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73-01
在我国,宏观层次上的目标制定上,就一直以政治的、经济的目标和理念为主,这导致围绕“整合”、“团结”和“认同”等理念的思考一直出于边缘状态,更多的只是作为“发展”、“进步”、“公正”等目标思考的支撑。这导致我们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中,从宏观到特定层次的目标定位出现了缺乏、模糊、不适等情况。社会团结,作为社会政策自身理念创见的结果,必将与社会公正等理念一起,为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方向的制定提供支持。
1 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团结的联系紧密
首先,社会团结与社会政策理念(社会公正)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基于人类发展的特殊性,公正的追求似乎没有止尽,一定范围的社会团结更偏向于是社会公正的必要手段和阶段实现。社会公正是促进社会团结的关键,是社会团结的手段与目标。
其次,公正偏向一种实质的普惠,团结偏向对于差异的理解。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公正理念的核心追求和突出强调。(1)P53这种追求和强调可以通过社会团结度的扩大和加深来不断实践,而且,社会团结也可以维护和扩大公正追求的阶段成果。
最后,社会团结的阶段目标离不开不同社会保障政策理论范式的孕育。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既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也有培养民众的凝聚力和价值认同以维护体制的合法性的功效;(2)P31在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中,正是功能主义一直强调系统的均衡和整合,在社会行动系统内,社会团结既是一种观念形式还可以成为社会行动的手段和目标。
与功能论不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运作被冲突理论看成是一种利益冲突的过程。笔者认为,陌生人世界的社会共同体建设,价值观多元时代的意义共同性建设都离不开团结理论的支持。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言,所有国民,特别是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应该团结起来,再由政府和专家对其增能和赋权,以扩大同市场博弈的力量。
2 “差异理解”的社会团结是对“过渡模式”的支撑
城乡一体化作为“过渡模式”需要一种过渡目标的支持。社会保障政策的目前模式与“全民统一模式”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模式”――城乡整合模式,(3)P262这种城乡整合模式可以概括为“有差别的统一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普惠模式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而非结果需要社会团结的理论支持。针对当前国力有限的情况,我们应该提倡社会团结目标的构建,这种构建就是一种不放弃对公正目标的努力。现阶段,强调对“差异理解”的社会团结更适合二元体制的渐进改革过程,以消除城乡偏见,统一城乡市场,加速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增长阶段,与社会结构变迁趋于一体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促进社会结构更高水平的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4)P4另外,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更透彻的警示我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普遍化政策距离人类社会还有相当的一段路程。这样两个方向上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一致的模式方才真正给社会带来稳定。
3 结构转型差异呼唤社会团结的支持
当前的社会形势主要反映在社会结构的变迁差异上,众多的社会差异需要社会团结的调节机制,社会团结将对整个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阶层间的融合起到黏合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差异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城乡二元,东西差距,贫富分化,多元理念等。正是这些差异导致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缺乏整体性、体系性和同一性,……这使得一些相互矛盾的政策而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5)P365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隔阂,不同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抵触,种种问题和矛盾呼唤一个新的团结机制建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正是和社会团结精神相互促生的。
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导致我们实现公平公正的手段有限,很多时候,很多政策不能上升到宪法程度而强制的统一推行,以致于带有很浓的人治味道,在政策法制化期间,这些政策需要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公正目标与现有手段不能同步的状态还将存在一段时期,这需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爱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上,增强集体认同感,支持国家政策。比如,现价段“工业反哺农业”、“东部支援西部”等政策的推行就是一种以“爱国统一战线”为价值形式的社会团结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迎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正\[J\].教学与研究,2007,(5):53.
