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

篇1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内涵建设与创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J].科技信息,2006,(10):30.

篇2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与意义,指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职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质和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识就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虚假与共享问题,资源共享,并不是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情况下,能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1.2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中心,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课堂与试验地。

图书馆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延伸,它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能适应时代要求,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满足专业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目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方向[2]。

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传统应试性教育依然在延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质低,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去检索信息;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信息与筛选信息。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缓。

2.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国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得相关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较高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教育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专业技能,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捕捉机遇和迎接未来面临的挑战。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堂――图书馆

3.1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4],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所有人一生学习的机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化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很多国家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国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开拓,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特长,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社会使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学习中,信息教育的动态要求终身教育。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又必须借助信息教育。

3.2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意识、伦理、道德、技术四个要素[6],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首先,开设合理的信息教育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教育,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途径与步骤。其次,培养师资,开发教材。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授课老师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外语、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教材,是推进大学生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最后,在校内开辟信息交流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二、三次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3.3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职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一样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应与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联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研制网上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并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将文检课的教学从填鸭式向自助式转变,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如进行书海导航活动,开展信息角活动,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相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优秀的信息人员能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6]杨丽.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28-32.

[2]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3] 陈步苓.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7-28.

[4] 杨小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195-196.

篇3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一直在遵循“中国梦”战略思想,构建了富含时代性的话语体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及规律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院校都在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中引入这一战略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1 “中国梦”内涵简述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其主要内涵包括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几个方面。国家富强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予以解决,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最终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则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中国梦”这一构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国梦”思想中包含着其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都可以运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源。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教育方式、载体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2.2 坚定大学生信仰

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等问题,导致价值观、道德观逐渐发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梦想、深陷物质欲望的情况,以科学的思想激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观、人生观。同时,“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追求。[2]在大学生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梦”会对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巩固理想,坚定追求目标,从而完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机。

2.3 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都是我国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其中饱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2.4 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形态,学生愈发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逐渐摒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梦”倡导集众人之力,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不仅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强调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要求个人发展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3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3.1 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践途径,能够有效借助传统教育课程体制,实现“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在教材中增设“中国梦”相关知识内容的专门章节,并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使其真正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教师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则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其次,应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利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渗透。因而,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创设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教师的课堂自信,提升学生兴趣和教育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目前,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巨大,使其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据调查表明,现阶段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网络媒体,占其所有获取信息途径比例的70.6%,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其生活、学习中。例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向学生宣传“中国梦”战略思想,并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对“中国梦”理论的学习。同时,了解本校学生应用各类网络平台、即时沟通软件的频次,选择大学生广泛应用的平台、软件,建立校园公众号,并构建学校自己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针对“中国梦”理论进行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从而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因而,高校应围绕“中国梦”战略思想主题,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清形势,获得改造主观、客观世界的能力。[3]例如,开展“中国梦”思想学习活动、助力大学生完成梦想活动、“中国梦”宣传讲座等。

篇4

[关键词] 高职 双师型教师 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体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在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还大有人在,专家的认识还不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要么学历要求过高,加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着自身“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2.“双师”素质教师紧缺,提高动手能力受限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则更大。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只好聘请了一些从事学科教育,甚至低层次学校的、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师,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保障,各种措施难以真正有效落实。

3.机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即从校门到校门,由于这一先天的不足,这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也较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造成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同时,高职教师一旦具有了较高学历、较高职称,掌握了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就成为较好的企业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对象。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也使得“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学校间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借鉴

1.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4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4年制的长期课程,通过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指导员,毕业生可获取有关专业的指导员资格证书。6个月的短期课程,主要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者开设的,属于职后培训。

2.德国:师资培养“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3.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

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丹麦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

4.美国: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般要求为:教师应当胜任他们的教学工作,一般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在相关技术领域有1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成为“双师型”人才。

三、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借鉴,笔者对此谈以下三点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能力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表现出了不足,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双师”的标准是什么?以哪一个标准来认定“双师”?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又是如何?学者们众说纷纭,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把握。为此,要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应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培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则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两条发展路线,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手培养培训教师。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控制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学校还应建立切实有力的激励措施,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既要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第二职称的评聘,使得一些已具“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对已经取得相应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要积极聘任,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激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11).

