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篇1

1信息素质概念及构成要素

1.1信息素质概。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考斯基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质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义: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从根本上讲,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识如何学习,因为他们知道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实现和使用信息。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为任何任务和决策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1.2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道德、信息分析、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及信息知识水平与信息行为能力。

2大力推进我国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我国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教育部门或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社会和学校的共同作用。

2.1青少年信息意识的自我培养

青少年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首要的是在信息活动中树立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观念和自主、自觉的能力。信息意识的自我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能够有特殊、敏锐的捕捉力,能够从大量的、平常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为我所用;第二,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能保持足够的专指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第三,增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比较准确地判定信息的价值,剔除不良信息,远离有害信息。第四,形成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在获取、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内核。

2.2学校是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的主体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的主体。在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方式、方法、措施亦不同。

2.2.1中学生、中职生信息素质教育

中学生、中职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是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几方面。可通过广播、板报、参观图书馆(室)、讲座等方式向学生宣传、讲解信息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学校要重视图书馆(室)建设,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教会学生查找馆藏文献信息的方法、技能,掌握常用工具书的使用;向学生宣传、介绍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知识;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课学校要把它落到实处,保证课时和上机操作时间,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因特网知识,利用网络接受健康、向上、有助于学习的知识信息,教育学生把握上网时间,不沉迷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电视、广播、报纸是传播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最新信息的媒介,学校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收看新闻、重大活动的直播和读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2.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规定和课程计划,参照国外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关键,因此,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多做工作,求得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知识水平与能力,信息道德和终身学习的培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利用馆藏文献信息、专业人才、技术力量等优势,做好各项工作。图书馆要做好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以多媒体、参观图书馆、文献借阅规划、规章制度、电子信息查询方法等,尽快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喜欢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最有效途径,学校要有统一规划,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包括信息基础理论课和信息技术课。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术方法。

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课也以手工检索转向以计算机网络检索。图书馆承担着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任务,馆领导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信息检索课教学的方法、内容、手段。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利用图书馆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检索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信息知识水平与信息行为能力,信息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从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人、信息法制意识和信息免疫力。

2.2.3社会青年信息素质教育

篇2

1.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多,发展文化产业是改善民生,文化产业的发展远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这个朝阳产业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就加深了,但随之而来的关注也加重了我国所承载的国际责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可以将企业作为主体、将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并走向世界,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形成我国特色的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少年,他们是众多青少年的榜样,是祖国的未来。不可否认,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格魅力有待完善

实践考察发现,一些青少年不懂得起码的文明礼貌,忽视社会公德,对起码的法律知识缺乏了解,以致在学习生活中错误连连。例如,不久前,北京市动物园的几只黑熊就被一北京高校的高材生用浓硫酸烧伤,而该学生的作案动机也极为荒诞:该学生声称自己在书中了解到,黑熊的嗅觉非常灵敏,分辩能力极强,所以想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真如书中所说。这种不懂得珍爱动物生命的青少年,连起码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不懂,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毁其一生。

2.处事能力欠缺

一些青少年在做事情时经常表现出焦虑浮躁的心态,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不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更没有水滴石穿的魄力。甚至一些青少年眼高手低,不屑于做一些简单、基础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在未来的岗位上得到认可,不养成正确做事的好习惯,终究也不会得到社会的青睐。

3.诚信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是每一个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一些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严格做到守时守信,辜负了周围人的期望,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致自己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孤立无援,难以成功。

许多青年学生在学习中还明显表现出了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能踏踏实实的学好当代青年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们在这种大环境下更是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只注重教科书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解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二是一些青少年学生过早的为未来考虑,一心想着考取驾照、获得英语等级证书,对学校的课程却不感兴趣,脱离了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分不清轻重,本末倒置,终究也很难被社会所接受。

三、促进青少年素质全面提高的策略

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少年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素质教育的提高能够弥补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补充和改善的作用。在我国如火如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如何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践行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为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繁荣文化产业的同时,促进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净化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许多环节。我们必须看到当代青少年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也要在发现和解决青少年素质问题上找到新的方法。因此,首先我们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文化产业,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而且能使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适合青少年的文化产品,组织青少年参与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素质教育环境,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高相一致,让青少年建立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产生严格律己的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建设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让文化产品走进青少年的身边

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进企业效益,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主要的是让国民享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福利,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繁荣文化产业的巨大益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让文化产品走进人民群众中去,走到青年人中去。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份子,青少年在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他们接受的文化产品也会立足于文化市场。因此,要让健康、先进的文化产品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的身边,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巨大魅力。而这不仅需要企业敏锐的捕捉到青少年的文化需求,更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使青少年经受高雅文化产品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改善自己的不足,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动员文化企业提高青少年素质

