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后记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后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后记

篇1

关键词:地理学视角;新疆;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7-01

一、历史上的新疆及教育发展现状

1、新疆的光辉历史

新疆曾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在西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汇集、交融。汉唐时期,国富民强,统一西域,促进并形成了空前繁盛的西域文化。而后的大量汉族移民以及军事屯田,加速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的传入。在这里,不仅只有中原文化,还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并创造出了许多种语言文字。

2.新疆的教育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教育的结构和规模日趋合理,基本建立了,以九年义务制教育为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总体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新疆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汉族同胞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学和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依然偏低,文盲率不容小视。

二、目前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文化教育的偏见,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受教育程度看,2000年,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38.15%。新疆15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有880.43万人,文盲人口为81.57万人,占15 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的9.26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文盲率仅仅下降0.01个百分点。但同全疆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相比高0.94个百分点,和汉族相比高2.2个百分点。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新疆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疆地域环境特点的制约

新疆远离内地,环境闭塞,东部沿海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很难传播到西部地区。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居民的居住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交通不方便 ,增大了相互往来的难度,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农牧区,居住分散,以及游牧民族迁移流动频繁,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这就使推进新疆基础教育的难度加大了。

2、新疆各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且差异大

新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短,限制了新疆的教育水平。新疆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 ,师资力量差别很大,在农牧区,多数学生仅能完成义务教育 ,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很难落实。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过快增加,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南北疆的农牧区,这才是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新疆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3、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新疆长期以来的人才缺失,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据资料表明,近3年来高校流失教师达531人,其中高级职称 2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硕士学位的136人。由于缺少教师,新疆各院校只好培养本校的毕业学生来当老师,再教下一批学生,“近亲繁殖”的结果使教育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

三、针对新疆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提出的建议

1、坚持民汉兼通、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早在1984年,自治区就提出了 “民汉兼通”的目标,并要求把加强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作为新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截至2009年底,全疆有75. 33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双语教学,占到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31. 79 %,已累计使近34万人次的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受益。大力推进民汉合校以及“双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突破口,对全面提高各族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新疆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2、政府应保障并大力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

政府应当重视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在教师待遇上向一线教师倾斜 ,保证边远基层教师待遇等同或高于同等城市教师,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逐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然后,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要将有限的资金,尽量发挥其最大效益 ,首先要保证边远地区学生有学上,尽量做到: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其次,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办教育 ,对捐资助学者给予一定荣誉 ,从而促进民间资金的融入,积极支持有资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办民办学校 、私立学校等,使教育投资多元化。

3、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新疆的总人口数虽然远低于全国各省平均数,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是全国最高的 4个省份之一。新疆人口增长主要以新出生人口的增长为主 ,因此,计划生育工作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最终,达到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疆辉煌五十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 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在评建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注意改进的是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效果关注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较为陈旧、简单,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对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而言,师范类专业实习落实较好,而非师范专业实习还不够规范到位,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往往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的倾向,经费开销较大,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选题空而泛、题量太小、简单论文化的现象,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评估后要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注意讲究实效。重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把握好时间和经费问题,努力把校外实习与学生就业上岗实习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坚持立足地方、就近就地原则,尽量选择周边地区开展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要做到选题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工作量饱满,增强综合性,可考虑增加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和测试,与毕业论文配套,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专业综合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只要教研室作统一记载即可,无须阅卷教师在每份试卷上逐一签名。对于试卷的记分,也大可以采用记负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合理、更准确。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可以将有关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关部门只需着重控制关键环节,严格质量和内容把关,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新建地方院校在教学评估中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得到了有力推进,但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两方面的问题。不少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采用。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缺乏激情,简直就是电子版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常常还要禁闭式地拉上整个教室的窗帘,这就使教室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压抑,没有活力。我们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等特点,但不等于教师节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每节课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教师坐着讲课,只做演示,自问自答。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体现自己的教学意识,讲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讲求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双语课教学也存在专业教师口语不好、外语教师不懂专业、学生外语底子薄弱、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创建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通过“以评促建”,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院校在升本以后仍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倍加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办学传统不能丢。升本、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所处的区域没有变,地方仍然是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地。因此,地方院校仍需坚持依托地方办学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台。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仍需坚持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重,走综合发展道路,实现“整合资源、优化共享”的高教改革思路,努力走依托传统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创建新的办学特色之路。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尽管通过以评促建,师资队伍实力比自身有了较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仍是新建地方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要树立“不搞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的观念。不要因为“教学型大学”的定位,而忽视教师科研。要努力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双赢局面。

