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总结一
一、 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
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
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心中有“术”,并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只有巧妙的构思,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自然之道》一课篇幅冗长,内容深刻,如果串讲起来既费时又不透彻,于是,我从课文的中心入手,先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他们很自然的勾出“一只鸟遇难和数十只鸟遇难”的语句,然后再请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前因后果,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我采用了分散。铺垫。两种策略。因为是阅读课,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知识点,然后再相机引导汇报交流,这样就提高了兴趣也分散了难点。课文的重点在于怎样二字也就是变化的原因,所以,我在恶劣的现状方面下功夫,探索原因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总结二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某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正教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孟宪男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邓子千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思想教育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与小学其他年级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来岁的小朋友,他们天性好动,活泼可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认真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目的,因此,教師应该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课文中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能借助音乐,视频来激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更容易被这些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和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积累作为基础
要做好一件事情,往往需要进行长时期的积累才能取得成效,语文学习也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取得实效。要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几种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中要重视读的作用,读可以采用大声的朗读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出声的默读,还可以采用微声的轻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所读的内容也要力求丰富,既可以是对课文的背诵与朗读,也可以是对诗词的朗读,还可以针对大量的成语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朗读,对一些充满启发的名人名言也要展开大量日积月累的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多动笔,引导学生经常把一些自己喜欢的词句记在固定的笔记本上,在需要的时候经常翻看,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到生活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且,作为老师,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老师为了鼓励六年级的学生勤于动笔,也应该在平时树立一个多动笔的榜样,要以促进学生的动笔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动笔,积累自身的写作经验,以教师的榜样树立调动学生动笔的热情,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不断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基础更加丰厚,才能更具创造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常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才是学生创造的重要基础。
三、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语文素质的教育,也承载着思想教育的功能,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这些内容除了具有极强的文学欣赏性以外,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其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都是非常强的。因此,语文教学从其本质来看,既是一门语文知识学习的科目,也是一门思想教育的科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一些优良的思想,以美好的思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要用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应该看到,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单单以一本书的课文内容来开展教学明显是不够的,只教一本书也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六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较,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仅仅通过一本语文书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学要冲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广阔的语文教学来开拓教学的新天地,现代语文学习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选择,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与现代网络的不断兴起,给语文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师在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以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拓展更多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语文知识,以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大语文的教学观引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从不足的方面加以反思,以期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反思。
教师应该反复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应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处于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研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选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教师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者质疑,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生活进入课堂,学生互动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它应有的活力。
篇3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例谈;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40—02
