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篇1

>>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职教语文教育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支付转移现状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精准扶贫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南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思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产团购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发展 广东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途径探索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发展制约及发展方向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李绍明,陈绣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9).

[9]刘鹏丽.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10]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2014-02-13)[2016-3-22]..

[1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 (2014-02-13)[2016-3-22]..

[12]华长慧,等.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陈翔峰.中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系,2005.

[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部门预算[EB/OL].(2014-4-18)[2016-03-22]. http:///ggtz/55268.shtml.

[15]蒋隽,等.东莞与罗定职校生均拨款竟差百倍[N/OL].(2014-01-17)[2016-03-22]. http:///html/2014-01/17/content_2517319.htm.

[16]张志坚.找准办学定位建设一流院校[EB/OL].(2011-12-18) [2016-3-22]. 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950327&cata_id=N195.

[17]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18]刘怀宇.广州教育城一期规划通过[EB/OL].(2014-06-04)[2016-3-22]. http:///nfdaily/html/2014-06/04/content_7311097.htm.

A STUD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REGIONS: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Pengli

篇2

摘要: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名族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随着历史的沿革,区域的划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进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纵然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改善西部少数名族地区教育,但西部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仍为突出,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是重要且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省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8省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突出落后,因此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尤为重要。不仅是为西部的振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对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一师多教的情况普遍,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少数名族地区教师年龄结构的状况是:中年教师过少,青年教师过多。教师年龄结构状况比例不均衡,对少数名族教育问题的发展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青年教师难免经验不足: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等。对于教育问题来说,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来自于老师,因此师资在教育问题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少数名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缓慢,物质条件落后等因素导致没有教师愿意长期驻留教学。即便有各种各样的支教活动,但是由于支教人群的流动性太大,很难真正地改善该地区的教育问题。

(二)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大部分边远地区的校园校舍极其简陋,甚至危房重重,用于学生锻炼身体的器材屈指可数甚至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普及率低。许多长距离步行到校的学生来到学校,与之共处的不是令人期待的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桌椅而是四面漏风的土墙,破旧不堪的书桌,这样的环境很难让所有学生在教室里都能安心地学习。

(三)教学质量存在入学率低、升学率更低、巩固率低、辍学率高地普片现象。2002年底,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7.43%和54.7%,远远低于全国98.6%和90%的全国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不到60中八个省区中有7个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盲人数不断增加。2002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77%,每年有500多万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便辍学了,80%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是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二、 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目的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国家,为力求我国缩小贫富差距,谋求均衡发展,取得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为了政府少数民族地区可是绞尽脑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是比较偏远的地方,无论硬件设施和软件部署都赶不上大中城市,并且许多人没接受过教育,导致少数民族的人民素质普遍低下,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少数名族的人口素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扫除文盲,才能领引少数民族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十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仍然存在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突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采取合并学校、优化师资队伍、实行全体寄宿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等措施,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地区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力求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的人民素质。

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一)增加师源投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众所周知,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一个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一个地区的师资力量的大小则起着关键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而且整体知识素质不够。因此,要加强教师进修学习和教育素质提高,发展成人教育要和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培训师资。学习内容可以是某一项技能操作环节,也可以是整项专业技术。

(二)加大教学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资,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教育困难的根本也就是缺乏教育资金,国家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时,应该设立该项资金发放和实用监督机制,把教育资金真正发放到需要投资的学校手里,并监督学校把这笔专项资金全部用在建设学校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上,在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在各学校进行校园建设达标评估。

(三)加大宣传,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古老观念,提高其注重教育意识,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的忽视问题,首先要提高当地政府注重教育的意识,建立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惩罚机制。要尽全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查发现,国家设立的“普九办公室”并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其存在。不过这也很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当地政府而做的表面文章或形式。国家和应该重视这些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一方面给政府官员强迫压力重视教育,让官员评优和升职和当地教育水平挂钩。优秀的单位可以加大拨放教育基金,当地官员可以得到各种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教育意识培训。(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商贸流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近年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较快,地方政府对流通功能的认识随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日益显现不断提高。2008年,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十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4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8.63%,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1.21个百分点。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条件下,近五年来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均在15%以上。2008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350.5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95%。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宿餐饮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营业额持续增长,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也成为繁荣经济、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水平较低等诸多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市场发育程度低、分工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己初步打破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城乡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区域、民族等因素影响,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的农副产品大多为自家食用,只有极少数产品在就近的农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几乎全部为农户之间的余缺调节。大多数商品市场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属于商品市场的初级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渐进式”改革,表现在区域空间上为市场经济梯度推进形态,即市场经济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市场发育程度上,无论生活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其发育程度都是沿海较发达地区高,内陆地区低,形成了一种有东到西的推进态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遗留的低起点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利经济地理位置和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其市场发育程度更低。在生活消费品市场方面,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亦如此,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更低。

