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学计划 专题训练 分层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然而,谈到作文,许多学生可谓是“谈虎色变”,作文成了令他们恐怖而头疼的事。作为语文老师,我感到很无奈,也很惶惑。作文作为一项综合的语文能力、一项技能,它本身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来达成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训练本身出了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查找原因,探询结果,以期在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
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和一些同事、朋友讨论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快我便发现我们的作文训练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轻视。本来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应互为双翼,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教学,对每节作文课都缺少精心的准备,只是在课前头脑一热,临时抓一些材料、内容,便凑成了一节课。这样的作文课如何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训练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一学期下来,竟没有上过一节像样的作文课。这又如何谈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呢?
其次是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存在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问题。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每一节课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每一学期缺少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学年间作文训练的渐进的梯度更无从谈起。有时就会形成七年级训练的内容,八年级还要讲,到九年级训练的还是老一套。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逐渐形成了构建完整作文体系的想法,并且尝试着制订出具体的措施:
一、制订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是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作文训练仍然以记叙、描写为主,学会详略得当地记述事件,学习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能表达真情实感,并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初步学写简单的议论文。重视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有所创新。与七年级比较,文章的立意应有深度。
九年级强化议论文的训练,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面对中考,进行专题训练。文章的思想应更有深度,文章在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求更趋完善。
二、进行专题训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点。如在七年级可进行人物描写、想象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训练;八年级可进行话题作文的立意、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九年级可进行作文审题、组织材料等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点就是专题训练的内容。
三、分层训练
篇2
一、校本作文教学体系的设定
作文教学具有严格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方式以及规范的教学要求,是语文学科中与阅读教学相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文的教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学科体系的构建;二是中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系统的构建。
所谓作文学科体系主要是指教师教给学生的和写作文有关的语文专业知识、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思维等知识;所谓各年级作文教学系统是指初中三个年级不应该各自为战,而是应该整体构建作文教学的体系,各年级应有明确的分工,明确各个年级所应当完成的任务,低年级应当为高年级打好基础,高年级应当及时向低年级反馈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二、作文学科体系的内容
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作文学科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的体系,根据写作实践的要求,可以明确作文学科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字词、成语、短语、句子、名言警句、诗词、名家名篇以及钢笔字等。
2.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汉语语法、文体知识等。
3.作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的把握。
初中作文的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4)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5)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6)语言通顺,不写错别字(7)正确使用标点符号(8)书写规范、整洁。[1]
准确把握作文写作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作文学习和写作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以此来检验、修改自己的作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朝着符合写作要求的方向去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作文的质量。
4.写作技巧训练
作文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审题的技巧、选材的技巧、拟题的技巧、开头的技巧、布局的技巧、结尾的技巧等等。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驾驭作文的写作,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5.写作思维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为了教学生写好作文,我们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系统的培养:观察能力、回想能力、联想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晨读大声读书的习惯、课上认真习作的习惯、课下记笔记的习惯、平时阅读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等。
三、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中三年各个学段的分工应当具体明确并且上下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年级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没有把作文教学当成一个整体的任务来完成,这直接导致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一部分内容被多个教师重复的教,即“重复劳动”现象;二是,一部分作文写作的知识没有教师去教,即“无人劳动”现象。
造成这两个现象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每个学年都分班以及更换教师;三个年级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各年级教学任务分工不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初中学校应保持班级和任课教师的稳定性。
很多学校出于各种原因,会在某个时期进行重新分班,这导致学校需要重新安排任课教师,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又要面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虽然各个教师在总体的教学进度上是相同的,但是在细节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就拿作文教学来说,有些教师讲了作文学科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点,一些教师没讲;或者一些教师讲了这一部分知识点,另一些教师讲了另一部分知识点。那么就对下个学年的任课教师带来了麻烦,最后只能是重新再讲一遍或者干脆不讲。
任课教师的流动也造成了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造成教师流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为了保证整个教学的连贯性,学校要尽量保证任课教师人员的稳定。在发生教师更替的情况时要确保做好接任教师与离任教师工作的交接,使接任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作文教学体系以及整个教学进度。
2.三个年级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情况,因此,各个年级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由三个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专题交流,以此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分工、确定教学进度、交流教学经验等等。
3.各学年作文教学任务分工要合理清晰。
各学年的教学任务分工是初中作文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当充分分析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此作基础,明确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下面针对教学任务的分工提出一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工作,各个学段完成各自的任务即可。
第二,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标点符号和修辞方法的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是作文写作的基础。作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应当在七年级第一次作文习作时就进行讲解,并在历次习作中进行强调,以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写作思维当中,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自觉。