三是凝练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地方院校倘若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的发展路子,是难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更遑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惟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品牌,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在办学品牌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学科领域、某些专业上有自身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或专业能力培养上有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六、结语

篇3

关键词:身心投入 地理教学 策略思考

平时的地理教学,人们都在埋怨着,地理学科课程真是难教,不管你怎样,就是提高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但人们很少这样去思考,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低效?就不可能去高效?假如教师能够在现阶段也去做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思考和努力,其效果会是怎样?可以肯定,就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低效,而且就是理想意义上的有效,甚至就是高效。

一、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基础――关爱学生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说,我们教师有谁不关爱学生,人人都在关爱着,而且就是人人都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地理教学,我们在课堂上是那样的将地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懂,更力求做到让学生都去学深学透着所有的课程内容。除去教学,就是训练,我们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去训练过关,尤其在阶段测试时都可获取理想的成绩,甚至就是全体学生的高分。其实,如此意义上的完全应试教学不是在真实性地关爱着学生,也完全实现不了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窃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学生,作为地理课程的教学应当形成这样的趋势,让学生爱上地理。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仅仅去钻研着教材,也不仅仅去思考教学的方法,更去研究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注意在不同的时段去发现学生的心理欲望、对学科课程学习的情感等。如教学《环境保护》的内容,一般都去这样处理,让学生去知晓我们的周围在环境保护上所存有着的问题,让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相关意义,让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一般性策略即为满足。为了真正意义上达成关爱学生的目的,实现《环境保护》学习内容的真正有效,笔者将教学从课堂逐步地向课外去延伸,如让学生去进行这样的实践,对自己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自己的调查中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思考,针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所能做出的是什么?学生便比较自我意义上认识到:我们可以充当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践行者;让学生去进行着比较理想的践行。这不仅仅就增强起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还增强了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需要――帮助学生

苏州大学张丹老师曾经做过意义学习的研究,这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比较深刻。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从事地理学科课程学习的高中学生,虽然他们选择着地理,但并非就在意义学习着。如不少学生为什么要选择地理?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地理课程学习就是比较简单的课堂听听,做做笔记,然后记记一些比较要点性的内容。当这些学生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乃至现代课堂教学节拍时,就呈现不出意义学习的态势。如对地理课程内容不思探究,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不再刻苦等。如果出现这样的学习现象,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而且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高效。新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应当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态势?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意把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权完全交付于学生,教师仅在学生的探究中去进行组织和引导。如教学《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在发现有学生所描写的不尽合理、具体和科学时,不去进行片面意义上的指正,而是做积极意义上的引导点拨。并运用期待效应,促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描述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如让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时,为了调动学生搜寻资料的积极性,把资料获取权也交给学生,使得学生比较好地阐述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桥梁――促进学生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的紧,任务的重是人们所妇孺皆知的,我们应当体谅学生。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如果我不去理想地督促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那学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所以,我们所能够做出的思考当是,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必须架构好促进学生这座比较理想的桥梁,要想架构好促进学生这座比较理想的桥梁,作为我们教师必须使出浑身的解数,必须在自身课堂教学去寻求途径,形成课堂教学的正能量。平时,我们都这样去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相关意义上讲,每当我们授生以渔,当学生能够以渔去捕捉不少地理学习上的鱼来,那捕捉到更多的鱼乃至更多的大鱼之信心将会更强,也一定就可能去去捕捉到更多更大的鱼来。在相关的学校开始研究起翻转课堂来,人们开始做着这样的预测:翻转课堂实施起来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失业。这比较充分地说明这样一点,学生具有着学习的潜能,我们需要促进学生学力的形成,而且应当就是有意义地形成。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再是那样的心有余悸,努力以一颗仁慈而又赤忱的心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人口与城市》的相关内容,需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情况,应当说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以相关的数据,但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学生去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成能够说明问题的图表,进而将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交由学生去探究和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并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着学生自主学习学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韩久霞,郭春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篇4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版图教学 电教媒体

