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篇1

信号一:感受真实“温度”精准制定政策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为人所熟知,但城镇调查失业率直到2017年才与公众见面,两者在统计的对象范围、数据口径等方面均有不同。

例如,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是由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主动申报失业登记而形成,统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由统计部门主动调查城镇常住居民而形成。

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依赖城镇户籍居民主动申报登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对象仅为城镇户籍人员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可见,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感受就业市场“温度”而准确反映就业状况,更能体现就业跟随经济波动的变化,更能突出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更能精准制定就业政策,由此,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谓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是首次出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并行使用是为了实现平稳过渡。

信号二:接轨国际引导预期

目前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采用调查失业率来衡量本国的就业状况。在过去五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作为宏观经济运行重要的参考坐标之一,中国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可比性,准确引导了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

信号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统计保障

当下中国正迎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作为指引?需要什么作为参考系?

答案是高质量的统计和统计指标。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为了聚焦高质量,统计部门研究建立能全面客观反映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统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长由“量”转“质”,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正是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新参考。

篇2

王教授多年研究为我们深入解析了怎样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划新发展格局。

从长周期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然后为我们解读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效能,构建新格局,以及中国在经济崛起的颠覆性挑战和美国的对比等多层次、多角度为我们系统深度解读。

使我们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教授的授课理论功底深厚,内容详实,丰富,课题深入浅出,既有金融理论的系统阐述,又有典型案例数据的有效支撑。

篇3

 

一、引言

 

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新时代经济标准,必须完成快速增长,以实现全面转换。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保证其能够达成人均GDP产值的有效提升。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完成相关经济体系设定的迫切需求,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完成宏观目标的有效设定。根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策略,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因此,从理论上而言,针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对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经济主体,完成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后续发展中,可以实施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有效升级。实现经济模式以及经济政策的有效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经济视角下我国经济问题分析

 

(一)我国整体的金融结构亟待调整

 

目前,我国整体的经营结构亟待调整。金融行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为了保障本地金融行业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信用缺失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我国每年因信用问题(企业或个人)逃避债务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损失已高达1800亿人民币[1]。此外,部分信用经济已陷入坏账程度,处于无法追缴状态。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各领域的发展,对信用链条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双重作用。首先,信用链条优化对我国的各领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使各领域可以结合自身特征完善发展。但其也催生了部分中介机构,如信贷撮合机构,导致出现大量三角债,对经济链条优化造成了影响。此外,当地政府缺乏长远意识,仅顾及眼前利益,导致银行在进行债务追缴过程中,其执行力不足。金融行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表现方式,可以全面体现出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相关风险,影响社会的整体运行。因此,整治金融环境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我国的金融结构存在一定的意识作用,金融结构自身的高度化以及合理化,在我国集中发展中其存在不同步的现象。金融市场与经济结构尚未形成统一化,且金融结构市场缺乏合理性,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意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极为低下[2]。

 

(二)我国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链接

 

在我国经济主体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的实体经济以及虚拟经济占比失衡。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与以往相比,经济呈现显著增长,速度加快。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红利以及边际收益率下降的问题。因此,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其二,我国经济市场无法发挥其自身的资源配置功能。我国金融市场比照国外发达国家总体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进出机制,这就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无法发挥其资源配置的有效功能[3]。其三,我国经济主体融资较难。在我国社会整个经济体系中,直接融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资本市场无法有效的保障以及发挥其资金筹集的基本权限,导致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而趋于虚拟经济。但同时,虚拟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虚拟经济与银行等储蓄机构相比,其提供的储存利息偏高,导致很多用户将自身的闲散资金投入虚拟金融体系,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银行。使银行的融资出现困难,实体经济受到阻碍。与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我国大部分的群众均选择余额宝、余利宝等,这导致资本由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无法完成有效链接[4]。

 

三、新时代经济视角下的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完善我国整体信用体系

 

