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创新

篇1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与创造力培养呢?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应该是当前公认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当前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若能运用多种信息传递的工具,无疑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本人不揣浅陋,试以个人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靠的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一张嘴来进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激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进行创新教学与创造力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习惯了左脑思维,因为重左轻右,左右脑发展不协调,大脑潜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来,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语文教学则很好地引导学生双脑并用,大脑的潜能就能得到较好开发。而多媒体教学就是把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引入课堂教学。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比之传统的教师讲课,形式更多样化,也更新颖,可以营造气氛,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画面的形象、逼真、系统且有色彩的展示出事物的变化过程,从而更有利于集中精神。我讲读《胡同文化》时,我拿出到北京旅游时拍摄的一大组相片,通过实物投影放大投影出来,并以我的现场解说,绘声绘色,令学生兴趣大增,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二、观察探究,开拓新课堂,突出创新教学

语文的知识范围是无边无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供直观的、多彩的、生动的画面,创设情景,激趣引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对于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都能充分体现。,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还能让他们看到事物的直观形象甚至演示过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受信息,大大地加快学习的速度,拓宽课堂的教学容量。这样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行赞赏,这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

多媒体教学的容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容量所无法比拟的。既可以在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方法时,综合运用了电脑演示软件相关内容、幻灯制作总结方法列举、光盘播放范例文章的伴音朗读、实物投影文章等多种电教手段,尤其是实物投影,把例文投影出来,让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回答题目应在哪里找,而且随着教师手中的笔在文中移动、评点、诱导,而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主动学习,比单纯的教师讲读效果要好多了。

三、开展活动课,情动辞发,培养创新精神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处处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心中探究和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培养创造能力。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大众化正成为教育的时代特征。然而,中等职教有其不堪重负的一面。生源竞争剧烈、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管理累、教学组织难等每一个问题都使中等职教从业者有深切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管理累和教学组织难两项。作为学生管理和教学组织主要阵地的课堂就尤为如此。近年来,与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是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整个教育链条中,初中教育的功利色彩最为浓厚,社会、学校、家长在办学“利益”诉求上几乎达到了惊人的默契,即把成绩相对较“优”的学生送进普高,作为这种共同“利益”诉求的代价,就是那些在老师看来没希望升入高中学生的初中教育、教学的严重缺失,对他们的放任甚至放弃在初中教育中已经成为通行的做法。这一现象的后果,便是中等职教在面对剧烈生源竞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大批对于学习、对于管理久已生疏的学生进入有些陌生的课堂。

为此,笔者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查明原因,转变观念

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平日的教学中,我发现其实学生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们传播知识的途径。中职的学生已经是普通教育模式下的失败者,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厌烦或者恐惧。但我们中职教师却是“普教模式”的受益者和成功者,我们心中遗留着太多对语文或者说是传统观念中语文的理解,老师教给我们的那种方式多多少少在左右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虽然是中职老师,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进行角色转变,师生对立就再所难免。有文章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也师,败也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十分重要。”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

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型教师,我认为除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和观念转变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楚,我们的学生到底想学什么?想怎么学?知己知彼,才能教学两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最需要的不是风花雪月的诗情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他们重视的是实效,能对自己的事业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的,他们便乐于接受,否则,便认为是没用的。学生的这种观念当然是不正确的,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改变他们的观点,首先要完成我们自己的角色转变。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内心,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普教模式肯定不适合中职的学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按他们的所需所想来决定教什么。教师的作用就是主导,抛掉原来的那种唠唠叨叨、费力无效的“一言堂”和以重知识以考学为目的的普教模式,由原来的面面俱到变成懂得取舍,成为有职教特点的新型老师。思想决定行动,这是中职语文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2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花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课堂内外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声像工具等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笔者在教读《再别康桥》一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找到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照片,到音响店找到电视连续剧《人间六月天》,用系统软件截录部分情景,还找到歌曲《再别康桥》作为朗诵的相配音乐,精心制作了课件《再别康桥》,此课件后获省课件大赛二等奖。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诗歌理解力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诗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课件,可以结合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原来学生对诗歌有的深奥、艰深、难以理解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诗歌鉴赏的程式,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

3 调节好情绪,用心教授,在教授中重视情感教育

中职班的课堂纪律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环境也不那么好。教师走进中职班时,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教师授课的情绪是否饱满是影响学生听课的一大因素。上课时,只要教师往讲台一站,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由教师的衣着、眼神、举止、表情所表现出来的仪表和情绪,教师情绪不好时,课堂气氛就会消极低沉,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表达能力、学生的听课接受能力,这就自然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精神饱满,上课情绪热烈,学生听课热情就会高涨,课堂气氛就活跃,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步入课室进入课堂教学,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受班中不良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坏情绪带到课堂中。在授课时,教师用心地讲授,用精确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情绪,引导学生学习。