[2]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李迎生.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冷冲模拆卸与绘制;理实一体化课;教学设计
注:本研究项目是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课题编号:DZJY2012004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课程设计宗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适应的技术思维方式。
二、设计思路
本文例举的内容是《冷冲模拆卸与绘制》。设计依据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模具制造工》中级一书,选其第四单元“冲压模具”和第五单元“冲模的制造及维护”的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确定了冷冲模制作中冷冲模拆卸与测绘这一学习项目。这项学习内容是以在生产过程中,模具出现故障,不能正常生产为线索设计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引导课文的教学方法,合理提出问题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来完成此工作任务,即把“工作领域”转换成“教学领域”。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模拟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配备模具、常用工具和辅助工具,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最后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设计步骤
(一)、设计教师教学中使用的冲裁模的拆卸与工作零件的测绘课程设计方案。
1、工作情境描述:某公司采用一副倒装冲孔落料复合模生产垫片,在生产过程中,凸凹模胀裂,不能进行正常生产。操作者保留好现场,找来技术人员,查找胀裂的原因。经分析排查,操作者协同技术人员将模具从压力机上卸下,拆卸模具后,经分析查出胀裂的原因。由于凸凹模孔口采用直刃口,操作者未及时排除模内积存废料,导致凸凹模胀裂,需更换新的凸凹模。该模具为公司采购,只附有装配图。生产部门下达更换凸凹模、装配后试模继续生产的任务。
2、学习任务和内容:1)明确典型冲裁模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2)了解模具零部件的名称、作用。3)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该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4)拆装时,学会使用模具装配中常用工具和辅助工具。5)学习测绘模具工作零件。6)用AutoCAD绘制该冲裁模的工作零件图。7)、制定模具工作零件加工工艺。
3、根据特定教学条件安排教学流程:
1)结合模具实物,同时采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典型冲压模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零件的名称及作用。2)设置学习任务,讲述模具拆卸、测绘的目的和内容。3)学生分组。4)学生根据引导课文中冲裁模具工具零件图测绘方法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学过的制图知识,测绘该模具工作零件图。5)学生利用AutoCAD绘制完整的凸模、凹模、凸凹模零件图。6)确定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7)拟定装配顺序,对所拆模具进行组装。
4、教学设备:冲裁模8副;一些必要的操作及作图工具:包括内六角扳手、拔销器、铜棒、手锤、油、游标卡尺、千分尺、直尺及图纸、铅笔、圆规等。
5、学习资料:学习情境的引导课文;冷冲模设计手册
6、教学场地:模具实习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
7、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 由两名教师讲授、演示。班级分组岗位轮换,分工负责拆卸、观察、测量、记录、绘图等工作。两名教师作指导。
8、学业评价:1)、准确说出所拆冲裁模零件的名称、作用。2)、描述所拆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3)、能根据引导课文,小组完成冲压模具的拆装与组装,动作准确、规范。4)、能够按要求测量所拆冲裁模工作零件,绘制工作零件结构草图,AutoCAD绘制零件图。5)、正确制定该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6)、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态度。
(二)、设计学生使用引导课文。
这种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教学文件,由教师设计提出每步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提前预习、复习、思考这些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在引导课文的帮助下,了解、掌握这个学习任务。
1、学习准备、提出问题、任务准备情况
1)冷冲模按其工作特点及结构如何分类。2)典型冲裁模零件名称及作用。3)观察教师在拆卸模具过程中,如何使用工具,确定拆卸顺序,及要注意的事项。
2、计划与实施、提出问题、任务完成情况
1)对所拆模具拟定拆装方案,提请教师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拆装工作。2)在拆卸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模具结构、工作原理。3)拆卸后对照模具工作零件实物,勾画出零件草图。选择尺寸基准,设计尺寸标注方案。在此过程中,要清楚测绘出该冲模工件图的目的和用途。4)使用AutoCAD绘制标准工作零件图。5)模具工作零件(凸模、凹模和凸凹模)是模具的关键零件,凸模、凹模的制作直接影响模具的制造周期、精度和使用寿命。根据其相关知识,制定所拆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6)工作零件由生产部门加工、检验合格后,装配到所拆模具中。模具制造装配与拆卸装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冲压模装配顺序是按照拆卸模具记录的逆向顺序进行模具装配。
四、结论
实践证明,对冷冲模拆卸与绘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并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在这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把实际工作情境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一体化课程设计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必须熟悉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对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情境,重新进行科学的、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整合,使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的认知,对课程进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宝亮。对高职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启示。民营科技,2010年第一期
篇3
关键词:利益分化 矛盾 利益整合 政府职责
社会利益的分化,是体制转轨时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它涉及每个经济主体、每个社会集团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决定它们对改革进程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利益分化一方面激发了社会要素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能否在全面认识利益分化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使利益驱动作用得到正确发挥,使利益矛盾和冲突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够在彼此协调的基础上稳定快速地得到实现,已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利益分化及其矛盾的产生
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各种需要的总和。凡一切与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相关的对象都属于利益的范畴,根据利益的社会性质和特征可以归为三大类: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获取利益、维护利益或者争得利益,从而使得社会利益关系一次一次地得以调整和重组,并进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分化的含义包含着差别化或者说差别扩大化的意思。在这里,利益分化并不是一般的利益差别,本文所讲的利益分化,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革而使得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发生重组并进而使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利益分化,也就是指社会群体出现了利益差异,利益要求发生了分歧,简言之,就是不同的群体有了不同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利益分化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利益分化表明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被打破:一种新的利益关系迅速形成;利益差别迅速扩大。
利益分化促使利益矛盾的产生,利益分化意味着不同的群体有了不同的利益,而不同的利益要求又会强化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不同的利益要求往往互相冲突,在冲突中各利益群体或者会互相妥协。达成比较一致的利益共识,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但是,如果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不能形成有序的互动,无法达成共识,则会进一步强化利益分歧,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
总之,对于利益分化我们应该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方面,利益分化的社会也并不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反,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甚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利益分化和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一定的难题和困境。但是重要的是后者,我们应看到,利益的过度分化则会给社会带来分崩离析的打击。因此,如何控制利益分化的程度,缩小群体外的利益分化,适当拉开群体内部的收入档次,促使分化向“有序”和“有利”的方向发展。是我国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主要目标。
利益分化实际上带来了所谓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次推进,社会资源的占有状态的逐渐改变,出现了利益重构与利益分化使得利益集团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呈现并将继续发展:社会精英集团开始形成;农民阶层的利益将更加面临困境: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分化过程,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户等社会边缘群体不断扩大:利益分化的程度将日趋严重。
二、利益协调的重大意义