2.传统观念牢固、市场意识淡薄

市场主体是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考察标准。在现代社会里,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家庭居民和个人,他们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市场交换行为的当事人。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长期受本民族传统观念禁锢思想,对市场的意识很单薄。某些民族会出现民族文化或是民族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相抵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畸形消费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畸形消费十分突出,“穿在银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便是对这种生活消费方式的形象概括。一些少数民族妇女把制作一套镶满宝石、金银,价值万元的服装,当作自己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于是省吃俭用,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于此,使生产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减少。另外,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人们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便借助来解救自己,于是每年要消费大量的钱财物在名目繁多的宗教仪式上。二是平均主义观念浓厚。某些少数民族遗留着共食习俗,以“一人有,大家有”为天经地义。这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和习俗,以及由此派生的心理定势,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相矛盾,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阻力。三是重义轻财、轻商贱利观念的存在。西北少数民族由于深受因循守旧观念的影响,长期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还比较顽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交往中价值观念差,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有些偏僻地区甚至自我封闭,不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由此严重制约了西部多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拉大了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农产品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1.交易方式落后

一方面农产品原先相对单一的市场流通格局己被打破,出售渠道开始多样化,各类批发市场、基层收购单位、运销户等流通渠道已逐步形成,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收购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民出售农产品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呈现出通过收购企业出售、有形市场出售、无形市场出售和直销市场出售的多种格局。

虽然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期货交易、拍卖交易、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在我国己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些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交易方式比较落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交通、通信条件等的制约及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影响,农产品交易方式更加落后。

2.农产品市场组织化较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较慢,规模小,资金少,起不到“一个经纪人带动一个村”、“一个经纪人带动一个产品”的作用。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经纪人实体中,个体经营占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营规模、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农产品经纪人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信息交流,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近一半的西北省市没有成立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可见,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市场参与能力较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3.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

近年来,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物流服务需求认识不足,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少,现代农产品物流观念尚未普及,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低,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绝大多数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利用运输网络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物流技术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流通现代化程度低。

二、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的对策分析

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以及流通效率低下,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的关键是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构建流通基本空间元素和基本功能元素,促使商贸流通业内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与商贸流通产业体制改革

1.商贸流通产业政策理念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的条件下,商贸流通业己经成为先导与战略产业。企业竞争性的商业订单机制及其流通渠道已经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凭借贴近市场和了解消费信息的优势,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得对上游制造商、供应商的支配地位。整个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运行要转向围绕着流通企业为中心而展开,以流通企业为“链主”向上整合制造企业,向下整合服务企业。与此相适应的是,整个区域经济的收人结构、就业结构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整个区域经济的利润来源、运行效率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

2.深化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的改革

欲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商贸流通业,关键在于外部体制和政策环境,在于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至今的纵向化、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这种纵向化、条块分割、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横向性市场流通体系相互冲突,造成地区、部门、所有制、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和流通的分割;它使得原本可以更有效率的、更具竟争性的、内外贸一体化的商品流程和流通网络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导致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因此现代流通体制取向要着力解决政企不分、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问题,形成政策统一、竞争有序、高效畅通、网络一体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

(二)通过商贸流通产业布局政策,促进点、线、面之间疏密状态合理化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网点布局结构疏密无序,突出表现区域内部布局结构不协调,即城市与农村布局结构不协调,城乡接合部的网点布局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不协调。其中商品市场层次多、差别大,需要分类指导。对于西北民族地区需要扶持、开发其商贸流通产业,具体来讲就是以大城市商业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积极发展“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资仓储商店,通过连锁经营,架构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

(三)通过商贸流通产业组织政策,促进规模化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集中化程度低,竞争激烈,存在“小、散、差”的状况。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应以现代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形式。鼓励强势企业以加盟、特许等多种方式吸收和整合经营分散、业态传统的中型企业,鼓励连锁企业之间联合重组,努力做大做强一至两家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连锁龙头企业,带动地区连锁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鼓励和支持生鲜食品、清洁蔬菜进入超市、便利店,逐步减少和规范城区内的农贸市场,形成“超市+菜市场”或“便利店+菜市场”等新型销售渠道和方式。鼓励医药、烟草、音像制品等行业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企业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即通过大规模采购、运营模式复制、品牌商誉共享等,使企业实力在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内部供应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岑丽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实施途径[J].商业研究,2007(03).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

一 引言

我国一直奉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国六十年来,由于国家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内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加之各少数民族人民数千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束缚,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

民族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关乎各少数民族人民福祉,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因而,研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政治与经济意义。本文主要从经济结构方面探讨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现状

我国的44少数民族均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这些民族自治地区多处于我国中西部内陆,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处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初期或工业化初期。与此相适应,资源性、低技术水平的传统产业是其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开放性差,内需与外需均未形成规模,发展空间不足。

具体而言,不论从那个视角比较来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非常明显。统计数字表明,1995至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3%,其同期经济总量却只占全国的8.85%。虽然该期间各民族地区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但其人均GDP却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66.5%,且这一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看到,民族地区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不啻如此,在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标志之一的城市化水平方面,民族地区的城市人口比例也远低于全国水平。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我国而言预示着民族地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十分低下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如表1)。2008年,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快速增长后,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0%以上,但是仍只占全国水平的83.5%,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也只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强(如表2)。由此可见,占我国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和总人口约五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严重滞后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这样的发展水平使有的学者断言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早也要到2040年,晚于全国平均水平20年。

在经济结构方面,随着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面对全国同一标准、同质市场和消费的局面,生产具有地方自然资源禀赋特色的产品成为欠发达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主导产业部门:

