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景观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 医疗设备 档案管理
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不仅有精湛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拥有众多先进的医疗和 科研设备。医疗设备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医疗设备不断增加与更新,以及 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对医疗设备资料收集、记录、整理、鉴定、分析统计、归档、保存、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
1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组织架构
为了做好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医院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医院、科室、档案管理人员三级管理,责任到人,明确工作目标,修订和完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坚持集中统一分类、命名的管理原则,以确保医疗设备档案信息的准确、完整、安全和系统。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应确定专人分管设备档案工作,明确工作管理目标和职责。同时,还需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转变管理理念,以提升管理业务水平。
2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范畴及流程
2.1医疗设备档案的基本要求
根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单价在5万元及以上的医学 设备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从设备申购到报废都需经过规划调研、 前期立项论证、评估、申报、审批、采购、到货安装验收、保养维修、使用与质量风险控制、应用评价分析、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计量管理、报废等各个阶段。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每个环节进行跟踪,收集相关信息并按要求登记。
2.2设备申购流程
2.2.1医疗设备购置申请。医疗设备购置按要求需列入医院年度预算计划管理。各科室按照医院预算管理要求,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及拟开展的医疗技术和项目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提出设备需求计划,上报医院进行统一配置。按照规定,医院购置大型(甲、乙类)医疗设备还必须事先编写可行性报告及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上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列入预算执行。
2.2.2医疗设备的购置。设备管理部门按照年度预算计划,做好医疗设备的分批购置计划。 由使用科室制定拟购设备的技术参数及配置要求,由医院资产与招标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后执行购买。资产与招标管理部门根据要求委托具有资质的招标公司组织招标,正式进入招标流程。招标结束后,设备管理部门需针对配置清单、各种技术与商务条款、付款方式、售后服务时间等进行核实,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合同文本经审计处、财务处确认无误后,提请分管院领导签字,执行合同。
2.3设备到货、验收与档案建立。设备管理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设备中标方事先做好设备配套相关准备、到货安装事宜。设备管理部门及时按照合同与相关要求开箱、清点货物并记录,对设备的各项商务、技术条款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 凡属国家计量强制检定范围内的医疗设备, 需提供计量检定机构出具的检定合格证书。每台设备需建立完整的计量检测台账,将设备计量档案与检测台账结合,并根据工作要求调整下一年度的计量周期检定安排表。
2.4医疗设备应用评价。分析记录为规范和加强医疗设备应用管理,保证在用设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需对所有可收费项目的医疗设备进行应用效果分析,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2.5报废或调拨记录。医疗设备报废都需要由使用科室填写报废申请表,内容包括设备名称、编号、数量、价值、报废的原因、对设备实物鉴定意见等,由维修工程师填写鉴定意见,主管部门批复,现场处理资产残值收入等详细记录。 因学科调整或其他原因不能发挥设备最大效益或使用率偏低等现象存在时,设备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医疗设备进行统一调拨,以发挥设备最大效益。
3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意义
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完善与管理对于医院管理、设备有效使用、设备更新与购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可以为医疗设备的布局、购置与引进计划、设备类型的选择提供准确数据信息, 为同类设备的报废、 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避免盲目和重复购置,造成医疗设备资源浪费。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备条件,加强设备档案建立和管理,将有利于设备使用人员、管理人员等及时掌握设备操作方法,熟练操作流程和设备性能。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还有助于综合分析设备的运行状况, 维修工程师可以通过查阅设备档案材料,提前做好维护、保养、维修的准备工作,制定维修计划,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开机率,避免设备闲置和浪费。还可以通过查阅档案合同中的保修期和维修期限,定期维护保养的优惠条款,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
4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存在的问题。管理制度欠完善,责任不明确,随意性大,致使材料不规范,缺少标准化管理。医疗设备档案的形成环节多、参与部门多、形成周期长、中间环节多,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档案资料不完整,设备使用维护、维修记录不详细或漏记,导致设备信息不全;医院规模大,设备类型、数量繁多,增加了设备档案建立与完善的难度。
4.2新时期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对策。强化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统一领导,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采取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共享,如对全院每台设备逐 一编号登记, 张贴条形码,从设备购进到报废整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和设备随机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建立一套完善的账、物、卡电子档案系统。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运行过程的全记录,设备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及有效利用,将有助于医疗设备布局、更新与购置的合理决策,有助于设备的维护与使用,有助于设备的经济核算与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陈郁韩.医院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 10(3):52-55.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地域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艺术类 景观建筑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20