政府和文化企业应加强多方面协作,举办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活动,以调动青年人热爱高雅文化产品的热情。学校和发展文化的企业也要多组织青少年普遍参与素质达标活动,增进对高雅文化的研究兴趣,努力形成相对稳定的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合作机制。发展文化的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获得收益的同时积极的投身于培养青少年素质的教育中。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少儿舞蹈;素质;教育;重要性

一、舞蹈就是美育

中国的美育理论,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乐论”可以说就是最早的美育概念。“乐教是儒家美育的基本形态。当然,乐教并不是音乐教育的简单指称,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音乐、诗歌、舞蹈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包含着。”中国现代引进西方美学第一人王国维和中国当代第一代教育家二位先生的美育观自然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但他们显然也受到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影响。如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就根据孔子的“兴于诗”“立于乐”认为孔子的美育观是“始于美育”而“终于美育”。我们还可以看到,先生在当时风靡文坛的有关“艺术的起源”的研究中,对舞蹈艺术的先知先觉。他在《艺术的起源》一文中直接讨论了舞蹈的美育意义:“舞蹈的快乐,是用一种运动发表他的情感的冲刺。要内部冲刺得非常,外部还要拘束就觉得不快。所以不能不为感情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过度放任,很容易疲乏,由变为不了。所以不能不有一种规则。初民的舞蹈,无论活动到何等激烈,总是按着节奏,这是很合于美感上的条件的。”舞蹈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动作、表情、姿态,这些行为可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于美的追求,是少儿乐于接受的。所以舞蹈可以用具体的形式让少儿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美,通过不同的舞蹈类型,孩子还能接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这些传说一方面可以让少儿增长知识,还能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而陶冶情操。不同区域的美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少儿还能进一步的增强动态美感。所以,面对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更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舞蹈更能增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认识。

二、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舞蹈三大理念:1.教育对象:全体学生优点:教育观的转变,素质教育舞蹈队当代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作为一门面向全体同学的课程,“面向全体同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时处处不能离开全体学生这一轨道。2.教育内容:以素质培育为主优点:素质教育舞蹈拥有人文性、愉悦性、整合性、创造性。3.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优点: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教育内容乃“醉翁之意不在舞”,教育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少儿在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简单记忆和模仿,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而舞蹈最具独特的地方是需要少儿通过不断的想象才能得到更多的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少儿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不断进行思考,才能对舞蹈有更多的感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让少儿释放天性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可以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舞蹈是一种需要不断创造的艺术表演,它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幻想、想象能力,从而促使有少儿的全方面发展。

三、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

孔子的“六艺”,其教育思想是一致而统一的,六艺的本质在于德教。彰明考道,论常大道。西周的“六舞”,是歌功颂德,观其舞,便知其德,以舞咏德。《乐记.乐施》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敦,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德舞相融,古人早就是这样认识的。所以《礼乐.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朱熹说:“有德者,英华发外。”德于内,而乐则形于外,内外想通,互为表里。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对于少儿来说,道德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少儿舞蹈中可以添加进教育性的故事内容,让少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更多的美好事物,学会了关心,可以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引导他们对家长、同学和社会都有一个美好的感情。孩子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要克服排练的辛苦,培养了更多的艰苦意识同时还磨练了他们的毅力,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不仅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四、总结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素质教育舞蹈独特的魅力,围绕“观察模仿、即兴表演、交流合作、创造求新、综合融化”五项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最为突出的亮点与创新点,极富原创精神,是对舞蹈教育本质的诠释和彰显。在中外教育史上,虽然很少有教育家使用综合课程这样的概念,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却闪烁着综合性特征的光芒,那就是对每个学生的整体人格的关心和关怀。它不仅适应孩子的天性,更容易被少年所接受,无形中就树立少儿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舞蹈的表达方式大多数都是通过肢体表达,所以需要少年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那么在训练中就会涉及一些体能锻炼,少儿的身体状况自然会变的更好。而想要将舞蹈表达的更加灵性,就学要少年不断的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不断的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又很好的开发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可见,普及素质教育舞蹈的重要性。

作者:邓倩如 单位:贵州省歌舞剧院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文集[M].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全集第七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 青少年素质教育 作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76-01

