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篇1

>> 现代生活对景设计内涵的理解 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 刍议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对景观设计教育的思考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探析 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浅析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初探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浅谈视觉思维对景观设计的促动 中国山水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对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探讨 低碳经济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关系与分析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研究初探 试析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沙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体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作为设计中的一种,其发展也是在与生活的摩擦碰撞中进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景观设计与生活方式关系的论述,来谈一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设计对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关键词:对立统一;生活方式;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篇2

关键词:历史文脉;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1-01

一、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

历史文脉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脉络,即通过系统、全面的方法把人类在历史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总结归纳在一起。历史文脉是城市中文明的相关记忆,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是人们重要的精神瑰宝。城市景观是城市提供给人们观赏与使用的场地与空间,是人们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一种途径与手段,因此,人们必须认真的学习并认识城市的历史文脉,了解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且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充分利用历史文脉,以便使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与价值。

可见,历史文脉和城市景观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所需要的景观是包含着历史文脉的,历史文脉也运用景观的形式,在城市中流传与发展。所以,人们必须意识到城市的魅力与品位,主要就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当中,而在对景观加以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对人类文明进行研究与挖掘时,把与现代城市精神相符合的元素提炼出来,将其应用于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成为城市的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标志或符号。

二、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历史文脉的原则

第一,应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遗迹加以保护,不能盲目拆除。同时应在其周围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地,以该历史文物或遗迹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第二,应注重城市整体特色和风貌的体现。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整体把握,注重体现整体风貌,使这部分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统一。

第三,对历史文脉进行深层的解读,注重精神内涵。在景观设计中,对一些历史文化要素不应原样照搬,这样会显得过于肤浅,而应深入理解其精神气质,并用新的元素、符号对其进行诠释。

三、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运用方法

(一)保护

对于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建筑、牌楼、雕塑、遗址、陵墓乃至植物等,应当加以保留和保护。这些历史资源是城市中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他们的存在为城市景观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很多景观都是围绕这些资源展开设计的,从而使自身具备了一种文化特质和设计的主题。而将这些历史资源盲目拆除则是极为愚蠢的一种做法。

(二)解构

所谓的解构指的就是对结构进行分解的方法与行为。景观设计人员依据所要表达的内涵与主题,利用解构的方法将景观素材中整理提炼之后的地域、历史以及象征等符号,予以打破、分解,之后利用主观设计的表现意图,将若干个分解符号加以加工并组合,进而获得具备新内涵与艺术表现力的一个新形象。这种方法为景观提供给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素材以新的演绎与解读。

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历史文脉元素经常通过解构的方法展现出来。对现代城市景观作品加以分析,发现其主体均是展现城市的地域特点、继承历史文脉,然而从其本质来讲,这些作品依然是具备现代美学色彩的艺术作品。因此,景观作品不可以只是对历史进行恢复,而应该运用“加减法”对历史文脉素材进行加工,之后利用解构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符号进行处理,使作品更加富有美感,进而让观赏者在对景观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设计人员对历史文脉的敬仰。

(三)共融

所谓的共融指的就是各个部分或者是事物互相融合。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与社会逐渐认可并接受和谐共融的思想理念,由于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种文化与思维,它们相互摩擦与碰撞,只有通过相互融合的方法,方能实现快速发展。而在艺术创作方面,共融同样是一种极为关键的方法,能够对多重内涵与思路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共融的方法将历史文脉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实例是有很多的,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以及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在这些景观中都运用了共融的方法,它们都是以大唐文化作为主题的景观,都将现代城市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共融关系展示出来。其中曲江池遗址公园园路两侧的景观小品,是把框架玻璃结构与历史古迹两者构成一个共融与比较的关系。

通过符号学原理,将历史文脉中的各种元素提取出来,并且将其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相对而言,这是景观设计当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与部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对历史文脉与传统文化的尊重,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行有意识的强调与说明,将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元素的功能凸显出来,使城市景观富有特殊的个性。

篇3

〔关键词〕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 景观设计 课程教学

景观设计属于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在设计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认识,分析事物的表象,然后再通过理性思维的能力将这些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上升到揭示本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念得到全面的理解。在理性思维的帮助下,能有效弥补感性思维的不足,本文正是分析了理性分析和感性认知二者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

一、景观设计中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而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就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景观设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既能充分发挥感性认识的能力[1],又能通过理性分析重构感性认知的结果,从而使设计作品既能够体现出人文内涵,又符合对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化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心情、情绪以及经历等都会对认知结果带来较大影响。感性认知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化差异,此外,人们只是对事物表面特点的认知,例如形状、颜色、大小以及长短等,难以有效探究到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能在构思阶段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理性分析