尽管利益准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因而人们的利益追求是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一个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尤其是过度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是影响社会稳定也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目前由于利益分化所带来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严重,面对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利益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价值规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社会要能够得以正常地生存并良好地运转,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利益整合。从实践意义上说,没有利益整合。改革就无法推行下去,利益协调对于推进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利益协调是国家治理特别是维护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宗旨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高度的利益分化不是其国家治理的根本宗旨。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防止两极分化的贫富差别。
其次,利益协调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等平均主义的利益分配导向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承认利益差别、拉开分配档次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过度的利益分化也会导致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严重挫伤。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很多劳动群众的利益绝对受损或者相对受损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利益协调。
最后,利益协调还将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根据的基本观点,尽管生产决定消费,但是如果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在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其绝少数社会成员掌握并控制着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和财富,在这样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购买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社会的消费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要使社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有效地避免利益高度分化,实现利益的平衡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利益整合过程中的政府职责
所谓利益整合,就是对社会个体和集团的利益进行调整,消除利益主体间的磨擦和冲突,使其协调和均衡,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利益整体。它包括:肯定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合法利益,约束逐利行为使之规范有序,取缔非法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国家或者说国家权力的执掌者一政府之所以产生,正是为了协调社会的利益冲突,解决社会的利益矛盾。当然,政府控制利益、协调利益的责任要通过政府的积极作为来实现,这些具体的积极作为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三方面来具体分析。
政治方面,政府通过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其各种合法权益以及保护国家和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来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从而从总体上维护社会的利益格局。
经济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同样需要切实履行其应有的社会经济责任,并且为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这种责任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责任更加重大。目前,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是,由于市场的实际运作总是偏离理想设计状态,加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可能解决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问题,从而也就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纠正。为此,政府在协调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政府首先要履行和保护产权。产权是由法律明确
界定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必须明确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者,生产经营权的占有者和收入的获益者,它包括资源的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等基本权利。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下,所有者不会出现“空缺”,每个经济人都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从而使资源配置最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政府不仅要界定和保护公有产权,而且还应该保护合法的私有产权。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有利于稳定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使他们安心企业经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府要实现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管理责任。微观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经济个体为主体进行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微观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是政府管理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又不能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企业统的过死,原则上。政府对微观经济应当放开搞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价格机制、劳动保护、保护和促进竞争基本途径来实现对微观经济的管理。
在宏观经济的管理方面,政府具有更为重大的责任。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目标在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因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稳定宏观经济可以采取提供基础设施、政策调节的基本手段来实现。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可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将起到协调利益、平抑利益过度分化的作用。
第三,在社会管理的许多领域,政府具有分配资源、协调利益的责任。这些的责任包括:
1 推进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这又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两极社会中,只有少数人受过高等教育,多数人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这使人的发展机会不平等,从而实际上也使利益的分配不平等不公正。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视为人类生存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政府提供平等的公共教育,其本身也就是协调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2 促进收入分配的公正与合理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收入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体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但是也有可能导致收入过分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某种管理性的措施,担负起缓解社会收入分配悬殊的责任。
3 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既是对公民基本生存环境的保障,也是对社会经济体制正当运行的保证。一个社会,如果仅仅有激励的竞争机制,而无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也是不行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其成员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篇4
为深化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堵塞管理上的漏洞,现就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医疗费报销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市政府1995年第6号令《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个人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按月缴纳大病医疗统筹费。由其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部门按月在其基本养老金中代为扣缴,并为这些人员建立《医疗保险卡》及办理医疗费报销、结算等有关事宜。
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应就近选择两所定点医院(指我市公布的大病统筹定点医院)并凭卡就诊。家住外地的人员应就近选择一所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三、为增强个人节约医疗费用的意识,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负担医疗费用的原则,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采取分档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个人需负担部分费用:
年度内,医疗费累计在5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0%,个人负担10%;医疗费累计在5001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2%,个人负担8%;医疗费累计在10001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4%,个人负担6%;医疗费累计在30001元以上的部分,报销96%,个人负担4%。
四、支援乡镇企业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参照此办法执行。
篇5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水污染 防治协调机制
1 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构的价值
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实质操作时期。其中发展比较成熟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等,而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等也发展较好,此外,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近年来也逐步成为了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京津冀的整体优势,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崛起。要想保证京津冀地区经济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而京津冀地区在地理分布、气候特征、流域水系有同一性,区域性水资源紧缺问题、水体污染问题和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必须采取统一的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理环境污染,才能使京津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 保障环境权的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资源逐渐形成了稀缺性,环境权的问题受到关注。环境权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宣布环境权原则,即“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京津冀地区的人民在水资源方面都有权享有同样的权利。现实却不是如此,京津冀地区缺水严重,而河北却要先保障向京津无偿供水,关停了省内会造成污染的企业,保障京津水源地安全。为此,京津地区高速发展,河北发展滞后。至今对河北尚未出台任何有效的补偿政策和特殊扶持政策,受损方得不到相应补偿。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构,符合人民行使环境权的要求。