一、陶瓷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陶瓷艺术有着极强的观赏性,对制作者更具有参与性、直观性、愉悦性等特点,所以陶瓷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陶瓷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

我国的陶瓷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古陶瓷在世界上都被认为是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陶瓷作品都积淀了创作者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感慨陶瓷艺人的巧夺天工之时,同时也对陶瓷艺术的悠久历史、制作过程、陶工艺人等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祖国璀璨的文化。在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陶瓷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与熏陶,从而把这种对美的感受及联想渗透到其他美的事物当中。陶瓷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陶瓷艺术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陶瓷艺术是一个集想象、审美和动手等多方面能力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在制作过程当中需要眼手心一体,这样就要极大程度地调动思维的能力。正如我们所知,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从小抓起,例如给孩子买橡皮泥,让他们学着或者想象着去捏出一些图形,这种做法就能激发孩子的思维以及想象能力。陶艺作品所表现出的直观性,正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达,展示出了具体的形象,使具体形象被赋予了抽象化的语言。因此,陶艺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陶艺教育能够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劳动技能

古人对于繁琐的制陶过程用“72道方成器”来形容,可以看出制陶工艺相当讲究、复杂和严谨的。这也就要求制陶者需要了解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基本常识之外,也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陶瓷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要求制陶者熟练掌握陶瓷成型技艺,涉及各类装饰彩绘手法及线造型艺术,以及立体造型观察方法和塑造能力。因此,通过陶瓷艺术的学习,能够培养遵循科学规律做事的习惯和素质,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劳动技能。

二、陶瓷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艺术传承方式单一

我国的陶瓷艺术从古至今都是以师徒的形式代代相传,很多的能工巧匠因为没有好的继承人,而不能很好地传承技艺,所以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在现代教育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寻求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学校的授课方式太传统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极大程度上囚禁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陶瓷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管是文化课还是实践课都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制陶兴趣,制作出好的作品。

(三)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环节不够重视

陶瓷艺术教育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国外的普通学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可悲的是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古国,坐拥着最具观赏性的艺术瑰宝,却不去大力地发展与传承,真是令人不解。

三、陶瓷艺术教育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策略

(一)应加强陶艺教育的推广与普及

我国的传承方式以及现存的教育方式,对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学习其中好的教育方式,在各个年龄段都开设课程,这样能很好地形成一种陶艺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我国陶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合理设置陶瓷艺术课程

陶瓷艺术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要多安排一些实践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素质以及动手能力。

(三)陶瓷艺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陶技艺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传承并不是陶艺课程的宗旨,创新才是一门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课堂上,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责任是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独立思考中,激发创新的潜力。

四、小结

陶瓷艺术融合了历史、艺术、物理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寓教于乐的学科,具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教育也具有陶冶情操、提高智力和树立个性等素质教育功能。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今天,陶瓷艺术教育尚有欠缺之处。因此我们要在立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陶艺教育的优点,把中国素质教育推向新高度。教育部在21世纪新课程标准中将陶瓷正式列入教育内容,相信陶艺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素质教育也会得到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莲生.论我国的陶艺教育思想[J].陶瓷学报,1996(2).

篇5

【关键词】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3-01

如果说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和通过师生交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育者,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当前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身心健康。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素质是被列为首位的,学校是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发挥自己独特作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因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知性原则

作为教师因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等,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造成成功的”。

二、整体性与参与原则

面对广大学生从个体心理差别到全体学生心理发展普遍特征,抓住普遍性的特征因势利导,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有普遍性的事例与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相互成为建议者,咨询者和教育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对社会大环境一个平和积极的心理,这样才能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从积极方面疏导学生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三、合作原则

第一,相信你的学生比你更出色。所在班级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值日班长要处理班上所有的日常性问题,协调同学间关系,协调教师间关系,观察一个同学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该同学解决所遇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挫折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并将解决方式作为经验与全班同学共享,之后老师在来进行指导。第二,使值日班长有效控制自己不足的行为一天,因为你是今天的值日班长,你今天是学生注意的对象。最初学生们刚到校时就是网瘾少年,网瘾少年心理是很孤独和烦躁的,他们并不愿意成为网瘾的牺牲品,但自控能力又差,加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无意或有意刺激,使得他们只好用幻想的虚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那就要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处理好网络问题。采用互相讨论自控办法,低目标低起点的互相督促,他们有的办法的确出乎意料并行之有效。人本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对人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有能力做决定的,负责任的人成功的建立起充满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和自由的气氛。