第三,七年级下学期进行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系统讲解和练习。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不仅应当进行专题讲解,而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相应的课文进行巩固,以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
第四,八年级重点进行汉语语法的讲解和练习。
汉语语法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自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类、句型、常见的语法失误、复句、句群。其中标点符号作为语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讲解。
将语法知识分解成以上几个模块,根据各个模块的内容多少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在上学期和下学期进行集中讲解。
四、作文教学体系建设的反馈和调整
篇3
没有兴趣的阅读,就不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作为阅读课堂的主导者,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享受阅读之美。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重视讲解字、词、句,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重视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没有把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讲解,学生在语文课上竟然不阅读文章。一些语文课堂活动上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实质的效果,由于缺少了阅读的内容,这些活动仅仅是个形式,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课堂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特别是当前,在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更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讲课的时候,过于注重使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享受,却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视听盛宴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很多内容的理解都是一晃而过,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这样的语文课,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可能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进行阅读,更谈不上进行阅读的交流和沟通了,因此说,忽视阅读单纯传授知识的语文课是失败的,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山的那边》,就可指导学生在阅读研读的基础上,体会理解感知课文。有些课文只需要进行一般性的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人生寓言》,只需让学生进行一般性地阅读,便可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商定哪些课文需要进行重点阅读,哪些语段需要进行重点阅读。
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第一,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内容之间相结合的地方,从而对教学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准确的了解。在阅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把阅读的内容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每一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使学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文《伤仲永》,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来合理安排这篇课文需要教授的时间;其次,将这篇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一一列举;再次,将这些内容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时结合需要掌握的内容来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注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只有掌握了教学规律,才能对语文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准确把握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如《威尼斯商人》一文,可设置为情景剧教学,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熟记台词中,感知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拓展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会导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因此,要围绕着语文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拓展,向多个方向进行辐射,和语文课文内容相关所有课外阅读材料都要进行延伸阅读,在补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开阔了阅读的视野。
释疑解惑型,根据中学语文教材大纲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材料拓展,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情感,也可以扩大阅读的范围,增长知识的储备数量。例如,为了使学生学习烘托这一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中对战争气氛的烘托。
比较鉴赏型,这是一种比较阅读法,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别阅读材料的内容,形成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可以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木兰辞》时,可以让学生同时阅读同为北朝民歌的《敕勒歌》,比较二者异同的同时,总结北朝民歌的共同特点。
学法迁移型,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课文的体裁或内容、写法相似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之中进行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教授课文《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范进中举》,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深化延伸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或者片段是选自一些名著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后,把原文、原著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阅读,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使学生把文章和整个作品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是选自《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来向学生们介绍《水浒传》,并让学生进行阅读。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只有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有增强自我阅读的心理动力,才能进行不间断地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才可以取得成功。其次,鼓励学生学习,培养高度的自制力。中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积极作用下,会发生很大的转变,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有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所以,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端正的阅读态度。可以采用讲解、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阅读活动的重要作用,对语文阅读具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生形成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芳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
篇4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性;作业有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创新教育模式。所谓的“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独看书,而是在语文老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的引领下,学生个体自我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剖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问题、困惑,努力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解读文本的问题,获得文本中所得到的最大的启示与发展。自学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如,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做记号等。“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在老师有效地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彼此之间将“先学”时产生的见解、认识、问题、疑惑等进行相互的交流,彼此互动,共同探讨,最终达到正确理解、形成能力、解决问题、把握文本内涵的目标。“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学生当堂作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有的老师会认为,那样多好,老师不用讲,多爽,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真的会轻松,不!我觉得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从科学设定教学目标、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和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三个角度来实践。