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工程观教育 工科院校 艺术素质教育 音乐素质教育
当前,随着以大工程观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深入到许多工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都提出了新要求,以达到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一、何为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工程教育自身的不足,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发出了“回归工程”的呼声的背景下提出的,从而形成了高等工程教育新的改革动向。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培养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与以往相比,突出强调三个新的能力,即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的知识背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大工程观的“大”字,体现了其教育理念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包括从事复杂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及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包括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被领导能力、公关能力等。不仅强调技术属性,还要体现社会属性。特别是在大型工程和大型企业的相关工作中,人文素质越高,才可以从事更高层次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更需要具有大工程观素质的人才——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二、大工程观理念下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完善人格,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1996]5号)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对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工科院校学科建设有其自身的侧重,受教育者也因学科的专业特色形成了具有整体相似特征的性格特征及思维逻辑方式。整体表现为:理性思维居于主导,逻辑性较强;性格中规中矩,态度严谨,不善表达与沟通;与文科院校大学生相比,艺术情趣及审美品位都相对薄弱。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求职。在就业过程中,面对专业方面同等条件的竞争对手,个人表现的多方面素质往往成为胜出的决定因素。在面试中,面对同样的场景和问题,如果应聘者遵循美的规律,恰到好处地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各方面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就可能让聘方刮目相看,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看来,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全方位艺术素质教育,培养艺术特长,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格魅力、个人气质以及善于沟通、协调的能力,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外,近年来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类疾病高发人群。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音乐疗法是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音乐素质教育过程就可以借鉴音乐疗法的研究成果,将之整合进课程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对培养21世纪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全能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素质教育,特别是其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更有助于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得到全面、
分、和谐发展。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智商与情商同等重要,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是身心健康和完善人格得以实现的前提。未来工程人才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竞争,而是行为、教养、人格的竞争。越是在大企业、大工程里,这种需求越明显。艺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审美品位是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优劣的标准,提高工科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面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现状,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艺术素质教育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艺术素质教育呢?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以石油化工专业为主,但同时下设多个工科、文科和理科相关专业二级学院、系、部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确定本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三大模块。包含了不分学科和专业的必修课程,如政治理论、哲学、法律、英语、计算机基础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学生所学学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为学生根据自身素质拓展需要跨学科选修的课程,如工科院系的学生可以选择心理学、经济类、社会类、管理类和文学与艺术类课程。从课程建设体系来看,我们看到学校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经过深入的实际调查,笔者发现学校开设的艺术素质拓展方面的公选课十分受学生欢迎,但由于设置课程数量有限,并且每门课程有限选名额,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下面,笔者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情况为例,加以分析和总结,提出对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笔者工作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成立相关文艺社团以及举办各种形式的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生活为目的才艺大赛、文艺晚会、音乐讲座等。以上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效果。校园里艺术氛围浓厚,学生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渠道,从中获益良多。 但是,笔者认为,学校目前艺术素质教育取得的这些可喜成果还远远不够。现有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受益者更多的还是本身就爱好音乐,或对音乐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只有这些学生才会选修公选课中的艺术类课程并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大学教育之前的教育中,就较少接触音乐或其他艺术,音乐知识储备比较薄弱,所以也无法感受到艺术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神奇作用。所以,他们就会选择远离学校所设置的这些可以自由选择的有关艺术的实践。同时,工科院校由于在其发展历史中就决定了其重视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学特征,其教育教学模式设置始终受这种工科思维模式影响很深。虽然已经意识到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所要求的工程人才是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也是必经途径,但是艺术素质教育实施还不够深入,不能构成一个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因此就无法达到大工程观要求的工程人才标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工科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更深入地探索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科学建设,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实质的艺术修养的提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工科院校建立健全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完善艺术类公选课设置。艺术类公选课是工科院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就学校艺术类公选课目前的设置情况看,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主要以音乐欣赏类内容为主,而学生能够参与实践的课程较少。如能多增加一些音乐实践课,如由较易速成的西洋乐器或民族乐器演奏组成的器乐合奏课、音乐基础知识课等,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演出与实践,并乐在其中,能更直观地感受音乐,让教与学充满活力。此类课程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性格以及强大的自信心。这对于提高个人协调人际关系、公关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次,重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大学生在走进高校大门之前所受的艺术教育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工科院校大学生总体来说艺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这一特点,编写适合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教材就显得特别重要。过于艰深、专业化的内容,学生不容易接受,但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提升学生的审
美价值观和欣赏层次,并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逐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就要选择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教师应该特别考虑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有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就是办学体系中包含艺术系,以培养专业音乐教学人才为目标,教学师资强大。艺术系教师开设多门艺术类公选课,但这些公选课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和学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内容较类似。显然,这对基础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编写适合工科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的教材是当下迫切的要求。
再次,拓展学生艺术素质教育途径。学校艺术类公选课都属于限选课,每门课程有名额限制。这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对音乐类课程很感兴趣,却因为名额已满遗憾地没有报上名这样的情况。如此,艺术类公选课只能面对很少一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如何开展呢?首先,增加艺术类选修课是一个根本的方法。学校应充分利用艺术系丰富的教师资源,丰富艺术类选修课内容。不仅开设以短期内有效地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音乐基本素养为根本目标的音乐欣赏类课程,以学生自身兴趣为前提,开设器乐、舞蹈、声乐等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提升审美情趣,也可以开设音乐疗法课,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聆听音乐调整心情、缓解压力,等等。此外,建设网络开放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素质教育途径。没有选到公开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课程自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提升自身音乐素养。