四、心理发展正常性原则

青少年在发展期就有躁动,不安,恐惧,担心等,这种“偏态”需要疏导,特别是要注意“常态”下的阴影。因此,正常的心理特征要区别于心理健康中的非线,不要将正常发育中的规律强加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自己称之为有瑕疵的正常行为。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看(12―20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因此,关注他们的挫折原因,允许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的存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教师觉得认识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采取的教育原则要从个体阶段差异性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心理发展正常的表征,本着平等尊重,以诚相待的原则,求慢不求快,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

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做好家长的相应知识文化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学业和道德的成功,总之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是青少年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21世纪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素质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作为中介,作为手段,有助于其他各种素质的发展,作为对象,作为目标,它充实于素质体系,丰富了素质的内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教师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为导向学生相互合作为依存,协调发展,和谐进步,家长――社会――学校环境为支撑才能构建起心理健康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智商”高,更需要“情商”高。随着我国身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复杂纷乱,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导工作,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1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概况

1.1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信息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主要用于调节信息使用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行为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安全、有秩序地传播。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有获取信息能力、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则是指人们获取信息主体、判断信息和如何有效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意识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信息观察能力,及时、准确地从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并利用有用的信息,进而实现个体目标。1.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需要。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跟上时展的潮流已经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必要对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方式不成熟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技能培养和信息道德培养,其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单纯采取讲座的方式,并没有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连续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严重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2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实际上,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比较重视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相关政府部门也制订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政策、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等。而我国根本没有相关政策来支持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所以,对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极为不利的。2.3宣传力度不够电子阅览室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部分图书馆并没有认识到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性,再加上社会各界对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电子阅览室的误解不断加深。大多数家长认为,电子阅览室就是网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成长,不主张自己的孩子到电子阅览室内上网。因为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并没有阻止青少年玩耍网络游戏,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阅览室持否定态度。2.4责任缺失我国建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时间比较短,在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中缺少相关的经验,同时,还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与图书馆没有直接关系,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硬性指标。正是因为责任缺失,使得图书馆没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3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3.1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公共图书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教育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使青少年可以熟练掌握基本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相关的检索工具,不断提升青少年鉴别文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将导读与导航服务相结合,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辅导。另外,要不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例如开展读书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向青少年介绍识别网上信息的方法,适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青少年是信息社会的主体,应不断提升他们利用信息中的道德自律意识,抵制网络游戏,合理使用信息,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3.2合理利用馆藏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网上信息资源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仍旧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应加强建设特色馆藏,确保其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印刷纸质版文献时,还要实时采购一些电子文献,使青少年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另外,还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馆藏数据库。目前,有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将网络资源作为未来建设馆藏资源的重要内容,开始加大建设网络资源的力度,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3.3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新形势下,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知识和来自信息社会的挑战,还要做好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青少年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掌握的技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青少年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社会对综合人才的基本要求。

4结论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培训方式还不成熟,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宣传力度不够等,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公共图书馆只要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资源,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氛围,才能逐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巩明英.论图书馆在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方面的作用[J].学术纵横,2014(08).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篇8

1.1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篮球运动是篮球文化是教育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篮球运动的同场对抗性特征,决定场上青少年身体接触与碰撞是难免的,而激烈的碰撞则会引起情绪的激化及动作行为的粗野,合理而全面的篮球规则对其起到了控制和规范的作用,它规范了参与者的动作行为、限制了粗野动作。篮球竞赛规则作为一个基本的篮球运动行为规则,它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一样,都制约着篮球运动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因此广泛开展大学篮球运动,不仅仅可以培养青少年行为意识规范,与此同时,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从而引导、控制和调节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篮球文化能从多维空间对培养青少年道德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1.2青少年身体素质

在我国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的最后阶段,通过篮球文化活动对他们进行身体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篮球文化是通过篮球文化活动的形式面向全体青少年进行教育,这也就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在篮球教学和训练时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训练大纲预先科学的设计了课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地安排了课的密度和强度。在教学训练中对青少年施以指导和影响,青少年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学习和运动,完成一定量的身体练习,生理上承受完成这些身体练习所带来的运动负荷,从而调动人体各组织器官参与运动,增强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因此,通过长期科学合理的篮球教学和训练,能够使得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1.3青少年创新素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篮球观念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影响,为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着前提条件。当将创新教育作为自己的训练理念时,它就会在训练的全过程逐渐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青少年的头脑中,在各个环节都促使青少年将自身创新素质培养作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为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一切条件。处于这种氛围的青少年,长期的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激起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争取创新行动。

