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措施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措施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教学措施和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难题 措施

自从高中地理推行新课程后,就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方面呈现出良性发展,教师们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我们解决。

一、高中地理教学常见困难分析

(一)地理教学理念过时

对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学理念过时是极具代表性的问题。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导致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对素质教育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教师只注重加快地理教学的讲课进度,全方面地向学生强调考试要点,背离了地理教学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未能真正掌握“地理技能”。地理教学中那些针对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要求被置之不理,盲目地追求地理高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地理知识实现活学活用,从而令地理教学丧失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智力发展均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都有天壤之别。假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全部学生均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同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学生彼此间知识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失衡发展。同时还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承受更大压力,这些后进生将越学越吃力,失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进而慢慢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信念和动力。

(三)教W考核评估体制不科学

就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来看,其考核评估体制极不科学,其基本评估标准定位在学生的地理考试分数,单一性的考核评估体制阻碍了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的提升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在不合时宜的考核评估体制中一味地谋求高分与成绩,导致地理教学走向守旧、僵化的死胡同。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常见困难的应对措施

(一)变革教学理念

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变革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条件。变革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素养,明确地理教育的实际含义,不再一味地追求高分,不再培育分数高、技能低的学生,而是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知晓地理教学的社会作用,把地理教学知识应用至社会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水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知识时,教师当借助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晓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强化其地理学习意识,促使其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科学地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为了督促学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地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其中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之前,应对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情况做统筹评估,同时将其划成三个层次,之后再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需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比方说在教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对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倡导其自主学习与研究,把握并归纳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搜集课本外的知识以补充教材中所缺乏的知识。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当在教学前列出部分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学习教材里的知识,去证明自身的想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的指引。对低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全面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需认真仔细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创建适宜的教学评估体制

创建合适的教学评估体制可以全面刺激教师变革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手段,以培育高素养的地理人才。创建合适的教学评估体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立足于学生成绩和分数的考核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举行评估学生地理认知和地理运用技能的比赛,针对生活情景给学生出考题,使学生依照有意义的比赛,全面展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技能,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的评估标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保地理教学的品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地理人才。

三、结语

总之,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对学生的培育对将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需针对具体教学情形与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案和制订教学计划。尽管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还有不少弊端,不过作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我们理应重视自身的教学效果,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高伟之.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法;知识;能力

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等的提升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新课改的规定使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究,找寻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活动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结构等优势逐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广起来,但是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暴露的不足,还需要特别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活动教学法的概念

在活动教学法中多元理论被广泛应用起来,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合在活动过程中,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直接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获取高效学习的方法或能力,这便是活动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好活动教学法能把课堂知识内容转化成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综合性活动,用各种活动串联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思维。

二、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活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不能根据地理教学材料或者内容设计活动,导致整堂地理课不能高效进行。(1)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前预习。(2)教师重活动,轻指导,导致教学不平衡,学生发展受阻。(3)学生习惯不良,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自控能力弱。(4)活动开展中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浪费精力,收效不高。(5)活动安排没有兼顾集体与个别活动的统一。(6)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活动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1.以活动目标的规划建设为中心

在新课改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利用活动教学法时很容易在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照搬”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有误区,在活动教学法实施中应该相互印证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两者的要求,一切围绕活动目标建设为中心。在活动教学法实施前学校就应该制订校级发展具体的目标;用明确的校级目标促进教学学科的目标建设与活动开展;设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

2.活动建设以师生为基本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是抽象的,教师在过去需要用很长的语言或者演示等方法才能把知识内部的规律或者现象之间的联系等传递给学生,这样使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是很有限的。活动教学法则是安排具体的活动来承载事物规律或者联系,需要学生通过教学的活动、实验等探究活动,学生便能在活动中清晰感受抽象的内容,但是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却又容易受到教师水平、学生学习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很难理解较难、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严格从学生的学情进行活动教学,用高效的活动突破重难点,把活动建设的基本点确定在广大师生身上。

3.活动教学法实施中加强教师的引导

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活动教学法实践工作不能缺少教师言传身教的指导作用,这就使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引导功能,切实做好新课改时期引导者的工作,用细致的语言和符合实际的动作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然后指导学生跟随活动开展的步骤过程观察活动进行的顺序或者操程中的现象,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同时,一边在活动中用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活动对象的主要特征,如何把握这些特征的由来、作用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主要变化方面和未来发展变化等过程。这种讲解、引导结合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方向,有目标,其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才能得以发展,这样做就能把教学目标和新课改时期的课程标准融合在教学活动中。

