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功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入住我院76例心肌缺血患者,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76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61例(80.0%);24小时内共发生ST段下移1368阵次,其中SMI 1164次(85.1%),平均下移(0.17±0.06);有症状心肌缺血204次(14.9%),平均下移(0.16±0.05)mV,二者之比为(1164 VS 204),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痛心肌缺血;应用价值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临床上又称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经心电图、超声波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核实具有心肌缺血客观依据,而无心绞痛或胸闷、气短等其他症状。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SMI的发作会增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率,已被作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SMI的发生规律,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选择2008年8月――2009年5月入住我院经临床确诊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2例,女24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9.5岁;所有病例都有典型心肌梗死及心绞痛表现或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76例病例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8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14例、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冠状动脉造影狭窄者5例。
1.2 方法:采用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监护系统(长春时代数码公司SD系列),连续24h记录心电信息,通过计算机回放研究分析记录数据。要求患者进行一定量的负荷运动,并详细记录生活、运动、休息及自学症状等生活日志,数据经过分析软件处理。
1.3 诊断标准 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时下移≥1mm;②ST段连续出现时间≥1min;③下一次发作需在上一次ST段下移恢复基线≥1min。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方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
篇2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症候群。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异常变化或T波明显倒置,但无新的Q波出现。常规心电图(ECG)检出阳性率较低,需做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诊断明确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作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9例病例中,32例为住院患者,7例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①既往心绞痛病史在1个月内出现;②心绞痛逐渐加重,同等劳动程度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③休息时心绞痛发作,其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同时排除常规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既往有心脏手术史等病例。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DMS公司生产的MEI GAO YI 12.0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监测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 h心电图变化,参照监测日志观察ST段及T波变化情况,是否伴有心绞痛及生活状态的关系。
2 结果
2.1一过性心肌缺血
2.1.1发病率 39例受检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共记录到36例(92.30%)1121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017次(90.80%)无明显症状。
2.1.2持续时间 30 min/d 17例,其中10例发生心脏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7例、急性左心衰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
2.2 ST-T改变 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者23例,其中ST段显著压低者17例,轻度压低者6例;单纯性ST段压低者3例,一过性ST段抬高者1例;出现T波异常(≥2个导联)者32例,其中仅有T波异常者为12例,ST段压低同时伴有T波改变者20例。
2.3心率变异性(HRV) 39例患者中,心率变异100 ms 11例,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
3 讨论
UAP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病情变化多端,是冠心病病情演变十分关键阶段,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对其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UAP患者之间疼痛阈值相差较大,许多患者的疼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在本组39例中,90.80%的患者无明显心绞痛症状,但心肌缺血客观存在,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相当困难的。UAP发作时心电图的变化不仅能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可f助诊断患者的预后。
本组病例中,心电图表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现ST段及T波变化。一过性ST段抬高,多见于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段压低,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倒置T波≥2.0 mm,呈对称性,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发性病变。少数病例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可能由于:①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部位局限;②病变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缺血性ST-T向量互相抵消;③有良好侧支循环建立,可代偿血管狭窄区域的血液供应;④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未出现缺血性表现;⑤ST-T伪性改善。
多数UAP患者具有严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或心肌供氧量减少,即可诱发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偏心性狭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冠状动脉痉挛,严重时可导致血栓形成,可能每个患者在不同时间单独或同时起作用,而产生UAP。斑块部位冠状动脉张力的改变可启动或加剧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此外,生长因子,特别是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可增加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平滑肌增生,可能与稳定型心绞痛转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冠脉痉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平滑肌一过性收缩而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肌血供突然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或降低,ST段抬高提示冠脉一过性闭塞性痉挛导致透壁性心肌缺血,而ST段压低则表示冠脉非闭塞性痉挛或侧支循环丰富造成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UAP发作时ST段抬高,近年来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当心肌严重缺血时,心肌细胞膜不仅有代谢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细胞膜部分地丧失了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的能力,当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减低时,该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必然随之降低,即由于未受损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较缺血部分心肌高,便产生了“损伤电流”,使ST段“相对地”抬高。而ST段压低是由于心肌缺血时大量钾离子自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升高,当心肌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距异常升高时,在心电图上便表现为ST段压低[1]。从心内膜心外膜心肌复极的角度讲,由于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张力比心外膜心肌大,舒张期又处于冠状动脉灌注的远端,心内膜下心肌的氧需较大而氧供条件相对较差。正常情况下,依靠其小动脉的易扩张性维持灌流量,一旦大动脉狭窄或心率增快等因素引起灌流量降低时,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也进行扩张;心内膜下的小动脉已处于扩张状态,没有更多的扩张潜力,所以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引起心电图ST段压低[2]。
本组39例中,较长时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提示UAP处于高危状态。共有13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0例(76.90%)心肌缺血时间>30 min/d以上,3例(23.10%)发生在缺血时间30 min/d的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做好有效的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定量指标,是一项新的有价值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指标[3]。心肌缺血时能兴奋心脏迷走-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可发生多样性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当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HRV出现异常。
正常人自主神经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白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本组39例患者中有28例(71.80%)患者的HRV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查发现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室肌不应期延长,心肌电稳定性增加,对心脏有保护作用。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
UAP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在发病一年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尤其是同时伴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者,所以及时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但由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呈短暂的一过性,往往很难记录到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准确完整地监测到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演变的过程,本组采用十二导联同步记录,还能对心肌损伤加以定位,可使诊断率明显提高,便于早期治疗。充分认识高危患者,客观评价其预后,有助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会计报表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向外界传递会计信息的手段,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目前会计造假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必须掌握科学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是当前财务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作用与利害关系