1.4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要求 从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来看,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业社会所形成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二是工业社会中产生的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而现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同时,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也开始面临问题,使单一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越来越丧失存在的合理性。这时,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出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它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过程和状态,本质特征是集体或联合决策,在现行体制下必须是市场、行政和法律方式相结合的。刚性的行政壁垒构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而行政区划调整将伴生高昂的社会成本。要在现行的行政区划框架内减少“邻避”行为,实现总体利益的协调,就需要政府治理形态的嬗变――从原来的行政区行政模式转变为区域公共管理模式。
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的构建,是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这种公共管理的模式,以京津冀三方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的防治这一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努力的,具体表现则是提高京津冀区域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京津冀区域发展和保证京津冀地区人民公平的享受水资源的权利。
1.5 破解“囚徒困境”的要求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著名分析模型。1950年,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与梅尔文・德雷希尔拟定出相关困境理论,后由阿尔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
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构中,“囚徒困境”指的是只有京津冀三方在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在污染防治方面进行合作才能使三方的利益达到最优,如果只是河北一直无偿的保障京津用水,而得不到任何补偿的话,不利于京津冀的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的建构本着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合作共赢,这样才能破解“囚徒困境”。
2 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上存在的问题
①立法的不完善。对区域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的规定,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条说到,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我国《水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条第三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等相关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我国《水土保持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范围内依法承担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而在这些法律中,法律规范的原则性较强,缺乏相应的高位法和综合立法,之间都存在着法律的关系
不清、关系不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不明等问题。
②监管的不到位。我国水污染监管体制一直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但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的规定仍没有具体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之间的联合执法,而联合执法存在着缺陷,比如对于很多棘手的跨区域污染,联合执法在缺乏牵头部门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一拖再拖的情况等。由于地域限制和执法差异,联合执法虽然作用明显,但很少被使用。
2.2 行政上存在的问题
①行政壁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可以通过整合京津冀区域水资源推进京津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协同效应,也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产生联动效应。但目前我国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行政壁垒。严重损害了京津冀区域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协调发展,造成了水资源污染浪费问题,这与节约型社会理念明显背道而驰。京津冀地区中各地方政府对辖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水资源的整体性与经济、行政区域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长期以来京津与冀的水资源关系主要是靠行政调控和行政命令,由于京津与冀在行政地位上并不平等,对水资源的利用也是不平等的。
②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京津冀三个地区政府间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缺乏密切合作,各政府之间在制定水资源政策时,只考虑本地区的利益,并没有把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的最终目的来考虑。
京津冀既没有同属一省或市的绝对主管行政部门来统领,也没有绝对核心的内在城市来凝聚,因此,京津冀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只有在各自利益主体通过对自己利益让步、折中的方式以京津冀区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时,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才会加快。①
3 京津冀一体化中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构的主要路径
3.1 制定区域性相关法规 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针对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立法上的不完善,以这次新《环境法》为基础,结合其他现行的法律法规,通过由国家、省政府部门或相关行政区协商制定统一的区域污染防治的法规。明确各相关单位的管理权限和职责,以及纠纷受理调解机构等,同时明确职能部门环境过失的责任和惩罚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相关制度。
3.2 建立统一水污染防治协调机构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区域合作规范化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国际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具有制度性的协调组织机制;另一种是非制度性的协调组织机制。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针对水污染防治这方面,建立一个能够协调三地、级别较高的水污染防治协调机构十分必要。可以参照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建立,建立一个职能明确具有权威的协调机构。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运作形式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使京津冀水污染防治协调机构更合理,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职能明确,权责到位。
3.3 建立京津冀水资源补偿机制 我国新《环保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补偿的本质就是生态保护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之间,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解决生态保护者的合理回报问题,鼓励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流域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行政单元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
河北属严重缺水省份,但一直首先保障向京津无偿供水,至今尚未出台任何有效的补偿措施。长期以来,冀与京津的关系一直处于被动、无偿服务的“无条件调拨”状态之中,这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合理的水资源补偿将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将会主导河北提供足额和良好的水环境;对于京津而言,补偿意识也可避免其非理性的行为。这样有利于京津冀三方在水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方面达成长期的合作。
3.4 建立跨区域水权市场 水资源是否稀缺决定了水资源是否有必要进行交易,建立水权市场。现阶段我国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使用情况严重,使得水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明显,水权交易面临着紧迫的现实要求。
我国的现实是长期注重通过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水资源的稀缺性不能得到正常反映。不能有效地调动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导致水资源配置的失衡,出现水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水权交易是利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用市场配置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用水矛盾,提高人民节水的积极性。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建立跨区域水权市场。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能够使水资源在各行业间优化配置,促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水污染的有效防治都具有积极作用。
注释:
①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载《经济纵横》2012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张康之,李传军.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J].行政论坛,2010(3).
