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绿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绿化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绿化;城市;建筑规划

绿化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本,通过各种彩叶植物的配置,利用各种树木的特殊功能,来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

绿化工程追求工程的艺术美。如果说,任何建筑都讲究美观的话,那么绿化工程在景观,现代建筑,古典建筑等方面则更讲究艺术性,其效果要给人以格外美的感受。而这一点在某些设计部位可能难以达到,需要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

绿化工程的建设养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长期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和良好长势,否则,难以达到生态园林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长期的管护计划和必要的资金投入。

然而绿化工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园林绿化工程“剥皮”现象或其他问题,如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其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难以准确把握;其栽植劳动定额,国家目前也无统一的标准规定,各地的计算法也不很一致。有人认为绿化工程利润丰厚、风险不大,于是出现了“挂靠”现象。其结果是,一旦中标,付给出面招投标单位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便由他们自行组织管理施工。工程开工后,现场管理“五大员”迟迟不到位,有的甚至连施工的基本规范、基本程序、基本资料都不清楚。试想,这样的施工,哪能确保实现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再一种情况是,极少数施工企业,中标后为了图省事,以收取一定的比例费用,干脆将工程转包他人施工,这就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剥皮”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给绿化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造成较大的危害。

绿化工程是人们日常游息活动的场所,自然条件好,又设立了各类游息活动的设施,是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好场所。

目前,针对人类越来越多的遭受自然报复,绿化已经深入人心,迫在眉睫。尤其是城市,城市里每天拥挤的成千上万的居民垃圾、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城市绿化不仅可以化解部分污染,缓解人们的压力情绪,同时还可以美化城市,带动城市旅游。

整个城市的面貌需要绿化工程来装饰,一个单体建筑更需要有室内外的园林绿地在相渗透,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如在建筑的共享空间设水体、瀑布、种植、草地、树林、使人们在被钢筋水泥禁固的居住环境中,能享受到田园风光的情趣,把建筑更加艺术效果。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越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体,而且还有优美的城市绿化环境。往往绿化工程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 ,绿色环境有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污染物、杀菌等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和作用。

绿化工程建设加快了旧城改造进程,随着市中心大型绿地的建设,众多长期居住在拥挤环境中,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绿地改善生态环境。

绿化工程的综合效益,最显著的是由其公益性特性所产生的绿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绿化建设的成效来看,得益最大的是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的城市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广大市民,这完全符合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时,由绿化建设带动起来的旧城改造、房地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绿化环境的改善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我国城市投资产生了积极作用。

当然城市的绿化工程作用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独立存在,而是多种功能的协调一致,综合发挥。绿化工程所发挥的效益,主要是生态效益,审美效益、和休息效益;这三种效益综合起来体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效益。近年来包头市的园林绿化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绿化是城市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等,面对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将森林引入城市、园林辐射郊县,实现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整体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将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水平植物材料方面,提高科技水平,引进新优品种,丰富园林绿化的素材,提高绿化,要研究树木生态尤其栽植地的面积有限,土壤不良。现在按规范规定挖的坑是栽植的规格,这是不科学的,应该按树种可能生长的根系大小挖坑,换土,并要有好的种植土壤,仅仅渣土过筛是不行的,有的还需要换客土,城市绿化树种应丰富,要有特色,这些特色又要能随季节及树龄的变化而有所丰富和发展。

加强绿化养护管理,重建设轻养护,只种植不养护,众多绿地成为“百草屋”,是城市常见现象。究其原因,是在城市房屋等工程建设安排了绿化经费,而养护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投资和物业管理费等社会资金,政府没有强制规定,所以管理难以到位。绿地一旦不维护,景观质量就下降。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创建园林城市观念的推广我国各地开始着手规划和创建园林城市,以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氛围奠定基础。发展至今,我国已经有130个城市被纳入国家园林城市范畴。也因这长期的园林绿化建设过程,我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均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不可忽视是,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影响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亟待解决。基于此研究背景,下文主要就我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结合多方资料和工作经验提出几项建议,兹述如下: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所谓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指为依据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特点制定并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及目的,并于施工中监督工程参与方严格执行,由此保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标准的一项长期活动。这之中所提到的园林绿化工程指代的是园林绿地计划投入建设直至投入运营前的所有园林建筑工程和园林绿化工程。

现阶段,园林建设俨然已经成为了诸多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不仅有赖于城市园林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园林建设技术的成熟,还源于 园林建设的目的和方向在于构建一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存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因此,从这反面而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优劣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行业信誉,故而,园林绿化企业应当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置于首要关注位置。

二、简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于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当予以重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已经占领了充足市场和社会资源,这对于它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利形势。一切企业在长久探索过程中取得成功,而部分企业却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发展的因素。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健全

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其施工过程开展的质量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化、专业化的活动。但是显然,目前一些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施行有时存在过于随意的情况,遇到问题才会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毫无计划可言,抑或不遵守相关程序便随意制定决策等。分析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源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缺少管理体系支撑,不论是工程施工方抑或是施工质量管理方,均难以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力和威慑力。诸如:《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含有“必须”词条的强制性条例较少,这便会直接导致施工单位会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对于施工质量管理企业显然不利。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不足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应当贯穿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其管理涉及范围应当包含:①谨慎审核园林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因为园林绿化工程较为复杂,且设计团队能力参差不齐,我国很多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在施行前便存在问题,其中尤以植被类型选择及其种植区域选择方面错误较多。②原材料质量检查和控制。针对该方面我国实际情况是,一些施工企业为谋取私人利益而施以偷工减料的行为因质量管理员的疏忽而被忽视,最终导致园林绿化工程难以满足设计要求。③施工完成的质量检验。与第二点相同,一些施工企业为因为个人私利而在验收环节做手脚,如行贿质检员,如此便可能导致验收单位放松标准进行验收,致使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三)管理人员及其所属企业缺乏专业能力