[3]高瑛.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情况简述.职教通讯,2003,(08).

[4]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

[5]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职教论坛,2002,(15).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小学品德;德育;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学都是为了应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大都重智轻德,使得当前很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一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都利用自己的才智进行违法。可想而知,有了才智,不一定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古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更应该注重学生们品德的培养。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小学品德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校园文化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一、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打造的属于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以及校园活动各个方面以及相关的外延,主要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历史文化、校园活动文化等等。这种文化多数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但是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确实看不见,且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大都是每个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们所追求的一种价值,是精神层次和观念上的变化,也是近几年来,各大学校们不断追求和建设的。

(二)品德教育内涵

品德教育主要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知识、政治知识、行为规范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德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的理性较差,各种意识想对比较模糊,自制力也较差。因此,品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进行开设,不断强化学生们的理性意识。

二、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和品德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效的结合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紧密结合,更好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品德教育的发展。

(一)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有效的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根据心理学家的介绍,我们可知,人们的心里变化是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影响,周围的环境可以对人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等都有很大的约束和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是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表达学校自身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向、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对教师们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热情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样对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干劲也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们心理的成长、观念的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道德风尚提升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校园中设置宣传栏,简述一些有吸引力、有育人作用的故事和佳话,也可以悬挂一些优秀师生的真人真事,向师生们传递正能量。还有在走廊、草坪等地设置一些提示语,语言可以风趣幽默,但又可以给人深思的警示语。这些校园文化物质方面的建设,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对师生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

(二)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像物质文化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是一些无形,但又处处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一种无形力量。这种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精神面貌,也是学校独具特色的展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给人以鼓舞,具有团结、凝聚力量的作用,更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对学生们品德方面的建设是潜移默化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很多学校会以“自由、创新、和谐”为校风,以“乐学、博学”为教学理念,这些理念的设定,都在向我们展现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也在向我们展露出一种精神美。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看不见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是一个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会无时无刻不塑造着我们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境,以及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因此,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快乐愉悦的学习。优美的校园文化更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压力的释放,也有利于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心境以及品德教育的提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注重学校一草一数的种植,也可以注重一些边角宣传栏、警示语的设立,提升校园文化绿化方面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

(二)注重思想文化建设以及校风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注重环境建设外,还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建设。如果只是注重了环境建设,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也不会打造出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创新精神,充足发展个性的空间,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良好的发展,让他们在良好的思想文化建设下,潜移默化的优秀成长。将德育教育有机地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的促进学生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体提升。

(三)注重学校社团文化的建设

学校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学校要加强社团的管理,积极开展一些适合学生们成长和学习的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开展的活动也要贴近学生和老师,加强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可以多方位、多层次的为学生们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校园社团文化的有效开展,可以很好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以及品德的塑造,更好的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篇6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4. 集体评议制。学生分小组相互评议本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追求进步。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精神;高职文化

作者简介:崔玉隆(1973-),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顾坤华(1957-),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4-0026-03

高职院校经过前期的扩张性发展后,已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建设是内涵建设重要内容,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要进行高职文化建设,首要的是研究高职大学精神。在高职大学精神引导下,高职文化建设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形成合理的体系,促进高职内涵建设。

一、高职文化建设研究简述及其问题

使用高职文化一词对高职学校文化进行研究的甚少,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是高职校园文化一词。而研究者对高职校园文化涵义是什么,解释的也很少,大多借用校园文化一词,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以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其核心内容是学校长时间形成的价值观以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思想意识、群体目标及行为规范。”[1]其内在规定性和高职文化基本一致,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用。但甄别起来,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而校园文化是一种场所文化;学校文化强调整体性,校园文化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高职文化一词更能体现高职学校文化研究的共性,而高职校园文化则带有校园个性的特点。如将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一种类型,继而研究其系统文化,高职文化无疑是恰当的用词。