一、版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地图具有表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独特功能,它作为记载、传输地理信息的特种文化工具,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版图教学是教师以地理学科为依托,以地理教学内容为指导,师生之间开展的以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地图信息、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种为终身学习服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版图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一个形象、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背景,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一个明显特点是图多文字少,如何通过读图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达到掌握知识目的,是当前课改一个重要课题。新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是把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版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其快捷的地理信息的组织方式、地理信息的存储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使地理课堂生动而又直观;而传统版图板画则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空间概念的形成等地理基本素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地理版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的地理版图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依靠自己的熟练技巧用各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简略地图以及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等用各色粉笔描绘出的黑板画。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非常灵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也可以把文字变为图形,还可以把复杂的图形简化成略图,从而弥补地理挂图、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缺陷,在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简化原图、突出地理事物特点和规律、辅助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赋予图形一定的趣味性,比如我国的轮廓图画成只报晓的雄鸡;意大利的轮廓图画成一只漂亮的长筒靴和一个足球;法国的轮廓图画成六边形;黑龙江省的轮廓图画成一个展翅欲飞的天鹅;广东省的轮廓图画成一只把长鼻子伸向南海的大象,通过这些活动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而转移,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

新版的教科书中,图像比重在不断增加,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绘图方面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版图教学的缺陷则凸显出来,首先是其容量的局限,不利于大范围的图示讲解,比如其如复习课时,画一张图只能复习一个知识点,未能全面多方面的复习;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这种图示不能以声、像效果展示出来,在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上及身临其境的感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难以模拟演示宏观和微观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现代地理版图的优势与不足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对实现地理教学过程最优化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版图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通过幻灯、投影、电影、录相、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将地理学科中的各种图像材料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形式。

现代版图教学的表现手法非常广泛,既可表现地图画面,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结构和组合的特点,又可以活动画面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得到充分的感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再加上声音的配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视性强,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而且,这种教学具有很大的可控性,既可把图示放大也可缩小,既可放慢也可加快,既可分解也可组合,从而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微观及宏观的限制,可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比如传统地图上等高线表示地貌形态,学生很难看懂,而利用电子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直观立体地表现地貌形态。

但是,现代版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多的视听材料和扩展资料容易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造成感性材料的堆砌,把地理课变成电教表演课,一闪而过的图像让学生当时兴趣十足,放完之后记住的内容则少之又少,而且图片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课堂上难以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上不够灵活。而且这种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等设备在中学配备的数量逐年增加,但计算机在城区郊区各类学校分布不均,校际差异较大,城区数量较多,远郊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不足,重点中学较多,一般中学不足,硬件条件的不足从客观上限制了电子地图的应用。

四、如何优化地理版图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两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板图板画与电教媒体二者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1.服从教学内容需要

任何辅助教学手段都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包括内容、出现时间、版面安排等。地理学科抽象概念多,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数据多,尤其在自然地理部分适合采用传统版图的教学内容较多,比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轨道、黄赤交角、大气垂直分层、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等等都很适合采用传统的版图。而在人文地理部分,适宜用电教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内容则更多,比如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文化景观的形成、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等等内容都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版图教学。