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是否专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对于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可否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现阶段一些园林工程公司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会选取非专业的质量管理机构直接进行质量管理工作,这些企业机构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技术及人才,必然会降低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用。

(四)监督质量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针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规范以明确施工质量标准,但是在利益驱动下,或是缺乏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充足认识,一些施工企业往往会违背行业规范。而缺乏法律法规支持的监督质量管理工作对于这一类“违法”行为显然难以全部遏制。

三、试论改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完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可由下述几点着手:第一,结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内容完善部门组织架构工作,并规范化组织架构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二,根据企业内部事宜及同其它企业合作内容制定管理工作细则,明确规定工作任务划分;第三,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明确企业各部门及其下属员工的职责;第四,制定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施工报批程序;第五,完善质量检验标准。

(二)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根据上文可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园林设计审核、原材料质量检查和控制、施工完成的质量检验过程中,因此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应当从上述三点出发,具体施行方法为:第一,严格审核园林设计方案,发现问题及时同设计公司沟通;第二,严格控制园林的施工材料,不论是在施工前还是在使用前,均应当预先进行检查;第三,工程交付投资者前,应当最后进行一次质检,出现问题及时督促并监督施工队伍修补。

(三)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如若施工人员缺乏法律意识行贿质检员,抑或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都会影响施工质量,这对于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而言,显然是一项不利影响因素。因此。施工单位应当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参与法律知识讲座的机会,或谨慎选拨人才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养或法律意识。

(四)健全监督质量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

施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并不能确保所有“违法”行为可以被制止,还需从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方面出发,以完善健全的监督质量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为监督行为提供方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诸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但是,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便需要各位业内人士的共同探讨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韦昌明.有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的相关分析[J].低碳世界,2013(8)

[2]唐绍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园艺文摘,2014(6)

[3]郭丽允,彭传海.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现场管理浅析[J].科技视界,2013(17)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问题;措施

1 引 言

近年,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不断迅速的发展,人们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始更加的密切的关注。为了确保我国园林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合格工作,一定要坚决做好园林绿化的施工管理工作,及时通过总结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工作经验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园林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以实现园林绿化工程最佳效益为目的进行施工工作,对我国绿化工程施工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刻有效的探讨。

2 我国园林绿化过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2.1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园林绿化施工建设工程中,经常出现施工单位单纯的重视建设而轻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现象。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只是注重缩短工期尽早完工而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隐患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多数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完工之后,施工单位对林绿化工程的后续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这些管理上的疏忽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的园林绿化工程最终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在实际的施工中,如果园林绿化工程中如果相关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首先很难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安全,尤其对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来说,就很容易导致工程中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能的行使工作变得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施工单位中监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的正常行使。

2.2 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工作中,虽然由专业的园林绿化公司进行承包运营,但是,是由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农工人员来进行实际的施工工作的。这些人士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水平,单纯凭借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工作,看问题难以全面科学,比较容易片面的决定和进行施工工作,因而难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过关。园林绿化工程工作要求施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更大,因为需要施工人员根据具体的天气地形地貌随时准备好变更相应的设计方案。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阶段,施工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园林作品发挥自身的才能才干,对于严谨性没有过高的要求,如果把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带到了行业的施工队伍里,施工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缺乏对于园林施工的经验等问题的存在将很难充分的把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诠释出来。

2.3 部分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不合理

在园林绿化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往往不够重视施工设计的工作,施工前期缺乏规划统筹阶段,同时不够重视对设计图纸的评审工作。因而造成了在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建设项目与市政道路建设工作相互冲突和干扰。这就直接导致了正常季节里的园林绿化施工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造成工期的延误,在不适宜的季节进行部分植物的栽植工,效果可想而知。及时在正常季节进行了园林绿化施工工作,但是由于市政建设管线处理不合理,缺乏深埋,造成了园林植物没有向下的生长空间,这样也将严重影响园林中植物的正常生长。

3 园林绿化施工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

首先提高相关施工单位质量监管部门的管理水,相关门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形式,做到与时俱进,有效规避具体施工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其次,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的监管体系,采取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有效保障施工的技术,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及时有效的做好工程抽检和验收的工作。对工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做到切实有效的采取适当的措施监督施工部门进行返修工作,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

3.2 提高施工队伍整体素质

由于园林工程中具体的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水平对工程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内部应当对具体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察。定期对施工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管理和相关技术考察。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只有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素质和过硬管理水平的施工队伍,才能够严格地执园林绿化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真正切实有效的做到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3.3 科学的施工设计方案

在施工之前,设计师与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充分有效实际的沟通,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过程中施工人员都应当时刻与设计师保持良好的交流,及时准确的理解设计人员所设计的理念。在现场施工中,如有对施工的图纸存在不同意见,应当及时与设计人员协调,相关的设计人员也应当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而对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实际的调研。合理地处理种植土壤和地形设计,充分的考虑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习性,尽量保证园林工程能够在合适的季节进行施工,采取完善的施工措施,不能单纯的注重简短施工的周期。

3.4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园林绿化工程合同规定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移交需两年,即绿化养护期规定为苗木两个生长季节,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

4 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建议

要不断更新施工设备,不断加强对新设备的引进应用,同时,科学做好施工设计使得每道工序都能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从细节上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减少植被的损害。将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到施工过程来,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整个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对所有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测评,定期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得对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熟练,减少整个施工中的操作失误,降低对植被的损害率,同时,要加强对园林艺术的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各种植被的生长规律,做到施工从符合自然规律,提高整个园林工程的绿化效果。

5 结 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门紧密的配合,科学的施工和设计。同时对施工工程中的实际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专业技术性要求。要求实际施工人员能够不仅熟练的掌握工程原理,同时又要具备科学的根据现场情况能够及时作出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建造出经济实用美观的城市园林作品。只有严格的控制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强化工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顺利完工。

参考文献

[1]罗瑞彩.浅谈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与管理控制在施工中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11(09).