在后期发展中,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完成金融以及实体产业的有效融合,必须完善我国的信用社会制度。目前,应落实以下几点原则。其一,完成整体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加大对诚信理念的整体宣传。随着我国资本逐利性的不断凸显,诚实守信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我国公民整体缺乏诚信意识,因此,相关政府必须加强对诚信思想的教育普及,以保障诚信思想可以有效地实施,植根于我国群众的整体认知中,使我国群众以及相关企业自觉养成遵守诚信原则的良好习惯。在我国相关法律建设中,有些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法律、法规的建设对我国诚信体系的发展需求必须完成有效匹配。在信用投放所产生的相关市场竞争问题中,需要完成信贷管理行业的有效监管,并对信用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转移。为了有效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必须建立多元化的金融运行体系,优化整体的结构思维。例如,依靠全新的技术创新我国金融产业,以保证金融产业面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金融市场需要完善其相关配置,并通过融资的方式,以弥补其带来的相关风险以及缺陷。金融市场的相关领导者,必须在兼顾金融市场整个体系稳定的同时,解决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落实新时代经济视角下的经济主体问题[5]。其二,落实全新科技技术的推广,完善金融服务业的整体基础建设,以保障其全面迈向信息化模式发展。例如,各企业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原则,完成金融机构间的交流共享,以保证相关金融机构在对该企业进行资格审核时,有效的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调整,并达成相关的落实基础。在后续调整中,建立并改进相关的交易平台,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准。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扩大企业规模,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研发全面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占有率。

 

(二)完成实体经济的整体处理机制

 

在实体经济的整体处理机制中,为了体现出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有效统一,以保障经济节奏符合客观规律。在后续发展中,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例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无法脱离,且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互为依托。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虚拟经济具有独立性,且对我国的综合发展密切关联。目前,我国整体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妥善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以有效保障二者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目前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完成有效分析,充分认清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结合体,发展重要的经济基础。关注虚拟经济的发展情况,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落实,保证在遇到相关的风险时,我国经济体系可以完成有效的落实发展,借助全新产业,建立有效的经济体系。目前,我国整体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全面解决虚拟经济以及实体之间存在的相关矛盾,实现共同发展。就我国目前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而言,应充分认清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实现共同发展。以避免在面临经营困难时,无法有效规避,造成相关影响。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全面创新,借助高新技术产业完成转型实践。

 

四、结束语

篇4

上交所发文称,2018年,上交所将按照“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总体要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转型升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新经济的能力。深入实施“新蓝筹”行动,吸引更多优质创新企业选择本所上市。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加强加快优质上市资源培育,突出对BATJ类、“独角兽”企业的上市服务。积极推动建立上交所主板发行上市标准差异化、包容性的制度安排,支持富士康等优质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今年,将紧紧围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这根主线,通过继续强化财务信息、行业信息披露监管,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积极支持上市公司精耕实业。

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CDR将很快推出

3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时表示,中国存托凭证(CDR)将很快推出。业内人士指出,CDR方式可以在基本不改变现行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实现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另外,对于如何判断“独角兽”企业名单时,阎庆民表示,这需要多个部委共同筛选,科技部、工信部有技术参数,需达到标准,涉及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篇5

关键词:现代物流 供应链管理 适应性

1.供应链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1.1 供应链的内涵

简而言之,供应链就是在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中,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环节中的商流、物流等环节中而制定的计划、组织、控制。

1.2 供应链的发展过程

自供应链发展起至今,共经过了3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1960-1975年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推式”,即将原材料生产成品,直到推向客户;第二阶段是1975-1990年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作为运转规则的“拉式”;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得到重视,从而实现最大市场份额和利润化。总之,供应链管理应用在 外购、制造销售、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等环节中。在如今的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很有必要,建立起与经济业务相联系的行业供应链管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供应链物流服务

2.1 管理服务

一般而言,管理服务包含了虚拟配送、维修管理、货物运送、零部件储存、质量控制等健全的服务体系,从而保证服务链的畅通。

2.2 提供业务供应链的资源共享和增值服务

具体来讲,资源共享是指BAX供应链的一个系统较大的客户群,有新西兰航空、英国航空、苹果电脑、IBM、英特尔等知名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增值服务包括配置管理、反向物流、在途配载从而实现增值。

2.3 供应链物流服务发展的趋势

当前,供应链的发展较成熟,与此相关的供应链理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因此,加强对服务供应链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一、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因此提高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加强对服务供应链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二、由于服务供应链对服务的业绩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做好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设计出良好的供应链和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三、加强对服务供应链中服务能力的传递、执行和控制的研究。尽管服务能力得到了重视,但是当前开展的研究中多局限于一些特殊的行业,未全面开展研究。

