

3.1 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点,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要继续按照“抓试点,办实事,上产业,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建好试点,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巩固提升“三清”工作。二是搞好“五改以建”。三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同时,把激发农民生产投入热情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一是抓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二是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研究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好方法,切实防止新增加农民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农村大局稳定。

3.2 明确思路,抓住产业发展重点,增加经济总量

在第一产业方面,一是继续抓好粮经结构的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抓好优良品种的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抓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在养殖业上,除继续抓好生猪生产外,应大力鼓励扶持家禽及其他动物的饲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在土地经营上,鼓励支持土地有偿转让,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走集约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3.3 改变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待遇

我们以荣昌县盘龙镇为例,该镇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进行同等管理,所有在籍人员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等权利、履行同等的社会义务,消除原城乡居民在国家政策限制下实行的二元化待遇。凡在盘龙镇街驻地范围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在就学方面,本镇驻地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可就近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农民户籍可以在本镇内实现没有附带条件的自由迁移。凡是本镇农村居民,可以在本镇确定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买房、迁移户口,在全镇进行跨村组流动。全镇的村级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镇任何一个村工作。对于符合土地流转需要的,本镇村民在镇政府的指导、审核下可以自由的与本镇村民进行土地置换。最后实现一元户籍管理,全镇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管理,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3.4 推行“名誉村官”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名誉村官”工作机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能人治村”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让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名气、参政上有水平、发展上有点子的热心人士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一个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平台,施展各自的远大抱负,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协助村支“两委”抓好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助推村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实现“选进一个人、联系一方客、带动一方业、富裕一方民”的目标,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安富街道为例,该街道选聘的“名誉村官”政治素质过硬、热心农村工作,有较强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他们上任后,结合本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为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6.2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村级阵地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450余人,月薪800-20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发展壮大茶叶、花椒、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12000亩;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5.8公里、水渠1.6公里、人行便道3.2公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文.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J].农业经济,2003,(02).

[2]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J].上海农村经济,2000,(12).

[3] 袁钦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八举措[J].农业科技通讯,2004,(04).

篇3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之一,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现状介绍

1.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5.06%下降到2011年的10.12%,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农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即农业滞后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阻力。

2.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人均收入和消费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相比还是明显偏低,比如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消费水平445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消费水平15907元。

3.食品消费是占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

从2000年到2011年,食品消费占农村居民消费的比例均在40%以上,衣着消费占5%以上。说明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日常消费是他们的主要消费需求。

4.农村居民储蓄率高于城镇居民储蓄率

从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储蓄额度均在增加,但农村居民储蓄所占收入的比例,始终高于城镇居民储蓄的比例。2010年城镇居民储蓄的比例为16.76%,而农村居民储蓄比例为24.73%,储蓄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5.在家务农人员减少,农民工增加

由于我国工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人为其工作和服务,以前的城镇人口数量满足不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农村收入来源较少,相对于城市工作,农村收入偏低,大量的农村居民愿意到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相对方便的生活,导致在家务农人员减少,农民工大量增加。

二、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而农产品的价格涨幅不大,一直处于低位,导致农业的利润率明显低于这些产业的利润率,使得大量农村居民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到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生活。虽然满足了工业和服务业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但是农业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缓慢。

2.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消费水平偏低,储蓄率偏高,生活水平不高,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出现这两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利润率不高,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消费和储蓄虽然受到消费观念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利润率是关键。

三、问题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扶持农村信贷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成本高、效低率。而引进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机械化操作,将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机械化操作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引进技术,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然而,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知识文化水平也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开办技术培训班,为其传授技术,同时为农民购买机械等做担保,让农民顺利取得农业信贷。

2.与农产品加工厂合作,降低运输成本,保证销售渠道畅通

去年河南大白菜因为运输成本较高,被严重滞留,造成农民损失惨重,而城市大白菜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保持农产品销售畅通很重要。而与农产品加工厂合作是很直接的方式,既免除了农产品滞销的困扰,又使得农产品加工厂因为低价收购降低成本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通过对农产品运输车辆给予燃油补贴,或者降低其过路费等,降低运输成本,保证农产品运输畅通。

3.给予农业补贴或者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由于守旧观念的存在,很多农业技术不被大多数农民接受,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优惠政策,来提高他们对学习农业技术和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4.支持外出打工,放宽城市户口条件,减轻农村负担

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因为机械化操作,并不需要特别多的人力;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鼓励有能力有意愿在城市生活的人去城市,并放宽城市户口条件,让他们更愿意更放心去城市生活,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减轻了农村的负担。

5.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体系,让“老有所依”,从而逐渐改变消费观念

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收入较低,而且在于消费观念和“老无所依”的担忧。因此,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体系,让他们“老有所依”,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其消费,从而带动内需,形成良性循环,促使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磊: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商业.2007年.