研究者就高职文化建设意义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研究,但对高职文化建设内容则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高职文化内容建设陷入迷思的状态。高职文化建设内容除包括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外,研究者认为还应该包括行业文化,因有些高职院校具有行业背景;包括学校自身历史文化,因学校发展有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挖掘本校历史沿革可促进高职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建设社会文化的核心;包括创新文化,因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看起来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高职文化建设内容不断丰富的表现,实质是将高职文化共性和高职院校个性文化混为一谈,不分层次和类别简单地把他们拼凑到高职文化当中。这反映研究者对高职文化本质缺乏认知,在这些纷繁芜杂内容的表象下,缺失的是对高职文化本质内容的探索。其次是高职文化内容建设过程中自我主体的迷失。为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研究者认为应将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将企业文化移植到高职文化当中来。在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学校管理、制度规划、行为标准、课程建设等方面全面渗透企业文化。这实质混淆了学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组织。学校和企业在目标、功能、结构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从其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来看,学校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远超企业。企业,尤其现代大多数企业,其生命周期相当短暂。高职文化建设全面对接企业文化岂不是本末倒置?借鉴企业文化完善高职文化建设某方面的缺失是必要的,但不能丧失学校主体地位。再次是高职文化建设途径的片面化。高职文化建设往往单纯理解为校园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在建设高职文化时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着力打造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关注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职文化建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尽快转换成“职业人”的角色,应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场地布置、教学过程等全面企业化;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高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看成高职文化教育的核心。上述种种做法是将高职文化建设浅表化和简单化。一般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方面。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较易显性操作,文化初期建设也以这两方面为中心,而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较为隐性,但他们则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则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而高职文化建设却忽略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诸上问题是因为研究者缺乏对高职文化建设的核心即文化精神的探索。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建设的导向。缺乏精神,文化建设就缺乏中心,高职文化建设内容就成为简单的拼凑和堆砌;缺乏精神,文化建设就缺乏方向,高职文化建设就成为率性而为的行为。所以高职文化建设的前提是高职大学精神的探索和提炼。

二、高职大学精神的探索

关于大学精神,学者们有着众多的理解和界定。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2]。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取向,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3]。不一一例举。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特质。这一精神特质导引和规范着大学师生的行为,它在本质上应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通常认为大学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自陈寅恪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独立与自由精神就成为中国大学及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美国教育家A・弗莱克斯纳曾说过“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 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4]大学是知识聚集、思潮汇集之地,如无批判之精神,怎能提供社会所需的东西呢?大学不仅传承历史,而且要开拓未来,创新精神是大学应有之意。《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源头。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大学大多恪守这一精神,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围绕一个核心即追求真理展开。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给大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5]也说过:“大学不是贩卖知识的地方,不是养成资格的地方;大学是追求精神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地方。”[6]坚持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铸造了大学独有精神特质,使得大学在历史传承中从未中道陨落,也成为人们代代相传、始终坚守的精神。只有不受各种外在力量的束缚,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自由地追求真理,所以独立与自由精神是坚持追求真理的前提;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破除迷思勇于创新才能无限接近真理,所以批判和创新精神是追求真理的有效途径;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至于陷入异途,我们需要完善我们的人格,所以人文精神是追求真理的保障。

高职的大学精神是什么?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上述大学精神特质也应是高职院校所遵循的。但是高职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其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方面,因而不能简单把传统大学精神套用在高职院校上。大学精神是和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功能相吻合的。传统大学,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都是以人格完善为目标,所以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自文艺复兴以来,彰显人性光辉、追求科学真理成为目标,追求真理成为大学精神核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应有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更为具体的高职大学精神。笔者认为应以“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为核心构建高职大学精神。“追求卓越”是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展现的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是追求真理精神在高职教育的具体体现,技术与服务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两者结合展现了高职教育的追求价值。围绕这一核心,高职大学精神内涵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践精神。高职教育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技能。高职教育要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精神是高职教育必然的要求。二是服务精神。高职教育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高职教育应培养学生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规范及职业道德。三是技术创新精神。技术是高职教育立身之本,技术创新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高职学生高素质的根本体现。这几方面内容围绕“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核心构成高职大学精神统一的整体。