2.画图教学时的注意要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科学地设计出填绘的内容及形式,采用各种象征符号和形象符号、圈、点、线条以及示意图法和动态图法迅速画出板图板画,从而保证图简略明确、爽目美观、生动形象、迅速准确,富于表现性。一幅版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要目的明确,特征突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绘制沙丘要突出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的特点;沙漠植物要突出根系发达而茎短叶小的特点;绘制中国铁路线略图时,只需要绘出干线与枢纽城市,其他地理事物即可简略或不画;绘制热带草原的稀树高草景观要突出树干粗树冠较大的特点等。另外,教师绘图时需注意做到色彩鲜明,美观醒目,用笔要简练,不可过于细碎,线条要清晰有力,其轻重与浓淡都应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准。教师还要注意画图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在画图过程中要与教学语言配合,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要与直观教具配合可使立体与平面相互印证,与画片配合加深空间概念,使板画更形象突出,从而创造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地积极学习。

3.电教媒体版图的注意要点

电教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掌握电教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熟悉各种媒体的特性,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细致地策划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定整体教学过程的具体策略。比如讲授“地质灾害”一节时,教师可以针对火山、地震部分的教学内容,呈现出火山爆发、地震造成房屋倒塌等影像材料,然后进入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再比如进行“中国旅游”教学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地图和其他资源(旅游区的介绍、图片、视频等),进行一次模拟旅游。教师选择若干旅游目的地,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己选择出行路线、交通方式、旅游景点、住宿安排等。将搜集的信息整理后,每组由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旅游方案,全班进行讨论。总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电教资料的内容确定某节课的具体教法,教师必须对照电教资料内容自己多次反复观看,从而了解其内容及其系统性,了解学生应注意哪些内容,教师应该强调什么内容,让学生从观看中找答案,克服视频、投影中内容“一晃而过”的缺陷。

4.两种版图教学有效结合

现代版图与传统版图的最佳组合标准是新组成的媒体群必须能够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必须能够实现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地理教学中有些传统的教学模型或实物标本、板图板画等直观手段还是有电教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必须做到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包括许多环节和步骤,需要多种媒体配合,形成最优化的组合,以加强学习效果。如幻灯长于表现真实的典型的景观,投影适宜表现各类简化的地图,而视频动画的优势又在于表现运动中的地理事象,教师应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比如教师讲授中国行政区划时,可以先通过传统版图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点,然后则可以用电子地图编制练习,让学生随堂进行,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填注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省会等,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5

关键词: 箭头 高中地理 教学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1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与能量循环),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因此,本模块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面对如此多且复杂的地理教学问题,需要在短短半年的时间教授学生,这需要教学者有处理教材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有意识改变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常规教学之余,总结教学规律,经过不断摸索和课堂实践,发现“箭头”在必修一中的任何章节的地位都非常突出,特别在版图版画中表现明显。另一方面发现,根据现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经常无法渗透地理原理、规律和过程,若能教授学生高效的解题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则不失是一种手段。总之,笔者认为学生若能把握“箭头”的导向,则有助于学生快速吸收和消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箭头”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初中地理中我们其实已经接触过指向标地图,“箭头”永远代表北。同时,我们在常规利用“箭头”表示风向,箭尾表示风的来源。但到了高中自然地理学习,赋予“箭头”更多的意义,以下笔者通过一些例子,谈谈“箭头”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1“箭头”可表方向

例1:判读经纬度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例2: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处理方式:将“箭头”放置0°经线处,“箭头”永远代表东,“箭尾”永远代表西。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例1的观点进行解题。

1.2“箭头”可表方位

例1:日界线

背景:教材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180°经线以东(西经部分)为昨天,180°经线以西(东经部分)为今天。

处理方式:将地球自转方向放置0时日界线处,“箭头”部分为今天,“箭尾”部分为昨天(东边的时间比较早,这个“早”是早过去的意思)

例2:冷锋和暖锋

背景:教材中判断冷、暖锋,可利用“箭头”是否回旋、锋的符号或者锋面与地平面的倾斜角度等判断,这个不是易错点。学生经常无法判断冷、暖锋的雨区位置。

处理方式:先绘出或判断冷、暖锋,然后将“箭头”放置锋线下面,“箭头”的方向表示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最后再根据“箭头”表示锋前,“箭尾”表示“锋后”。由此得出冷锋的雨区在锋后,暖锋的雨区在锋前。

