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向城市社区化管理方向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社区建设在范围、内容和模式上都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城市急剧扩张中,对城区7个街道的社区管理作了规划与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义乌城区之外的一些街道及乡镇并没有实现社区化管理或者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确实的让农村社区服务于民,研究义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未充分实现村民自治
社区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按照村民自己的心愿,选择大多数村民都认可的人来担任村干部,决策村民自治范围内的重大各类事务,规范各种行为。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也是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但是义乌农村自治实施中发现很多问题。(1)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村民自治的改革实践滞后于立法,有法不依,村民法制概念薄弱,参政议政积极性不足造成如:竞选的条件、规则、选票的制作程序做没能做到完全公开公正;唱票和计票的规则、方法、方式么能做到公开、透明。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补选的处罚没有落到实处,对罢免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2)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尚未理顺。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不明晰,乡镇政府行政控制与村委会自治权利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乡镇政府把村委误作为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过多干预村民自治。(3)农民政治意识薄弱。一方面农民对权利迷信、盲从。对政治生活缺乏责任心和关注度,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村里的政治活动中,对政治评价不倾向不抵制。另外,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程度低,理性弱,民主监督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
2、农村社区没能给村民带来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解体,新的生活方式还未健全的前提下,乡民各顾各,乡村日益变得一盘散沙,农村社区认同感不强。农村不再是老树、黄昏、昏鸦,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设计风格 统一的建造经营理,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的建造模式,人们过往的记忆都被“农村社区建设取而代之”。农民很难融入到新的乡村生活中,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富裕了,人心却散了,失去了原有村落共同体赋予的安全保障。另外,义乌外来人口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人生观、风俗习惯等都与本村农村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农村社区在传统文化和新进外来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有的村约、规范对农民的约束和影响能力下降,农民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不强下降,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崇尚实用主义,顾“小家”忘“大家”,农村社区已经没有以前淳朴特质;反而人际关系资本化和利益化得到放大,大大降低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感染力。
3、未充分发挥社区功能
村民家庭住宅建设后,人们的住宅形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生活习惯仍保持着原来的作风。依靠农业收入也转变成了租金收入,闲余时间越来越多,社区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与指导作用,导致村民部分村庄改造后,村民仍然过着“耕地种菜”的纯农民生活,绿化带里种菜,车库里养鸡,耕具随处放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有碍于整体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社区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社区化管理存在观念偏差,不愿交物业管理费用,认为是不必要的支出,粗放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这也制约了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4、农村社区自身的定位不明晰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上级有关部门办一项活动,盲目下达农村社区治理任务,他们明确要求制度上墙,新成立的组织更是要“挂牌子”,似乎有了牌子一切事情就成了。为了迎合上级各部门的要求,部分社区也只能“热衷于”制度上墙、挂牌子等表面文章,钱花费不说,真正能起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数的治理只是形式而己。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居民而言,有些居民认为农村社区治理是主要靠政府投入和上级管理为主,自己的主动参与很不适合时宜,对很多公共性事务采取不闻不问、也从不干涉。对于政府这边而言,如何治理社区认识还不够清楚。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政策,都在摸着石子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搞好搬经镇农村社区治理,首要问题是对社区进行了定性和定位。根据各社区的特点,发展自己有利的项目,来带动群众致富。
三、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对策研究
1、不断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在社区自治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使社区自治适合社区的实际,逐步建立社区内民间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健全村企与村民之间的协商机制,即通过政府指导和协调。一般而言,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人人起来负责,这样才不会人亡政息,农村社区治理最终才能达到善治。例如:社区民主选举过程中,以居民自治为核心,要规范居委会民主选举程序,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不能只讲口号,做做表面文章,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2、要围绕农村社区文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等建设,以增强居民以社区为家的理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居民觉得有一种归属感。搬经镇通过社区品牌的建设,提出“一村一品”,也采取和利用送戏下乡等文艺汇演?矸岣蝗褐诘木?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感受到社区治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不仅仅是党委政和居委会的事情。
3、首先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的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地方政府将用人权利、工作经费按工作业量下放到各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共建机制建设,做到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作为社区共建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其次优化农村社区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村庄集镇规划,保护农村社区的自然环境,维护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努力保持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促进人与自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另外建立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影视、广播、戏剧等形式传播政治文化思想,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建立农村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4、随着义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农村社区管理方式和治理机制也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党委也需要深化认识,把统筹配套改革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建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构建在社区党的组织领导下,以地区、乡政府管理为基础、居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建立起农村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的机制,将农村社区治理纳入到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并且考核结果与村干部报酬直接挂钩。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形成区县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镇负责、社区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篇2
一
社区义工是指公民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在社区等公共场所或相关社会福利机构中提供自愿服务的活动。社区义工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区义工逐渐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并把社区义工与公民的成才就业挂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成为西方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成为西方公民自觉的行动指标。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方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社区义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道德品格的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理念具有一致性;社区义工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创新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覆盖面问题;社区义工的评价方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能够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社区义工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理念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区义工的理念也是要求公民在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公民的道德品格。如以义工精神闻名于世的美国,美国把社区义工当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国大学大力提倡社区义工,把是否参加社区义工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社区义工成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美国大学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刺激学生的学术成长,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看看自己究竟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服务,或者面对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自己还缺少什么本事和素质。甚至于美国大学把是否参与社区义工看成是衡量精英分子的准则,看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基层社会的生活,有多大的现实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社区义工发现社会,培养使命感,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在解释耶鲁为什么能培养出许多总统和政治家时说的:“这里有最高水平的精英的教育,又有一个最贫困破落的城市,美国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是一般的象牙塔所无法相比的。”[1]因此社区义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在理念上是相同的,社区义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社区义工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创新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覆盖面问题