篇3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也是一切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交流以及应用、存储的方法体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工具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多样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2.1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全新的工具,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资源配备不足。另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充分的重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人力资源配备差,多媒体硬件设施配置有限,导致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分配给地理教学应用,制约了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数字化资源建设

高中地理的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比较匮乏,高中地理数字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另外,地理教学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的教学资源网站,过分注重商业性质,缺乏健全的网络,阻碍了高中地理网络资源的共享[1]。

2.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效率低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习惯了传统的极爱哦学方式,不愿意去学习计算机,不远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另外,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工作量大,缺乏钻研信息技术与教材结合的方法和技术。而对于一些新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地理教学大纲和体系,缺乏教学技能,缺乏优秀的地理教案和课件以及相关的习题和案例的资源的储备,导致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

3.整合优化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网站

高中地理信息教育不仅包括了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资料的应用和存储,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还包括信息资源呈现和应用的方式,如何利益地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们结合起来,讨论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章节的形式收集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做成基于教学目标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创新题库。构建信息资源网站,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站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

3.2提高对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并且充分的加以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配备。教师也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合上生动的解说,这样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深入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样就有效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和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3.3强化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化信息环境之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地里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务,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游刃有余,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完美的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效果[2]。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优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形式丰富的网络资源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应用型网络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信息资源,一种是网络人力资源。从网络信息资源说,它的传播方式是依靠计算机通信设备,不仅完成信息的传播,还进行软件的管理。这种信息资源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只要登录网站,利用网站搜索工具进行查询,就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我们常用的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这些网站能为我们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网络人力资源来说,我们有很多人际交互平台可以利用,如QQ、微信、博客等。这些交互软件和平台能将各种职业、性格的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在网络上共享资源,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

二、将网络资源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网络资源能够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理解就是死记硬背,这种认知不仅使教学效率低下,还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进行锋面与天气的学习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利用计算机,登录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找到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也搜索到一些模型,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锋面与天气的知识产生很大的兴趣,也在教师和课件的帮助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认识这一地理现象。

2.网络资源能够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设计时间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关乎一堂地理课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除了从心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以便更全面、合理地对教学进行设计。以往,很多教师都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教学课件,在教学设计上投入的时间非常少,这对地理教学来说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有了网络资源的参与,教师应选用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搜索一些比较贴切的图片或视频,这样就能为教师节约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带来一种更具特色和人性化的地理教学。

3.网络资源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技巧的提升

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可能会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将网络资源积极地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探讨,那些较棘手的问题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索,最终得到解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作用,并积极利用,促进自身教学技巧不断提高,降低教学问题难度,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

三、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高中地理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1.对教学设施进行完善

网络资源利用的基础是计算机,计算机是教学设备设施的一种,因此,要使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得到合理运用,完善教学设施就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目前,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动力,虽然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是受原有的经济基础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师资力量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促进教学设施的完善,一是将教育设备的支出比例逐步提高,这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撑,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起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对教育投入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中小学教育设施方面多倾斜一些,促进中小学信息水平提高,这样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时就会更得心应手。

2.对教育、教学类的资源网站进行规范管理

当前我国教育网站有很多,这些网站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资源的重复率很高。为了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教育、教学类的资源网站进行规范化管理,将管理力度逐步加大,促进网站提高和优化建设。针对信息资源的重复,无论是信息产业部门还是相关教育监管部门,都要督促教学资源网站进行整顿,多个部门合力,共同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无效、重复网站的建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网站的审核,并鼓励一些有余力的学校加入非盈利行资源网站的建设中,这样地理教师就能从中得到大量的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

3.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教学 突破

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深刻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的建设。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高能力的人才,这就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1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1重视实践教学

以往的教学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作用,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新的教学模式则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静态的教学,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或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2 重新界定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也就是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实现不了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1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改之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2实现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也有师生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不过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根本不理想。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交流的状态、思维状态如何,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

地理教学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3 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相结合

多年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呈现脱节现象,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7

