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导学案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地理导学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实践 “以案导学”
随着关于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的深入开展,以学案为抓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我结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的设计、编写及具体教学实践应用,谈几点体会。
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方面,可以将复习学案划分为五个模块,即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课堂练习、课后巩固、默写记诵。
一、紧扣考纲,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案设计主旨的灵魂精髓,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定位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该堂课的学习任务、复习重点。在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的“学习目标”设置时,我们不妨将考纲要求作为“学习目标”,并适当延伸、补充一些常作为背景知识的考查点。要注意使用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引导词,如“了解”、“知道”、“理解”、“结合实例”、“说明”等。
例如: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纲中没有显示出对“地转偏向力”的考查,但是在“大气运动”的要求中却体现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如“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方向的偏转等。所以,在此处我们可以增设一条学习目标,即“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复习之初,可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并将其中可以显示学习掌握程度的“要求型”词语(即“了解”、“理解”等),以及显示复习侧重方向的“内容型”词语(即“……特征”、“……影响”等),逐一圈划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纲举目张,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
有效的“知识梳理”既是提炼经典主干知识(即,将书本读“薄”)的过程,又是有效联系、融会贯通知识(即,可想而知将书本读“厚”)的过程。对照“学习目标”逐一罗列的知识要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梳理”。
例如“天体系统”的包含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图所示)”等要点,可以采用框架结构图。
例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如下表所示)”等“比较型”知识,可以设置表格。
例如介绍“黄土高原”、“东北地区”等地的区域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填绘区域空白图,提醒学生用彩笔区分山河湖泊、地形、城市边界等各类地理事物。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可以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填写。
三、即练即评,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课堂练习”。
题海战术向来不是通往高效学习的捷径,“课堂练习”的设置应侧重于质量的精选,而非数量的达标。依据前面“学习目标”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可以将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进行分类列举,也可以适当添加近一两年各大城市的模拟试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往年试题的熟悉,有效把握对某知识点的复习认知程度。
例如: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这两部分知识,可以以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的第12―13题(如下所示)为典型进行练习。
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13.水循环(D)。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当堂训练经典习题,可以使“考点试题化”;及时讲评典型例题,可以使“试题考点化”。当然,在即练即评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明确,所有正规大型考试一般不会考查原题,所以不能单纯地“就题论题”,而应透过试题看考点,关注变形题。
四、夯实基础,布置适量有区分度的“课后巩固”。
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既属于“通过性”考试,又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要求,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天下无敌”;对于具有相应难度的“拔高型”知识,也需有适当补充拓展。因此设置“课后巩固”时,在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有一定的区分度。
成绩能否达“A”,有时不仅仅取决于试题的难度高低,而且取决于答题是否具有技巧性、地理语言表述是否具有规范性。因此,在“课后巩固”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稍稍侧重“综合题”,并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综合题答题要点。例如:
1.要点序列化,即用数字“①、②、……”来区分答案要点;
2.尽可能多答几点;
3.注意按题干要求的侧重点答题,例如包含“评价……”、“……的影响”等“引导型”词汇的答题要点均具有两面性;
4.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狂草”;
5.不要随意省略简化一些专有地理名词;
6.最好先在草稿纸上写一遍;
……
五、留有空间,引导学生加强“默写记诵”。
地理作为兼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多个学习领域的基础学科,其复习方式方法也具有亦文亦理的特点。
对于“记忆型”知识,常常强调“死去活来”,即只有将“死”的知识死记硬背,才能将“活”的知识灵活运用。因此,除了精选适量的典型练习供学生巩固复习以外,还可以在学案最后留有一定的空间,设置“默写记诵”模块,将考纲中强调的重点知识简要罗列题头,引导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加强默写记诵。当然,学生也可以在此处记录复习中的疑惑点,进行问题反馈。
综上所述,通过“以案导学”,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以及高效的课堂、课后训练讲评,辅以默写记诵,可以构建高效、有效的地理复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学习地理 困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09-03
一、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原因的研究现状
根据所阅读论文中有关原因的分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都在原因中有所涉及。首先从教材来说,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偏y,知识点安排顺序不恰当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其次从教师方面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保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了解学生的差异等也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但是,在这些文章中并没有指出高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所带来的问题,本篇论文就此着重论述。最后,从学生这一方面说,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足以及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都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但是学生处于转型期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作者都没有涉及,这也将是本篇论文要重点论述的方面。
二、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一)教材方面
1.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如今地理学制的状况是初中两年快速完成教学任务,时隔一年之后学生再去接受高难度的知识。从时间上来说,这种初高中地理学习状态的断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麻烦。从知识排列上来说,初中和高中的知识排列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也就是说有一些知识点的归属是相同的,高中的知识是初中知识的升华 。譬如,初一地理的天气与气候与高一地理的地球上的大气是相对应的,初中这部分仅仅是要求学生识记部分气候名称和天气符号,主要是以认识为主。而高中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一些原理,学生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一定是需要一些量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的状态刚开始就被打破,这对高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2.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偏难
必修一是重自然地理的阐释,有关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整个高中地理的基础,其内容最大的特点是抽象。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常年积累。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是很大的,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来,当学生的能力和课本知识理解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学习困难。
除此之外,必修一的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做支持,比如说黄赤交角与数学上的二面角,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与物理知识的联系,风的受力作用与物理学上的合力。本应该这些学科给地理学习一些帮助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安排时间都靠后,比如说风的受力分析需要用到物理的合力支持。但是,风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就需要讲授,而物理上合力要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才可以学到。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性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师方面
1.教师队伍年轻化