社区义工是西方国家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是西方国家社会服务的文化象征,在西方国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在2006年,有330万16~24岁的在校美国大学生参与了义工活动,相当于美国适龄大学生的30.2%,在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的占了46%,而同年龄层未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的仅有21%,还不到受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活动的一半。[2]因此社区义工在美国大学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学生参与的覆盖面相当广泛,这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的覆盖面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解决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覆盖面不够广泛的问题。同时社区义工的形式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也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提供可供借鉴的方式。西方国家的社区义工服务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环保、心理咨询、养老、宣传、社区教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如英国的社区服务志愿人员(CSV)计划,该计划专门为16~35岁的志愿服务者参加活动,要求所有的志愿人员都要直接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年老体弱者、犯罪的青少年以及精神和生理不健全者。工作场所包括学校、医院、监狱等社区。再如加拿大的“卡蒂马维克”计划,其宗旨是帮助17~20岁的加拿大青年的个人成长;为加拿大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加强大众的环境意识;以及让加拿大青年更深人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活动形式包括旅行和服务、过集体家庭生活并承担家庭社会义务、学习实际工作技能等。以及通过在他们为社区提供服务时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最后实现上述目标。[3]西方国家这种宽范围、有计划的社区义工服务不仅在参与覆盖面上提供了保证,而且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三)社区义工的评价方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水平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从本体意义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坚持“人的内在尺度、物的尺度、历史尺度、美的尺度的统一,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政治性与伦理性的统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4]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质性评价、参与互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社区义工在评价方式上符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能够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西方国家在社区义工的评价上充分坚持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社区义工注重人的价值尺度的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把有没有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作为衡量精英人才的准则,因为西方国家认为有无偿奉献精神的人往往社会责任感会更强,更能与他人合作。同时又注重了定量评价和结果评价,美国大学在其入学考试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参加了社区义工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美国一些大学把参与社区义工到一定时间给予折合成学分。对于特别突出的大学生则授予美国最高的社区服务奖“总统义工奖”,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
二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以及社会效应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笔者以所在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典型个案,就社区义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机制建设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转变观念,全员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
社区义工是国外主要的志愿服务形式,在国内也有不断普及的趋势。但整体而言,社区义工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把社区义工作为主要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全员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笔者所在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社区义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通过校报宣传介绍国外社区义工发展情况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每年在大学新生中定期召开大学生社区义工启动仪式,通过全员动员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领导和教师主动参与社区义工,通过教师的率先榜样带动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从而在全院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
(二)重视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重视社区义工的制度建设,为规范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学院相继制定了《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条例》和《大学生社区义工实施方案及学分评定办法》,明确社区义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组织实施和基本管理模式,确定大学生社区义工的内容、申报程序、学分评定和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以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学工部、教务部、后勤部、各二级教学部门学工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社区义工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院的社区义工工作,建立了高效的大学生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三)明确主题,合理分类,确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
社区义工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涵盖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假如组织不当,极易造成管理的失范。笔者所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确认社区义工的服务内容,以明确社区义工的实践主题,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具体把社区义工分为校内社区服务项目和校外社区服务项目。校内社区服务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品质为主题,通过理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5]其服务内容包括公寓小区公共场所清洁卫生、校园包干区清洁卫生、机房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区域清洁卫生、各类文化活动后勤服务、相关比赛后勤服务、相关接待前期准备工作、校园日常保卫巡逻助理、校园秩序维护等。校外社区服务以了解社会、奉献社会为主题,实现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服务内容包括作为外语院校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义务外语教育教学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参加大型活动的演出及后勤服务、校外社区环保、心理咨询、养老、宣传、社区教化等。
(四)注重教学评价,构建社区义工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学院注重社区义工的教学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构建社区义工教学评价体系。确认社区义工的学分,大学期间完成40小时以上的社区义工,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1个学分,完不成规定学分的,该门课程将不能结业,根据教学安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重修。明确社区义工的认可审核程序,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的学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提出申请,社区义工结束后,学生填写《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记录卡》,获得相关服务部门的鉴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学生的社区义工服务记录卡计算学分。确立社区义工作为评选各类先进的重要依据。学院把社区义工服务学时作为学生评选各类先进、奖学金、助学金、党员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评定集体荣誉的重要指标。
参 考 文 献
[1][2]培养精英要从做义工开始[N].新京报,2006-10-29.
[3]国外志愿服务简介[EB/OL].深圳龙岗义工网yg.lg.省略/info/info2.asp.
篇3
关键词:宗教慈善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意义;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6-0031-04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存在与历史文化现象。公益慈善事业是个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困者及其他生活困难者进行帮扶、救助活动的统称。近年来,全球范围出现了结社革命,世界范围内的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我国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私人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这些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中,宗教慈善组织是其重要类型。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现实有效途径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虽规模不大,其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效应已不可忽视。宗教慈善公益行为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意义。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整体上成立时间晚、发展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优势、潜力和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培育、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界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应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一、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对个人道德人格的塑造、民间信仰文化的拓展、人们交往空间和情感的传递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一)宗教慈善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对慰寂苦难者心灵,使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具有先赋优势。受历史、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还比较普遍,扶贫任务异常艰巨。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2012年3月21日对外公布的贫困村名单,广西现在还有3000个贫困村。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2年4月11日公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广西还确定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从我国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效果来看,心灵慰寂的“造血”扶贫和救助方式比简单的物质给予扶贫和救助方式更有成效,对贫困者的内心更为震撼,对其自身今后的发展更有推动力。