1 棉毛纺织工业,由于我国新疆地区盛产棉花,内蒙与的畜牧业较为发达,这就为民族地区发展棉毛纺织工业提供了比较优势,棉纺及牛、羊绒等畜牧业产品深加工成为欠发达地区民族经济第一个产业选择。据统计,2008年度,新疆共生产棉花330万吨,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40%,其中,长绒棉产量26万吨左右,棉短绒30余万吨,为棉纺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截~2008年底,新疆纺纱生产能力位居西部12省(区、市)之首。棉纱产量37万吨,棉布产量1.2亿米,棉纺生产规模占全疆纺织总能力的90%以上。

2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我国民族地区占据了广袤的国土面积,矿产丰富,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有色金素冶炼工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产业选择。如内蒙古的有色金属储量十分惊人,截至2008年6月底,内蒙古10种有色金属矿产已查明资源储量总计2539.45万吨,其中铜、铅、锌、钨、钼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别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4位、第2位、第2位、第10位、第6位,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3 土特产加工业。金、银等贵重金属矿藏的采掘,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采摘,民族特色器物用具的生产时该产业的重要内容。

4 旅游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自然风光秀丽、壮美,文化悠久,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民族地区的一项经济来源。如2009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达到556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1.47倍,旅游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52亿元,比2008年增长1.32倍。

5 采矿业。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国家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带动当地就业,而且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相对滞后在某种程度上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1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次上,与其他区域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方面,大部分地区的生产方式依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刀耕火种,农产品附加值极低,更谈不上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牧业的发展也同样非常滞后,由于农牧业地区分散落后,与民族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工业方面,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占有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极低,在第三产业方面,目前以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充分融人民族因素,满足不了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需求。

2 产业链条不完整,增长方式粗放。我国民族地区的农牧产品还是以生产原料或半成品为主,缺乏对农牧产品的深加工,这就导致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较短的产业链条对居民就业的拉动非常小,因此应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吸收更多农牧民就业,一方面能够提高收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也会起着积极作用。由于民族地区的产品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主,所以在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就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还是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为增长的动力,这就必然会带来对环境的高污染。

由此可见,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其经济进一步发展那的障碍之一,要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具体情况,找准产业定位,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调整:

篇5

科学定量的评价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是促进该地区和谐稳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基于SPSS和R软件对我国9个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分析,得到了9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综合排名及划分。数据表明,所得排名和划分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缩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SPSS &R软件

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具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后,为帮助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做好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及时评价和研究工作显然对解决现阶段边疆问题,加快当前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至关重要。综观文献[4]- [8],从定量角度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未涉及边疆地区。

本文以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构建边疆地区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其次进行发展现状研究的实证分析,以期获得我国9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排名和划分;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及边疆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模型分析

1.1 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如果考虑影响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则问题研究过于复杂,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综合评价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指标。对于n个地区的每一个地区,在所有影响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因素中选取n个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反映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p个指标。每个地区的p个指标就是一个样本值,它是一个p维向量。n个地区就可以得到n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p个随机变量。由此得到样本原始数据矩阵为:

其中,xij是来自总体X的样本数据,表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Xj是n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向量。

1.2 确定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由于各指标的单位不完全相同,或虽单位相同,但指标间的数值大小相差较大,在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问题时就会产生由量纲和数量级引出的问题。因此需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就是消除由量纲及数量级的差别带来的影响,标准化后的数据记为X*j。

对原始数据(1)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相关矩阵R,即[2]

其中,Zi表示第i个主成分,qji为第i主成分在第j个变量X*j上的载荷。

1.5 计算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并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减少变量的个数,通过选取少量的m个主成分(m

其中,φm为m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λk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

设φk为第个主成分ZK的方差贡献率,由(5)式得到每一个主成分的线性加权值Zi,对m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1.7 判定样本的社会发展现状类别

通常聚类分析的方法有两种:系统聚类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分析。系统聚类法需要计算出不同样品或变量的距离,还要在聚类的每一步都要计算“类间距离”,相应的计算量自然比较大;而K均值聚类分析是一种快速聚类法,得到的结果简单易懂,故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划分[5]。

2 实证分析——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2.1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主成分选取及评价模型

由上述流程图,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作定量研究,为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发展现状选取、增长率、公共安全支出、人口密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失业率6个因素组成指标体系。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完成指标选取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为获得6类指标的特征值、累积方差贡献率,运用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运用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其次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进行主成分排序;最后计算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能反映大部分信息的成分作为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Standard deviation表示主成分的标准差,即相应的特征值λ1,λ2,λ3,λ4,λ5,λ6的开方;Proportion of Variance表示方差的贡献率;Cumulative Proportion表示方差的累积贡献率。

从表1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1.688%,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所以选取前三个因素为主成分,舍弃后三个成分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同理,用R软件得到各个主成分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矩阵(即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3 研究结论

由上表可知:

(1)9个边疆地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辽宁至,且东部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综合排名均靠前,而西部边疆地区综合排名相对靠后,这与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是吻合的。虽然都地处边疆且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是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状况较东部还是相对落后,因此国家在制定政策方针时可以针对不同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规划部署,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归为一类,属于社会发展现状较好的边疆地区,主要由于这类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人口密度相对发达地区较小,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相对西部民族地区较少,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经济稳步发展。

(3)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归为一类,属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一类地区,主要由于该类地区虽然人口密度低,但是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过大导致各方矛盾较为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单独为一类,该地区特点是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很大达到90%,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率高,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可以重点针对该地区制定细则措施,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社会稳定,加强与沿海及发达地区交往,以全面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现共同繁荣。

通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区域划分,建立的模型对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通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区域划分,建立的模型对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费宇.应用数理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国各省市社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李彦.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察分析因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5]侯金菊,徐世英.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21.

