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走进汉语拼音园地。(33分)
1、我会在带点字宝宝正确的音节下面画上“____ ”。(6分)
说 话(suō shuō) 丰 收(fōng fēng) 星星(xīn xīng) 百 花(bái bǎi) 大 桥(qáo qiáo) 尝一尝(cháng sháng)2、我能认真拼,漂亮写。(20分)注意:写出格或涂改要扣0.5分。
xǔ gāo jìng liǎn xuě
多 山 干 洗 下
yīn wèi xiǎng niàn rèn zhēn liàn xí
wǎn shàng bà bɑ kàn dòng huà
,我 和 在 片。
3、我能把序号填进花朵里。(7分)
①gē wǔ ②zá pò ③huǒ bà ④chéng shí ⑤sù dù ⑥péi yù ⑦dǎo yóu ⑧chuàng zào伙伴 导游 诚实 歌舞 速度 培育 创造 砸破二、走进字词园地。(31分)
1、我能选字填空。(4分)
玩 完
①我写( )作业就出去( )了。
座 坐
②红红正( )在( )为上做手工呢?
2、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8分)
亲 全 远
新 会 连
“亲”字的主笔画是(),要写在填字格的竖()上。
3、我能照样子做一做。(15分)
①加一加 (完全) ( ) ( ) ②减一减 ( ) ( ) ( ) ③换一换 ( ) ( ) ( ) ④唱反调 上(下) 长( ) 甜( ) 冷淡( )三、走进句子园地。我能把句子写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小鸡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
第二部分:理解运用(20分)
四、学了课文我会用。(12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一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8分)
(1)只有自己( ),才有( )( )( )的菜。
(2)乌鸦看见旁边有( )( )小石子,想出( )( )来了。
2、根据课文内容连线。(4分)
司马光 把棉花上的蚜虫吃光了。
王二小 砸缸救出了小朋友。
小壁虎 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七星瓢虫 向小鱼 老牛 小燕子借尾巴。
五、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小白兔没有钟,不知道时间。小山羊就给小白兔送来了三盆花——牵牛花、午时花和夜来香。
太阳出来了,小白兔还在睡觉,牵牛花张开了小喇叭喊:“小白兔,起床了!太阳升到头顶了。”
中午了,小白兔还在跳舞,午时花开了,笑嘻嘻地叫:“小白兔,该吃午饭了。”
天黑了,小白兔还不想睡觉。夜来香开了,张开了小嘴轻轻唱着:“小白兔,把八点钟了,快睡觉吧!”
小白兔有了这三种花,起床、吃饭、睡觉,再也不会忘记了。
1、本文一共有____ 个自然段,第二段写的时间是______ 。(2分)
2、小山羊送给小白兔的三种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根据短文内容连线。(3分)
牵牛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吃饭
午时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睡觉
夜来香 提醒小白兔按时起床
第三部分 综合运用(10分)
六、写话练习(10分)
今年的“六一”是你上小学以后过的第一个儿童节,那一天你是怎么过的?仔细想一想,写一写。看谁写得仔细,写得有意义。(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这种爱意越浓,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建议用课件展示)。然后向学生质疑:①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②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①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②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宣读法律条款)。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猛然惊醒,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邀游。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要求
1.着眼于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语文课程目标力图在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设计和选择。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
2.突破学科中心。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教科书难、繁、偏、旧的状况,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加强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课程标准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
3.立足于学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摆在了重要的地位,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得到确认,教师的角色自然需要发生转变,教学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转变。
课程不仅是规定好的一系列学习内容的组合体,而且是学习主体一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必须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简言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更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组织者。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为主要标准,除教师讲授外,还要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合适,是否有效。
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得到体现。比如,语文实验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说话。以前教材开篇的编写说明,多侧重于讲编写的原则、教科书的结构,这一次则有所不同。语文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前言是“给同学们”,结尾处是:“希望我们能多多联系,真诚欢迎你们提出意见,真诚欢迎你们推荐新的课文、活泼的练习设计和设计有趣的附件。祝你们学习进步!”还留有通讯地址、电话、网址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也是用“写在前面”开篇,把语文学习设计为“语文之旅”。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使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信息时代,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学校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渠道多样化,如电视、网络等,让学生有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这与我们以往的学习环境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方法的学习和寻求知识的观念更为重要;与接受知识相比,选择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职能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改变。教师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专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教学专家,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篇4
刘彩霞
本学期我代九三、九四两个班的语文,中考平均成绩为:九三班101.4分,在全局排名第九。九四班101.84分,全校语文最高成绩九三班黄倩同学119分,第二李丽117分,平均分和其他学校相比,不是十分理想,下面我就一学期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两个班级,我都是中途接上的。九三班,八年级第二学期李正玮老师请假,学校安排我接代这个班的语文课。九四班,王校长来了之后做了调整,接替高洁老师的课。
(一)九三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变动频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没有紧迫感,学习自觉性较差。最大的问题是不交作业,逼急了就抄作业。在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具体如下:
(1)抓抄作业的学生。早上到校那段时间抄作业的人多,指定班长负责抓抄作业的学生,被抓到的,第二天早上站在讲台上抓其他抄作业的人,被抓到的接替前一个。执行了两天,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抓不到抄作业的人了。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只是早上到校这段时间没有了。
(2)成立语文学习小组,组长检查并收交作业,给课代表提供不交作业的名单,课代表交给老师,有老师处理,如扣德育分、课堂上点名批评、课下做思想工作等。
2.背课文慢,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的寥寥无几。在提问检查背诵方面浪费了不少时间。
3.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学习自觉、主动的少,女生好于男生。不学习、不交作业的多。如张涛、詹培琛、杜生贵、于腾飞等,从不交作业。后面复习时,早上到校迟,杜生贵还经常不上课。
4.字写得认不出来的多,如朱宏亮、何翔霖、詹培琛、石瑞、杜生贵、于腾飞、张涛、张晓海等,字迹潦草,奇形怪状,影响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
可喜的是,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李正玮老师代课时,一直高于同行班其他班级,我接上之后,也一直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二)九四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收不上来。全班31人,作文收的最好的时候能收上18本。练习册十来本,由于收不上,五一后再没收过作业,在抽查时多数学生没完成作业。
2.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尽管是补习生,但学习自觉性也差,课文背诵总有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一部分男生上课说话,不学习。
3.对语文复习不重视。由于是补习生,从接上这个班,就着手复习,先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之后是八年级上下册,最后是七年级上下册,同时穿插复习《中考通》。《中考指导》,八套卷子全部复习完,另外还印发了中学生必备50首古诗词、2009年各省古诗词默写汇编等,作为老师,我尽心尽力了,但部分学生并不领情,有厌烦情绪。不过中考成绩还算可以。
二、复习工作
九四班是补习班,复习工作做得扎实,按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的顺序,复习了课本。现代文,重点复习了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词是复习的重点。复习课本时,同时做《语文中考通》。之后做《语文中考指导》,还给学生印了一些2009年各省中考古诗词默写。后几周又第二轮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初中六册书中的古诗词。冲刺阶段,做了几套卷子。总的感觉,九四班复习的比较扎实,按计划圆满前完成了复习任务,没有什么遗憾。
九三班,有所欠缺。由于时间不足(第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开始复习的),课本的复习,走马观花的复习了文言文、古诗词。《中考通》做完了,《中考指导》中的现代文阅读没做,8套卷子最后几天紧赶慢赶做完了。文言文、古诗词背诵默写本计划再复习第二遍,可时间不足,后面两天临近考试,学生情绪不稳定,没有心思学了,没有完成预定计划,有点遗憾。
篇5
关键词: 人教版 初中《语文》 古代诗歌教学 改进对策
一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古代诗歌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古代诗歌教学片面追求默写代替品味赏析,局部分析代替整体感悟,一元分析代替多元思考以及滥用多媒体手段等。看似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却丧失了“诗教”的真正功能。笔者看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有四方面问题。
(一)古代诗歌选编的不足
首先,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选编太少。
其次,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从所选的古代诗歌数量上来说,唐朝文人的作品占绝对优势,达到46%以上,宋代文人作品比例也达到了24%。虽然唐诗宋词的确是我国古代传统诗作的巅峰,但是,其他朝代也不乏精品佳作,因此对其他朝代作家和作品的忽视,会使学生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朝代的作家作品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
此外,从内容上来说,89首古代诗歌无外乎书写友情,描写思想爱国之情,描绘美丽风景,寄托人生哲理等,很多诗歌并不能全面的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一些联系,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9首古代诗歌中收入诵读欣赏的有60首之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26首在六册单元中选编并纳入新授课的教学计划,即一学期只学习5首,这样少的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略显不足。
(二)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当前,功利性教学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愈演愈烈:不少初中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甚至反复默写,以达到做试卷不错一字。布鲁纳认为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学习结果固然要重视,但更要重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里不是片面地认为背诵、默写可以“一刀切”,毕竟,语文素养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一定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若简单地为了迎合考试,机械地背诵默写代替了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赏析,那么学“诗”就不再是真正的学“诗”,诗歌被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对诗歌审美因素的体验感悟自然无从说起。
(三)古代诗歌教学手段“泛多媒体”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一方面,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种“泛多媒体化”的现象日益显露。这种“泛多媒体化”即不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动辄使用多媒体手段;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甚至达到了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尴尬境地。
(四)古代诗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个性、轻视过程等问题存在于古代诗歌教学评价中。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但是,现在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所以,现在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明显。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了一卷定终身,导致了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临时抱佛脚。进行评价改革,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已势在必行。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诗歌学习的正常进行,从而让“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根本的依托。
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对策建议如下。
(一)完善课本古代诗歌选编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选编的古代诗歌加以重组和整合,增选适当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进一步扩大现有教材编选的特点,深化古代诗歌教学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增加生活化的选篇。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只要文章选得好,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①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仅要“文质兼美”,而且还要看“可接受性”。所谓“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智发展的阶段,对于选文的生活化、趣味性就更加关注。