有学者近期就撰文指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过程中,应当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性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上实现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1]。广西佛教济善会在确定帮扶名单后,就会组织一些义工和志愿者代表前往帮扶对象家里进行救助物质的发放。在受助者接受捐助后,义工和志愿者代表不是马上离开,而是和受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较长时间的谈心交流,帮助受助对象分析当前的生活困难和出路,鼓励受助对象树立生活信念,克难攻坚。在准备离开受助对象家里时,义工和志愿者的组织者还会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受助对象,并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安排受助对象回访活动,及时了解受助对象的近期情况和困难。这样的帮扶服务方式就会给受助对象更加强烈的生活勇气和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宗教慈善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有利于拓展人们交往空间,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融合。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境内拥有壮、苗、瑶、侗等12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和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近年来,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国各地前往广西谋求发展机会的人员逐年增多。广西佛教济善会以“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正知正觉,共证菩提”为宗旨,秉乘“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的理念接纳广大义工和爱心人士入会。广西佛教济善会的入会门槛排除了地籍、民族、性别、职业的限制,有爱心又想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者都可以自愿申请入会。所以,广西佛教济善会会员遍布广西各地和全国部分省市。会员们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协调中会进行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来自全国各个民族的义工们可通过广西佛教济善会这座桥梁不断增进情感交融和民族交往。
(三)宗教慈善组织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扩大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救助主体的力量。社会救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低保救助、五保供养为核心,以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国家的社会救助能力和社会救助领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期特殊矛盾不断增多和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单靠政府的社会救助显然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救助不同层面的需求。有学者早就指出,“面对我国仍拥有数千万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突出而政府救助能力不足、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的国情,我们完全应该在完善、健全政府救助的同时,创造条件开发社会救助资源,推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立体交叉、纵横交错的、面对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系统”[2]。广西佛教济善会作为由自愿奉献爱心的佛教徒组成的非营利性慈善事业组织,成立10年来,社会救助领域、受助对象和服务区域不断扩大。仅2011年,广西佛教济善会资助贫困学生165名,关爱孤寡老人88名,建立爱心书屋13个,捐助生活物资近13万多元,还从社会募捐衣物、被褥等寄往山东、云南、、广东、新疆、内蒙古、湖南及广西区内等地的贫困家庭。可以看出,广西佛教济善虽规模不大,但其在特定的民族区域内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对于当地特殊群体的及时救助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宗教慈善组织在慈善捐赠数额、志愿者数量、慈善公益项目、社会服务领域、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宗教慈善组织还面临转型社会的多维救助需求、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善款筹集难度加大、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发展瓶颈。笔者以广西佛教济善会为样本,对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进行分析,以便梳理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规模的宗教慈善组织目前发展面临的共同困难。
(一)起步晚,规模小。从全国宗教慈善组织的总体发展来看,我国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公益慈善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取得迅速发展。比如,中华慈善总会在1994年才成立。同年,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经政府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佛教慈善机构,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会员和特邀理事。目前,中华慈善总会有300个会员单位。广西佛教济善会成立于2002年,目前会员只有1000人左右,而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海内外注册会员已达15980人。
(二)组织结构不健全。广西佛教济善会由释克真法师创建,成员基本上是法师、义工和志愿者。目前该会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广西济善公德网,设有济善QQ交流群5个。广西佛教济善会至今还因各种原因未到政府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没有建立内部管理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开展的活动主要是由入会较早、有公益激情的义工来发动、组织。与一般慈善组织相比,广西佛教济善会参与人员以佛教信众为主(也存在部分非佛教信众),其成员的奉献精神、志愿服务和信任感更为持久,组织运作的成本相对低廉。但是义工组织者往往受到家庭、工作、能力、时间、阅历、知识结构等自身条件的局限,宗教慈善组织公益事业完全依靠义工兼职进行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对宗教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显然是不利的。
(三)组织之间合作太少。广西佛教济善会的交流集中在会员之间和济善QQ群成员之间,很少与广西区内外的其他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交流,也没有与国内外的企业、公司合作进行公益慈善项目开发,还没有过和境外公益慈善组织接触的经历。广西佛教济善会更多地是把自身看作是一个自发的慈善组织,缺乏对外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佛教里讲的一切随缘教理。
(四)社会监督机制缺失。广西佛教济善会在协会宗旨上明确了开放性原则,包括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理念,勇于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质疑。它每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后,会在广西济善公德网上公布捐赠信息、帐目来往清单、活动照片和视频资料等。而广西佛教济善会成立10年来,没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开展的慈善活动进行监管,也从未进行过年度财务审计。广西济善公德网上公布的监督电话却是广西佛教济善会南宁地区负责人的电话。这说明广西佛教济善会在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上急需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五)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受义工知识背景、文化水平、人员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广西佛教济善会的公益慈善活动涉及领域比较狭窄。它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不定期向受灾地区群众捐赠被褥、食品等生活物资,向贫困家庭赠送衣物,向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等方面;主要是先募集爱心人士的经济和物资捐赠,然后把这些爱心人士的经济和物资捐赠转交给受助群体,“中转站”的作用非常明显。它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养老、托幼、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灾后重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没有涉及,服务领域有待拓展,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三、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创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公共服务难题。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仅靠政府和市场来解决显然还不够,亟待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的力量来补充。这对我国宗教慈善组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宗教慈善组织要在慈善理念、管理机制、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变革,突破限制自身发展的瓶颈,才会有能力参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进行管理创新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宗教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拓展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
1.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宗教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治理结构一般指治理的机构、体系及其内在控制机制,通常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组成。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国外公益服务机构治理的普遍做法。宗教慈善组织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管理机制,采用现代组织策略和精细化的科层制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阳光运作,加强慈善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在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自觉接受信教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防止极少数不法分子以公益慈善活动为名开展聚敛钱财等不正当活动。
2.创新慈善救助的内涵和形式,开发宗教慈善组织富有特色的公益慈善项目。宗教慈善组织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特色公益慈善项目的统筹规划,探索“以特色项目吸引捐助,以社会捐助推动救助”的慈善模式。要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安老、支教、义诊、环保、改善公共设施等方面找准特色项目定位,通过特色公益慈善项目的实施,为不同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构筑平台、提供条件。要引导公众通过在线捐赠、慈善消费、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新型捐赠渠道奉献爱心,吸引更多的慈善资源参与慈善事业。
3.增进组织的对外交流,推进宗教慈善组织的合作开放程度。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封闭地成长。宗教慈善组织要顺应并融入时展的潮流,积极开展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交流和沟通。不同宗教慈善组织之间可以发扬不同宗教的优良传统,、合作互补,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建设。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宗教慈善组织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客观需要,推进公益慈善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吸引更多国际慈善资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宗教的国际性公益慈善服务。
4.加大公益慈善活动宣传,注重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美誉度建设。组织的美誉度是组织成员通过特定的行动和事件在社会传播并得到社会认可、赞赏的良好评价。组织的美誉度也是一个组织得以发展壮大的品牌优势。宗教慈善组织在加强自身主办的网站、期刊、报纸宣传平台建设之外,还要加大与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站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以便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得到最为广泛的宣传推介,让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普通群众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熟悉宗教慈善组织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慈善资源。同时,宗教慈善组织还要深入到广大城市和农村社区中去,与社区领导和群众取得密切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更为熟知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区在遇到需要帮助救助的特殊紧急情况时随时向宗教慈善组织进行告知。