人们的理性分析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严谨的分析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尽可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2]。因此,理性分析是人们对事物较全面、科学以及客性的认识,这一般是不根据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转移的。理性分析作为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与升华,把它运用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促使人们在理性思维的模式下遵循客观规律,在条件因素的多重制约下解决问题。

二、分析理性和感性在景观设计中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中,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之间各自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又共同帮助设计完成景观的设立内容[3],因此,教师在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开始之初,都难以做到准确以及完整地认识景观事物,更难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准确揭示出设计项目的本质问题。因此,在设计的初级阶段中,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或者感觉尽可能的体验具体的景观[4]。这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或者是主观的想法。同时,还可以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以及有价值的元素应用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较好地发挥了感性认知的作用,可以为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认识――理性认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理性分析升华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它可以处理在感性阶段中各种杂乱无章的想法,进而使得景观设计能够在结构、范围以及审美等角度中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使得设计方案体现出更好的完整性。因此,理性分析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加科学地组合许多感性认知所得到的元素,然后在设计者对景观形式以及内容的规划中,最终使设计方案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状态,这就是景观设计中理性分析对感性认识的升华。

(三)界定和反界定

在景观设计中,感性认知是初始阶段,是一个把设计者的情感注入景观中的过程,而理性分析则是一种“约束”[5],它把情感中的因素加以“修剪”,把感性认知中所得到的结构加以规范化,使景观设计可以更多体现出理性化的一面,这是景观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理性的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提出了多样化的界定,也正是这些界定使得设计方案能够保证质量,提升了设计作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一些理性分析的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设计构思中感性的认知因素,然后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兼具功能与形式的景观艺术作品。

三、实践教学中对景观设计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把握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因素之后,教师在景观设计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把握二者各自的作用,然后不断地升教学质量,从而使得景观设计教学中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重视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把景观设计中基本的特点、知识以及原则等教授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具备理性分析能力的基础。首先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尽量结合设计实践,做到理实一体;其次是学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设计思维的练习,进行有效理解与消化,这是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实践中不断提升理性分析能力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工作室为基础,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的调查、分析与设计实操环节[6],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提升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较好地结合实践操作进一步的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得学生可以提前感受企业化设计实践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理性分析能力,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天马行空形式表达和不切实际的设计理念。

(二)发挥感性认知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感性认知在设计构思的初始阶段可以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灵性,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博采众长,可以为理性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的感性认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消解景观设计中一些固定性理论知识的限制,把学生从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律中解放出来;第二,学生由于思想的开放性以及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可以鼓励他们在此阶段大胆发挥想象力,并将设计构想进行充分的表现和深化;第三,在感性认知阶段中,教师需要接受并且认同学生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在此阶段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推导,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是较大的误差,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理性和感性需要统一

理性分析能力是在把握理论知识与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感性认知的结果进行深化。通过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初始阶段可以较好地分析和推演其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从实际的功能与审美角度出发,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人们真实需要的景观艺术作品,同时也是推进景观设计达到质的飞跃的目标。因此,在目前的景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感性认识的能力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方法,提高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做设计的深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经验可知,景观设计教学中总是交织着理性和感性因素,学生在设计之初,感性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设计灵感。而当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深化时,就需要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综合分析与把握,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协调和解决诸多的客观条件与限制因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理性分析也弥补了感性认识的缺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并从中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出高水平景观艺术作品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悦来、董楠楠、王敏、戴代新.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J].中国园林,2013,12(15):71-75

[2]杨晓娟.景观专业实践项目教学法与设计思维程序培养的教学思考[J].艺术教育,2014,04(01):170-171

[3]曹志明.景观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J].美与时代(上旬),2014,10(15):82-84

篇4

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同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景观设计概论

引言

环境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作为设计艺术学科下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专业范畴逐渐广泛.景观艺术设计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景观设计概论》课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形成学生景观类课题的思维能力与设计技巧的基本专业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设计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并且掌握景观平面设计图纸的相关要点及其方法.

1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概论》课程的特点

1.1景观设计学

根据俞孔坚教授在《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中对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定义:“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我们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科学的艺术,科学性与综合性强是这门专业的特性.国外的景观设计学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还必须学习空间设计的基本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他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专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又包含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而景观设计方向就是对小尺度、特定的、最适合的地方进行详细设计.

1.2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正式成为新增的设计学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专业内容的逐渐扩展和专业特性,很多高校展开了以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的教学方向.景观设计学与环境设计的主要区别是,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科更多表现为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而景观设计学是将设计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上.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涉及的景观设计内容要尽可能的吸收两者的优势,良性发展.结合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将与人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尺度的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本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重点.针对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工业化、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等,结合对场地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综合景观设计要素、艺术创造和审美进行详细的设计,创建一个生态和谐、功能合理、满足视觉和精神需求、赋予人文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3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概论》课程

《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课程.他同时也是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同一门课程,也因为专业的不同各有其侧重点.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对形成学生景观设计课题的思维能力与设计技巧的基本专业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审美能力,发挥艺术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用图形来表达设计各个阶段的内容.