2.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践。人教版初中《语文》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分析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却呈现这样一种情况:《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选编了四首古代诗歌:《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下做为精读课文,仅选编了一首《木兰诗》。如果七年级上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但是七年级下侧重于人与自我,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增强责任感,但是到了八年级上选编的《使至塞上》、《登岳阳楼》等又侧重关注自然,与七年级上的选编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初二学生进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此时语文教材的编排多设置一些关注自我,关注内心的诗歌,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到了初三,学生除了迎接中考这一人生第一次转折之外,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社会,这一时期如果选择一些侧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思考个体所承担的责任,理性地对待周围社会。
3.科学整合选编诗歌。根据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灵活运用,扬长避短,例如进行比较探究。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较好方法之一。比如,可以将七年级上附录的古代诗歌《如梦令》和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作品进行对照阅读教学。
4.增加辅知识提示。诗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传授一定的有关诗歌的常识。②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了解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笔者以为,每册课本可以安排一两篇有关古诗文词法、句法、章法的辅导性文章,以便学生掌握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说:“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己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实践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和素养,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知识,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老师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挑战。除了阅读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素养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参加古代诗歌教学研讨,开展古代诗歌教学公开课等,激发语文教师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如此由外而内,内外兼修,定能使教师的古诗词修养有所提高。
(三)优化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营造一种与文本相吻和、相协调的生活氛围,将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作为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情趣,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
除了可以用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导语创设情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则抓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让学生谈谈成功或是失败时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即吸取经验教训,着眼于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唤醒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受,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有主观情感的积极参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学习方式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受动性、依赖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实践活动的指导。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例如把古代诗歌学习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之相连,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调歌头》、《蒹葭》等都曾被改编并演绎为歌曲,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增加诗歌意境的直观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在学习中,对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运用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古代诗歌学习的内容之一。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再如办手抄报、为课文绘插图、制作小书签等都可以“走进”古代诗歌课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更好的学习诗歌。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所以,应用多媒体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必须依据语文学科古代诗歌教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多媒体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总之,使用多媒体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使用,为教学内容而有针对性地使用,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更新评价方式
当下,即使经过了二期课改,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还是很难能真正落到实处。过于功利的评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只偏重于工具性,而不是人文性。这种评价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兴趣、重考试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其实,笔试可以是测试的手段之一,但它不应代表学生的一切。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甚至给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困扰。因为,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在以上评价方式背景下,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信心、上课纪律及参与的主动性、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面对现实,只有适当补充一些评价方式才能应对不容回避的现实学情。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评价方式:
1.多样评价。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虽然反对考试,但是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什么地方能彻底废除考试?因此,还是不能完全否定考试的价值。布卢姆曾提出了学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阶段终结性评价理论。在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阶段终结性评价,能检测学生教学目标的掌握状况,及时帮助学生反馈、矫正、巩固知识,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笔者学校,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也很必要。因为在纠正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生存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面对具体的现实国情,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评价方式最终还是要碰壁的。评价方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需要,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评价中也适用。