5.推广公益慈善文化理念,营造人人都是慈善家的社会扶持互助氛围。宗教慈善组织并不是宗教,在进行公益慈善时不传播宗教,但是宗教慈善组织可以结合教义精髓,宣传慈善文化的内涵,从而激发人们爱人类、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的善良意识,培养人们的爱心、感恩、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慈善行为在慈善文化的熏陶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社会公益事业的现代转型。
(二)以宗教慈善组织外部管理体制改革为辅助,建立政府有效管理、社会支持监督的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1.简化登记注册手续,确立宗教慈善组织的合法身份。目前的社会组织登记仍沿用于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双重管理”体制,即要求我国社会团体组织登记需要经过两个部门的批准,包括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审核和登记主管部门的登记审核。这是民间慈善组织一直以来面临的“身份”困扰。近年来,取消双重管理制度,从事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新的准入机制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试点施行。广西佛教济善会要抓住这个机遇,尽快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以便今后在身份合法的前提下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2.建立和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提升宗教慈善组织项目执行能力。政府购买服务主要是指政府把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以转移、委托的方式,提供给市场和社会组织。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购买服务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兴盛,逐步成为各国政府向社会分担公共职能的主要方式。我国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上海、广东、北京等地方政府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试点。各地的宗教慈善组织可以根据当地政府实施政府购买制度的情况,结合自身优势,积极竞争有实力、有能力完成的政府购买项目,不断提升宗教慈善组织项目执行能力,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3.完善宗教慈善事业监管体系,提高宗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慈善活动的灵魂所在,是社会大众进行捐赠选择的首要考量因素。各地民政、宗教、工商、审计等部门要建立对宗教公益慈善组织的年检和评估工作制度,重点加强对宗教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逐步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宗教慈善事业监管体系。宗教慈善组织要主动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对慈善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并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检查,切实提高宗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篇4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篇5
第一条为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下简称无疫区)的建设、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无疫区,是指达到无规定动物疫病的区域。其建设范围由市(州)人民政府申报,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本条例所称规定动物疫病,是指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水泡病、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囊虫病,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白痢、鸡白血病、鸡产蛋下降综合症、兔病毒性出血症、鸭瘟。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情况对规定动物疫病名录进行调整。
本条例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生皮、原毛、、胚胎、种蛋以及未经加工的胴体、脂、脏器、血液、头、蹄、绒、骨、角等。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三条在无疫区内从事动物饲养、屠宰、运输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藏以及与无疫区建设、管理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免疫区内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疫区建设、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无疫区内的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乡(镇)畜牧兽医站实施无疫区内的动物疫病预防、诊疗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无疫区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无疫区的建设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依法治理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动物防疫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广先进的动物疫病诊断、防治科学研究成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规定动物疫病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将控制规定动物疫病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无疫区建设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无疫区的建设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州)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全省无疫区建设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无疫区详细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无疫区建设应当达到下列标准:
(一)规定动物疫病的控制,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稳定控制、扑灭和消灭标准;
(二)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上市动物产品附证率、免疫证明出证率、检(免)疫标识使用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强制免疫的规定动物疫病必须达到规定的免疫注射密度;
(四)具有对规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配置用于扑灭规定动物疫病的指挥、消毒、无害化处理专用车辆并装置二类警示器具和通讯工具,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具有健全的动物疫情测报、信息网络体系、规定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和先进的动物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诊断、试验手段;
(六)具有监督检查无疫区界线,控制动物、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管理能力;
(七)具有健全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具备规定的冷藏设备、设施和专用运输工具。
第十条无疫区内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定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和实验检验能力。
省级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对规定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疫情监测、兽药检验、饲料质量监测、动物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能力。
市级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对规定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疫情监测能力。
县级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对规定动物疫病检验论断能力。
第十一条无疫区内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收取动物防疫费的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和超标准收费。
第三章规定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十二条无疫区内的马、骡、驴、牛、羊、鹿、猪、犬、鸡、鸭、鹅等应当实行舍饲圈养或者定点放养。
第十三条无疫区内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并建立免疫登记制度。
已实施免疫的动物,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为饲养者出具免疫证明,对猪、牛、羊同时实行免疫标识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省、市(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无疫区的动物免疫计划、程序和方法,报本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组织实施。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计划免疫、强制免疫的效果进行监督和监测。
第十五条种用、乳用动物必须经规定动物疫病检疫,检疫合格的,领取《种用乳用动物健康合格证》;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禁止作种用、乳用动物。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动物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的管理。
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的供应。
具备条件的养殖场自用生物制品按照《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销售或者对外提供动物免疫生物制品。
第十七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无疫区内的动物进行疫病监测。
第十八条无疫区内生产、经营、使用的动物饲料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标准,动物源性原料必须经检疫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四章规定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十九条无疫区内执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疫病或者疑似疫病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对及时报告重大动物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谎报、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授权,公布本行政区域内无疫区的动物疫情。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或者公开报导动物疫情。
第二十一条无疫区内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并报告动物疫情的同时,必须立即停止经营、使役和放牧活动,并对患有规定动物疫病或者疑似规定动物疫病的动物以及同群易感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根据无疫区建设的需要,可以在无疫区边界设立或者临时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依法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第二十三条无疫区内发生规定动物疫情时,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立即派人到现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点、疫区封锁命令。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须随时监测疫情。
第二十四条封锁命令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疫点、疫区采取以下控制、扑灭疫病措施:
(一)在出入疫区的交通道路设立检疫消毒点,对出入的人员、运输工具以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二)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禁止疫区外的动物、动物产品进入疫区,役用动物限定在疫区内使用;