3.现代物流对供应链管理的适应性

3.1 现代物流要主动适应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过程中对货物、服务、信息提供高效率及高效益的流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供应链的过程中对物流、商流、资金流和现金流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于是产生了供应链管理,如今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切实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行速度、经济效益和附加值。因此,我们要明确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够使得现代物流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2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供应链的贸易伙伴就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运输、跟踪、存储等,同时物流和信息流的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物流技术泛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专业技术(比如说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流规划、物流设计和物流策略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科学技术也应用在现代物流技术中,像条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都是很好的体现。

3.3 实现低成本和高质量服务的双赢

一般而言,企业在生产有形产品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通过降低成本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成本下降了,产品的价格才能够降低,同时要注意的是,产品的降价是不可低于产品成本,从而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服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且现代物流管理需要高质量的服务,在每个环节中都应该牢固。而且供应链在每个环节中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有效流动。此外,建立起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评估体系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评价,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方针和策略。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管理理念也得到创新,加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成为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过去的竞争多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会发展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现代物流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满足供应链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茅士家.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 探索从传统货代向现代物流转型[J].海航,2004.4

篇6

职业生涯管理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航天企业如何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实现航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是关键之一。

二、航天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管理是航天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作为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不断更新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创造力。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社会的主体,而只有人能掌握和创新知识,所以企业更应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因此,航天企业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达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是航天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二)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人总是最大限度地要求其潜能得到发掘。他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航天企业通过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规划各层次需要实现的路径,逐步实现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使员工的需要满足度从金字塔形向梯形过渡,最终接近矩形,既使员工的低层次物质需要逐步提高,又使他们的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高级需要的满足度逐步提高。这样就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为航天企业服务的精神力量,进而增强航天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三)职业生涯管理是航天企业引人、育人、留人的手段之一

很多情况下企业能否赢得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一个关键在于其能否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航天企业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为每一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挖掘个人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给每一名员工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四)职业生在管理能为航天企业发展提供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保证

一个个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高质量的员工和高质量的企业家。人的才能和潜力如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就不会虚耗、浪费,企业的生存成长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例如,发达国家的主要资本不是有形的工厂、设备,而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航天企业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能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出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员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保证。

三、航天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航天企业如何面对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构建员工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依笔者所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辅导是做好职业生涯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通过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辅导工作,与员工一起讨论他们的个性、特长、价值观、目前的工作活动、工作表现、个人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阶段等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并帮助员工做出合理的决策,选择恰当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因此,职业咨询和职业辅导是职业生渥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做好职业生涯管理的前提条件,它确定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大方向和总体规划。

(二)规划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员工对知识和事业的不懈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他们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特别是知识型员工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工作,期望自己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使自己得到发展。航天企业应根据其组织结构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建立若干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例如,走管理岗位,通过承担更多责任来实现职位晋升走专业技术线,通过员工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经验和技能的提升,走专家道路等,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企业还应明确不同发展通道的晋升评估及管理办法,鼓励员工通过不同的发展通道,业务上能得到发展,事业上有所成就,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目标。

(三)指导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没有职业生涯设计的人好比断了线的风筝折了帆的船,难以取得大的发展。为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航天企业可以设立职业发展辅导人来指导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在明确了员工职业发展的意向后,与员工共同制定出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提供与之相应的培训、工作轮换、轮岗和晋升等一系列机会,让员工具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航天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为了求得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是职业生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航天企业可通过提倡终身学习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技能知识的需要,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要的现实,航天企业为每一位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后,就要考虑如何按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时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终身在岗、脱产培训,顺利完成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

(五)建立并实施与职业生涯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为使航天企业通过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促进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必须配置以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晋升与工作调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招聘选拔制度等,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航天企业应定期对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并反馈员工是否达到或超出目前所在岗位资格要求,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也只有这样,航天企业才能在当前经济竞争、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状况下取得一席之地。