[2]张云,张贵祥.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北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9(3).
[3]李越,张涛,单莹莹.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监管的管辖权问题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08(6).
[4]武义青,张云.京津冀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探析[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C],2009年10月.
篇6
关键词:水务管理;一体化;自然资源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1.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2.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极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东明县水资源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水资源“丰而不优”。
①以县城为中心的水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污染危害与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乱采滥挖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在发展。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影响和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乡镇,未经环保部门审批且污染严重的作坊式工业项目大量存在。
②畜禽养殖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污染日趋严重。畜禽粪便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水库、堰塘水体发黑发臭,水生生态系统破坏;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流失,还造成了农村水体氨氮和总磷超标,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农村天然饮用水受到威胁。
③工业企业的达标工作成果仍相当脆弱,实现的仅是低水平、初步和阶段性的目标。造纸、纺织等行业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有的企业未上治理设施,有的企业上了治理设施但治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④几乎所有的乡镇包括县城都没有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不经任何处理全部直接排入或倾倒入内河、内湖,也造成了内河、内湖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已经臭气熏天、微生物满湖。并且,这种水通过地下渗透等方式以严重影响了附近地下水的水质。
1.2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东明县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城乡防洪、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等由水利局管理;城乡供水、用水、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水质、污水处理与回用由环保部门管理。以致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质不管供水,管治污不管污水利用。这种管理体制,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属性被人为分割、支解,不仅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而且也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结果导致东明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内河水、地下水的污染不断加重。几个部门管理,却又无人负责的局面。
2.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落实《水法》、提高水行政效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水行政效率效益:一是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二在水资源的分配上,运用市场化手段,比如价格调整,使个人用水和企业用水趋向合理;三是可以找到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资金和政策配套,把水资源的市场激活,把一批企业资金引到节污水处理上来。在此举一个例子,对自来水公司来说是供水越多越好,对污水处理部门来说,节水越多水则越好,水务局统一管理后,就要承担水资源公共管理的职责,起公共调节作用,不是追求最大用水量为目标,而是要为社会提供水资源配置的最优服务。
东明县水资源虽然较丰富,水量型缺水不存在,但水质型缺水却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如果还是多龙管水,不对内河污染加以治理,那将广泛影响东明县地下水水质,造成饮用水水荒,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东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适应外部气候、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已成为趋势和潮流。国外也比较重视水务的一体化管理,如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新加坡为一花园之国,面积641km2,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m3,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以如此之少的水资源量支持发达的经济与社会,新加坡的水务部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东明县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构想与建议
东明县水务管理的原则应按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次序优化配置水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实现东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政府职能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水务局要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椐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下转第80页)(上接第77页)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东明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作用;政府合作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55-02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政府作用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于消除限制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通过协调和统一,形成最适宜的经济地域结构”。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并逐渐发展为互为补充、彼此依赖的发展系统,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地域之间由于内在的联系、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文化的交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二是指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作用机制就是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预机制,是指政府为了应对各个经济体市场在配置资源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旨在通过政府行为管理区域公共事务、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而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手段、行政措施、机构组织的功能及关系。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作用
(一)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发展。尽管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区域经济体之间市场的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仍然存在,市场无法高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区域政府和地区单元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显得十分重要。