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相当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奋斗目标,教师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则要通过自学、互助学、老师传授来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要求。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有合理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如果教学目标是无效的、不可操作、不可衡量的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可衡量。合理的教学目标结构,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能够使学生有最大的收益。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2002年开始使用的实验教材,新教材在范文上注重文质兼美的名篇名作;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遵从学生发展需要;在单元课文的选用上注重主题化的一致性等,不同于旧教材以文体为主线,每课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得依据《课标》,为了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细致的教学目标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整体实际,并照顾到个体差异进行一定的目标筛选,从而确立以自己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上课前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和可操作的层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因此,在备课前,我是先解读《课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设定单元和每课的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1.有的课文教学目标很多,不妨删繁去简,只取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比如,《紫藤萝瀑布》,就抓一点:优美句子的赏析;《行道树》只抓借物喻人;《蝉》只需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等。一课一得,上课内容简单,课后又能让学生去拓展,何乐不为。
2.有的单元整单元的选材比较贴近,都是写人单元或者都是写景等,这样可以一单元一得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五篇文章,我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并学以致用当做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课上重点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两课,课堂让学生小练笔:以身边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要求他们运用写人手法,力求写出同学鲜明的特征,让同学一听就明白是写谁;回家的作业则是运用写人手法把家庭成员作为描写对象;上完这个单元时恰好清明前后,于是最后布置“清明”的大作文,要求学生抓住这个小假期的事件,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删去繁枝,突出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足够的时间讲透内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处理之后学生对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非常自如。
3.适当整合教材
特级教师王君曾说:“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因为没有哪门学科的教材比语文教材更需要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阅读篇目进行重新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究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一课“研讨与练习”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在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就是把握住掌握两种修辞并能运用到作文,作为教学目标,同时把朗读教学当成另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减轻了师生的学习负担,一课一得,时间充裕了,教师讲的从容,课堂有效性提高了,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来落实“自学”“互学”等环节,可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解读《课标》,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之后,分摊到具体的课文当中,根据不同课的学习要求,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作业、课后作业等。上课有的放矢,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学生“互学”和教师指导学习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在这方面大家要克服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活跃是学生肢体乱动,随意讲话,这就是学生主体,这就是课改,其实不然,课堂活跃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思维的活跃,学习行为的活跃,而不是其他行为的活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把“先学”放课外,课堂就从小测开始,而后是进入后教阶段,“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后,将自学中的困难,交给大家讨论,让已会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在这个“兵教兵”的阶段,课堂的秩序就很重要,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失控,这种失控不是说无法让学生安静下来,而是学生肢体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的一种无序性、低效性,在这个阶段我是如何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呢?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我的做法就是按班级四个小组进行小组评比打分,无论是课堂中互动的学习、师生的提问还是知识竞赛或者是考试成绩,全部纳入小组评比中;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和没按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施行扣分,最后以月考为阶段,每阶段小结,表扬优胜的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教师为小组加分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等做出一个评价,学生在获得老师对他(她)的极富个性的评价后,会获得一种有益于学习的快乐和兴奋,小组也是一样,获胜了整组高兴,被扣了组内成员的谴责,会促使他(她)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下次他们就会养成好的规范。小组评分的课堂评价有助于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而有序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设定下的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开展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进入真正预设的“轨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下的作业最重要的有三部分:(1)课前预习;(2)课堂的巩固作业,因为这是针对教学目标授课后的课堂当场巩固作业,由于事先已经设定了教学目标,当堂训练就在教学目标下设定,作业巩固的时间最多只有15分钟,因此,要较好地设计作业;(3)课后的巩固作业,这也是最难的,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误区,认为只有写的作业才是作业,看的读的不属于作业;作为语文教师之所以布置作业,目的在于怕学生不读语文,怕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其他学科,这就导致了语文作业的无效性。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班级人数颇多,老师布置作业是照顾大多数,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好生,他们明显“吃不饱”,对于那些稍差的学生,他们会感到“吃不下”,最后的结果是双双厌食。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后作业,针对课堂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把人物的描写当成作业的重点,上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就让学生观察班级的同学,描写人物的肖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读的内容来猜测同学写得是否形象,以读促写,以写促观察,带动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读的作业也是作业,尤其是在新语文课本的练习设计中还出现了“网络”一词,旨在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邓稼先》课后练习中有:“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还有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正的英雄》课后练习三: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为了完成这些丰富多样的拓展性练习,我和信息老师联系,在上信息课时,融入语文的查找资料,这样节约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时间,余出的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与实践的广阔天地,拓展课外阅读,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在阅读方面我在尝试一种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作业。我分小组的依据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欢诗歌的,我把他们放在一起,成立诗歌组,喜欢散文的组成散文组,喜欢苏轼这个作家的组成苏轼研读组……分别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同时以读促写。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的作业才能是有效的作业,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成绩。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提高有效性,课前、课堂、课后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只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语文学科教学更应该实施“先学后教”[J].上海教育科研:沪,2012(11):64-66.