2《景观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

2.1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一般在艺术院校的《景观设计概论》课程,侧重于史论、基础理论和设计原则的理论讲授,以及为景观设计项目中图形的表现而进行绘图训练.由于学科基础理论课大多是由学校公共课部统一安排,普片设置的是艺术设计各专业通用的艺术理论内容.中外园林史的内容就被安排到了本课程中.园林景观史论的部分通常采用主动式教学,老师在台上讲授过程比较枯燥,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吸收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方法也主要侧重于设计表现的练习,景观设计元素的学习也是停留对元素本身的认知,而史论和设计原则以及表现的连贯性不够强,大部分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无法把图形的信息和设计理念相互结合,甚至还出现学生纯粹是把设计当成绘画来考虑.设计的成果往往不符合场地本身的条件,对于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显得考虑不周,只是依靠专业的特点在空间的设计把握和平面图形的形式美感上显现出优势.设计缺少科学的依据和理性的思考,只满足视觉享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根据场地条件进行细化分析、比较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设计建议和策略并完成设计,才是景观设计正确的方法,不能忽略设计前的调研和分析阶段.

2.2专业性质的带来的弱势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设计学科,有其优势就是学生具备美术基础,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和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创造性,但是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多元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特点的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美术基础,景观设计亦然.他同时也需要科学的方法,逻辑的、严谨的思维方式,即线性的思维方式.而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思维方式则习惯于靠形象、情感、突发的灵感来进行创作设计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在从美术学习过度到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并不适应.尤其是一些美术基础较深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掌握方法论,学习转变思维方式,做到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

2.3教学手段不够灵活

在常规的《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基础理论课,我们多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但是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即使多以图片案例来进行形象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仍然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收效不大.设计表现也主要以抄绘设计方案图纸来进行练习,虽然抄绘这种形式是一种不错的练习形式,部分学生也从抄绘中学到了不少表现图形和构图的方法.但这些教学手段还达不到对学生思维方式,调查分析方法的培养.作为一门景观设计的基础课程,我们需要更灵感多样的教学方法.

3课程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要明确环境设计中该课程的目标,对于之前只满足发挥自我优势和灌输理论的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新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四个重点,第一,古典园林史的授课部分,将重点放在优秀古典园林案例的讲解,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将造园方法和实际案例相联系;第二,重点讲授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潮,重点在于分析和学师的作品和世界知名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安排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分析,侧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三,讲解景观的设计要素,对景观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要素及如何运用进行实例的讲解;第四,加强了景观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内容,通过讲授科学设计方法,重点讲解场地考察和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论,并安排教师现场指导场地的调研,培养学生的独立调查场地条件、分析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的能力.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后使学生不仅能对于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方向和前沿思想等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能达到拥有一个独立的、基础的对案例或实际场地等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和能力,为后期设计和设计理念的提出提供依据,从而确定设计理念及与之相应的设计手段和形式;同时规范和锻炼学生将所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综合分析能力.改革后的景观设计元素部分使用了新的分类形式和讲解方法,注重元素的实际运用和设计形式.

3.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采用了多种多样化的安排,力求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主要分为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交流和场地实地调查、分析.其中理论讲授主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对景观的基本知识以及发展历史有大概了解.而课堂组织讨论是教学互动的体现,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针对某些主题或某一现象组织讨论、答题,可以深化学生的课题认识,充分发挥教学互长的积极作用.场地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则是培养了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市场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课堂教授的观察、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与调查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学生对所调查和分析的景观内容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交调研报告并逐个上台讲解并回答其他学生的疑问,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3.3着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训练设置

本课程虽然是基础理论课程,但作为应用型学科,一切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为了实际运用和操作的.所以为了更好更快速的掌握理论知识,熟悉调研分析方法等,针对课程每个阶段都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1.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部分,设置了经典园林案例的分析抄绘和默画考核,训练了学生对于这门新课程的动手能力也进一步了解了案例空间布局、空间尺度、空间流线、主次、秩序等.2.在讲解现代景观著名案例时,安排学生对知名案例进行资料收集,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学习.树立对景观的审美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学习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结合专业知识给出评论.完成后每位学生在课堂将自己的分析成果介绍给其他同学.3.在学习过景观的设计要素后,让学生到实地中收集设计元素,以手绘的形式配合文字来记录.这让学生了解各种景观元素的意义和形式,并能把想法或概念以图形的形式进行表达,培养学生从立体空间到平面图纸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发挥专业优势.4.通过对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调研方法的讲解与实际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进行指定场地景观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实际基地的考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累课程锻炼学生实地调研能力,让学生知道,任何的设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图形,设计图纸更不是一张美丽的图画,实地的调研才能为设计带来依据,我们的设计才能站得住脚跟.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科学理性的看待景观设计.