[2]亚 宁: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淮海文汇.2007年05期.

篇4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因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

2.2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2.2.1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很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2.2.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2.2.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2.2.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农村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小,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2.2.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发挥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

2.2.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2.3.1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系统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的现象严重。

篇5

关键词 新农村经济 现代化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目标, 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2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2.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

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2.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2.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

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2.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

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3结语

总之,要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转变成工业为主,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并从城市的发展促进农村发展方向转变。通过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措施也不断加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得以有效实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例如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危机改变了对外生产经营的模式,但正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增强,可以说金融危机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积极发展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正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单单依靠外向型经济。如果单纯的依靠外向经济会造成泡沫经济产生。想要抵制金融危机,有效的拉动内需,刺激人们消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高人们购买力强化经济,尤其在农村市场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充分的了解到我国农村市场固有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只有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才可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可以把购买转化成实际消费能力。这样可以看到农民真的在改革中富裕起来。现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

1. 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家对于相关农产品平衡供给能力不强,无法保证农产品供给平衡。对于现今农民来说,吃饱喝足绝对不是问题,但是也要清楚中国的粮食及食品安全和农产品供求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如今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占用,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也存在其他资源枯乏等现象,这使我国农产品供给方面问题突出。压力十分大。同时,农民种粮得到经济收入并不高,个别地方对于粮食的认识不全面。积极性不高,也会导致农村经济建设中供给平衡差等问题。

2. 单从农民的收入情况来看,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来说并不高,这也降低了农民对于农业发展的信心与积极性。面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等诸多因素,使得本身不高的农民收入更加得不到提升。毕竟经济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也存在对于农业生产不利的技术、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从另一方面看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进程。

3. 城乡之间差异化程度明显,并且其发展过程中矛盾也是存在的。随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不完善,教育、社保以及医疗等方面更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同时,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有,需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加强改革力度。那么如何解决农村耕地占用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农村经济差异原因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等影响非常显著,充分了解经济差异原因,才可以通过对应的差异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从而将农村经济中发展形态各异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以调整。下面我们分析下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

1.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区域自然结构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差异特征。尤其是自然环境的优劣情况是导致农村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分布也十分广,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土壤地形,土地质量等都存在地区差异。所以自然决定了农业发展程度,较好的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农业生产以广为佳,单位面积越大产量越高,其价值也不同。这样的优势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始积累。例如:平原地区,区域辽阔,土壤、水分、天气等都适合农业发展。有数据显示在农业方面我国东部的稳定田面积占西部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山地多、少雨、沙漠分布等因素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靠天吃饭”。从实际上看,自然条件造成了经济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

2. 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从客观上看,经济基础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原有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发展农业自然会更加顺利,并且处于高水平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得以充分运用。例如:我国的东部,区域条件使得经济基础非常好,位置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等基础条件完善,并且国有经济比例高,所以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上看是非常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相反,经济水平略差的西部,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就与东部相差很大。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也是西部贫困、偏远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还有就是政府政策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其作用更不可小视。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相应的制定了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迎合了市场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

三、 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时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有条件完成投入,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进行实践过程的同时要适应的调整发展策略。从科学的农业生产出发,完成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创新。

1. 农村经济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从农村劳动力出发,进行有效转移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了剩余劳动力,做好劳动力转移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从根本提高农村经济能力必须要加强农民的购买能力,从另一方面分析,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然要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数据统计有效的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也正是我们说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最大可能的让农民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教育等,明确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增强就业能力,最后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住房医疗以及教育教学等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民工由单一的打工向产业工人的思路发展,最终达到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