景观建筑专业最早是由“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特德和查克利夫于19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提出的,这也是现代景观建筑学的鼻祖。当前,景观建筑学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没有成熟,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目前开设景观建筑的学院大多是艺术类院校,此专业往往与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相混淆,很难体现出自己的特性,因此,对景观建筑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迫在眉睫,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 当前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定位不明晰
景观学专业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其课程定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只有对课程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够保证景观建筑专业的教学能够满足广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才能保证它能灵活在各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以促进景观建筑专业在我国的发展[1]。由于我国各类院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因此,景观学专业建筑设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本身浓郁的艺术气息,就应该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加入相关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该专业的交叉性有着更明显的体现。但是这种综合型的课程定位虽然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问题,各个课程之间的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不同倾向的权衡,使课程安排在设计的时候较为棘手,都对高等院校的景观学专业建筑设计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1.2 各教学环节缺乏有机联系
景观建筑专业教学一般有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这三个部分经常出现脱节、独立的情况。首先,三个部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所占比例没有协调好,导致过分注重某一个环节的教学,最终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失衡。如若是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则会导致学生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若是过多地案例分析,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若是过分注重实践设计教学,就会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次是三个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三部分之间应该有机地结合而为成为一个整体,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三部分的内容相互独立,没有必要的联系,无法做到层层紧扣。最后,课程设计缺乏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内容上,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
1.3 高校办学条件不足
景观建筑专业的教学需要以一定的硬件条件作为支持。第一,景观建筑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艺术类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之间进行交流、野外考察和游览体验[2]。第二,缺乏学科基础。部分高校的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学队伍的普遍素质不高,不能为景观建筑专业的教学提供有效的保障,这也是由于景观建筑专业的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改革给教师的综合设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就会导致对案例的分析过于表层,没有结合实践经验导致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不够。
2 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当前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教学的情况是:由于老年教师们致力于科研探讨,青年教师们致力于自我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各个过程中的产、学、研所分配的比例都是不同的,各有偏重,若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合理的比例分配,就会分散教师的精力[3]。因此,合理的教学梯队配备,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自我晋升平台对于优势教学就很重要,对学科建设发展和基础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并调动教师的教学动力,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近年来,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专业的学生大多在美术、文学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但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阅历浅,知识面不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素质。首先,通过一些整体概述型的课程使学生对经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可以争取学生的意见,开拓创新,求思求变,抓住重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最后,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宜的环境。通过课外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站上讲堂自我发挥,给予其充分的话语权,有助于活跃学术气氛。
2.3 改善教学设施,加强学科基础建设
景观建筑专业是环境艺术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针对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应该积极探索景观建筑基础课的教学模式。首先,以专业基础课作为底蕴,使学生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储备;其次以专业特色课程为牵引,带动学生的深化学习能力;再者,配合实践锻炼,理论学习与实践转换相辅相成。
当然,景观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的特质也要求我们有相配套的教学设施和硬件设备,以支撑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的学习实践需求。
3 结语
当前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专业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课程,定位不明晰,各教学环节缺乏有机联系,高校办学条件不良等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改善教学措施、加强学科基础建设等措施来提升景观建筑专业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覃琳.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教育与执业模式――从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看建筑教育的实践环节[J].新建筑,2007,(2).
[2]张文杰,张文智,齐安国.浅析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5).