1.4青少年审美素质

篮球文化的本质就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也造就人的心灵。篮球运动在我国是最风靡的一项运动。篮球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青少年参与篮球文化活动能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篮球运动是健、力、美的完整体现,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和巧妙的配合,使技艺的惊险性、造型的艺术性与熟练配合的默契性融为一体,参与者可以直接得到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青少年在美的体验中,有时感到体验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美,这种感觉似乎不单纯是感知、情感、理解上的,而是一种情感、理智、意志和筋肉运动相结合的状态,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审美行为因素,很多人在参加篮球运动时都有一种从内心发出的美的享受。

1.5青少年心理素质

篮球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篮球文化通过篮球运动来体现,篮球比赛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参与者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与对手展开强烈地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参与者健康良好的心态,使青少年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懂得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篮球文化通过营造轻松舒畅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使青少年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不仅使青少年在观赏体验和享受篮球的同时,调节情绪、忘却烦恼、缓解焦虑、净化心灵,更使青少年在参与篮球文化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最终营造轻松愉快、健康阳光的生活模式。

1.6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

篮球文化可以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逐步实现由课堂获得知识为主向课堂内外并重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也可以逐步实现以接受他人教育为主向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在行为特征上能逐步实现由盲目服从他人为主向有目的有选择的服从自我的转变;在文化态度上,逐步实现盲目吸收或盲目排斥为主向有批判的吸收的转变。所以,青少年随着这些转变的逐步深化,思维的自主性、多维性以及创造性特征在青少年们的思维方式中越来越突出,实现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结语

篇9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青少年身体发展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素质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由此影响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加强体育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

体育教育;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素质教育

1研究背景

1.1体育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身是1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其基本特征是突出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百度百科)。而狭义的体育教育就是指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也即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解读出,体育教育是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当下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体育教育引起国民的重视;同时,狭义上的体育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过程,说明了体育教育应该引起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1.2体育教育的作用

至今,很多学者都研究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重要影响。张春艳指出,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脱智德将体育教育的作用从促进身体健康上升到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认为体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谢书卓指出要将体育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唐礼科、徐莹则在研究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在此研究领域,大部分学者都持相似的积极观点且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都聚焦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成长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小学和初中,及高中阶段身体发育成长迅速,学习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个性。而在当今应试教育主导的局面下,由于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会让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青少年的身体的成长、心理甚至是人格精神方面造成重大影响。所以,研究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目前,专门针对体育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和论述还较为缺乏,亟待填补空缺。

1.3目前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缺陷

虽然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观念的影响等,目前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青少年体育教育面临着1个尴尬的局面。

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十分不重视。很多初高中的课程中,体育课所占比例十分少,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削减,这种现象重要原因是教育部对高中的考核标准以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和升学率;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十分缺乏,体育资金投入很少,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对体育教育长期持不重视的态度。

1.3.2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参与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的学生以考入心目中的大学为奋斗的目标,除了学习之外,完全忽视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课更是十分轻视,笔者通过调查所在地区的重点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很有兴趣,但是仅仅将体育课看做是学习之余的放松时间,不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些学生甚至留在教室自习,体育教育的参与度极低,体育课名存实亡。

1.3.3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子女抱着成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借助高考进入一个好大学,从而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或者学习乐器等艺术类技能,认为比体育高雅有前途。正是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几乎完全忽视对孩子的体育教育,认为体育教育是很辛苦没有发展前途,一味的督促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却忽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状况。

1.4体育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的影响

1.4.1影响身体健康

根据一项对全国28个城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大城市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且年龄越大健康率越低,初中生为32%,高中生仅为18%。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健康状况堪忧。究其原因,除部分学生因为营养和遗传因素外,大部分高中生是由于长期专注于学习,缺乏体育锻炼造成的。体育教育的缺陷严重影响到高中生的身体健康。

1.4.2影响心理健康

健康的体质是青少年在高压力下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体育教育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由于身体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下滑,从而给倍感压力的他们增添更多的压力。在这种高压力状态下,很可能出现厌学、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随后引起自信心和生活乐趣的缺乏、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引发恶性循环。

1.4.3影响到全面正确的人格的培养

体育教育的缺少,使青少年无法意识到体育活动中所拥有的各种良好的体育精神,如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乐趣等。只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习,只认为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是缺乏正确而全面的人格品质,无法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加不利于成年之后的发展。

2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智力水平、锻炼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2.1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智力水平