最后,重视艺术类公选课内容设置应与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密切结合。音乐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长远发展的课题。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艺术课程乃至艺术本身,而成为个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内容。这一课题还需要奋战在素质教育教学前线的教师和学校教育研究者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培养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依托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种属于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阶级的教育;另一种则是非义务教育,指的是高中阶段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的“出口导向”是升学,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
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出口导向”是就业。这便要求大学生必须参与到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人单位的相关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往的重视文凭变成了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用人机制必然使校方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家庭也会降低对“高学历”的追求,希望子女能够学到有用的技能。可见,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选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若能率先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将极大加快我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步伐。
一、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应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思想道德素质好比人的灵魂,决定人们行动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道德责任感和政治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师资质量,因为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障。另外,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组织有关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讲座,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讨论,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
2.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就业、个人发展等多重压力。遇到了挫折后,大学生容易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还可能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和自杀。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否不但会对其学习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代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高校专门开设针对大学生心理的课程。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形式过于简单,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专业人才不多,高校很少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采取很多措施,主要包括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加强心理辅导,利用各种大众平台加强心理教育宣传等。
3.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形成和内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加强大学生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优化课程结构,多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等的选修课,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当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4.增强身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社会提供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体育锻炼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强迫锻炼是不够的,还要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入手。因此,高校体育课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任务。高校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结合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大学生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二、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高校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级管理;质量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新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与实践。结合“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我校创办了双惟实践班,形成了涵盖面广、针对性强、成效明显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班级管理建设的特色
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我校建立了“双惟”实践班。“双惟”者,惟学、惟人也。惟学是指乐学、善学、勤学,乐思、善思、勤思,乐行、善行、勤行;惟人是指诚信、包容、奉献、敬业、自律、乐观。(刘红宁 2010)“双惟”实践班旨在培养思想素质高、心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思维能力突出、具备终生奋斗良好习惯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从2006年9月开始,在每年新生入学之际,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动员,鼓励学生参加“双惟”实践训练。自愿参加的学生经过晨练、晨读、读书写作、演讲辩论、素质拓展、社会实践、视频学习、学术讲座和专项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使“双惟”理念不断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并外化为学生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让学生最终养成良好习惯。
二、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班级管理建设质量提高的实践
在开办“双惟”实践班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愿景教育激励学生,通过引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读书活动、专题讲座、晨练和自我反思,不断缓解乃至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双惟”实践班以学为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实践,着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铸品行,着重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最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一) 引导大学生建立个人愿景
大学生愿景知识的缺失,是当前用愿景动态激励大学生成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陈桂生 2000)“双惟”实践班通过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愿景知识,深化学生对愿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书香之家”读书活动,进一步强化、发展、延伸学生的专业技能。个人愿景的建立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三封信模式”是双惟实践班所采取的方法:第一年时发给每位学生三张空白纸,要求学生写下人生成长的一年个人愿景、两年个人愿景和三年个人愿景,交给指导老师保管。一年后,有学生查看自己一年个人愿景的完成情况及两年个人愿景、三年个人愿景的可行性,同时分析失败的原因获成功的经验。如此,学生会注意愿景建立的方向性、层次性,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动态调整个人愿景,进一步强化、发展、延伸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 建立大学生团队共同愿景
共性核心素质是大学生团队共同愿景的主要内容。(刘道玉 2000)“双惟”实践班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每天开展的“双惟”播报,每周进行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不定期的举行“双惟”青年发展论坛,进一步强化、发展、延伸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双惟”实践班,我们在共同愿景上创造性提出了团组目标学习法,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3-5人一组,共同开展公益创意大赛,小发明、小制作、小革新活动,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引导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激励,发现新问题、新事物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双惟”学子证书是大学生团队共同愿景的外在表现,证书分初、中、高三个级别,连续坚持两年的可获初级证书,连续坚持三年的可获中级证书,连续坚持四年的可获高级证书。这些证书是学生共同愿景实现程度的外在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化愿景内驱力为实际行动
在开设双惟实践班过程中,主要通过开展晨练活动、双惟讲坛活动、“书香之家”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来实现的。其中,晨练要求不论节假日,风雨无阻每天早晨坚持围绕校园内的仲景广场跑步,共1500米左右。讲坛活动以双惟理念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愿景意识。“书香之家”活动有学生自行组成读书小组,3-5人一组,定期精选一些书籍进行阅读,之后每组成员开展小组讨论会,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素质拓展”活动主要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综合素质等。我校“双惟”实践班已形成一套系统的“素质拓展”项目,如信任背摔、关爱留守儿童、义务献血、义务支教、学习互助小组、演讲能力训练、定期维护“神农园”和中药标本馆等。
(四) 用愿景动态激励大学生成才
“双惟”实践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其中有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企业评价。正如《论语·学而》所云:“吾日三省吾身。”所以要求学生每天都从不同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在“双惟讲坛”、“书香之家”、“素质拓展”活动中,要求队委评价小组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出同学的优缺点。通过与同学接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每周例会教育学生。到了寒暑假,每位“双惟”实践班的家长会收到《致“双惟”实践班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一方面我们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家长,另一方面请家长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当双惟实践班毕业到企业后,学校接受企业的评价,这对“教”与“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班级管理建设质量提高的展望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发展,是指向未来的、动态的、终身的发展。(李廷湘 2005)为了适应深刻变革的社会,人必然要不断超越自我,正是不断的自我超越,使人迈向新的高度,也赋予了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意义,这就是“双惟”实践班培养的核心目标。我们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起点高低不能区分学生优劣,重要的是看谁能赢在终点。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应该具有“终点”意识,引导学生放眼长远,契而不舍,赢在终点;对学生而言,是要正视起点,紧盯人生终点,建立强大的必胜信心。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才能引起应有的作用,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和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吴世彩 2006)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避免平均用力。要让学生保持个性,有针对性的训练自己的素质,凝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彰显本色。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创新素质教育模式,重在确立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贵在坚持切实有效的探索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双惟”实践班素质教育模式,努力把它打造成在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示范性推广意义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2000,(3)。