篇5
一、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严格来说,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板块的编排方面是不够科学的。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但它一般只为所在单元的内容服务,内容设计得相对独立、零散,不同单元的板块之间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可以说,这种训练板块的编排违背了作文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因语文教师没有其它的写作教材,只能采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编排的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而这教材本身就缺乏序列性,必然会令学生不能按照由易到难的写作梯度进行系统训练。实践证明,教材编排的不科学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使作文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背离,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初中作文教学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就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把写作融入生活,使学生不再为写而写,而是把写作视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将丰富的生活积累、文章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统一在科学的写作过程之中,将“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教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新课标提出的各种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要达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一个能承载这个任务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训练指导方案。
三、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实验
为改变先前的作文训练的无序性、随意性、无效性, 2007年9月,我市教研室就开始进行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验。拟通过该项实验,构建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从初一至初三作文实行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式训练层次。自实验开展以来,我校积极参与了作文序列化训练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实验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大胆创新,建立了一套更适合珠三角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使用的训练系统。
(一)本作文序列训练的内容编排
下面以七年级上学期的作文教学的内容编排为例(参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本作文序列化训练实验进行说明:
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实验稿)
学段:七年级上
(七年级上作文训练总要求:学生能完整、清楚地叙述事件。)
本序列训练实验共有五个组成部分:
1.题目:本学段8道,初中三年6个学段共48道训练题目,48道题目是个递进的序列:生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中三年,学生按照本序列进行训练,作文水平自然会渐进提高。
2.内容:本学段8个方面,共48小个方面。训练内容紧扣教材而又有别于教材。在初中三年中,这个作文序列训练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这样的序列训练方法能让学生们练就一身过硬的写作基本功。
3.技能:本学段共48个要求。我们的作文序列训练设计48个技能要求是个渐进掌握、运用、提高的序列,每次训练一个,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逐步掌握。学生经过三年的反复训练,一般都能比较熟悉地掌握三大文体的写作方法,作文技巧显著提高。
4.课文范例:48篇,经典课文范例可以重复。本作文序列训练要求语文教师要从课文教出作文来。课文的拟题、构思、结构、选材组材、表达方式、语言运用、思想情感表达,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是作文教学的范例,它为学生提供了典范的作文知识,教师可以充分而灵活的使用。借鉴课文教作文是一种充分运用课文写作知识,方便易行(师生熟悉)的好方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5.习作范文:80篇。习作范文80篇,就是要求每次作文给学生提供一至两篇可以仿照写作的习作范文。这些习作范文,既可以是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也可以是从网上下载的优秀作文。因为是同龄人的佳作,更便于学生借鉴学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实验过程的指导
1.写作前的指导。学生写作前的指导是指教师根据作文序列,给学生上作文课,教给学生某一种作文技能,其中包含题目含义、素材选取、训练技能、作文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指导。参加实验的每一个教师,都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
2.写作时的指导。前面的作文指导,学生们已经了解作文训练的目标,基本掌握本次作文训练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尽量做到堂上完成,例如调到连堂的语文课)。当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不管了,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巡堂,对学生进行督促、指导,对学困生要及时给予帮助,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本次作文训练。
3.写作后的修改指导。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修改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正因为如此,本序列训练实验把作文修改定为重要环节,每次写作训练都坚持做到凡写必改。修改形式包括学生自改、学生互改、师生集体改、教师精改等,几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实践证明,修改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加强,写作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6