2. 通过引进资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之后在加上农村的社会事业制度的确立。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一方面,除了把“人”转移出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资金进来。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健全的农村配置机制。通过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让这些利于农村发展的项目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通过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进入到农村中来,让他们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局限。同时农村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更要完善,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公共财政顺利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让公共财政利民发展,促使农民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3. 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合理调整现代生态农业结构。通过不断调整其生产格局,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最大程度地达到发展各种农业生态经济作物的目的,要保证粮食种植、养殖业等面积,尤其对于一些价值比较高的农业生态经济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应该更加注重挖掘内涵潜力。建立生态链视角下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制度。所谓团结力量大,应该利用村民农户、私营经济合作社等组织把各农户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积极的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和产销一体化服务给农民,帮助农民解决销售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实行现代农业生态链和生态价值链相融合,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上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产品。生态农业产业是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原理和农业知识经济规律,对于建立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观念,建立现代生态农业工业和其它产业,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布局限制,进而形成新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结构。

篇7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24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及调整下,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一直致力于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农村金融是保障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1]。如何应对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在金融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不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都是全面推进吉林省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与管理创新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未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时,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而其他诸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均未设立,也很少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业务。随着我国加大“三农”建设的推广及发展力度以后,这些银行便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经济大开发过程中来,逐步的从城市走向农村,在乡镇网点机构的布设、农村金融业务的增设上都有所增加,但受制于银行的获利和风险问题,这些网点和业务范围都极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建设的实际需求。

我国虽然在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建设,很多金融机构都开通了农村金融业务,而其发展时限有限,组织机构、网点分布和业务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难以符合广大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2]。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受阻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村金融发展,抵抗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然灾害往往会对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收入损失,而农业保险可以将这一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吉林省近年来一直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补贴费用低。国家保赔补贴损失的25%,省级保赔补贴损失的25%,县级至少要承担30%,这样将会造成县级组织投保的积极性降低,无法有效的大面积的推广农业保险制度[3];其次,当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不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农民来说都难以承担。加之农民的投保意识薄弱,农业保险知识匮乏也是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农村金融机构收益偏低

由于有国家政策的规定及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从事农业信用贷款的机构给农民发放贷款时定制的利率比较低,同时贷款的期限也比较短,难以有较高收入的贷款收益。农民的信用度不高且可抵押担保贷款的物质也比较少,获取的农贷数额比较有限,这些因素会造成金融机构不乐于为农民办理农业贷款,这种恶性循坏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所能获取的利益,使得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缓慢。

3 解决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对此可以全方位实行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三长”分设制,实现所有权力、监督权力、经营权力“三权”分离,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产权关系,健全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管理结构,继而把信用社建设成一个经营独立、约束力强、盈亏自负、风险自控的市场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和发展潜力。

3.2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

吉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想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发展,就要继续推进金融组织的建设工作。对此,吉林省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开放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保证所需的农村金融发展资金的有效流入。在资金满足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的分析及预测,努力让多种经济主体为“三农”服务,成立形式多样的、不同所有制的金融机构。

乡镇银行金融组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门户,乡镇银行自设立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乡镇银行可以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同时能保证这些积累的资源能有效的流入到广大农村中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资本留置的问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发展的节奏。

3.3 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健全完善的农业金融保险体系是进行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想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吉林省现阶段存在的与农业发展、农民息息相关的险种主要有: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农民人生财产保险等。除此之外,为保障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还应健全互助合作保险与商保等业务。

在险种齐全的情况下要考虑提高风险补贴比例或风险补贴费用。这些风险补贴资金可由中央财政部门承担,减少乡镇、县级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中央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农业风险的特性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应急于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如此不仅提高了降低巨灾损失的能力,也大大加快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进步伐。

再保险是可以有效抵御风险的防范机制,而在我国此类保险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据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再保险机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制定和设立,这样可以降低当巨大自然风险来临时保险公司承担的压力,有利于推广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锡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讨会观点综述[J].西南金融,2005,(10).

[2]刘月国.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河北金属,2006,(05).

篇8

【关键词】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建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用新思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应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这次调整,一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有些地方过分强调“压粮扩经”,大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抓好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调整,合理确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粮食供求平衡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一定要警惕在粮食问题上再起风波。二要大力发展优质名牌和绿色安全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广优质抗病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坚持无毒、无残毒、无公害的“三无标准”,努力扩大绿色、安全、优质、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三要适应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饲料、饲草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转变。从目前情况看种草效益大大高于一般大田作物,要把建立三元种植结构列入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牧草和退耕还林还草。四要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强迫命令。政府主要在宏观指导方面当好农业结构的领路人和参谋,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对于农户具体的生产经营项目要由农民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行决定。要使农民由“要我调整”变为“我要调整”。