四、结束语

篇7

我国施工企业经济质量水平低主要是由于企业资质低,低水平的专业化。专业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发展的水平,施工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济集中更好的质量建设被发掘,以往的建筑企业主要是以土建为主,而装演与安装等项目没有与之协调发展,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建筑企业长期都是处于以一把瓦刀打天下的状态,对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经济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效益长期处于偏低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建筑企业发展水平低,工程质量效率低下。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以民用和工业项目比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就相对较少,如果从低端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来看,成本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就显得明显。建筑工程项目必须朝着高端的方向发展,方能逐渐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我国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必须向着高端方向发展,这就要以高端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提高的着力点,从本质上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使建筑经济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长期处于结构单一化的状态,而这与“十二五”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相悖的,只有建立多元化建筑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满足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元化经营同时也是“十二五”阶段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的着力点。我国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益,建筑经济也同样要突出质量与效益,才能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建筑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受到建筑产业结构内部平衡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建筑企业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矛盾。当下必须不断改善建筑企业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全面有效落实才能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能力与水平。

二、建筑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内容分析

改善组织结构是构建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发展需要从自己的特点,建立符合建筑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优化以提高企业发展水平。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少量的大型企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从根本上促使全面协调发展。建筑公司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结合,可以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同时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为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建筑业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促使组织结构成为连接总包与分包的桥梁,专业化建筑企业必须要以劳务承包与分包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此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只有在“十二五”阶段建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体系结构,方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整门类结构是建筑施工企业现阶段经济质量提高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标准,构建企业经济必须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任务。现代建筑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一流的质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构建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配备与建筑行业施工监督管理、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相适应的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能力提高。只有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施工企业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使建筑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结构的制度建设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制结构发展目标,因为体制结构对一个行业的展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才能提高建设水平的经济发展。我国要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必须促进企业发展能力,深化系统结构。建设需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同时解决好所有权的问题引起的冲突,从战略高度调整建筑业发展布局,以增强经济实力和建筑行业的水平。建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集体模式,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通过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篇8

现代保险业的重要特征是承保业务与资金业务并重,二者被喻为保险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保险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摩根·斯坦利所说:“投资是保险行业的核心任务,没有投资就等于没有保险行业……没有保险投资,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能维持下去的。”因此,研究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总结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的经验,分析我国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经营与管理

从表面上看,一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是由该国监管部门决定的,但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保险业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金融体系结构以及金融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

美国整个金融结构以直接金融为主,而在资本市场结构中又以债券为主。资本市场内部结构以及成熟的市场规则制度使得美国资本市场成为高度有效的市场,资本市场同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度相对较高,同时资本市场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尽管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市场环境比较成熟,但美国仍然实施多层次、严格的投资监管制度,强调系统监管和个体监管并重。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制定了一系列示范法规以控制资产风险,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了便于监管,NAIC证券评估处还对公司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并详细地规定了对包括债务证券、投资组合、股本投资、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对外投资以及人寿保险公司的保单贷款等在内的不同投资形式的质量和数量限制。与这种金融市场环境与监管制度相适应,美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体现为以债券为主,在债券投资中又以高质量债券为主。在寿险公司的债券投资中,高质量债券(NAIC评定的1级和2级债券)占到将近95%。在非寿险公司的债券投资中,高质量债券也占到很高的比重。从投资实践来看,美国的投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自1990年以来增长迅速,平均投资收益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净投资收益则基本呈递增状态。

与美国相比英国保险资金运用较为分散。英国是保险资金运用最为自由、宽松的国家,监管当局对保险资金运用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虽然英国也是以直接金融为主,但是英国保险资金运用以股票投资为主,因为英国是传统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场发达。英国投资连接险十分发达,投连险保费收入占到了英国总保费收入的50%以上。保险负债结构也决定了股票投资在保险基金运用中的重要地位。

欧洲另一个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是德国。与英美不同,德国以间接金融为主,拥有强大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其金融体系的整体特征体现为稳健平和。稳健的金融体系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投资环境,但市场收益率并不突出。同时,由于德国秉持的稳健性经营理念,德国监管部门对其保险业采取了严格的事前监管模式,为保险公司规定了十分具体的资金运用的许可范围、可选择币种,并对投资于国内债券、国内股票、国内投资公司管理的证券资产及特别资产、外国公司股票及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及建筑物、土地等实物资产规定了投资比例。因此,适应本国的监管体系与金融环境,德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结构也体现了稳健性特征,即总体上,保险资金投资于抵押贷款和银行存款的比重要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因为以本国为基地的工业十分发达,因而贷款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但近年来,随着德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以及欧盟共同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德国保险公司也在逐渐增加对股票等高回报率的金融工具的投资。