[2]李廷湘.高校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社会科学论坛,2005,(10)。
[3]刘道玉.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4]刘红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观念 贵在践行[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篇4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
[1] [2] [3] [4]
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④()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对比分析
.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年就已超过%,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年级的年间,过着每天早上: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篇5
现阶段,很多高校虽然开设有素质教育课程,但效果一般,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很多高校实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教育工作重理论,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前期担负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是辅导员,他们需要管理的学生很多,通常是几个班一起管理,工作比较琐碎,加之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状况,因此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另外,高校很多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缺乏对学生辅导所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辅导效果一般。
二、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与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指导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说,高校素质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全面的发展,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明确了大学生的行动方向,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与方向,而且也促进了素质教育成效的实现。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会孤立地发展,而且前者对后者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具备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强大的自信心,从而保证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并将其落到实处。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保证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培育人才的新思想观念,全面开发人才智力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促使大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身心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所提出的要求,通过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教育手段促进和影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促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只有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才会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
4.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体表现就是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当今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较强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集体主义的意识,纠正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积极投身于集体事业之中,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鼓励大学生不断深入实践,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
1.树立开放性的高校教育理念。高校应当树立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此理念运用到大学生教学过程中,提升其道德素质。“两课”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政教师应当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迁移”,把课堂理论知识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知识。另外,要以开放的心态将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比如网络技术,应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辅助于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鲜的社会实例。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当转变角色,由过去琐碎工作的管理者转变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者,因此,辅导员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以及思想上的教育,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生理上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3.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心理上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比如定期对学生做心理测验,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等等。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都有就业方面的压力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指导工作,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4.建立富有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还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在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应建立科学合理、富有弹性的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的发展,并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5.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应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首先,高校应抓好学风建设,特别是考试作弊问题,这关系到学生个人诚信问题,应严肃考纪,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前诚信教育,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另一方面要严肃处理作弊学生,以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其次,应积极开展创新性的校园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辩论比赛等,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作热情,培养大学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6.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高校应鼓励、号召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达到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专业素质 研究 对策
0 前言
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正在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助学成才研究工程”之子项目——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的研究。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工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
“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工程”是多年来我们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次尝试,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包括五个方面,即“良好品德养成,阳光心理养成,健康体魄养成,专业素质养成,职业形象养成”。在“五养成”中,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1 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自从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跟不上急速扩招规模,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根据调研,当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1 大学生素质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的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深入,实践经验匮乏,实际动手能力弱;理论多于实践,说教多于操作,课堂多于生活,大学生无法真正体验、消化、感悟;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的各项实践环节,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所安排的学时有限;实习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到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差,适应时间长等诸多情况,大学生素质能力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1.2 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一个“考试机器”,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并且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是正确的,这种教育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暂时的记忆,对于人的培养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1.3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割裂,大学人文精神缺失