除了教师以饱满情绪生动幽默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情感教育。中职学生因为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知识素质都较差,大多有叛逆心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都不得有抗拒心理。要面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出自真心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关怀,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都意味着对学生的了解、重视和喜爱,都会对学生有激励和鼓舞作用。老师对学生的善意情感,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回报与激励,使学生产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喜爱的态度,愿意听老师所教的学科,愿意跟老师说出心中的苦与乐。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付出感情,学生热爱教师,信任教师,就会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接受教师的教学知识,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4.1 活动式。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表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创设出一定情境,适当地引进活动式教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展示他们的才能,将会让他们听课的“内驱力”变得强烈,听课的行为变得“乐此”而“不疲”。如上普希金的长篇叙事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笔者就引入了活动式的教学。在上完第一课时,让学生大概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就分组让他们自己编写一小节的剧本,然后由小组成员分角色饰演课文人物。在其中的一个小组的表演中,还要求他们来一个打破常规的表演,找女生反串老渔夫,找男生反串老渔妇,找小组中最高大的男生饰演小巧玲珑的金鱼。结果,引发阵阵笑声,使课堂充满了愉快的气氛。

4.2 讨论式。我国教育学者马和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然后相继引进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4.3 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调动学生兴趣的“点”,在于它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的成就。当然,这种教学法要收到有趣的效果,首先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教师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任务展示,让学生产生成功感。例如在教学应用文《单据》时,笔者布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对案例《借据错写一个字,还钱得等一万年》的讨论,二是对错误单据的辨析纠错,三是情景写作训练。由于学生对这些任务兴趣盎然,上台展示又得到老师的肯定,结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5 教学评价应淡化分数,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有大纲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方法。或许对教师的教法有一定的考查,就是对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有统一的选拔考试,但对直接面临就业的学生却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不能从客观上来判断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加之目前各校对语文课时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课时数从2节到3节、4节、5节均有。考试难易度当然也不尽相同,你很难从成绩表面判断谁的语文水平高些,谁的语文基础好些,谁的语文能力强些,当然更难判断该学校的学生毕业时,语文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能合格毕业。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差距很大。

所以根据目前职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应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笔者曾在所教班中尝试过这样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在学期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考查;在期中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的测试;然后,期末进行一次和专业有关的文体写作,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教材,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以实践提高创新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四、开放、多元化原则

只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创新得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而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兴趣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篇4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 创新

一、要通过激发兴趣吸引学生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举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鉴于此,必须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

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我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疾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而且还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以发散思维,提出“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移山浪费人力资源,不如搬家好”等不同观点。有的学生则更深入的指出我是以“人定胜天”的固定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经常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事物时,也就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激起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二、要通过拓宽视野引领学生

在传统的课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的是“立足课本,向45分钟要质量”的教学思想。而在现实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又过于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考试的内容方面,又经常出现“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现象。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的“狭义读写”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课内),开拓出“广义读写”的新范围(延伸到课外)。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依据,可每学期订一次,中途做必要修改,保证切实可行;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阅读后要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巩固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创新阅读效果的目的。

写作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尤其重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积极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浏览搜索的方式收集材料,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建立起个人写作的文字材料库;立足学校及周边的人文资源,多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具有个性化的感性生活材料,为写作建立个人的情感材料库;应注重全面提高所有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反馈力度,增加交流次数,对学生的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进行面批,从而提高评析质量,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要通过提高素质培养学生

篇5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首先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然后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从而实现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篇6

【关键词】创新;观念;情境;方式;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初中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承载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精神为它增添活力,彰显生机。同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巧妙地融合,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1 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及文化传承仅限于薄薄的教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参为准,课堂上教师成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框框架架中,那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让一言堂成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多质疑、多探究。

