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现状 优化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初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课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指导,通过实施优化策略,就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优化策略应用的价值分析
1.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某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就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很大的阻碍[1]。
另外,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述为主,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这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这些教学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
1.2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应用的价值分析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优化策略有重要的价值体现,通过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激发作用。在优化此类的实施下,开展相应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发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相应的策略应用下,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及写作兴趣能得到有效激发,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提升[2]。这样就会对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及水平能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通过策略的应用,教师能对学生有更深的了解,这些都对实际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在优化策略的应用下,学生受到语文知识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素养,并积极地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等,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
2.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的应用方法探究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应用,要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并注重教师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得到优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学方法综合地加以运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将学习潜力充分发挥。这就需要老师巧设问题,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重视,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积极培养,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3]。
优化策略的运用可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营造,通过先进的媒体进行宣传,让学生有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学校的广播及文化走廊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要得到充分重视,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进入语文知识的学习氛围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激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优化,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的应用,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展现[4]。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课外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动态化的展现,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红楼梦》及《水浒传》等诸多的优秀作品,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名家讲堂搬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不断升级,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有趣的语文知识,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和策略等方面重点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实际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百良.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8).
[2]王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篇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育人。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更是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枯燥的空洞说教,而是建立在自身语言形象和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学生被浓郁的情感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时,才能受到熏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把握以下原则
1.联系实际的原则。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有针对性。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2.把握时机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契机,掌握好分寸.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一阵子,笔者批阅周记时发现,班上有一些学生由正常反映同学的问题变为互相攻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一次作文教学时,选择了“宽容和理解“这个话题,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事例及名言警句,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学生受到了不少触动。 3.潜移默化的原则。我们需要大张旗鼓的德育灌输教育,更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失败了。”这一名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德育往往是在不经意中的点悟,它的实现方式只能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课堂外,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学生中一切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去无声地熏陶感染学生。总之,德育渗透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情感体验法。 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教学《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作者由于失去了双腿,心里特别苦闷,不理解母亲,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却是默默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对“儿子苦闷不理解母亲,母亲却默默的关心着儿子,儿子最后理解了母亲,但母亲已去世”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慈母孝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难过、负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这种方法即是所谓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势。
(二)表情诵读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荷塘月色》、《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学生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
篇3
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方法。
一、提问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艺术。如果教师不善于置疑,课堂提问太泛、太大、太难,不适合学生年龄、生活、学习实际,都很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周密准备,认真研读课文,从文章深处挖掘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问题。
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一颗石子投在平静的水中荡起层层水波的良好效果。当然,问题还应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本堂课的培养目标。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难易适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反复研究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结合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开展人与人、组与组的竞赛活动。自然会达到个个积极地思考,人人参与发言,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就更好。
二、朗读法,加强学生语感训练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三、比赛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
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四、多媒体教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他们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新课标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一,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当学生不理解某一成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来揣摩成语的大概故事内容,进而理解成语所体现的内涵。
第二,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由成语的字面意思进而联想到成语的故事内容、具体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根据不同的角度对成语进行归类,譬如根据典故进行分类,根据其引申义进行分类,根据成语的感彩进行分类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第四,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感到一筹莫展,不知从哪里入手,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成语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故事进行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故事进行新解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这一点与笔者在上文中谈到的根据不同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是一回事,根据相同范畴,不同角度把成语集中起来,比较学习,效果一定很好。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可以适时补充一下意思相近的成语,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
四、成语教学时要注重浸润其中的儒家思想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所谓德育主要指的是思想品质教育,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渗透到每一位初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实行德育的渗透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意义
1.加强对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初中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这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所接受的德育将会对他们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很少有中学会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语文这门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将德育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能从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2.陶冶初中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初中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又一次沐浴在教材中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中。如,鲁迅,为了改变国家危难的局面,毅然选择弃医从文,在他的身上无不体现出优良的个人品德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语文教师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类似的思想教学,则能使他们受到更加深刻的思想鼓舞,并使其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总体而言,这也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1.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的心智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的,因此对身边的人、事、物的看法也不够全面,而且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要借助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德育。而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名篇进行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讲述的是父与子之间的一种爱,其文章结构围绕亲情所展开。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去寻找相关的故事或者讲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一些感人故事。
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又能让中学生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借助语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渗透。
2.将古诗词配乐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可以带我们进入美好的时空,让我们忘记烦恼,使我们的精神永远处在一个五彩斑斓的境界。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熟记品评古诗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将古诗词进行配乐,将枯燥的语文课变成音乐课,在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也使德育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了,这是一首中秋月兼思念亲人的典范。初中生如果通过传统方式先背诵上下阕,再逐字逐句解析,那么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通过配乐的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德育教学,在音乐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背诵记忆,还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苏轼在中秋佳节,因望见一轮明月而产生的思念之情,此时学生的内心也将受到强烈的感染。