[6]孙伟,王其元.黑龙江省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4.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

引言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指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以发行股票或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的,并将所筹到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有主要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及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经营范围与机构自身的性质有关,都是作为资金的中介机构进行金融融资理财服务方向提高资金效率、促进资金融通的。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自1979年金融改革以来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47家,城市信用合作社33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7家,信托投资公司328家,融资租赁公司9家,农村信用合作社60897家,保险公司8家,评信公司13家;近年来新出现的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为有效地促进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造成融资主体规模较小,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与融资平台等原因造成了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创新能力较弱,金融体系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就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整体上的经济增长较快,经济不断发展对资金效率和资金融通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近些年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初具规模,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金融政策来解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西部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现状概述

西部民族地区主要指位于我国地理区域的西部、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与自治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这些地区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技术落后、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总体上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度相对较低。根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资料显示,西部民族地区2000年存贷款比重只占全国存贷款比重的6.5%,同期的民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4%,可以看到,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总量明显偏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2000年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体系日臻完善,金融创新工作不断开展,2009年6月底,西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580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94489亿元。而在2000年西部地区贷款余额仅为17642亿元,存款余额为20987亿元,分别增长了273.2%与350.23%。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银监会积极引导、鼓励金融业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金融主体采取银团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2009年年末,西部民族地区正式成立的的新型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达到52家,占当期全国新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数的44%,其中村镇信用社银行41家,融资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贷款余额达到17.3亿元,累计向25000多户发放贷款15亿元,向526户小企业投放6.7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银监会还积极扶持在西部地区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分支机构。在2009年7月正式启动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中,成都成为中国四个试点城市中唯一的西部地区城市;另外,还积极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开拓西部地区市场,截至2009年6月末,10家已开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对西部十二省市贷款余额占比达16%。

以青海省为例,非金融机构的规模不断发展。从2001年起首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成立至今,全省的融资担保公司发展到51家,注册资本达45.75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15.49亿元,占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的4.72%;典当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发展,2012年末,该省典当行共33家,注册资本3.84亿元,典当余额1.08亿元,同比增长了12.5%;小额贷款公司从2008年首批公司挂牌成立至今,目前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9家,新增贷款金额19.67亿元,贷款余额22.15亿元,同比增长76.2%,尤其是在服务“三农”和小企业的贷款上有力的弥补了正规金融的缺口。

(三)非金融机构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二者的功能在本质上差别不大,同样具有创造货币、扩大资金存量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对活期存款和小额存贷款业务的处理上,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缺乏较大的存贷款需求,相应的对于小额存贷款业务的需求相对较大,尤其是小额信贷公司手续简便,资金周转方式灵活,在服务“三农”和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上可以很好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青海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农”项目提供了2000余笔贷款担保,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缓解了融资难、担保难的困难,促进了企业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

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私营业主和微小型企业的贷款融资方面,扩大了资金覆盖面,从解决资金的需求方面加快了资金周转,促进了地区的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业务对零散资金的吸收利用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储蓄水平,从资金供给方面保障了资金的供给,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提高资金利用率,对于盘活地区经济有积极的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总体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中东部还有所欠缺。在正规的金融业的发展中就出现了需求不足等问题,这也就为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你,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需要很高水平的技术投入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小规模的资金需求就可以对一定规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生长产生需求,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整体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环境。

(一)规范化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为非金融机构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存在文化因素对金融业发展的抑制,例如伊斯兰银行就不准对贷款资金收取利息。这些文化因素对金融的正常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由于民族地区文化依赖较为严重,这也是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规范化的主要障碍。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针对的是小额贷款融资,更是缺乏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这就造成了资金管理的风险性,会抑制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长期健康发展。青海省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贷款利率较高,有的甚至高于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4倍;内蒙一些地区的“地下钱庄”资金流动方向不清,缺乏透明清晰的金融管理,融资就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对这些没有规范化依据问题的处理也成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源泉。

(二)法治化

在我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规定中,除了对规范保险公司的保险法进行立法公布外再无其他相关的正式法律条文。西部民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对的同全国大的不完善的法治环境一样,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统一的和具体的资金融通、管理、使用等各方面的法律性规定,同时也对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犯罪活动缺乏监督管理。近年来发生的金融案件中,青海、内蒙等地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违法经营,有关鄂尔多斯的“地下钱庄”的一些案件就是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贷款程序中的抵押担保未经合法审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法律依据对这种地下的资金融通进行监督,因此,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法治环境。

三、西部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监管体系,规范化经营

西部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针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制订合理的行业监管法律法规是首要的任务。然后是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内容,发挥法律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日常资金运作的监管作用,保证资金的合理有序流动。同时要加大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倾斜,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有特殊性需要有特殊的金融政策和监管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积极引导民族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发挥他们在基层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也可以给与一定的体制优惠,将社会效益优秀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专制为村镇银行等;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明确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发挥他们在正规金融业覆盖不到的缺口上的作用。