但是,适用并不代表方式唯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口头语言评价、评语评价、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掌声、眼神、手势等)等。当然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差异性,进行“因材评价”。比如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多提问识记型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给予一些高水平的开放性问题,然后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这些问题和老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2.多元评价。教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多元文化气息,那么,相应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毕竟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也不应过于单一。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学生擅长阅读,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写作。因而语文教学应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多元评价方式。
3.过程评价。在笔者学校,大多数学生一般只重视期中、期末考试,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大困扰。评价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思的指导者。比如,笔者鼓励学生关注期中、期末大考,但是也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平时的综合表现。对此,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平时的综合表现将记录在案。具体怎么操作?笔者将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成三大块,期中、期末各占25%,而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有哪些?即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这些评价,平时笔者都有详细记录。如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质量、上课发言的主动性、学习态度,甚至课堂纪律的遵守等情况全部成为平时成绩的参照。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好,即使学生期中、期末大考分数很高,期末总评也将很难达到合格要求。
4.多方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学生的自评能够使得学生理性反思自己,学生的互相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多方评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注释:
①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7.
②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83.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篇6
一、抓好“语文早班车”,强化落实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年级段语文训练重点设计语文早班车内容,用时不超过5分钟,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展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完成课标规定的3年260万字的阅读任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依据以上建议,我们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办法加以落实。
首先是确定任务,我们依据农村中学生的现实特点,根据本学校的学情设计了如下内容:每个年级都有美文推荐,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同时,每个年级又根据年级的特点安排一些有自己年级特点的内容,如七年级的美段积累,八年级的课前演讲,九年级的诗词赏析。
其次是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整体构思能力,我们选择了一些在构思上很有典型的满分作文例子,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范例,让学生赏析,从中了解不同的构思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每个年级的教师就可以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是要控制好每节课的时间,因为要将学生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每节课之前拿出5分钟时间,对教学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用好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从这几分钟里有实际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充分让学生活动。
二、抓好“教学直通车”,落实好读写结合
课内教方法,课外实践,已成为教师公认的道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会阅读方法,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说,做好学生课内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仿写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是不会写作的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步方法,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对课文的优美之处进行仿写,有利于学生学到一些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仿写可以是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的运用的仿写;就全文来看,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2.改写
改写是比仿写更高层次的读写训练。它要求学生首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在不改变原文的主旨、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或变换一下人称写作,或变换一下顺序写作,或换一种体裁来写作。当然也可以就原文的题材进行发散思维,变换一个思考角度,改变原文的主旨进行改写,或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写。如学了《皇帝的新装》之后,可以设计改写剧本写作。
3.续写
续写同样是一个高层次的读写训练。它同样要求学生必须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然后放飞想象,对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命运等的发展、结局进行大胆合理的续写。如,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当于勒变成了富人以后,当他们再相遇会出现什么情况。
4.扩写
以读懂原文为前提,围绕原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环境、人物、情节进行深入想象,具体描述,尤其是对细节的深入加工,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扩写有扩句和扩文的训练。前者是一种简单的读写练习形式。它需要借助想象,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限制修饰性的成分,使表达更加具体准确,形象生动,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提高训练。后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读写训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缩写、写读后感、为某个人写颁奖词等形式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落实好课外阅读,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回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不是整天做试卷,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来说,首先,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读,最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言。另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条件,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书带到学校,自己有几本书就可读上百本书,这样可以做到阅读资源共享,而且学生还可以用心读到更多的书,视野会更开阔。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学的美好乐章才能形成,才会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篇7