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再次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是关键。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应遵循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应“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然而,审视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发现无论在教师的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都还存在许多误区,认识上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或方法上的不得要领等现象还相当普遍,值得我们反思并加以纠正。
例一:追求浮华热闹的形式,忽略口语交际
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位老师正在执教三年级口语交际课《说说广告》:老师将从电视里截取的各种各样的广告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们边看边大呼小叫,沉醉其中,有的不知不觉跟着画面中的人物舞动起来……于是,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夸耀性的潮语几乎充斥了整堂口语交际课……
反思:
我们的课叫口语交际课,隶属于语文课。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口语交际课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为教学要求的需要,《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具体教学目标分学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在苏教版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都以“话题”的形式出现,但这些“话题”仅仅是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的训练素材案例,在用好这些“话题”的同时,教师不仅可以也完全应该选择其他的“话题”作训练的补充。然而,不管用什么“话题”,都是为了要达到口语交际教学的学段目标,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务必不能盲目地以那些商业潮语来凑一时的热闹,忽略了提升学生口语交际基本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当然,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去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发展他们的表达和应对能力。但千万不能为表演而表演,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指向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各种学习活动都应服务于促进学生口语表达、文明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比如,同样是执教《说说广告》这一课,另一位老师却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广告类语言的品位。课前,老师先让学生从大街上、电视里、广播中、报纸上搜集记录了各种广告语。课中,老师选择了典型的广告语让学生品味、赏析,初步归纳出广告语的基本特点:真实、简洁、巧妙、新颖。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清楚简洁”的语言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则广告语,并要求说清楚之所以喜爱的原因。于是,辅之以画面和音乐,学生纷纷立足于广告的语言,有理有据地“评说广告”。最后,老师特意举办了一场广告语设计比赛,让学生依据广告类语言的特点,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语,并鼓励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新颖独到的广告语寄给有关厂家。这堂课上学生情趣盎然,语言文采飞扬。
口语交际课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语文课,口语交际教学应有利于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促进学生语言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根本目的上,敏锐地去关注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用词不当、语句颠倒重复、语句不够完整、表达不够准确、条理不够清楚等现象,注重引导学生倾听、发现、修正,从而实现口语交际课的本真目的。
例二:一味偏执模拟情景的创设,忽视课堂现场交际情景的资源利用
有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学会作客》:老师创设了妈妈带孩子去同事家作客的情境,让学生先思考该怎么说、怎么做,然后指名三位学生进行表演,其余学生仅是注意观察和倾听。表演结束了,孩子们纷纷举手进行评价。没有让学生都参与到正确应用语言的情境之中。
反思:
口语交际课应该是语言实践课。我们都应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用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体验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的感受。但是,这里的“情境”不应只用于让大多学生去倾听、观赏或评论,而应是有利于学生实际参与交际的“对话场”。《学会作客》的表演评价阶段,完全可以让倾听、观赏的学生与表演的孩子直面交流,提出建议、说明理由、讨论切磋,再一起表演,让学生在一幕幕自然的交际情境中去运用语言、感悟语言、习得语言。这样的交际情境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口语能力长进的作用和功能。
例三:缺乏“倾听”,口语交际失去了稳固的基础与支撑
有一堂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关于春游的建议》,教师是这样上的:他先欣喜地告诉学生即将春游的消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推荐一些春游的地点,并且讨论春游活动的内容与注意事项。在老师的鼓动下,学生都急于表达自己意见。……课堂上一片嘈杂,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学生寥寥无几。
反思:
倾听是人接触世界、接受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帮助人获取外界信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充分的倾听,也就无法正确地思考、模仿或表达。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和“应对”的桥梁,才能真正提高交际中说话的质量。因此,不难理解《课程标准》为什么将“应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放在与“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说”而轻“听”。以上就是一个实例。
篇4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反思
一、对“文化”概念的再把握
“文化”这一概念已经被我国学校教育工作者广为熟知和运用。文化是什么?文化的结构如何?对人类文化这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抽象,种种界定无需赘言。
一个社会如果崇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制定各种社会制度时都会认真关注百姓的利益。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如果崇尚勤俭的价值观,那么,他就会有意无意地在他的日常生活、企业管理中贯彻这一观念:他不会建造富丽堂皇的厂房、办公楼,也不会在日常交往中奢侈浮华,在制订员工的行为准则中也会要求勤俭节约。
同理,一所学校的校服,你可以说它属于物质,因为它用各种纺织材料做成,占据一定的物理空间;你也可以说它属于制度,因为它本身体现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你还可以说它属于精神文化,因为它体现了学校管理者重视通过统一形象加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同样是学校的建筑风格,有的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有的颇有西方现代简约的艺术气质,还有的形同商务大楼。走进学校,你能够从这些作为物质存在的建筑中大致推测出管理者办学的理念。他可能关注本土意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可能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可能在学生的发展方向上缺乏明确的思考。同样是基础设施,有的学校拥有装备良好的操场和体育馆,有的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还有的学校可能拥有优雅舒适的书画室。通过观察一所学校的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所学校对学生发展方向的不同定位。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新的概念仿佛井喷般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一经出现,常常很快成为“学术流行语”,其内涵又容易被任意解读以至于不知所云。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因而正确地把握概念是正确地把握理论的基础,也是促使教育改革步入正确轨道的第一步。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对“文化”概念及其结构的诸多解释?