3.通过大声朗读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由于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以至于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为此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冬天的百草园的描写就十分优美,通过大声地朗读,细细品味其中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的不同感
情,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只停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鉴于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得到深入的推广。不过对于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还有待完善。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和发现,才能将对学生的德育加以深入的贯彻和执行。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一定要有德育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99-01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检查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而且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分析
首先,教师在提问中的差强人意。从实践来看,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质量整体来说比较高,但对提问有效性等问题却忽视了,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问表面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表面上来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照本宣科,直接从书本上找现成的答案,并非主动生成“答案”。比如,课上提问“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三国演义》是谁的作品”等等。第二,问题具有包装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师习惯性地对预设问题进行“包装”。比如,在《苏州园林》一文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说明教师自身并未真正掌握提问的真谛,过于关注教学技术的表现;实际上教师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课堂内容的阅读,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然以“总体特征”作为问题,包装性过于明显。虽然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应试方面效果比较显著,但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
其次,学生的提问缺乏有效性。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以教师的提问为主,老师的质疑通常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其课堂主体地位难以有效体现。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仅有的师生互动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热闹。从实践来看,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敢提问。实践中,很多学生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没有太大的联系,或者因过于肤浅、简单而被教师和同学嘲笑,甚至怕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因此不敢提问;第二,确实不会提问。从实践来看,当前多数初中生质疑、提问基础相对较差,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对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培养的不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策略
1、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精髓所在,因此只有保证问题的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口技》一文教学过程中,可提出“此文侧面描写体现在哪几处以及其作用是什么?”该问题只要认真通读课文、并进行思考总结,即可回答出“一处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神情举止的不同变化,一处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从不同的角度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提出问题要注意曲直的有机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若长期采用直接式的提问模式,学生会对此产生厌倦感,影响其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适当采取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效果也非常好。所谓曲问式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问题进行适当的转化,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与传统的直接提问方式有所不同,该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所要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转化,从另一个侧面、用另一种方式将问题提出来,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长期的直接提问过程中,适当地采取一些曲问式提问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找到答案,而且还能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思维辨别能力,对于提高初中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出的问题应当难易适中
提问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提问得当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则成为教师自问自答,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难度适中,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最后一课》一文教学过程中,在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初步认知以后,教师在对结尾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上,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写粉笔字本并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而作者却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虽然该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可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
4、抓重点词句,综合设问
篇7
摘 要:对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提问的合理应用向来是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的内容。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以往教学理念和思路的影响,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脚步,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僵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合理地进行提问,进而激发学生思维,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维护。本文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策略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策略;应用分析
1引言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说,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个非常系统且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思考活动来说,提问是起点,同时也是引发思考的催化剂。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掌握良好的提问艺术,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对于教学质量进行保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发现和积极思考,提升语文知识的学习深度。
2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提问策略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对学生充分地外部刺激上,让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得到更好地集中,并且更加充分地进行快速思考,以更加自主的角度对文特进行分析。在提问过程中,学生通过进行充分的思考,引发新旧知识的迁移和碰撞,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课堂中存在着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很难出现有效地突破。结合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合理地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难关和重点进行克服。课堂提问在应用过程中,也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充分自主地发言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地见解,在畅所欲言中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提问策略的优势,也体现在可以构建良性的课堂气氛上。在提问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就自然获得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契机,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表达情况对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效果进行理解,进而对于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进调整,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加合理地应用提问策略
3.1做好重点问题的合理选择
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问题中的重点进行体现,并且避免问题过于琐碎,影响学生的解答思路和解答兴趣。课堂提问的设置不是为了对学生知识的拥有量进行检查,而是关注对学生思考过程的激发。在问题的设置上,选择重点也就避免了问题设置过多,影响教学逻辑性,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分散的问题。在问题的选择上,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能否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来真正地完成之时的学习和吸收。在备课阶段,教师就要对于教学内进行精心准备和了解,结合教学中的问题和内容,设置出更加具有引导力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进行更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例如,对于《故乡》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准备,让学生提前对于课文进行预习,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讲述的故事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就是就可以设置“故乡出现了哪些变化?”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二次阅读和思考,这样学生可以找到文章重点,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了解课文教学的重点。在进行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地对比,分析不同人物之间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完成文章主题的学习和获取。这种提问方式在设置上,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并且让学生在很短地时间内对于文章的主题进行掌握。
3.2让问题的本身更加具有目的性
对于提问策略的应用来说,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应该具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在设置之前要确定每个问题可以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避免盲目提问,节约课堂时间,避免课堂时间爱上的浪费。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做好分类和分解,并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依据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点、疑点、特点等进行问题的选择和设置,并且找准提问的时机,让问题本身更加具备针对性。例如,在对于《石榴》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于“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进行更好地了解,教师就可以提出“作者为什么写出自己喜爱夏天?阅读文章后,同学们可不可以看出作者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呢?作者主要描写了石榴的口味,但是作者内心深处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描写来抒发什么情感呢?”这样一串问题。在这一系列具有目的性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可以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明确,同时体会到作者自身的情感。
3.3对于提问的难度进行合理设置
为了对于课堂提问的作用进行发挥,教师应该科学地展开提问,合理地对问题的难度进行设置,从而让学生自身的探究欲望得到更好地激发,实现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促进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如果问题设置难度上出现问题,那么机会对学生的思考造成影响,让学生的思考出现“卡壳”,最终问题的设置也就会去失去应有的目标,也就成为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例如,在对于《最后一课》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并且提出具有合理难度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韩麦尔先生需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去写?”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进行深思,这样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快、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4结束语
总体来说,初中阶段语文在展开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提问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策略的应用关键,有意识、有策略、有深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让课堂提问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和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策略[J].学周刊,2016(08).
