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54-01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把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恰当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可采用故事导入……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四、精读课文,揣摩领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要围绕训练重点逐步精读,特别对重点段落和词句,要反复进行精读,咀嚼,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中心的。进行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精读感悟。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来学习重点段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10自然段,并思考讨论填表: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丽的幻象呢?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

五、品读课文,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六、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发展日趋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重中之重。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宗旨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生的长远进步和成长是新课改的核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办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主动把握学习的自。按照新课改的内容,课程的设计、目标等方面都有必要作调整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施需要因地适宜而不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改进教学模式。新课改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师也面临着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应该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角度入手。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在促进小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等。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形式,并未全面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学教学中,语数英三大课程受到了重视,所谓音乐、牢记、常识等副课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不少主课老师无条件占用副科教学的时间,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上主课时间和投入过剩,失去了副课的调节,而且学生容易形成厌学情绪,违背了劳逸结合的办学原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跟风采用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大大忽视了其内涵,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课外教学内容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新课改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一)重视小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改进。

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意味着现代教学应该以联系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到其他学科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但凡有利于学习的方式都应该被吸收。学生的思维可以全面地发散,在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小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坚持扩展学习,促进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以多元角度理解学生的言行,并配合鼓励性质的语言,以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合作学习有机统一,比如教师在讲授《》一文时,可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外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的资料,并在课下组织讨论。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规定合作时限。此外,可以指定小组成员,方便课内外合作学习。

(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课堂是教授小学语文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和兴趣融为一体,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陈述知识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基本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考虑运用竞答式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学习时形成主动讨论和探索的热情,并创造他们交流看法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摇篮。若失去了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情境都能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索性和趣味性是一个有效学习情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大大激发。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立钦.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29―02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虽然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议,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想“绝知此事”必须“躬行”。因此,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备课小组,小组内学生一起备课,组内讲课、评议,组长记录,教师及时检查。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下次课进行课前练讲,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每次的模拟教学中,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技能。

总之,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材整合、学科整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潜能的挖掘,使师范生达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韦志成,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帮助近年来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地改进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路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等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通过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太过于死板,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说课”,对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然而,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使小学语文课文内环境情景再现

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知识面狭隘,对各方面内容都比较好奇,常规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难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能够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老师可以让课文内容情景再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来说,采用情景性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爬山虎的脚》一文,许多学生对爬山虎甚至没有概念,如果仅仅是老师常规地讲解课文,那么学生理解上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相反,如果通过信息技术,用音频、视频或图片这些多媒体资料,情景再现出爬山虎脚的动画变化过程,给予学生亲眼所见的感受,学生印象深刻,也更有兴趣去学习,对于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也就更加容易,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老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

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学生知识储备面狭窄的制约,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要花费很长时间对课文的作者背景,课文内容进行板书讲解。这样不仅无法突出教学重点,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堂时间利用效率低下。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所要使用的资料,如视频、音频、文档等,在课堂上根据课堂需要播放即可。这样,教师就能自如地控制教学进度,同时也能有更多时间讲解课上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重

点。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多样化,形象化的表述手法,可以让课堂上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更具形象化,降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让学生能直观理解,这样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沟通互动

互动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的唯一任务就是接受教师讲课的内容,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唯一方式也只是在老师个人感觉需要提问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心中即便是有很多困惑,由于老师没有及时疏导,慢慢也会衍生新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会让学生养成“疑问堆积”的坏习惯。但是,如果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课件播放展示时,之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最后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课堂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中设置许多小探讨题,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让他们互相评价,教师只需负责给学生引导正确的方向和做纠正性点评,让师生课堂互动交流最大化,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保障,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必须夯实的基础,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结合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找准着重点,遵从教学规律去设计教学流程,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多媒体 思考

多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集文字、声音、画面、图形、动画于一体的技术。多媒体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搬上荧幕,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是教育改革实行多年的一项重要成果。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1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是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情感,使他们投入文章情境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渐入佳境,更是对语文老师教学基本功的严峻考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情感的激发更为方便迅速,通过画面和背景音乐的渲染,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理解文章背景,体验作者感情,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价值。如在《七律》的教学中,仅凭老师一人的语言讲解,对于出生于21世纪,生活优越富足的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战争年代人们生存之艰难,也难以理解为什么革命先辈们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基于小学儿童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万里的影音资料组织整理后,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重现真实的历史,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想象路之险,理解课本内容,体验革命先烈的无畏、奉献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本知识,掌握教学重点。多媒体的辅助,节省了课堂上老师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等“讲”的时间,可直接通过视频、图片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最快地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整合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提炼和总结,把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如在讲解《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城、运河的历史、地域,重现建筑外貌,老师在课前应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和运河的庄严巍峨,再配以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渲染教学气氛,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在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师应拿出短暂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在脑海中重新想一遍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观,然后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课堂的最后,老师可以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升华学生内心情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