政府能够准确地掌握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发展现状,把握区域市场机制的缺陷,能够更好地以大局意识统领整个区域的发展,通过制定适合本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中长期战略规划,加强对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发展的统一指导,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区域各经济单元政府也能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规划细则,并能有效地在区域政府协调和指导下积极与区域内其他经济主体进行互通互联。
(二)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通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统一开放的市场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区域范围内通常包含了多个行政区划主体,代表不同地域市场的利益主体,这就需要政府在各经济单元基础上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规范相关政策法规,适当取消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制度和政策规定,实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规则,从而打破地域间市场壁垒,协调各经济地域单元的经济行为。
政府能够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构建适合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生产要素市场机制,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营造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注重市场契约精神的市场环境,为区域内生产、消费、流通、吸引投资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趋同,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经济单元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的雷同。这容易造成区域性重复建设和区域资源的浪费,并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布局。
政府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政府能够制定科学的区域产业一体化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单元具体分析其生产要素优势,加大对其产业发展规划的力度;其次,政府可以平衡区域内各单元的国民待遇,协调各主体的土地、税收、补贴、投资等政策,使其能在该区域内享受同等的待遇,进而避免了因为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矛盾和恶性竞争;第三,政府能够建立起区域内经济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内产业的整合与分工、集中与扩散,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
(四)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区域内形成相对统一的市场,由此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和商品、服务的自由贸易,在统一的市场形成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政府能够运用自身的公共资源和行政能力,通过建设区域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立起将各个地域单元整合起来的产业链,为区域要素的合理集聚与扩散提供发达的“绿色通道”。同时,政府通过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网络设施,构建综合性的共享信息互换平台,为不同经济主体获得对等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保证。
(五)治理区域生态环境
政府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进行一体化的治理与保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这使得区域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不断增大,对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带来巨大挑战。
政府能够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责任分工,建立起区域生态协作机制、生态法制体系、生态治理协调机制,从而推进生态治理的成效性。制定有约束力的区域生态发展规划,强化区域内政府的生态协作意识,使区域内各主体达成生态合作共识,有效地推动跨区域生态治理,保证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内部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利益交往愈发密切,每个行政主体都需要与其他主体进行生产要素的流通,同时与其周边主体共享公共资源与服务。由于资源环境与市场条件的不同,区域间的政府合作成为了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政府形成合作机制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不断完善和推进,我国的区域一体化模式由封闭式区域化向开放性区域化转变,这一方面带来了区域经济协作的不断深化,各区域主体之间逐渐发展成为相互依赖共存的战略伙伴,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分工所带来的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同时,这也使得区域主体之间的“综合优势竞争”更加激烈。政府之间形成的合作机制可以将政府竞争内部化,通过协调协商使区域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合理地竞争与合作将竞争成本有效地转化为社会收益,政府通过共同分享收益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综合竞争体”的打造。
(二)区域经济体应对公共危机的必然选择
篇8
(一)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抓住“十二五”规划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时机,加大卫生基本设备项目投资和施行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结构,切实抓好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大财务投入力度,有方案地安排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每年建设10个村卫生室,争夺用3-5年时间完成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依照《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评审标准》的要求,结合乡村基层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实践状况,合理装备医疗设备、仪器等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保证广大农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医疗卫惹事业平衡发展。
(二)推进乡村卫生工作平台信息化。明确当前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重点,逐渐坚持支持新农合医疗资金即时结算治理、基本药物装备及运用、流行症和突发公共卫惹事件实时申报、村卫生室绩效审核等重点工作的信息平台,完成村卫生室与各级卫生行政部分、医疗卫活力构、新农合经办机构、公共卫活力构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互通,最后坚持系统安全、标准统一、治理标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平台,完成大家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三)推进乡村卫生人才培育多元化。探究增强卫生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施行以全科医学常识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引进和定向培育、在职乡村大夫轮岗培训等项目,科学编制乡村大夫队伍建设规划,坚持乡村大夫后备人才库,增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才能。启动乡村大夫全员培训方案,将村卫生室人才培育纳入县县政府社会发展人才培育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每年落实必然的乡村卫生人员培训经费,按期免费开展医疗技能培训,并恰当赐与误工、交通、食宿等津贴费用,为乡村大夫创立“无经济担负”的培育情况,保证乡村大夫参训率和培训质量,提高村医专业技能程度,推进全县乡村卫生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进乡村卫生工作治理一体化。以施行基本药物准则为抓手,推进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具体施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治理,理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一切制关系,明确村卫生室及从业者的从属关系,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治理本能机能,依照“六统一、两自力”的标准具体履行一体化治理工作,完善治理监督机制,标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履行乡村卫生绩效考评鼓励机制,以乡村一体化治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群众称心度及指令性任务等内容为主,制订切实可行的乡村大夫绩效审核方案,由卫生行政部分组织,卫生院牵头,严格乡村大夫审核。探究坚持全新的用人机制,结合乡镇卫生院人事准则改革,完善现行体制下符合村级卫活力构的运转形式,坚持以乡村大夫供应服务数目和质量为目标的“优胜劣汰、奖勤惩懒”用人机制,调动村医积极性。切实维护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好,逐渐完成“小病轻病不出村、经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乡)”的乡村卫生改革目的。