1.3“箭头”可根据现实生活中惯特征判断

例1:锋面气旋冷暖峰的判定

背景: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左手右手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

处理方式:以“北半球气旋”为例,因为气旋为低压系统,为上升气流,同时该气旋为北半球。我们拿出右手,大拇指朝上(代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上升),再根据四指的方向(代表水平的气流方向:逆时针),可判断出北半球气旋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最后可引申到锋面气旋的学习,将“箭头”画在低压槽,根据冷暖气团移动方向(箭头代表其移动方向),判断冷暖峰。

例2:假设这是一片海域

先布置学生在作业本写出0、8数字,让学生多写几次,然后由教师描述,即可关注到世界洋流的大致流向。

或前一章节,学生已记住东北信风带,根据东北信风的风向,画出北半球的北赤道暖流,然后“箭头”跟“箭尾”,依次画,即可得出洋流运动的一般规律。由此,每遇到洋流的选择题,即画出洋流运动的一般模式图,根据海陆位置、洋流的流向判断寒、暖流,从而完成解题。

1.4“箭头”代表某符号

例1:在气压带和风带中

背景: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

处理方式:将全球风带大致描绘成一个“<”。先将“<”分为六部分,分别被0°、30°S/N、60°S/N五条纬线分割,然后记住0°―30°N位东北风,最后“箭头”对“箭尾”,“箭尾”对“箭头”即可,自北往南分别极地东风带(东北风)、盛行西风带(西南风)、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东南风)。

例2:东亚、东亚季风中

处理方式:先画出一个稍被拉直“Z”字母,将其分为三部分,其次画一条0°(即赤道),分别为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不作掌握)三块区域。

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即“箭头”一致向南;

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即“箭头”一致向北。

最后,可以分别读出东亚、南亚在1、7月的风向,即季风。红色部分的“粗箭头”越过赤道形成下一风向表示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引起的,其他的风向表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1.5“箭头”可表示具体地理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例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例:先判断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其次与岩浆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侵入性、喷出型),最后再根据题意,判断哪个是沉积岩,哪个是变质岩。

“箭头”指向岩浆,即重融再生;

“箭头”指向岩浆岩,即冷却凝固;

“箭头”指向沉积岩,即沉积岩;

“箭头”指向变质岩,即变质岩。

例2:五大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箭头”在自然地理技巧应用不仅局限在上述例子中,它一致贯穿在整个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如还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热力环流、等温线与洋流性质及流向关系等应用。

2.“箭头”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大多数未接触高中地理的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除了背还是背,最后的结果是地理成绩一直不理想。其实,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掌握地理学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简单而有趣。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非常多,课外很多材料也替我们总结,大体有如下几点:

①地图学地理法

②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短语,简化知识,增强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③谐音记忆法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④归类记忆法

⑤比较法

⑥形象记忆法等

地理学习方法非常丰富,学生如果学习所有地理技巧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笔者将高中自然地理整个内容围绕“箭头”展开,明显难度系数降低,学生学轻松,老师教得轻松。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案例,利用比较的方法证明“箭头”在地理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优势。

2.1以《季风》为例

常规处理这部分内容,笔者根据日常的听课或课外材料发现,大多数老师主要通过列表比较法学习东亚和南亚季风(如下图所示)。从总体上看,这列表分为11行5纵,内容非常丰富,也比较完整。但笔者认为,这内容很多地方显得拖沓,而且记忆难度大,很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无法正确说出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甚至成因,更不要说形成的过程。笔者在处理这节课时,会先列出该表,然后要求学生记住,学生随之而来就是一个“呼”声,最后笔者将这内容进行升华,画出拉长状“Z”形,并标上“箭头”,点名让学生读图说出方向,告知学生地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总结发现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东北寒冷干燥;(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画出季风一般模式图――“Z”形,读出风向。

2.2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记忆内容较多,单单记住那么多的世界洋流对学生来讲已经是一件苦差事,更不要说总结其中的规律。学习这节课需要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区分寒、暖流洋流?