(二)加强风险监测,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西部地区统一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系统,密切跟踪西部民族地区各个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存贷款业务以及其它相关业务,如房地产、民间融资,特别需要监测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业务交叉与风险传导之间的引发机制。明确监测系统的量化标准,科学合理的评估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的风险,采取风险预警与风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把握民族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机制及消极作用;同时制定预案应对风险发生后的处理,防止风险通过资金链扩散。

积极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拓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微小型的融资需求较为积极,这就需要地区银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为微小型规模的贷款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再有就是随着房地产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创新也在不断扩展,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管和支持;最后就是借鉴国外经验,在养老基金投资、典当与拍卖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扩展业务的领域进行积极探索,需求新的融资渠道。(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项目基金: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民族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cx13040)

参考文献

[1]赵志刚 《浅析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J]金融研究 2010(1);

[2]杨勇杰 《民族地区小额信贷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3]肖肖 《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小 2011;

[4]刘华富,尹志超 《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2006(4);

[5]陈野华,陈静等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重整制度研究》[J]金融研究 2001(4);

[6]李铀,李宏伟,张春清 《西南民族地区金融政策研究》[J]西南金融 2000(9);

[7]刘淑萍 《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与防控—基于青海省视角》[J]问题探讨 2013(1);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新闻事业 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唇齿相依,共生共荣。我国有120个民族自治旗县。民族自治旗县新闻事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家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构成了现阶段民族自治旗、县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和客观条件,少数民族媒体与内地、沿海等媒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推进民族自治旗、县新闻事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新闻传播事业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伊通满族自治县新闻业发展现状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与长春市双阳区接壤,西与公主岭市毗邻,南接东辽、东丰、磐石市,北靠长春市。总面积2523平方千米。总人口483000人;其中满族人口17.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9%。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①

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媒介经济与媒介资源是吉林省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信息、数字技术密切关联的新媒介产业理应成为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媒介发展,又必将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充分发展的媒介产业与合理配置的媒介资源,将提升与更新伊通满族自治县作为吉林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形象,既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又能促进伊通与吉林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彼此合作。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现状也具有双重性,呈现出多元的媒介景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伊通地区的基础薄弱,媒体人才匮乏,然而近10年来,伊通媒体又不断在全省掀起媒介改革的热潮,体现出满族文化传承的创造精神。

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新闻事业主要构成媒体机构包括县广播电台和县电视台,由于本县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报纸媒体在产业改组、改革中被取消了,已无《伊通日报》。现将伊通县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状况介绍如下:

2010年,伊通满族自治县电台、电视台仍是以普通话一种语言播出节目,县电视台共播出《伊通新闻》167期,专题节目10期,发稿1080条;县广播电台共编发新闻及专栏稿件524条。

1、新闻改革与创新发展

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中,县电台、县电视台坚持新闻立台,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加强了宣传管理。县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强,本科毕业人数居多,副高职称人数逐年增长,这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最大的促进、最好的鞭策。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大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升了伊通满族自治县广播电影电视整体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确保了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推动了全县广播电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是多方投资67.8万元,安装维修城乡有线电视线路,新增光节点1个,防雷接地装置100个,新架光缆21.5万延长米,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村7个,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670户,城乡有线电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二是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运行良好。三是在县政府和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8.5万元,新增发射机房智能控制器一套,电视非编系统和录放机各一套,监视器两台,更新城乡调频音箱60个,使伊通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整体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

2、伊通满族自治县媒体在当地的影响力及社会作用

近年来,伊通媒体节目质量有所提高,实施精品工程,多编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2010年向省市新闻单位输送稿件106件,为伊通对外宣传做出贡献。媒体所制作的节目、所播的新闻非常贴近当地的实际、贴近百姓,新闻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媒体在正确引领舆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肩负着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舆论、影响社会、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

据笔者调查,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无论哪个收入层次的受众,拥有的新闻接收设备和获取信息渠道都以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为主。传统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电台、电视台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依然较强。尽管受众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有很大的浮动范围,但新闻节目等深受大家欢迎。

二、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广播电视业发展现状中,不难总结出其的问题:一是新闻宣传工作缺少精品栏目和精品节目,节目创新创优意识不强,宣传引导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广电事业发展步子小,特别是和其他市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是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尤其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名记者和广电技术骨干的培养。

1、体制不顺,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以伊通满族自治县电视台为例,由于资金问题,采、编设备落后,导致录制效果差,电视行业的发展由此也进入瓶颈。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力度,但总体上看,人才总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仍然未有较大的改善。伊通满族自治县电视台的采编播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占有率并不高。

2、城市娱乐文化的张扬使民族文化传播处于弱势地位,新闻宣传能力及传播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电视媒体独霸天下,受众在对电视节目的接收中,电视剧独占鳌头。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大规模和强力等特点,以至于这种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挤压,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原本具有的平稳型的发展结构被割裂、消解,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或者变异已经成为现实。

3、新闻受众素质低,受众对信息需求相对被动

众所周知,报纸、杂志是以文字为载体来传播信息,广播、电视则以声音画面为主。新闻信息的传递与受众的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低。

三、推进民族自治县新闻业发展的对策

媒体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少数民族媒体自然要满足少数民族这些特殊对象的知情权。少数民族媒体的特殊作用是通过对民族的特点和本民族现实问题的关注实现的,如果离开了这些,自然要雷同于其他媒体,也自然要失去民族群众,媒体本身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②