现在社会较为普遍地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再加上现在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功利思想在年轻人心里根深蒂固,这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准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而高度专业化的模式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伦理道德和人文价值等综合素质培养。
以学院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招收的学生都是高中阶段读理科的学生,这些学生上了大学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仍不多,在他们从业之后艺术修养相对缺乏,由此导致他们对工程技术比较在行,欠缺建筑艺术。设计作品时,他们往往过分强调建筑功能等实用性因素,而缺乏进行艺术创造的思想。在国外,建筑是工程,更是艺术,学建筑的必须精通艺术。实际上,不仅学建筑的需要精通艺术,学自然科学的、学社会科学的都应该学点艺术,因为学点艺术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使自己更有艺术修养和创新的精神。
1.4 教育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由于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学校开设的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习惯于过去的教育思维定势,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影响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
2 专业素质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
“五养成”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其中专业素质是大学生“五养成”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品质。专业素质通常是要通过专业教育才能获得的,它不仅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掌握的技术技能和社会实践阅历,特别是与这三者结合中所达到的水平有直接联系。
专业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密不可分,专业知识是专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专业能力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专业素质是专业知识的沉淀、过滤、升华和内化,专业素质往往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
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人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履行职责,就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因此,扎实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成才立业的根本保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拓展专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
3 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对策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以下总结了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一些对策:
3.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协调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教育模式,而是统一互补的两种教育模式。大学通识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心灵自由的教育、是尊重生命生活价值的教育,是倡导资源善用、宇宙和谐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广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开放发散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强大坚实的发展潜力,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之目标。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教育,具有专业性、专一性和技能性的特点。专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目标,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的目标。
牛津、剑桥、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理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光有“专业教育”而无“通识教育”,则所培育的学生知识狭窄、胸襟狭隘,光有“通识教育”而无“专业教育”,则培育的学生博杂不精、难以立足。
3.2 加强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的指导
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应以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来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才成长。
结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课题组组织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工程字、工程制图、力学和结构设计竞赛,目的是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建立专业学习的框架。在大学三、四年级主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工程模型、工程方案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鼓励学生开展个人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培养科技学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资格认证证书的培训(如:全国英语四、六级,全国计算机考试,全国造价员资格认证等)。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斯维尔BIM”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提高他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他们的潜力。
3.3 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当前,我国的教育多强调知识的传授,较少强调知识的运用,长期以来形成了“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把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空间,把教师变成鼓动学生独立思考的推手,把教材变成引导学生激发兴趣的蓝本。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气质。
3.4 构建科学的学生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学生专业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环节。针对过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重视知识性课程考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积极结合学生个体状况与课程性质,创造多种途径将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评价,起到了积极推进学生专业素质整体提高的导向作用。
3.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以及产学研结合等教育理念,构成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学校应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结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积极探讨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根据实际,在课程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大胆进行实践。积极推行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多维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突出启发思维和师生情感交融等特征,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培养创新能力。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败。高校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使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重塑;必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科学严谨的作风对学生施加积极的、连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篇7
【关键词】素质 非专业素质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根据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列,具有较强的非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示出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全才”,即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需要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1 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现在所称的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按照不同标准,素质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果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大小划分,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代表了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它要求一个人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
非专业素质,指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
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康德曾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就仿佛是相互支撑的“人”字,缺少任何一笔都不行。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他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非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也不断显现出弊端。如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面较窄,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多甚至于完全不了解。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目前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有业难就的就业现状就直接反应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非专业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 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商相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校生达到近2万人。2008年以来,根据就业形势,我校深入开展了毕业生调研和回访,积极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六方面非专业素质。
1)爱校敬业精神:爱校如爱家,维护学校利益,树立学校形象。勤奋敬业,守时按点,刻苦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顽强拼搏精神:方向明确、目标专一,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树立坚韧不拔的意识,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3)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定位准确,能够自觉服从组织,与组织成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动承担责任。
4)学习认知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快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广。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开朗的性格,敢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够建立平等、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面较广。