2 创设语文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地呈现文字的静态,以至于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思,学生常会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2008年春季,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寒假由于持续的凝冻而特别的寒冷,但有一个人却在这个极其寒冷的冬天火了一把!他凭着饱含深情的歌声以及超凡的拟音技艺,占据了春晚近10分钟的时间,这是那些明星大腕都不可企及的。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异口同声:阳光。)阳光的世界本不‘阳光’——从小就双目失明,但他有一‘技’之‘长’,所以,阳光的未来一定是‘阳光’的。他的拟音技艺就是口技。口技是中国杂技技艺之一,古已有之。今天,我们暂时撇下阳光不说,按下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不表,单看清代林嗣环为我们介绍的一位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这个导语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想急于了解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再创情境,让学生摹拟鸡、鸭、狗、鹅、狐、牛、羊、马等的声音,让学生亲自体悟口技表演的难度。由此,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注重满堂灌,学生是收容器,只能雾里看花,临考大搞题海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抹杀了学生应有的创新活力。无论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教学,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鼓励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一堂课,虽然有时多花几分钟或让学生多“缠”几分钟,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在课堂上,提倡让学生向老师质疑,同学间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并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悖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肯定“愚公不‘愚’(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移走大山是必然的)、智叟不‘智’(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是无法变更的)”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观点:愚公“愚”——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想法开发山区呢?智叟“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又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因这是初中教材里的传统篇目,在前我总是引导分析桓侯的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死。然后依据教参和导读得出:扁鹊——防微杜渐;桓侯——讳疾忌医。今春又是如此,就有学生当场质疑:“讳疾忌医的本意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而不愿看医生,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然而,课文中写到‘……居五日,桓侯体病,使人索扁鹊’,这说明桓侯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病’,怎能说他讳疾忌医呢?”幸好,这班学生是我从七年级一直带到九年级的,他们善于质疑也是我长期着力培养并不断鼓励的结果,因而我并没有因为学生意外的质疑而打乱阵脚,而是巧妙地借题发挥,借此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认为桓侯不是讳疾忌医了,但是,所有的教参书都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须防微杜渐,切勿讳疾忌医’,一些考试也这么考,甚至有人认为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如果我们要否定这一观点,就必须拿出更充分的理由来。”课后,同学们纷纷上网、进图书室查阅资料。探究汇报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一致否定了“桓侯讳疾忌医”的观点。理由有三,一方面,“桓侯体病,使人索扁鹊”,说明桓侯没有掩饰自己的“病”;另一方面,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出自宋朝周敦颐的《周子通书》:“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厌其身而无悟也。”而《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早《周子通书》一千多年;再则,说《扁鹊见蔡桓公》的主题是“须防微杜渐,切勿讳疾忌医”也没有权威的学术论断,所谓桓侯讳疾忌医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可培养其创新能力。

5 创造性地指导阅读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0引言

目前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内容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为我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指小学教师指导小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教育倡导全新的人才观,它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认为受教育者人人皆有创造力,且能经过教育与训练提高,直至成长为创造型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谈及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也强调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2.1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愿望和需求。要破除迷信,挣脱教条,不唯上,不唯书,不崇拜;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洞悉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教书不唯书,依纲不唯纲,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教学得法。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并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并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教师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求知好学,通过自学、培训、进修、交流、深造,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头脑,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创新的需要。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人才,教学创新需要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在教学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反思,敢于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

2.2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更适合老师单方面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双向互动性,为语文实践的良好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例如教学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程,并且让老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未来多媒体教学可以探讨在互联网层次延伸。例如在线指导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在线批改作业,通过互联网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有效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教学的核心。应该避免语文教学多媒体化,不能一味追求采取多媒体技术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

3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把创新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开发创新教育的资源,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为红.小议小学语文创新教育[J].成才之路,2007,33:21-22.

篇8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专业课程 以人为本 评价模式

曾几何时,语文课程被单纯地认为是一门“工具课”,但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人们逐渐摒弃这种狭隘的“工具论”观点。随后,人们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逐渐认识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职高语文而言,语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工具性的传输,更要着眼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一、当前职高语文教学情势

目前职高语文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语文教学问题存在于诸多方面。多年来,职高语文教学几乎照搬普高教学模式,然而由于学生质量的不同及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这种照搬模式最终收效甚微。职高语文教学相比普高语文,要降低人文性比重,否则会导致职高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产生鸿沟。这种模式是与我们最初在职高教育中引入语文学科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职高语文教育需要有全局观。语文是最基础的认知工具,掌握好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回归人文性和实用性是职高语文今后的自我救赎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职高语文教育都无法跳出“纯语文”的框架,沿袭过去走下来的老路。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我国职业教育的纵向深入,职高语文的学科面临诸如课时减少的尴尬问题,因此创新求变必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

职高语文教育的另一大困境是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也是我们不能套用普高语文教学模式的原因。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于同年级的普高学生,不太乐观的是职高语文教材并没有过多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材。学生的心态有待调整,如果对学习语文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将会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

二、如何创新有效语文教学

1.提高语文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关联度。

职高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普遍存在轻视文化课的心态,然而文化课成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的学习又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如此环环相扣,学生未必会认识到其中的关联性。因此要保证学生对文化课充满热情,就必须在文化课教学中带入专业的色彩,使文化课的学习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所裨益,有所启发。职高语文的教材考虑语文与专业结合较少,教师应当通过列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努力创设相关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2.倾听学生,以人为本。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必然会总结出教育学生的新方法。另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会无形中拉近师生距离,使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兴趣提升了,便会提高课堂参与度,也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新建评价模式。