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界定“文化”,它都关乎文化现象的“整体性”。所以,思考学校文化的关键不在于选择何种界定作为“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关乎“整体”的思维方式考察学校文化,也即关注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校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忽视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容易“见木不见林”,例如津津乐道于提炼校训,却不能将之贯彻于学校的制度、基础设施等工作,或者止于外在形象系统的设计,而不重视教育观的彻底反思。
当然,要把学校教育现象真正作为“文化现象”进行考察,除了关注“文化”的概念及其结构之外,还必须深入了解文化学的相关研究,否则就会发生词不达意、名不副实的现象,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引入“学校文化”概念的独特价值。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学校文化既然是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个部分开始思考?是挖掘学校传统,还是改造课程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还是重新设计形象系统?
设计一所学校的文化,首先要解决学校的功能问题。学校的功能即“学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具有的价值。学校的功能自然是“教育人”,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出具有一定素养的人。那么,该依据什么对“人的素养”做出界定呢?
人的素养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就是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生活的“可能状态”和“理想状态”,从这两种状态出发界定的“人的素养”才具有现实意义。为此需要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要避免舍本逐末。
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接着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帮助人们实现这样一种生活?”据此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教育问题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将这些价值判断贯彻于教育活动的诸方面。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才可能避免舍本逐末。
第二,要谨慎地面对“传统”。
当代教师理应尊重学校的传统,但是,传统本身是特定历史的沉淀物,只有当它适合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要求时,才可能继续生存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顾生存的条件,硬将它移置于当下,那么,它不仅会奄奄一息,还会对个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造成阻碍。所以,搬出学校的历史档案“深挖传统”而忽视时空条件的变化,只能造就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第三,要防止“闭门造车”。
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须臾不可分离。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从东部发达地区的再创业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崛起和追赶,从物质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传统价值观的不断解构,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文化转型时代,而这一转型正以加速度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就不可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三、学校文化设计的主体
谁来设计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普通教师、校外教育专家,还是教育企业?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分工日益分化。分工的目的是通过发展高度的专业性提高劳动的效率,但是,分工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如果没有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社会系统就不能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双方既缺乏高度的热情也缺少必要的平台进行持久而有效的合作。较为成功的合作局限于数量有限的重点院校和同样数量有限的基础教育学校之间。一方面,大量普通院校的研究者不得不依靠个体的力量和中小学进行有限而短期的交流,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普通中小学又难以获得足够的专业帮助。数量有限而短期的合作,既无法满足教育理论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教育实践领域快速而全面进步的需要,由此出现恶性循环:理论越不能和实践密切联系,就越失去对实践的指导力,实践也就越远离理论,进而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
理论的生命力植根于实践的土壤,它需要从实践中寻找有价值的课题,并从中概括、抽象有用的规律以实现自身的进步;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提高自觉性、科学性,以避免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劳动。只有两者密切合作,才能使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依靠科学理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已经迫在眉睫。然而,除非理论和实践能够实现充分、有效的合作,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不可能有根本的变革与进步。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教育公司等盈利性教育机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以教育服务为经营对象的企业大量涌现。有的学校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或者为了省时省力,把学校文化的设计全盘交由教育公司完成。缺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深刻思考而仅仅由漂亮的“口号”组成的学校文化符号,可以经过精美的包装作为宣传手册吸引眼球,却无法成为学校建设的有力向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亟待建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长期而高效的合作平台。
首先,由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并提供必要的支持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评价重视由教育部、教育厅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而忽视直接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实践提供的知识服务。这就直接导致理论工作者既缺乏热情也缺乏必要的机制支持面向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寻求科研课题和研究资源。
其次,基础教育学校要树立科学发展的信念。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理论日益失去对实践的洞察力和指导力。置身于教育一线的管理者和普通教师一方面渴望理论的帮助,另一方面又对理论的指导力持怀疑的态度。经验自然是进步的基础,但是,只有这个基础却一定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从自发、感性、个别走向自觉、理性、规律,是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科学化的必要途经。
再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安排。“产、学、研”合作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日益被转化为实践。如果承认教育理论知识也是一种“生产力”,那么,我们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也出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合作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政府主管部门在项目、资金、人事等方面提供的帮助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G623.2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其中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过于热闹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着新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有些眼花缭乱。这种方世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其气氛,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学感觉是比较浮,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有的教师比较喜欢唱歌、跳舞的方式等。这样的教学课堂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文字教学的魅力,只是在形式上过于追求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整体上看起来比较热闹,但是很多活动的开展都跟教学知识无关,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讲授法的摒弃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将讲授法完全摒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的形式讲解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再进行相应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就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的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相对比较忽略倾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往往只是一种摆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但是相对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回答,不能够对学生问题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评价。