如何区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洋流?

(2)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是寒流还是暖流?

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是寒流还是暖流?

(3)洋流的分布规律,即(三圈一季)

三圈: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信风、西风

北半球中,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西风和极地东风

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西风

一季:北印度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如果学生能参照之前8/0的洋流模式,标注洋流的流向和大陆轮廓,就可发现水平“箭头”基本为风海流,垂直“箭头”基本为补偿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即暖流,由高位流向低纬即暖流,风海流只有一支西风漂流是寒流;最后根据各个海区“箭头”的依次顺序,即可判断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不要经常为顺、逆而烦恼,甚至与其他知识点混淆。

例如:读某区域洋流图,回答10~11题。

1.该大洋环流所处的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2.图中甲、乙、丙、丁四洋流中,受到西风带持续影响的洋流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A 2.B

画出洋流运动一般模式图,对照即可得出结论,而不是背概念或规律。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即可发现“箭头”在自然地理学习中,通过该技巧,一方面可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虽然可能有些投机取消,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轻松解题,而不需要通过记概念或者再次在考场推导出来,浪费时间。由此,“箭头”相较其他地理技巧的特点及优势有以下几点:

1.“箭头”示意图绘图简单;

2.“箭头”记忆简单,图文结合,易学易掌握;

3.“箭头”具有直观性,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变化趋势;

4.“箭头”可表示地理事物间的运动方向;

5.“箭头”和“箭尾”可表示特定的地理事物名称;

6.相对比其他地理学习的方法,“箭头”地理技巧应用内容相对较小,配合教材学习,更容易理解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

篇6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4-01

随着教育的改革,学校更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科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在改革的热潮中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走进了初中地理的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完成课程的学习,老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需要讨论的问题,并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讨论后帮助学生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上,对初中地理课程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然会更投入的学习初中地理课程[1]。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都有很好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中需要学生们互相讨论,最后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产生分歧,可能会导致学生间出现矛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这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力和应变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都会有组长负责整个组的学习与纪律,老师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让每个组员轮流当组长,每个人都经历过管理的过程,在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上更能以身作则,同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领导组织力,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这样的锻炼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是记录小组成绩,所以为了成绩的提高每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也会帮助同组组员。通过这种互助式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还可以提升小组间的凝聚力,让学生们意识到团结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做以合适的引导,把组间的凝聚力上升到整个班级,这样就可以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2]。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所处的位置不再是权威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这样教师和学生不存在“阶级制度”自然可以更好的相处和探讨学习,这也很好的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使教师的教学更容易进行下去,学生们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根据学生水平合理分配资源

教师首先要通过测评或者其他形式掌握每个学生的大概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在分组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每组间都要有一个对地理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可以帮助其他的对地理知识掌握不牢的同学复习功课、讲解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好,更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2.组与组间的分配要合理,水平差距不能太大,这样在考核的时候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3.每组成员中在知识理解方面最好做到互补,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才更容易提高整体学生的成绩。

(二)教师合理把握自己的角色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需要做到从主导到辅助的角色转变,比如:老师为了便于学生记住地球特点,所以要求学生总结关于地球特点的知识点,然后把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方式串联起来以便于记忆,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诗歌的方式,有的同学可能通过画图的方式,还有的同学通过谐音记忆[3]。当组与组间讨论时,按初中生的特点会发生非常激烈的争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掌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就会对讨论喊停,然后将自己的方式甚至是设计好的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去背。这就违背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在小组合作式教学中的定位,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对小组学习进行合理考核、评价

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虽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分制的,但是关于小组个人的考察仍然十分必要。对小组的考察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小组的考察