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水池;施工方法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小区园林工程中所使用的水景都是特色水景。相比于单一的水池,它的管道设置和控制系统不太复杂,而且它的工作过程主要是依靠水的重力作用,往往工作过程中的流动效果好坏都是由水流的变化决定的,要想控制水流的精准变化,最关键在于把握水池的工程质量。

1小区景观水池施工方法

1.1水池底板施工技术

底板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拟建水池地点测量准确放线。放线完成后,再进行土方开挖,开挖前必须检查开挖土质是否与实际设计资料相一致。一旦发现该片土质为淤泥质软土,还需换土夯实,一定要使地基承载力达到规定的要求,以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等情况。然后,进行混凝土垫层的浇筑,浇筑完成大约1~2天后,参照该小区景观水池的施工图纸,在垫层面上进行测量放样,包括底板和池壁边线、水池壁边线等。这一工序完成后,紧接着便是绑扎钢筋,当然,所使用钢筋的直径、间距以及搭接长度等都要严格按照图纸上的施工说明,一般为防止振捣过程中出现移位的情况,还要用铁撑固定住顶层和底层的钢筋。同时,为保证施工的准确性,还应设钢筋工跟班,主要负责调整钢筋,防止开裂。

另外,在对池壁、支水池和顶进行模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先在内侧装模,而在钢筋全部绑扎完成后再安装外模,内外模的固定通常使用螺栓。再底板和池壁浇注混凝土的环节中,最好保证浇注的连续性,一般要求施工间歇时间在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内,而在运输或者其它过程中,一旦出现离析现象,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二次搅拌再入模浇捣。有时在底板厚度不超过20cm的情况下,会采用平板振动器,而当厚度超过这一限度并且较厚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插入式振动器。

1.2水池池壁施工技术

对于景观水池池壁的施工,一般会采用有支撑模的方法,绑扎完钢筋后,内外模一次立好,再通过分层浇捣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最后拆模工作完成后,为防止水池池壁产生变形裂缝,往往会割去外露的止水螺栓杆,同时涂漆防止生锈。

1.2.1施工材料。池壁施工所使用的水泥一般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所使用的石子最大粒径不>40mm,吸水率不>1.5%。池壁混凝土1m3水泥用量不少于320kg,含砂率宜为35%~40%;灰砂比为1:2~1:2.5;水灰比不>0.6,应采用抗渗等级为S6的抗渗防水混凝土。

1.2.2止水措施。如果水池池壁高度超过700mm时,为达到止水效果,固定模板应采用止水螺杆,通常采取以下2方面措施:①加焊止水环于螺检上:止水环满焊,设计过程中,根据池壁的高度确定环数。②加堵头于螺栓上:支模过程中,加堵头到螺栓的两边,并且在拆模环节,将螺栓沿平凹坑底割去角用膨胀水泥砂浆封塞严密。

1.2.3施工缝处理。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避免施工缝,可以在离底板大约500mm的地方设置池壁水平施工缝,而设置的方法一般是埋膨胀止水带或止水钢板。往往在对池壁进行混凝土浇注之前,会对施工缝做一定的处理,例如,清除杂物,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接着用水对其冲洗之后尽量保持湿润。最后铺1层水泥砂浆,且该砂浆所用材料的灰砂比可参照混凝土的灰砂比。

1.2.4混凝土的浇注和振捣。浇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多次施工。一般的施工过程中,浇注的顺序都是由低到高,由中间到两边的连续施工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冷缝的情况。而在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首先,为能够将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气体排出,一方面必须保证足够的振捣时间,另一方面还要及时排干混凝土表面的泌水。除此以外,在池底混凝土初凝之前,还需将混凝土压实抹光,以便使得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裂性和较高的强度。

1.2.5混凝土的养护。池壁浇筑完的混凝土凝结之后,应该在保持湿润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养护,通常的养护时间为1周左右。并且,拆模过程中,要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四周环境温度之差在15℃以内。

1.2.6压缩层和滑动层的加设。由于受到地基的约束,在水池的垫层上表面和底板下表面间可贴一毡一油作为滑动层。

1.2.7抹灰施工。在对池壁进行抹灰施工前,应首先对池壁表面铲平磨整,并进行内表面凿毛,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正式抹灰施工之前,为提高粘结力,可以先用纯水泥浆对混凝土墙简单的刷上一层。

2防渗漏处理措施

对于水池的防渗漏处理,通常是使用防水砂浆进行抹灰处理,具体的施工措施如下:首先,处理基层前,最好尽可能保证水池内表面平整清洁,粗糙坚硬,且水泥防水层不能留有太多的积水,只需简单的润湿即可。选用材料时,优先考虑矿渣硅酸盐水泥,而且在配置过程中可以在设计要求内尽可能采用小水灰比,必要情况时,为强化水泥的抗渗性和耐油性,可向其中掺人适当的减水剂。

另外,因为景观水池属于一种工艺产品,所以,在钢筋混凝土水池的池壁和底板都应设置伸缩缝,具体操作方法是正确固定住止水钢板(或者止水胶皮),为避免其移位,通常还会用混凝土浇注固定。进行面层抹灰时,应该控制水泥的稠度,最合适的通常在75mm,并且通常是随拌随用。