少数民族新闻宣传也可通过媒体联合,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联合可以是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本地间媒体可以联合,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之间也可以联合,利用自己的民族资源优势,在资金制作等方面充分合作,争取创作出精品节目。

纵观伊通满族自治县传媒产业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新闻事业发展:

1、以贡献获得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新闻媒体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进宣传创新,为建设民族经济强县和满族文化名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创新节目形式,满足民族地区受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民族地方媒体要不断向传媒发展的新进展靠拢,引进新的节目形态,加强节目创意,提高节目质量,以贴近受众需求。

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于内部挖潜,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①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②李长洙、郑凤吉,《少数民族媒体要突出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03(7)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火龙果;品牌

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作为较为贫穷的贵州人民也要跟上全国人民的步伐,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加快发展步伐。要加快步伐经济得先跟上,经济要发展得有产业支撑。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理条件恶劣,但它是纯天然的,是原生态的,我们应该打好原生态这张牌,因地制宜发展原生态农业产业。关岭自治县以板贵、上关等乡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原生态水果火龙果,为农民开创了一条增收脱贫之路。

1发展现状

1.1概况

关岭作为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主战场,石漠化程度深,范围广,石漠化区域地形陡峭、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其中板贵乡最具代表性。域内最低海拔49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12.5%的低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之称,海拔650米以下区域适宜发展火龙果产业。

1.2发展优势

初具影响力:2005年关岭开始引进并发展火龙果产业;2007年“紫红龙”“晶红龙”二果品在成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3年关岭将火龙果作为主导产业纳入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级园区――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主导产业。

品质优异:火龙果耐旱,适宜在海拔650米以下区域生长,该县适合火龙果种植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水,优于无公害水果生产标准,产出的火龙果品质优异,果实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钾、钙、镁、铁等含量均比省外生产的火龙果高,口感和风味均比同类产品好。

市场前景好:国内市场销售的火龙果主要来自越南、泰国和广西、海南,价格约6~12元/kg。该县自产的紫红龙(红皮红肉)火龙果产地零售价为20元/kg,2013年优质果品高达36元/Kg,质优誉扬,空运远至北京,市场前景乐观,经济效益明显。火龙果果实、花、茎营养丰富,可开发成饮料、酒、醋等,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3项目实施

近年来,该县共计完成火龙果种植面积7550亩,可用面积1.3万亩;2011―2013年中央财政项目(火龙果)资金共计1400万元,项目资金中按3000元/每亩标准补助(支架补助、种苗补助);2013年,该县共引进火龙果基地建设企业10家,其中青岛7家。

2存在问题

2.1部门支持未形成合力

一是园区主导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项目资金倾斜力度仍很弱;二是电力难以保障,多用民用电,抽水用电协调难;三是火龙果基地建设资金缺口大,现有产业资金971万元,按当前实施面积1.5万亩计,共需财政扶持资金4500万元。

2.2土地流转协调难度大

政府工作:土地流转是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及影响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的一大瓶颈。各乡镇协调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大,需挨家逐户反复动员协商。

农户担心: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土地经营权,失去生活依靠,宁可抛荒也不愿流转;部分农户意识淡薄,有的漫天要价,有的签订合同后毁约;部分乡、村干部对土地流转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合同文本不规范,矛盾纠纷隐患多。

企业需求:企业要求地块相对集中、面积足够大;有流转愿望的农户,其土地面积少、地块小、插花田多;要实现土地集中连片,有赖于土地承包户一致同意,愿流转和不愿流转、愿流转部分和愿全部流转、愿长期流转和愿短期流转等,意见难统一,难以达到科学规划要求。

3对策建议

一是深入宣传“关岭原生态火龙果”品牌。当前,关岭火龙果发展已初具规模,已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根据已有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在域内国道、高速路(在建高铁)两边、主要景区及建设基地搞好广告宣传;在贵州电视台、安顺电视台、关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打造市场、历练品质进行宣传。发展火龙果,是石漠化荒山变金山的主战场,是宣传石漠化山区人民战天斗地、战胜土地癌症、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抗争、实现脱贫致富的法宝之一,影响深远。我们新一代的农民也非常注重品牌的塑造,调查中发现,我们很多农民为了更好销售火龙果,他们设计了包装盒,在包装盒上设计了大方美观的图案,并说明了火龙果的功效。但他们是各家用各家的包装,没有统一的包装与说明,导致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降低。因此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是必要的。

二是加大原生态品质历练。一种品牌经久不衰之内在动力在于品质本身。建议打造一个原生态示范园(一个即可),深耕细作、多用农家肥,多采用传统病毒防治,少用或不用现代肥料、农药等,此模式直接经济收入少,弊肯定大,但会带来长远发展,其关键是打造和宣传“关岭原生态火龙果”品牌。

三是加大投入。①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强化部门职责分工,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注重农业、扶贫、科技、林业、发改、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疫情、冰灾、水灾、旱灾等的有效防控。②加大对基地建设的科技投入,加强科学种植培训,提高效益;③加大科技开发,利用好火龙果果实、花、茎营养丰富的优势,开发火龙果饮料、酒、醋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是成立火龙果产业协会,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由种植户内部监督,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负面影响。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等经营主体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规模达100亩以上的需加入协会,统一管理。