(三)禁止与疫情有关的动物、动物产品的交易活动;
(四)对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及相关检疫,对染疫、疑似染疫和病死、死因不明的动物,采取扑杀、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等强制性措施;
(五)对疫点、疫区内的动物饲养或者运载工具、圈舍、场地等进行消毒,对动物粪便以及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五条受威胁区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紧急预防措施。
第二十六条疫区内最后一头(只)染疫动物痊愈或者被扑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发现染疫动物,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合格,由封锁命令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命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七条接受计划免疫或者强制免疫仍发病而被扑杀的动物,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动物所有者给予补偿。
第五章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二十八条动物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者其派驻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动物检疫员,应当根据免疫登记以及免疫证明进行产地检疫。经检疫合格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证明。
第二十九条无疫区内对动物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
进入屠宰企业(厂、场、点)的待宰动物必须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猪、牛、羊同时必须有耳标标志。
屠宰企业不得屠宰未经检疫的动物。
第三十条动物产品必须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检疫程序进行同步检疫。对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加盖验讫印章或者加封检疫标志后,准予出厂(场、点);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记录备查。处理费用由货主承担。
第三十一条无疫区内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动物必须附有检疫合格证明,猪、牛、羊同时必须有耳标标志;动物产品必须附有检疫合格证明和验讫标志。
经检疫合格分割包装的肉类及其制品,外包装上应当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制定的检疫合格验讫标志。
市场管理部门应当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动物、动物产品查证验物,对无检疫证明、验讫标志或者证物不符的,禁止销售,并通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处理。
第三十二条从无疫区外引进种用动物以及、胚胎、种蛋的,应当在引进前到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并须检疫合格。
从省外引进原种畜、祖代鸡的,应当在引进前到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第六章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三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可根据需要进入饲养、经营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场所进行采样、留验、抽验以及查阅、复制、拍摄、摘录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的证明、记录、合同、帐簿、运单、发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隐瞒、拒绝、阻挠。
第三十四条无疫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贮存、运输、收购、屠宰、加工、销售下列动物、动物产品:
(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的;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国家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第三十五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可以在无疫区内的铁路、港口、机场派驻机构和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经无疫区内的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必须向承运入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承运人查验检疫证明后,方可办理承运手续。动物、动物产品运达后,承运人应当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派驻机构查证验物,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交付。
经免疫区内公路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必须取得检疫合格证明,承运人必须凭检疫合格证明承运。检疫证明必须随货同行。
第三十六条无疫区内的宾馆、招待所、饭店、食堂、熟食加工厂(点)、冷库等单位和业户,必须建立动物产品采购、贮藏登记管理制度;不得采购、贮藏和使用未经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
第三十七条在无疫区内从事动物、饲养、屠宰、销售和动物产品加工、贮存、销售活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第三十八条无疫区内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必须使用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的动物防疫证、章、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涂改、伪造动物防疫证、章、标志。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动物检疫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动物检疫员应当按照检疫程序实施检疫,并对检疫结果负责。
第四十条无疫区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兽医从业资格证》,方可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动物诊疗实行兽医病志和处方制度。严禁使用违禁兽药。
第四十一条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无疫区内动物产品的药残监控;动物饲料所用添加剂必须符合动物卫生要求。
第四十二条无疫区内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任务时,应当着其整齐,佩带规定标志,出示合法证件。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一)对饲养、经营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计划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和消毒的;
(二)对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整料、包装物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清洗消毒的;
(三)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的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对动物未实行舍饲圈养或者定点放养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作种用、乳用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使用的动物饲料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标准的,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屠宰未经检疫动物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屠宰,没收未经检疫屠宰的动物产品,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十四条规定,出售未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或者经营不符合国家动物防疫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收回已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没收违法所得和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不执行凭检疫证明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对托运人和承运入分别处以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转让、涂改、伪造动物防疫证、章、标志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收缴证、章、标志,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超过五千元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进行诊疗活动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诊疗活动,没做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不执行兽医病志和处方制度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阻碍、拒绝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挤占、挪用和超标准收取动物防疫费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动物检疫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对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者撤销动物检疫员资格。
篇6
关键词 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 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8-0042-03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of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communit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U Xiaoying1, WEN Zhefang1, JIANG Lianghua1, WEI Minqi2, ZHU Guanghua1(1.Jiang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g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
of Ming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1,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diabetes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of the patients. Tak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prevent and treat diabetes, establishment of the diabetes management team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strengthening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Based on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as the outlines and viscer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s the focuses, it systematically differentiates and studies the practice and progres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KEY WORDS diabetes;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anagement
《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1]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正随着生活富裕、老龄化、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持续升高,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后的又一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患者的管理率和血糖控制率均不高,2014年我国8省调查的3 586名3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者管理率仅19.1%,患者血糖控制率仅53.9%(城市60.8%,农村44.7%)[2]。由此产生的糖尿病并发症问题也不容小觑,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研究显示,社区糖尿病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血糖控制率[3]。本文以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为切入点,就其如何在社区糖尿病的防治管理中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糖尿病的控制率。
篇7
下午好!