在影响水池混凝土强度好坏的诸多因素中,养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因而在施工过程中,结束底板浇注后,注意保持表面湿润。通常在气候干燥、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过早拆模极容易致使混凝土表面因收缩出现裂缝,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继续浇水养护,增加养护时间。

最后,关于防渗漏处理:一是在制作刚性多层防水层时,背水面可采用4层交叉抹面,而迎水面适宜采用5层交叉抹面。二是结构阴阳角处均应做成圆角,圆弧半径一般阴角为50mm、阳角为10mm。三是防水层的施工缝需留斜坡阶梯形槎,并应依照层次操作顺序连续施工,层层搭接紧密。

篇5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而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 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不同部门间的侧重各有不同,如水利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工程措施上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流、湖泊等,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

(1)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的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2)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驳岸,使滨河区空间成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及。例如黄浦江上海外滩段由于防洪等功能要求,河道两岸3~7m高的驳岸砌体恰似两面高墙生硬而呆板,使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而后期改造的浦东陆家嘴一带滨水绿地空间就打破原有的岸线,设置市民临水活动空间,既丰富了滨水景观,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的要求。

(3)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这样的河道不加治理,不仅不能改善城市环境,反而会变成新的污染源。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得很大发展。四川成都活水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利用府河、南河河道改造出大面积滨水浅滩,栽植大量水生、沼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这种利用滨水湿地植物净化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这种思路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改造值得借鉴。

(4)规划设计与地方文化脱节,景观缺乏个性。很多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设计者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和对基础现状的充分分析,照搬一般的设计模式,这样建设出来的滨水景观必定“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改造,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完善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政府决策者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协调政府管理部门间的工作,组织水利部门、水运交通部门、园林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进行综合环境评价,做到多目标兼顾。

其二,综合治理水道的水质污染问题。滨河区的开敞性、可接近性都是建立在水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的,如果面对污染严重、散发着臭气的河水,再好的亲水空间,恐怕也没有人愿意靠近。

总之,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必须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从规划设计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的滨水绿地空间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

2.1 生态规划设计概念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目前,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尚没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完善。

2.2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对于后者,传统的规划设计基本上很少考虑,生态规划设计是应填补这项空白而出现的。

当然,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给生态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持,生态规划设计还不能完全取代或演变为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设计师们常常采用一种折中的或改良主义的手法,即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预见,随看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3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局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3.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城市滨水绿地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绿地内部复合植物群落、景观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系统、临水驳岸等基础元素的设计与处理。

4.1 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置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置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楼)、塔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的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景观建筑、小品来加以体现的。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主要包括古典景观风格和现代景观风格两大类,其中,古典景观风格的滨水绿地往往以仿古、复古的形式,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通过对历史古迹的恢复和城市代表性文化的再现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种风格通常适用于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保护区域。例如扬州市古运河滨河风光带的规划,由于扬州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之古运河贯穿城市的历史保护区域,所以该滨河绿地的景观风格定位是以体现扬州“古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古运河沿岸文化古迹的恢复、保护建设.再现古运河昔日的繁华与风貌,滨河绿地内部与周边建筑均以扬州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城市或区域,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定位往往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会选择现代风格的景观,通过雕塑、花架、喷泉等景观建筑、小品加以体现。例如上海黄浦江陆家嘴一带的滨江绿地和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边的滨湖绿地等,虽然上海、苏州同样为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均为新兴的现代城市区域,所以在景观风格的选择上仍选择现代景观风格为主,通过现代风格的景观建筑、小品体现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4.2 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问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m设置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这种复式的断面结构分成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等几种。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淹没。这两级空间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

滨水绿地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通常存在较大高差,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要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1)自然缓坡型:通常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临水可设置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

(2)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

(3)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高出常水位O.5~1.Om,若风浪较大区域,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应设置栏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

(4)引入型: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个生,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循环。这种利用地势高差关系完成动态水景的构建比单纯的防护性驳岸或挡土墙的做法要科学美观得多,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局部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

4.3 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1)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常规观赏树种的选择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云南黄馨、连翘、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2)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4.4 驳岸的设计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图3):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4.5 道路系统的处理

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是构成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绿地与水域、绿地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方式,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和方法:

(1)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这里所说的人车分流是指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一般步行道路系统主要满足游人散步、动态观赏等功能,串联备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问,主要有游览步道、台阶登道、步石、汀步、栈道等几种类型组成;车辆道路系统(一般针对于较大面积的滨水绿地考虑设置,一般小型带状滨水绿地采用外部街道代替)主要包括机动车(消防、游览、养护等)和非机动车道路,主要连接与绿地相临的周边街道空间,其中非机动车道路主要满足游客利用自行车、游览人力车游乐、游览和锻炼的需求。规划时宜根据环境特征和使用要求分别组织,避免相互干扰。例如苏州金鸡湖滨水绿地,由于湖面开阔,沿湖游览路线除考虑步行散步观光外,还考虑无污染的电瓶游览车道满足游客长距离的游览需要,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提供舒适、方便、吸引人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场所的设计应遵循舒适、方便、美观的原则。其中,舒适要求路面局部相对平整,符合游人使用尺度;方便要求道路线形设计尽量做到方便快捷,增加各活动场所的可达性,现代滨水绿地内部道路考虑观景、游览趣味与空间的营造,平面上多采用弯曲自然的线形组织环行道路系统,或采用直线和弧线、曲线结合,道路与广场结合等形式串联入口和各节点以及沟通周边街道空间,立面上随地形起伏,构成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道路系统;而美观是绿地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其他道路相比,园林绿地内部道路更注重路面材料的选择和图案的装饰以达到美观的要求,一般这种装饰是通过路面形式和图案的变化获得,通过这种装饰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道路景观。