(五)推进乡村大夫待遇保证准则化。理顺各类关系,坚持健全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顺应的保证系统。完善以县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资赔偿机制,制订和落实乡村大夫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的工资标准,逐渐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津贴标准,保证乡村大夫基本待遇。依据全县乡村实践,结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准则的推进,探究坚持掩盖一切乡村大夫的养老保险准则,对符合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前提的乡村大夫发放养老金,以解除村医后顾之忧。履行乡村大夫医疗责任保险,坚持医疗风险社会分管机制,经过村卫生室和保险公司协作开展医疗执业责任保险营业,降低村医执业风险,维护医患两边的正当权益。
篇9
关键词:交易费用;动态竞争;不完全契约;一体化理论
在建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需要弄清楚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学原因是什么。关于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大体上有四种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一体化发展理论。本文分别从以上四方面加以论述。
一、交易费用理论
早期的交易费用理论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可供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由权威关系来完成,当企业扩展至在其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与通过公开市场交易方式或在其他企业内组织的成本无差别时就达到最优边界。其后的学者认为“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并将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企业集团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垄断优势及多元化经营优势视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解释。作为交易费用理论的追随者和发展者,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方面区分了交易的维度,使交易成本的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他从企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了企业“有效边界”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个连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如果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的合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就给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这样就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
威廉姆森认为,根据交易维度的不同组合特征可以界定经济活动的不同管理机构;而交易契约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交易特征上的基本差异造成的。在契约关系的治理效率问题上,威廉姆森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与交易维度的组合特征相对应,它们分别是市场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选择何种治理方式取决于维持交易关系(由不同的治理形式实施)的价值与治理成本的差值对比。尽管威廉姆森逐渐意识到由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经济组织实施的双边治理交易的常见性和重要性,但他并没有提供对这种后来称之为“企业集团”的复杂经济组织运行方面的分析。
当两个法律上完全独立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换各自的产品或劳务时,会产生交易费用,它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费用。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但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使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费用快速升高,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核心企业并不是把所有的企业都一体化,而是将某些企业作为其外部的组织,并通过资金、技术、销售等纽带与它们保持联系。这些企业仍然是独立的法人,但与核心企业又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即企业集团。
市场内部化理论可用来分析为什么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企业集团比单纯的市场交易更有效率。市场内部化理论主要是由巴克莱和卡逊等经济学家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不完善的外部市场机制造成了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知识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为提高这种交易效率,企业集团通过其有效的组织手段、行政结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市场机制是通过商品价格来传导信息、组织生产的。在外部市场,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对某项产品的性能不了解等,相互欺骗的可能性就很大。越是信息不完备的市场(如中间产品市场),交易费用就越高。为避免相互欺骗和投机行为,交易者都需要付出很多成本。企业集团用内部各公司之间的行政协调关系部分代替了商品的交换关系,使买卖双方同属于一个行政组织,减少了相互欺骗的动机。在这种市场机制不完善或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行政组织来协调交易的企业集团显然比市场中的直接交易更能节约费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集团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可通过兼并,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将外部企业吸收为内部成员,二是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分化——子公司化来实现集团边界的扩展。在交易费用视角下,企业集团是存在合理边界的。
市场与企业集团之间的界限,完全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信息不完备,在寻找交易伙伴、谈判价格、避免相互欺骗和投机行为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交易费用。加入企业集团(即核心企业的兼并行为)后,由集团通过内部的行政组织来协调成员企业的交易行为,可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但其代价是增加了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成本和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当集团吸收某一企业成为集团成员后,增加的组织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小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这种替代(即吸收该企业加入集团)是有效率的。当增加的组织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集团达到最大合理边界。当增加的组织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这种替代是没有效率的,不应吸收该企业加入集团。
单个企业与企业集团的界限,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可分为两部分:治理成本和管理成本。治理成本是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运作而发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管理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以及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单个企业内部靠行政结构来组织生产,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组织过于庞大而造成低效率,管理成本大幅上升,这时通过内部资源分化成立子公司,可以节约管理成本,但其代价是增加了治理成本和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子公司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管理向治理和市场转化的过程,即以治理和市场职能部分地代替管理职能。这种转化是否有效率取决于职能成本的比较,当某一子公司成立后,增加的治理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小于节约的管理成本时,这种转化(即通过内部资源分化成立子公司)是有效率的。当节约的管理成本等于增加的治理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时,企业集团达到最大合理边界。当增加的治理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大于节约的管理成本时,这种转化是没有效率的,不应将内部资源子公司化二、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