三、大学精神引领高职文化建设

缺乏大学精神的高职文化建设犹如散乱的珍珠,而不是赏心悦目的珍珠项链,无法展现它的美丽和价值。笔者认为高职文化建设应围绕实践、服务、创新等精神展开,高职共性文化应包括实践文化、服务文化和创新文化。首先是实践文化建设。大多研究者认为企业文化是高职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企业文化和实践文化的交集在于实践,也即高职教育强调的“做”的能力。但学校实践不仅限于企业实践,还包括社会实践、团体活动等内容,贯穿于教学活动、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和创业等过程中,所以建设实践文化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服务文化建设。大多研究者认为职业文化是高职文化的基本形态,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职业文化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体现在对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理念以及职业礼仪的认同和遵守。学生的活动场所是学校,其使命是学习能促其全面发展的各类知识和技能,两者是有差别的。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向“职业人”身份转化,学校可适当将职业文化引入校园,但不能替代学校文化。从职业教育的内容上看,职业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具体职业,而是教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技能和服务,所以职业教育文化更为准确的来说是技术文化和服务文化。职业教育为人诟病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这种内化于心的品质不是通过课堂灌输和说教可以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下潜移默化逐步习得。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基本功能之一,我们应构建与之相符的服务文化。当高职院校真正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内在要求,高职教师真正有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大众意识,真正做到崇德敬业时,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像中等职业教育那样仅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也不应是职前的培训场所。高职教育应体现其“高”的特性,这个“高”的特性理应是技术创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向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有所突破和提升,形成自己的特有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以技术创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以技术创新作为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文化优势,展现高职教育特色,真正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自愿参与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的体系。就层次来论,笔者将高职文化分为普遍、共性、个性三个层次。共性文化是指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所共有的文化特性。个性文化是指高职院校作为单独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每一个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所处的行业、自己发展历程构建自己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及校史文化。普遍文化是指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具备大学共有的文化特性,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等。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合理的高职文化体系建设对现阶段高职内涵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炳章,秦晋.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2):45-47.

[2]胡显章.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3-14.

[3]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9.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篇8

关键词:技校;职业素养;现状;途径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升人力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对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校在技工教育中应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不断成为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当前人们在职场上的重要竞争力,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要求,职业素养的范围很广,总的来说就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和道德规范,一般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份职业时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因素,广义上来说要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等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狭义上来说具体的职业有其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例如护士要关爱病人、维护病人的隐私,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一视同仁等等。总而言之,职业道德是从事一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遵守职业道德既能够使自己更好地从事这份职业,也能够使这一职业更好地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但是职业道德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和强制的手段,它所依靠的是人们内心自发的认同感和自律。(二)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业者对这份职业的掌握能力,例如,汽车维修的职业技能就是汽车维修的水平,计算机的职业技能就是计算机水平和能力。职业技能不仅是指从业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其具备熟练的实践技术和能力,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最基本的要素。

二、当前技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技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积弊甚多,我国当前技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首先,作为培养主体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视。虽然当前国家加大了对技校的扶持,技校的招生数量每年都有扩大,但是招收的学生还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普遍缺乏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了解其重要性,因此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太重视,往往认为职业素养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用处,这是当前职业素养培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其一,学校没有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认识时,学校没有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其二,学校缺乏具体的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往往仅是局限于说教的层面,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在技校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再次,则是社会对技校生职业素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这方面的认识却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脱节,很多人还是单纯地认为技校的学生只要学习到专业技术就行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视。