(3)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最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其本质的特征就是拥有开阔的水面和多变的临水空间。对其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诸如临水游览步道、伸入水面的平台、码头、栈道以及贯穿绿地内部备节点的各种形式的游览道路、休息广场等,结合栏杆、坐凳、台阶等小品,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以增进人际交流和创造个性化活动空间。具体设计时应结合环境特征,在材料选择、道路线形、道路形式与结构等方面分别对待,材料选择以当地乡土材料为主,以可渗透材料为主,增进道路空间的生态性,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

(4)配置美观的道路装饰小品和灯光照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除对道路自身的精心设计外,还要考虑诸如坐凳、指示标牌等相关的装饰小品的设计,以满足游人休息和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灯光照明的设计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一般滨水绿地道路常用的灯具包括路灯(主要干道)、庭院灯(游览支路、临水平台)、泛光灯(结合行道树)、轮廓灯(临水平台、栈道)等,灯光的设置在为游客提供晚间照明的同时,还可创造五彩缤纷的光影效果。

5 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园林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当前国情形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 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4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5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篇6

关键词: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的异化 司法资源的交易 司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论法律方法的异化及其危害

——兼析司法过程中司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韩德强 郝红梅

1、何谓法律方法的异化

1、1法律方法异化的具体含义

法律方法 是指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根据法律分析事实、解决纠纷的方法。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思维方式;二是法律运用的各种技巧;三是一般的法律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 :不是“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根据法律分析事实、解决纠纷的方法是什么?在此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在提出这个疑问时,我们已默认法治具有明确、统一、现实的标准,以建立一个明确的论域和平等的对话平台;二是不论如何表述法律方法的定义,我们都可以对适用法律方法的目的本身提出质疑。

这个质疑的提出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我们知道,体系内的目的与方法是可以相互脱节甚至分离的,在法律体系内同样如此。首先是法律目的的主观性决定了法律方法的滞后性,模式化的方法跟不上变化着的主观目的,使目的与方法相脱节、分离,使得方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受到减损甚至消失,从而破坏、对抗目的的实现。其次,适用法律的主体对法律方法的工具性运用,使得方法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带有主观性,非正当目的下的方法操作有可能将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积极价值降至最小值,甚至产生消极性价值。第三,法律方法只能限制、约束,但不能禁止、消除非正当性的目的。法律方法自身的客观性不能完全对抗法律目的的主观性。同时,非正当性法律目的的产生并不排斥法律方法本身的存在。第四,法律方法本身成立与否不以法律目的的性质为条件。因此,从理论上讲,不“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或不以“维护法治”为目的,同样可以根据法律,运用法律方法分析事实、解决纠纷。

这个质疑的提出在司法实践中更是成立的。法学理论界、司法实践界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本文尝试填补这一空缺,着重分析、探讨之。

在此,我们将这种不是“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而根据法律分析事实、解决纠纷的方法称之为法律方法的异化 。它是指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司法主体 基于对司法资源进行交易的目的或其他非法治目的,运用法律方法,规避法律、利用法律漏洞,或因错用、误用、借用法律方法,改变或削减司法实践活动的程序公正或结果公正,致使法律方法丧失其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或积极作用的行为和现象。

根据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司法的存在状态一般可分为动态的司法活动和静态的司法制度。本文探讨的法律方法的异化问题主要存在于动态的司法活动过程中,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司法方法的异化 。

1、2法律方法异化与司法资源市场化配置

法律方法的异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依其在整个司法活动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发展过程,从理论上可划分为以下层次:司法资源 交易行为——法律方法的异化——司法的方法性腐败——司法资源市场化配置。这种层次性涵盖了以下内容:司法资源的交易行为为法律方法的异化提供动力和条件,其在量上的累积演变为规模化的法律方法异化;法律方法的异化又是司法资源交易行为实现的有效手段或方式,其规模化所导致的司法方法性腐败又侵蚀着正常的司法机体,诱使具有异化因素和性质的司法管理制度出现,从而使法律方法异化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法律方法的异化与司法资源交易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促进着司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运作,形成司法方法的制度性腐败。

司法资源交易行为是指司法资源交易双方基于对合法权益或非法利益的追求,卖方(司法主体)为获取各种权益出卖司法资源,买方(当事人)为寻求法律救济或逃避法律惩罚买入司法资源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交易活动。其实质是司法资源商品化,成为司法主体手中的交易标的。司法资源交易行为的规模化形成司法资源交易市场,这种交易市场的非法性一旦得到具有市场化因素和性质的司法管理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司法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兼顾性原则将逐渐被单纯的市场经济效益性原则所取代,从而形成司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种市场化配置的实质是指司法主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受各种权益需求的诱惑和驱动,为追求和实现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化,用经济效益性取代在司法领域内处于至尊地位的法律公正性,使得法律丧失其特有的公正属性和主体资格,沦为司法资源交易市场的客体。正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极易将人异化为货币的奴仆一样将法律异化为权益的奴仆。