二、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综合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而发展商品生产,必须充分认识市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首先要拿出比抓生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外埠市场的开拓,找健全市场法规,强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综合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变单一化经营为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在一些地方强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在更大范围内(县、省、全国)形成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趋同,避免市场出现饱和。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多样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分散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最有效的办法。三要搞好农产品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当今时代,只有经过多序加工的农产品,变初级产品为市场俏销的深加工精品,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应抓住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扩大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机遇,搞好农产品加工,要鼓励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变当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基本上分散在两亿多个农户中经营。如何使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是当前面临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因此,要使农民顺利地进入市场,使农民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并且能卖个好价钱,必须依靠政府为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灵敏、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农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指南。政府应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开展“网上交易”,利用有线电视免费为农民传递互联网上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并将本地名优稀特产品的品种、产量、质量、价格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发往各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扩大农产品的销路。政府部门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现时的信息服务,还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超前预测。因为,现代市场瞬息万变,今天滞销的产品,明天可能供不应求;今天俏销的产品,明天也可能滞销。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安排生产的依据往往是眼前的或上一个生产周期的市场价格和供求状况,其结果往往是上一个生产周期价格高的农产品,但等农民生产出来之后,又变得价格低了,甚至卖不掉。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加强市场供求趋势的预测预报,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降低市场风险,避免经济损失。

四、扩大就业门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创造有利环境,帮助农民广辟就业门路。为此,一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从长期看,乡镇企业就业的总量还是呈扩大趋势的。今后乡镇企业在发展布局上要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集中连片发展,以便利用城镇现代化设施,降低交通、通讯、交易等费用,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在产业选择上,要以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据专家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即可多吸纳100多万个农村劳动力。因此,政府部门要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三要进一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量资本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4倍。从目前情况看,个体私营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目前个体私营业主普遍反映“负担重”、“贷款难”,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制止“三乱”,帮助个体私营业主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四要搞好劳务输出。当地主管部门对准备输出的劳动者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国家应加快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开绿灯。

五、发展教育,推广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此,一要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班。近几年,枣庄市与国内36家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请专家、教授举办3000多期培训班,有的乡镇还请来外国专家为农民讲授农业技术,还有的采取农民互教互学的方式,把当地“土专家”、“种养大王”等能人组织起来到各地巡回演讲,很受群众欢迎。二要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枣庄市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从国内外引进100多个名、优、稀、珍、特瓜菜新品种进行试种、育苗、定值,组织周围农民参观学习,带动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据调查,某市近几年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人员外流552人,而后来调入的551人中仅有72人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纠正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和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保持农业科技人员的相对稳定,站常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四要加大农村教育、农技推广、农业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篇9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篇10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47-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地区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1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贫困地区的农民,观念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安于现状、谨小慎微、懒惰安逸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经济要发展,更新观念是关键,思想观念不转变,脱贫致富难实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由于农民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比较短,经验不足,观念相对滞后,加之经营不善,信息不畅,经济实力较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但必须建立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能越俎代庖。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致富的捷径。

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是走向富裕,步入小康的关键。农民增收问题,关键是农民就业问题。贫困地区,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外出务工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外出打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学到了技术,熟悉了市场,转变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中一些人,回村办企业,带动了更多农民致富。

2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文化素质低,难于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已成为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我国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和文化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我国公共服务短缺,特别是贫困地区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抓好公共服务,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形成政府与社会团体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

在农村公共服务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最根本还是要建设和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建设和教育建设一样,如果由私人来提供,不能保证农村人口享受到医疗福利,不能充分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而如果由政府来提供,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较为有效的解决医疗资源等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创建和普及农村医疗机制,是保证农村医疗福利的关键。

3 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科技条件、信息及教育条件等基础设施都很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更是如此。基础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底子较薄,投入不足,欠帐较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必须予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此,政府扶持、形成合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的职能,对贫困地区,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用财政拨款的方式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各项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采纳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适应和促进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还应该健全农村的市场体系。

排忧解难、赢得民心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支撑。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又是受益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意义非常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方面,贫困地区,还可以发动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政府采取一些优惠政策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建设投资。结合农民自身利益,不摊派,不硬压,群众自愿筹资投劳,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策实在、工程实在、资金实在,同时也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负担过重的问题。

4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主要是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农民自身素质如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是发展生产、核心是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支撑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所在。在贫困地区,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同时也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如充分利用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和“农函大”等,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党员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