3.4加强课程组的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类的课程如果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加强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循序渐进的展开景观设计教学.如在景观设计概论之前中外园林史的必须已经展开,景观设计概论课之后,从尺度较小的私家庭院开始慢慢向公共绿地口袋公园、城市广场、小区景观等设计课题展开,一步步将理论在实践中展开.同时,园林植物及配置课程、生态课程也需要有所跟进.

4结论

作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景观设计概论》课程在整个景观设计课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课程的结果和收获会直接体现在今后的设计类课程中,决定设计的方向.而此次对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是对之前课程的一次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根据设计前沿的更新、学生的特性的变化等,继续对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的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

〔2〕丁园.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剑云,唐孝祥,侯雅娟.景观建筑形式与纹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意识活动艺术源泉生态性

生态意识(ecological consciousness)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呼唤人们的环保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社会和人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综合作用;突破理论框架和过去的限制;反对片面的物质追求而改造自然和地球的生态条件。

一.生态意识和艺术设计

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意识以物质的形式来引导人,从而实现对世界改变。如果想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首先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生态意识可以使人们对景观的艺术设计更加接近自然。

居住环境的艺术设计会改变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人们的生活环境空间布局的设计受到周围建筑与绿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日常行为和习惯。我们在空间的艺术设计上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帮助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生活方式。让人体会到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舒适。现代景观设计的要素包含的生态意识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体验自然的美,也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1960年后,在西方的艺术新观念不断涌现,概念艺术,工艺美术,极简主义等成为环境艺术的一种新趋势。

其中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艺术形式。大多数的极简主义艺术作品采用几何或有机的形式,具有强烈的工业色彩。极简主义的思想和作品极大的促进环境艺术的发展,一直影响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

在美国著名设计师彼得沃克追求极简主义风格,他的作品,有当代艺术的风格但不失优雅。他的设计是几何图形强调顺序组成,简单的几何模式的使用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三角形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不同的几何系统。所有的自然材料有一定的几何秩序,边缘严格而整齐,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特征。

二.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自工业革命至今,建筑和景观的艺术设计中没有考虑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是社会的,与自然不相关的。设计者认为他设计的艺术是人文色彩的,这个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被人们所忽略。

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传统的设计方法对环境问题已经变得捉襟见肘,旧的观念要有突破和创新。艺术设计打破了原有的边界。生态学思想成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尽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接近自然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环境建设片面追求美学效果,忽略了环境本区域的原始材料,如水域、生物物种、地形和原有的景观的利用。这种盲目的夷为平地的布局和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反生态的做法,结果也是得不偿失。

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建设,景观与自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绿色家园”, “文化圈”,“新城市主义”等一些层出不穷的有创意的想法。虽然一些开发商附庸风雅,在一个所谓的概念作广告,哗众取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居住环境的需要,不再满足简单的舒适实用,开始注意其中的艺校美和高品味的环境因素。

三.景观的生态发展价值

工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但事实上现代工业社会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艺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且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设计的思路,它开始介入到更加广泛领域的环境设计。尊重生态发展的过程,设计中注重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强烈的生态观。自然生态伦理价值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并认识到人与自然内在价值转移。

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家、道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我国的古典园林也体现了这一哲学传统。花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提供了一种

可行的花园式生活区与佛教信仰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道教的影响主要是遵循自然景观艺术设计的原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设计体现了以“道法自然”为导向的景观设计理念,目的是在以一个适当的方式享受大自然的美丽。美是主观和客观的,在智力和情感上的和谐与平衡的产物。这种审美风格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并强调对自然深深的敬畏,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哲学。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一结论影响着中国景观设计艺术。

结束语:

社会发展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对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推广有重要的作者。今天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学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必须遵循的科学。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在景观设计加工技术的建设与管理上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改变了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现代景观的艺术设计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已成为发展的方向。生态科学思想和原则的典型景观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美] 弗瑞德·a·斯蒂特.生态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戴志忠,杨震,熊伟.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 黄献明,邹涛,粟铁,夏伟,等.生态设计之路——一个团队的生态设计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尹定邦,柳冠中,马春东.生态·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许多发达国家都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

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

园林景观设计是根据生态学与美学的原理,对局地的景观结构和形态进行具体配置与布局的过程,它包括对视觉景观的塑造。而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正如法国园林景观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而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差别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以及对景观、空间、尺度、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不断深入。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不仅仅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出来的视觉美感,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创造出视觉得美感同时也要创造合理的生态环境:

1.保护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新, 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 .湿地 .自然河川 .低洼地. 盐碱地. 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 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 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2、以自然为主体: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园林景观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园林景观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3、以生态为核心: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园林景观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园林景观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4、以地域为特征: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以场地为基础: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