1、3司法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点

司法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点:其一,司法资源交易市场永远是卖方市场,卖主的身份、地位不可更改,市场产生之初就具有垄断性。司法资源交易中的卖方凭借国家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司法权力,在享有国家一定报酬的同时,又通过司法资源交易行为从买主手中获取各种形式的“报酬”。这种“报酬”是他们凭借司法权力垄断和司法知识垄断无偿从买主手中榨取的“利润”。这种“利润”与其他任何市场中的利润都不同,因为它是以损害法律的正义和人的良知为代价而产生的。其二,司法资源交易者对法律所持有的公平正义信念在司法资源交易行为中转化、败坏成为精神商品。法律信念逐渐丧失而成为精神商品较为抽象,大的方面指社会的整体法律观念被商品化,小的方面指司法资源交易参与者对法律观念持有的商品化态度。具体地讲,司法商人 每进行一次司法资源交易,都是一次出卖法律良知的冒险,冒险的收获就是法律良知的价格。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市场,里面充斥着把人的信念和良知作为商品的交易,其可怕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其三,在进行司法资源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共同遵守着一些心照不宣的内部规则。这些规则始终隐藏在一些正式的司法管理规则的阴影中,实际承担着分配腐败权力和利益的重任,其实质是交易各方相互默认对方的非法利益,以牺牲国家和他人利益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一般说来,根据被损害利益的形态,可分为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有形利益是指案件当事人因司法资源交易行为而受损或丧失的应得利益,它是一种能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短期利益;无形利益是指因司法资源交易行为而受到侵蚀和损害的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它是长期的、无形的、观念上的利益,是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在所有的司法资源交易活动中,作为既得利益者或预得利益者的交易方,为了提高交易的安全系数和成功率,一般都最大限度地牺牲无形利益,而尽量缩小对有形利益的侵害。

2、法律方法异化的基本形态

2、1法律方法异化的案例模式

法律方法的异化一般存在于案件的具体审理过程中。现选用以下具有一般性的案件,剖析其存在的基本模式。

篇7

【关键词】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信息管理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1996年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NET开发平台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很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数据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可再利用价值。.NET开发平台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格,存在较好的兼容性,能够解决过去城市绿化管理中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无法使信息产品彼此实现兼容的问题。这一开发平台在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三、构建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议

建设城市绿化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又包括数据的分析与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建设,绿化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元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集成。第一,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绿化规划数据和绿化现状数据库;第二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植被规划目标、系统资源的属性数据和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的元数据。

建设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植被地理分别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效率,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任务都是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在各项管理中存在大量杂乱的、分散的资料和数据,因此建立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并为城市绿化管理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杨凤海.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

[2]姜文峰,郑文刚,王彦文,赵春江.城市绿地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5,(1).

篇8

【关键词】城市绿化;管理措施;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尤其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的步伐,使城市的绿化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在迅速的增加,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然而,在城市绿化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面对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绿化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1.1 城市绿化可以美化环境

城市中的绿化主要是指通过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的绿化可以美化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其提高受到外来干扰以及受到破坏而恢复原状的能力。城市生态系统由于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还原率,对城市绿化生态环境改善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绿色的环境使人们产生安宁而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城市绿化中的绿化不但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游憩、娱乐以及社交活动的基本需求。

1.2 城市绿化可以调节气候

城市通过增加绿色植物,使其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同时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构成阻挡、过滤并吸附的作用烟尘和粉尘。此外许多水生的植物可以净化城市的污水,绿色植物的地下根系可以吸收有害的物质而并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冬季中,城市中的植物还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

1.3 城市中的绿化可以营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统一和协调是城市绿化的总体目标,而绿化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的建设行业,城市绿化在营造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建立起和城市的文化历史、自然艺术等因素之间的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通过丰富人们的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来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2 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

2.1 过分强调城市绿化的美化效果而忽视生物的习性

在城市的绿化过程中,很多规划单位在规划设计城市绿化效果是时过分强调树木的景观效果,而不考虑树木的生态习性以及树木的生物性特性,在种植材料的选择中大量引进外来树种,有些植物虽然丰富和美化的城市的绿化景观,但是由于它们自身的生物性特征,在种植当地没有经过长期的驯化和优化,导致植物的抗性较差,容易死亡或者造成树木的长势不良,失去观赏效果,也给后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2 养护意识淡薄,绿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由于城市中的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够不健全,导致人们的养护意识淡薄,或者水肥的管理不当,很多植物遭到人为的破坏。还有些城市的树木浇水次数虽多,但是没有及时的补充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导致树木的生长不旺;或者有些城市的绿化管理没有落实专人负责,出现季节性死亡的现象等等。人为破坏城市绿化树木的现象也存在,例如在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带遭到人为的践踏或者车辆的辗压,有的人甚至把绿化带当成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造成土地地面的板结,植物逐渐死亡等现象。 2.3 城市绿化养护资金欠缺

城市绿化养护的资金是决定绿色植物养护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城市却出现了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由政府来承担,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带无人养护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地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过低的现象,造成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需逐步改进,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绿化养护模式。

2.4 绿地结构单纯,没有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有些城市的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是植物景观过于单调,缺乏生机活力,没有体现出绿化的艺术风貌,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目标。还有些绿地的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等现象。树木的出现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的方法,美化效果不尽人意。

3 城市绿化管理的改进对策 3.1 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来优化城市的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中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有差异的绿化设计,突出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注意在城市主要路口及繁华阶段结合城市绿化来布置和营造一些人文的景观,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进而提升城市的品位。要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在新开发的城区中的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在绿地面积有限的地方以改造绿化带为主,以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此外要合理种植绿化的树种,提倡使用成本低、而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同时优先考虑和选用抗旱和易养护的植物。

3.2 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要成立城市绿化专门的管护队伍,把管护人的具体责任落实具体的地段上。要根据不同植被的配置情况制订出详细的管护方案,同时严格按照养护的方案进行管护。对人为的践踏和车辆辗压比较严重的地段,可以将种植的草坪改为灌木种植,或者在醒目的地方插上警示的标牌等,以提醒市民注意保护绿色植物。

3.3 作好绿化养护的保障工作

现行的城市绿化养护操作模式包括最基础的拔草、浇水、喷药等工作,此外还要包括绿色植物的修剪艺术性、施肥、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这些工作的结果直接会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植物的整形和修剪会关系到树木的成型和美观问题,总的来说,整形修剪后的树木会对环境有更为明显的装饰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使其旺盛的生长,也能提高树木的观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装点街景。因此在抓好城市绿化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抓好养护绿色植物的质量。合理的进行整形和修剪,做好雨季的排水防涝工作,如果发现病虫害等应及时的防治。

参考文献:

[1]李仕才.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2(02).