其实如果能够认真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并且是多角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问题的评价,不仅仅是在知识点强缺乏相应的评价,不能够队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一)进行创新型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但是经过再多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得提升学生得语文素养。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特征,即使在小学语文中经历改革,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改变不了得,如果再改革中失去了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特征,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文字的学习,在对文字的享受过程中将学习的内容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摒弃传统的讲授方法,讲授教学方法本身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形象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养成倾听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要能够从别的同学的回答中欣赏别人的精彩之处,要能够知道别的同学在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讲解的方法和学生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并能够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五)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角色之间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机会,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注重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要能够结合W生的一些特点,结合课文教学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等进行理解相应的知识,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体。
三、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学过于热闹、讲授法的摒弃、相对比较忽略倾听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反思的应用,要能够进行创新型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教学反思的应用,以便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金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4:60.
[2]杨东.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J]. 文学教育(下),2010,03:119.
[3]薛召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 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45.
[4]邵俊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1:182.
篇6
一、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知识结构,学习兴趣,等等。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根据学生的一些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多媒体技术教学。例如,在小学一、二年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注意力等的局限性,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多选用静态、颜色鲜艳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教学,通过一些比较特别图片引起W生们的注意,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预定目的;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考虑静态与动态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到了五、六年级,则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交互性强的Authorware课件或者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互相联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每个学段的不同学情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应该全面、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应有尽有,特别语文方面教学的素材,令人眼花缭乱。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是难点。课件是否全面,与教学内容是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不强决定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突出主题,反映重点的素材来制作课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内容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及对重点的把握。例如在教学《刘胡兰》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刘胡兰及为了严守党的机密而壮烈牺牲的事迹?如何深刻体会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依据文本的解读,根本无法领会刘胡兰的崇高品质。为了解决问题,我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相关的素材,然后对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筛选,对于每一个问题都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去展现,制作成内容全面,紧扣主题,反映重点的课件。在教学中,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对刘胡兰的主要事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对课本重点、难点的理解深刻,都深深领会到了刘胡兰崇高的革命品质。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全面、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课件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目前最先进的教育手段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多样化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把索然无味的文本内容转化为令人向住的美景图画。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进行教学,把课文的内容通过多媒 体的多样化转为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如果按照单一的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图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学习内容也许理解,但无法感受到桂林山水美丽画卷,难以体会“人在画中游”的身临其境。为此我根据这课的教学基本目标,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进行多媒体多样化教学。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学习课文生字新词,采用图文并茂的图片逐一让学生理解;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采用微课课件,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全方位去感受桂林的山、水,并用相关的影视资料去拓展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多样化展示,使学生真切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符其实的,它的确让游客流连忘返,取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应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完美课堂
篇7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谈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领雁工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新常态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研修分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 新专业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初探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反思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基于教学反思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罗浩盛.学校课程改革情况调查报告.百度文库..