2.1准确把握多媒体特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可供选择的多媒体教学资料有很多,老师应立足于教学目标,结合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在认真研究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最适合课堂教学的图片、影像等,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为根本目标,切忌为了应用多媒体而刻意拼凑课件,让多媒体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其次,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精益求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如果涉及动画视频,则动画播放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让学生过度兴奋,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2.2严格控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频率。

说到底,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并非教学的全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把握好“度”的问题,适时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发挥出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最终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如何适度地运用多媒体,需要老师认真研读教材,规划语文教学流程,把握教学进度。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的确给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让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但是考虑到小学儿童生性好动爱玩、缺少耐心、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老师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鲜艳,以免让学生分心。

此外,不能让多媒体取代师生互动,充满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才能称之为课堂。无论运用怎样的科技手段,都只是对语文教学的“锦上添花”,老师应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很多老师因为多媒体的引入而遗忘了传统语文教学,忽略了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何时何地,“老师”这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都是任何科技手段无法取代的。所以,要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多媒体教学更能锦上添花。

3.结语

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又该如何避免多媒体的滥用和乱用,是值得每位老师认真思索的问题。只有专业、科学、适度地运用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在实践中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思维导向图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0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思维导向图对小学作文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1 思维导向图的概述

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向图强调放射性和多线程的思维,即将关于某一个主题的不同级别的内容囊括在一个方框或者是圆圈中,然后将相关的思维进行连线,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主题思维网络。思维导向图非常适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目标不明确以及思维定式等诸多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作文即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其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在写作文时,只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写下去,才能够形成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的佳作。

首先,思维导向图对学生的选材和构思有着促进作用。学生的选材实际就是进行思维导向活动的过程,只有将选材构成一个完整的图表才能保持思路的清晰,使学生明确中心。其次,思维导向图可以使学生将作文写得更加具体。在小学作文的训练中,单纯的依靠框架就会使文章不具体生动,这需要借助思维导向图,在枝干处添加线条,利用关键的字词和句子来细化文章。此外,思维导向图有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学生构建思维导向图的过程实际就是进行感情宣泄的过程,即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加感人。与此同时,思维导向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写作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运用思维导向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鉴于思维导向图对小学作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向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2.1 合理设计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

在思维导向图的利用中,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设计作文教学流程,一般而言,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思维导图、选材构思、进入情境、快速写作、修改讲评和鉴赏总结等几个环节。在作文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更加直观形象地向小学生显示写作主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以“春节”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是视频短片的形式将美丽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春节的乐趣,然后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思考,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

2.2 结合思维导向图进行作文技巧训练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结构,学会表达思想情感以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中,第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对事物动态和静态的描写,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真实情感的表达方法和发挥想象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不仅要运用基本的观察方法,还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向图来激发大脑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有规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其次,要进行基本的作文训练,这是思维导向图指导下的作文技巧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写好基本的作文,才能够有大幅度的提高,才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习作训练。最后,要借助思维导向图进行习作训练。主要分为片段训练、命题或者是自由命题训练:在进行片段训练时,需要引导学生从看转化为观察,进而使学生的看更加细致和深入,在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具体的观察,可见思维导向图可以促进学生从不用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维;在进行固定命题或者是自由命题的训练时,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对展示情景进行观察,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确定命题,结合选材进行构思,进入快速写作环节。可见,思维导向图可以将思维可视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3 思维导向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思维导向图的指导下,小学作文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思维导图的应用打破了思维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遇到写作话题时,学生不会仅仅将其作为死板的概念,而是借助已有的信息,通过联想和想象向多个角度发散,这样灵感才能纷至沓来,不断出现佳作。其次,思维导向图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素材,确定立意,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学生分析出多个立意,然后选取典型的立意。确定文章的范围和角度,使文章具体化。此外,学生在审题时,思维发散得很充分,所以,写作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能挖掘新颖的素材,产生崭新的立意。

4 结束语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小学生写作质量和能力的提高,进而能够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有效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部分难题,为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践案例。虽然实验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前对思维导同并未直接接触,对工具不太熟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还有待于加大实验落实力度,把实验工作进一步做细,强化反思,进而开展后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英.思维导向图对于小学教学的促进作用[J].语文天地,2012,(7).

[2]蒋静.合理利用思维导向图,提升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2011,(8).