[2]郄光发,彭镇华,王成.关于我国城市绿化树种植被选择的思考[J].中国城市林业,2012(03).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经济管理;效益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ur country residents step by step into the well-off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good or bad.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has invested a lot of money to encourag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ity, city landscape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hot new environmental industr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is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ulg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he macroscopic regulation of city landscape of this industry, city landscape greening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virtuous cycle of mutual promotion.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economic management; benefit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占主体地位,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尤其近几年我国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做得非常到位,也不仅仅是政府的功劳,更加依赖于全民参与的力量。绿化面积的提高说明我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提高,我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推进。并且绿化建设已经被列入我国的法律法规之中,成为各级政府、各行业以及全部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绿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效益,绿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可以说二者的同步发展跨越量的障碍出现了质的飞跃。二、城市绿化的产业化和权益平衡 2.1 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

城市绿化在一段时间内被列入林业的范围之内,它们全部属于生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的功能、经营目的、实际要求以及建设过程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林业更着重于取材,而绿化建设则更加侧重于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林业是有关部门投入资金,有着直接的经济目的,而城市绿化投入的是社会环境资本,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但是同样它也有经济回报,并且相较于林业环境绿化的汇报是多方面的,并且持续时间长且丰厚。

(1)绿化的环境功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境资本,同样也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保障。它是一项无形资产,无形中融入于社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在我国有很多城市 实行“因绿兴市,由绿引资”的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在正确的方法下,绿化建设所投入的资本,将以其自有的方式不断增加和累计,形成一种社会财富。这种社会财富不断地增加,发挥的环境效益便随之不断增大,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无形中提升了城市和社区的总体价值。(3)由于城市绿化而形成的经济连锁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且在多个经济领域中绿化建设都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一方面投资者获得可观的直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无法计算的。并且直接的经济效益会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投资商加重这一方面的投资,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加,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2 城市环境绿化的权益平衡问题

城市绿化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由投资商获得,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则由所涉及到的所有自然空间内的人共同享受,因此环境绿化的社会效益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环境绿化经济效益还具有外部性的特点。例如,居民缴纳税款,便是享受绿化环境效益付出的代价,但是还存在一些经济实体由于政府的或者他人对环境的绿化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即自己本身没有付出市场代价。没有投入市场代价而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实体实质上是占用了社会的资源。对于这些实体应对它们多获得的环境效益做出补偿,将外部化的经济利益转变为内部化;同样有另外一些经济实体多投入的环境资本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之和。对于这些经济实体当地政府应对其做出补偿,例如税费的减免或者有形的资金补偿以及精神方面的奖励等。三、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法制化

法律建设与其他建设相比有着明显的强制性,它属于管理能力的建设。法律建设简而言之便是将城市绿化建设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形成一种必须完的成目标化任务,并具有强制性的要求必须落实到社会各项经济活动中去。 法律将职权赋予权力机关,管理机构中管理者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律才是管理人员实施管理活动的最终准则。法律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具有最权威的地位。近些年我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中都引入了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对绿化建设做了相关规定。这事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伟大进步。但是在城市绿化建设实施管理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改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城市居民的强烈要求增加了“依法治绿”迫切性。以《城市绿化条例》为基础,对于近年来对绿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经行整理,部分可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方便后续为人民服务。对于不符合时展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改,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做到基本的重视。

(1)立足于城市面积绿化率增加、绿化质量提高的现状,建立健全绿化建设和维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2)针对城市绿化建设社会化的特点,均衡城市绿化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巩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3)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以使新兴的以及正在发展中的绿化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几个管理策略问题

4.1协调绿化与农业共同发展,改造农业生产结构

所谓城市绿化指的不仅仅是城市范围内的绿化,它泛指城市以及周围城乡在内的广大范围。城市的郊区也在绿化范围之内。协调绿化与农业共同发展,改造农业生产结构,将绿化融入农业生产,让农业生产促进城市绿化。农业和城市绿化并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两者相互结合开展多种经营,为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打好基础。回顾过去,不管是“要想富,先种树”还是“植树造林,有益人民”都反映了城市绿化同样也是使国家富强的一条途径。发展城市绿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就是要为农业生产者开辟另外的发家之路,城市绿化建设不能以对农业生产者造成损失为前提,在当今法治社会,应对加入城市绿化建设的农业生产者实施合作经营、农业税收或者土地使用方面的扶持政策。

4.2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2002年通过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指的是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的制定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前提条件和依据,“绿线”的制定很重要,“绿线”的维护执行更加重要。现如今实施的“退耕还林”、“拆房建绿工程”是我国重新重视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也是一个大成就。想取得更大成绩我们还需投入数倍乃至数十倍精力和资源进行环境重塑。我们必须像维护“红线”的严肃性一样严格维护“绿线”的严肃性,严守规划。