6、以空间为骨架: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7、以简约为手法: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简约应该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国际园林景观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目前,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环境也跟着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担心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崇尚自然 .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近年来, 在国内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园林景观, 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将园林规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 并根据气候特点. 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差异, 营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过程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必然给中国的景观园林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环境下,抓住机遇,把握未来,中国城市的景观园林设计将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2000(08)

2、陈明.:城市绿化应走向艺术绿化[J].城乡建设,1996(04)

篇7

1.手绘技法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景观设计属于艺术设计范畴,需要有美术基础,需要有基本的艺术造型能力。手绘表现做为景观设计的一种表现语言,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之一。而手绘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又是从美术基础训练中获得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材料、什么风格的手绘表现技法,都是从美术的基础造型训练中得来,经过演变和转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美术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手绘表现能力的好坏。景观设计不但要有基本的艺术造型能力,更要有正确的美学思想和掌握美学的基本规律。而美学思想又是从长期艺术造型的训练中理解和形成的。观察发现问题、理解提出方案和深化落实表现是设计创作的一个完整的全部过程。在这个反复训练的过程中,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得到了升华和提高。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有的充实艺术底蕴的过程。手绘技法能力是从美术基础训练中获得而演变来的。所以景观设计专业的手绘技法包括了绘画的全部过程。从设计草图的构画,到最终效果图的绘制,都是对美术基础的实践与延续,也是对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我院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手绘能力强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而且设计创意的水平也都是比较强的,相反手绘基础差的同学,往往是懒得动笔,很少有创意草图和深入的设计过程,作业大多是靠资料的拼凑而成,最后的绘图效果也不尽人意,甚至有些同学为此而失去了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兴趣。手绘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学生和设计师全面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2.景观设计教学中手绘技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景观设计学科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使我们的学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思维狭隘、缺乏创意、创造性弱、设计中照搬和模仿现象非常普遍、设计语言贫乏等等。形成上述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填充式教育培养,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教学模式也存在某些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信息处理能力的迅速增强,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以及软件操作的简单化,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设计师选择计算机作为主要设计工具。使得制图和文件修改、文件存储等复杂工作变得更为快捷。然而计算机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而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排斥个性,使各种图像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局限于表现空间质感气氛的真实性为主的写实训练。另一方面,片面追求“手绘感”和“设计味”,以致忽略结构,歪曲透视,最终导致忽视手绘思维的过程和问题的探讨。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中应重视对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切实的措施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加入主题创意单元,在一节课时间内全班同学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创意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以图形的方式进行思维是人类最早认识世界和记录思想的手段。用手绘技法课程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线条练习的环节中,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认识线条开始,培养学生记录和捕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空间训练的环节中改变案例作品原有的视角,建立新的观测点来表达,在原有画面中加入一些新的创意元素,改变家具原有的布置和格局,甚至是风格,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这是对完整设计构思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最佳展示。训练学生通过对线条的取舍和重新组织来观察对象,从而用主动思考的方法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基于图解思考能力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手绘表现体现为图解思考的能力,是景观设计人才的基本能力。图解的思考所体现的交流作用:首先在于自我交流,作者与设计草图的相互交流,涉及了手脑与纸面图像,在同一纸面上表达多样的创意思考,同时训练学生的多维思考。例如:在同一张作业纸上既有透视效果草图,有平、立、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分析图、全景草图,使学生由平面到空间的思维不断转换。其次是与客户的交流,作者与非专业的客户交流,那么,在交流的图形上更需要清晰的表达。例如:训练学生在反复推敲的草图中提炼客户最好接受的方式。在作业中要求学生徒手绘制比例、尺度、透视、结构准确的透视图和平立面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形成景观设计人才所特有的图解思考能力。

3)、基于艺术素养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作为景观设计师,除了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现代设计手段外,其美学素养和艺术情操是必须的素质。但是,现在的学生仅在考前经过几个月的绘画突击训练外,学生基本没有太多机会进行更多的绘画训练。因此,手绘技法在满足设计思维需要的同时,更应该起到如画家或音乐家不间断的手头功夫训练的作用。例如: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进行具体的设计构思外,还要有写生训练、手绘资料收集、以图形的方式记日记等形式,并鼓励多种工具的表达和创意表现。最终达到通过手绘技法教学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语用失误;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09-02

一、引言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相比较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后,中国的景观设计沿袭古典园林的形制至今,已然偏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意象和艺术表达。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当代景观受到西方“国际主义”的侵入,出现了抄袭复制的设计形式,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环境,它涉及的是跨文化与历史的交谈对话,因此本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与语用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把语用学的特点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入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建立景观设计的语言学研究体系。