6)沟通协调能力: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能与任何人进行深入沟通并且能交到好朋友。
4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培养非专业素质的氛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了动员教育。首先,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携手共做,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广大学生工作者要认真挖掘非专业素质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理解非专业素质的内容,致力于非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其次,强化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做到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激发其非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再次,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等联系起来,形成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激励引导氛围,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并给他们提供非专业素质拓展的舞台和天地。
4.2 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分年级分阶段进行非专业素质培养
将非专业素质培养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大学四年里循序渐进培养,通过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促使目标的实现。如一年级抓角色适应,重理想信念引导,主要围绕爱校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来开展,强调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重点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习方法讨论总结、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舞台,培养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四年级抓职业教育,重毕业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教育来开展,进行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受挫心理、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职场技能、社交礼仪等专项培训,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自然获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面对就业胸有成竹。
4.3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毕业生回访调研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创业,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尽量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素质拓展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锤炼学生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同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非专业素质培养内容和方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4.4 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要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知识普及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如建筑专业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建筑设计创新大赛;文法专业设立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提高学生的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专业设立英语口语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告别“哑巴”英语;各个专业和学院可对学生进行个人设计和团队精神的整体训练和专门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感性上把握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建立和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双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在教学观念上要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组织、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要积极探索非专业素质的更深层次内涵,研究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整理
参考文献
[1] 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2日第5版.
[2] 陶武成.成功素质教育——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c].光明日报,2008.03.1.
篇8
关键词:心理素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23-01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三、心理素质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研究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jsxscx2014-19mdjnu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篇9
【关键词】宿舍文化;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引言
宿舍文化这一概念,在198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首次被提出。经过后来的发展,国家教委规定将宿舍文化建设是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来看,大学生宿舍文化还在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高校并没有发挥宿舍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必须明确宿舍文化对于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1.宿舍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的必要成分
1.1从宿舍文化的内涵来看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对高校学生起到隐性或显性的教育作用。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宿舍文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宿舍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将宿舍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绝对必要的。
1.2宿舍文化的特征
宿舍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宿舍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其特性包括:感染性、倾向性、动态性、潜在性。同学之间交往最为亲密的地方非宿舍莫属,在高校而言宿舍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为自由的群体空间。宿舍文化对个体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宿舍文化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兴趣、人格修养等。在宿舍文化室,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
2.宿舍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凝聚,同化作用
人民的生活离不开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活,高校宿舍文化能够是生活在这一环境当中的高校学生形成相似的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高校学生对这种理念的认同以及对这种行为的认同,这就体现出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凝聚力。同时宿舍文化还具有引领作用,如果高校在管理上,能够正确的引导宿舍文化,使其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宿舍文化变得更加文明。那么学校在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上,变得更加方便,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文明成长。
2.2缓冲和调试作用
宿舍文化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在高校宿舍的氛围也更加舒适,在宿舍中高校学生常常感觉到有家的氛围。在学校当中,学生宿舍是对于学生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释放学习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压力。当学生因学习受挫或感情受挫而产生抑郁感时,宿舍的舍友大多都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安慰舍友,舍友也成为同学之间互相倾诉的对象,在大学生涯中舍友往往成为一生中的朋友。学生在宿舍里得到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温暖,让大学生在此校园里有了归属感。高校学生对宿舍的认同,也会促进学生对学校各个方面的认同,这就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3.如何建设优秀的宿舍文化
3.1学生学校充分认识优秀宿舍文化的重要性
优秀宿舍文化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宿舍文化对学校的校风有极大的影响。优秀的宿舍文化是建立良好校风的基础,这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培养目标,这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高校均采用全面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科目。这种教育体制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班级松散。
3.2加强宿舍表层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就目前而言,高校纷纷以宿舍为最基本单位开展学风的建设。学风的建设涉及的范围很广,为建立良好的学风,学校应加强宏观管理,做到多管齐下逐渐完善高校宿舍管理的制度,协调好学生宿舍的附近的文体活动场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创建优秀的宿舍文化共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3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
树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在当下建立优秀的宿舍文化,也要从软件方面着手,这样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校方加强宏观调控,可把具体的实施交给学院甚至班级,通过开展活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自律意识,建设宿舍文化需要做到人人参与。那么就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举办活动选取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所在。让学生在这种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隐性课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顺利开展素质教育,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结合当代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优秀宿舍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建立良好的优秀宿舍文化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那么就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田丽.论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2-23.