(一)会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
首先,会计报表分析评价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了经营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方便了经营管理的改善。其次,检查预算完成情况,考察管理人员的业绩,为经营机制的完善管理提供帮助。再次,会计报表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最后,会计报表分析评价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从而帮助本企业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
(二)会计报表的局限性
会计报表的数据是财务分析资料的主要来源,但也有不少局限性。一是财务报表没有考虑外在经济因素的影响,忽视了技术水平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其数据隐含着资产升值或贬值的风险。二是由于我们预计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这就可能会夸大会计费用而少计收益和资产,不能反映利润的真实水平。三是通常按年度分期进行会计报告,因而不能充分反映长期投资的决策信息。四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报表尚未对人力资源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三)会计报表分析假设前提存在的缺陷
财务分析中会计报表分析假设前提存在着缺陷,比如在比率分析法中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其主要指标都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着眼于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融资能力。另外,速动比率法中假设企业的偿债能力比存活的偿债能力强,但有时实际并非如此,而且有些指标本身也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现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局限性
从国内外的现状来看,国内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比较落后,而且分类不明晰。现存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不够完善,很容易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被虚假的会计信息所蒙骗,尤其是广大投资者常因财务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只有懂得如何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一)我国现有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分类
我国现有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分类。
一种分类方法是: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趋势百分率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横向分析的前提是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并增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会计项目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须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要素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不同指标之间的对比来揭示其中的差异。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指标之间的比率,来揭示其中相对数差异。因素分析法则是通过逐个替换因素,计算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二)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且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方法体系。企业一般可先用比较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总体分析;进而运用比率分析法具体分析财务状况的结构、经营成果是否合理;最后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在具体分析中找出的重点因素进行分析。
(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由于受到分析资料来源的局限性,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准确。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报表分析的主要资料――“财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会造成会计报表信息的混淆误导。如果方法不当或者过多的掺杂了各种人为因素,那么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就缺乏必要的可靠性。二是会计报表数据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对财务分析结果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某些因素发生变动而企业在分析时又未予以考虑,则必然对会计报表分析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不同的分析者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因此各自分析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分析的最终结果往往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四是会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的理财结果、经营效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的实现。
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构建的设想
笔者认为,目前应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对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规范和整理,应取消以比率作为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比率分析法,转而丰富多种会计报表分析法。建议采用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应有八种,且其中比较分析法的含义与以往的含义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下面介绍这八种分析方法的含义、特点、作用以及其典型指标。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作静态对比,从而揭示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同类指标间的数量差异。其作用是反映同类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展的差异程度。其典型指标有,甲公司流动比率为行业水平的倍数、甲公司成本费用利润率与乙公司相比的百分比、甲公司净资产利润率为乙公司的百分比等等。
此种分析方法与现行比较分析法迥然不同。现行比较分析法将指标的横向比、纵向比、结构比、实际与计划比等通通视为比较分析法的内容,个别的将结构比视为比率分析法,显得杂乱无章。本文提出的比较分析法用统计学分析理论加以规范,仅限于事务间的静态对比分析。
比较相对数=甲(地区、部门、单位)某一指标数值/乙(地区、部门、单位)同类指标数值×100%。
(二)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将同一总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用以反映某一指标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可以是期末与期初比、报告期同上年同期比等,以从不同角度说明某一财务指标的发展速度,从而据以测定和推测该类指标的变动程度和发展趋势。其典型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速度、净资产收益率发展速度、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降低率等等。
常用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中单独设立了动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提升了动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的地位。本文的常用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将动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独立出来,丰富了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某一指标数值/基期同一指标数值×100%
(三)强度分析法
强度分析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进行对比,用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和利用程度,用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效益的高低、偿债能力的大小等。其典型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负债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其特点是将有联系的但性质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用来反映一个单位经济实力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偿债能力的强弱等。其判断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的强弱十分贴切,较比率分析法含义明确。
强度相对数=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四)长期趋势分析法
长期趋势分析法,是将若干年的会计报表或有关财务指标排列成时间数列,并对其进行定基对比或逐年环比,求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可了解到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的基本趋势,分析引起变动的主要原因,据此做出预测和规划。其典型指标有:总资产平均发展速度、每股收益年平均增长速度、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所有者权益环比发展速度、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增长率等。
动态分析只需要有报告期资料和与之对比的基期水平即可进行计算分析,而长期趋势分析,必须具备连续多年的会计资料,才能剔除偶然因素对某一财务指标发展变动的影响,使数列固有的发展趋势显现出来,以做出准确预测。动态分析主要是揭示两个不同时期某一财务指标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而长期趋势分析法主要是揭示某一财务指标的长期走势,为财务预测、决策服务。
(五)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分为不同性质的部分,用指标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来反映总体结构特征和总体内部某一部分的普遍程度。其典型指标有:流动资产比重、流动负债比重、存货比重、所有者权益比重、固定资产成新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
结构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六)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以受多因素影响的综合性经济指标为对象,从数量上测定各因素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七)横向分析法
横向分析法,就是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即将企业连续两年的会计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并增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编制出比较财务报表,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
(八)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须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可以在两家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比较。