【关键词】 语文作业 新课程改革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及教学形式;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的基本途径。传统的语文作业,都是按教师指定的题或词语回答或抄写。单调枯燥的作业使学生劳心费神,疲惫不堪,况且现在许多习题都附有“参考答案”,有的学生玩心重,怕动脑筋图省事,想走捷径,因此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很不利于语文教学。现在许多教师也重课堂教学轻作业布置,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课后随便点一下让学生把练习册里的题目布置下去了事。学生对这些读写训练量大、形式单一枯燥的作业容易产生厌倦感。“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作业应付“差事”就不难理解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必须的基本环节之一,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一个导向的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如何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作业,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感悟、体验、实践,学习语文。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符合语文教改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业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语文作业通常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的。整堂课45分钟全用于讲析,而将本应在课内完成的作业挤到课后,此法显然不妥。我们要留点时间给学生,不要担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而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满堂灌。——多讲未必奏效,少讲亦非不可取。如: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多读多背不也是作业吗?给七年级学生大讲特讲朱自清的《春》有哪些写作特色有用吗?我的做法是课后的习题基本上消化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短语时,同学们如能口头说出就不留课外作业。课后以少为宜。学了《万紫千红的花》一文后,我只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校园或家中的花,写一则观察日记即可。
二、限数量求质量。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成绩,这是造成学生讨厌作业的一个原因,这与培养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素质教育原则也是相悖的。要通过适量的作业训练来收到应有的效果,练习题设计就要注意:
1、难易适中。布置作业应面向全体同学,习题偏难,曲高和寡,难有收效;习题偏易,大多数同学又在陪做,弊多利少。因此,作业设计应以绝大多数同学能得到训练为宗旨。
2、题型多变。七年级学生仍要注意积累词汇,如果每次作业都有解词,肯定单调乏味,可通过造句、写语言片段间接掌握词的意义用法。学习《“友邦惊诧”论》,当讲到“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一句,我要求学生练习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想。我教《观沧海》,课后作业是:将本文作者曹操和《杨修之死》中的曹操相比较,写一则读书笔记。这是将新旧知识联系出题。另外,将语文科和其他学科相联系设计习题也是变化题型的一种方式。
3、题出新意。新教材对九年级学生明确提出了“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欣赏,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学习小说《孔乙己》,在讲到孔“穿着破夹袄时”,我便巧妙地将课后作业提出来了:小说在前面写孔乙己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舍不得或不能脱下,如今,他那件“心爱的”长衫哪里去了呢?请以《孔乙己的长衫所想到的》为题写一个片段,此题既要照顾原文又要启动想象。《醉翁亭记》描写琅琊山四季景色的只有四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我就要求学生们发挥想象,喜欢画画的,用水彩画表现四季;喜欢作文的,用文字再现四季。题有新意,兴趣自然出。
三、“说”、“写”相兼顾。语文作业可是书面的,也可为口头的。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动笔“写”的作业做不了。动口“说”的作业又太少。现代社会,口语表达越来越重要,漠视它,便是语文教学的失策。而口语训练又不是什么“高难动作”:讲故事梗概,诵读小诗,介绍去某地的路线,说明校园的布局等,均是口头作业的题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一个语文活动课“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上课时,我让同学们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在课堂上向在座的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谈一谈,看看有什么好建议、好办法能够解决。一开始,许多同学就恨不得把心中的苦水一吐为快,当然也有一些同学给他们提出解决方法。一说一解,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既练了胆量,又使同学们获得了口头表达的机会。
篇8
一、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我们的生本课堂也正是以此为核心,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我的课堂。以语文学科为载体把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学校教育的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
联系生活,走进自然,结合社会生活开展纷呈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语文学习,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赢得一片更广阔的天空。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鸟”专题时,我让学生首先搜集有关鸟的诗句、谚语、俗语、歇后语成语等在课堂上展示,然后让学生调查当地鸟的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并学会整理写成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还可以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鸟类的图片,在教室一角办一期关于鸟的展板,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既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的联系,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把学生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查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这样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四、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快乐