4.3 绿化效益的技术保障

绿化的植物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城市绿化带来的效益的大小,而植物功能的大小由绿化面积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决定,绿化植物是城市绿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而一些非植物的陪衬物,例如亭台楼阁,假山,砖石等并不具有植物的绿化效益,更多的是起到美观作用,并且这一部分的投资要占很大的一部分,它与城市绿化的效益成反比,所占比例越大整体绿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便越小。在绿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重视,制定“纯”绿化指标或者建筑物的限制比例,提高绿化效益的技术保障。

五、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现阶段正呈现上升趋势,未来发展方向良好。城市绿化建设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大家有目共睹,对于其社会效益也已经开始凸显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绿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将越来越明显,人民受益也越来越大;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胡志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汪灏菊.草本花卉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 2011(7)

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城市林业;一体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越来越密集的居住环境导致城市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城市绿化问题,如何科学地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开始实行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的合并工作,将二者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这样更有益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的发展

1.1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最早的雏形是皇家的私家园林,经过从自然成型到人为设计、公共绿化等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生态绿化。城市园林绿化这一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欧美等国家的“公园运动”,到了20世纪的中后期,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加,将环保概念和生态意识引入到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开始具有现代园林绿化建设的特点,不仅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促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功能性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在20世纪中后期进入了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时期,在这个期间内,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规划和区域建设的一体性,建设具有城市特色和丰富功能的绿色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传统园林的核心内容是起于自然、高于自然,既要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又要符合人的审美概念,我国拥有着十分长远的园林建设历史,在园林建设方面我们追求的是利用自然本身的特色打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因此,传统的园林建设概念与当代的园林绿化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当代城市园林绿化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城市建设、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创建城市特色景区。此外城市园林绿化还可以起到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观光业的发展、净化空气、抗震防灾等多种作用。我国部分园林绿化研究将我国的园林建设分为传统园林、城市绿化以及生态区域园林3个方向,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一个区域甚至国家的角度上进行绿化建设和规划,这种园林绿化建设不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单一规划,还包括城市农业、林业、国家自然公园等建设。

1.2 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

城市林业建设是由林业建设中发展出来的,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北美等国家,而城市林业这一概念是在国际林业大会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在国际上流通和应用。目前,城市林业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综合学科,不仅仅包括城市周边林业区域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等工作,还包括城市林业建设的一些副产业,如森林对城市空气的净化、对水质的过滤等生态作用,还有一些人文方面的作用,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区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等多种作用。城市林业的建设基础是城市本身的森林资源,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森林资源以乔木、灌木和草类为主,林业建设的目的则是为了符合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林业建设与林业建设是不同的概念,林业建设要考虑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收益等多个方面,而城市林业则主要为城市建设服务。城市林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树木的种植,通过树木的种植来扩大城市的绿化,从而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国土资源广阔,但人口数量巨大,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环境较少,人口分布十分密集,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居住区和商业区占据了较多的土地资源,这就使如何更好的规划现有土地进行城市林业建设变得更加急需和重要。目前,城市内部林业建设还只局限在草地的铺设和树木移栽等工作中,建设力度还不够,因此要加大对城市林业建设,这一具有长远影响、战略目的极强的工作。

2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建设背景

2.1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的形象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考虑到各个城市的特色、类型、气候条件和建设规模等多个因素,要综合这些因素建设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同时考虑到国家对城乡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对城乡园林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绿化的空间结构、生态绿化环境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以往我国城乡的绿化结构是这样的,城市内的绿化和乡村绿化是分开独立的2个部分,城市绿化和林业各自发展,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建设的一个圆形区域,这就加大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难度。而根据现在城市绿化和林业建设的发展需求,这2个圆形区域必须有所重叠,尤其是城市和乡村间的绿化设施,要让城市和乡村间的绿化建设能够相互联系和贯通起来。因此,在城市绿化发展的道路上,只有将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建设。

2.2 城市园林绿化与林业一体化建设的可实施性

一个城市如果只注重园林绿化建设,只配置园林植物的话就只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而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如果林业建设的过程中也只是考虑城市功能性的建设,如防风林和风景区的林业建设等,而忽略了林业建设的娱乐性也会降低城市绿化的效果。因此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要实行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促进城市绿化的建设。一体化建设还包括管理机构的缩减,将园林管理部门和林业管理部门进行合并一体化管理,可以大大地节约开支、精简人员、提升办事效率。同时将二者进行统一管理,就不会发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城市绿化的问题,也避免了因二者工作相交而导致的工作重复问题。

2.3 城市园林绿化与林业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一体化建设起初是应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在我国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课题,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建设的实际方法,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一体化建设也是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方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和园林绿化与林业建设有着很大的关联。城市绿化不能凭空变出来树木和土地资源,因此就需要向乡村扩张,通过建设绿化设施不仅能够增加城市面积还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城市园林绿化林业一体化的一个机会,通过城市的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经济效益的增加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更能因此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3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3.1 统一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和城市绿化有关的部门分别是林业部门、绿化管理部门和有关的绿化委员会,而城市园林绿化与林业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就是实现3个部门的统一管理。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进行监督,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实行和管理。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推动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

3.2 明确一体化的作用和定位

城市绿化一体化建设包含公共绿化建设、居民区绿化、国家自然公园、风景区以及防护林等多个区域的绿化建设,一体化建设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绿化体系,这也是城市绿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不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目的,而是为了建立积极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更优良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城市绿化一体化建设中应号召城市居民的积极参加,扩大宣传范围,增加居民对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鼓励城市居民自住的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中。

4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将二者进行统一管理对城市绿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一体化建设的管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水生.大都市森林及绿地区划协同空间约束技术研究及实现[J].林

业资源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