篇4
关键词 景观设计专业 设计项目教研教改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院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于是开设景观设计学的高校数目持续增长。这个时期,中国留洋的设计学海归派相继回国,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他们从国外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景观设计学教育的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4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景观设计专业在学校教育中还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而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经常接触到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大量的学生中反映出来,那就是学生常常困惑于在学校学习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多学生在实习过后都发表感概,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什么都不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和实践很脱节。这种情况在不同学校的众多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中尤为突出。作为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有很大责任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本文就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这个问题上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5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专科和本科层面大都是执行的单元式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先安排基础课,然后进入专业课。对本专业的介绍安排的课程往往是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中也有实际设计案例的介绍,但这些进行这些设计案例的工作整个的工作流程,需要团队各个工种的配合,需要各个工种的人员具备那些素质,尤其是主创设计师需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技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往往不是这些理论课程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往往欠缺这方面的认识了解,缺乏对本专业的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有的放矢的目的性,减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形成对自身将来职业规划定位的清晰的认识,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和可能性。以往的教学安排一直认为这个问题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中来解决,但在此之前的整个大学单元式的学习过程就容易导致“形散而神散”了,加上不同的单元课程的老师一直在换,任课老师也不完全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任课老师把自己这门课上好就是主要的教学要求。虽然各个课程之间有大纲的安排,有连续性的,但很多学生不一定体会到这些教学安排的意义。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解决的,这个课程的时间应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初为最好。此课程中一定是以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为基本内容展开讲解的,可以放到《景观设计概论》中以实际项目为例与学校课程的相关性讲解的部分,或是作为本专业的设计项目的欣赏课。主要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初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我学习的这个专业到底是个什么专业,前景如何;二,我学习过后能做什么工作,能有些什么基本能力,与自己爱好能力是否契合;三,将来在学校会学到什么课程,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四,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整个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设计项目的市场运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
6本文结合四川内江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景观设计方案作为研究和示
6.1项目基本概况。内江新的城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北接新入城线,南接成渝高速内江收费站,是成渝两地和周边城市居民目前进入内江的主要门户,是内江市着力打造城市新风貌的形象窗口。意义非常重大。
6.2设计定位。在最初和业主交流的阶段,业主明确表示对之前在四川及重庆比较成功的几条景观大道很感兴趣,并希望有所借鉴。当然借鉴是学习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道路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更不一样。所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地域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景观大道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设计一开始就明确的根本出发点。
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应给学生重点讲解和业主如何沟通如何引导业主,在尊重业主的情况下又要坚持自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这其实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不仅仅应该学习好本专业,对学校的其他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活动也应该重视,这比简单提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6.3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恋乡之情。床前明月,胸里内江。天府四川腹地,成渝两地中途。巴蜀交通要道,沱江商贸名城。卧凤藏蛟,人材辈出之地;飞鸿舞鹤,书画腾起之乡。多情似蜜,雅称甜城。”———(《大洲广场赋》魏明伦)。这首由内江籍文化名人魏明伦做的赋道出内江的两大城市名片。一是“甜城”的美誉,二是“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其中内江“甜城”的美誉是怎么来的呢。近三百年来,内江因盛产甘蔗、白糖和蜜饯享有“中国甜城”之称,“中国蜜饯之乡”之誉。“甜城”一词已载入《辞海》。
这部分工作已经是开始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期工作了。其实对什么是“设计”是很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真正理解的字眼,好多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在学校阶段更是茫然。那这部分工作就很明确简单的说明设计首先必须立足于文化尤其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是设计师必须做的工作,也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同时,可举例说明诸多世界优秀设计师都是有很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设计师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本人的文化修养是决定其作品水准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同学将专业课和文化课决然分开,且轻视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应该从根本上去除。要让学生不仅仅上好学校安排的文化课,而且自觉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4设计构思。基于我们对糖业文化的解读,对蜜饯生产了解。思考我们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这样一条景观大道的设计如何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的融入其中呢?将会给学生介绍整个设计构思形成的过程及结果。