五是打造石漠化治理与旅游观光协调发展。北盘江、打邦河流域是该县的主要旅游景区,该景区临近国家级5A景区黄果树风景区和龙宫风景区。也是火龙果产业发展主打阵地。火龙果花大、果艳、开花结果批次多,建议科学规划火龙果基地,形成以火龙果为主的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等,既有利于火龙果产业化经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强化石漠化治理,为石漠化山区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可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总理在今年年初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民族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因而其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独特性:第一,民族院校的学生有65%以上来自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第二,经管类学科各专业知识相互交叉,紧扣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民族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其教学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身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创新性地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点、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2民族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和原因分析

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特别是符合民族地区实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不够明晰

课程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目前各民族院校在教育理念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的倾向。在课程体系上,实验教学少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学分,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内容含在理论课程中,实验学时与内容的开设随意性强,随意削减实验学时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实验课时同理论课时的比例也不太合理。

2.2教学对象层次不清

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来源非常广泛,大部分来自于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则来自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起点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高低不一,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大相径庭。而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则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是“带”实验而不是“指导实验”,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这就造成基础差的跟不上,基础好的原地踏步,不利于因材施教,影响了教学效果。

2.3教学模式更新滞后

近年来经管类本科教学理论课的内容日新月异,而实验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理论验证性操作为主,实验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实验按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太少,缺乏障碍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课上得到的知识是离散的或机械的,十分不稳固。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共性多、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主动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先由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解操作方法,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或实验指导书步骤得出结论。学生由初进实验室的兴奋不已到只为相应课程过关而进实验室,部分学生想在实验室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经历几次失败后也把实验看成了浪费时间。这种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4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实验教师将精力放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程度则决定实验效果和质量的优劣。为了应对招生规模、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以及新开课程需要,一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教学备课和科研上,已感到压力较大,即使有心上好实验课,却无力考虑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加之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长期受到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不足,总体上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2.5评价体系尚待建立

经管类实验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模拟现实社会活动的实践教学。其实验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不同于理论教学可从相对固定的卷面中得到,它不仅仅与教师个体的理论与实际相接合的水平有关,而且还与参加实验教学指导的兼职教师水平、实验教学软件水平、实验设备管理水平、学生学习的动因等诸因素有关。由此可见,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与理论教学相比,更具复杂性且一直是整个学校教学体系评价中的瓶颈。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经管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要么根本就没有评价体系,要么照搬理论教学评价指标或纯理工类实验教学评价指标,忽略了经管类实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从而造成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客观,甚至造成对经管类实验教学的误导向,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发展。

3民族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3.1牢记办学宗旨,定位准确,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前题

民族院校应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实践教学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基础,强化能力,激励创新,努力构建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要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3.2课程体系特色鲜明,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民族院校学生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实验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有其独到之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学用结合等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按照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实验教学项目和组织实验教学,并在实验教学中,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设计与模块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1) 实验。主要是各类主流经济管理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应用,一方面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统计学原理实验,运用计算机处理民族地区区域经济阶段发展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民族经济发展的运行状况,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等。

(2) 实训。强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专业知识的仿真模拟和实景模拟决策实验,如计算机沙盘决策模拟,企业实景经营模拟等。

(3) 实战。强调实现模拟型实验向综合型、实战型实验转变,努力实现创新创造,选题直接与市场接轨,或直接进入企业的横向项目,以实际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演练。如引入教师参与企业建设的在研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

3.3队伍建设制度化,实验教材系列化,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

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结合职称评定和分配制度,对双肩挑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从而鼓励吸引优秀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师队伍成为一支稳定、精干、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

针对性强,面向应用体验,以重点辐射全面的实验教材是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校要加强对实验教材的选取与编写的领导组织工作。使实验教材形成基础型、设计综合型、创新研究型不同层次的完整体系。

3.4分类指导,开放教学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方向

3.4.1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分层与整合教学相结合

(1) 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及个性心理特点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群体,实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教学。

(2) 结合学生基础层次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相互交叉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内容分别设置为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和创新研究性三个递进层次予以实施。

(3) 打破以专业建实验室,以课程为实验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与通用性并存、实验内容的层次性和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将实验室划分为综合基础实验室和综合专业实验室。

3.4.2强化引导,重在自主,开放实验与创新实践相结合

(1) 实验室应实现全面对学生开放;不仅在开放时间上,在仪器设备上,学生申请到的设备均可根据自己项目的需求自由处理;在开放项目上,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外,实现自由选题;可根据自己学习需求自行设计研究型、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各类竞赛、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这种开放式的实验形式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2) 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将竞赛和创新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科研训练,引领学生从理论到实验,从实验到实训,从实训到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到走向工作岗位的“四从”培养人才的过程。

3.5多维度的效果评价,是教学体系持续改进的有力保证

创新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如课题答辩式考核、以赛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等。

突破传统的单向的学评教、教评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多途径、多形式、多措施、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设备的评价等。

4结束语

民族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规划和各课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建设之中;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交叉、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培养相互促进、新知识掌握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协调”的良性循环体系。只有这样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建明,侯孟书, 傅彦. 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7(22):42-44.

[2] 屠萍官, 张荣庆, 王喜忠.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4.

[3] 方海林.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江苏高教, 2007(1):102-104.

[4] 李成,范晓蓉,沈国勤,等. 创建经济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9):119-122.

[5] 冯晨阳. 关于高校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 高教研究,2007(1):41-42.