二、景观语用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从确立至今已有二三十的历史。语用学因为不同的语用学家看待的视角不同因而定义不同。语用学它研究的是特定的话语情境中,通过对语境剖析来理解语义、使用语言。

人类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在使用时又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等,就如说话时的口音一般。从语言学来说,景观语用则是指帮助景观语汇在特定的语境下更好的理解语义。语言的发生不是虚拟的,它存在于真实的语境中依附于真实的场地环境。Sperber&Wilson(1986)将用来解释话语所需的一套前提(不包括话语本身所传达的假设)称作语境。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看,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一种假设构建。因此,语境不仅指特定的交际情景外的一般背景知识,还包括习俗和规范、与会话双方相互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

三、语用失误

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集中在对于语义的理解,那么语境便以听话人和说话人为中心。如果听话人和说话人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的预设语境,就产生了话语误解。因此,Sperber与Wilson以认知语用学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是语言交际中理解语义的一个重要部分,语义的理解是一个根据说话人提供的语汇信息或假设来获得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说话人语汇信息的理解,从认知语境中找到最佳的关联点,然后推断出语汇传达出的语义和交际意图。然而如果提供的信息与认知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产生了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话语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合乎约定俗成的习惯等导致的交际对话没有得到预期假设的失误。景观语用失误在此基础上可理解为,构成景观要素的植物、岩石、景观小品等词汇使用正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排列形成正确的语法,但是景观环境没有考虑真实的场地、当地文脉、时间空间及当地居民文化背景的错误语境,造成不理解设计的“言外之意”。

四、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现状

如今在国际主义盛行的大语境下,世界文化在逐步向同质化进行发展。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出现了设计语汇的混用、词义混乱和语用失误等现象,严重地抄袭西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元素和盲目复制传统文化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差异缩小,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最终发展趋于统一、缺乏地域特征的问题。

(一)“拿来主义”横行

从二十世纪以来,受到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影响,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国际主义风格经济、便捷的特点满足了我国城市景观急剧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使景观设计丧失了原有的趣味和意义,用钢筋和水泥抹杀了原本淳朴自然的景观。同时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开发商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高仿西方景观设计的形式,在中国的土地上吹起了“欧陆之风”。维也纳小镇、欧式古典别墅等房地产噱头随处可见,完完全全地拿来主义复制拷贝欧洲设计形式语言来满足商人们创造的体验式消费,如图1。从经济的方面出发,这种欧陆拿来主义无疑增加了房地产和人们的经济压力。外国进口的植物或热带植物不一定适宜在中国生长,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养护费用,也对本土的植物生物链产生破坏,带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二)封建与现代社会的模糊

在国外设计师来到中国“创作”时,我们自己的本土景观在哪里?皇家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常伴有古典图腾等设计样式,这是混淆了封建社会和当代社会的错误解读。语言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景观设计也是如此。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社会,现代人也没有皇权贵族的身份。中国传统园林代表着文人士大夫与帝王的审美,他们所追求的虚幻自然、奇花异草、怪石嶙峋与快节奏的现代人、平民不同。对于景观,当代人的解读应该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去处。景观设计同语言一样,需要历史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等作为语境去发展。在探求地域历史文脉的同时,设计语言更加要符合时代的更迭。

五、关联理论

语言离不开交际,Sperber & Wilson于1986 年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行为的理论――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到推理的过程,对说话者来说,交际是明示,明白无误的表达语义;对于听话人来说,交际是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从明示的语义中推断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在景观设计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设计师和阅读者交际双方都有目的地去示意对方,依靠彼此的认知环境来理解语义,以便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然而成功的交际需要设计师最大限度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又需要人们通过景观语汇和语法结构对这一意图加以推断和识别。

而有关中西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跨文化的大语境下语用失误的出现。因此不管从语用失误的原因还是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来看,相互理解的认知环境是最重要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宗教、心理等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贾玉新曾称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在各自的文化环境熏陶下,中西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六、景观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景观设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成功的语义传达取决于双方明示推理活动的成功。以下将根据关联理论从语言交际的双方来探析景观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

(一)双向性

景观对话的言辞达意需要设计者和阅读者的合作才能完成,任何一方出现了误解,都会导致语义的误读,对话交流中断甚至失败。跨文化语境下不产生语用误读就需要互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明示推理过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语境,它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知识或者假设,若设计师和阅读者互相了解彼此的认知语境,就能“心照不宣”,在一定语境下对景观设计词汇做出语义的正确推断,即是“互明”,最终获得成功的语言交际。为了景观语义的正确解读,就必须让交际双方了解明白彼此的认知环境。而语言词汇体现出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对话双方相同的“词汇量”,更加便于满足景观交流与理解的需要。