关键词:乐读;乐写;广开渠道;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71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读与写的能力强了,语文这只“雄鹰”才能够“飞”起来。让学生乐读又乐写,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苦心孤诣想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这样说,只要学生乐读又乐写,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学生在愉快的读写实践中能够获得种种语文素养。教师稍加点缀,语文教学之树便能开出芬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除了在常规教学中,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吸引学生乐读乐写之外,还广开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和写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乐读的培养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量逐日激增,学生必须掌握过硬的阅读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章,所以培养学生乐于阅读的习惯意义重大。
七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其发展前景是未可限量的。
首先,笔者根据学校靠近县图书馆的特点,要求每一个学生办一个借书证。笔者告诉学生,是聪明人就应该充分利用身边一切有利的条件。你只要交30元押金,几元工本费,就可以尽情享用价值数百万的图书馆了,何乐而不为?并且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把适合学生阅读的(趣味性较强的或容易使学生感动的)书籍介绍给学生,如《鲁滨孙漂流记》《读者》《中学生》……于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地借阅图书。
其次,笔者在班上设立了一个图书角,把自己订阅的《少年文摘报》、几间学校的文学刊物、剪报本、与课文有关的书(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丰子恺作品集)放在上面,供学生阅读。上课前或放学后,读书角中总有好学的学生在徜徉留连……
再次,在语文课上开展“课前小故事”的活动。每节语文课前按座号轮流讲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要求不超过三分钟。学生为了能在教师、同学面前露一手,都积极地查阅书报,认真辨别、筛选,从而阅读了大量文章;通过演讲,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与教益,同时提高了欣赏能力,一举多得。
最后,笔者经常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用高尚的作品鼓舞人”,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的心灵,远远超过各种“说教”,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并且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可以说,这是李老师的教育教学取得辉煌的“法宝”,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乐写的培养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是参差,有过半的学生有抄袭或过度模仿的坏习惯,不敢“我手写我心”,畏“写”情绪不少。写作能力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依靠平时点滴积累,渐渐丰厚起来的。
为了让学生从“怕写”转为“乐写”,除了引导学生喜爱阅读之外,笔者还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写日记以及爱写文章。
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拿出自己的十多本日记本以及《鲁迅全集》之日记篇、两个昔日优秀学生的日记,告诉学生写日记对人生、对写作有莫大的益处,并选读一些精彩篇章。之后要求每个学生设一个日记本学习写日记。开始要求较松,能写就行。渐渐提高要求,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内容集中一些;要有一定的意义,不能太平淡。笔者答应学生不看他们的日记,因为他们大喊“隐私”!检查时,笔者只是翻一下,看看日期及页数而已,从而保护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笔者还在两个班都设立了“班级日记”,按座号轮流撰写,主要记录班里当天发生的事情,为今日的青春岁月留影。由于纪念意义重大,每位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都满腔热情地撰写,乐写不疲。
一个月后,绝大部分学生都爱上了写日记,把日记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向它倾诉每天的喜怒哀乐,记下青春每一天。
其次,除了布置作文之外,还布置周记并详细批改。
一学期八篇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足够的。周记是一个很好的练笔途径。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材,学生基本都能够有感而发,选取一周中自己印象最深、最想讲的内容来写。为了激发其写作热情,笔者每篇都写下热情的批语:或赞扬他选材独到,或支持其观点,或向他提出忠告,或解答其疑难,有时当一回心理医生,有时做一下业余法官……这样,周记的质量日益提高,写作兴趣日渐浓厚,写作水平亦水涨船高,令人欣喜。
第三,引导学生创作诗歌,设立“诗歌汇编簿”。
笔者利用自己爱好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外的文学体裁都和诗歌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果懂得了欣赏诗歌,那么,欣赏其他文学体裁也就相对容易了。同样,学生如果能够把诗歌写好,再写其他体裁的文章,亦相对容易了。为了激励学生的写诗热情,笔者安排两个班合用一个“诗歌汇编”本,这班写了给那班,轮流拜读和写作。好胜心促使学生你追我赶,争相写作。笔者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可写古体诗,可写自由诗,可押韵,可不押韵,两句也行,一百句也可以……并且选出优秀作品在两个班宣读,好诗共欣赏;然后推荐到校刊以及其他报刊发表……学生写诗的劲头持续不断,涌现出七八个佼佼者,能够写出这样优美凝练的句子――
“即使身旁无知己,明月清风两相陪”
“月形千变色不改,皎月倒影留水中”
“青山绿岭白云垂,一碧万顷天如水”
“不畏风尘布头身,只缘胜利属十三”
就这样,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与写相辅相成,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苦学语文为乐学语文。
篇7
【关键词】创新;观念;情境;方式;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初中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承载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精神为它增添活力,彰显生机。同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巧妙地融合,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1 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及文化传承仅限于薄薄的教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参为准,课堂上教师成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框框架架中,那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让一言堂成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多质疑、多探究。