四、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意义
篇4
【关健词】汉中市;留坝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其内涵
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森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多种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景观效益和物种保护效益等等。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强大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相比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很多。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天然基因库,不仅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还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条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
2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分析
陕西省留坝县林地面积为17641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6%,其中有林地面积166348.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3%,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4.3%,林地面积之大显示其林业资源的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8.3%,覆盖率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留坝县林地面积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五大林种齐全。结构安排也相对合理。森林资源相对较高,后备资源也较为丰富。
2.2 留坝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林业生产周期长,使得一些隐藏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显示出来。林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像承包合同不规范,使用权和收益权模糊等。其次,个别镇在改革进程和质量上没有做到统一,造成一地多征、土地属性不确定的现象。此外,林农对现有政策抱怀疑态度,林业政策的反复多变使得林农不敢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再次,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发展规模经济。最后,留坝县林业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3 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性原则和前提
3.1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林业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有价论是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机制的核心问题。我国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对森林作为环境的主体部分,林业核算的完善对于“绿色GDP”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绿色GDP”的改革,林业发展也更加合理化。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划分,森林资源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建立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体系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把森林资源从国民经济账户中独立出来,还有利于量化森林环境产业对工业、农业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和效益,从而通过市场获得全额的补偿。
3.2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
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主要有综合利用多种计价的原则、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预警性原则、劳动价值论原则及系统动态分析六大原则。
综合利用多种计价原则是指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物价指数、现值成本等予以反映,以其精确的反映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
社会性原则是指企业能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问题,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要能在企业内部且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以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所提供的这些信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政策性原则是指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要体现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确认要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结果也能为将来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预警性原则是指林业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核算体系要反映环境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相应的预警作用。
劳动价值论原则是指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量化要遵循劳动价值论,在林业经营劳动投入的作用下使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值转化为具有劳动价值的收益值,林业经营要面临木材减少的经济损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林业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价值确定和其它所有商品的价值确定。
系统动态分析原则是指采取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动态分析,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尽可能包含林业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各个层面,此外,还要避免重复计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计量结果,从而构成一个多指标、多参数的动态计量系统工程。
4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
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核算体系包括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对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属于林业的无形资产核算,是以森林资源与环境再生产过程为主体的全面核算。所以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核算:一是对林业本身实物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定量值(林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的数量)的统计核算。二是通过对林业本身实物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定量值(林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的数量)的统计核算,并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达到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三是将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确切反映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经济的决策者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5 结论
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和前提,结合统计学账户原理来构建我国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最后强调一点的是森林资源的无形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其计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很难明确划分与一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消费者,这些因素都使得非市场评估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量化小于其自身价值,因此,对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的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伯海.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王树林.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东方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 身高;体重;生长和发育;学生;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29-02
Comparison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dex Among Qiang Nationality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ao County from 1985 to 2005/ZHANG Li-jun, FU Hai-xia, CHEN Bin, et al.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Aba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ba Prefecture (624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Qiang nationalit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constituting physique standard of Qiang nationality student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hysique survey standards of Qiang nationality students which formulated by nation and Sichuan province, compared the survey results of 1985 and 2005. Results The weight and height of Qiang nationality students harmonious rapidly increased from 1985 to 2005. Indices such as height, sitting height, weight, circumference, shoulder breadth and pelvis breadth increased obviously during the 20 years,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especially the indices of height and weight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The climax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ale students advanced from 13 to 12 years old, for female advanced from 13 to 7 years old. The increasing climax of other indices was mainly between 12 and 13 years old. Conclusion Most of the shape indices of Qiang nationality students have increased obviously and rapidly during the 20 years, the growth climax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moves forward in some age groups.