[5]李玉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4.
[6]钟诗莲.新课改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备课途径初探[J].文教资料,2012,5.
篇8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政策主线 政策反思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纲要》)以提升素质和培养国际视野为方向,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通过中小学的实践,“帮助学生透过国际理解教育,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学会和平交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1]。本文以《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一些地方教育局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分析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反思问题,展望发展趋向。
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分析
1.注重政策引领,明确方向
从《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中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国际教育得以快速推进,政策目标的引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引领、方向引领和方法引领等方面。
(1)阐释我国中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以实现价值引领
首先是国家从宏观上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课程改革纲要》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2]《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其次是一些地方教育局更进一步阐释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如山东淄博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是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目标引领实践的重要作用。
(2)建构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以实现方向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建构了系统而前瞻的三维目标体系和国家战略目标,不仅重视“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3]等三维目标,而且还提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国家战略性目标。据此,很多中小学也根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目标,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4]因此,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对目标的构建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3)搭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框架以实现方法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行动框架主要表现:一是“由上而下”的推动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学校逐级落实的行动路线。如,国家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后,各省、市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制订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二是在教育政策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路线,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州市教办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文化交流、校园文化”等途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强化分工与合作,形成合力
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牵涉的不同层级的不同部门和机构,因此,各层级、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就相当重要,这也成为了中小学国际教育相关政策与文件的重点。首先是健全领导机构和机制体制,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其次是要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工作;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教育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社区、地域优势,及时宣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阶段成果”。[5]
3.强调学校本位管理的推进方式,尊重差异
中小学校是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应然主体,因此“学校本位”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始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的角度而言,国家的关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最终需要通过学校来具体落实,回归到学校平日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二是,就学校实际而言,我国中小学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各异,各有特点,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和学校本位的双向推动。
4.发展多种实施渠道,凸现实效
在《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国际理解意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如“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6]的内容。由此,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渠道就有学科课程中的渗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等。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在地方教育局和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国际理解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工具,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国际素养,现就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出如下意见”。因此,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途径就有“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等。
5.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为取得实效,相关政策均提倡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在地方教育局的文件中,“试点――总结――推广”也成了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其做法是:“……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方案,选择辖区内几所国际交流工作成绩突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基础较好的学校先行试点……总结、推广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典型培育和引导,在全市城区中小学较为普遍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向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定数量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7]。
二、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问题反思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就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文件的主要内容而言,其中有关推进方式、教师培养、评价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内容。
1.促成了政府主导的“外加式”的推进模式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已使得中小学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挫折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议题。虽然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希望通过将其融入到现有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进行,不增加教学工作的负担。实际当中,我国也在这样做。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课文总数的20%和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
2.低估了专业教师培养的难度
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述,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国际知识储备、较强的国际交流技能和较广的国际视野将决定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效果。尽管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中也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是,在中小学实践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之大和培养专业人才之难是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始料未及的。
3.忽视了评价制度的建构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价既是检验的标准,又是推进的动力。我国现有相关政策、文件仅从评选“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促进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而对“学校本位”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学生学习的国际知识和国际视野等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4.淡化了经费保障制度的建设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费投入是物质基础。但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国际交流、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等活动的经费保障措施尚需完善。
三、未来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向
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国际意识和全球能力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因此,为了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模式、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推进模式:内外结合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仅凭行政命令、政府主导、榜样塑造的政府主导的外加式模式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校内在的动力。
2.教师提升:任务驱动
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能力与意愿都是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支持更是重要因素。教师在面临迅速变化的国际社会,如果自己无法具备正确的国际观,那就很难从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思考的刺激,以及引导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形成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提升方面,应提倡教师通过任务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水平,因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值得提倡。[9]
3.成效保障:绩效评价
教育政策的推动若缺乏具体、客观的指标加以对照,其实是很难展现其成果的。[10]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意见”中,应该建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管理和咨询机制。
4.经费来源:多方筹措
目前各中小学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因素之一。政府应重视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重点学校的补助机制、专项计划申请和学校正式的预算等方式,与此同时,在经费的分配上,要顾及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也需照顾到薄弱学校的特殊性。当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多方筹措,保障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
[2] 王远美、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4] 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1).