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人的智力的发展。为什么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智力发展和提高学习成绩呢?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了这一作用机制:由于脑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过程,1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发达程度及其反应的灵活性。有规律的、合理的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能使大脑的调节功能、活动强度、反应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体育教育,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2.2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青少年时期正处在生长的巅峰期,这一阶段对体形和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众所周知,体育教育能够强身健体。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掌握一些基本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各项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塑造匀称的体型。同时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其它活动的基础,更是集中精力学习的前提。而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自身对病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

2.3体育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体育教育是高压学习中的一种放松。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放松自己,缓解自己学习的压力,同时锻炼出强健的体质,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再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体育教育能够培养自信心和交流能力。体育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对各种事物保持活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周围的其他活动,多与他人交流接触,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后,体育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体育是一种没有绝对输赢的活动,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会经历无数的失败,积累无数的经验,这种过程增强了参与者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并使他们学会不断地吸取教训,锻炼出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意志力也更有利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利于青少年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减少他们由于压力产生的负面强行,这些方面均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

2.4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体育教育中体现出公平竞争、团结拼搏、集体主义、责任心等符合社会和时代倡导的品德和精神。通过开展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得到弘扬,有助于青少年学习体会这些体育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和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性格,改变他们的认知时,也就无形中促进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他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作用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将会使他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所受益。

3发展体育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3.1学校角度

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对于目前来说,加强体育教育应该最主要着眼于学校方面。首先,各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树立起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态度,给予体育教育充分的重视;其次,各学校应该提高体育课所占学时和学分,加强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引起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再次,学校应该宣传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再次,学校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多举办运动会等活动,创新体育教育形式,使体育教育普及化、常态化,营造校园体育气氛。

3.2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角度

教育部门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育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到体育教育和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估,引起各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教育部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进行针对性的经费补助,有计划地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师资保证,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而对于体育部门来说,要配合好各高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指导作用。

3.3家庭和社会角度

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才培养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发展;父母应该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协助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父母也可以养成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子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从整个社会大的角度来讲,社会成员应该提高整个社会为国健身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转变对体育教育的态度,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活动,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

4结论

同志曾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整个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对于青少年在人生这一关键时期智力的成长、身体素质的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的作用,学校、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才能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杭洁 单位: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谢书卓.浅析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

[3]周兰君.关于体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若干作用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4):116-119

[4]王晓亮,钟家银.从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反思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J].运动,2010(8):60-61

[5]邢金明.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173-174

[6]脱智德.体育教育作用之我见[J].科技视界,2012(29):240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德育网络;改革;构想

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社会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作用。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上述种种现象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一、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德育观

不同的德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德育手段,造成不同的德育效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就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德育思想,以便不断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充实我们的德育实践,使德育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能够走向世界,既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又能使人得到心灵的净化。

(1)树立开放性的德育观。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也是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期间学生既受到来自学校内部的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也受到来自学校外部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教育;而且,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可以说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所有的美好事物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树立开放性的德育观念,才能使德育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才能不断地以优秀的、丰富的德育信息充实德育内容,快速培养现代人才。

(2)树立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现代德育观。从一定程度上讲,德育是通过塑造人的精神来展现社会风貌的。因此,德育必须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具有与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具备现代人应有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理解、尊重青少年,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尤其要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树立分层次教育的系统性现代德育观。青少年的思想觉悟有层次之分是一个客观现实。这是由现阶段的经济、文化状况所决定的。它要求德育必须要区别层次,因材施教,使处于不同思想层次上的青少年都有所提高,以缩短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水平与德育要求的差距,增强德育亲切感、真实感,突出德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增加德育的现代色彩。

二、构建德育目标体系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现代德育,它同样要促进人的品德充分地、自由地、独创地全面发展。因此,现代德育就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论,去开启人的智慧,不断地挖掘高品位的人脑资源,并将知识内化为人自身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健康的情感等,诸如理想、道德和责任感、同情心等,促进和保持人的心理健康、平衡,乃是现代德育的重要目标:品德认识、品德实践能力和自我品德修养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学校德育目标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内容系统化

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高瞻远瞩,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德育工作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要抓好德育的“双基”教育。《学生守则》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作为重点。只有抓好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2)充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必须改革,要使学生认识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个人奋斗的统一,教育学生在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创造精神财富。德育内容必须体现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平等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3)坚持优良传统教育。进行国情教育,不能只讲地大物博的一面。必须使学生明白,由于我们人口太多,人均占有资源不多,因而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还要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学生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反对不顾条件的高消费。同时,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艰难创业的事迹,学习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

四、增强德育信度,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