在后勤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亿优公司全体员工经过共同努力,保证了11000多名学生顺利入住西区学生公寓。在这项工作中,我作为亿优公司的一名员工,与大家一起奋战50天。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换来的收获是领导满意,学生满意。今天我作为亿优公司的一名代表,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以下汇报。
一、搞好西区学生公寓前期建设,为学生入住和公寓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年初,我就开始介入西区学生公寓的建设。刚开始我熟悉设计图纸,到工地实地察看,结合东区学生公寓建设的经验和交付使用后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工程指挥部提出建议。
按照西区学生公寓设计图纸,两栋公寓楼之间的联廊依旧采用东区学生公寓的设计方案,也就是每层联廊建六间寝室。但考虑到联廊是东西朝向,夏天有夕晒,冬天刮风下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并且也不利于我们的安全管理。我们向指挥部建议将两栋公寓楼的联廊只建到二层,将一层的联廊作为学生的通道和公寓管理员的值班室,二层的联廊作学生的活动室。此项建议被采纳,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效果很好。
西区学生公寓寝室原来都是按四人间标准设计,由于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不了学生的入住,我们建议将部分寝室改为五人间。由于住宿标准的调整,室内强弱电设施也要相应变化。因施工单位时间紧,为了确保学生入住后学习和生活方便,我每天带领其他同事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变更后的配套设施。
为了节约学生寝室,加强学生的管理,满足管理用房的需求,我反复对照图纸,向指挥部提交公共用房方案,并多次到设计单位落实,在确保公共用房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学生寝室。
根据东区学生公寓寝室电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我认为电扇、水龙头等设施损坏率较高,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为了降低西区维修费用,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向工程指挥部建议西区学生公寓更换质量好的相关产品,并经常到施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工程指挥部反馈。
二、搞好西区学生公寓的交接和家具安装,确保学校整体工作的完成。
克服困难,搞好西区学生公寓的交接工作。
西区学生公寓共有2652间寝室,在公寓的交接过程中,我组织三队人员进行验收工作,其中第一组负责验收寝室内的墙面;第二组负责验收寝室内的各种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有损坏;第三组专门负责记录寝室内存在的其他建设问题,并及时整理好资料,给建筑施工方及时进行整改。由于西区建设的工期较去年短,施工方交房速度缓慢,我们逐层与施工方交接。在交接时,我们要求建筑施工方的负责人到场,每一楼层,每一间房进行检查、记录,严把质量关。在交接检查时,建筑施工方说一点小问题就算了,但我说小问题多了就成大问题,坚持要他们进行整改,如不整改我们坚决不交接。同时我们对存在问题的寝室做好记录,要求施工方现场立即解决,并规定整改时间,直到合格为止。
不等不靠,搞好家具进场工作。
由于交房的速度较慢,使得家具、吊柜安装的工期缩短,并且西区家具安装的量很大,需要安装家具、床和吊柜各11208套。同时西区的道路也没有成型,有的根本无法通行,这给家具和吊柜的安装带来极大的困难。我要求每家安装单位迎难而上积极面对这些的困难。家具公司将材料运到公寓后,协助他们组织力量往公寓里扛,从7月25日开始,向抗洪英雄高建成连救援,利用他们部队的装备将家具材料运送到公寓楼附近,通过部队战士的军人作风将家具材料迅速搬到公寓楼内。但当搬到公寓楼内后,由于施工现场的条件差,没有存放家具的场地,我只能组织厂家先将材料搬到已交接后的六楼,然后交接完一层就往下面搬一层。我当时脚被扭伤,还是坚持上班,放下小家顾大家,当时进出工地路不好走,满脚是泥,衣服每天被汗水湿透几次。为了搞好家具安装工作,我暑期基本吃、住在学校,白天耐高温、抗酷暑,顶着38℃的高温到每间寝室去查看家具的安装进度,晚上自己留下又到工地巡查,第二天早上向领导汇报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并做好当天的工作计划,同时向同事交代每个人的工作任务。
精心组织,搞好家具安装厂家的协调工作。
在西区家具的安装过程中,我们每天组织公司干部职工在早、中、晚召开三次碰头会,布置家具安装工作,了解家具安装进度,解决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对每个安装单位安装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和他们在一起协商解决,处理各安装单位之间存在的问题,调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不影响各自施工,我们采取交接一层公寓,吊柜就安装一层,安装吊柜的材料放在房屋中间,床的材料放在房屋两边,各自施工,互不影响。安装吊柜的不得踩踏床架和家具,安装钢床的先只固定,不安装爬梯,等家具安装完后,再将床的爬梯和蚊帐钩安装好。由于家具安装多达8家,我们要求厂家进房间施工先要签字,施工完毕后,待管理员检查房间其他设备、材料完好,并清除完自己的建筑垃圾后,才能离开施工现场。
由于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我们得到准确人数的时间比较晚,临时要增加208套家具和床,因时间紧,任务重,厂家连续7天加班加点的进行生产,工人也通宵进行安装,我也通宵在现场组织、协调和督促。9月6日晚安装床还差80套螺丝时,我夜晚12点多与厂家联系,要求厂家连夜送过来。厂家连夜“打的”送来,确保了第二天新生的入住。
三、搞好学生公寓维修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做好西区学生公寓交接和家具安装的同时,我也不忘处理好东区的维修工作。在东区学生公寓这一年的使用中,积压了许多维修问题,我多次督促建筑施工方来维修,但他们只口头答应,未做出实际行动。为此,我们将存在问题的地方用相机拍成相片,并写成报告向工程指挥部反映,强烈要求建筑施工方进行维修。经过工程指挥部要求,建筑施工方现已经开始维修。
篇8
依据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期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综合管理、智能调控的目的,更好地为实现以职教科研为引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服务。
[关键词]
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平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规模、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与职业院校扩招速度相比,职教教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足;与实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新的战略目标相比,职教教师的素质还远远不够。如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突破结构单一、系统封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建立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是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吉林工师”)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职教发达国家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职教研究为引领、以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的“一导双驱”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内涵
所谓“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即以职教科研为引领,以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构建集职教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于一体的特色“双师型”职教师资教育体系。
(二)基于“校-企-校”联盟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方案设计
吉林工师从确立职教科研方向、建设科研队伍、搭建科研平台三个方面入手,扎实职教科研基础,明确指向,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方向。为此,吉林工师组织并创建了由职技高师、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的“校-企-校”联盟,并实践了“一导双驱”框架下“校-企-校”联盟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方案。其中“校-企-校”中的第一个“校”字,代表吉林工师,即职技高师,中间的“企”字代表参与联盟的行业企业,最后一个“校”字代表职业院校。在这个模式中,“校-企-校”分别代表培养培训联盟中的三个主体。职技高师是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其培养的人才将为职业院校服务,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单位;职业院校是职教师资用人单位,同时也是行业企业员工的培养单位;而行业企业则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单位,是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这样的结构下,形成了立足人才需要,三方联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架构。建立基于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方案,进而通过共建教师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建评价体系最终培养培训出合格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最核心的困难是对整个联盟系统的管理。由于“校-企-校”联盟分别有职技高师与数十家职业院校、企业共同构成,在成员、部门、学生、教师、参与项目等方面要处理的数据庞大,且时常需要即时的多方联络,管理、规划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困难,因此,“校-企-校”联盟的主席单位组织设计了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信息管理平台,以期实现整个培养培训模式的数字化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即时性。
二、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在“校-企-校”联盟初期的管理中,学生、教师、项目等信息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计算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记录、存储、排版、打印等。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而且数据准确率不高、查找困难、统计分析准确率低等。故此,急需设计一个系统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联盟及联盟支撑下的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进行管理。
(一)业务需求分析
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单位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信息及职教科研信息。教育单位信息包括参与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的各方单位的基本信息,该单位的专兼职教师信息、该单位参与的教学课程及项目信息、目前正进行的教学项目情况,各单位参与教学与职教科研的部门信息等。学生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个人信息、专业、年级、成绩、学业完成进度等),目前所参与的学习项目(学习所在地是“校-企-校”中的哪一部分,授课教师、指导教师等),可利用APP实现学生位置的GPS定位。此处的学生包括在校的普通学生以及参加培训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师信息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参与的教学课程及项目信息、目前正进行的教学项目情况,教师的职教科研情况等。教学信息包括专业信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信息(包括理论与实践)、实习实训信息、教学项目信息,参与某一项学习的学生情况等。职教科研信息包括职教科研的数量、等级、内容、进度以及在职教科研基础上的教学项目等。
(二)用户类别分析
该系统涉及单位数量多,且类型不同,各单位人员结构体系不同,故此,在用户类型上较为复杂,大体可将用户划分为以下几类:技术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包括其它用户权限的授予、其他用户登录名及密码的重置与查询,不同权限可以访问的模块设定等。教学管理员拥有较高的管理权限,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定与修改,查看或设定全部的课程与学习项目内容,学生参与项目的设定,教师及学生提交各种材料与申请的审批等。教学管理人员也可能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单位、不同部分、不同工作内容的管理人员可以获得不同的权限。本系统内的教师是指系统内全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包括职技高师的专职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或企业参与教学工作中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教师可以查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查看、修改或设定自己参与的课程与学习项目的内容,自己教授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参与项目的设定、学生提交作业或材料的审批、学生成绩的录入,以及参与职教科研的情况,提交参与职教科研的申请等。在校学生可以查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查看或选择可参与学习的课程或项目,查看自己参与的课程与学习项目的内容,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提交作业、提交学习申请、成绩查询、评教活动等。本系统内的培训学员是指在职业院校工作,到职技高师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学员可以查看其参与的培训项目的培训方案,查看或选择可参与学习的课程或项目,查看自己参与的课程与学习项目的内容,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提交作业、提交学习申请、成绩查询、评教活动,以及参与职教科研的情况,提交参与职教科研的申请等。职教科研管理者主要管理科研活动的进行情况及实践情况,职教科研活动的通知、科研管理要求及文件、处理职教科研的查询、设定、申请接受等。