1.1地理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日常地理课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对完成教学目标和顺利实施教学有利的意识和物质。其中意识形态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行为、师生间关系等等。教学物质包括所有无生命的客观物质,如:课本、地图、模型、黑板、测量工具。同时也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参与课程教育的老师和学生。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因素和条件,都囊括在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内。

1.2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

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指重组、调整、协调并优化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使每份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具体来讲,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教学资源的物质和意识部分进行创新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转化。

2.地理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自习课和辅导课等。但是,每一节课程大多有一个主题,所以为了贴近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整合运用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针对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重点突出。例如,教师在讲授水库这一课程时,应在遵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所用能够利用的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有关水库的知识,包括: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多角度的将水库的历史、形成、构造、地形逐一的展示。

2.2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着科学性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工作观念面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在新出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目的准则,因此科学性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的前提。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科学性的原则,要对教学资源客观深入的掌握,以及进行严谨的研究。杜绝一味迷信教科书,对教科书中不合理的地方要用于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科学的运用教学资源,以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去选择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2.3联系性原则

在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中需要遵守的联系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联系。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课上知识点的讲解,要相互联系,让学生记住其中一点就能联想到另外一出知识点。(2)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寻找与老知识点的共同之处。(3)在讲授国外地理内容时,可以以国内相似的地理内容为例,加快学生的理解。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既满足当下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又不能削弱后代需要的发展资源。这里强调的是持久性的发展,是满足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平平台。在地理教学资源上来讲,其是一直存在一种消耗的状态,无论是物质、人力还是意识形态。因此,为了不使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持续的枯竭,相关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剖析教学资源的潜在力量,适时的对教学资源补充。

3.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几乎全部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均由教师决定,教师在其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最大程度的影响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以下几点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措施:(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伴随着新的知识和理念的发现,以及更高水平人才的涌现。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的鞭策自己进步,积极的参加各种培训教育活动。(2)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因地理学科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在地理研究范畴内要不断的扩展知识面,潜心的研究专业知识。

3.2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首先要在地区间做到合理的分配,然后在本校内做到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合理化的教学资源还要做到将现代的教学资源融入到传统教学资源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

3.3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文本资源就是地理教科书,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科书,要深度的发掘教科书上的资源。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其它资源对教科书进行补充。例如:使用杂志、报刊、论文和互联网平台。(2)针对教科书内容设置课后作业。教师以巩固课上知识点和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有选择的布置作业。可以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篇8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本质是将传统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可持续发展性因素,如此一来才能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打开大门。通过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地理课程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在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里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下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课程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二元论依据,将自然与人文进行明显区分,系统理论作为其重要授课内容,而相关与实践结合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中寥寥无几。经济逐渐飞跃的近二十年里,唯有高中地理教育固守着其老旧观念毫无变化,这直接造成了地理教育应该立即转变的现实状况。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和教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与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在加入可持续发展因素之后,在其实际教学中的表现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变化,高中地理课程已经明显的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观点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传统的高中地理已经逐渐被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性质的高中地理教材代替,这种教材中可以从文字内容方面、图标漫画素材、互动思考版块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特性。总体看来,地理科目在于综合性地理常识以及区域内富有特点的地理详细描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充分展示地理学这一物质系统的学科,以及这个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其本身的灵活多样性,该物质系统内包含的所有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或者整体与人类能够产生影响、相互关联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的内容,地理学不仅是固步自封、顽固不变的,它是一种综合的内容,用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做例子,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因此,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3.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究竟存在的问题

3.1对于其传统性质的分类标准已经跟不上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

3.2与时俱进的地理知识并没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普遍感到对新知识的匮乏;

3.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明显见到,但是对于其起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并不大,加入了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地理教学并未经过严密的讨论以及深究其教学方法的改变,因而导致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地理课程并未担负起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

3.4高考制度影响着地理教育,使其不得不应试化。

3.5地理教育专业师资人员匮乏,专业教师知识含量以及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优化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措施

4.1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

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等教学模式,由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在课堂内进行,不包含任何的交流性、研讨性、互动性、自主性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做到一味地接受知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之相反,在教学手段加入了各种媒体工具的作用下显得课堂生动有趣,教师的课堂教育充满创意,学生能被其唤起积极性以及自身动力,在探讨和答疑中愉快进行知识教学。