【Key words】 Body height;Body weight;Growth and development;Students;Minority groups
研究羌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其特点,是指导羌族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羌族学生体质标准制订的重要依据。阿坝州茂县位于川西北部,是全国羌族聚居区之一。其中羌族人口9.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90%(占全国羌族人口30.5%),全县在读羌族中小学生达1.8万。为了解茂县羌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变化情况,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 对1985年和2005年茂县中小学校7~18岁(父母均是羌族)的学生5 532名(1985年2 789名,2005年2 743名)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每个年龄组男、女生样本数为110~120名,1985年、2005年调查资料均为农村样本。
1.2 方法 以“198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方案”技术规范要求,对检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测量各年龄组男、女生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骨盆宽);计算其均值、标准差并对1985年及2005年同类资料比较分析,主要进行u检验。
2 结果
2.1 1985年与2005年羌族中小学生形态指标比较 2005年男、女生身高与1985年比较,男生除12岁、女生除7岁组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羌族男生生长高峰有前移趋势女生多数指标趋于12岁组 根据各年龄组最大增值(增率)统计比较,1985年男生增长高峰除胸围外,其余形态指标增长峰值均在13岁组;2005年除胸围外,其余指标增长峰值均前移到12岁组,胸围指标的增长峰值在11~15岁组之间无明显变化。女生在1985年时年最大增值(增率)身高在10岁组,坐高在11岁组,体重分别在14和12岁组;胸围、盆骨宽均在12岁组,2005年除身高为7岁组外,坐高、体重、胸围、盆骨宽的年增长最大值、最大年增长率均移至12岁组,与男生的生长高峰基本一致。
2.3 20 a羌族学生形态指标增长量呈快速协调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变量较为均衡、稳定,齐同性较好,体姿发展匀称协调。20 a间男生身高每10 a增长3.1 cm,女生为1.9 cm。但从总体看,7~18岁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骨盆宽各项指标平均值在20 a中处于快速协调的增长态势。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阿坝州羌族学生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骨盆宽等形态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快速协调增长,其中尤以身高、体重较为明显,其次为坐高、肩宽、骨盆宽和胸围。多年来关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特点的文献报道众多,但生长发育正常值可因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及不同的社会人群而有一定差异[1]。羌族男、女生身高每10 a增长幅度分别为3.1 cm和1.9 cm,与徐州市男女生增长幅度(3.1 cm和2.57 cm)相比[2],女生偏低;男生高于全国16省7~18岁年龄组身高每10 a平均增高2.3 cm水平,女生低于全国2.1 cm的水平[3]。体重指标与同期同地的汉族、藏族7~18岁学生比较[4],羌族男生在体重绝对增长值、年均增长值均较高,并提前2~3 a达到最大值,但增长峰值低于藏、汉族;女生绝对增长值、年均增长值也较藏、汉族高,达到最大值的年龄组居汉、藏之间,增长峰值年龄为12岁组高于藏、汉族女生。
从整体看,羌族青少年及儿童各年龄组增长值连续平稳,男生增幅高于女生。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营养状况良好;体形属匀称型或结实型 ,未出现豆芽型或粗壮型。
4 参考文献
[1] 颜兴伟,王国平,杨玉金,等.南昌地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2-13.
[2] 任红,尹玉玲.徐州市学生48年来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22-524.