(二)忽视认知语境

传统语用学将语用与它的环境联系一体,正如景观词汇树木、植被等与它周边的生存环境结合,只能将词汇放入具体语境然后从中感受和了解语用的意义。在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创新发展就要重视本土的认知语境。不同地域的认知语境对于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易产生错位,或者某种特别的文化意象根本不被其他认知语境的读者所知道。不同于西方的景观尺度,中国自古典园林开始就以人的因素作为创作的衡量尺度,要求园林的空间布局、语法组合方式、装饰形式等都是人能理解和接受的。因而没有如西方以神为主的高不可攀的大尺度,这种由认知语境引导的设计尺度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文化与情感。如图2,相比于西方的雕刻艺术,不管是拙政园内的自然石材砌筑的踏步还是矗立的太湖石,中国的景观词汇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可读性。

(三)推理失误

作为消费型社会的中国,现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于时尚潮流等的追求上,正是这种心理变化使得景观环境急剧变化,造成急功近利的复制与粘贴。在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他只会关注那些能引发联想的词汇,而且将这些词汇在脑中与他推理出的语境联系起来,构建词汇表达的最佳语义。譬如,设计师为了营造具有禅意的自然景观时,选择了较为质朴的石材、植物以及小品组合搭配,但阅读者缺乏相应的认知语境想要华丽的效果,结果做出失误的推理,那么就会形成景观语用失误。

因此,正确的景观语用解读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需顾虑到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对他人的认知能力首先做出正确的预设。在人们可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运用本地的材料,综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等等因素来假设语境。语言离不开真实的语境,没有词汇说话人就无法结合认知语境做出合理的推理,难以得知设计师预期的语义表达。只有在说话人表达出明白的示意,听话人做出合理的推断,景观语言的交际过程才会成功。

七、结语

虽然话语误解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常常是各种语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认知语境引起语用误读的原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借助语用学的理论框架来寻找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误读的症结所在。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来阐释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交际活动的过程,是如何通过明示――推理来解读景观语言的意义。让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不“西化”、不“古董”,而是根植于当下的现实语境去寻找关于景观新的理解。

由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2ZZTS044,项目名称:景观语用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3-124.

[2]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7-131.

篇9

1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简单地说是一门艺术科学,保持和创造人极其活动与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景观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不同的创新与实践。景观设计的主题是为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人性化。景观是一种现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城市景观可以概括为人工景观、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自然景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还包括人造自然景观,其中自然景观指的是自然风景,包括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及湖泊等;人造自然景观有历史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建筑物、广场等。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景观的不同进行考虑设计。

2现代景观设计中艺术元素的具体体现

2.1景观设计中的色彩的应用

从色彩的视觉意义而言,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自然色彩景观,并且气候条件和自然色彩景观对城市人工元素色彩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运用景观色彩。例如,墨西哥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运用明黄、大红、橘黄、紫罗兰等颜色,此外,还毫无限制地运用各种对比色彩。纯色硬质体块与水体、植物、天空之间进行对比,结合光影变化,可以创造出优美的、丰富的诗意,凸显出宁静的自然景观。(1)水体与彩色墙体结合。静态的水体与块状物结构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并且二者的结合能够形成较为神秘的空间氛围,柔和的静态水体和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有效增强空间的趣味性。而动态水体与彩色墙体的结合,呈现出一种高架水槽的形式,并且大面积平面伸展能够将水平吸引到远方,能够增强淡薄几何体之间的宁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间的感染力。(2)植物与彩色墙体结合。庭院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将色彩涂抹到墙壁上,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可以起到背景或是点缀的作用。因司机庭院的家庭设计对私密性的要求一般较高,因此,浓郁性的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在家庭庭院的茂林间随机布置若有若无的彩色混凝土墙体,能够凸显温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人性化氛围。另外,一些景观设计中将墙体作为背景,使用植物使得庭院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3)天空与彩色墙体结合。景观设计中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能够凸显广阔性。具体而言,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竖向的线条及较为醒目的色彩能够凸显城市地域性标志,其中,美国索拉纳建筑群环境设计中,莱戈雷塔的设计就是在绿色墙体的背景之下,用红色柱体将视线引向天空引人注意,最终与特殊的气候产生共鸣。

2.2现代景观设计中诗歌元素的应用

国内的传统景观文化主要是自然景观及事物审美景观积累的结果,具体而言,积累主要体现对景物大肆宣扬的诗歌书画中,还体现在山水墨画体系中凝结出的文化审美品格。诗歌元素体现诗人也有的审美空间,它对人们认识、理解自然空间有较大帮助,并且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一定影响。意境优美的诗歌体现景观设计中自然与文人匠心独运的关系,表达了“天人合一”思想,因而,诗歌艺术元素对景观设计的创意及品格产生一定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了“借景”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意。当今,不少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景观作品时,运用到了诗歌艺术元素。例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该饭店的景观布局中充斥着古典诗歌情调,青砖、白瓦体现出了雅致的文化情怀,并且和谐又内敛,正好符合古代诗歌内敛的品格。可以说,这一风格的景观设计流露出古老的中国气质。