[2]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2010(06).
[3]尤亚.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12).
篇8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83-01
一、前言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本应该丰富多彩,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们“成绩纸上”的思想模式未能转变,加之一些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陷入了“重复低效”的怪圈,“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高效课堂,是应该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较好、效率较高且能够取得很大的教育教学的影响力的课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和发展,高效课堂的理念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接下来,我根据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二、高效课堂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习心理,高效引入课堂
很多课堂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否能够抓住学生,有效课堂的开局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将是巨大的。回看以往我们的课堂,或是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来应付考试,基本上教师都是在开门见山的给学生讲生词、讲语法和讲课文,学生也渐渐的麻木了,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做着机械的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其特殊性,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变化都较大,他们的心理较为不成熟和不稳定,情绪浮动较大。然而,我们都只看到了初中学生们的叛逆心和缺乏耐心,而没有发现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势利导的发现并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会变得更有意义和更有趣。例如,古文教学对同学们来说显得陌生和枯燥,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有关章节时,就可以这样做,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有意识的观察教室外面的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的温度、大小、和颜色的区别,然后通过光渗效应等物理现象来引出《论语》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2、根据学生特点,高效差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总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和教案等手法来让学生们达到同一个标准。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所谓的“统一管理” 的教学模式下,同一堂语文课下来,有的学生感觉简单,有的学生却为难的像是在听“天书”,课堂的效率很难达到。因此,教师需要足够正视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各项指标都会有所差异,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做到“最好的我”,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差异,对于那些语文能力稍有欠缺的学生,教师应当更多地给予关怀,改变“重共性统一、整齐划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就要将个性化指导贯穿教学过程中,既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对于有些学生模糊性的表达,也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指导,才能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3、发挥学生主动性,高效探究
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不仅要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受众”,而应该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学习的方法,主动去探究,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我们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的承载体。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影响资料、图片、PPT等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某些课文的学习中,还可以巧妙的运用情景学习法,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加深对课文人物理解等,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可用此法进行教学。
4、巧用学案导学,高效进行备课
在“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的这种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中,学案作为师生共用的交流教学载体,尤为重要。所以初中语文导学方案的编写之前要有着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教师应以学案为载体为学生设置建构性的学习情境,并且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困惑和快乐,用小小的学案有效地把学生的经验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实现课堂学习的效益。要注意,学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实际的同时又要能够拓展和深化,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同时又要有所难度,问题的设计的难度上要体现出“磁性”,使学生并不能够简单容易的获得结果,造成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认知悬念,诱发他们潜在的解疑潜能,以问题为驱动带动学生的思维。这种以人为本的学案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效的进行备课,才能创造高效的课堂。
三、结语
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意义。我们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中才能构建起最符合本地教育实际的高效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它和哈尔滨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芸.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
2.方益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
篇10
摘 要: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这一教学理论和策略顺应了我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要求,对相对中规中矩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积极的挑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已被当前中外教育界公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1]。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一般是由教师制定目标导向,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同学之间合作互助,注重团体荣誉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2]。
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教学过于形式化。
由于合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中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一些初中的语文教师难以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因此课堂上存在一定的表面化、形式化理解的现象。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忽视合作学习的内涵,使得这种学习模式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3]。
(二)教师理解不透,组织不力。
教师对“合作”缺乏正确理解,不能创造“合作氛围”,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做教师后也难以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惯性,加上忽略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组织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4]。
(三)缺乏相应的合作学习的评级体系。
常规参照评级系统是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评价体系,这一系统的主要标准就是对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进行排序,并按照学生的分数对教师进行评价。但是合作学习模式下评价主要应用的是合作和讨论的学习方式,无法精确地为学生打分,因而从某种程度来看,传统的评价系统难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发挥作用,一种新的评级体系急需建立[3]。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构建策略
(一)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变更了传统的地位,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授予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学生围绕研究合作主题,互相交流,共同查找共享资料,集思广益,一起探究问题的真谛。合作学习实现了学习研究主体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还有学习的时间。这样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得积极[5]。
(二)合理分组,尽量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关乎同学们合作学习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合作学习小组怎样确立其内部结构。当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之时,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座位或成绩分组,在分组时,一般采取异质分组,在分组时应考虑班级基本状况、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学生学习风格等方面[6]。
(三)在角色体验中感悟。
体验性是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
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转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具体角色,于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形式就会有较好的收效[7]。
(四)要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等手段的作用,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在课前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途径合作去查找、了解石拱桥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把搜集到资料拿到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自己小组获取的相关石拱桥的知识,这样丰富的信息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8]。
参考文献:
[1]金琴.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黄达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彭正霞.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3(26):77.
[4].浅析初中语文合作学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78-80.
[5]张隽.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研究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许伽.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边缘人”的现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