[3] 中国学生体质调研组.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77-80.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篇7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不合理应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95-0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化学合成抗菌药,用于多个系统的抗感染治疗,临床应用率较高,但是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进一步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是改善用药情况的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中笔者就本院2009~2011年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09~2011年的1 476张处方为研究对象,2009年共抽查489张,2010年抽查492张,2011年抽查495张,1 476张处方中消化内科处方512张,泌尿科处方374张,呼吸内科处方265张,普外科处方118张,五官科82张,妇产科75张,其他科室50张。
1.2 方法
将所有处方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者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将不同科室的应用率进行统计,另外将所有处方中不合理应用药物的分类及比例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为计数资料,其均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处理,软件包则选用SAS 9.0,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9~2011年各个科室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将各个科室的处方及总处方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化内科、泌尿科、呼吸内科为此类药物应用的前三位,消化内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科室,P均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2009~2011年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不合理用药情况中以联合应用不合理、疗程应用不合理、用量不合理等最为常见,其中联合应用不合理情况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情况,而总发生率方面2011年要低于2010年,2010年低于2009年,P均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较多应用于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等部位感染的治疗[2],其具有抗菌谱广及抗菌活性强的优点,且其组织浓度高,故可达有效抑菌、杀菌浓度[3-4],故其临床应用率很高,因此对于其临床应用监测,尤其是不合理用药情况的监测更应引起重视[5-6]。本文中笔者就本院2009~2011年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多个科室的应用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消化内科、泌尿科、呼吸内科应用率最高,而不合理用药情况中以联合应用不合理、疗程应用不合理、用量不合理等最为常见,并且随着年份的增加,不合理用药情况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采用必要干预措施的效果非常突出,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应的干预措施,尤其是对应用率较高的几个科室应该加强对此类药物应用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李明月. 我院2006年~2007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 海南医学,2008,19(12):94-95.
[2] 吴清芳,许丽,管红云,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综合医院中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20-121.
[3] 沈才宏,周根芝. 我院2005年~2007年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分析[J]. 海峡药学,2008,20(11):137-138.
[4] 徐红冰,谭吉良,李晓宇,等. 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上海医药,2012,33(3):36-38.
[5] 沈才宏,周根芝. 氟喹诺酮类药物3a使用情况动态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73-274.
篇8
[关键词]敏感指标;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效果观察
本院自2017年开始依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医院之内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同时将其及时汇报至上级部门,结合这些数据对护理质量展开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全面推动并完善护理质量,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象主要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个病区,选择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有病区均依据相关指标以及要求来进行,每个月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统计,随后将数据提交至护理部门,护理部门负责人员需要对数据展开整理并认真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各病区负责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改进。
1.2方法
1.2.1首先结合现实运作情况创建护理敏感指标部门,组长由护理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不同病区的护士长,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组长主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安排并有效管理,对工作内容展开有效协调,副组长针对各大科室日常进展情况进行监督,为提交的各种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同时对质量进行有效改进;其他组员的工作主要为针对不同病区敏感指标数据改变情况进行整理收集,同时查找有关资料针对护理质量的管控进行认真分析督查。
1.2.2指标设立:结合《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等现行评价体系,初步拟定8项护理敏感指标:首先为错误用药出现几率、其次为跌倒/坠床发生率,此外还包括非计划性拔管率、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跌倒/坠床伤害率、深静脉血栓预防率、住院患者满意率。
1.2.3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知识培训:针对医院各个科室展开指标体系方面的全方位培训,培训主要由管理委员会组长操作并执行,旨在让所有成员都可以对指标数据以及内涵进行认真了解并掌握,可以将统计表进行整理并收集,及时将数据收集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进行汇总、动态分析、及时反馈。
1.2.4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应用:从2018年1月1日起,15个病区每天根据上述拟定的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期间质控委员会成员不定期下病房抽查数据填报情况,对责任护士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病区每月将数据进行统计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全院各病区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进行整理总结,每个季度展开动态方面的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上报至上级部门,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4-5]。1.3统计学方法针对所得数据主要借助SPSS18.0软件展开整理并分析,检验数据主要为t以及x,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8年和2019年住院患者出现给药错误、坠床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同时针对护理质量改善之后患者在这些指标方面出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具体可见表1。全院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0.06%,给药错误发生率下降0.07%,跌倒/坠发生率出现明显下滑,幅度为0.04%,满意度提升幅度大小为0.003%,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对象为医院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有关信息以及数据,使用的方法为柏拉图,发现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相对比较高,也是日后改善的重点所在。