三、技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很多技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或是自暴自弃,或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缺乏对未来的信心,没有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时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预设自己未来的美好前景,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当学生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学校应当向他们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既要遵守广义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也要遵守自己行业具体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提高自己职业意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加强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二)在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加强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各种丰富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技校生毕业后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实践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因为在实践中他们直接进入了工作领域,直接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更能够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从而主动地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首先,学校应在教学中更加广泛地安排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平均分配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其次,学校可以在假期给学生提供自愿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不断加强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通过这类交谈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职业素养上还有哪些不足,应该继续朝哪方面努力等等。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时展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张杰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水城县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育产业;软实力;提升策略

一、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一词是在1992年由美国教授约瑟夫.奈正式提出的,在这之后约瑟夫.奈又对其进行了不断地完善还改进。所谓的软实力主要包含价值、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决定政治议题与国际规则塑造的能力。“软实力”一词起源于美国,直到左学金教授将软实力引入中国,我们才对“软实力”一词有所了解。他认为约瑟夫.奈对于软实力的讲解充分揭示了其目的性、相对性、吸引性以及具备文化、产业属性等诸多特点,左学金教授还提出软实力即是一国自身的国际号召力以及发展潜力均受国家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中之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软实力已不再单单局限于国家层面的研究,对产业属性以及文化属性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早以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长城曾经指出,加快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提高体育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国民体质环节中重要的体育环节,我们更应该加强体育产业的软实力,提高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内涵以及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形象。

二、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提升策略

(一)积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

积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对于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培养加强体育产业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体育产业中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产业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工作队伍的完善,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确保员工积极主动的才遇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工作人员较为缺乏,专业型人才就更为匮乏,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引进专业型人才;此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员工身上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思维,创新理念,所以,应积极引进、吸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来鼓励员工的创新服务与管理。最后,还应该加强法律观念,完善法律制度,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文化吸引力

(1)、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产业的重要标志,是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产业的建设中,加强文化吸引力对于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产业文化不单单包含企业文化,同时也包含管理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其管理经验以及企业文化都涵括了深奥的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国文化的渗透,也为我们带来了先进、丰富的管理资源。集古今中外,加强体育产业文化,是提高体育产业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人服务。在体育产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和谐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人民服务。坚决抵制体育产业建设中弄虚作假等不良作风,将“为了人、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的格言体现在体育产业建设中。

(3)、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化的全面普及,市场经济法治化已成为当今的主旋律。在法制经济下,要加强体育产业的经济实力,就必须完善体育产业文化法治化的建设,只有具备法律的保障,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为体育产业培育人、塑造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4)、体育产业要加强体育产业的投入,合理规划产业资源,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为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三)、积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抓住信息传播的先机,积极整合有关体育产业的相关信息资源,大力提升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能力对于加强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同样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传播能力虽然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方面的问题,传播力还相对落后,因此,大力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已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要对体育产业文化进行一次积极整合与梳理,然后,在利用各种不同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在传播媒介方面,我们最好是采取多种媒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能进行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网络的覆盖性,来进行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提供我国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此外,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对于提高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增强体育产业的软实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积极塑造塑造我国良好的体育产业形象

积极塑造塑造我国良好的体育产业形象,首先就要求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内涵以及传播能力,其次,还要积极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自我形象以及媒体形象。只有从内在与外在都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



参考文献:

[1] 徐耀魁.大众传播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 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9:100?

[4] 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二———国家软实力[EB/OL]..