教师根据基础知识对学生设置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思路、过程以及最终得到的结果,对小组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我国的民族分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观察每个小组的组员是否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解答问题,根据学生基本学习态度给出一个分数。然后观察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否全员都参与讨论,讨论的方式是否合理,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考察整个讨论过程给出一个分数。最后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全面,解决问题的时间长短给出一个分数。最终分数是通过这三个方面分数的累加得到的。这样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考核又对各组的学习氛围和方法有一个考核,使考核更全面、合理。

2.小组间互相考察

教师制定考察标准,比如:哪个组学习的氛围更好?哪个组成员更团结?哪个组在上课中纪律最好?哪个组回答问题准确率更高?哪个组回答问题更积极?小组间通过对考察标准的对比,采用投票的方式进行小组间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的投票结果更有说服力。通过小组间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看到其他组的优势并且了解到自己小组的不足,通过对比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自觉的吸取其他小组的优点,弥补自己小组的不足,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都有所提升,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3.选出小组优秀组员

小组优秀组员由每个小组的组员投票选出,每个组员在投票时需要说出投票的理由,并且所说的理由必须得到所有组员的认可,这样能够更公平、公正。通过这样的投票方式,组员之间能够进一步了解,使以后的合作更加默契,并且能够使每个学生看清自己身上的优势和不足,更加激励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和学习水平。通过这种激励方式,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次革新,当然这次革新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面广且知识比较散,所以记忆起来会很吃力,而小组合作教学通过组间讨论互动集多人力量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努力,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于志萍.浅谈“小组合作”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探究学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0):184,183.

篇8

学习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时,应该偏重理科的学习,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中有些是来自农村的,这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堂识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深究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同浪费资源的现象做斗争。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信心。通过国外经济、环境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放眼世界,了解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确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学习目的。总之,通过讲清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讲清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使学生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铸成报国志,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

3.如何进行区位知识的学习

3.1明确区位的意义

建立区位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类为某种经济活动寻求一个最佳的活动空间,其最初的意义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在为逐渐追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综合效益的最佳空间场所。学生知道了区位的意义,就为区位的学习确定了明确方向。对于农业区位,主要是因地制宜,在某区域选择适宜的农业活动;对于工业区位,主要是合理布局,给某种工业活动选择最佳的活动空间。

3.2确定区位研究的对象

区位研究的对象即区位主体,是指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比如在农业活动中,主要指某种农产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等)和某种畜产品的养殖(奶牛饲养、牧牛业、牧羊业等)。工业生产中指某种工业类型(制糖工业、啤酒、家具制造、服装工业、精密仪表等)。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区域和区位的区别。地理位置是地理现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在的地点,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绝对地理位置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区位是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寻求最佳的空间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

4.写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的技术规范如何界定,可以参考各个大型地理网站中的教案资源。一般来说,标准的地理电子教案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具、课的类型、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课前小测、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课堂练习等环节。具体到新课讲授,教案中还要体现出师生活动的细节,如引导学生看书、教师讲解、演示或板书、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问题、教师启发或小结。此外,教案中还要注意体现教学设计意图、知识点的承接和过渡等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不用看着教案讲课的,所以教案有详、略之分。新教师的教案或示范性的教案应该详写。

写教案其实就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写下来,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不但要参考课程标准和中、高考的考试说明,还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重难点的突破,要结合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的练习思考题,最好把参考答案备注在教材或课件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教案”转写为“学案”,把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以思考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现在,不同年级每一章节的教案都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下载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参照上述写教案的格式对电子教案进行修改。由于教案写得太多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主张教案要简写,把重心放在制作课件上。

篇9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狭义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广义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很高、极高、极低”

(2)“传统型”——“高高低”

(3)“过渡型”——“高低高”

(4)“现代型”——“三低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差别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教学后记: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表运用的能力,以图代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转变过程。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的正确含义是( )

A.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B.生生死死、世代更替

C.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D.不断有老年人口死亡

2.如果它的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二、填空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的 、 和 决定。

2.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型。

三、问答题:

简要写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各自特点。

参考答案

一、1.B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