为此,我们重新修订了各种置管的知情同意书及风险评估表、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2018年比2017年降低了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降低给药错误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给药错误主要指的是患者实际服用的药物量与医生吩咐的药物量出现反差[6],目前这也是出现医源性伤害最常见的一个要素[7]。针对2018年出现的24例给药错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并非都是责任人的原因,同时在相关流程以及制度方面也出现不少问题,从患者住院到医生开药再到药物的服用,其中牵涉到诸多流程以及操作。为了全面缩减错误出现几率,医院针对HIS系统进行完善优化,通过电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医嘱,避免出现给药错误;通过表1不难发现,2019年与2018年相比给药错误发生几率缩减0.07%,两者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3降低住院患者跌到/坠床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为了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跌倒,要加强日常防范,同时在相关事项上进行有效改进:①针对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跌倒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入院之时责任人需要及时展开风险综合性评估,如果最终得分高于4分,说明患者跌宕风险度较高,需要在患者床头挂上比较清晰的风险防范标识,即使对家属以及护士发出提醒,同时借助护理部门、护士长以及不同病区护士联合的方法进行有效防范;②对患者展开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除了在患者床边展开教育之外,也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及场地展开。在不同科室的外部墙壁以及卫生间等比较明显的地方贴上相关标识,同时制作微视频让患者进行观看,或者利用公众号对患者及时推送;③针对宣传效果主要借助回授法进行统计,主要通过护士进行实施,让患者清晰表达出需要做出的各种防范措施,在此基础上评估患者是否彻底掌握有关的防范常识。通过表1不能看出,利用这些指标以及宣传教育,第2年患者跌倒出现概率明显出现下滑,幅度为0.04%,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4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持续质量改进
对存在问题进行根因分析讨论,制定措施并实施:①加强基础护理,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并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②责任护士加强宣教,开展多种形式疾病相关指导,提高住院患者对疾病知晓率;③加强对年轻护士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知识规范化培训;④建立科室微信公众号,对患者关于疾病相关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并定期推送科室常见病的康复指导等。表1显示: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患者满意度提高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关键词:乙肝;疫情 ;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有效控制乙肝发病率,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卫生部亦已下发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吉水县全县共有19家医疗卫生疫情报告单位。目前乙肝疫情位居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前2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吉水县2010~2013年每日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每个月的疫情动态及每年的年度疫情动态分析。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一方面对2010~2013年吉水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县疾控中心有关对乙肝防治管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2010~2013年全县登记报告的乙肝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地区和职业分布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乙肝疫情概况吉水县2010年共报告乙肝141例,报告发病率为64.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4.00%,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结核病;2011年报告乙肝202例,报告发病率为54.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4.02%,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2012年报告乙肝166例,报告发病率为51.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3.55%,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2013年报告乙肝181例,报告发病率为47.33/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84%,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
2.2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9月份最少,占6.4%;5月份最多,占10.9%(见表1)。
2.3性别及年龄分布4年共报告乙肝病例690例,其中男性532例,女性158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2.9/10万、12.7/10万,经统计学分析,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各年龄组发病情况见表2,21~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167.4/10万,其他年龄段为55.2/10万,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也非常显著(见表2)。
2.4职业分布2010~2013年乙肝病例职业构成以农民或民工为主,占总数的63.3%;儿童所占比例最小,仅占总数的1.0%(见表3)。
3讨论
对乙肝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疫情状况的评价是一项有助于规划、预算、评价和调节开支计划的重要工作。吉水县自2004年4月1日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43.18/10万上升到2013年的85.86/10万,这与加大乙肝疫情监测力度,提高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等因素有关,并不完全是发病率升高。根据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吉水县乙肝的报告病例数在今后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乙肝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1-2]。
3.1从乙肝发病时间的分析结果来看,全年各月份均有乙肝病例发生,5月份为发病高峰,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4、5两个月份为全县开展健康体检的时间;②乙肝病例报告可能存在迟报现象。
3.2从乙肝报告的性别发病率情况来看,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表明乙型肝炎对男性的危害明显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往较密切。
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建议:①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并将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②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普查,及时发现患者,早期治疗,同时有效地保护好易感人群;③落实政府承诺,全面实施现代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④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保持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⑤加强流动人口乙肝管理,努力探索对流动人口乙肝患者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 Lag、Spatial Error、Spatial Durbin 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 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 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