4.2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加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就是指对于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要将其知识掌握量、实践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联合起来做出综合结果。这种评价不仅有展示学生水平的作用,其反馈作用、调节学生成绩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作用都不可忽视。

4.3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本身应该意识到教学活动是不断更新、不断转变的活动,只有将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作为长效性活动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受益。学校的教学研讨机构以及教育主管机构在对于教师采取教学方法培训时,应注意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加入,并将其产生的效果尽力做到最大,让教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实践课堂中效果。

小结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比较法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比较法,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地理比较法概述

由于高中地理课程强调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学生在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地理比较法的运用。地理比较法,即通过观察,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它是认识地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

运用地理比较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异,实现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类比较法

同类比较,即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在课堂教学中,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新旧知识中的同类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同以及差异。例如:在讲到热带的气候时,可以将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进行比较,由于各个地带的降水不同,所以气候类型差异显著。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所以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到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当受赤道低压影响时,是湿季,受信风影响时为旱季,农业活动主要是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在运用比较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这四种不同的热带气候,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

2.自我比较法

自我比较法,即对同一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自我分析比较,能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在学习我国雨带的变化时,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在我国春末,雨带主要集中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会出现春旱,东北出现春汛;夏初,雨带逐渐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雨带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常出现反气旋气候;9月,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学生运用自我比较法,可以发现我国雨带变化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

3.专题比较法

专题比较法分析的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者社会经济条件,通过这种比较方法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系统的了解,从而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共同性以及差异性。例如:在讲述流水侵蚀、流水沉积、风力侵蚀以及风力沉积时,虽然这四者都是外力作用,但具体说来各自形成的地貌又不同。教师在讲述时,通过引导学生将这四种外力作用的形成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能力,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综合比较法

综合分析法,即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种教学方法一般用在学习的巩固阶段,有利于使学生对整个地理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述气象灾害时,可以将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它们之间的形成条件、危害以及防御措施,能够使学生对整个气象灾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了解,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高中地理比较法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对比与分析。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比较法进行对比及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对对所学知识结构进行及时梳理。二是注重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比较法的运用情况,从而使比较教学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地理课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三是注意综合性。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和区域性都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比较结果的有效性。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地理知识的特点,正确运用地理比较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比较法应用分析[J].科学导报,2013,(06).

[2]庞海珠.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24).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活力 方法 探讨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动态、趣味、生成性的活泼课堂成为当下高中地理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新课改强调,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地理课堂的参与性与探究性,强化师生、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温馨和谐的活跃课堂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作为高中地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打破沉闷、消极的课堂环境,打造活力课堂很有必要。

一、构建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结构合理、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当。其次,教师还要真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与知识交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并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直面挫折;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探疑,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教师才能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地理来源于生活,反应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生活化、简朴式的高中地理课堂才更具有活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广泛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学习并不能仅靠简单的文字背诵记忆,也不能靠僵硬的看图方式掌握,再者,即使学生通过这些方式掌握了“矿产分布”以及“主要河流走向”等重要内容,而弄不清地理事物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物的日常用途,仍然难以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综合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应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实例,让枯燥、乏味的地理内容(等高线、等深线、时区知识、气压图)等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既避免了枯燥知识记忆的难度,又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僵硬的课堂现状,学生们也能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系列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深刻理解全球变暖事实,并探究出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实际对策,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活跃度。

三、善用情境创设模式激活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要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而情境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它以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情境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细胞,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情境中实现高效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要想提升课堂活力,情境教学模式必不可少。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有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等。例如,在《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三个城市(广州市、增城市、派潭镇),并展示其人口规模,在学生认真观察后,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该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定积极踊跃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情境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四、巧用激励性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性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已逐渐成熟,但依然需要教师的适当鼓励来提升信心,同时,在地理课堂中渗透激励性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活地理课堂。巧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性,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实施赏识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学生看出发展变化的个体,不断运用眼神激励、行为激励以及语言激励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现、敢于发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运用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自信。在地理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善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有效评价。例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无法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实施评价,鼓励其再接再厉,永不言弃。

综上可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对地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动态、科学、生成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强化学生参与、提升课堂活力等,以此改善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一言以蔽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提升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选对活力提升方法,真正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欧世升. 浅议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J].学周刊,2012(21):53-55

[2]徐飞.高中地理课堂活力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