这部分内容是最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用在进一步启发训练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设计创意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去。除了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同时向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个人设计习惯和设计能力如何养成,尤其强调手绘草案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只是手段之一,不可能替代手绘能力。
6.5具体设计
具体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这里就不赘述。这部分内容有分析图、平面图、效果图、示意图、经济技术指标。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将每一部分图纸内容应由那些课程的学习来解决,其中有些的内容不能在大学学习期间解决,必须在工作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掌握。还需讲解这些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团队中如何进行配合分工,有些工作往往进行外包等等。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大学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结合个人情况将来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还是在工作中锻炼自己。以及将来在工作中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7结语
以上讲解内容可以作为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大学最初的课程安排中,也可结合进《景观设计概论》这样的课程中。但务必要单独体现且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这个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自己设计的项目,这样才能讲透比较有说服力。这个教学内容可以说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所体现,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感觉有点若隐若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还是专门形成一个课程为好。故笔者在本文中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和示范,希望能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篇5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地域特征;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所区别,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需要担负起承载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等责任。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
1地域性校园景观概念界定
1.1地域性景观
地域性景观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这是长期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体现在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等方面。在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区域内存在,并区别于周边地域的景观。
1.2校园景观
关于校园景观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各位学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校园景观是一种集合了多种物质要素的综合体,由于校园在功能上的特殊性,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以及户外空间的规划需要满足瞬时性的高密度人流要求。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要重点考虑环境的教育功能和景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3地域性校园景观
笔者认为地域性校园景观是校园景观中所包含的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校园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结合。这其中包含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物品种以及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等。
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方法
2.1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需求
2.1.1体现场地特性
地域性校园景观设计要以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色为前提,挖掘具有传统风格,地方特色的典型符号元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吸收这些代表性元素,并将之加以改造和利用,打造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校园中的建筑风格受场地的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北方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此建筑在设计时由于考虑到冬季的保温避风等因素多采用厚重的材质和较为平缓的屋顶,建筑整体呈现出厚重的感觉,北方高校的校风也具有敦厚淳朴之感。而南方气候多以湿润为主,需要考虑遮阴、防雨等因素,建筑整体的风格呈现出轻盈通透的特点。
2.1.2积淀历史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越来越关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在景观内,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每所校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是学校的历史积淀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保留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将校园的历史文脉与景观相融合,让师生能在景观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气息。
2.1.3满足心理需求
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我们通过道路、构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让身处此环境中的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联想,对校园景观的使用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令身在其中的人体会到内心的平静。
2.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表达
2.2.1提取文化符号