2 创设语文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地呈现文字的静态,以至于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思,学生常会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2008年春季,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寒假由于持续的凝冻而特别的寒冷,但有一个人却在这个极其寒冷的冬天火了一把!他凭着饱含深情的歌声以及超凡的拟音技艺,占据了春晚近10分钟的时间,这是那些明星大腕都不可企及的。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异口同声:阳光。)阳光的世界本不‘阳光’——从小就双目失明,但他有一‘技’之‘长’,所以,阳光的未来一定是‘阳光’的。他的拟音技艺就是口技。口技是中国杂技技艺之一,古已有之。今天,我们暂时撇下阳光不说,按下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不表,单看清代林嗣环为我们介绍的一位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这个导语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想急于了解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再创情境,让学生摹拟鸡、鸭、狗、鹅、狐、牛、羊、马等的声音,让学生亲自体悟口技表演的难度。由此,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注重满堂灌,学生是收容器,只能雾里看花,临考大搞题海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抹杀了学生应有的创新活力。无论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教学,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鼓励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一堂课,虽然有时多花几分钟或让学生多“缠”几分钟,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在课堂上,提倡让学生向老师质疑,同学间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并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悖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肯定“愚公不‘愚’(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移走大山是必然的)、智叟不‘智’(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是无法变更的)”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观点:愚公“愚”——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想法开发山区呢?智叟“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又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因这是初中教材里的传统篇目,在前我总是引导分析桓侯的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死。然后依据教参和导读得出:扁鹊——防微杜渐;桓侯——讳疾忌医。今春又是如此,就有学生当场质疑:“讳疾忌医的本意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而不愿看医生,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然而,课文中写到‘……居五日,桓侯体病,使人索扁鹊’,这说明桓侯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病’,怎能说他讳疾忌医呢?”幸好,这班学生是我从七年级一直带到九年级的,他们善于质疑也是我长期着力培养并不断鼓励的结果,因而我并没有因为学生意外的质疑而打乱阵脚,而是巧妙地借题发挥,借此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认为桓侯不是讳疾忌医了,但是,所有的教参书都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须防微杜渐,切勿讳疾忌医’,一些考试也这么考,甚至有人认为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如果我们要否定这一观点,就必须拿出更充分的理由来。”课后,同学们纷纷上网、进图书室查阅资料。探究汇报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一致否定了“桓侯讳疾忌医”的观点。理由有三,一方面,“桓侯体病,使人索扁鹊”,说明桓侯没有掩饰自己的“病”;另一方面,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出自宋朝周敦颐的《周子通书》:“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厌其身而无悟也。”而《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早《周子通书》一千多年;再则,说《扁鹊见蔡桓公》的主题是“须防微杜渐,切勿讳疾忌医”也没有权威的学术论断,所谓桓侯讳疾忌医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可培养其创新能力。
5 创造性地指导阅读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 起始年级 阅读训练
作为初中起始年级的语文老师,准确定位阅读训练,做好初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我认为目前初中起始年级进行阅读训练应注意以下六点:
一、拼音学习要求要提高
不少人认为汉语拼音学习是第一学段的事情,这一学习任务已经一劳永逸地被完成了。诚然,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较完整、系统地学习过汉语拼音,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的拼音水平,连根据拼音认读的水平都达不到,不能适应中考要求,更无法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汉语拼音在学习普通话、分辨汉语字词的音义、检索资料、键盘输入、网上学习诸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拼音的教学,从拼音字母的书写,到标调规则、省写规则等,都要适当复习。在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音,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多音字尤其要注意分辨,并且要提高要求,达到能正确熟练地注音的要求。
二、学习字词不是扫清障碍
公开课上,常见老师忽略字词教学的现象:或完全略过,或只用一两分钟匆匆读过,而且管这一环节叫做“扫清字词障碍”。生字词是学习课文的障碍吗?不!生字词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说法的差异,这一细节反映了老师们对字词教学的忽视。中国汉字是神奇的文字,很多汉字的构成都充满着神奇的故事和神奇的演变过程,书写汉字也是很富有文化韵味的事情。而且,字词是构成篇章的基础。认读、理解字词,是进入篇章学习的第一步。对于农村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把字词教学扎扎实实搞好,有时比花时间去深挖文章主题、拓展延伸,更有实效。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圈一圈,读一读,辨一辨,查一查,写一写;在上课时,及时正音、正字,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添一添、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反复揣摩、品味词语的语境意义;在巩固运用阶段,抄记积累、模仿造句,达到自如运用的程度。当然,要分层次要求,常见常用的,务必重锤敲打,使用频率低的则不必提过高要求。