日本也是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决定了日本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中贷款占比重较大,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投资比例依次为:贷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存款;1986年日本的保险资金运用才从贷款为主转向证券投资为主,贷款退居第二位,但是贷款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应该算是高的。现在日本保险资金运用日益转向证券投资,这是因为日本的保险资金运用主要同该国的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20世纪50、60年代,日本侧重重工业,重工业的经济效益好,日本保险业于是以贷款方式投资机械制造和化工工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转向以轻工中小企业为主,后来证券投资收益好,又转向证券投资。

二、对我国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对于保险资金业务的重要性认识在理论上已达成共识,但从法规的制定到保险公司的实际运行都不能适应这一地位的要求。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育与完善,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强,保险资金业务的重要性也在宏观上有所体现。因此外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以本国经济、金融现实为基础

各国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保险资金运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体制、保险投资法律限制原因,又有金融市场结构、会计制度、保险产品结构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各个国家在上述各方面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上述美国和英国、日本和德国的对比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巨大的、正处于经济转轨和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国家,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状况、法律社会制度、保险业发展的阶段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中国经济、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不仅应借鉴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经验、教训,而且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金融现实(包括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条件、法律法规约束等),以本国经济、金融现实及发展趋势为基础,而不是脱离中国经济、金融现实,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只有这样,我国保险业才有可能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科学的保险资产配置,需要以“资产负债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来源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保险公司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其负债的特殊性,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也具有不同的保险资金来源性质。由于不同的负债特性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要求和现金流特征,从而在资金运用的收益目标设定和投资策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如前所析,对于寿险和财产险、单独账户和一般账户,由于其资金性质不同,一般都需要采取显著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保证长期、稳定的收益。

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的寿险公司为此提供了相互对照的例证。1980年以前,日本寿险资金运用中一般贷款高达60%以上,而证券比重不到30%,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的发展,日本股市、楼市大幅飙升,日本寿险业无视自己95%以上的寿险负债都是期限长、具有最低收益保证的一般负债的特性大举进入股市、楼市,在资金组合中,一般贷款比重由60%快速下降到了1986年的36%左右,而有价证券的比重也快速上升到了41.5%左右,在各项投资中比重最高。同时大量投资房地产,大炒地皮,而一般贷款中不少资金也投向了楼市。但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市、楼市一路下跌,日本寿险业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其寿险公司对不同的负债来源采取了严格的账户分类管理,一般寿险资金进入一般账户,投资性寿险资金进入单独账户。对于寿险一般账户,美国采取了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将绝大多数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对于权益类投资则进行严格的比例控制。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大牛市,美国寿险一般账户中股票的比重并未相应增加,相反还随着寿险负债中年金比例的不断增加而将股票比重由1992年的5.02%进一步降到了2002年的3.52%。

我国保险业的资产管理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保险业在进行资产管理和直接入市时应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加快树立“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努力塑造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文化;在对不同账户的资金性质、风险—收益要求、投资期限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保险负债的资产配置策略;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稳健投资,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15-02

2010年2月28日至2010年3月2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再度引发了职教热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迫切的要求[1],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将自然形态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就促进了这种质的转化,扩大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一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国家、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

人力资本概念之父舒尔茨就强调了教育在人力资本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方法,是人力资源生成和提高的基本途径,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2],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

(一)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以分类专业化人力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而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通过与生产分离的学校教育和实践中学习。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单纯依赖或主要依赖“在实践中学习”,无论是对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或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高,都是低效的[2]。相对于一般文化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上有显著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 既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形成专门领域的职业技能,能同时担负一般人力资本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双重任务;(2) 在教学体制上,职业教育十分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有利于高质量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如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教学体制上校企密切结合的范例。(3) 职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系统教育训练,使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第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第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第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倍数效应[3]。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却创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就是明证。

二、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总量需求较大

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工业化的中期也好,还是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也好,都迫切地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劳动者大数是3亿人,而其中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为1亿人,占1/3,距离发达国家1/2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2]。我国产业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将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技术结构将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所谓的“灰领”人才,都需要职业教育来提供。

(二)职教存在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

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有存在着结构性短缺。

(三)职教发展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机制不配套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实现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1)管理体制不顺;(2)劳动就业制度尚不健全;(3)职业教育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三、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实行开放办学、树立正确的理念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针对中职教育“开放性”的特点,要自我超越,大力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纲要的要求。