篇10

关键词:西安世园会;视觉设计;广告人才;培养

Visual design from Xi'an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will see ads personnel training

Wei Yu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Xi'an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visual design is a large, integrated, series design, the design style is novel and unique, beautiful visual effect, given the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s.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Xi'an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of advertising design, the advertising design talent cultivat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Xi'an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visual design; advertising talent; training

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迄今为止,世园会已举办了20多次,大多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举办,在中国举办过三次,分别是“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视觉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更加强调人与自然之共生,更具亲和力。据了解,这个项目历时一年多,不仅追求审美的至高品位,而且追求视觉设计的功能、艺术、地域文化和国际化的极致完美。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视觉设计作品,瞄准最前沿时尚的广告设计目标,是设计领域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面对如此丰硕的设计成果,给我们从事广告设计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如何进行广告设计职业人才的培养?结合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广告设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

1 职业能力培养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式,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广告设计人才培养,首先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职业能力,才能服务社会。

1.1 注重技能培养

须注重校内广告人才实践课程建设,将企业引入教学体系,强化工作岗位与技能属性、工作流程相结合,请企业设计师参与课程建设,并走入课堂,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与企业工作岗位结合,课堂与企业环境统一。在各个学习情景中,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开展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逐渐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发挥团队精神,而且懂得如何提升和拓展自我。

1.2 校企合作。

国务院于2005年10月28日颁布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训指导,使人才培养的出口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注重实效。学生的设计成果是否满足设计主题、设计目标、设计对象的诉求,企业参与至关重要,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与否要和企业或团体共同商定。在企业,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消化与吸收在学校所学到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完全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进行,其中部分课程可在企业完成,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训,能使学生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实行课堂与企业一体化的行为教学方法,实现职业能力训练与就业直通车。

所以,校企合作是完善职业教学体系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2 职业素质培养

如果将职业能力培养比作人的“手”,那么,职业素质培养则是人的“心脏”。心脏是生命的原动力,设计活动也是一样,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是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平淡乏味的设计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设计。职业素质境界是多方面的,但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往往被忽视甚至缺失,觉得学生只要能“做”,只要能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即可,这是不合理的想法。从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视觉设计成果可以看出,整体统一的系列化设计需要对设计主题的整体把握、完美的视觉体现和巧妙的实施应用以及对项目的宏观控制,需要学生具有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甚至对设计项目历史的、人文的、地域文化、区域经济的认知能力,视觉设计的艺术水准体现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文学修养等。实施应用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项目合理应用场地环境、空间、材料等。所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视觉设计成果启示我们,广告设计职业教育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和必要,是艺术设计流程的动力所在(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图4

3 创意能力培养

如果说职业能力培养是人的“手”,职业素质培养是人的“心脏”,那么,创意能力则是人的“大脑”,它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个设计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设计作品创新动力的引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必定是一个优秀独特的创意,创意是设计作品的核心价值,也是设计作品转换成商业价值并提升商业价值的根本体现。我们看到,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标志设计就是一个具有独特创意,体现设计美感,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设计作品,其创意理念源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释义为: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润泽万物,以自然花瓣的构型,组合成一个富有东方神韵的“百花吉印”,其象征意义是三角形如汉字“人”,位于图案中心,体现以人为本;四边形如西安古城,象征和谐人居;五边形形似五星,体现中国特色;六边形代表包容一切的自然环境。从三到六自然递进,体现了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如图5所示)。

图5

再如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的设计,其形象来自西安市花―石榴花,身体的形状和色彩以石榴为创意核心,名字朗朗上口,既符合西安的本地特色,又与世园会会徽的设计理念相呼应,标志设计与吉祥物设计风格整体统一,内涵取意同源(如图6所示)。

图6

通过案例分析可知,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意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广告设计职业教育来说,第一个“鱼”是教会学生的基本技能,使之能在社会上获得一份工作;而第二个“渔”则是传授学生怎样去创新。掌握了创意能力,等于给学生铺平了一条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道路。所以,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每个专业课程里,结合本课程特点,实施创意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多谋划、多出点子,举办一些创意设计比赛,使创意思维训练不断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实现创意能力培养。

4 结束语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视觉设计成果,可以说为广告设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方法,是一个研究的课题,也为广告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启示我们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意能力的培养。结合区域特点和文化背景,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依托行业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综合应变及创新能力,适应广告设计与制作行业工作过程各岗位的高级技能人才。同时,也要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为广告设计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 张尧学.大的记忆: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