2.3现代景观设计中山水墨画的应用

山水墨画是我国艺术文化瑰宝,体现中国高层知识分子的审美理想及人格理想,并且这中间蕴含着对美的把握。其中,苏州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中,石景就运用到山水墨画的元素,其整体的立意为“看来臂为纸”“、伊石而绘”,具体来说,石景的设计利用率拙政园的白墙,将白墙作为画笔的宣纸,模仿宋代山水画的设计,将大大小小的石头进行摆放,形成一定的景观,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一副符合现代审美意境的山水画。这一景观设计元素,运用到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元素,融合了现代景观设计,体现出符合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简约、细致理念。

2.4现代景观设计中雕塑元素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雕塑的运用历史悠久,一般运用在园林景观中,可以说,景观设计中雕塑艺术的应用无论从艺术形式而言,还是从环境融合而言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体而言,景观设计中涉及的雕塑一般以石雕为主,还包括景观石、木雕。但是,新时代下,景观设计中雕塑材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雕塑模式——环境雕塑。雕塑不仅能够与人互动,还产生美化环境的作用。景观功能不同,雕塑雕刻就不同。具体来说,景观中雕塑的应用形式有广场雕塑、街景雕塑、小区景观雕塑等。广场雕塑位于城市公共场所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点缀城市,广场雕塑一般是具有城市代表性;街景雕塑使得街道与雕塑结合起来,增添了行人漫步的趣味性,美化了街道形象。街景以生活中常见物为取景,提高了街道景观的趣味性;随着景观艺术的发展,雕塑开始进入社区,社区雕塑一般表现的是一个生活场景,目的在于增加生活气息。雕塑自身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受,雕塑艺术的应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还能提升景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内涵。优美的环境中,雕塑的美感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提升环境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说,雕塑艺术体现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对具体的环境功能进行考虑,集艺术、审美及趣味于一体。

3结语

篇10

一、当前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们对场地的了解仅限于人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哪些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里多了什么、那里少了什么等类似认识,这些认识都是自己看到的一面,并非全部的实际状况。主要存在着几点:⑴对场地认识的非真实性;(2)设计方案的非客观性;(3)设计作品的非合理性。

2、景观评价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景观评价系统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是指引学生进行基地调查的方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场地现状。通过具体指标的系统分析,对场地提出客观建议,此基础上的方案设计也不会偏离轨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景观评价系统的理论构建基础

景观评价的定义是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城市景观的价值作出判断。分为直观评价和逻辑评价两种。直观评价强调感性,评价标准往往不明确。逻辑评价强调理性,评价标准明确,通过对事物的要素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做出综合判断。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多数强调的直观评价,对于逻辑评价的分析太少,会导致设计方案方向的偏差。与此同时,建立景观评价系统,其具体方法如下:

(1)调查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评价场地内的主要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分析,得出场地的适应性图,从而更好的理解景观场地,为设计方案的形成做好第一步。如基地的地貌、植被、水体、色彩、邻近风景、奇特性、人文景观等因素。

(2)民意检测法。通过向游人提问进行统计、汇总,来评价某一景观区域内的风景,主观性偏大。

(3)认知评判法。利用照片、幻灯片,必要时甚至用草图作为直接的评价对象,但有时也会因为照片拍摄技巧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建立一套景观评价系统的标准:(1)美学标准。评价景观美的三个因素:平面布置、空间形态和景观要素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奇特性。(2)功能标准。评价景观实用的五个因素:交通的可达性;人们的参与程度;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文化的延续性;管理的满意度。(3)生态标准。评价景观生态的三个因素: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植被多样性。

三、景观评价系统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1、景观评价系统应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1)掌握景观评价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景观设计方案形成阶段做理论指导。(2)加强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归纳能力,为景观评价系统做好服务工作。(3)加强学生的技术学习工作,对于环艺学生来说景观设计并不是停留在形式的工作,更多的是关于科学的研究,而有关技术的数据分析是前期勘查的重要支撑。

2、景观评价系统应用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1)学会先科学再艺术,为设计方案累积数据。(2)衡量方案形成合理性的标准,诊断设计中的问题。(3)通过评价系统规范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教学品质。

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景观评价系统应用的思考与实践:(1)根据具体场地环境,确定评价主体对象;(2)确定景观质量评估因素;(3)分析各项因素指标的数据,计算综合评价值;(4)根据结论,为相关景观设计项目的开发做借鉴;(5)将这种系统评价做一个模式,为其他相关的设计类课程的前期准备做好引导工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吴凯,景观评价模式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