三、以朗读、背诵训练为主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地途径。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恰当的表情,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学生定然会收获良多。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熟,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1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带有小学生喜欢诵读的特点,但他们美读的能力还不行,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调、表情、手势等技巧,反复练习,进入美读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背一背,丰富学生的积累,打好“人文的底子”,学生会受益终生。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13岁左右的学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节,此时加强有指导的背诵练习,也是很容易操作的。当然,给学生背诵的词句篇章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难度上应以易理解掌握为准绳,数量上应以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为尺度。
四、有选择地教给阅读知识
“儿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一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乌申斯基语)2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有些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有些抽象术语就不必急着教给学生。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必教了,而是要精心选择。选择哪些语文知识来教?按张志公先生的话说,标准就六个字:“精要,好懂,有用”。我觉得面对七年级新生,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要适当讲一讲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的修辞,讲一讲叙述文开头、结尾的写法,讲一讲映衬、对比、联想、想像,讲一讲叙述、描写、抒情,讲一讲如何用增加、删除、调换的方法品词析句,讲一讲如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角度描写,讲一讲如何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当然这些知识是与活泼泼地课文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在阅读欣赏的实践中进行的,不是孤立、静止、空洞、抽象的。
五、着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3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此,教师丝毫马虎不得。“爱护书籍”“潜心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勤查工具书” “随手批注”“善于质疑”“坚持读完整本书”“勤写读书笔记”“善于交流心得”等等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老师长期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却是全面展开的,虽然可以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但不能顾此失彼,要全面兼顾,从头抓起。这就需要起始年级的老师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了。
六、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文学习向来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无奈,而是语文教学的优势。当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这样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为的。举办词语故事会,引导学生课外有计划地读一些文学名著,定时组织交流;开办学校广播台,按时播诵名作时文;组织编办主题手抄报、电子报,认真评点、展览、总结得失;把“人与自然”“子午书简”“大家”“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把有些流行歌曲、古典音乐名作欣赏引入学生的家庭作业;开展野游活动、参观活动、学生校际联谊活动……七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学习压力还不是太大,这些活动形式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这样欢欢喜喜搞活动,潜移默化受熏陶,学生乐此不疲。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础,才有益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可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些举步维艰了,要完成阅读任务,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势在必行。“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学生有了习惯,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是指日可待。更何况,学生一但爱上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参与有关课外阅读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些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归纳后供各位同行借鉴参考:
1. 开设阅读课,利用好《自读课本》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学生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开设阅读课对七年级学生最合适有益。七年级科目开设少,课程难度也小,在校的自习课时间充裕,每周一节阅读课用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自读课本》对应教材的单元设置,每一主题都有两、三个专题课外辅读材料,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阅读。这种阅读既与课内教学紧密联系,大量扩充教学单元有关主题的素材积累,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这种阅读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少有课外阅读困惑,免去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对课上不能及时完成的阅读任务,可以布置成周日的阅读作业,且可以在每周阅读课上利用少许时间对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提问(教师对《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内容要求较为熟悉),问题设置成关于文章细节的内容,课上的提问是督促学生通读文章,防止个别因看文后概要而敷衍阅读。