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角度,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独立交易关系可被称之为“半结合”,基于半结合关系形成的战略则为半结合战略。半结合关系使得交易双方相互依赖,促进了信任的发展,并降低了一方利用泄露的信息的风险。拜德勒克(Badaracco)认为,半结合战略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增加的信息分享将导致妥善处理差异性、复杂性与变化的更大能力,从而创造效益。保莫(Baum01)指出:被拒绝参加网络的威胁(这意味着没有利用日益增长被分享的信息的机会),将能促进合作。公司采取半结合战略而不是结合或双方均不受对方影响的销售关系的原因还包括:成本和风险的降低;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增加灵活性;监督竞争者并使其保持中立。在小公司或追随者为何加盟企业集团的理由方面,塞门林革列出了三个明显的原因:可能寄希望于以后的增值而签订协议;和一家已经卓有声望的公司建立联系,可提高本公司的声望;由于组织或技术方面的依赖性而需要与大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
企业拥有与之关联的另一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理由包括:第一,股权参与安排作为可信承诺,可激励有效的关系特异性投资从而降低立约和监督的成本。第二,持股安排可消除有关目标公司投资机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目标公司因信息阻塞而难以从外部募集资金的问题得以解决。第三,持股法人企业可以比其他持股者更有效地监督和影响管理,因为持股法人企业可能拥有一般投资者所没有的知识经验和营运技能。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着重阐明了交易合作的必要性导致企业集团内部合作网络的存在,但并未涉及具体的合作方式及合作关系的维护问题。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企业集团母公司与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存在的必要性是组建企业集团的参与主体加盟集团的首要条件,即企业集团内部网络性是集团成员能够获取增值收益的前提。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矛盾,兼之交易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状态的可能性,经济合同的完全陛是不可能的或成本极高的,因此通常是形成不完全契约,而不完全契约往往导致“敲竹杠问题”。当进行专用性投资时,只有与选定的对象进行交易,专用性投资才具有价值;一旦转换交易对象,专用性投资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专用性投资收益不反映在外部机会的价值上,这时投资方未能获取全部投资边际收益是由于重新谈判不仅产生盈余的再分配,而且导致外部约束条件起作用。因而,企业集团母公司与成员企业(或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不能以契约形式的维持作为主要治理模式。
四、一体化发展理论
钱德勒认为现代企业的成长是在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相结合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而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纵向结合范畴。他还详细论述了美国现代企业早期的横向一体化过程:卡特尔——托拉斯——控股公司。一体化发展理论主要基于行业价值链的增值性和内部价值链的增值性,企业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主要采取多元化发展(包括相关多元化和无关一体化)或专业化发展。
五、评价
篇10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村保洁一体化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巩固整治成果,扎实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健全以村(社区)为主体的集河道、公路、集镇、村庄保洁于一体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督查、考核机制,着力打造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机制,确保全覆盖。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维护,做到镇有垃圾中转站、村有垃圾收集房、户有垃圾桶,每个村配备保洁员,垃圾有专人收集、专车运输、日产日清。逐步推行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和有偿服务,推进城乡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健全长效管理各项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由镇城乡一体办牵头,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保洁长效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评,落实长效管理各项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特别是加强集镇、城乡结合部、中心村等人口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加大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卫生综合整治,加强无证码头和废品收购点的整治力度,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因村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扩大污水治理受益面,改善地表水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对农村生活污水有条件纳管的区域,就近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没有条件纳管的,推广微动力厌氧方式或无动力人工湿地等节能高效的生态治理模式,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二)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健全集镇的环卫设施,完善保洁措施,强化督查考核。开展集镇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扔乱倒、乱贴乱画、乱堆乱摆、乱拉乱挂等专项整治。加强对集镇主次街道两侧门牌匾、户外广告等规范设置和破旧建筑整修改造,集中力量清理垃圾堆积物,提升集镇环境面貌整体形象。
(三)开展河道长效保洁。加强小河小浜、湖泊和大河支流的长效保洁工作,重点清理河面漂浮物、清除垃圾、清理非法渔网、打捞畜禽尸体、打捞沉船、整治乱搭建等;健全河道保洁责任制,做到定人员、定河段、定责任、定报酬,努力做到河面无垃圾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要求,逐步实现全镇河道“清水畅流、清河靓村、城乡一体、岸绿景美”的目标。
(四)开展公路长效保洁。加强对县、镇村级公路和通组达户道路的环境卫生管理,落实保洁队伍和保洁责任制,加大对公路沿线各类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的清理,切实改善环境面貌。抓好公路两侧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做好广告牌及路牌规范管理和违章建筑清理,使交通道路沿线成为展示美丽乡村形象的景观大道和生态走廊。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镇党政办、镇社管办、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镇财政办、镇环保、镇爱卫办、镇兽医站、镇行政执法中队、镇新居所等部门组成的大云镇农村保洁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由社管办牵头农村保洁一体化管理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健全例会、督导检查、专项考核等工作制度。各村(社区)要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环境卫生管理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2.明确工作职责。镇城乡一体办要按照各自职责,统筹指导全镇农村保洁一体化长效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相关考核工作;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做好全镇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镇交通部门负责公路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镇爱卫办、环保和行政执法中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全镇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相关考核工作。各村(社区)要加强辖区内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做到每月有抽检、每季有检查、每年有考核,督促和落实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