(三)管理流程分析
平台的管理流程较为复杂,部分流程与一般的信息管理平台或教学、教务管理平台基本一致,此处不再冗述,仅介绍本平台在“一导双驱”职教科研引导作用中的流程分析。要实现“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必须把职教科研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结合联系起来,教师、管理人员或相关参与教学的人员,结合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职教科研的研究方向,向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管理部门经审核,提供经费、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在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之后,研究负责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管理部门经审核,提供可供于实践的相关支持,学生或培训学员在此过程中,成为职教科研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新的教学思想的受益者,当有多项研究同时进行实践时,学生或培训学员可在多个项目中进行选择,研究负责人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最终向管理部门提交研究成果。经管理部门审核后,将有推广价值的项目向全联盟推广,使其成为教学常态。部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但仅适合在特定专业内进行,且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实施,另有些研究项目,即使在一定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适合长期反复实施或没有条件长期实施,则仅存档,无需推广或继续实施。
三、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一)平台功能设计
平台分为以下系统:平台基础支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院校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
1.平台基础支撑系统。平台基础支撑系统是对整个平台进行最基本支持的系统,包括工作流引擎、表单引擎、任意流转公文引擎、二维码支撑引擎、app服务支撑引擎、短信服务引擎、字典服务引擎、查询分析服务引擎、全文检索引擎。在此系统支撑下,可对系统进行快速有效地二次开发,可由非程序开发人员进行新流程表单的二次开发,对已有流程表单进行改造。
2.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备份还原、异常数据管理维护、日志文件分析、系统安全维护的底层维护系统,是系统的重要保障功能,只能由有数据库管理能力的人员作为超级管理员登录进行管理。
3.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分为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功能管理三大模块,是管理员对用户的增删改查,用户的权限分配,以及角色的权限进行分配的重要系统,功能管理是由程序员对平台功能进行管理的模块。
4.学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包括学生基础信息管理、学生异动管理(休学、复学、留级、退学、参加项目等)、毕业生信息管理、奖惩管理四个模块。
5.院校管理系统。院校管理系统是对职技高师和职业院校的信息进行管理,分为院校基础信息管理、职技高师院校管理、职业院校管理、教师管理四个模块。
6.企业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信息进行管理,分为企业基本信息管理、企业专业管理和企业人才需求三个模块。
7.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是整个平台的核心服务,分为项目立项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资源管理、项目效果追踪管理四个模块。
8.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是整合“校企校”联盟所有资源的管理系统,包括纸质图书管理、信息化数据管理、项目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模块。
9.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是对培养培训对象的课程进行管理的关键系统,课堂设置管理、自动排课管理、学生选课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教师项目管理、学生项目管理六个模块。
10.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系统是对平台内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系统,可用于研究教学和科研的效果。
11.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中导航是由装在服务对象手机中的《校企校联盟app》通过布置在整个联盟中的无线AP覆盖进行室内定位,可导航到课堂、实验室、企业实训基地等,同时app中可接受实时的推送服务信息,包括最新的可参与的项目、当前参与项目进展、课程成绩、项目完成成绩、实训成绩、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等联盟内部的各种资讯消息。
(二)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采用B/S、C/S、APP结合的方式搭建,平台基础架构采用.net开发的webservice作为平台支撑,前台采用HTML5+js方式搭建,后台维护工具由.netforms开发,app由java和objective-c开发,支持安卓和苹果平台,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10GRAC方式搭建,这种设计可以使用户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设备,都可以方便接入平台,在不同的实践学习单位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或实施教学的教师,只要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便捷的登录使用系统。小文件存储采用IBM-GPFS私有云保障文件数据空间及速度的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及高可用性,为保障平台的可扩展性更高采用了windows服务器和linux服务器混合云架构,这种设计保证了中间件服务器可负载均衡,保障了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信息管理平台的高并发需求。
四、结语
为解决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困难,更好的服务于“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而设计的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在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还与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和职业教育网站进行整合,使平台不仅限于应用于“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内部,可以更广泛的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线上其他的研究者与教育者。目前该平台处于建设调试阶段,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开发人员将进一步立足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力求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最科学、全面、系统、智能的服务。
作者:王硕 甄国红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甄国红等.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2.
篇9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充分,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们在医疗保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医护工作进入社区,成为解决人民“看病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辟了广阔前景。
医护工作进社区的必要性
①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和老人“孤巢家庭”的出现,没有家庭成员照顾或者家庭成员难以照顾,使得老年人就医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亟需就近医疗,上门护理。②可以从大医院分流那些轻症或普通病人到社区医疗点就医,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医疗资源,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可谓一举三得。③可以大大地方便社区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经常性需求,方便群众日常吃药打针,省去群众在大医院看病时办理繁琐手续之苦,同时也有利于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④可以满足社区特殊群体对医疗保健的特殊需要,尤其是可以满足部分高收入阶层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高消费。⑤有利于逐步扩大正规医院对社会化的覆盖范围,抵制非法行医,净化医疗保健服务市场,提升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彻底改变社区群众“难就医”和“乱就医”的状况。
社区医疗护理网点的职能定位
①轻症病人、非手术性病人、常见疾病的诊疗,以及其他可以在社区医护网点诊疗护理的多发性普通疾病。②对在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实施后续护理服务,如服用药物指导,给药打针,日常护理和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做好护理观察和评估等工作。③建立家庭病床,对有特殊需要的病人进行上门治疗护理和保健服务。④建立病人档案,对病人实施常规的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重大疾病趋势,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⑤充当病人与大医院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为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联系医院和医生。并做好住院前的病人咨询和指导工作,为医院提供病人的各种疾病信息。⑥进行医护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为社区群众提供康复保健指导。
社区医护网点的管理体制
篇10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移社区非营利组织承接发展策略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预示着在2012年以至在“十二五”接下来几年中,政府在强化自身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会将相当的政府职能向体制外转移。因而,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管理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毋庸置疑会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主体。
一、政府职能转移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各社会主体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政府企业之外,社会中介组织、社团逐渐介入社会管理与服务,开始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能,随着这一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潮流的推动,政府意识到需要并完全可以将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给其他社会主体。一般说来,政府职能转移是指把政府职能的重点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不应该行使也行使不好的职能逐步转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
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政府与企业、非营利组织之间发生的职能的重新调整和组合。政府职能转移的重点不在于职能的数量而在于职能的内容。属于政府职能的事情,再多也只能由政府去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无法完成;不属于政府职能的事情,再少也要转移给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政府管不好。因此,转移政府职能的最关键的工作便是梳理政府职能的性质,分清哪些该政府去做,哪些该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去做。在厘清各项职能性质的基础上,政府一方面要积极行使自身的职能并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要支持并监督企业、非营利组织行使政府转移的职能。
二、社区非营利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挑战