职业学校在发展上一定要树立以下几个理念:(1)实践重于理论的理念,突出技能特色;(2) 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理念;(3)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二)在人员使用上要增大职业学校自

由于管理机制问题,加之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难管,工作强度较大,收入较低,所以要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从企业聘用优秀的双师型人员来上课有一定的难度,致使一些需要生产实践专业课,只能由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教,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给学校较大的人事权,除通过公开招聘人才,也可灵活性地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代课,改善师资结构,加强信息与技术交流[3]。使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技术人才能很快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二者的双赢。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一定要经过人才需求调查,科学地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发展趋势,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要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的超前意识对原有专业进行增、删、调、补,以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准入制度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与推行服务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人们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也是技能水平的有效证件。因此,职业学校应继续进一步加强现有技能鉴定站的建设,通过双证培养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将双证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安排,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做到手中多证齐全: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等。学生就业时就多了几份参与竞争的实力。

(五)构筑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做好就业工作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良好的就业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就业来开展。学校应建立一个覆盖当地乃至全国的本行业人才需求网络,聘请行业人事主管,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提前介入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中心还应积极探索与一些职业中介机构合作,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信息。

(六)职业教育应成为新生劳动力以及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教育

随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必然会形成一个自动吸纳高素质的劳动者,排斥低素质劳动者的机制,再就业人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实现自身资源的再开发,才具备就业的资质。将下岗再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开展“订单教育” [4]。尤其是对农民子女免费的职业教育,学到技能后就业,也是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的优势所在。

总之,职业教育有着极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职业学校只有把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就能抓住当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大展宏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B/OL]..cn.

[2] 何灵.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6卷,第1期122-124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机遇和挑战 国际化经营

1背景

“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化潮流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经济内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企业逐渐由以出口为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方式转向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自200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五年位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首位。在全球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购买力逆势而上,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是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抄底”海外资产缩水企业的大好时机。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海外资产缩水企业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更多的可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

2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符合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划分的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人均GNP低于400美元。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中国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本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对外投资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

第二阶段(1992-2004年):人均GNP在400到1500美元之间。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发展不稳定,存在大起大落的特征,主要是因为此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中,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人均GNP在2000到4750美元之间。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稳定、持续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一大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3 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球陷入经济寒冬期,大量国外优秀跨国企业倒闭和资产缩水,而中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这就为拥有较多资产、急需提升企业知名度、进行企业扩张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绝佳机会。但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败多成少,大多以“分手”收场。中石化总价185亿美元的瑞水Addax收购失败,中铝注资力拓告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胎死腹中,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止步于美国政治压力。这一系列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中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把机遇转化为成功还必须克服各种挑战。

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说,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规范布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各重要部门各地方政府管理,过于多元化、分散化。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中国企业的自有资本到境外以后,没有中国的银行跟进;同时很难得到对方金融机构的授信。大量民企在境外进行金融活动相当困难。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对外投资统筹规划,在指导企业海外投资方向、重点、规模、战略及人才提供上略显弱势。

其次,从微观基础来考查,海外投资企业投资决策及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中国海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由权,无法对国际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第二,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一体化程度低。第三,海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强,盲目“豪赌”。第四,中国本土企业并购海外企业,还面临着如何协调和融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问题。

4 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完善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明确对外投资目标,设定对外投资统一管理机构。同时,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在海外设立经贸合作区,形成集群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政府可以集合所有资源,比如将孔子学院向经贸合作区集合。第三,深化政企分离,提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提升其海外竞争自由度。第四,设立企业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考核审查,控制风险。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实力需要与跨国经营相协调。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依靠企业本身实力。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而软实力又是我国企业的软肋,我们的企业在理念、人才、跨国经营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跨国投资已经跨文化、跨制度、跨生活习惯、跨待人接物等,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要正确认识“走出去”的目的不仅是赚点钱拿回来,而是要在当地长久生存、发展下去;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解社会责任问题,修路、建学校等只是部分,关键要了解东道国的利益需求、各界的诉求。

最后,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经营一体化,不是互相压价而是“抱团”。由于企业的海外投资往往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各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集合优势,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5 结论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快,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绝佳的海外扩张机会。中国企业在全球大手笔买下国际知名企业同时不能忽视海外投资的风险,唯有政府大力扶植和企业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越走越远。

我们在“引进来”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像重视出口一样重视对外投资,从出口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适时地“走出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积极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