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篇1

浙江省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33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997年11月,对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展开了全面的批评,指出教材、教法、教师都存在许多问题的报刊是

A. 《中国青年报》 B.《中国教育报》

C.《北京文学》 D.《人民日报》

2.我国分别在1950年、1956年、1963年以及1978年颁发过四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其中1963年颁发的是

A.《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B.《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C.《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创设了“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了拓展知识的平台的语文教材是由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A.江苏教育出版社 B.人民教育出版社

C.语文出版社 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下列属于识字教学的目标任务的一项是

A.识字能有效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B.识字是学语文的基础

C.识字要求分“认识”和“会写”两类,可以加快学生识字进程

D.识字对儿童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

5.学生在课内读了《草船借箭》和《三顾茅庐》后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这说明

A.探究性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B.探究性阅读既重视阅读的结果,也重视阅读的过程

C.探究性阅读是自主、开放的阅读

D.探究性阅读只能用于课文的局部

6.叶圣陶先生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后却人人需要”,这句话说明了

A.写作是小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B.写作是把小学生培养为小作家的重要手段

C.写作是小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D.作文能力是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下列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新结构的第三层面要素中,属于第二层面的“语言能力”类别的是

A.语法能力 B.口头语篇能力

C.体态语能力 D.策略能力

8.下列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观点?

A.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B.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

C.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

D.语文综合性学习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9.属于常模参照评价的语文教学评价是

A.学科竞赛 B.单元评价

C.期末评价 D.摸底考试

10.把调查研究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其他调查的依据是

A.按调查的功能 B.按调查对象

C.按资料收集的方法 D.按研究的范畴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从过去的强调学科内容,转变为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过去的强调目标、计划,转变为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说明人们对课程的内涵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

12.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非常显眼的特点是既提出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又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要求。

13.语文练习册、写字本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

14.有关研究表明,学习汉字有利于左脑开发,而左脑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15.方素珍的《明天去远足》写的是儿童远足前夜心情的激动,学生在阅读时所产生的主要是移情体验。

16.图画法、音乐法和表演法等都属于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功能性引入。

17.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第一次对口语教学的程序、方法和目标作出了详细规定。

18.多元智力理论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19.摸底测验是一种常模参照评价。

20.“语文实验教材与原有教材的比较分析”属于发展研究。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1949年,“语文”课程正式定名,意为_______________和书面语言的全面训练。

22.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_______________和质量要求。

23.20世纪20-40年代,我国正式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学制,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注意与儿童生活相适应,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叶圣陶编写的《_______________》。

24.语文课程标准规定,3-4年级需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_______________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初读、_______________和精读。

26.我国传统作文教学采取的是“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老解放区则采取“_______________”的作文训练序列。

27.构建_______________能力结构的两种模式是分析模式和综合模式。

28.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_______________”列入语文课程,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这是建国来第一次。

29.从评价的时间和功能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等。

30.研究报告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的研究报告、关于理论的研究报告以及综合性报告。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语文教学评价

32.课程资源

33.语文综合性学习

34.语文教学实验研究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36.简述阅读教学的任务。

37.简述小学各学段作文训练的要求。

38.简述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因此,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领略人物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记叙故事的文章,在教学时,要分析课文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学会了做人,更主要还是要学会怎么样去学会写作,用来表达,进行同样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出现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同时,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观得到培养。这样看来,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知道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是那样的可爱、伟大。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学生自然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学生的心目中,一个聪明能干、健康活泼、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一些伟人,他们美丽纷呈,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审美想像可以说是为审美主体在美感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像能力。甚至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种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由所见知所不见”的想像能力,想像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想像,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是,每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文化积淀不同,他们头脑中的形象意境也就不一样,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更必须通过唤醒学生的“心觉”来激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按各自的审美标准,对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实现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登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受。

3培养学生的意境美

篇3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得到丰富和加强。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为课前学习、课上实践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即使在新的教学方法中,也属于较新颖的方法。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一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在课下完成知识的讲授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PPT教学课件等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时间主要被用来解答问题,指导学生的知识运用。教师从课堂的讲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是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在课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课堂上的问题解答和知识应用,三是课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情况作出评价以及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注重对知识的讲授,课堂以教师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运用过程。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利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的主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解决,学生的课堂地位明显提高。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可以整合起来形成教学资源库,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2.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课上教学搬到课下,把课下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搬到课上,这种教学内容的翻转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考,这对学生的长久学习发展有深远影响。

3.增加课堂互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然后展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使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大大提高。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增进师生情感,使师生开展有效的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使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得到加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督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三、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准备,教学资源的准备和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对知识的讲述被搬到课下,以网络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及时指导。教学资源的准备情况对翻转课堂的实行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尽量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可以以动画视频短片、美观的PPT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上教学,师生课堂地位的翻转

课堂教学以发现、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主。教师应充分尊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为学生解决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供帮助。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加强小组学习交流,先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重点讲解。