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常提取地方典型的“视觉元素”作为象征符号,将这些元素符号进行整合处理,应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这样既不影响整体的设计形式,又能使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互相融合。
进入斯坦福大学,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土黄色石墙和在拱廊相接的红屋顶建筑,学校校园空间庄重典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学者雕像,给在古典与现代气氛的交映中的校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气息。斯坦福大学广场内的情景雕塑,描绘出一幅辩论的场景,展现斯坦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精神。良好的校园景观文化底蕴对于美国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景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图1)
2.2.2抽象景观场所
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塑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域性的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历史文脉、等对地域性空间类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种形式的空间展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给人以不同形式的体验。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利用不同景观要素来组织塑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空间和场所。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整体布局很大程度的受到客家方楼的风格影响。整个建筑布局模仿闽南传统民居,以天井为中心,高度对称的矩形平民布局,厚墙体围合成的内向型聚集空间。天井是南方常见的房屋结构,天井庭院从属于建筑单体,常常通过漏窗的形式同外界相联系,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互相渗透的灰色空间。在象山校园的设计中,天井庭院继承了传统庭院的通风采光的功能特点,同时,还作为楼梯、通廊的联络枢纽。这种形式保留了不同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又为使用群体提供了共同活动的开放空间。 (图2)
2.2.3使用地域材料
使用地域材料是选择与地方自然条件相适合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设计手法相结合,这种方式在降低景观造价的同时又赋予景观强烈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利用地方性材料、改进传统构筑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诠释地域文化等几方面。
仍以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所用的材料,没有使用用新造的材料而都保留了材料本身的形态。设计师抛弃了现代工艺中常用的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而有些刻意的追求带有岁月痕迹和历史厚重感的材料,这体现了设计师亲土恋土的材料美学观念,也暗含建筑师对时间对历史的尊敬。这些材料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象山校园中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芒。象山校区建筑立面用的砖和屋顶用的青瓦都是从浙江各地拆迁回收运送回来的残片,这些粗糙斑驳的砖瓦带有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些带着本土历史和故事的砖瓦使建筑一建造起来就有了时间感。设计师选择了江南地区常见的杉木和竹子打造建筑立面,杉木原本的明黄色和山色彼此交融,使得建筑活跃起来。竹条主要用在室外走廊上,竹条的暗黄色和白色的墙体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成为了视觉焦点。杉木和竹子并不是经久耐用的材料,它们会在夏日的暴晒和雨水的冲刷下逐渐变脏褪色,而这些痕迹恰恰给建筑留下了一种真实自然的时光印记,从而使建筑变得鲜活起来,使建筑真正的植根于这片土地。(图3)
3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位于晋中市,规划占地总面积1138.06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正处于大学城东部正南面,校园大门向南面开放,属于门户地带。基地整体呈方形,原始规划两条主轴十字形贯穿校区。在轴线空间中,为校园的历史文化和德育文化提供了载体。而这种典雅书院式的传统校园规划形态,在理性中透射出校园百年沉淀的同时,也为校园空间留出了多处完整的绿地系统和院落空间,为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框架结构。山西医科大学的校园景观需要具备高等院校景观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又要成为承载医学院校园文化,展现校园文化精神的宣传名片。因此,其校园景观要求体现医学院特点与山西的地域性特征。(图4)
3.2设计目标
3.2.1实现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校园景观
本方案重点规划校园的复合功能和绿色交通体系,体现以人为本、人行优先的景观特征。总体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为提高交通效率,在步行系统方面,沿正对出入口的几条道路设置广场和景观草坪,并使之向各个建筑组群和道路之中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步行系统设计以“小尺度、亲切宜人”为主要原则。
3.2.2实现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在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
本方案设计中强调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在纵向中轴处重点突显山西医科大学百年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以及其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横向中轴设置医学史上著名人物雕塑,突出对医学本质的探究。同时在景观细部上充分利用材质、色彩、景观形态等来体现晋中市的地域特色。
3.2.3实现校园绿化氛围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衔接
为了营造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丰富的校园景观以及独特的地域植物特色,本方案在植被材料选择上重点选择山西省乡土树种,常绿落叶混搭,水生植被多样化,形成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除自然山林群落外,需要营造的主要有密林空间,疏林草地,草坪空间,轴线景观,郊野生态空间和林荫广场等多种植物空间形式。特别强调利用植物与节点、建筑有机组合,围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小院落。
3.3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设计表达
3.3.1提取文化符号
景观的内在灵魂和文脉根源是地域文化的人文环境层面来打造的。从场地的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并将之提炼,在细节之处体现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彰显地域性格。
以本方案中位于礼仪形象轴两端的“德能广场”和“医理大道”为例。
德能广场——长达760米的礼仪形象轴起始于校园南门,地势由行政楼开始缓慢下沉,至德能广场的镜面池结束。寓意着求学之路应当静心,沉稳方能有所成就。粼光微浮的镜面池两侧分列银杏树阵,并沿德能广场向行政楼延续,引领视线望向远方。广场两侧布置花台,高低错落,使空间富于变化。(图5)
医理大道——道路中央,利用整形林带和两侧的几何形草坡烘托肃穆庄重的气氛。将和著名校友的事迹镌刻于地雕之中,与铺装相结合,分置于斜坡之上,打造一条具有人文细节的成功之路。礼仪形象轴,以医德为起源,以医理为承载,在医理大道处逐渐收尾。(图6)
3.3.2使用地域材料
(1)材料与肌理