如七年级作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并练习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解决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的问题。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写人,而且写身边的人。我要求学生就写我们班的同学或老师,然后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上去读自己的作文,读完后由同学们来猜猜写的是谁,没想到,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抒写,很多同学拭目以待,晚自习到了,我只当他们的听众,很多学生积极的上去展示自己的文章,当然也有两个胆小的不上去,可读到后来,他们自己却耐不住了,主动的说,老师,我现在上去读好不好,就连平时不好好学习的李文康同学竟然也描写的很是形象,有好多同学刚一念完自己的文章,下面的同学句脱口说他所描写的对象。气氛很是热烈,突然有位平时很腼腆的男生这样读到:她的头发有些卷曲,黑亮的眼睛,浓浓的眉毛……她关心我们爱我们,让我这个从不喜欢学习语文的人也开始爱上了语文课……一开始同学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可马上有位同学叫了出来:老师!是老师!突然教师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知不觉下自习了,可是平时巴不得下课的他们今天却不想下课。这样文章写了,孩子们还从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作文质量也前所未有的好。
篇9
一、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由于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及以升学为目的教育观念影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升学,以正确率为标准训练,甚至单一地就学生出错率高的问题进行一些启发式训练,没有把思维训练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只注重教而不注学。另一方面,教师在思维训练中明显出现教学片面、肤浅、散乱的现象,导致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方面都呈现出混沌的状态。
二、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作文;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出整个语文水平的高低,而作文训练恰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作文难教,对于学生而言作文又难写,怕写作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之一。作文为什么难教、难写?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什么难以提高?下面将从主观及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生写作热情低下原因的简要分析
(一)主观方面――学生阅历少、知识面窄。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刚刚完成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生活学习的阅历非常少,基本还是停留在家庭、父母和师生周围,生活圈子非常固定,生活阅历少,思维能力较弱,还处在慢慢积累经验、发现世界的阶段。而且知识面相对还很窄,非常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管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都还在发展阶段,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缺乏细致观察的耐性及深度,而恰恰作文写作是要学生能够与自己或与外在的世界安静地对话,所以初中生写作热情普遍不高,主要是主观上的原因。
(二)客观方面――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较低,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更为重要或遗憾的一点是语文老师传统、古板的作文教学方式所致。许多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作文就被老师纳入一套僵死的模式,总分总、分分总等写作的模式大行其道,教师在课文讲解或学生的优秀作文讲评的时候,总是喜欢这一类的文章模式,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许多教师甚至要求学生在临考前背下若干篇范文,以便获得高分。这些,乃是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心理上敏感、脆弱,各种焦虑感、抑郁感、挫败感交集在一起,作文上表现为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夸大困难,文字不通顺及条理不清晰。
二、有效提高学生写作热情的尝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生作文教学时有过下面一段话,他建议教师们“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引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以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虽然时过境迁,但在作文教学上,叶圣陶先生的“三问”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耕耘好作文教学这块田地。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1.选好作文题目,提高学生写作信心。虽说题好一半文是针对学生写作而言的,但教师选定一个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题目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教师先要从改变命题内容入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帮助学生建立作文的信心。诚如叶老所言:“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天真活泼,喜欢敞开思想。因此,我们要让作文题目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易于激发其想象力。例如:《妈妈,我想对你说》等,这样的题目,学生一般都能有内容可写,也容易写好。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有材料可写,笔者采用的方式是结合综合性活动,努力创设情境唤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有物可看、有话可说,再现生活过程,这样的作文才言之有物。如景物描写教学就到郊外或公园去,边看边写且随时可和老师交流心得。此外,还教他们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见闻。比如,景物描写类的作文就可以指导学生查找名家名篇进行对比,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作文内容。其中笔者认为课前三分钟是很好的一个语文能力实践活动。形式是让学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作口头表达,要求主题明确,声音洪亮,发音标准,体态自然。如“热点事件大家说”这一话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知,对积累写作素材非常有效。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摘记并鼓励用到作文中。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那么如何将阅读与下笔联系起来?我的做法是:重视阅读课教学,拓宽阅读面,增大训练量。要想改变学生无东西下笔的心理状态,除了直接感知生活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而获得间接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书。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把书中好的语句摘录下来,并且鼓励学生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但前提是要自己背出来写上去,而不是直接对着照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而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广泛地阅读,是积累丰富语言的重要前提。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段甚至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准备和铺垫,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所以,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初中生的作文热情和写作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主观及客观分析了初中生写作兴趣低的原因,探讨了一些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写作热情的方法。笔者相信,经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一定能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作文教学理念的一个平衡点,将初中作文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