[3]李青和.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J].阅读与写作,2010,(11).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55-01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组织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师生角色定位、课堂教授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但是总体来看,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科学的、稳定的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普及,传统模式留下的许多弊端依然需要。可以说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育正处于革故鼎新的关键阶段,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保证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教育模式改革。

二、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中文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中文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生动性、协作性、综合性。所谓的生动性就是阅读内容要和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相适应,要保证学生读得懂、愿意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须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所谓的协作性就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都要保持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受限于年龄,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阅读内容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师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保持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打造小学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模式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理念,注重方法的引导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实际的课堂教学采用的基本都是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节课的形式。阅读的本质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阅读内容产生独特的理解的过程,然而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物选择死板、问题设置陈旧,甚至连答案都是固定的,这与阅读的本质背道而驰。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生们难以对阅读产生兴趣,遑论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具体的操作流程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打造小学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模式的基础,在此之上需要具体的教学操作,笔者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角度出发,将具体的操作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1.课前的有效准备

教师由绝对主导者向学生的引导者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能力要求的下降,正相反,新课堂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采用教学方法以及进行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进行充分有效的备课,例如搜集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手法等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信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目标;摸清学生的爱好,选择更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材料。

2.课上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辅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工具、课堂话剧。通过辅工具将图像、视频等文字形式之外的信息引入课堂。这些信息比文字信息更直观,更能还原学生阅读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场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多元的信息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学习,符合理想阅读课堂的综合性要求。通过这些辅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师能够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找出的文章的核心段落和核心思想高效地传达给学生,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也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3.课上的合作交流

教学不仅仅是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新东西,正所谓教学相长,因此要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相进步;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下的总结与反馈

下课铃的响起只意味着课上时间的结束。在课下,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寻求学生发表对于课堂授课的感想,并结合这些反馈的信息对已经结束的授课工作进行总结,明确自己在这次授课中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使下一次的授课更加完美。

只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可以被打造的,这需要工作在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当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阅读模式普及后,小学教学改革工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46-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堂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的学习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引,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学关系是单一的。学生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完全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质疑和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相对失去一些“尊严”和“地位”,但这恰好是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人的过程,收取的效益强十倍甚至更多。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忽略了“教”,学生就会走弯路;忽略了“学”,教则面对学习主体而缺席。在教与学中,学生是有意识、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小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巧妙设计;多元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4-01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是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获得新知,掌握技能,体味情感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在愉快教学法的尝试与实践中,笔者觉得要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寓教于乐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巧妙设计,创新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教师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富有新意的教学途径,就一定能设计出精彩多样的语文课堂。然而,创新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巧妙手段,教学设计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流于形式、一味猎奇,教师必须以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设计需要掌握以下基本技巧。

1.1巧妙切入,激活全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仔细斟酌,这同时为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带来了许多机会和平台,教师要善于从通篇课文着手,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独特、有价值的切入点,并以此为突破口。

1.2打破常规,求异思变。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程序,如果时时处处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看似四平八稳,实则容易导致模式刻板,课堂氛围失去生机。

1.3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即使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很短的时间内没有思考出来就害怕耽误了教学时间,就急忙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发现、质疑、探究,导致课堂死气沉沉而没有活力。

2.新颖导入,激发兴趣,提升品味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是否新颖有趣,是一节课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因此教师更应该巧设导入。

3.锤炼语言,彰显教学艺术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可见,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要精心锤炼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语言修养,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做到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活泼生动,形象性强;语言循循善诱,启发性强;语言恰到好处,针对性强。

3.1导语设计要激情有趣。课堂导入语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良好的学习准备阶段,好的导语能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好的导语能快速聚拢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激情有趣的课堂导入语,将学生迅速带入作者所创设的文本情景和特定角色中去,充分感受和融入作者用精美语言所创作的浓浓文学氛围之中,从而全面、深刻地体悟教材文本的语言内涵。

3.2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在语文教学中,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正确、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拨他们感悟语言的思路;好的提问又是教师进行语言示范的良好载体,使学生习得规范而巧妙的语言技巧。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要充分掌握提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①问题设计要指向明确,具有目的性。一般而言,问题设计要着重把握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忌盲目不当;问题有无实际价值,忌空洞无力;提问能否准确具体,忌有宽泛笼统;问题能否把握重点难点,忌主次颠倒。②问题设计要因势利导,具有科学性。在课堂提问中,为了避免学生一声不吭、答非所问或回答错误,教师的语言运用就要机智应变,设计一些疏导性和铺垫性的提问,把难问题分解浅显、形象、易懂的小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