材料是景观存在的语言表达,景观的内在精神与内涵依附于材料表现出来。地域性景观的材料选用注重的是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与传统地域材料的融合。在山西医科大学景观设计中,合理的选择和利用材料,通过材料表现地域性文化的细节,是设计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本方案的材质选择以简洁、大方为原则,材料以木材、金属、石材为主,并选择与建筑材料相融合的材质,使景观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2)色彩与表达
法国色彩学家 Jean-Philippe Lenclos的“色彩地理学”充分证明了色彩具有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信仰差异以及气候背景等的影响,对于色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景观材质的色彩也是营造地域性氛围,体现地域特征的重要载体。
本方案中材质色彩以黑色、灰色、红色和原木色为主,深沉厚重的颜色寓意山西医科大学历时百年的历史积淀。
4结语
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校区景观设计实践为依托,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地域性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设计是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取地域符号、抽象景观场所以及融合现代技术等设计手法打造为场地的使用者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季蕾.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硕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3]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年4月
[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和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
[6]朱建宁.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2004(05);
[7]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策略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人才需求现状
(一)城乡规划工作的综合性需要各层次人才
城乡规划工作在类型上既涉及到城乡形象空间美化又涉及到城乡发展策略制定,而在地域级别上从国家到省市乡镇乃至山村都需要城乡规划工作者参与出谋划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要求多层次的人才输出,既要有具备高精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也要有专业技能扎实的本科、专科生,而后者往往是服务地方城镇发展的主力军。
(二)特色城镇建设需要精通地域背景的专门人才
在传统城市化阶段,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忽视城镇特色、无视地域文化等问题,使城镇丧失了原有的地域精神与活力。在新型城镇化阶段,亟需精通地域人文历史背景、产业发展特点的专门人才参与到城镇建设中,提出切合地域实际需求、符合地域发展形势的专业规划,以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彰显文化传承、充满活力的特色城镇。
(三)村镇崛起需要适应本土发展的规划人才
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村镇发展不仅是振兴国民经济的关键节点,也是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村镇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规划人才的输出必须面向区域、聚焦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并填补当前县域村镇层级规划人才的缺失。
二、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配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多集中于本科院校,并以五年制教育为主要培养形式。但在实际就业中,四年制本科教育与三年制专科教育的毕业生更为倾向于回归地方、扎根基层。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不应只重视专业高精人才的培养,还应将不同学历的人才培养机制纳入到专业教育建设体制中,根据岗位特点,合理配置相应层次人才。
(二)专业课程架贪图知识面的“大而全”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既要掌握传统工科知识,又要拓宽地理、生态、社会等相关知识面。传统的本科教育往往大包大揽,力图课程架构中涵盖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压缩了专业主干知识的精深学习,另一方面也扼制了学生自学的兴趣,降低了后期专业方向专门化拓展的意愿与机会,从而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方向与岗位上感到茫然,难以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
(三)教学中忽视地域性规划的学习实践
于教学内容上而言,专业教学注重将理论结合实际项目来进行学习运用,而一般教学中更倾向于以大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作为案例来学习先进规划思想与设计方法。这种固然具有相当的教学意义,但若不同时注重地方城镇规划的案例教学,会误导学生在未来学习实践中盲目模仿大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缺乏研究地域性规划特点的方法与理念。
三、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析
(一)构建适应地域性城乡规划建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更有针对性,以适应当地建设需要。在对地域相关企业及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后,分析规划设计师、规划管理人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总结不同岗位的能力内涵和人才需求标准,并主动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制定适应地域城镇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二)优化丰富教学课程体系
为切实培养出适应地域性城乡规划工作的毕业生,必须在传统课程体系上进行架构的优化精简与内涵的丰富提升。一是在基础课程阶段,了解地方传统建筑特点与城镇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发掘传统地方文化。二是在专业课程阶段,在注重城乡规划主干知识体系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当地城镇特色规划项目作为辅助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发展需求与规划思路,激发学生对地域性城乡规划的思考与兴趣。三是在毕业设计阶段,主动与地方企业、建设管理部门合作,带领学生参与到当地建设项目中去,利用实际项目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增进学生地域性城乡规划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仅要外引高学历教师、内培高职称教师,还要注重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当地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提升专业教学与地域规划行业发展的融合。同时,加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服务地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师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地域性行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于传统城乡规划教学体制下,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显得较为缺乏。针对这一形势,高校必须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改革,以培养出能切实高效为地方城镇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校国防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