大部分新入校的教师都是从高一带起,不否认他们在教学理论上比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有优势,同时他们对于教学硬件的操纵也比一些老教师熟练。这些都是关于教学的辅助支持,而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把课标要求的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能被学生所吸收消化。对于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说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接受的大学教育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大学接受的知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这从一个大环境下为我们教师教授的内容提供支持,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与大学所学的内容结合从而进行知识的重组,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教师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感到陌生,教材内容不熟悉,现学现卖的这种情况会使得讲授生硬,对于本来接受起知识就很困难的学生来说无非难上加难。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说,新教师都处于角色的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状态,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自己,是不是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关注生存,其次关注情境,最后关注学生。很显然新教师处于第一阶段,等到他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时候,学生已经走过了高一这个时段。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必修一这些抽象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具象化。单凭教师讲授是完全不够的。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地理内容都可以采用小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然具备能力的老师还可以自己制作。但是,有些教师不愿意去搜集这些内容,自信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得了。除此之外,对于越难的知识越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状况是对于原理的阐释大都是以教师讲为主。众所周知,一个人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交替变换教学方法,达到学生集中精力时间的极限之后,学生可能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了。
(三)学生方面
1.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
地理空间能力大体上包括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西北师范大学辛巧荣做的有关高一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得知,学生对于地理空间的感知能力是比较好的,因地理空间分布的直观性,对于学生的挑战较小。但是此时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不乐观的,比如告诉学生同一条纬线上日出日落时间相同,学生就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正处于由直观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因此,在这个转换期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处于初升高的尴尬境地
学习环境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当中有些学生适应快,有些学生适应慢。如果学生不能对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积极适应,学生就会厌倦高中生活。我们经常听到高一学生刚入学的几个月抱怨上课像听天书一样,甚至有些学生会有厌学、弃学的情绪。从这一方面说,环境的改变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就地理这门科目来说,学生还只停留在简单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高中伊始就让学生接触逻辑性较强的自然地理这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方法的欠缺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障碍。除此之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也不足,初中时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甚至有些省市不把地理当作考试科目,学生在认识上就懒散,对于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差,面对难度系数较高的内容来说,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解决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问题的对策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对于教育的三要素,教师、学生以及教育中介来说,还是由教师引导着学生和所教授的内容发生碰撞。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怎样处理教材的内容,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转型期的学生来说教师又应该怎么特殊处理,所以对于解决此问题的措施应着重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素养提高的提倡经久不衰,但是很少人能真正地去践行。对于提高知识素养来说,教师对于知识的贮存不是仅仅停留在在校期间,终身学习就要求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素质。比如说,身为一个地理老师,在信息化的时代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会做PPT,而是应该广泛地去涉猎一些软件。例如简单的flash制作,让课本上静止的图动起来的ArcGIS软件的操作,Echarts的使用。其次,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也是重要的方面。教师的职业属性区别于其他职业,通过知识去影响学生,对学生的灵魂加以塑造。
2.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好岗前实习期
教师之于学生的重要性犹如医生对于病人,但是教师没有硬性规定要在上岗前一定要有实习期。因此教师一定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去实践和操作真正的课堂。例如,大多数教师在教授自己第一堂课的时候都会紧张,严重的紧张到说话都打颤。假如这一节课就是正式入职的第一节课,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这老师行不行”,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再出现知识点不熟悉,知识点讲不明白等状况,学生就会对教师有意见。尤其是高一的学生。但是,如果在实习期的时候能在有经验老师的帮助下掌握教学流程,试图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尴尬的状况,提前适应课堂的氛围,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等问题,到正式上岗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不会成为阻碍,甚至这些基础性的技能学会了,就会让自己在讲课的时候多一些自信,要让学生感觉地理教师是可信的。
3.充分了解初升高学生的心理状况
筛选式的中考模式使得在初中的佼佼者都聚集在一个学校,在初中的优势没有了,学生这个时候就会处于一种失落的状态。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所讲授的知识了,应该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些积极情绪的因素,或者说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事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以为这些工作都应该让班主任去系统完成,和自己无关。其实,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种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地理这门科目。例如在讲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时候可以这样向学生传递观念,太阳公转引起四季交替,你总会送走冬天,迎来你的春天。
4.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义是通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怎么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后复习等环节,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从备课这一环节来说,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蓝本,明确一节课应该达到的目的。进而以此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必修一重点是自然原理的阐释,对于难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制作或者广泛搜集一些动画。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边画边讲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设计好程序,使得讲和画之间协调配合。对于其他学科应该支持地理学习,但是此时不能支持的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例如物理上的合力。总之,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高低,因此教师要仔细揣摩。
就上课这一环节来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首先应认识到上课的几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前导入、上课中重难点突破,巩固小节、布置作业。
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以学案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对于所讲的知识点以填空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导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导课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学习冷锋的时候可以依据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意识到地理是和生活实际相关的,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天气变化原因也能提起学生的自信心。当把讲课的重心转入重难点的时候采取问答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第一,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不走神,第二,启发引领学生所得到的答案往往印象深刻,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案,学生可以在听的过程中解决自己解答学案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必修一难理解的内容来说,复习巩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比如说有关区时、时区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总之,针对难点的内容,教师必须精益求精去设计课堂,这不仅仅是关乎学生知识点掌握的问题,而且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自信,在高中生活中有一个精彩的开篇。