3.课后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偏弱,教师要注重课后评价环节,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家长加强沟通,请家长配合监督学生完成课前学习过程。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我反思,寻找翻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指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要从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评价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翻转教学效果的方法,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素材积累 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 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长期处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师生交流,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应从意识上重视作文的重要性,并从实践中落实作文教学原则,使教学活动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调动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1.引人入胜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拥有极高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刚开始尝试写作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无疑是陌生并具有新鲜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写作训练强度的加大,小学生对写作的新鲜感也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抵触与无奈的心理。所以,语文教师应采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一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之后的写作训练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于作文教学的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游戏来导入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使小学生及时从课间摆脱出来,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对一的小观察游戏,来找到对方身上的特点,为之后《我的朋友_____》写作训练做铺垫。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正在逐渐减弱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如歌曲小放松、课堂互动、有奖问答等。

2.分层教学法

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法是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学习水平的不同在认识事物与接受实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因采取分层教学法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具体的层次,并根据其学习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帮助差生重拾信心,使优等生戒骄戒躁。语文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擅长写作的领域。例如,一些小学生心思细腻,刻画人物的手法独到,但是逻辑思维较差。教师在为这部分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不能以发挥其优点为主,而是需要侧重弥补这部分学生的不足,帮助其“更上一层楼”。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不固定的,如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与价值,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中,才能产生丰富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这就表明对写作教学来说,只有营造舒适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其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观点。所以,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使其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教师在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行写作教学时不应机械地抛出写作题目活着材料。而是需要根据写作的要求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达到在写作练习时浑然忘我的境界。

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用语言与眼神甚至是肢体动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最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以及对自己作文的点评,都希望自己的作文是班级里最优秀的。所以,教师应在课上多表扬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好句、好词以及好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应该纠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会增进师生感情,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应用发现的眼光来发现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多投稿,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的鼓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于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切的目光以及细心的辅导,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用鼓励的方式来使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宽学习渠道,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素材的作文内容无法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力,也无法成为优秀作文。所以,为了使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教师应帮助其获取学习渠道,并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作文素材。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做一名真正的发现者而不是复制者。挖掘生活素材需要学生具备发现的眼光,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物中发现大的道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教师应多为学生布置观察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又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收获写作的乐趣。

当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学生去读,教师应帮助学生区分书的好坏,使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同时应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美的段落进行背诵。当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分享给班级其他同学,为学生分享的书籍建立“图书角”以供学生浏览和借阅。为了真正使学生读书,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检查,定期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语段、语句在班级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素材,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写作学习过程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做到师生相结合、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等。通过营造写作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手段等方法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使其由被动写作逐渐变为乐于写作,在写作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做一个真正的发现者。

参考文献:

[1]张丽红.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8).

篇5

语文 教学 说话能力

小学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意义: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共识,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良好的说话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开放,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的大量涌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倚重于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这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口语能力,较高的口语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口才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素质的高度重视,也给学校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语文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将口语教学纳入良性运行机制,把“说”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使小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变为现实。

(二)良好的说话能力有助于书面表达的提高。

说与写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多年来已得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认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把话说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是从口语教育开始的。在语文教学中,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不可偏废,应当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在说话教学中不是单纯进行说话技能技巧的指导,还应将说话教学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写作和听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好的说话能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说话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的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运用语言及辅助手段(手势、眼神)表情达意的能力。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与组织、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口头表达的中心环节。而其中思维是首要的,思维不清或者思维迟钝,都会影响口头表达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良好的说话能力是思想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标志,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必然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策略

1、重视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

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在说话训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语言,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在坚持说普通话时,表情动作自然大方,表达意思完整清楚,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言抑扬顿挫等方面都应起示范作用。

2、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多让学生观察图片,指导学生看清图上画的内容,即“是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让学生逐步看清,说清图上的内容。学生因有文可依,加上教师的指导,会据此展开联想,发表看法。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慰问、采访、调解、劝说、做主持人等活动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看引说,就是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语言。教师还可通过开故事会、演讲会等方法创设情境来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除此之外,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教师都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口语训练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练习的侧重点,增加练习的数量,自觉地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随机性指导和多样性训练,真正使每一位学生的说话能力都得到提高。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通过“引发、展示、自练、说话、评讲”进行教学。“引发”就是引趣谈话,介绍本课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创设说话氛围,激发说话欲望。“展示”就是通过幻灯、图片、录像等出示课文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自练”就是自己疏通思路自言自语。“说话”就是学生先和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再在班上说。“评讲”就是先让学生评,点评标准是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说话姿势是否自然大方,表情是否适当,用词造句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有毛病,说话是否有条理,内容是否具体,中心是否明确。学生评论之后,我们再因势利导,对学生的说话和评议作出总评。最后,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自己或让优生示范讲一遍。

4、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说话训练。

⑴重视朗读训练。因为读能促进说,读可以正音,训练学生准确地说普通话,又可以丰富词汇,掌握语调,训练表情,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法。所以,要说得好,首先要读得好。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课堂上可采用分段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模仿录音读、配音朗读等模式,教师给予及时地指导。

篇6

关键词:文化载体;语言因素;斑斓色彩;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知识的精炼,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与文化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即: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唤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还可为今后的生活提供指导。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述:

一、将生活化的元素注入到识字教学中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最主要是教学生主动学会认字。以往那种典型的“注射器”式教学,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主要就是死记硬写,非读即抄,枯燥乏味,完全违背了孩子们的认知心理特点。学生就像是啃木头一样毫无兴趣参与到学习识字中,完全把学习当作一件任务来完成,学习失去了乐趣,效率低下。识字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所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使教学更富有生活气息,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新课程标准对于识字教学生活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实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寓教于乐,使识字教学走出难教、难学的误区。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的眼中这些汉字不是笔画的简单组合,教师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赋予每个字一个故事,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土”和“士”,这两个字极其相似,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我让学生自己来想方法记忆这两个字。有的学生将这编成了故事:有一对好朋友,一个胖,一个瘦,两个人经常撞架,把腰撞瘦了的就是“土”字,大胖腰的就是“士”字。这样的故事富有极强的趣味性,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就学会了这两个字,不仅强化了对字的识记,对字的笔画与笔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激起学生对识字强烈的求知欲,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二、将阅读教学赋予生活的斑斓色彩

(一)运用多媒体营造生活情境

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完美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情境,可以带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因此阅读教材中的一些生僻文章句段时无法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与语言的魅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学生不熟悉、没有经历过的情境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与心理共鸣。特别是一些写景的散文或纪实的文章,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不同,单凭文字描述,学生往往不能有很深刻的理解,采用多媒体就可以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在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把握好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模仿能力强,喜欢表演。角色扮演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孩子们乐于接受,易于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同时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感悟,全方位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与表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适合表演的课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与语言特征,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课文阅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先对角色进行分配,然后让学生认真研读,以嗜返匕盐账们的性格特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将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融入作文中的真人真事

好的文章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剪辑和缩影。但凡是文学家的优秀作品都是他们深入生活才完成的。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重新认识写作,以生活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乐于写作,学会积累素材。

(一)引导学生理解写作与生活

学生写作中经常反映没有内容可写,认为写作就是要造一些事,根本不会考虑那些生活琐事,这是学生写作中一个常犯的错误,使得学生经常将好的素材抛于脑后却感觉往往没有内容可写。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技巧派,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害无益的。生活是写作的基石。写作就是生活的点滴记录,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学生只有认清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知道写作究竟要写什么,自然会突破误区,提高写作能力和质量。

(二)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篇7

一、汉字构形的特点和字理识字教学简述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端正美观,字形复杂多变,内涵丰富,具有因形示义、寓意形中的特点,字形结构和字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有些笔画、结构上的差别很细微,难以辨认,且表音功能不强,但又有其内在规律,是音、形、义的组合体,是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所以掌握汉字的规律是识字的基础。“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运用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教学识字的。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我们的祖先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抓住了汉字组构和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点,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二、分析汉字构形特点,依据汉字构造原理进行识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1.依据构形特点教学,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们的识字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如能根据儿童形象记忆占优的年龄特点,对字形做通俗形象的分析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识字法。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虽然因其阅历的限制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想象力却有着离奇怪异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海阔天空”式的联想,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运用形象分析和联想,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有助于培养其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识字析词教学质量最好的方法。众所周知,汉字是复杂的,仅字形来说,形近字就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字的构形基本相同,仅是多一笔少一画之别;有些字笔画完全相同,只是其笔画长短而异,或是组合方式不一样等。因此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对字形精细识别。

2.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

手段

教师以形象的动作,辅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识字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这种教法演示与练习交替进行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感官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3.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认识及对字义的了解

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不少学生把“篮球”写成“蓝球”。篮球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篮”字要竹字头呢?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没篮板和篮圈,而是在室内墙上挂一个竹篮子,把球往竹篮里投。随着篮圈传入我国,“篮球”(basketball)也就是通过意译进入了汉语。当学生了解了篮球的历史,搞清了竹字头的来历之后,就不会再写错了。

运用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学生往往在认字识词中懂得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就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识字教学中如何分析字形,探究字理,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

对于今天仍能进行形体分析的汉字,我们可以按照其造字规律解剖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增加学习兴趣。例如,(1)象形字。对于这类字,教师可根据造字的“象形”特点,画个太阳教“日”字,画个月亮教“月”字,画条河流教“水”字,画座大山教“山”字。(2)指事字。教师可根据其造字特点,引导学生察而见意。如教“天”字启发学生“大字加一横”就是“天”,表示在“人(大)”的上面。(3)会意字,我们可根据这类字“合谊”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各个部件进行综合考查,以“会”其“意”,如告诉学生,很多人在一起就成“众”。这样教学,可促使学生很快地记住字的意义,并掌握一种构字的规律。(4)形声字。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运用汉字这一特点教学,可使学生迅速扩大识字量。教学时如能根据所教生字归纳一些通俗易记的歌诀以配合分析字形,学生学习就更轻松愉

快了。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独体字做部件后,组装成复杂的合体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识字的方法,如“赢”可用“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组装而成,通过练习,学生便可以自己对难字、繁字进行拆解组合,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些字在拆装时,可以配合有趣的意义讲解,增加形象性、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