2. 分解阅读量,做好检测促进名著阅读 对于七到九年级每册推荐的名著,可以在每学期中利用节假日分时段阅读。比如八年级上册《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的阅读,可安排每两月读完一本;根据男女的特征,教师可以让男生前两月读故事情节性强,篇幅短小,易于产生阅读兴趣的书籍,女生阅读篇幅较长,主题深刻,有一定阅读困难的书籍。阅读时限到期,根据阅读内容分卷进行测试,检测学生阅读情况。测试成绩公布后,男女生互换阅读任务,再次以上述方式检测。用分解阅读任务的方式,既避免学生扎堆找书难,无书可读而借口不读书,又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资源节约,书可以少买互借。还有阅读测试也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有利学生解决试卷中相关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
3. 举办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精读习惯 当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还需指导学生精读作品。针对作品主题,选择精读的内容,教师为其设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寻求结果,适时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为部分学生的阅读收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个强大的冲击,促使学生发生阅读兴趣,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很有发表自主意见的愿望。在读书报告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从理性材料到感性材料的梳理,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精读的训练,这对已有阅读体悟的学生是方法提升的过程,而对未始读者是一次方法指导,所以举办读书报告会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阅读帮助。
4. 动之以情,培养阅读习惯 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适时引导,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名曲,并且在课外涉猎关于音乐的知识;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欣赏罗中立名画《父亲》,教师可以做名画欣赏的引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课外阅读的功用,动之以情,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给学生奖励时,把书籍作为奖品,既然书被誉为“人类精神的食量”,那么赠人书籍也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高尚之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读书人的文化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终生教育思想,应该给我们自觉实施以阅读为基础的语文人文教育以有益的启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人实现毕业后的“自我”教育。因此,为了办好真正的学校,为了实施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在任何时候,语文老师都应该坚信: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培养阅读习惯是保证课外阅读的关键。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素质提高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富成效的教学效益的表现;是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文化内存,体验思想情感的综合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等诸方面的发展。
篇10
一、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目前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口语锻炼的机会少,学生缺少说的机会,也将越来越不能说,越来越不会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极为负面的;另一方面,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难以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也将产生不利影响,且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因此,有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多说,营造更好的口语交际氛围,让所有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口语交互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学生多说、敢说。比如,可以设置“课前演讲”和“课后总结”环节:在课前,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来发表对前一知识点的看法;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变换不同的主题。这样,既可以巩固和保证教学效果,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口语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口语交际教学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口语交际教学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考并不涉及口语交际的考核,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被忽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不设计或很少设计口语教学环节。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课堂上师生之间口语交互,不仅仅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对其他方面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口语交际教学:一是阅读和背诵,凡是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必须背熟,同时,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篇章,领会体现在字里行间不同的表达技巧,甚至可以推荐学生们阅读《演讲》等一些提升演讲能力的杂志,让学生从中领悟交流的技巧。二是提倡“怀疑精神”,在把握课堂节奏的前提下,放下教师的“课堂权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教师故意讲错,让学生来“纠错”。学生“纠错”的过程,就是巩固知识点和提升表达能力的过程。三是辩论,对于一些合适的课文,可设置辩论题目来开展开放式的课堂辩论。比如,在讲完《马说》这篇古文后,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引申出来,让学生就伯乐和千里马之前的关联展开辩论,因为有了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也同样不断提升。
三、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