语文考试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式其实并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特别是主观题中,每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会有相应的解答。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最好的场面。只要言之有理,各种观点就可以并存,甚至相矛盾的两个观点。老师不要急于判断,而应当罗列出讨论结果,由学生先做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达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硬件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被诸多教育机构使用,其对学生独特的视觉、听觉冲击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许多教师反馈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花费过多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对多媒体硬件的使用相当熟练,避免多媒体调试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电脑、音像、视听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舞台。

5.弘扬个性,不拘一格。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且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称为个性。个性心理过程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所以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均来自于人的个性。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舒展个性、净化心灵对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无穷无尽的创新能源。创新精神在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是创新精神的明显表现,这能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教师在授课当中应当注意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人格。

6.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特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追寻先进有效的语文教学途径时,不应当无视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回望近代以来的国学大师们,他们取得如此功绩无一不是依靠后天的卓越勤奋而来的。对于语文当中的古文板块、字词板块等非主观类题型,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让学生体会到朗读背诵的乐趣,这其实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经常读诵,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字词的记忆,还可以使学生逐渐领会古文中的韵律美,让学生不自觉地爱上语文。学生经常诵读优秀文章,自然能避免“书到用时方很少”的尴尬,甚至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

为了配合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职高教育面临严峻的革新挑战。语文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方式,同时保持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袁春娥.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今日科苑.2008,8.

篇9

一、要革新教学观念

对于语文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新课标来指导,传统陈旧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观念要摒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以配角的身份来参与和引导,用“授之以渔”代替从前的 “授之以鱼”, 赋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讨论、自主”的学习。舞台上的演员在以前的语文教育里就是教师,观众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里,由老师来指挥,学生机械做着某些重复的“演奏”。 要达到新课标中“价值观和情感”、 “方法和过程”、 “技能和知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创新教学的方法,学生对于创新的认知以及好奇的心理都要通过老师用各种方法唤醒起来,学生创新的个性要通过老师张扬开来;要使教学的氛围是和谐、平等以及民主的,那么对于学生就要充分尊重,老师对于课堂的设计要精心,学生主导的地位要时刻体现出来。

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兴趣极大的推动学生发展创造新思维的能力”,这是我们从教育学得知的。人可以积极思考,全神贯注的想着让他感兴趣的学习,甚至忘记了吃喝。在语文教学里,老师不仅对于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要保护好,并且情境都要特别的去设定。学生创造性思维要发展,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精神要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要会发掘,把握好创新意识培养的时机。

三、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光明和快乐的教学环境能被创造的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兴趣”这是夸美纽斯的言论。培养儿童创新的能力,前提条件是智能和知识,同时要对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进行培养。兴趣的启动能促成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此情况下,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时不断的去创新,开发其创新潜能。

四、要紧紧抓住疑为线索,思为核心的主线

篇10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创新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激发兴趣就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创新潜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我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让人更想往下看,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用具,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是和谐统一的,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教学幻灯、录音、电视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运用,大大加快了信息的运输,加大了信息的流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语文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

1、运用动画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显示模拟逼真,使教学内部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古诗《暮江吟》,这首诗写了秋日的一天,从日暮到入夜这段时间江边的美丽景色,诗里透露了诗人白居易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和愉快的情趣,为了使学生真切感悟到诗中之情,体会到作者胸中之情,上课一开始,我先在软件中播放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片,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一下子被祖国的大好河山迷住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盯着画面,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使他们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中。

2、运用音乐烘托情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教学中选择与教材语言在整个基调,意境上和谐、协调的音乐,学生通过真感式的体验,很容易从对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联想和想象,心驰而神往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教学《丰碑》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画面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示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随着文中将军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着,时而是愤怒的,时而是内疚的,时而是敬佩的。此时此刻,老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已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狂风呼啸,衣着单薄的军需处长是怎样给战士们发棉衣的。

三、开展素质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1、读而求记。学生爱读书但不爱做笔记,往往读过就忘,不能很好运用。那么集体阅读时,要求学生自备一本笔记薄,随时抄写阅读篇章中的绝妙好辞、隽永文句、精彩篇章,积累起来,便于社会交际和文章写作时运用,使学生慢慢养成摘记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2、记而求解。清代作家袁枚说过:“蚕食桑,而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绝妙好辞、隽永文句、精彩篇章摘记下来之后,应该对之进行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运用。更何况这能对学生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并配合学生共同求解。

3、解而求用。学生读了、理解了,更主要的是将之理解了的文句、篇章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老师每两周或每学期抽一两节课时间让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等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四、创造素质化的语文教学校园环境