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以本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本社区区域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活动依据,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娱乐为目的开展活动,介于城市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各类组织。活跃在社区基层的各类社区非营利组织,以其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特点在政府职能转移的过程中将承接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志愿凝聚、社区公益活动、社区自治管理等重要职能。社区非营利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既有赖于政府在厘清各项职能性质的基础上主动转移,也需要具备实力的社区非营利组织积极承接,此外,在“转移-承接”过程中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对社区非营利组织提出挑战,一方面来自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完善形成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自身发展不完善的制约
虽然,长时期以来,政府与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有效的合作,社区非营利组织蕴藏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潜力也被政府重视,但是其自身发展的缺陷依旧严重制约着其承接职能的范围和承接职能的有效性。
社区非营利组织存在组织体制陈旧、运行机制僵化、独立性不足、经费和人才缺乏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使得社区非营利组织先天不足,组织体制具有很强的官僚制色彩、等级氛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创造性,运行机制受到组织体制的钳制,在实际操作中丧失了应有的灵活性,使得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很多目标无法达成,更不用说再去承担政府转移的职能了。很多社区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赖性很强,某些社区非营利组织几乎成为了政府的附属物,这样一来,其发展空间被压缩,难以承担承接政府职能的使命。此外,社区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筹资渠道有限,制约了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专职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使得社区非营利组织工作的水平难以提高。
(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从政府角度来看,某些政府部门囿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不愿将属于自己但是应该向体制外转移的职能(实际上这些职能长期来是其谋求、维护、拓展自身利益的手段)转移出去。职能转移触及到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因而他们很难有转移的主动性,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一些政府部门喊着“放权”的口号却紧紧攥着权力不放便不足为奇了。对于哪些职能应该转移、如何转移、谁来协调缺乏相关的规定,使得相关政府部门无所适从,不知道将自己的职能转给谁,也不知道怎么转移,无法明确转移的范围与程度。
从社区非营利组织相互之间的竞争来看,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可以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会加剧社区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由于某些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在竞争中要比其他组织具有优势,形成挤压势态。一些本来发展落后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制约着其承担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和水平。
三、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策
政府职能转移对社区非营利组织提出了角色定位、功能完善、自律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为了科学合理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实现自身的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需要积极从自身出发探求一条清晰高效的发展道路。
(一)寻求定位:角色定位的制度化
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过程中,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动,在分析这种变动确定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定位之前,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谋求通过制度途径确定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基于健全的制度会在社会主体运行和利益协调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方面的考虑。因而,社区非营利组织必须通过制度稳定、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
1.政府职能转移的承载者和政府权力的监督者
“小政府”会将许多微观层面的职能向社会转移,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社区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将会承担政府转移的职能。同时,社区非营利组织凝聚了一定的社区居民,可以代表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社区居民的利益,因而也会积极监督政府对公权力的运用。
2.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社区志愿的凝聚者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追求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是非营利组织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价值取向,社区非营利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在承接政府的相关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后,将成为主要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联系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汇聚着社区居民的志愿,创造巨大的社会资本。
3.社区建设的资金提供者和政府、市场、社区之间的沟通者
社区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政府资助,资助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所奉行的社会政策;二是社会赞助,包括财团捐款和民间捐款;三是社区非营利组织募集的资金。同时,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各类主体功能日益发展的环境中,以其非营利、非政府的特色必将成为重要的沟通者。
(二)拓展功能:多主体的竞争与合作
社区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承担政府转移的职能,还会主动发挥政府、企业所不具备的功能。当然,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相互之间以及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发展。
1.提供公共服务,监督政府权力
社区非营利组织要发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强于政府和市场的效率优势,自发地寻求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弹性地调整提供公共服务的种类和规模,并针对社区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虽然,社区非营利组织成为了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依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具有民间代表性的社区非营利组织要通过多种渠道发出社区居民的声音,监督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成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纽带。
2.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会控制
社区非营利组织必须发挥自己的凝聚作用,整合社区的志愿资源,为社区发展募集更多的资金,从而拓宽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为社区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志愿者支撑。正因为社区非营利组织掌握着大量的社区资源,联系着众多的社区居民,所以必须发挥社会控制的职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增强社区发展的合力。
3.增强社区意识,推动居民自治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从而可以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社区意识。这样可以逐渐形成社区成员共同利益一致的社区氛围,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非营利组织实质也是自主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方式,因而社区非营利组织必须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的自治平台,创造社会资本。
(三)加强管理:实现稳定与发展
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过程中,社区非营利组织面临着自律管理和规范发展的挑战,必须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加强管理,适应新格局提出的角色期待。社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管理关系着其功能发挥的效果,也必将成为其实现自身稳定与发展的首要工作。
1.完善管理体制,拓宽发展空间
社区非营利组织具备了较高的自主管理水平,但并不意味着自由散漫的管理,而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确保其在宽松的环境中增强发展的有序性和方向性。具体地说,社区非营利组织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使得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得到规范,明确组织内各职位的权责关系,加强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管理,保证组织的稳定运行。
2.拓宽筹资渠道,夯实物质基础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承担更多政府转移的职能,更离不开多元稳定的筹资渠道,因而要不断增强资金的自筹自创能力。既要寻求政府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支持,也要积极发展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努力吸收企业的投资,还要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形式获取资金。
3.培养专业队伍,提供人才支撑
社区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加强对组织成员和志愿者的培训,实现培训的系统性、渐进性,逐步提高其服务能力;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从而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强与其他社区组织的联系,增强人才交流。
4.提高志愿参与,增强发展动力
面向广大的社区居民,社区非营利组织要积极发动群众,为自己的发展寻求动力。在社区加强对组织志愿活动的宣传,特别是组织成员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宣传;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进行有效的目标激励、适当的荣誉激励;通过社区媒体宣传志愿精神,营造良好的社区志愿文化氛围。
5.加强公信建设,获取社会支持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是指社会各方面出于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信任而产生的对它实际的或潜在的支持力。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既需要组织加强内部管理,发展先进的组织文化和诚信文化,塑造组织领导者的良好形象,规范每一位组织成员的行为;也要组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主动接受政府和居民的监督,及时、如实向公众公布组织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徐顽强,张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与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徐顽强,张红方.论社会中介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法理基础[J].公民与法,2010(06).
[3]吴奕新.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J].南方论丛,2005年6月第2期.
[4]金仲良.努力提升科技社团自身能力建设 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J].现代管理科学[J],2007(04).
[5]陈可文.政府职能转移――政府公共职能导出与非政府公共组织职能导入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