四、结语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看不懂、学不会已是一个普遍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本文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促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材、教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原因如下:第一,教材短时间无法变更,只能由教师去认真地处理;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解决此问题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总之,解
决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在初升高的转型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不能因为不良的开始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D].新疆师范大学,2010.
[2]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周舟.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D].广州大学,2011.
[4]吴志平.高一地理学习障碍研究 [J].考试周刊,2014(74).
[5]辛巧荣.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6]马占清.高中生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其教学对策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余浩.人教版与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建议以必修一为例 [J].文学教育,2013(12).
[8]梁常正.如何让高一地理不再难学 [J].考试周,2010,25.
篇3
⒈“地理必修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1)从内容来看,“地理必修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但是,地理必修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必修Ⅰ、Ⅲ和选修的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地理必修Ⅰ”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础。“地理必修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湖南省衡东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选修的两个选修模块中,选修Ⅲ(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但是“地理必修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认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中间开设,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这样既避免重复,又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
⒉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1)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既直观又详尽,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认识环境问题,从而加深认识保护地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新课改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新课改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材通过活动设计,图文结合感受太阳高度的概念,并利用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难点简单化。
(3)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讨论部分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大量的讨论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基础上,能够在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见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不但可以充分体会到交流与探索的乐趣,更能增强思维能力的严谨性和表达能力的完整性,从而减少在老师引导下的思考学习束缚。
(4)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材料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图文结合的能力。针对学生读图能力不足,湘教版教材在每个章节中穿插大量图片,形象、直观、生动地将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观察、思考提供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参照物,掌握读图技巧。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必修Ⅲ的第三章,整个章节都是介绍现代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从观念上改变传统地理的局限。
二、新课改教学方法初探
⒈灵活处理教材,注重有机结合,从创新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引导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因此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将地理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重视实践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范围。
(2)课堂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甚至可以利用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活跃,因为都是生活中看到或了解的一些地理现象,这样会给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比如在介绍《文明旅游》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联系各自的经历来学习和思考这部分内容。在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联系地理学中的知识,如利用煮熟的鸡蛋剖面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剖面类比,让学生迅速的理解地球的内部分层。在介绍《大气温度》时,可以联系一句古诗词:“高处不胜寒”,让学生了解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生活中的实际有时候能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而易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初中知识上的连结点初中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掌握高中地理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⒉转变观念、积极引导,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要学习效益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也就是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所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之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增强了师生互动,而且大部分的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分析完成的,老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实现师生互动。为了活跃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用问题导学或者即兴活动的形式展开。比如,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交流的状态、思维状态如何,不能满足于学生是否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见解。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地理教学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4)教师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开放自己,加强与组内其他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研组建立相应的制度,如集体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和交流提供平台。很感谢我校的地理组给了我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实现“一年适应,三年站稳,五年创优”的目标。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使地理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三、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机制与新课改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地理学习评价时,即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在这个方面有待我们全体地理老师进一步思考。
(2)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多,很多老师反应接触外面的机会不多,交流平台少。
(3)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来的每周三课时变为两课时,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高一的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模块必修Ⅰ的教学中,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另外,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以适应,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较难以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如何更好地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难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