[2]陈健平.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3(01):55-56.
[3]龙汉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文化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茂名学院学报,2015(02):79-80.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 开设内容 管理运行方式 实践效果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自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各高校为响应号召开展了大量的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并未形成一个普适性的有效方法模式。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提出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1],要求高校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模式,实现素质教育方法的革新和突破。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并在西安某高校中进行了长达5年多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构建出了一种系统性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1.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框架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系统分析和预测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内容,并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以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的教育新模式。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设“素质拓展课目”和建立“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三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框架示意图
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品性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它能够使大学生对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在大学期间合理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素质拓展需求,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发挥内在激励作用[2]。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在有关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基本具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基础。
1.2开设素质拓展科目
素质拓展科目的开设实际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初步构想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的多而散、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管理、规范性不足、综合潜力挖掘不够等诸多问题,将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3],相应开设的六个课程科目。并针对这六个课程科目的性质、训练作用、训练途径和时间安排等制订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以便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统筹安排。
1.3建立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
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的建立是以六个课程科目及其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参照经济和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基本程序[4],通过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审定、项目修正等环节,最终形成开放性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六类活动项目总汇。(1)项目申报。学期初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将素质拓展学期计划的重点通知分院素质拓展部,分院素质拓展部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和专业培养需要,按照课程科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调研论证,提出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6个科目的学期活动项目规划,并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2)项目审定。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对各分院申报的项目规划进行审核汇总,制定出全校素质拓展活动学期项目库;(3)项目公布。全校素质拓展活动学期项目库报经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向全校学生公布,学生可根据自身素质拓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4)项目修正。已列入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的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并经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更改或取消。各环节的操作关系(如图2所示)为:
图2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形成示意图
2.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管理运行
2.1建立“四级”机构
开设素质拓展课程需要组建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分院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以保证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有效操控,具体组织机构如图3所示。
图3“四级”组织机构图
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工作指导委员会应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基础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院系负责人组成[5],负责研究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指导方针,并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由校团委书记任主任,成员由团委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分院素质拓展部部长组成,负责全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部长由分院团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分院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班级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成员由团支书、班长及其他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2.2实行学分管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实行学分管理[6],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两个科目分别获得2个以上学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4个科目分别获得1个以上学分,总共8个以上学分。各课程科目的学分获得按照学生参与该科目各项活动的累计时间计算,每累计10小时可获得一个学分,对各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可根据获奖等次额外附加该科目0.2―0.6个学分,原则上各科目的学分不允许进行相互兑换。
2.3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
学生按照规定加素质拓展课程6各科目的活动,毕业前分别累计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可经个人申请、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认证、学院素质拓展中心审批并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素质拓展合格证书分学期记载了该学生大学期间参加该课程6个科目的各项训练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可为用人单位录用优秀人才提供素质选择的现实考察依据。
2.4实行网络化管理
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组织实施可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全程操作工作流程,通过学生自行登录系统填报素质拓展项目,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分院(系)素质拓展部、学院素质拓展中心依次网上管理和认证,毕业前学院素质拓展中心集中为学生打印、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的方式,形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客观透明、科学严谨的网络化管理流程。
3.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来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持续探索与实践,目前取得的成效和成果十分显著。具体体现为:(1)学生思想修养逐步提升,遵纪守法自觉性明显提高,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志愿服务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受表彰人数逐年增多;(2)校园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活跃有序,各类学生社团迅速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持续高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活动获奖率大幅提高;(3)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率持续居高,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进一步形成。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高校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根据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生素质教育运作体系。该课程体系适应于所有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型或技能型为目标的高校更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02:3-25.
[2]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85-186.
[3]罗亚.素质拓展活动中项目管理的运用实践.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究),2006,(3):72-73.
[4]贾梅.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6):42-44.
[5]李唯.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91-92.
- 上一篇: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 下一篇:资产证券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