[6] 李超锋. 课题答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8):159-160.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for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Ethical College

LAI Ke-qin, LI Chao-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篇10

关键词:新疆; 和谐文化; 构建

一.新疆和谐文化及其对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是国强家富、振兴民族、人们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注重新疆建设和谐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少数民族文化的和谐与否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新疆和谐文化的含义

和谐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的观念体系。它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等并列成为等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和谐的思想理论 、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表现形式。

(二)新疆构建和谐文化的意义

1.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文化

现在,我国社会利益结构越来越复杂,政治、文化及族群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及矛盾越来越明显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各种族的、生活习惯等方式传统差别很大,尤其是在新疆南边,加上各种敌对势力的教唆、破坏,和历史原因以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明显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所以,我们的历史责任是倡导和发挥民族文化在和谐民族关系建设中的作用。

2.构建和谐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而且民族差异较大的地区。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新疆的民族有13个,各少数民族人口1 096.49万,占总人口的59.39%。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像这种多民族区的和谐,首先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建设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基本的工作是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以人为本是全面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的利益求发展,谋发展,以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构建和谐文化,是新疆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只有稳定才能促发展。因此,为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疆就必须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完善民主法治的建设。

二. 影响新疆和谐文化构建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

新疆古称西域,山高水长,高山沙漠,盆地绿洲,一望无际。北有阿尔泰山,天山山脉从东向西横贯其中。人口都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这里交通、通讯发展缓慢,与外界联系不便,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①。 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基础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导致南疆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与北疆等地区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如何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促进新疆地区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新疆各级政府待解决的问题了。

(二)社会环境

网络化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方便了他们查阅信息;农村远程教育的实施,为农牧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了平台,让孩子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但网络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另一方面也给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比如,年轻的一代受强势消费的影响,不愿或没有时间向老一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一些传统文化面临失传;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吧并深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另外,网络也成为西方势力向我国渗透、西化的途径,并被一些分裂分子所利用,成为分裂分子传播不良信息的工具。比如,“七五”事件就是之流利用网络散步谣言、混淆是非,故意挑起事端,伤害各族人民感情。

(三)文化传统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汉、维吾尔、柯尔克孜、回、蒙古等民族。这里各民族文化多元丰富,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文化及文学、艺术、礼俗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都充分显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但由于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交通通讯不发达,传统的一切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其现代化起步与发展都有一定困难,经济发展与沿海和内地比较缓慢,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

(四)宗教因素

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等,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占信教总人口的95%。伊斯兰教在五代、北宋之际传入新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②。

1.新疆宗教问题的突出特点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有许多的特点。新疆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一些文化的特点。像宗教问题的复杂多变性。正因为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或经济的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在新疆南部,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一般都贯穿在一起,宗教问题成了民族中的敏感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联系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叉在一起;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融合在一起;一种问题的发生必须会引发其他的各种问题。

2.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宗教在新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新疆文化的前提就必须得正确意识到科学的评价宗教的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在新疆仍然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深入到人民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关系到分裂和,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体现。积极功能体现在它的协调稳定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在现阶段,宗教所倡导的大部分道德规范,在西部经济文化不高的地区可以成为促使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协调社会秩序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一方面我们在肯定他的积极功能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它的消极功能。比如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隐藏在宗教中的一些不好教规,大部分的情况下约束着信教群众的思想,在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某些地方宗教负担重、干涉婚姻、家庭、教育的情况也都在发生;有些教义教规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等等。

三.构建新疆建设和谐文化的对策分析

现今发展先进文化,也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大众的、面向未来的、面向世界、科学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务必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实施民族自治法的行政法规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想要非常活跃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就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动文体改革和加强制度创新,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效结合起来,创作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以人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看成是首要问题。为少数民族文化创造的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就要努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现阶段,国家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正在努力进行新疆跨越式发展,这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大好机遇。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应积极抓住这次机遇。努力改善交通、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同时在发展经济时要结合南疆地区的实际保证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三)巩固及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新疆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氛围

首先,要做到文化繁荣和谐社会靠大家的生动局面,促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同舟共济就要促使各民族互相学习、尊重、帮助。增强互相借鉴、相互理解、互相欣赏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举办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动,这应是各级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为新疆地区建设和谐文化搭建桥梁,为构建和谐文化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各民族在发展中,使新疆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朝气。就应该积极发展与新疆其他地区、内陆地区和周围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往来,积极推动文化交流、经贸交流、在交流中推动本地区的发展。

(四)明确在新疆文化建设中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思路

宗教在新疆地区特别是在新疆南部地区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有有很深远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物质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在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得给与宗教特别的关注、认真的研究和正确的处理。要落实自由的政策,努力做到让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上,正确引导宗教和信教群众必须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文化上,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果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贡献。在思想信仰上,做到全面正确地落实贯彻党的自由政策,坚持做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在宗教活动上,让群众和宗教组织在法律、道德范围内活动。在国际交往上,抵御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积极正确地开展对外友好往。要正确引导宗教界人士以及宗教组织独立自主自由办教会为原则。(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M].中央民族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2.

[2]杨建新.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6(2)

[3]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4]高俊杰.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

[5]何兴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

[7]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16~320.

[8]曲开英,周美晶.和谐文化构建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J].社会与人口,2008(2)

[9]马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3.

[10]杨怀忠.伊斯兰与中国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3~5.

[11]丁明仁.伊斯兰文化在中国[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0~125.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