[5] 常州市常教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
[6]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3―6年级).
[7] 常州市常教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
[8] 杨丽宁.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3(1.2).
[9] 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变革走向[J].人民教育,2010(10).
篇9
【关键词】孔子;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自20世纪30年代,确定了语文科目之后,语文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方式方法日趋完善,并且处在不断地改进阶段,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方法,学界展开了一番争论。语文教学顾名思义,是以汉语言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从古代的教学理论中汲取营养,不仅仅是一味地崇洋。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重视全面发展,不局限本学科内容
中国古代儒学重视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区别于传统的“士”阶层,因为这一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担当着重建社会秩序的重任。所以孔老夫子提出了士阶层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六个,即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可以做符合现代视角的解读,礼,即社会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如何成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教人知礼,是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乐,即音乐舞蹈,我们也可以认为,学习乐主要在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射,即射箭,孔子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和德育,体育教育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御,即驾车,知识分子不是高高在上,生活技能也是一个人不可缺少。书,即书本知识,对古代经典的学习,数,数理知识,天文历法。通过对于六艺的分析,儒学所提倡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和当下语文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读书习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的少年儿童施行全方位的启迪作用。这一点从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设置中,就能够看出一二。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就有《四季》一文,着重教授四季的变化,不同的感受,培养孩子对于自然的热爱之中,学习生字词。这跟古代的启蒙教育不谋而合,千字文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也是对于自然常识的学习。在比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课本中都有要学习的古诗篇目,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汲取孔子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小学语文教学要分多个维度,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跟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不局限于课本,注重综合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2.注重贯穿始终的德育教育
“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再起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已有深刻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以狮子、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轰动中。” i语文教学中实用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实例,有利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贯穿始终的德育目标。比如在学习《爷爷和树》这篇课文时,除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我们也可以让他们从他们的视角,谈谈自己与爷爷的一段趣事。加深学院亲情。除了孝悌友爱,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将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辐射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形成极为广泛的“仁”的范畴。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目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将对于父母的爱,转移到自然,社会成员身上。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包容心,责任感,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启示
1.启发引导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极为的相似,不到学生不想弄明白的时候,不到学生心里知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时候,先不要告诉他。都是在强调,在学生实际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教师应该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的学思结合,所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的前提是学生的思考。这也比较符合现代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2.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唠家常的方式,开始讲授,孔子说到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你们在我面前就不敢畅所欲言。虽然只有一句话,这样的开场白,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操作中,通常是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点,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心智差距过大,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课堂的时间有限,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大纲内容,教师讲授的方式便成了最佳的选择。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孔子的教学方法给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以很大的启示,面对小学生,教师很容易树立教师的威信感,但这种威信感却拉大了师生之间距离,并不利于课堂的教学。孔子在教育方法上很善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恰当的点评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真的进步。孔子点评子路时,并没有直接点出他的鲁莽与无知,而是通过哂笑的方式,使他领悟自己的态度。而对于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孔子也不是直接评价。这给我们的借鉴是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恰当的反馈,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三、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对的每一届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反思。
首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做到了言传身教。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形象。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老师是不是勤奋的好学的,是不是不耻下问的,这些细节,都能够传递给同学们很好的信息。
其次,“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要在专业知识上提成自己,不仅要为学生解惑,更要为自己解惑。”ii最重要的是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小学语文老师,在多数的实际工作中都要担当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i平飞.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蕴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6).
ii《论孔子教育思维的形式与特征》.南钢.山西师大学报.2012年11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一、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2、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1、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 上一篇:欧姆定律要点总结
- 下一篇: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